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极电流密度对6061铝合金在含Na_(2)WO_(4)电解液中微弧氧化膜结构和耐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邵明增 武宏 +2 位作者 杨洪波 杨蕾 王强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5,共9页
目的 研究恒流模式下阴极电流密度对6061铝合金在含Na2WO4的电解液中制备的微弧氧化膜厚度、形貌、相组成及耐磨性能的影响。方法 固定阳极电流密度为5.0 A/dm^(2),阴极电流密度分别为0、1.25、2.5、3.75、5.0 A/dm2,对6061铝合金进行... 目的 研究恒流模式下阴极电流密度对6061铝合金在含Na2WO4的电解液中制备的微弧氧化膜厚度、形貌、相组成及耐磨性能的影响。方法 固定阳极电流密度为5.0 A/dm^(2),阴极电流密度分别为0、1.25、2.5、3.75、5.0 A/dm2,对6061铝合金进行微弧氧化40 min。用涡流测厚仪测量了氧化膜的厚度,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微弧氧化膜的表面形貌和截面形貌,用能谱分析仪分析了氧化膜的表面成分,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了微弧氧化膜的相组成,用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氧化膜的耐磨性能。结果 随着阴极电流密度的增加,氧化膜内的W含量逐渐减少,氧化膜颜色逐渐变浅,氧化膜厚度逐渐增加。微弧氧化膜的主要组成相为α-Al2O3和γ-Al2O3。当阴极电流密度从0 A/dm2增加到3.75 A/dm2时,氧化膜内孔洞的数量和尺寸逐渐减少,孔洞到氧化膜/基体界面的距离逐渐增加,氧化膜的耐磨性能逐渐提升。当阴极电流密度为3.75 A/dm2时,氧化膜的磨损率最低,仅为1.07×10-4mm3/(N·m)。但阴极电流密度增加到5.0 A/dm2时,氧化膜表层出现孔洞和剥落,耐磨性能下降。结论 阴极电流的加入有助于增加6061铝合金微弧氧化膜的厚度,提高氧化膜的致密性和耐磨性能,但过高的阴极电流会导致氧化膜表层出现孔洞,降低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微弧氧化 阴极电流 钨酸钠 耐磨性能
下载PDF
Na_(2)WO_(4)-Mn_(x)O_(y)/BaTi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甲烷氧化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2
作者 武洁花 王雪 +2 位作者 薛伟 张明森 刘东兵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3-748,共6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a_(2)WO4-Mn_(x)O_(y)/BaTiO_(3)催化剂,研究了Na_(2)WO_(4)-Mn_(x)O_(y)/BaTiO_(3)催化剂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OCM)的影响,利用SEM,XRD,EDS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与Na_(2)WO_(4)-Mn_(x)O_(y)/SiO_(2)催化剂进...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a_(2)WO4-Mn_(x)O_(y)/BaTiO_(3)催化剂,研究了Na_(2)WO_(4)-Mn_(x)O_(y)/BaTiO_(3)催化剂对甲烷氧化偶联反应(OCM)的影响,利用SEM,XRD,EDS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与Na_(2)WO_(4)-Mn_(x)O_(y)/SiO_(2)催化剂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Na_(2)WO_(4)-Mn_(x)O_(y)/BaTiO_(3)催化剂的活性组分W和Mn在钛酸钡表面分布均匀,且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在反+应温度为800℃、甲烷与氧气摩尔比为1.5时,Na_(2)WO_(4)-Mn_(x)O_(y)/BaTiO_(3)催化剂催化OCM反应的C_(2)收率约为19%,C_(2)^(+)收率约为21%。与Na_(2)WO_(4)-Mn_(x)O_(y)/SiO_(2)催化剂相比,Na_(2)WO_(4)-Mn_(x)O_(y)/BaTiO_(3)催化剂的反应起活温度低60℃,具有更加活泼的活性氧位,能够在更低的温度条件下开始OCM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钡 催化剂 甲烷氧化偶联 na_(2)wo_(4)-Mn_(x)O_(y)/BaTiO_(3)
下载PDF
Na_(2)WO_(4)含量对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颜色和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祝海涛 孙金峰 +3 位作者 孟永强 王立伟 彭珍珍 汪殿龙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41-249,共9页
