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eeze-thaw processes of active-layer soils in the Nanweng'he River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in the Da Xing'anling Mountains,norther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RuiXia He HuiJun Jin +2 位作者 XiaoLi Chang YongPing Wang LiZhong W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8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The active-layer soils overlying the permafrost are the most thermodynamically active zone of rock or soil 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earth-atmosphere energy system. The processes of thawing and freezing and thei... The active-layer soils overlying the permafrost are the most thermodynamically active zone of rock or soil 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earth-atmosphere energy system. The processes of thawing and freezing and their associated complex hydrothermal coupling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variation i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s and the formation of ground ice in permafrost regions. Using soil-temperature and-moistur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active layer between September 2011 and October 2014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 of the Nanweng'he River in the Da Xing'anling Mountains, the freeze-tha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mafrost were studied. Based on analysis of ground-temperature variation and hydrothermal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the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of the active layer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1) autumn-winter freezing,(2) winter freeze-up, and(3) spring-summer thawing. Variations in the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were analyzed during each stage of the freeze-thaw process, and the effects of the soil moisture and ground vegetation on the freeze-thaw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study's results show that thawing in the active layer was unidirectional, while the ground freezing was bidirectional(upwar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active layer and downward from the ground surface).During the annual freeze-thaw cycle, the migration of soil moisture ha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general, during a freezing-thawing cycle, the soil-water molecules migrate downward, i.e., soil moisture transports from the entire active layer to the upper limit of the permafrost. In the meantime, freeze-thaw in the active layer can b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soil-moisture content and vege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weng'he river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 ACTIVE LAYER freeze-thawing processes moisture content vegetation effect
下载PDF
Impact of climatic factors on vegetation dynamics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 in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ZHANG Yu-xin WANG Yu-kuan +3 位作者 FU Bin DIXIT Amod Mani CHAUDHARY Suresh WANG Sh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1235-1250,共16页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their climatic controls for sustainable ecosystem management.This study examines the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vegetation growth in t...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their climatic controls for sustainable ecosystem management.This study examines the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pristine conditions of 58 wood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NNRs)located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UYRB)in China which are little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Changes i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precipitation,and temperature in the selected NNR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for the period between 1999 and 2015.