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结构、力学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付英英 吉利 +2 位作者 王翔 董向成 国洪建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2,共6页
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的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大,因此,本文系统研究了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结构、力学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_(2)流量从23 mL/min增大到38 mL/min时,涂层中氮原子含量从26.45 at.%增加到52.20 at.%。当N_(2)流量... 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的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大,因此,本文系统研究了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结构、力学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_(2)流量从23 mL/min增大到38 mL/min时,涂层中氮原子含量从26.45 at.%增加到52.20 at.%。当N_(2)流量为33 mL/min时,涂层中氮含量为49.00 at.%,元素组成符合化学计量比,涂层具有最高的硬度和抗塑性变形能力。XRD和TEM等分析表明,低N_(2)流量下制备的涂层具有纳米晶结构,硬度较低。高N_(2)流量下制备的涂层呈现柱状晶结构,氮原子的注入效应使涂层张应力增大,硬度降低。在33 mL/min的N_(2)流量下制备的涂层晶粒较小,结构致密,硬度达到24.6 GPa,1000℃退火后涂层氧化轻微,硬度为18.4 GPa,高于其他N_(2)流量下制备的涂层,表明该CrAlYN涂层具有最好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流量 CrAlYn涂层 微观结构 硬度 热稳定性
下载PDF
低渗油田N_(2)驱气窜特征及泡沫防窜实验研究
2
作者 刘浩洋 赵军 +4 位作者 吴彬彬 左清泉 陈平 胡雪 郑继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39,共6页
针对B油田氮气驱气窜问题,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长岩心N_(2)驱替过程的生产特征和气窜规律,由于B油田具有高温高盐低渗的特点,采用瓦林搅拌法筛选出合适的泡沫防窜体系,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体系的防窜效果和注入时机。实验... 针对B油田氮气驱气窜问题,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长岩心N_(2)驱替过程的生产特征和气窜规律,由于B油田具有高温高盐低渗的特点,采用瓦林搅拌法筛选出合适的泡沫防窜体系,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体系的防窜效果和注入时机。实验结果表明,以采出程度和累积气油比作为指标可将气驱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无气采油阶段、油气同产阶段、气窜阶段。适合目标油田的泡沫防窜体系是:0.6%ZHDQ-5起泡剂+0.1%WP-1稳泡剂溶液。该体系封堵率可达到90%,推荐在累积气油比达到20 cm^(3)/cm^(3)注入泡沫防窜体系,可在前期气驱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驱 气窜特征 泡沫防窜 封堵率 驱油效率
下载PDF
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含水煤中CH_(4)置换效应的影响
3
作者 陈立伟 严越涵 +2 位作者 赵明振 杨宏民 刘媛 《煤矿现代化》 2024年第1期43-47,51,共6页
为了揭示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不同含水率煤中CH_(4)置换效应影响,基于含水率为0.75%、1.5%和3%的3种煤样,开展了高压注N_(2)置换CH_(4)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含水率的增加,煤吸附CH_(4)和N_(2)的能力表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N_(2)... 为了揭示高压注入条件下N_(2)对不同含水率煤中CH_(4)置换效应影响,基于含水率为0.75%、1.5%和3%的3种煤样,开展了高压注N_(2)置换CH_(4)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含水率的增加,煤吸附CH_(4)和N_(2)的能力表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N_(2)的吸附量始终小于CH_(4)的吸附量,且N_(2)置换CH_(4)的能力逐步下降;在本实验压力条件下,CH_(4)预吸附平衡压力超出0.75 MPa越大,其N_(2)利用率越低。同时随煤含水量的增加,CH_(4)置换率、N_(2)注置比均出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因此可得CH_(4)置换率、N_(2)注置比均与煤的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实验含水煤样更好的还原井下处于潮湿环境中的原煤,通过CH_(4)置换率和N_(2)注置比的反馈得出,过大的注气压力并不能得到良好的注气效果,反而会降低该置换源气体的利用率,因此对井下注N_(2)置换煤层CH_(4)的工程技术来说,为避免盲目提高注气压力而造成N_(2)的置换效率下降的现象,建议井下煤层注N_(2)置换CH_(4)时,CH_(4)吸附平衡压力控制在0.75 MPa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注入 煤的含水率 CH_(4)预吸附平衡压力 CH_(4)置换率 n_(2)注置比