目的 研究电解液中的Na_(2)WO_(4)含量对AZ31B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的形成过程、颜色、微观结构、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NH_(4)VO_(3)和Na_(2)WO_(4)的碱性铝酸盐电解液体系,在AZ31B镁合金表面制备黑色的微弧氧化膜层... 目的 研究电解液中的Na_(2)WO_(4)含量对AZ31B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的形成过程、颜色、微观结构、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NH_(4)VO_(3)和Na_(2)WO_(4)的碱性铝酸盐电解液体系,在AZ31B镁合金表面制备黑色的微弧氧化膜层。采用SEM、EDS分析加入不同含量的Na_(2)WO_(4)后膜层表面的微观形貌及元素组成,采用XRD分析物相组成,通过电化学实验表征膜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 随着Na_(2)WO_(4)含量的增加,微弧氧化过程中的起弧电压下降,膜层的致密性提高,厚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Na_(2)WO_(4)的质量浓度为0.5 g/L时,膜层的厚度最大,且此时膜层表面微孔分布均匀,色度最低,耐蚀性最好,自腐蚀电位为-0.138 V,自腐蚀电流密度为2.36×10^(-7)A/cm^(2),相较于基体降低了3个数量级。结论 增加Na_(2)WO_(4)含量会使微弧氧化成膜过程中的电弧发生变化,适当增加Na_(2)WO_(4)会提高膜层的厚度,降低膜层的CIE色度,使陶瓷膜层表面的微孔分布得更加均匀致密,从而提高膜层的耐蚀性能。当Na_(2)WO_(4)含量过高时,会使膜层的离子浓度升高,电阻增大,介电击穿电压上升,导致膜层表面被烧蚀,耐腐蚀性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黑色膜层 微弧氧化 na_(2)wo_(4) 耐腐蚀性 微观结构
下载PDF
Na_(2)WO_(4)浓度对ZM6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郭佳奇 郭二军 +2 位作者 冯义成 王丽萍 姜文勇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5-120,共6页
试验采用ZM6镁合金作为实验材料,微弧氧化电源采用恒压模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维氏硬度计和电化学工作站对微弧氧化膜层进行性能表征,研究ZM6镁合金在硅酸盐体系下电解液中不同浓度Na_(2)WO_(4)添加剂对ZM6... 试验采用ZM6镁合金作为实验材料,微弧氧化电源采用恒压模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维氏硬度计和电化学工作站对微弧氧化膜层进行性能表征,研究ZM6镁合金在硅酸盐体系下电解液中不同浓度Na_(2)WO_(4)添加剂对ZM6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表面形貌、物相组成及耐蚀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Na_(2)WO_(4)的添加可有效改善膜层的表面形貌及性能。随着Na_(2)WO_(4)浓度的增加,耐蚀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Na_(2)WO_(4)浓度为1 g/L时,膜层质量和耐蚀性能达到最好;膜层物相主要由MgO,Mg2SiO4和少量WO3组成;自腐蚀电位为-1.482247 V,腐蚀电流为0.146μ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M6镁合金 微弧氧化 na_(2)wo_(4)添加剂 耐蚀性
下载PDF
NaCl和Na_(2)SO_(4)胁迫对天人菊种子萌发的影响
5
作者 白芙嘉 孙涛 +3 位作者 谭阳 王然 孙莹 姜云天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明确天人菊种子萌发阶段和胚芽、胚根生长阶段对NaCl和Na_(2)SO_(4)盐胁迫的耐受性。[方法]以天人菊种子为试材,研究0、20、40、60、80、100、120、140 mmol/L NaCl和Na_(2)SO_(4)盐胁迫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天人菊种子萌... [目的]明确天人菊种子萌发阶段和胚芽、胚根生长阶段对NaCl和Na_(2)SO_(4)盐胁迫的耐受性。[方法]以天人菊种子为试材,研究0、20、40、60、80、100、120、140 mmol/L NaCl和Na_(2)SO_(4)盐胁迫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天人菊种子萌发阶段对NaCl和Na2SO4的耐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54.70 mmol/L和99.77 mmol/L,而胚芽生长阶段和胚根生长阶段对Na Cl和Na_(2)SO_(4)耐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9.68、63.35 mmol/L和105.56、60.24 mmol/L。[结论]该研究可为盐碱地区引种栽培天人菊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菊 naCL na_(2)SO_(4) 种子萌发 耐盐半致死浓度
下载PDF
Na^(+),Mg^(2+)//Cl^(-),SO_(4)^(2-)-H_(2)O四元体系相平衡
6
作者 巩学敏 王岭 +2 位作者 王秉钧 曹吉林 杨静宜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1-487,共7页
