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那曲地区不同季节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演变耦合关系的对比分析
1
作者 王冠添 胡泽勇 +7 位作者 孙根厚 杨耀先 谷良雷 付春伟 樊威伟 吴笛 牛瑞佳 罗红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61-1371,共11页
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之间耦合关系是理解青藏高原热力效应的关键环节和难点之一。本文基于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9年5月、7月和10月地面及探空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及大气温湿垂直廓线的日变化和季节差... 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之间耦合关系是理解青藏高原热力效应的关键环节和难点之一。本文基于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2019年5月、7月和10月地面及探空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及大气温湿垂直廓线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探讨了该地区干湿季大气边界层高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5月观测期间内受日间净辐射强度变化的影响,对流边界层在晴天较高,为2842 m;阴天较低,为1481 m,强对流天气也可能使其在低层转变成稳定边界层。同时,位于近地层大气的感热和潜热交换为大气边界层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能量支持,位温和比湿垂直廓线能够正确反映出那曲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季节性差异,对流边界层高度在5月最高、10月次之、7月最低,而稳定边界层在7月最高、5月次之、10月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那曲地区 边界层高度 探空资料
下载PDF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冰雹天气系统中的大气电场 被引量:22
2
作者 周筠珺 陈成品 +10 位作者 刘黎平 楚荣忠 冯锦明 张彤 宋新民 M.Kajikawa H.Fujii Y.Aoi T.Koike S.Shimizu K.Ueno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9-347,共9页
利用 1 998年 4~ 9月间进行的GAME TIBET青藏高原云和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及大气平均电场加强期观测实验资料 ,对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冰雹天气系统中的大气电场作了定量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 :在降雹过程中大气电场强度基本上均为负值 ,其... 利用 1 998年 4~ 9月间进行的GAME TIBET青藏高原云和降水的多普勒雷达及大气平均电场加强期观测实验资料 ,对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冰雹天气系统中的大气电场作了定量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 :在降雹过程中大气电场强度基本上均为负值 ,其峰值也均强于- 2 2kVm- 1;在降雹过程中随着降雹时间的临近 ,大气电场强度不断增强 ,但降雹开始时大气电场强度并未达到其峰值 ,峰值出现的时刻比开始降雹的时刻略有滞后 ;在各降雹日中 ,较强的大气电场强度基本上对应着各冰雹谱分布段较多的冰雹数目 ,而这种较好的相关在各谱分布段上都表现出来 ;随着降雹时间的临近 ,每 5min闪电频数不断增强。在开始降雹时每 5min闪电频数平均达到 43,峰值的出现时刻略滞后于开始降雹的时刻 ,这一滞后时间一般平均在 3min左右 ;在降雹过程中 ,单位面积中的冰雹数目与对应时段内总闪电数有着较好的对数关系 ,相关系数R为 0 .9540。在降雹过程的时间序列上 ,冰雹云成熟期过后 ,总闪电次数与冰雹降雹率成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 冰雹天气 大气电场
下载PDF
1982-2014年藏北地区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5
3
作者 拉巴 拉巴卓玛 +1 位作者 德吉央宗 拉珍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4期726-736,共11页
近5年草原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那曲地区的植被长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利用1981-2014年GIMMS、MODIS-NDVI及同期气象、社会统计资料分析了那曲地区植被时空变化及气象因子、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4年来,那曲地区植被年际变化... 近5年草原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那曲地区的植被长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利用1981-2014年GIMMS、MODIS-NDVI及同期气象、社会统计资料分析了那曲地区植被时空变化及气象因子、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4年来,那曲地区植被年际变化呈不显著波动变化(P>0.05);年代变化呈显著的周期性波动上升趋势(P<0.05)。34年来那曲地区植被整体趋于稳定态势,局部有减少和改善趋势,研究区57.82%的区域植被呈稳定状态,32.84%的区域呈轻微改善趋势,轻微退化区占14.06%,显著退化和改善区约占7%,退化区主要集中在那曲东部和东南部各县,稳定区在中西部和北部各县、部分区域甚至有所改善。降水量、气温及牲畜数量的变化是引起那曲地区植被趋于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地区 NDVI 植被 GIMMS MODIS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那曲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奋其 刘伟 耿全如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1-790,共10页
大规模的早白垩世火山岩呈孤岛状广泛展布于冈底斯北部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那曲地区圈定出晚白垩世、中-晚侏罗世火山岩。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出露状况较好的那曲县城晚白垩世火山岩、哈尔麦中-晚侏罗世火山岩进行了... 大规模的早白垩世火山岩呈孤岛状广泛展布于冈底斯北部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那曲地区圈定出晚白垩世、中-晚侏罗世火山岩。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出露状况较好的那曲县城晚白垩世火山岩、哈尔麦中-晚侏罗世火山岩进行了野外调研,它们均为安山质火山岩系,均与一套黑色砂板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同时对其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便于进行区域对比。那曲地区的中生代火山岩多数锆石具有生长环带,部分锆石显示核边结构。采自那曲东县城、哈尔麦的2件安山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16.3±1.4 Ma、111.37±0.73 Ma,它们的形成时代基本一致,应该为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区域对比表明,早白垩世火山作用是北冈底斯带最为强烈的一次火山活动,其活动时间大致在110 Ma左右,之后是早白垩世岛弧型深成中酸性侵入活动。冈底斯北带早白垩世火山作用究竟与狮泉河-嘉黎大洋俯冲有关,还是与班公湖-怒江洋壳俯冲有关,目前尚难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早白垩世火山岩 那曲地区 西藏冈底斯
下载PDF
