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ison of the precision of glacier flow rates derived from offset-tracking using Sentinel-2 and Landsat-8/9 imagery
1
作者 YANG Zhibin CHEN Zhuoqi +3 位作者 LI Gang MAO Yanting FENG Xiaoman CHENG Xiao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CSCD 2024年第2期238-251,共14页
Offset-tracking is an essential method for deriving glacier flow rates using optical imagery.Sentinel-2(S2)and Landsat-8/9(L8/9)are popular optical satellites or constellations for polar studies,offering high spatial ... Offset-tracking is an essential method for deriving glacier flow rates using optical imagery.Sentinel-2(S2)and Landsat-8/9(L8/9)are popular optical satellites or constellations for polar studies,offering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with relatively short revisit time,wide swath width,and free accessibility.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precision of offset-tracking results yielded with these two kinds of data,in this study S2 and L8/9 imagery observed in Petermann Glacier in Greenland,Karakoram in High-Mountains Asia,and Amery Ice Shelf in the Antarctic are analyzed.Outliers and various systematic error sources in the offset-tracking results including orbital and strip errors were analyzed and eliminated at the pre-process stage.Precision at the off-glacier(bare rock)region was evaluated by presuming that no deformation occurred;then for both glacierized and the off-glacier regions,precision of velocity time series was evaluated based on error propagation theory.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based on connected components was used to solve flow rates time series based on multi-pair images offset-tracking.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2 achieved slightly higher precision than L8/9 in terms of both single-pair derived displacements and least square solved daily flow rates time series.Generally,the RMSE of daily velocity is 26%lower for S2 than L8/9.Moreover,S2 provided higher temporal resolution for monitoring glacier flow 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2 LAnDSAT glacier flow rates offset-tracking PRECISIOn
下载PDF
稻麦复种模式下氮肥与稻秸互作对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影响及推荐施肥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陆汝华 王文轩 +4 位作者 曹强 田永超 朱艳 曹卫星 刘小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0-1311,共12页
优化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技术为途径的农业管理措施被认为是提升农业可持续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当前关于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影响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为此,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发表的关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氮肥和秸秆投入... 优化氮肥施用和秸秆还田技术为途径的农业管理措施被认为是提升农业可持续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当前关于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影响的研究仍十分有限。为此,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发表的关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氮肥和秸秆投入下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变化的文献,运用随机森林建模,定量分析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的影响,并结合情景设置进行了特定地点的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模拟,同时评估了碳排放强度(CEE)和净生态系统经济效益(NEEB)。结果表明,建立的区域尺度小麦产量与N_(2)O排放对氮秸互作响应的随机森林模型,验证结果R^(2)分别为0.66和0.65,RMSE分别为0.70和1.11。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小麦产量和N_(2)O排放的重要因素。综合来看,达到最大产量所需的氮肥量为208~212 kg hm^(-2),达到最小CEE所需的氮肥量为113~130 kg hm^(-2),达到最高的NEEB所需的氮肥量为202~205 kg hm^(-2),其中在6.75 t hm^(-2)的秸秆投入下施用202 kg hm^(-2)的氮肥可以获得最高的生态收益1.37万元。优化氮肥和秸秆投入具备减少作物碳排放强度并获得最大净生态环境效益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秸秆投入 小麦 n_(2)O 排放模型 推荐施肥