针对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问题,开展相平衡研究,提出硫酸钠水合物法增浓海水的方法。等温法测定了5℃时Na^(+),Mg^(2+)//Cl^(-),SO_(4)^(2-)-H_(2)O四元体系及其子体系的相平衡溶解度数据,绘制并分析相图特征。结果表明:5℃时该体... 针对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问题,开展相平衡研究,提出硫酸钠水合物法增浓海水的方法。等温法测定了5℃时Na^(+),Mg^(2+)//Cl^(-),SO_(4)^(2-)-H_(2)O四元体系及其子体系的相平衡溶解度数据,绘制并分析相图特征。结果表明:5℃时该体系存在2个等温共饱点和4个结晶区,十水硫酸钠结晶区形成面积较大,可用于硫酸钠水合物法增浓海水研究。相图分析和计算表明:该技术可使浓海水浓缩率高达82.78%,无水硫酸钠回收率99.6%。浓海水经精制处理后可作为制碱生产的原料,节省制碱生产过程中的化盐过程,为综合开发利用淡化后浓海水提供理论和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海水 相平衡 硫酸钠水合物 结晶 制碱
下载PDF
软装设计用铜合金的表面Ni-W-P镀层与性能研究
7
作者 杨凱智 宗彦 吴克凡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1,共7页
针对软装设计用铜合金复杂服役环境的使用需求,为解决铜合金表面硬度低、耐腐蚀性能差等问题,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软装设计用铜合金表面制备了Ni-W-P镀层。研究了Na_(2)WO_(4)浓度对化学镀层沉积速率、表面形貌、物相组成、硬度和耐腐蚀... 针对软装设计用铜合金复杂服役环境的使用需求,为解决铜合金表面硬度低、耐腐蚀性能差等问题,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软装设计用铜合金表面制备了Ni-W-P镀层。研究了Na_(2)WO_(4)浓度对化学镀层沉积速率、表面形貌、物相组成、硬度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_(2)WO_(4)浓度从15 g/L增加至65 g/L,铜合金表面镀层的沉积速率先增后减,在Na_(2)WO_(4)浓度为35 g/L时取得最大值。镀层中P元素含量逐渐减小,W元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小。不同Na_(2)WO_(4)浓度的镀层中都可见Ni和Ni_(5)P_(4)衍射峰,镀层硬度高于未添加Na_(2)WO_(4)的镀层。且随着Na_(2)WO_(4)浓度增加,镀层硬度先增后减,在Na_(2)WO_(4)浓度为35 g/L时取得最大值。随着Na_(2)WO_(4)浓度从15 g/L上升至65 g/L,铜合金表面镀层的腐蚀电位先正向移动后负向移动,腐蚀电流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在Na_(2)WO_(4)浓度为35 g/L时,取得腐蚀电流密度最小值和电荷转移电阻最大值。电化学阻抗谱与极化曲线测试结果相吻合,Na_(2)WO_(4)浓度为35 g/L时具有最佳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na_(2)wo_(4)浓度 Ni-W-P镀层 显微形貌 耐腐蚀性能
下载PDF
钼精矿氧压水浸渣碱性浸出工艺研究
8
作者 王恒辉 彭亿龙 +3 位作者 仝一喆 刘自亮 何醒民 秦庆伟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0,共8页
氧压水浸工艺处理辉钼矿,钼回收率达95%以上,此工艺中,采用氨水浸出氧压水浸渣会导致氨浸渣中存在部分难溶钼酸盐,降低了钼回收率。本文尝试采用NaOH或Na_(2)CO_(3)为浸出介质对氧压水浸渣进行浸出实验,考察浸出剂用量、温度、液固比及... 氧压水浸工艺处理辉钼矿,钼回收率达95%以上,此工艺中,采用氨水浸出氧压水浸渣会导致氨浸渣中存在部分难溶钼酸盐,降低了钼回收率。本文尝试采用NaOH或Na_(2)CO_(3)为浸出介质对氧压水浸渣进行浸出实验,考察浸出剂用量、温度、液固比及浸出时间等参数对钼浸出率的影响,并结合浸出渣的物相组成和热力学分析阐明浸出过程反应机理,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辉钼矿氧压水浸渣中含有CaMoO_(4)这一物相,采用NaOH浸出时,无法有效将CaMoO_(4)中的Mo浸出,但Na_(2)CO_(3)浸出时,在温度20℃以上,即可自发实现CaMoO_(4)的分解,且温度越高,分解越容易;采用Na_(2)CO_(3)作为浸出剂时,最佳工艺条件为浸出温度90℃、Na_(2)CO_(3)用量系数1.2、液固比4∶1、浸出时间90 min、搅拌转速400 r/min,此条件下钼浸出率为97.15%;采用NaOH作为浸出剂,最佳工艺条件下的浸出率为93.98%。试验结果表明,采用Na_(2)CO_(3)作为浸出剂可有效提升钼的浸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精矿 氧压水浸渣 碱性浸出 naOH浸出 na_(2)CO_(3)浸出 CaMoO_(4)分解 热力学分析
下载PDF
硅酸盐体系电解液中添加Na_(2)WO_(4)对LY12铝合金陶瓷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何巧成 姜文勇 +2 位作者 陈鹿 王长亮 武鹏海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2-156,共5页
通过SEM、XRD、硬度试验、电化学腐蚀试验研究了在硅酸盐体系电解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Na_(2)WO_(4)对LY12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表面形貌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a_(2)WO_(4)改变了膜层的微观结构,使微弧氧化膜层硬度增加,表面平滑,... 