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lag effect of climate and changes in the NDVI were assessed using Pearson correla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ree major trends.1)The NDVI increas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is indicates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green vegetation,especially due to the warmer climate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The NDVIs in March and September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temperature of the previous months.Spring temperatur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and there was a delay between climatic factors and their effect on vegetation,which depended on the previous season.In particular,the spring temperature had a delayed effect on the NDVI in summer.2)The way in which vegetation responds to climatic factors varied significantly across the seasons.Temperature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NDVI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the effect was greater at higher altitudes.A similar trend was observed for precipitation,except for altitudes of 1000–2000 m.3)Temperature had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NDVI in spring and autumn at higher altitudes.The same trend was observed for precipitation in summer.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vegetation found in NNR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as in good condition between 1999 and 2015 and that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vegetation in the region has not been adversel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This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ure reserves in protecting regional ecology and minimizing anthropogenic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Climate change Correlation analysis
下载PDF
黄河流经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
3
作者 张晶晶 臧振华 +2 位作者 赵磊 徐卫华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684-9694,共11页
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是实现保护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现有管理评估多集中于单一、同类型、同省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对中大型尺度多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的评估较少。黄河流经省域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 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估是实现保护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现有管理评估多集中于单一、同类型、同省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对中大型尺度多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的评估较少。黄河流经省域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生态屏障的重要基础,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为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构建5类共26项的管理成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基于证据的专家打分法,评估了黄河流经省域内8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6—2020年间的管理成效,在识别影响管理成效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①2016年以来,黄河流经省域8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总体较好,优秀率达26.83%,良好率达64.63%,主要体现在管理主体、本底调查、保护对象等指标的平均得分较高。②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管理级别越高、建立越早,公共服务、规章制度、经费保障等方面越完善的保护区管理成效越好;此外,基础设施与日常巡护,科研监测与科普宣教、信息化建设,社区关系与生态修复、保护对象指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③管理成效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人才建设、综合执法、社区发展、人类干扰等方面,建议有关单位在人才队伍、行政执法、生态补偿等方面加以完善,以提升管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经省域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指标体系 管理成效评估
下载PDF
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段禁渔初期鱼类时空分布特点 被引量:1
4
作者 田盼盼 李祥艳 +6 位作者 邓华堂 王导群 刘绍平 陈大庆 段辛斌 王珂 田辉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8-567,共10页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在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的同时,利用SIMRADEK80分裂波束科研回声探测仪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在江安-重庆江段开展水声探测。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江...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江安-重庆江段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在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的同时,利用SIMRADEK80分裂波束科研回声探测仪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在江安-重庆江段开展水声探测。水声学探测结果表明,江安-重庆江段2020年12月和2021年5月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25.31和41.23 ind./1000 m^(3),鱼类目标强度均值分别为–55.81和–52.79 dB,无显著差异,估算鱼类平均体长分别为17.97和24.36 cm。在水平方向上,两次调查鱼类都主要分布在重庆-江津江段,两次水声学探测的鱼类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一定差异,2020年12月表现为下层>中层>上层,2021年5月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此次鱼类资源调查共发现了鱼类12科62种,其中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蒙古鲌和贝氏䱗等小型鱼类的数量占比达到50.21%,与水声学结果一致。研究初步探究了保护区内鱼类在不同时段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估了禁捕初期长江上游鱼类分布特征,为长江“十年禁渔”生态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水声学 时空分布 禁渔 长江上游保护区
