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模仿论
1
作者 史良 《德语人文研究》 2020年第1期34-40,共7页
"艺术为对于自然的模仿"成为了后世谈论艺术观念时必然回溯的"金科玉律"。与以视觉还原为目的的造型艺术不同,文学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所谓"模仿",实则为一种引申意义上的"视觉再现"。造型艺术... "艺术为对于自然的模仿"成为了后世谈论艺术观念时必然回溯的"金科玉律"。与以视觉还原为目的的造型艺术不同,文学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所谓"模仿",实则为一种引申意义上的"视觉再现"。造型艺术拥有还原外部世界"外观"的绝佳媒介(色彩、线条、明暗等等),而文学所拥有的媒介却是抽象的语言符号。这一特质令文学模仿论的内涵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本文拟以此为出发点,以文学与现实、真实、真理之间的关联为线索,探究文学模仿论的内涵实质及其意义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仿 现实 真实 真理 文学表达
原文传递
模仿与表现——论沃尔夫冈·伊瑟的文学游戏观
2
作者 史良 《德语人文研究》 2019年第1期56-62,共7页
在现代以来的文学书写中,抽象与象征逐渐成为主导性的创作理念,颠覆了柏拉图以降的模仿论和现实-虚构关系链。论文试图通过追溯沃尔夫冈·伊瑟在《虚构与想象》中提出的文学游戏观,勾画出文学借助模仿和抽象的游戏,从符号和文本层... 在现代以来的文学书写中,抽象与象征逐渐成为主导性的创作理念,颠覆了柏拉图以降的模仿论和现实-虚构关系链。论文试图通过追溯沃尔夫冈·伊瑟在《虚构与想象》中提出的文学游戏观,勾画出文学借助模仿和抽象的游戏,从符号和文本层面与现实生成新型指涉关系的过程。在这种指涉关系中,文学与现实之间维持着一种抽象模仿的关联,却在此之上衍生出一种无法在现实中还原的独立美学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文本已不再是"意义发生"的目的地,而转化成为一种无限播散的"意义生成"始发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模仿 象征 虚构 现实理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