通过SEM、XRD、硬度试验、电化学腐蚀试验研究了在硅酸盐体系电解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Na_(2)WO_(4)对LY12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表面形貌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a_(2)WO_(4)改变了膜层的微观结构,使微弧氧化膜层硬度增加,表面平滑,呈现出小而少的孔洞结构,且表面堆积少量形状不规则的白色质点;随着Na_(2)WO_(4)添加量的增加,膜层的硬度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Na_(2)WO_(4)含量为4 g/L时,膜层达到最高硬度440.3 HV0.3,较基体(硬度值约168 HV0.3)提升了272.3 HV0.3;XRD分析证明W元素参与了微弧氧化过程,并生成W的氧化物WO_(3),陶瓷层物相主要由α-Al_(2)O_(3)和γ-Al_(2)O_(3)以及WO_(3)组成;电化学极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剂Na_(2)WO_(4)有效地提高了膜层的耐腐蚀性能,耐腐蚀性能最好的添加量为1 g/L,此时自腐蚀电位为-532.0 mV,腐蚀电流为0.011μA。Na_(2)WO_(4)的添加可有效改善陶瓷膜层的表面形貌及性能。综合考虑膜层的性能,添加剂Na_(2)WO_(4)的最佳添加量为4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12铝合金 微弧氧化 硅酸盐体系 na_(2)wo_(4) 陶瓷膜层
原文传递
采前钨酸钠处理对龙眼果实退糖特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小兰 龙栎冰 +7 位作者 赖婷婷 朱思蓉 韩冬梅 徐建杭 潘凤仪 林裕琼 吴振先 罗焘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0-86,共7页
为延缓龙眼退糖及品质劣变的速度,从花后89 d开始,每隔7 d~10 d以500 mL/穗的清水(对照)、20 mmol/L和40 mmol/L钨酸钠连续喷施‘石硖’龙眼果实,并分析各处理对果实退糖特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留树至花后130 d,对照和20 mmo... 为延缓龙眼退糖及品质劣变的速度,从花后89 d开始,每隔7 d~10 d以500 mL/穗的清水(对照)、20 mmol/L和40 mmol/L钨酸钠连续喷施‘石硖’龙眼果实,并分析各处理对果实退糖特性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留树至花后130 d,对照和20 mmol/L Na2WO4喷施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s,TSS)含量分别下降了8.69%、8.93%,而40 mmol/L Na2WO4处理组果实TSS含量仅下降4.10%,退糖被明显延缓。与对照组相比,40 mmol/L Na2WO4处理后的龙眼果皮总类黄酮含量在花后130 d增加2.32 mg/g,总酚含量增加3.54 mg/g,留树中后期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明显提高;同时,40 mmol/L Na2WO4处理后的龙眼果肉总类黄酮含量在花后130 d增加0.02 mg/g,总酚含量增加0.12 mg/g,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活性明显提高。因此,40 mmol/L Na2WO4喷施可明显延缓‘石硖’龙眼退糖并维持抗氧化物质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硖’龙眼 退糖 钨酸钠 总类黄酮 总酚 苯丙氨酸解氨酶 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Na–W–Mn/SiO_(2)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高欣 宋佳欣 +2 位作者 范晓强 于学华 赵震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49,共19页
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行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将甲烷高效转化为乙烯的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成为催化工业和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甲烷氧化偶联工艺也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然而OCM反应是同时结合了多相反应和均相反应的... 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行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将甲烷高效转化为乙烯的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成为催化工业和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甲烷氧化偶联工艺也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然而OCM反应是同时结合了多相反应和均相反应的复杂反应网络,使得OCM反应高效催化剂的开发面临着重大挑战.其中, Na–W–Mn/SiO_(2)体系催化剂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催化剂,但Na–W–Mn/SiO_(2)催化剂组分复杂,反应所需温度高,活性中心仍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主要总结讨论了该体系催化剂上OCM反应机理,以及氧物种和酸碱性对OCM反应的影响.并详细介绍了体系中各活性组分在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原位表征手段在OCM机理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OCM反应在高温原位表征,低温可控OCM反应以及化学链循环反应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催化剂 OCM 反应机理 na–W–Mn/SiO_(2)活性位