下载PDF
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结构、力学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付英英 吉利 +2 位作者 王翔 董向成 国洪建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2,共6页
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的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大,因此,本文系统研究了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结构、力学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_(2)流量从23 mL/min增大到38 mL/min时,涂层中氮原子含量从26.45 at.%增加到52.20 at.%。当N_(2)流量... 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的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大,因此,本文系统研究了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结构、力学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_(2)流量从23 mL/min增大到38 mL/min时,涂层中氮原子含量从26.45 at.%增加到52.20 at.%。当N_(2)流量为33 mL/min时,涂层中氮含量为49.00 at.%,元素组成符合化学计量比,涂层具有最高的硬度和抗塑性变形能力。XRD和TEM等分析表明,低N_(2)流量下制备的涂层具有纳米晶结构,硬度较低。高N_(2)流量下制备的涂层呈现柱状晶结构,氮原子的注入效应使涂层张应力增大,硬度降低。在33 mL/min的N_(2)流量下制备的涂层晶粒较小,结构致密,硬度达到24.6 GPa,1000℃退火后涂层氧化轻微,硬度为18.4 GPa,高于其他N_(2)流量下制备的涂层,表明该CrAlYN涂层具有最好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流量 CrAlYn涂层 微观结构 硬度 热稳定性
下载PDF
施氮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4
作者 何锦煜 袁建钰 +4 位作者 闫丽娟 杜梦寅 庞晔 成思潮 李广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9,共9页
【目的】探究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N_(2)O和CO_(2)排放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阐明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旱作麦田温室气体减排和氮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为... 【目的】探究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N_(2)O和CO_(2)排放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阐明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旱作麦田温室气体减排和氮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定位试验和室内指标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布设CK(不施肥)、LN(低量氮肥)、MN(中量氮肥)和HN(高量氮肥)共4个施氮梯度,分析不同施氮量对旱作麦田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有机碳(SOC)、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结果】0~10 cm土层土壤中,HN、MN、LN较CK处理,NO_(3)^(-)-N平均含量增幅为21.55%、26.06%和34.11%;NH_(4)^(+)-N平均含量增幅为21.77%、31.42%和39.20%;SOC平均含量增幅为20.43%、25.80%和35.9%。HN、MN、LN较CK处理,N_(2)O累计排放量增幅为78.63%、130.47%、217.51%;CO_(2)累计排放量增幅为5.73%、10.63%、21.75%。皮尔逊相关关系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中,麦田0~10 cm土层土壤中NO_(3)^(-)-N、NH_(4)^(+)-N和SOC平均含量与N_(2)O、CO_(2)累计排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土壤温度与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含水量与N_(2)O累计排放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CO_(2)累计排放量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施氮可以增加黄土高原旱作麦田表层土壤中NO_(3)^(-)-N、NH_(4)^(+)-N和SOC含量,进而增加了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是该地区麦田N_(2)O和CO_(2)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表层土温和土壤含水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N_(2)O和CO_(2)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麦田 施氮量 n_(2)O CO_(2) 排放通量 陇中黄土高原
下载PDF