下载PDF
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金凤 徐洁 +1 位作者 徐基良 安丽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100,共11页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模型,分析并评估其水源供给、土壤保持、碳储存和生境质量4项...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模型,分析并评估其水源供给、土壤保持、碳储存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果】(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源供给量和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土壤保持量表现为逐期下降,碳密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增加后减少。降水和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2)受黄河流域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在空间上表现为从黄河流域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强。【结论】面对黄河流域的复杂生态环境风险问题,建议强化全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注重植被保护和自然恢复,完善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并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河流域 InVEST模型
下载PDF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健康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邓智勇 解宜兴 +5 位作者 刘懿 王丞 刘梦云 马骏 王朋冲 付意成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3期111-117,129,共8页
为了全面掌握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河流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的综合状况,选取澧水、澧水北源、澧水中源、澧水南源、溇水、溹水作为评价对象,利用SL/T 793-2020《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中的分级指标评分法,依据河湖健... 为了全面掌握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河流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的综合状况,选取澧水、澧水北源、澧水中源、澧水南源、溇水、溹水作为评价对象,利用SL/T 793-2020《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中的分级指标评分法,依据河湖健康综合评分(RHS)确定河湖健康状况。结果表明:保护区河流总体评价结果均为健康,分项评价指标中生态流量满足程度、河流纵向连通指数、河岸稳定性未达到健康水平。提出需要将修复保护区河流纵向连通性、恢复河流生态基流作为管理与治理重点,同时对澧水北源、中源等涉及山区河段河流采取生态化的防洪治理模式,既满足防洪标准又尽量减少人为扰动,为野生大鲵生境保护与修复提供优良的河流底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健康评价 澧水干流 澧水支流 RHS 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太宽河野生蕙兰濒危机制分析与保护研究
7
作者 赵腊梅 王刚狮 +2 位作者 刘瑞霞 时宝凌 贾泽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12-115,共4页
[目的]为野生蕙兰(Cymbidium faberi Rolfe)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太宽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蕙兰种群繁育和恢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定样方法,对野生蕙兰的资源进行调查,运用濒危系数分析法,以能够反映蕙兰濒危程度... [目的]为野生蕙兰(Cymbidium faberi Rolfe)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太宽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生蕙兰种群繁育和恢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定样方法,对野生蕙兰的资源进行调查,运用濒危系数分析法,以能够反映蕙兰濒危程度的活株数、自然枯死株数、幼苗数、开花植株数、坐果植株数、动物啃咬株数、人为采挖株数作为评价指标,对野生蕙兰濒危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各指标濒危系数表现为动物啃咬濒危系数(C动)0.99>坐果濒危系数(C果)0.93>幼苗濒危系数(C苗)0.89>开花濒危系数(C花)0.88>活株濒危系数(C活)0.83>人为采挖濒危系数(C人)0.71>自然枯死濒危系数(C枯)0.53。调查结果显示,综合濒危系数为0.82,依据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新标准,处于濒危状态,其中野生动物危害较大和自我更新能力差是导致保护区内野生蕙兰濒危的主要因素,同时与人的因素也密不可分。[结论]建议建立以保护野生蕙兰为主的重点保护区域,积极开展以野生蕙兰种群恢复为主的科学研究;设立野生动物补饲点,减少对野生蕙兰资源的破坏;加大宣传力度,禁止非法采挖、放牧等人为干扰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蕙兰 野生资源 濒危机制 保护 太宽河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下的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研究
8
作者 陈典 李云 +2 位作者 曹光宏 刘智杰 余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67,共6页
为了更好地摸清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状况,2022年在纳板河保护区按照公里网格法布设40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采用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AI)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研究旗舰物种印度野牛的活动规律。结果显示:(1)纳板河保护区通... 为了更好地摸清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状况,2022年在纳板河保护区按照公里网格法布设40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采用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AI)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研究旗舰物种印度野牛的活动规律。结果显示:(1)纳板河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共记录到大中型兽类4目9科1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印度野牛和豚尾猴)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6种兽类评为易危(VU),3种评为近危(NT)。(2)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赤麂的RAI最高,其次为水鹿和野猪。(3)40个监测网格中核心区和缓冲区分别监测到16和17种兽类,其中旗舰物种印度野牛多数活动在区内西北部且向北迁移。结果表明:纳板河保护区内濒危兽类物种种类丰富、种群数量可观且分布面积大,证实保护区多年来针对珍稀濒危物种及旗舰物种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卓越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多样性 旗舰物种