原文传递
钨酸钠浓度对球等鞭金藻和棕鞭藻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2
作者 梁英 曹春晖 +1 位作者 范丽敏 田传远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51,共7页
将指数生长期的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 albana)H24和棕鞭藻(Ochrosphaero neopolitana)H32接种到1000 m L三角烧瓶的2f培养基中,第8 d添加0 mmol/L(对照组)、0.5 mmol/L、1.5 mmol/L、2.5 mmol/L和5.0mmol/L的钨酸钠(Na_(2)WO_(4)),光... 将指数生长期的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 albana)H24和棕鞭藻(Ochrosphaero neopolitana)H32接种到1000 m L三角烧瓶的2f培养基中,第8 d添加0 mmol/L(对照组)、0.5 mmol/L、1.5 mmol/L、2.5 mmol/L和5.0mmol/L的钨酸钠(Na_(2)WO_(4)),光强为100μmol·m^(-2)s^(-1),连续光照、充气,水温25℃,盐度31下培养5 d,探讨不同浓度Na_(2)WO_(4)对2株海洋金藻的生长及脂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Na_(2)WO_(4)浓度对2株金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r ETR(相对电子传递速率)、q P(光化学猝灭)和脂肪酸组成均有显著影响(P<0.05)。Na_(2)WO_(4)浓度对球等鞭金藻的总脂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0 mmol/L及0.5mmol/L Na_(2)WO_(4)浓度组2株金藻的最终细胞密度最大。在2.5 mmol/L Na_(2)WO_(4)浓度组,球等鞭金藻Fv/Fm值最高(第4~5 d),在0 mmol/L和2.5 mmol/L Na_(2)WO_(4)浓度组棕鞭藻的Fv/Fm值最高(第1~2 d)。2种金藻的总脂含量随Na_(2)WO_(4)浓度升高而增加,在5.0mmol/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1.91%和25.55%),分别比对照组高38.21%和25.24%。在5.0 mmol/L Na_(2)WO_(4)时,球等鞭金藻的18∶1(n-9)(34.54%)、饱和脂肪酸(SFA)(37.59%)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2.65%)含量达最大值;对照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最高(36.23%),之后随Na_(2)WO_(4)浓度增高呈下降趋势。棕鞭藻的16∶0(14.69%)和SFA(32.15%)含量在5 mmol/L达最大值,对照组18∶1(n-9)含量最高(37.33%);二十碳五烯酸(EPA,20∶5(n-3))和PUFA含量随Na_(2)WO_(4)浓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2.5 mmol/L时达最大值,分别为10.72%和31.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酸钠 氮限制 球等鞭金藻 棕鞭藻 总脂含量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含COD高盐废水冷冻脱硝-蒸发浓缩技术的开发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曹敏 付国燕 +2 位作者 刘苏宁 李诺 孙宁磊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90,共6页
有色金属湿法冶金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及硫酸盐、氯化钠等盐分,冷冻脱硝技术利用固液相平衡原理实现冷冻分离,可使低温条件下溶解度较低的溶质析出,得到高纯盐结晶和浓缩废水,但剩余浓缩废水中依然含有高浓度的Na_(2)SO_(4)、NaCl与C... 有色金属湿法冶金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及硫酸盐、氯化钠等盐分,冷冻脱硝技术利用固液相平衡原理实现冷冻分离,可使低温条件下溶解度较低的溶质析出,得到高纯盐结晶和浓缩废水,但剩余浓缩废水中依然含有高浓度的Na_(2)SO_(4)、NaCl与COD,依然不能外排。本文针对含Na_(2)SO_(4)与Na Cl两种物质的含COD高盐废水,提出了冷冻脱硝-蒸发浓缩技术,并对冷冻脱硝温度和NaCl初始含量对产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0~10℃冷冻温度范围内,冷冻结晶中COD残留量低于30%,最佳冷冻温度为8℃;Na_(2)SO_(4)/NaCl质量含量比值越高,析出的Na_(2)SO_(4)结晶纯度越高;利用氯化钠-硫酸钠-水三相体系中物质浓度比和溶解度的不同,有效实现了硫酸钠与氯化钠的分离,实验产物为芒硝、Na_(2)SO_(4)结晶及杂盐产品。采用此技术处理Na_(2)SO_(4)及粗盐工业产品,可实现含COD高盐废水资源化利用,并实现零污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COD高盐废水 冷冻脱硝 蒸发浓缩 芒硝纯度 na_(2)SO_(4)纯度 冷冻温度 冷冻电耗 naCl初始含量
下载PDF
Surface coupling of methyl radicals for efficient low‐temperature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被引量:3