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含水煤中CH_(4)置换效应的影响
5
作者 陈立伟 严越涵 +2 位作者 赵明振 杨宏民 刘媛 《煤矿现代化》 2024年第1期43-47,51,共6页
为了揭示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不同含水率煤中CH_(4)置换效应影响,基于含水率为0.75%、1.5%和3%的3种煤样,开展了高压注N_(2)置换CH_(4)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含水率的增加,煤吸附CH_(4)和N_(2)的能力表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N_(2)... 为了揭示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不同含水率煤中CH_(4)置换效应影响,基于含水率为0.75%、1.5%和3%的3种煤样,开展了高压注N_(2)置换CH_(4)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含水率的增加,煤吸附CH_(4)和N_(2)的能力表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N_(2)的吸附量始终小于CH_(4)的吸附量,且N_(2)置换CH_(4)的能力逐步下降;在本实验压力条件下,CH_(4)预吸附平衡压力超出0.75 MPa越大,其N_(2)利用率越低。同时随煤含水量的增加,CH_(4)置换率、N_(2)注置比均出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因此可得CH_(4)置换率、N_(2)注置比均与煤的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实验含水煤样更好的还原井下处于潮湿环境中的原煤,通过CH_(4)置换率和N_(2)注置比的反馈得出,过大的注气压力并不能得到良好的注气效果,反而会降低该置换源气体的利用率,因此对井下注N_(2)置换煤层CH_(4)的工程技术来说,为避免盲目提高注气压力而造成N_(2)的置换效率下降的现象,建议井下煤层注N_(2)置换CH_(4)时,CH_(4)吸附平衡压力控制在0.75 MPa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注入 煤的含水率 CH_(4)预吸附平衡压力 CH_(4)置换率 n_(2)注置比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对STI CMP中SiO_(2)和Si_(3)N_(4)去除速率选择比的影响
6
作者 李相辉 张祥龙 +3 位作者 孟妮 聂申奥 邱宇轩 何彦刚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在浅沟槽隔离(STI)化学机械抛光(CMP)中,需要保证极低的Si_(3)N_(4)去除速率,以及相对较高的SiO_(2)去除速率,并且要达到SiO_(2)与Si_(3)N_(4)的去除速率选择比大于30的要求。在CeO_(2)磨料质量分数为0.25%,抛光液pH=4的前提下,研究了... 在浅沟槽隔离(STI)化学机械抛光(CMP)中,需要保证极低的Si_(3)N_(4)去除速率,以及相对较高的SiO_(2)去除速率,并且要达到SiO_(2)与Si_(3)N_(4)的去除速率选择比大于30的要求。在CeO_(2)磨料质量分数为0.25%,抛光液pH=4的前提下,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PMAA)对SiO_(2)与Si_(3)N_(4)去除速率以及二者去除速率选择比的影响,分析了PMAA在影响SiO_(2)与Si_(3)N_(4)去除速率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PMAA的加入可以降低SiO_(2)与Si_(3)N_(4)的去除速率,当PMAA的质量分数为120×10^(-6)时,SiO_(2)和Si_(3)N_(4)的去除速率分别为185.4 nm/min和3.0 nm/min,去除速率选择比为61。抛光后SiO_(2)与Si_(3)N_(4)晶圆表面有较好的表面粗糙度,分别为0.290 nm和0.233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沟槽隔离(STI) 化学机械抛光(CMP) 二氧化硅(SiO_(2)) 氮化硅(Si_(3)n_(4)) 聚甲基丙烯酸(PMAA) 去除速率选择比
下载PDF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nitrogen fixation rate by ^(15)N_(2) tracer assay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7
作者 Danyang Li Minfang Zheng +5 位作者 Yusheng Qiu Limin Lai Nengwang Chen Hongmei Jing Run Zhang Min Che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75-82,共8页
Nitrogen fix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new nitrogen in the ocean and thus profoundly affects the nitrogen and carbon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The distribution,controlling factors,and flux of N2 fixa... Nitrogen fix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of new nitrogen in the ocean and thus profoundly affects the nitrogen and carbon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The distribution,controlling factors,and flux of N2 fixation in the global ocean remain uncertain,part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methodological uniformity.The^(15)N_(2)tracer assay(the original bubble method→the^(15)N_(2)-enriched seawater method→the modified bubble method)is the mainstream method for field measurements of N2 fixation rates(NFRs),among which the original bubble method i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However,accumulating evidence has suggested an underestimation of NFRs when using this method.To improve the availability of previous data,we compared NFRs measured by three^(15)N_(2)tracer assays in the South China Sea.