下载PDF
N_(2)流量比对AlCrMoSiN涂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葛敏 刘艳梅 +3 位作者 李壮 王重阳 张蕊 王铁钢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23年第3期108-116,共9页
目的 减少硬质合金刀具在干式切削时产生的切削热,降低切削温度,从而提高刀具使用寿命。向AlCrSiN涂层中掺杂Mo元素,在涂层服役过程中易生成层状MoO_(3)润滑膜,降低刀面与切屑和工件间的摩擦,实现涂层刀具的自润滑功能。方法 利用高功... 目的 减少硬质合金刀具在干式切削时产生的切削热,降低切削温度,从而提高刀具使用寿命。向AlCrSiN涂层中掺杂Mo元素,在涂层服役过程中易生成层状MoO_(3)润滑膜,降低刀面与切屑和工件间的摩擦,实现涂层刀具的自润滑功能。方法 利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和脉冲直流磁控溅射复合技术制备AlCrMoSiN涂层,改变反应气体N_(2)流量,调节涂层的成分和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AlCrMoSiN涂层的物相成分和微观结构,利用纳米压痕仪、划痕仪和摩擦试验机分别测试涂层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行为。结果 当N_(2)流量比增大,AlCrMoSiN涂层沿(111)晶面择优生长,衍射峰变得尖锐,(111)和(200)晶面衍射峰向小角度偏移。当N_(2)流量比为16%时,涂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最大,分别为17.56 GPa和292.31 GPa。当N_(2)流量比为18%时,涂层的临界载荷最高,约为70.6 N,摩擦系数最低达0.54,磨损率为1.3×10^(–3)μm^(3)/(N·μm),此时涂层最耐磨。结论 N_(2)流量比对涂层组织结构有重要影响,随着N_(2)流量比增大,涂层的力学性能与摩擦磨损性能逐渐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磁控溅射 AlCrMoSin涂层 n_(2)流量比 自润滑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摩擦磨损性能
下载PDF
Robot系统测定旱地N_(2)排放的方法优化及其与其他方法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承霖 魏志军 +2 位作者 吴敏 单军 颜晓元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4-704,共11页
反硝化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最后一环同时也是活性氮转化为惰性氮(N2)的最主要过程。由于空气中背景N2浓度高达78%,在如此高的背景浓度N2环境中直接和准确测定反硝化过程产生的微量N2,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Robot系统(Robotized incubation... 反硝化是生态系统氮循环的最后一环同时也是活性氮转化为惰性氮(N2)的最主要过程。由于空气中背景N2浓度高达78%,在如此高的背景浓度N2环境中直接和准确测定反硝化过程产生的微量N2,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Robot系统(Robotized incubation and analyzing system)是基于无N2背景(氦环境)的用以研究纯菌或土壤体系N2排放速率的方法,该系统平台搭建简单且测定效率高,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但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频繁利用微量注射器进行取样和测定,极易造成外界N2的渗漏。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使用预先置于氦环境的橡胶隔垫、采用充氦后的蒸馏水配制溶液及实施破坏性取样的处理,对Robot系统测定旱地N2排放速率的方法进行优化,同时与乙炔抑制法和RoFlow系统(Robotized continuous flow incubation system)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方法优化,可以大幅降低Robot系统的N2渗漏率,方法优化后系统的渗漏率在0~0.78μL·L^(–1)·h^(–1)之间。优化后的Robot系统对碳源和氮源添加后N2排放速率差异的响应较好,并且对旱地土壤N2排放速率的测定误差最小(0.003~0.045 mg·kg^(–1)·d^(–1)),显著优于乙炔抑制法(0.34~3.29 mg·kg^(–1)·d^(–1))和RoFlow系统(0.41~1.02 mg·kg^(–1)·d^(–1))。综上,优化后的Robot系统在测定旱地N2排放速率时具有N2渗漏率低,对外源底物添加响应好及测定结果精确度高的特点,未来在研究旱地土壤背景N2排放及相关机理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排放 乙炔抑制法 Robot系统(Robotized incubation and analyzing system) Roflow系统(Robotized continuous flow incubation system)
下载PDF
高压氨氧化中N_(2)O的实验与动力学研究
6
作者 湛昊晨 李淑铭 +2 位作者 殷阁媛 胡二江 黄佐华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5-643,共9页