14
作者 Shihui Zou Zhinian Li +12 位作者 Qiuyue Zhou Yang Pan Wentao Yuan Lei He Shenliang Wang Wu Wen Juanjuan Liu Yong Wang Yonghua Du Jiuzhong Yang Liping Xiao Hisayoshi Kobayashi Jie Fa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7期1117-1125,共9页
Selective coupling of methyl radicals to produce C_(2) species(C2H4 and C2H6)is a key challenge for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OCM).In traditional OCM reaction systems,homogeneous transformation of methyl radicals ... Selective coupling of methyl radicals to produce C_(2) species(C2H4 and C2H6)is a key challenge for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OCM).In traditional OCM reaction systems,homogeneous transformation of methyl radicals in O_(2)‐containing gases are uncontrollable,resulting in limited C_(2) selectivity and yield.Herein,we demonstrate that methyl radicals generated by La_(2)O_(3)at low reaction temperature can selectively couple on the surface of 5 wt%Na2WO4/SiO_(2).The controllable surface coupling against overoxidation barely changes the activity of La_(2)O_(3)but boosts the C_(2)selectivity by three times and achieves a C_(2)yield as high as 10.9%at bed temperature of only 570℃.Structure‐property studies suggest that Na_(2)WO_(4) nanoclusters are the active sites for methyl radical coupling.The strong CH_(3)·affinity of these sites can even endow some methane combustion catalysts with OCM activity.The findings of the surface coupling of methyl radicals open a new direction to develop OCM catalyst.The bifunctional OCM catalyst system,which composes of a methane activation center and a CH_(3)·coupling center,may deliver promising OCM performance at reaction temperatures below the ignition temperature of C2H6 and C2H4(~600℃)and is therefore more controllable,safer,and certainly more attractive as an actual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idative coupling of methane Bifunctional catalysis Methyl radicals Surface coupling La_(2)O_(3) na_(2)wo_(4)/SiO_(2)
下载PDF
硝酸还原酶抑制剂钨酸钠对油菜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荣 邱炜红 +1 位作者 王朝辉 王小英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6,共6页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选取硝酸盐积累差异明显的两个油菜品种(低硝态氮积累品种‘红油3号’和高硝态氮积累品种‘中双6号’,研究苗期根系硝酸还原酶(NR)活性被抑制以后两个油菜品种叶片、叶柄和根系中NR活性和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选取硝酸盐积累差异明显的两个油菜品种(低硝态氮积累品种‘红油3号’和高硝态氮积累品种‘中双6号’,研究苗期根系硝酸还原酶(NR)活性被抑制以后两个油菜品种叶片、叶柄和根系中NR活性和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0mmol.L-1的NR活性抑制剂Na2WO4对两个油菜品种的根系NR活性抑制效果最佳;根系NR活性被抑制以后,两个油菜品种的根系NR活性、硝态氮吸收速率均显著下降,而硝态氮含量却显著上升;且Na2WO4对‘中双6号’硝态氮吸收的抑制程度强于其对‘红油3号’的抑制。叶片和叶柄的NR活性变化不显著,但叶柄硝态氮含量显著下降,叶片硝态氮含量稳定,且这一趋势在低积累品种‘红油3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硝酸还原酶 硝态氮 硝酸还原酶抑制剂(na_2wo_4)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