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FRs measured by the original bubble method and the^(15)N_(2)-enriched seawater method varies obviously with area and season,which may be influenced by incubation time,diazotrophic composition,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In comparis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FRs measured by the original bubble method and the modified bubble method is more stable,indicating that the N2 fixation rates based on the original bubble methods may be underestimated by approximately 50%.Based on this result,we revised the flux of N2 fix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o 40 mmol/(m2·a).Our results improve the availability and comparability of literature NFR data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e comparison of the^(15)N_(2)tracer assay for NFRs measurements on a larger scale is urgently necessary over the global ocean for a more robus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N2 fixation in the marine nitrogen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 fixation rate South China Sea ^(15)n_(2)tracer assay
下载PDF
微塑料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除碳脱氮及N_(2)O释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杨雪梅 苏永祥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97,共5页
微塑料是污水中常被检测到的新型污染物,然而微塑料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同步脱氮及N_(2)O释放特征的探究较少。本工作以实际市政废水为探究对象,建立中试规模的SBBR,考察了不同微塑料浓度(0、0.2、2.0和10.0mg/L)对SBBR长期运行除碳脱... 微塑料是污水中常被检测到的新型污染物,然而微塑料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同步脱氮及N_(2)O释放特征的探究较少。本工作以实际市政废水为探究对象,建立中试规模的SBBR,考察了不同微塑料浓度(0、0.2、2.0和10.0mg/L)对SBBR长期运行除碳脱氮效率及N_(2)O释放规律的影响,并揭示了相关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低浓度微塑料对SBBR除碳脱氮效率及N_(2)O释放规律影响不明显,但当进水微塑料浓度超过2.0 mg/L,碳脱氮效率呈现下降趋势,N_(2)O产率增加。当微塑料浓度为10.0 mg/L时,稳定时期出水COD维持在35.3~37.9 mg/L,COD和NH_(4)^(+)-N去除效率分别下降至82.4%~83.5%和80.2%~82.3%,低于工况I,此外,N_(2)O产率高达10.2%~10.8%。内聚物分析表明高浓度微塑料降低了PHA和糖原质的净合成,进而导致内碳源消耗脱氮动力不足。比耗氧速率(SOUR)分析表明高浓度微塑料降低了全部微生物代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生物脱氮 n_(2)O 糖原质 比耗氧速率
下载PDF
Robot系统测定旱地N_(2)排放的方法优化及其与其他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承霖 魏志军 +2 位作者 吴敏 单军 颜晓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4-704,共11页
反硝化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最后一环同时也是活性氮转化为惰性氮(N2)的最主要过程。由于空气中背景N2浓度高达78%,在如此高的背景浓度N2环境中直接和准确测定反硝化过程产生的微量N2,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Robot系统(Robotized incubation... 反硝化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最后一环同时也是活性氮转化为惰性氮(N2)的最主要过程。由于空气中背景N2浓度高达78%,在如此高的背景浓度N2环境中直接和准确测定反硝化过程产生的微量N2,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Robot系统(Robotized incubation and analyzing system)是基于无N2背景(氦环境)的用以研究纯菌或土壤体系N2排放速率的方法,该系统平台搭建简单且测定效率高,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但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频繁利用微量注射器进行取样和测定,极易造成外界N2的渗漏。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使用预先置于氦环境的橡胶隔垫、采用充氦后的蒸馏水配制溶液及实施破坏性取样的处理,对Robot系统测定旱地N2排放速率的方法进行优化,同时与乙炔抑制法和RoFlow系统(Robotized continuous flow incubation system)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方法优化,可以大幅降低Robot系统的N2渗漏率,方法优化后系统的渗漏率在0~0.78μL·L^(–1)·h^(–1)之间。优化后的Robot系统对碳源和氮源添加后N2排放速率差异的响应较好,并且对旱地土壤N2排放速率的测定误差最小(0.003~0.045 mg·kg^(–1)·d^(–1)),显著优于乙炔抑制法(0.34~3.29 mg·kg^(–1)·d^(–1))和RoFlow系统(0.41~1.02 mg·kg^(–1)·d^(–1))。综上,优化后的Robot系统在测定旱地N2排放速率时具有N2渗漏率低,对外源底物添加响应好及测定结果精确度高的特点,未来在研究旱地土壤背景N2排放及相关机理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排放 乙炔抑制法 Robot系统(Robotized incubation and analyzing system) Roflow系统(Robotized continuous flow incubation system)