西藏那曲地区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彭智敏 耿全如 +1 位作者 张璋 丛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50-1059,共10页
对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流纹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该流纹岩的时代为116.6Ma±0.81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的时代一致,属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说明该火山岩不属拉贡塘组,应不整合于拉贡塘组... 对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流纹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该流纹岩的时代为116.6Ma±0.81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的时代一致,属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说明该火山岩不属拉贡塘组,应不整合于拉贡塘组之上。流纹岩SiO2含量均值为71.01%,富集Rb、Th元素,亏损P、Eu、Ti元素,εHf(t)值集中在-0.030~2.277之间,平均值为0.75,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682~782Ma和1015~1175Ma,大于流纹岩的形成时代。流纹岩具同碰撞型火山岩的特征,不具传统岛弧环境的特征,构造环境可能存在两种可能: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已经结束,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开始碰撞;班公湖-怒江洋还未完全关闭,残留洋与拉萨地块发生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下地壳不断加厚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酸性流纹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那曲地区 班公湖-怒江洋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HF同位素
下载PDF
The response of lake change to climate fluctuation in north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last 30 years 被引量:8
6
作者 边多 边巴次仁 +2 位作者 李林 王伟 扎西央宗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9年第2期131-142,共12页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limate materials including the topographic map in 1975, the TM and CBER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materials from the 1980s to 2005 as well as the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evapo...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limate materials including the topographic map in 1975, the TM and CBER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materials from the 1980s to 2005 as well as the air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rate, maximum depth of snow and the biggest depth of frozen soil in the past 45 years, the water level area of four lakes at the southeast of Nagqu, Tibet including Barn Co, Pung Co, Dung Co and Nuripung Co show a distinct trend of expansion in the past 30 years. In 2005, the water level area of the above four lakes increased by 48.2 km^2, 38.2 km^2, 19.8 km^2 and 26.0 km^2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1975, with the respective increase rate of 25.6%, 28.2%, 16.2% and 37.6%.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arming and humidified climate change in the recent years such as rise of th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 of the precipitation, decrease of the evaporation rate and permafrost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nagqu area LAKE water level change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那曲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拉巴 洛桑曲珍 +1 位作者 次珍 平措旺丹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4期69-76,共8页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那曲地区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了NDVI与几种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空间上,研究区植被NDVI在空间上呈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步增大,高海拔地区小于低海拔地区...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那曲地区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了NDVI与几种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空间上,研究区植被NDVI在空间上呈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步增大,高海拔地区小于低海拔地区的分布特点;时间上,近15a的NDVI总体上呈不显著性下降趋势,NDVI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2000—2005年较好,2006—2008年略差,2009—2014年好转。植被面积变化趋势表现为西北部植被处于稳定状态的面积居多,变化较明显的区域集中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人口密集区,改善和退化区域呈现交错出现的特点。那曲地区植被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水量和热量因素引起的,人类活动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对植被也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那曲地区 退化 气象因子
下载PDF
西藏那曲地区嘎加组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彭智敏 耿全如 +3 位作者 刘书生 张璋 关俊雷 丛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4-363,共10页