在流动管平台上进行了接近发动机运行压力的氨气氧化实验,关注N_(2)O的生成和消耗.压力为5.0 MPa,温度从600~1250K,当量比从0.13~1.0.用近年来发表的氨气氧化的动力学模型开展模拟计算和动力学分析,对各模型在高压工况下对N_(2)O的预测... 在流动管平台上进行了接近发动机运行压力的氨气氧化实验,关注N_(2)O的生成和消耗.压力为5.0 MPa,温度从600~1250K,当量比从0.13~1.0.用近年来发表的氨气氧化的动力学模型开展模拟计算和动力学分析,对各模型在高压工况下对N_(2)O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根据最新的计算结果调整NH_(2)和NO_(2)反应的分支比,并在Stagni模型上更新了相关反应的反应速率,添加了N_(2)O缺失的反应路径.模型优化后在不同当量比下对N_(2)O的预测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流动管 氨气氧化 氧化亚氮排放 化学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Atomic Cu Sites Engineering Enables Efficient CO_(2)Electroreduction to Methane with High CH_(4)/C_(2)H_(4)Ratio
7
作者 Minhan Li Fangzhou Zhang +6 位作者 Min Kuang Yuanyuan Ma Ting Liao Ziqi Sun Wei Luo Wan Jiang Jianping Yang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361-375,共15页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_(2)into high-value hydrocarbons and alcohols by using Cu-based catalysts is a promising and attractive technology for CO_(2)capture and utilization,resulting from their high catalytic a...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_(2)into high-value hydrocarbons and alcohols by using Cu-based catalysts is a promising and attractive technology for CO_(2)capture and utilization,resulting from their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The mo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active sites in Cubased catalysts significantl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Cu-based catalysts for CO_(2)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reaction(CO_(2)RR).Herein,a facile and effective strategy is developed to engineer accessible and structural stable Cu sites by incorporating single atomic Cu into the nitrogen cavities of the host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C_(3)N_(4))as the active sites for CO_(2)-to-CH_(4)conversion in CO_(2)RR.By regulating the coordination and density of Cu sites in g-C_(3)N_(4),an optimal catalyst corresponding to a one Cu atom in one nitrogen cavity reaches the highest CH_(4)Faraday efficiency of 49.04%and produces the products with a high CH_(4)/C_(2)H_(4)ratio over 9.This work provides the first experimental study on g-C_(3)N_(4)-supported single Cu atom catalyst for efficient CH_(4)production from CO_(2)RR and suggests a principle in designing highly stable and selective high-efficiency Cu-based catalysts for CO_(2)RR by engineering Cu active sites in 2D materials with porous crystal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RR Cu single-atom catalyst g-C_(3)n_(4) METHAnE CH_(4)/C_(2)H_(4)ratio
下载PDF
同位素异位体溯源土壤N_(2)O的方法、技术和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徐锦 曹亚澄 +3 位作者 温腾 张珮仪 张金波 蔡祖聪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25-436,共12页
土壤是N_(2)O的重要排放来源之一。土壤中N_(2)O产生途径众多、受多种因素调控,深入分析土壤N_(2)O产生途径才能采取针对性的减排策略。稳定同位素技术已广泛用于研究土壤N_(2)O排放,N_(2)O同位素异位体法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方法。该研... 土壤是N_(2)O的重要排放来源之一。土壤中N_(2)O产生途径众多、受多种因素调控,深入分析土壤N_(2)O产生途径才能采取针对性的减排策略。稳定同位素技术已广泛用于研究土壤N_(2)O排放,N_(2)O同位素异位体法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通过测定土壤N_(2)O的同位素组成(δ^(15)N^(SP)N_(2)O、δ^(18)ON_(2)O和δ^(15)N^(bulk)N_(2)O)分析N_(2)O排放贡献,因无需添加标记物、对土壤系统干扰小、成本低,适合在野外田间研究N_(2)O排放,是^(15)N标记方法的有力补充。本文详细介绍了N_(2)O同位素异位体法的原理、质谱测定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影响该方法的因素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同位素异位体 位点优势值 n_(2)O排放贡献 同位素比值质谱