下载PDF
弧后C_(4)F_(7)N/N_(2)混合气体复原过程研究
10
作者 庚振新 张孟 +3 位作者 张佳 夏亚龙 林莘 刘祥峰 《四川电力技术》 2023年第4期7-11,共5页
C_(4)F_(7)N/N_(2)混合气体是目前潜在替代SF 6的绝缘介质之一。C_(4)F_(7)N/N_(2)混合气体分解与复原过程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该混合气体的熄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模拟C_(4)F_(7)N/N_(2)混合气体在0.3~30 kK热平衡条件下分解产物... C_(4)F_(7)N/N_(2)混合气体是目前潜在替代SF 6的绝缘介质之一。C_(4)F_(7)N/N_(2)混合气体分解与复原过程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该混合气体的熄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模拟C_(4)F_(7)N/N_(2)混合气体在0.3~30 kK热平衡条件下分解产物粒子浓度的变化;然后,确立C_(4)F_(7)N/N_(2)混合气体的分解路径及粒子种类并计算出各反应的正、逆向速率常数;最后,引用0.1 MPa下C_(4)F_(7)N/N_(2)混合气体弧后温度衰减曲线,作为模拟弧后C_(4)F_(7)N/N_(2)混合气体复原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数据,通过Chemkin软件计算弧后C_(4)F_(7)N/N_(2)混合气体各粒子的复原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弧后温度在10 kK以上时C_(4)F_(7)N和N 2在8~10 ms内完全分解,以C、N、F、CF_(2)C、CFCF、NF、CN等粒子和自由基的形式存在;弧后温度降低至2 kK左右,N 2复合至摩尔分数约70%左右,而C_(4)F_(7)N未见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n_(2)混合气体 气体复原 弧后 反应速率常数 粒子浓度
下载PDF
施氮方式与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对稻季NH_(3)挥发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科 王书伟 +2 位作者 朱文彬 田玉华 尹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0-231,共12页
【目的】分析施肥方式及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对稻田NH3挥发和N_(2)O排放的影响,基于稻田NH_(3)和N_(2)O减排的效果评价优化施肥措施的可行性。【方法】在太湖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稻季田间小区试验,供试脲酶抑制剂为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 【目的】分析施肥方式及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对稻田NH3挥发和N_(2)O排放的影响,基于稻田NH_(3)和N_(2)O减排的效果评价优化施肥措施的可行性。【方法】在太湖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稻季田间小区试验,供试脲酶抑制剂为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为对羟基苯丙酸甲酯(MHPP),用量为施氮量的1%。设置6个处理:1)不施氮肥对照(CK);2)表施尿素N 300 kg/hm^(2)(当地常规施肥,CN);3)表施尿素N 225 kg/hm2(RNB);4)尿素N 225 kg/hm^(2),50%表施,50%深施(RND);5)表施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RNB+DI);6)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50%表施,50%深施(RND+DI)。每次施肥后两周内,用密闭式抽气法监测稻田NH3挥发,在水稻生育期内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稻田N2O排放。【结果】1) NH_(3)挥发主要发生在每次施氮后7天内,CN、RNB和RNB+DI处理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的NH3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86.63%~91.76%;稻季N_(2)O排放峰期主要出现在每次施肥后一周内和中期烤田期。2) RNB比CN处理可减少NH3挥发总量29.69%~39.41%和N_(2)O排放总量13.43%~23.37%。3) RND比RNB处理可减少NH_(3)挥发总量53.50%~72.05%和N2O排放总量16.66%~23.43%。4) RNB+DI比RNB处理可减少NH3挥发总量9.57%~22.27%和N_(2)O排放总量8.77%~15.67%。5) RND+DI比CN处理可减少NH3挥发总量76.89%~82.29%和N_(2)O排放总量37.98%~48.71%。【结论】尿素总氮投入减少25%,50%由撒施改为基肥深施,并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可显著减少稻季NH3挥发和N2O总排放,特别是降低NH3挥发的效果更佳;将这3种措施组合集成的RND+DI处理减排效果最佳。该综合集成措施的实际操作性强,为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季 施氮量 氮肥深施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nH_(3)挥发 n_(2)O排放