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三叠世嘎加组中存在一套闪长玢岩,对这套闪长玢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获得的年龄为115.4±0.6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时代一致。闪长玢岩SiO2含量均值为57.96%,富集Rb、Th... 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三叠世嘎加组中存在一套闪长玢岩,对这套闪长玢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获得的年龄为115.4±0.6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时代一致。闪长玢岩SiO2含量均值为57.96%,富集Rb、Th元素,亏损Nb、P、Ti元素,与上地壳具有相似的蛛网图曲线。εHf(t)值在2.0~4.1之间,平均值为3.0,岩浆来自新生地壳。结合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综合分析,闪长玢岩可能形成于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环境,115Ma时研究区洋壳俯冲作用已结束,进入陆—陆碰撞的演化阶段,随着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的碰撞,地壳不断加厚,慢慢聚集在浅部岩浆房中的大量岩浆把已经加厚的地壳不断加热,从而引起上覆地壳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地区 班公湖-怒江洋 LA-ICP-MS锆石U-PB年龄 闪长玢岩 HF同位素组成
下载PDF
西藏那曲市牦牛源莫拉杆菌的分离鉴定与敏感药物筛选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弘财 元振杰 +6 位作者 张丽鸿 李脂幸 吴庆侠 储岳峰 罗建勋 李家奎 曾江勇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24-727,共4页
为了解西藏那曲牦牛莫拉杆菌的感染及耐药情况,本研究无菌采集具有体温升高、眼睛红肿、持续性流泪、眼角黄色脓液、失明等临床症状牦牛的28份鼻拭子和30份眼拭子样品,经细菌的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鉴定结果初步表明,本研究... 为了解西藏那曲牦牛莫拉杆菌的感染及耐药情况,本研究无菌采集具有体温升高、眼睛红肿、持续性流泪、眼角黄色脓液、失明等临床症状牦牛的28份鼻拭子和30份眼拭子样品,经细菌的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鉴定结果初步表明,本研究从牦牛鼻拭子样品中里分离出了2株莫拉杆菌。并经16S rRNA的PCR扩增及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其它莫拉杆菌相应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7%~100%;该基因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株与莫拉杆菌(DQ153089.1和NR_043583.2)聚为一支,进一步表明本研究分离的2株细菌均为莫拉杆菌,患病牦牛的红眼病是由该菌感染引起。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红霉素、新霉素、丁胺卡那及诺氟沙星6种抗生素高度敏感,而对临床上常用的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多西环素5种抗生素均耐药。本研究为那曲及其他牧区、半农半牧区的牦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拉杆菌 西藏那曲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抗生素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聚落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以藏北那曲县为例 被引量:28
10
作者 张海朋 樊杰 +1 位作者 何仁伟 刘汉初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42-1653,共12页
以青藏高原北部牧区那曲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时相高清遥感影像精确提取的2005、2010和2017年3期聚落斑块数据,综合运用GIS分析技术定量测度了那曲县聚落演化的总体特征和空间指向特性,并进一步探讨了聚落格局及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以青藏高原北部牧区那曲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时相高清遥感影像精确提取的2005、2010和2017年3期聚落斑块数据,综合运用GIS分析技术定量测度了那曲县聚落演化的总体特征和空间指向特性,并进一步探讨了聚落格局及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5~2017年,那曲县聚落规模和密度均呈增大态势,由数量增长型扩张转变为规模增大型扩张;聚落形态演变表现出阶段性差异,由空间无序向规整有序转变;聚落以小型为主,面积小于1 hm^2的斑块数占比高达69%,在时间演化上小聚落向大、中型聚落晋级趋势明显;聚落规模空间相关性显著,大斑块集聚区以县城所在地为中心沿青藏公路向西南方向延伸,小斑块集聚区长期围绕那曲镇外围呈"环形"分布。②特殊的自然本底塑造了那曲县聚落低山缓坡趋向和亲水近路特征,受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影响,聚落布局呈现避灾特性,聚落演化的优质草场指向性明显,随着高原乡镇经济职能的日益强化,聚落演化逐渐呈现出与内陆城镇化地区类似的乡镇中心地指向。③高海拔、破碎地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草场禀赋差异及水系纵横等自然环境因素塑造了那曲县聚落大范围小规模沿河谷阶地零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政策、市场化与人口增长、区位条件、管理制度及文化观念等社会人文因素是推动聚落演化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牧区 聚落 那曲县 藏北地区
下载PDF
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磊 李斌奇 +1 位作者 刘萍 次仁央培 《高原农业》 2018年第6期589-593,617,共6页
本研究以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和那曲地区比如县、那曲县高寒草甸为对象,对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寒草甸地下生物量逐渐增大。(2)不同深度高寒草甸地下生物量从表层至底层逐渐递减... 本研究以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和那曲地区比如县、那曲县高寒草甸为对象,对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寒草甸地下生物量逐渐增大。(2)不同深度高寒草甸地下生物量从表层至底层逐渐递减,呈"T"形分布且0~5 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分别占总地下生物量的53%、75%和65%。(3)不同深度高寒草甸0~5 cm、5~10 cm、10~15 cm地下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均呈现不同层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地区 林芝市 高寒草甸 地下生物量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那曲高寒高海拔地区城镇绿化环境限制因子分析
12
作者 罗志远 《林业建设》 2024年第1期45-48,共4页
结合那曲市色尼区光照、温度、大风、土壤等自然环境因子,探讨植物在那曲高寒高海拔地区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光合作用特征、环境限制因子,造成植物生长季积温不足、生长期短,加之全年多发大风和晌午强光辐射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城镇绿... 结合那曲市色尼区光照、温度、大风、土壤等自然环境因子,探讨植物在那曲高寒高海拔地区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光合作用特征、环境限制因子,造成植物生长季积温不足、生长期短,加之全年多发大风和晌午强光辐射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城镇绿化植物光合效率低下、光合产物少,从而致使植物抵抗那曲高寒干旱的能力低、成活困难,提出当地绿化建设在树种选择、种植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高海拔地区 那曲 城镇绿化 环境限制因子
原文传递