下载PDF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研究
9
作者 欧文慧 向珊珊 +3 位作者 柳祥来 曾强 许秀环 毛峻峰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豚类保护区之一。于2022-2023年对保护区开展维管束植物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共计136科445属726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9属12种,裸子植物5科11属14种,...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国重要的淡水豚类保护区之一。于2022-2023年对保护区开展维管束植物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共计136科445属726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9属12种,裸子植物5科11属14种,被子植物123科425属700种。区系分析结果显示,新螺段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在科水平上,与全球植物区系存在广泛联系;在属水平上,以温带成分分布型和热带成分分布型为主,具有明显的热带温带过渡特点。本研究结果为新螺段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持、濒危物种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管束植物 植物区系 生物多样性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西天山山地草甸不同坡向昆虫群落与植物多样性及功能性状的关系
10
作者 许贞魏 贺炯坤 +3 位作者 张雨晴 侯智文 李东育 韩大勇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82-188,共7页
【目的】阐明坡向对昆虫群落的影响,探究不同坡向昆虫群落与植物多样性及功能性状的关系。【方法】以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和昆虫取样,分析阴坡、阳坡和坡顶3种生境的昆虫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 【目的】阐明坡向对昆虫群落的影响,探究不同坡向昆虫群落与植物多样性及功能性状的关系。【方法】以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和昆虫取样,分析阴坡、阳坡和坡顶3种生境的昆虫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探讨与植物多样性、功能性状的关系。【结果】1)该山地草甸的昆虫种类丰富多样,隶属于8目172种,双翅目(Diptera)和半翅目(Hemiptera)为优势类,分别占个体数的77.02%和21.32%。阴坡昆虫数量最多,为4 399头,其次为坡顶和阳坡,分别为2 750头和1 959头;2)昆虫群落特征指数在阳坡、阴坡、坡顶具有明显差异性,阳坡昆虫群落特征指数最高。3)植物多样性和功能性状对昆虫群落的影响具有差异性(P<0.01)。叶长与昆虫群落优势度指数和丰度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株高与昆虫群落丰富度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植物种类与昆虫多样性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西天山保护区山地草甸植物功能性状中的叶长、株高是影响西天山山地草甸昆虫群落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群落结构 植被特征 山地草甸 西天山国家级保护区 伊犁河谷
下载PDF
云南纳板河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倩 李根会 +2 位作者 黄琳 李娟 覃家理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2-378,共7页
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及资料整理,对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区系联系、性质及起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纳板河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3科90属239种,优势科为水龙骨科、金星蕨科、凤尾蕨科、... 通过多次野外调查及资料整理,对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区系联系、性质及起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纳板河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3科90属239种,优势科为水龙骨科、金星蕨科、凤尾蕨科、蹄盖蕨科、三叉蕨科,优势属为凤尾蕨属、鳞盖蕨属、毛蕨属、石韦属。(2)纳板河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当属热带亚洲蕨类植物区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喜马拉雅蕨类植物区系的影响。(3)纳板河保护区在地理亲缘关系上与云南大围山最为密切,与海南岛、哀牢山保护区的关系次之,与苍山、轿子雪山及雕林山保护区的联系较为疏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板河保护区 蕨类植物 区系地理
下载PDF
青海三江源玛可河保护区鸟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营 鲍敏 +5 位作者 马永贵 曾阳 马继雄 马应龙 段培 陈振宁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6-930,共5页
2012年5月、2013年4月、7月分3次对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玛可河保护分区内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主要调查了格日则沟、美浪沟、沙沟、哑巴沟、红军沟等5条沟,玛可河干流及两岸和玛可河林业局场部。共观测到鸟类73种,隶属... 2012年5月、2013年4月、7月分3次对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玛可河保护分区内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主要调查了格日则沟、美浪沟、沙沟、哑巴沟、红军沟等5条沟,玛可河干流及两岸和玛可河林业局场部。共观测到鸟类73种,隶属于12目31科,其中,格日则沟鸟类32种,美浪沟25种,沙沟8种,哑巴沟15种,红军沟17种,玛可河干流及两岸47种,林业局院内17种。国家级保护鸟类9种,青海省鸟类新纪录3种,列入IUCN名录的近危物种1种,易危物种2种。格日则沟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3.2821;美浪沟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948;沙沟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1822。红军沟和美浪沟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6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玛可河 鸟类 多样性
下载PDF
Arc View平台下西双版纳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洪亮 张军 倪绍祥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1年第3期1-5,共5页