下载PDF
厌氧-限氧SBR处理低C/N生活污水SNDPR启动及N_(2)O释放 被引量:2
9
作者 巩有奎 罗佩云 孙洪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381-4390,共10页
以厌氧-限氧方式运行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采用逐步降低进水碳氮比(C/N)方式驯化聚磷菌(PAOs)和聚糖菌(GAOs),启动了低C/N生活污水同步脱氮除磷过程(SNDPR),并考察了SNDPR内PAOs、GAOs间竞争关系及系统脱氮除磷性能过程N_(2)O释放特... 以厌氧-限氧方式运行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采用逐步降低进水碳氮比(C/N)方式驯化聚磷菌(PAOs)和聚糖菌(GAOs),启动了低C/N生活污水同步脱氮除磷过程(SNDPR),并考察了SNDPR内PAOs、GAOs间竞争关系及系统脱氮除磷性能过程N_(2)O释放特性。结果表明,C/N=7.0,SBR限氧段脱氮和除磷效率分别为83.5%和90%以上,N_(2)O产量为0.54 mg/L;C/N=3.0~3.5,脱氮和除磷效率分别降至60.1%和80.5%,N_(2)O产量达1.09 mg/L。SBR内不同反应阶段内源物质变化均表现出PAOs-GAOs共存特性。高C/N有利于微生物合成聚-β-羟基烷酸酯(PHA)并促进N_(2)O还原。C/N降低,SBR内污泥内源物质转化倾向于富集GAOs的降解特性。氨氧化菌(AOB)好氧反硝化过程及GAOs以PHA作为电子供体的内源反硝化过程促进了N_(2)O的释放。随C/N降低,SBR内污泥平均胞外聚合物(EPS)由43.4 mg/g VSS增至50.5 mg/g VSS,污泥容积指数(SVI)由99 ml/g增至127 ml/g。疏松型EPS(LB-EPS)内,蛋白质(PN)与多糖(PS)之比(PN/PS)随C/N增加而降低,污泥亲水性增加,不利于污泥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比 聚磷菌 聚糖菌 同步脱氮除磷 n_(2)O
下载PDF
磁控溅射氧氩体积流量比对β-Ga_(2)O_(3)薄膜的影响
10
作者 杨赉 杨发顺 +1 位作者 熊倩 马奎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8-453,共6页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在c面单晶蓝宝石(Al_(2)O_(3))衬底上制备Ga_(2)O_(3)薄膜,研究了溅射过程中通入氧气与氩气的体积流量比对经过异位高温后退火处理得到的β-Ga_(2)O_(3)薄膜特性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薄...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在c面单晶蓝宝石(Al_(2)O_(3))衬底上制备Ga_(2)O_(3)薄膜,研究了溅射过程中通入氧气与氩气的体积流量比对经过异位高温后退火处理得到的β-Ga_(2)O_(3)薄膜特性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薄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β-Ga_(2)O_(3)薄膜沿着■晶面择优生长,具备较好的单一取向性。在氧氩体积流量比约为1∶20时,薄膜的结晶性能相对较好、表面晶粒分布较均匀、均方根粗糙度较小、晶粒尺寸较大。此外,吸收光谱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氧氩体积流量比下制备得到的β-Ga_(2)O_(3)薄膜的带隙变化范围为4.53~4.64 eV,在较低氧氩体积流量比下制备的β-Ga_(2)O_(3)薄膜表现出较优的光学性质,在波长200~300 nm内具有较好的吸收特性,表现出良好的深紫外光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Ga_(2)O_(3) 蓝宝石(Al_(2)O_(3))衬底 射频磁控溅射 氧氩体积流量比 结晶性能 光学特性
下载PDF
强化A^2/O工艺反硝化除磷性能的运行控制策略 被引量:33
11
作者 王晓莲 王淑莹 +1 位作者 王亚宜 彭永臻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2-727,共6页
以啤酒废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如何强化A2/O工艺反硝化除磷性能,从而提高营养物去除效果、并实现节能的目的.试验中建立了3种运行控制策略:(1)根据缺氧区末端出水硝酸盐的浓度控制内循环回流量;(2)调节厌氧/缺氧/好氧区体积比以减少... 以啤酒废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如何强化A2/O工艺反硝化除磷性能,从而提高营养物去除效果、并实现节能的目的.试验中建立了3种运行控制策略:(1)根据缺氧区末端出水硝酸盐的浓度控制内循环回流量;(2)调节厌氧/缺氧/好氧区体积比以减少厌氧区出水剩余COD对缺氧磷吸收的影响;(3)向缺氧区引入旁流并调节旁流比.试验结果表明,当缺氧区末端出水硝酸盐浓度控制在1~3mg·L-1时,不仅可强化反硝化除磷效果,而且可以节省内循环所需能耗;厌氧/缺氧/好氧区最佳体积比为1/1/2;旁流的引入可以提高低C/N比条件下TN的去除,最优旁流比为0.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工艺 反硝化除磷 内循环比 体积比 旁流比
下载PDF
超低渗致密油田气驱提高采收率化学机理研究
12
作者 刘飞龙 杨欢 +4 位作者 杨杰友 刘宏 陈彬彬 陈秋 贾刚 《当代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2045-2049,共5页