西藏那曲地区气候变化与牧业生产的关系 被引量:13
13
作者 卓嘎 杨秀海 罗文红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5-492,共8页
根据那曲地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不同时段牧业生产、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社会统计资料,分析了近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规律、牲畜存栏、牲畜饲养、经济效益收入等状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地气候变化与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那曲地区... 根据那曲地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不同时段牧业生产、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社会统计资料,分析了近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规律、牲畜存栏、牲畜饲养、经济效益收入等状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当地气候变化与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的气候变化呈现气温增高,降水量、相对湿度、低云量增加,蒸发量、总云量、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那曲地区牲畜总头数、不同牲畜数量、牦牛出栏数(率)、羊出栏数(率)、仔畜成活数量呈增加趋势,牲畜死亡数呈减少趋势;总收入与牧业收入均有急剧的增长。那曲地区牧业生产与气象要素(最高气温除外)存在着密切联系,即最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低云量与各牧业要素呈正相关,蒸发量、总云量、日照时数与牧业要素呈负相关。总体来看,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有利于牧业生产,根据气象条件建立的拟合方程基本可以拟合出牧业要素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曲地区 气候变化 牧业 草场退化
原文传递
Monitoring lake changes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over the past 30 years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被引量:28
14
作者 Wei Wan Pengfeng Xiao +4 位作者 Xuezhi Feng Hui Li Ronghua Ma Hongtao Duan Limin Zh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10期1021-1035,共15页
During the years 2006–2009,lake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strategies.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follow-up research and expanded w... During the years 2006–2009,lake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were investigated us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strategies.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follow-up research and expanded work.For the investigation,we mainly focused on lakes whose areas are more than 1 km2.The remote sensing data that we used included 408 scenes of CBERS CCD images and 5 scenes of Landsat ETM?images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Tibet Autonomous Region.All these data were acquired around years 2005–2006.Besides remote sensing images,we also collected 1,259 topographic maps.Numbers and areas of lake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which were then compared with those coming from the first lake investigation(implemented between the1960s and 1980s).According to our investigation,up to and around year 2005–2006,the total number of lakes in the QTP was 1,055(222 in Qinghai and 833 in Tibet),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30%of that of China.Thirty newborn lakes with area[1 km2were found,and 5 dead lakes with initial area[1 km2were also found.Among those 13 big lakes([500 km2),Yamzhog Yumco had seriously shrunk,and it has continued to shrink in recent years;Qinghai Lake had shrunk during the period,but some new researches indicated that it has been expanding since the year 2004;Siling Co,Nam Co,and Chibuzhang Co had expanded in the period.We divided the newborn lakes into six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ir forming reasons,including river expansion,wetland conversion,etc.The changes of natural conditions led to the death of four lakes,and human exploitation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ath of Dalianhai Lake in Qinghai.We picked out three regions which we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climat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Nagqu Region,Kekexili Region,and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SAYR).Lakes in both Nagqu and Kekexili have been expanded;meanwhile,most lakes in the SAYR have obviously been shrunk.These regional patterns of lake changes were highly related to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glacier,precipitation,and evaporation.Ou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s related to lake changes in the QTP and the response to climate fluct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an PLATEAU Lakeinvestigation nagqu REGION - Kekexili REGION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CLIMATE chan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