ArcView是美国ESRI公司研制的基于窗口的集成GIS系统 ,它以其强大的功能为GIS应用提供了一个有伸缩性的软件平台和二次开发环境。Avenue正是基于这一平台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具有多种用途。文章介绍了基于ArcView平台的西双版纳... ArcView是美国ESRI公司研制的基于窗口的集成GIS系统 ,它以其强大的功能为GIS应用提供了一个有伸缩性的软件平台和二次开发环境。Avenue正是基于这一平台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具有多种用途。文章介绍了基于ArcView平台的西双版纳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 (NRSDIS)的设计思想、系统结构 ;探讨了系统界面设计和系统功能开发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在ArcView环境下建立该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法 ,希望其在自然保护区现代化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ViewGIS 系统设计 系统开发 可持续发展 西双版纳纳 自然保护区 软件平台 地理信息系统 二次开发
下载PDF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溪流水化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华 盛后财 +2 位作者 武秀娟 邸雪颖 蔡体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6期70-75,共6页
采用集水区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对溪流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各集水区溪流水均呈弱酸性至中性;主要离子中阳离子均以Ca^2+的质量浓度最高,Na^+次之,阴离子均以HCO3^-的质量浓度最高... 采用集水区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对溪流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各集水区溪流水均呈弱酸性至中性;主要离子中阳离子均以Ca^2+的质量浓度最高,Na^+次之,阴离子均以HCO3^-的质量浓度最高,SO4^2-次之;不同集水区溪流水中TP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1—0.077μg/L,TN为0.682-0.942mg/L,NO3^-N的质量浓度高于NW4^+-N;Fe的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0-0.037mg/L,Mn为0.010~0.012mg/L。溪流水化学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除HCO3^-、SO4^2-、Ca^2+、Fe和Mn外,其他元素在融雪期(4、5月)含量均较高;大多数元素在雨季的质量浓度比9月份低,而TN、TP、Fe、Mn表现为9月份的质量浓度低于雨季。保护区内原始阔叶红松林集水区溪流水质为最优,其他研究集水区溪流中的溶解物质含量增高,但除TP和SO4^2-(P〈0.05)外,差异性均不显著。说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虽进行过森林采伐和人工造林等人为干扰,但对于溪流水质并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流水化学 集水区 原始阔叶红松林 凉水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金沙江一期工程对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高少波 唐会元 +2 位作者 陈胜 杨志 董方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0,共5页
2008、2010-2013年在金沙江下游水富/宜宾断面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金沙江一期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共采获圆口铜鱼卵苗6 190粒(尾),其中鱼卵74粒、鱼苗6 116尾;2013年向... 2008、2010-2013年在金沙江下游水富/宜宾断面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金沙江一期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共采获圆口铜鱼卵苗6 190粒(尾),其中鱼卵74粒、鱼苗6 116尾;2013年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后在水富/宜宾断面未采集到圆口铜鱼卵、苗。各年圆口铜鱼卵苗江汛期和最大日径流量分别为:2008年6月12日-7月2日、3.79×10^7粒(尾),2010年6月22日-7月10日、3.47×10^7粒(尾);2011年6月23日-7月4日、9.58×10^7粒(尾);2012年6月24日-7月13日、1.22×10^7粒(尾)。圆口铜鱼卵苗江汛与金沙江下游的水文流量持续增长相关,卵苗日径流量高峰值与洪峰过程较一致,最大日径流量基本先于最大水文流量前出现。圆口铜鱼繁殖盛期在6月中旬-7月上旬较短时间内(2~3周)。2008年向家坝水电站截流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量为2.12亿粒(尾);2010-2012年导流施工期间早期资源补充量分别为1.65亿、1.61亿、0.82亿粒(尾),呈下降趋势;2013年无早期资源补充。溪洛渡、向家坝2个梯级大坝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圆口铜鱼卵苗向下游漂流的途径。要合理制定水电梯级调度方案,促进或引起圆口铜鱼自然繁殖过程,并降低圆口铜鱼卵苗在库区的死亡率;加强圆口铜鱼现有栖息地保护,严格控制或禁止在产卵场捕捞亲鱼;开展圆口铜鱼在梯级大坝上下游间群体交流连通性的可能性研究和圆口铜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一期工程 保护区 圆口铜鱼 早期资源 补充量
下载PDF
向家坝蓄水前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理完整性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伟华 曹慧群 +1 位作者 黄茁 王振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80,共5页
采用流量过程变异程度、高流量频率、高流量历时偏差、岸坡稳定性、栖息地类型多样性、底质类型多样性、河岸植被覆盖度、垂向透水性等8项指标对向家坝蓄水前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关键河段的物理完整性进行了评... 采用流量过程变异程度、高流量频率、高流量历时偏差、岸坡稳定性、栖息地类型多样性、底质类型多样性、河岸植被覆盖度、垂向透水性等8项指标对向家坝蓄水前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关键河段的物理完整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赤水河的物理完整性远高于长江干流,长江干流的3个河段中江津段的物理完整性较高,其次是宜宾和合江;向家坝蓄水前后,高流量频率、高流量历时偏差、栖息地类型多样性、垂向透水性等4项指标差异较大;向家坝蓄水对保护区关键河段水文过程,特别是脉冲流量及其持续时间、底质中值粒径和水深、流速的分布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干支流物理完整性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家坝 蓄水 长江上游保护区 珍稀特有鱼类 物理完整性评价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水沙过程演变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华莉 金中武 +1 位作者 周银军 李志晶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13,共7页