下载PDF
生物硝化抑制剂对黔西南黄壤硝化作用及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华瑶 陆玉芳 +3 位作者 高维常 祖韦军 施卫明 郭亚利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2-519,共8页
为探索生物硝化抑制剂对贵州黔西南地区黄壤硝化作用及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通过3周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两种生物硝化抑制剂(对羟基苯丙酸甲酯(MHPP)和丁香酸(SA))对黄壤中的无机态氮素含量、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以及N_(2)O排... 为探索生物硝化抑制剂对贵州黔西南地区黄壤硝化作用及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通过3周的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两种生物硝化抑制剂(对羟基苯丙酸甲酯(MHPP)和丁香酸(SA))对黄壤中的无机态氮素含量、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以及N_(2)O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MHPP和SA在黄壤上均能明显抑制硝化作用,对土壤硝化速率的抑制率分别为6%~43%和5%~51%。MHPP和SA均抑制了黄壤氨氧化古菌AOA(12%~22%,27%~41%)与氨氧化细菌AOB(6%~19%,26%~46%)amoA基因的丰度。整个培养期内,黄壤NO_(3)^(-)-N含量与AOB的amoA基因丰度显著正相关,而与AOA的amo A基因丰度无显著相关,表明AOB对黄壤硝化作用起了主导作用。在N_(2)O排放方面,MHPP和SA分别显著抑制了黄壤51%和21%的N_(2)O排放积累量,MHPP的减排效果优于SA。MHPP降低了黄壤N_(2)O排放的峰值,而SA主要延缓了黄壤N_(2)O排放高峰的出现。总之,生物硝化抑制剂MHPP和SA在贵州黔西南黄壤上具有氮肥减施增效的潜力,这为今后烤烟新型绿色专用肥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作用 生物硝化抑制剂 黄壤 硝化速率 氨氧化微生物 n_(2)O
下载PDF
基于夹点的带喷射器CO_(2)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13
作者 杨俊兰 张鑫 +2 位作者 王林秀 韩一飞 杜雨帆 《暖通空调》 2024年第3期92-97,171,共7页
为了研究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内部过冷热泵系统(TCISE),基于夹点建立了TCISE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及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冷却水进水温度从25℃降低到15℃时,最优高压压力从9.3 MPa降至8.8 MPa,降低了5.4%... 为了研究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内部过冷热泵系统(TCISE),基于夹点建立了TCISE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及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冷却水进水温度从25℃降低到15℃时,最优高压压力从9.3 MPa降至8.8 MPa,降低了5.4%,最大COP从3.83提升至4.27,提高了11.49%;TCISE存在临界冷却水出水温度和临界冷却水质量流量,当冷却水进水温度一定时,在出水温度低于临界出水温度或质量流量高于临界质量流量时,系统COP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热泵 喷射器 夹点 内部过冷 冷却水 进水温度 出水温度 流量
下载PDF
N_(2)流量比对AlCrMoSiN涂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葛敏 刘艳梅 +3 位作者 李壮 王重阳 张蕊 王铁钢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3年第3期108-116,共9页
目的 减少硬质合金刀具在干式切削时产生的切削热,降低切削温度,从而提高刀具使用寿命。向AlCrSiN涂层中掺杂Mo元素,在涂层服役过程中易生成层状MoO_(3)润滑膜,降低刀面与切屑和工件间的摩擦,实现涂层刀具的自润滑功能。方法 利用高功... 目的 减少硬质合金刀具在干式切削时产生的切削热,降低切削温度,从而提高刀具使用寿命。向AlCrSiN涂层中掺杂Mo元素,在涂层服役过程中易生成层状MoO_(3)润滑膜,降低刀面与切屑和工件间的摩擦,实现涂层刀具的自润滑功能。方法 利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和脉冲直流磁控溅射复合技术制备AlCrMoSiN涂层,改变反应气体N_(2)流量,调节涂层的成分和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AlCrMoSiN涂层的物相成分和微观结构,利用纳米压痕仪、划痕仪和摩擦试验机分别测试涂层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行为。结果 当N_(2)流量比增大,AlCrMoSiN涂层沿(111)晶面择优生长,衍射峰变得尖锐,(111)和(200)晶面衍射峰向小角度偏移。当N_(2)流量比为16%时,涂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最大,分别为17.56 GPa和292.31 GPa。当N_(2)流量比为18%时,涂层的临界载荷最高,约为70.6 N,摩擦系数最低达0.54,磨损率为1.3×10^(–3)μm^(3)/(N·μm),此时涂层最耐磨。结论 N_(2)流量比对涂层组织结构有重要影响,随着N_(2)流量比增大,涂层的力学性能与摩擦磨损性能逐渐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磁控溅射 AlCrMoSin涂层 n_(2)流量比 自润滑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施氮量对夏玉米不同生长阶段氮素吸收及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建华 史永晖 +2 位作者 马庆国 王蕾 陈国庆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116,共8页