针对超低渗致密油藏开发难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系统探讨了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O_(2)和N_(2)在岩心样本上的吸附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加,在25℃、15 MPa的条件下,CO_(2)和N_(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1.5 mmol·g^(-1)... 针对超低渗致密油藏开发难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系统探讨了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O_(2)和N_(2)在岩心样本上的吸附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加,在25℃、15 MPa的条件下,CO_(2)和N_(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1.5 mmol·g^(-1)和0.45 mmol·g^(-1),CO_(2)的吸附能力显著高于N_(2)。岩心流动实验显示,在2.5 MPa·m^(-1)的压力梯度下,CO_(2)的流速达到3.0 m·d^(-1),而N_(2)仅为1.2 m·d^(-1),证明了CO_(2)在致密介质中具有更高的传输效率。驱替效率分析揭示,在15 MPa、25℃条件下,CO_(2)的驱替采收率可达71.4%,而N_(2)为45.1%。技术经济评价显示,尽管高压CO_(2)注入成本较高,但其带来的增产油量收益最为显著,显示了其在经济效益上的优势。该研究为超低渗致密油藏的气驱提高采收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致密油藏 CO_(2)驱替 n_(2)驱替 采收率 流动特性
下载PDF
初沉池优化运行对改良型A^(2)/O工艺脱氮除磷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航 董立春 +2 位作者 方建飞 丁力 吕利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9-1195,共7页
采用改良型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设置6种工况,即原水进入初沉池与超越初沉池直接进入生物池流量分配比分别为10∶0、8∶2、6∶4、4∶6、2∶8、0∶10,在具体工程实例中考察初沉池优化运行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沉池的优... 采用改良型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设置6种工况,即原水进入初沉池与超越初沉池直接进入生物池流量分配比分别为10∶0、8∶2、6∶4、4∶6、2∶8、0∶10,在具体工程实例中考察初沉池优化运行对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沉池的优化运行对出水总氮浓度和生物除磷率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出水氨氮浓度影响较小。工艺中存在反硝化除磷现象,且反硝化除磷率与原水超越初沉池直接进入生物池流量分配比呈正相关。基于6种工况,较为优化的原水进入初沉池与超越初沉池直接进入生物池流量分配比为6∶4。该工况后期出水总氮平均浓度为8.79 mg/L,较原工况降低了33.9%,氨氮浓度低于0.5 mg/L,好氧区总磷平均浓度为0.34 mg/L,满足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电耗为0.337 kW·h/m^(3),仅比原工况上涨了5.31%,涨幅较小。相比于原工况,虽然电耗出现了轻微上涨,但出水水质可控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且显著优于一级A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沉池 流量分配比 改良型A^(2)/O工艺 脱氮除磷 反硝化除磷 电耗
下载PDF
基于VOF方法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水两相流动孔隙尺度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永飞 王金雷 +2 位作者 王建忠 张琦 姚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77,共9页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_(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 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有利于减少CO_(2)的排放量,近年来针对CO_(2)地质封存形成了从纳米尺度到油气藏尺度的大量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只针对单一维度多孔介质中流动行为开展研究,且物理实验方法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十分耗费时间和成本。为了从微观角度深入理解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行为,提高CO_(2)地质埋存量,基于追踪两相界面动态变化的VOF(Volume of Fluid)方法,分别建立了2D和3D模型,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不同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条件下的CO_(2)团簇分布特征、CO_(2)饱和度变化规律,揭示了孔隙尺度CO_(2)埋存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岩石对CO_(2)润湿性增加,CO_(2)波及范围扩大,同时CO_(2)团簇的卡断频率减少,CO_(2)埋存量增加;②随着毛细管数的增加,驱替模式由毛细指进转变为稳定驱替,CO_(2)埋存量增加;③随着注入超临界CO_(2)黏度逐渐接近水的黏度,两相流体之间的流动阻力降低,促进了“润滑效应”,CO_(2)相的渗流能力提高,CO_(2)埋存量增加;④润湿性、毛细管数、黏度比在不同维度多孔介质模型中对CO_(2)饱和度的影响程度不同。结论认为,基于VOF方法的CO_(2)-水两相渗流模拟研究在孔隙尺度上揭示了CO_(2)地质封存过程中的渗流机理,对CCUS技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也为更大尺度的CO_(2)地质封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F方法 两相流 孔隙尺度模拟 CO_(2)地质封存 复杂多孔介质 润湿性 黏度比 毛细管数