为了研究环境变化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段干流水文过程的影响,运用双累积曲线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向家坝水文站和朱沱水文站长时间实测水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保护区河段干流年径流量无明显下降趋势,年输沙... 为了研究环境变化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段干流水文过程的影响,运用双累积曲线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向家坝水文站和朱沱水文站长时间实测水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保护区河段干流年径流量无明显下降趋势,年输沙量则呈明显减少趋势;②径流量和输沙量相关性在1998年和2012年出现明显突变,在突变点为分界点的3个时段(建站至1997年、1999—2011年、2013年以后),向家坝站水沙拟合系数R2分别为0.999、0.996、0.9895,朱沱站水沙拟合系数R2分别为0.9996、0.9956、0.9836;③在鱼类产卵期3—7月份以及11—12月份,流量均值及峰值明显改变,以3月份为例,以突变点为分界点的3个时段对比分析显示,向家坝站日平均流量分别增加了34.3%、58.5%,朱沱站日均流量分别增加了16.1%、21.1%,此外,蓄水运用后多数月份日均流量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水库建设过程中。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上游河道生境修复及梯级水库生态调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演变 梯级水库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产卵期 河道生境修复 生态调度 长江上游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的辉河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苏金豹 张春萍 +1 位作者 汤泷 王元玉 《森林工程》 2010年第2期27-31,共5页
运用SWOT分析法,对辉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条件的优势、弱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行分析,表明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优势明显,但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机遇和挑战并存。据此提出辉河自然保护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重视民俗生态... 运用SWOT分析法,对辉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条件的优势、弱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行分析,表明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优势明显,但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机遇和挑战并存。据此提出辉河自然保护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重视民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建立民族生态博物馆;提高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科学普及旅游;突出保护区资源的异质性,开展草原腹地探险旅游等,以此促进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SWOT分析 旅游产品 开发
下载PDF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马槽河秋季水生昆虫调查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樊均德 陈靖 +3 位作者 邓霞 许勤智 梅杰 成文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5121-5125,共5页
水生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doda)昆虫纲(Insecta)。为了了解梵净山水生昆虫资源的现状及梵净山水质状况,2013年10月对梵净山马槽河进行实地调查。共采集水生昆虫标本419个,共计13种,分别属于6目10科12属。其中,蜉蝣目(Ephemeropte... 水生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doda)昆虫纲(Insecta)。为了了解梵净山水生昆虫资源的现状及梵净山水质状况,2013年10月对梵净山马槽河进行实地调查。共采集水生昆虫标本419个,共计13种,分别属于6目10科12属。其中,蜉蝣目(Ephemeroptera)、鞘翅目(Plecoptera)和毛翅目(Trichoptera)个体数量之和占水生昆虫标本总数量的95.94%,为3大优势类群。对马槽河的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利用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BI(Family-Level Biotic Index)以及Shannon-Wiener(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两种水质生物学评价方法,分析得出马槽河水质状况为清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马槽河 水生昆虫 水质生物评价
下载PDF
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不同海拔草地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马国飞 满苏尔.沙比提 张雪琪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6-972,共7页
为探究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草地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空间变化,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河谷不同海拔草地表层土壤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土壤物理性质随海... 为探究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草地土壤水源涵养能力的空间变化,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河谷不同海拔草地表层土壤持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地土壤物理性质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表现有所不同,其中平均土壤含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与海拔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土壤容重则与海拔存在着极显著的指数负相关关系(R2=0.881 7),即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研究区不同海拔草地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不同,其中最大持水量、非毛管蓄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山地栗钙土>山地棕钙土>山地棕漠土,即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涵蓄降水量与有效涵蓄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山地棕漠土>山地棕钙土>山地栗钙土,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海拔高度与放牧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强度是导致研究区草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显著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台兰河上游河谷 草地土壤 持水能力 海拔高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