为明确玉米生长和氮素吸收对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基于4个玉米季的大田试验,测定了5个施氮水平(N0~N4分别施氮0、150、300、450 kg/hm^(2)和600 kg/hm^(2))下玉米生物量、氮素吸收量、产量和N_(2)O排放,并分析了玉米生长和N_(2)... 为明确玉米生长和氮素吸收对农田N_(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基于4个玉米季的大田试验,测定了5个施氮水平(N0~N4分别施氮0、150、300、450 kg/hm^(2)和600 kg/hm^(2))下玉米生物量、氮素吸收量、产量和N_(2)O排放,并分析了玉米生长和N_(2)O排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玉米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和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整体呈递增趋势,施氮显著促进玉米氮素吸收,N4处理(600 kg/hm^(2))较N0增加144.60%;但过量施氮对玉米生物量和产量无显著的积极影响,N3处理(450 kg/hm^(2))生物量和产量分别为27.88 t/hm^(2)和14.10 t/hm^(2),与N4处理差异不显著。(2)施氮对N_(2)O累积排放量的影响与其对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N3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与N4处理差异不显著;N_(2)O排放系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N4较N1显著减少57.77%,其中N4和N3之间差异不显著;施氮对玉米开花期N_(2)O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大,平均约占整个玉米季的33.76%。(3)N_(2)O累积排放量与玉米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和产量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单位产量的N_(2)O排放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N3较N1处理显著增加18.15%,N3与N2、N4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施氮和玉米生长是影响N_(2)O排放的重要因素,其影响与生物量、氮素吸收量和产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玉米生长 氮素吸收 产量 n_(2)O排放
下载PDF
高压氨氧化中N_(2)O的实验与动力学研究
16
作者 湛昊晨 李淑铭 +2 位作者 殷阁媛 胡二江 黄佐华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5-643,共9页
在流动管平台上进行了接近发动机运行压力的氨气氧化实验,关注N_(2)O的生成和消耗.压力为5.0 MPa,温度从600~1250K,当量比从0.13~1.0.用近年来发表的氨气氧化的动力学模型开展模拟计算和动力学分析,对各模型在高压工况下对N_(2)O的预测... 在流动管平台上进行了接近发动机运行压力的氨气氧化实验,关注N_(2)O的生成和消耗.压力为5.0 MPa,温度从600~1250K,当量比从0.13~1.0.用近年来发表的氨气氧化的动力学模型开展模拟计算和动力学分析,对各模型在高压工况下对N_(2)O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根据最新的计算结果调整NH_(2)和NO_(2)反应的分支比,并在Stagni模型上更新了相关反应的反应速率,添加了N_(2)O缺失的反应路径.模型优化后在不同当量比下对N_(2)O的预测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流动管 氨气氧化 氧化亚氮排放 化学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施氮处理对稻田N_(2)O通量和田面水中无机氮的影响
17
作者 吴庆峰 郑佳舜 +1 位作者 肖未 李伏生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32,共8页
【目的】探索不同耕作施氮处理对稻田氧化亚氮(N_(2)O)通量和田面水中无机氮质量浓度的影响。【方法】设置4种耕作方式(免耕T、微耕C、旋耕R和粉垄S)以及2个施氮量(常规施氮225 kg/hm^(2)(N1)和减量施氮150 kg/hm^(2)(N2)的双季水稻田... 【目的】探索不同耕作施氮处理对稻田氧化亚氮(N_(2)O)通量和田面水中无机氮质量浓度的影响。【方法】设置4种耕作方式(免耕T、微耕C、旋耕R和粉垄S)以及2个施氮量(常规施氮225 kg/hm^(2)(N1)和减量施氮150 kg/hm^(2)(N2)的双季水稻田间试验,测定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后稻田N_(2)O通量以及田面水中无机氮质量浓度,分析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后1、3、5 d稻田N_(2)O通量与田面水中无机氮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后田面水中的铵态氮(NH_(4)^(+)-N)质量浓度较高,施用氮肥后1 d田面水中的NH_(4)^(+)-N快速上升到峰值后迅速下降。分蘖期和孕穗期施用氮肥后,TN1(免耕常规施氮)处理田面水中的NH_(4)^(+)-N较其他处理提高4.7%~532.6%。氮肥作基肥以及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施用后,所有处理田面水中的硝态氮(NO_(3)^(-)-N)和亚硝态氮(NO_(2)^(-)-N)质量浓度较低,NO_(3)^(-)-N质量浓度在0.08~0.20μg/mL之间,NO_(2)^(-)-N质量浓度低于0.12μg/mL。②氮肥作基肥以及在分蘖期和孕穗期施用后,TN_(2)处理稻田N_(2)O通量较其他处理低。③稻田N_(2)O通量与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后1~5 d田面水中NH_(4)^(+)-N质量浓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09~-0.300。【结论】施用氮肥后NH_(4)^(+)-N是田面水中无机氮的主要形态,施用氮肥后1~5 d田面水中的NH_(4)^(+)-N质量浓度显著影响稻田N_(2)O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施氮量 无机氮 n_(2)O排放 稻田
下载PDF
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N_(2)O通量的研究
18
作者 李雅男 李梦然 +3 位作者 乔荠瑢 李邵宇 张彬 赵萌莉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3-150,共8页