下载PDF
土壤铵态氮中氮稳定同位素比值测定前处理方法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红朝 贺珍 +6 位作者 张丽萍 耿梅梅 许丽卫 陈闻 彭灿 李春勇 王久荣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土壤氮素在土壤养分供给和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氮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或富集标记技术,开展土壤氮循环转化、化肥利用效率和生物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对NH_(4)^(+)-N同位素比值测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前人基础上,开发了一种... 土壤氮素在土壤养分供给和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氮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或富集标记技术,开展土壤氮循环转化、化肥利用效率和生物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对NH_(4)^(+)-N同位素比值测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前人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快速高通量的铵态氮蒸馏分离方法,并使用次氯酸盐替代了次溴酸盐,优化了铵态氮化学转化条件,将转化效率由原方法的25%左右,提高至60%以上。利用新建立的前处理方法结合气体预浓缩装置与稳定同位素质谱仪(PreCon-IRMS)联用系统,分析了不同浓度条件下自然丰度、15 N富集和标记的NH_(4)^(+)-N标准溶液中的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新的反应体系下,当铵态氮浓度为0.5μmol/mL及以上时,所有NH_(4)^(+)-N标准样品均能获得较理想的分析精度,其中自然丰度和15 N富集标准溶液的NH_(4)^(+)-N的δ15 N的精度可控制在0.5‰以内,而15 N标记的标准溶液的15 N atom%测试精度为0.001 atom%~0.006 atom%(CV在0.1%~0.3%)。所有NH_(4)^(+)-N标准样品的15 N测定值与参考值一致,无分馏现象发生。将方法应用于两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旱地和稻田土壤浸提液中NH_(4)^(+)-N稳定同位素丰度的测定,也可获得较好的重现性(CV<0.5%),与原方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且精度更优。优化后的前处理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重复性好,适用于土壤溶液铵态氮15 N丰度测定的快速、批量前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铵态氮 氮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蒸馏 化学转化n_(2)O法 次氯酸盐
下载PDF
反式二丁烯和氢气流量比对辉光放电聚合物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阳志林 何智兵 +3 位作者 宋之敏 卢铁城 张宝玲 唐永建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4-1048,共5页
用低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以T2B和H2为工作气源,改变T2B与H2的流量比例制备了辉光放电聚合物(GDP)涂层。通过GDP碳氢涂层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讨论了流量比例对其内部结构的影响,利用热重曲线表征了GDP碳氢涂层在50-600℃范... 用低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以T2B和H2为工作气源,改变T2B与H2的流量比例制备了辉光放电聚合物(GDP)涂层。通过GDP碳氢涂层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讨论了流量比例对其内部结构的影响,利用热重曲线表征了GDP碳氢涂层在50-600℃范围内的热失重情况,并且结合其结构讨论了流量比例变化对GDP碳氢涂层的热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探讨了GDP碳氢涂层可能的热裂解过程。结果表明:随着T2B与H2流量比的增大,GDP碳氢涂层中C(sp^2)-Hx/C(sp^3)-Hx含量逐渐降低,-CH3含量增加,碳链逐渐变短而支链含量增加,其热稳定性逐渐变差。以T2B与H2流量比为0.04时,可以成功制备出ICF物理实验所需的靶丸烧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光放电聚合物 流量比 热稳定性 反式二丁稀 热重 振动峰
下载PDF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高地震剖面图像信噪比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凤 李金宗 +1 位作者 黄建明 李冬冬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4期758-764,共7页
 提出了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高地震剖面信噪比的新方法.首先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要求的格式,对地震剖面数据进行转换,得到地震剖面图像.分析了地震数据特点和初步地震图像的实验结果后,设计了新的预处理方法—"二维沿层滤波"...  提出了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高地震剖面信噪比的新方法.首先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要求的格式,对地震剖面数据进行转换,得到地震剖面图像.分析了地震数据特点和初步地震图像的实验结果后,设计了新的预处理方法—"二维沿层滤波".在此基础上,利用可以计算帧间运动速度及其变化都较大的改进的光流分析技术,计算出多幅地震剖面对应点的偏移量,然后应用图像积累技术对这多幅地震剖面进行积累,实现对三维地震数据体提高信噪比的处理.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三维地震信息,不但可以提高整个数据体的信噪比,而且可以减少信号能量的损失,并保持原来的信号能量关系,使地震剖面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为地震解释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二维沿层滤波 图像积累 光流分析法 信噪比
下载PDF
转底炉金属化球团竖式冷却技术气冷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震 贺新华 温荣耀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59,共6页
针对目前使用的圆筒冷却技术无法有效回收利用转底炉球团显热的问题,本文采用一种基于气固换热原理的竖式冷却技术,在转底炉锅炉出口烟气、6%含氧量烟气以及N_(2) 3种不同的冷却介质作用下,对其冷却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转底... 针对目前使用的圆筒冷却技术无法有效回收利用转底炉球团显热的问题,本文采用一种基于气固换热原理的竖式冷却技术,在转底炉锅炉出口烟气、6%含氧量烟气以及N_(2) 3种不同的冷却介质作用下,对其冷却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转底炉锅炉出口烟气、6%含氧量烟气均不适用于冷却金属化球团,而采用N_(2)能获得较好的冷却效果。与圆筒冷却相比,N_(2)冷却能使球团金属化率提升13%,且环境友好,无冷却蒸汽外排现象,同时,每年可为转底炉节省气体燃料约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 竖式冷却 n_(2) 转底炉 金属化率
下载PDF
海洋立管横流向与双向涡激振动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宋振华 段梦兰 《石油机械》 2016年第7期65-69,75,共6页
深海装备多以圆柱形结构物为主,涡激振动现象是其研究的热点。对质量比为2和5的立管进行横流向及双向涡激振动数值模拟,研究不同质量比条件下顺流向振动对横流向最大振幅和锁定区间的影响,以及圆柱振动轨迹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锁... 深海装备多以圆柱形结构物为主,涡激振动现象是其研究的热点。对质量比为2和5的立管进行横流向及双向涡激振动数值模拟,研究不同质量比条件下顺流向振动对横流向最大振幅和锁定区间的影响,以及圆柱振动轨迹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锁定区间内、2种质量比条件下,双向涡激振动的横流向振幅明显大于单向涡激振动的横流向振幅;顺流向振动也存在锁定区间,质量比为2的圆柱锁定区间与横流向锁定区间相同,锁定区间内顺流向振幅较大,质量比为5的圆柱在横流向的锁定区间内,顺流向振幅很小,横流向振幅与顺流向振幅之比很大;质量比为2的圆柱体在研究范围内振动轨迹皆为"8"字形,在锁定区间更明显。所得结果可为我国海洋立管的涡激振动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立管 涡激振动 单自由度 双自由度 横流向 顺流向 质量比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模拟中试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冯斌 李大骥 +2 位作者 周志良 吴颖海 杨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2-76,共5页
在东南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建立的60 0mm ,处理烟气量达 2 0 0 0m3/h(标准状态 ,下同 )的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中试试验台上 ,进行了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的试验研究 .分别讨论了Ca与S的摩尔比、烟气流量、入口SO2 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 在东南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建立的60 0mm ,处理烟气量达 2 0 0 0m3/h(标准状态 ,下同 )的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中试试验台上 ,进行了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的试验研究 .分别讨论了Ca与S的摩尔比、烟气流量、入口SO2 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脱硫效率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Ca与S的摩尔比和反应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烟气量和SO2 入口浓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十分明显 ,说明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对锅炉负荷和燃煤煤种的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烟气脱硫 模拟中试 摩尔比 烟气流量 反应温度 反应湿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