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N_(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为探究不同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N_(2)O通量的影响,于2019年6~9月,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长期放牧平台(2004年开始),设置不放牧(CK)、轻度放牧(LG)... 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N_(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为探究不同载畜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N_(2)O通量的影响,于2019年6~9月,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长期放牧平台(2004年开始),设置不放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4个载畜率水平载畜率分别为0、0.91、1.82、2.71羊单位/(hm^(2)·半年),测定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紧实度及N_(2)O通量。结果表明:不同载畜率处理下N_(2)O通量的月动态不同;取样时间对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含量影响显著(P<0.05);放牧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P<0.05),增加土壤紧实度(P<0.05),但放牧对土壤温度和pH值的影响不显著;LG处理下N_(2)O通量显著低于CK、MG和HG处理(P<0.05),MG和HG处理N_(2)O通量与CK差异不显著;N_(2)O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紧实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畜率 荒漠草原 土壤理化性质 n_(2)O通量
下载PDF
火山SO_(2)排放速率反演
19
作者 郭建军 李发泉 +4 位作者 张子豪 张会亮 李娟 武魁军 何微微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98-110,共13页
SO_(2)紫外相机因在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探测灵敏度以及探测精度等诸多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而成功应用于火山活动监测及其动力学研究。为解决紫外相机反演SO_(2)排放速率容易受烟羽湍流及图像低对比度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融入神经网... SO_(2)紫外相机因在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探测灵敏度以及探测精度等诸多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而成功应用于火山活动监测及其动力学研究。为解决紫外相机反演SO_(2)排放速率容易受烟羽湍流及图像低对比度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融入神经网络的光流算法。首先,基于大气紫外辐射传输特性,阐述了SO_(2)紫外相机的工作机理及SO_(2)浓度图像的反演方法;其次,将神经网络融入光流算法,实现了火山烟羽图像中SO_(2)排放速率的精确反演;最后,与传统光流法进行对比,论证了神经网络光流算法的科学性及优越性与精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图像低对比度及烟羽湍流效应的双重影响下,神经网络光流法可以把边缘反演的误差从94%降低至5%,显著提高了SO_(2)排放速率反演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_(2)相机 光流法 神经网络 排放速率 湍流 火山排放
下载PDF
煤粉在O_(2)/N_(2)和O_(2)/CO_(2)富氧分级燃烧中的氮元素迁移路径研究
20
作者 魏琰荣 《煤质技术》 2023年第4期29-38,共10页
空气分级燃烧在煤粉燃烧初期形成的还原性气氛是抑制燃料型NO_(x)的生成的主要因素,富氧分级燃烧能扩大煤粉燃烧初期还原性区域、延长煤粉在还原性气氛中的停留时间,对不同气氛下煤中氮元素在富氧燃烧过程的迁移路径进行研究,可为抑制焦... 空气分级燃烧在煤粉燃烧初期形成的还原性气氛是抑制燃料型NO_(x)的生成的主要因素,富氧分级燃烧能扩大煤粉燃烧初期还原性区域、延长煤粉在还原性气氛中的停留时间,对不同气氛下煤中氮元素在富氧燃烧过程的迁移路径进行研究,可为抑制焦炭NO_(x)的生成及提升煤粉燃烧效率提供支撑。通过高温滴管炉实验平台,研究O_(2)/N_(2)和O_(2)/CO_(2)富氧分级燃烧条件下过量氧气系数和氧气体积分数对煤粉燃烧过程中固定碳、挥发分、C、H、O、N、S元素的释放及煤中氮迁移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二次风氧气体积分数为40%时,O_(2)/N_(2)、O_(2)/CO_(2)气氛下的煤中挥发分、固定碳、N、H、O、S的释放率均随二次风过量氧气系数的增加而增加,煤中的挥发分和H元素在煤粉燃烧初期基本完全释放,煤中N、O、S元素的释放与C元素的释放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燃烧过程中煤中释放的氮主要转化成N_(2),少量向NH_(3)、HCN和NO_(x)转化,且N_(2)>>NH_(3)>>HCN,N_(2)的转化率随二次风过量氧气系数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H_(3)、HCN转化率随二次风过量氧气系数的升高不断降低,二次风过量氧气系数较低时,烟气中并未检测到NO_(x)排放。二次风过量氧气系数为1时,O_(2)/N_(2)、O_(2)/CO_(2)气氛的NO转化率分别为29.9%、28.1%。当二次风过量氧气系数为0.5时,O_(2)/N_(2)和O_(2)/CO_(2)气氛中煤中各组分释放率均随二次风氧气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煤中释放的氮主要向N_(2)转化,N_(2)的转化率随二次风氧气体积分数的升高而增大,NH_(3)和HCN的转化率均随二次风过量氧气系数的增加而减小。高浓度CO_(2)能促进焦炭气化反应,导致O_(2)/CO_(2)气氛中各组分的释放率较高,且N_(2)转化率也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燃烧 O_(2)/CO_(2) O_(2)/n_(2) 氮元素 迁移路径 释放率 过量氧气系数 转化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