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Sources of Atmospheric Fine Particulates in Nan'ao County 被引量:1
1
作者 Xiao Lianghong Zhang Yufeng +2 位作者 Chen Shuchi Xie Yuanshu Guo Y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5年第11期26-30,34,共6页
Based on on-line single particl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ry (SPAMS) with high time resolution, the sources of atmospheric fine particu- late matter in Nan'ao County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 Based on on-line single particl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ry (SPAMS) with high time resolution, the sources of atmospheric fine particu- late matter in Nan'ao County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monitoring period from March 24 to 27 in 2015, the primary source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in Nao'ao County was motor vehicle exhaust, that is, 24.7% of fine particulates were from motor vehicle exhaust, followed by biomass burning (17.2%), fire coal (17.2%), and sea salt (13.3%). The proportions of fire coal and sea salt revealed the peculiarity of sources of atmospheric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in Nan'ao County.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limit tourist traffic to reduce the adverse impact of motor vehicle exhaust on ambient air quality in Nan'ao Coun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ao County ATMOSPHERE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alysis of sources China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hypocentral tectonics in the epicentral area of Nan'ao earthquake (M7.5),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9
2
作者 XU Huilong QIU Xuelin +2 位作者 ZHAO Minghui SUN Jinlong ZHU Junj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B12期95-106,共12页
1918 Nan’ao earthquake (M7.5) occurred in the northeast coastal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the seismo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history materials analyses,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was estima... 1918 Nan’ao earthquake (M7.5) occurred in the northeast coastal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With the seismogeological survey of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history materials analyses,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was estimated to locate in the intersection part of the Binhai fault zone (Littoral) and Huanggangshui fault, which strikes NEE and NW, respectively. The activities of the NEE-striking thrust fault and NW-striking extensional fault that were attributed to 1918 Nan’ao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Dongshan Island of the epicentral area; they reflected the focal stress field with compression in NW-SE direction and extension in NE-SW direction. The isoseismal contour of seismic intensity X shows a shape of ‘X’ composed of two mutually overlapping ellipses with two axes striking NEE and NW, respectively, and such shape implie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is earthquake is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conjugate seismotectonic faults constituted by the NEE-striking Binhai fault zone and the NW-striking Huanggangshui fault.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a dominant seismogenic structure, and the NW-striking Huanggangshui fault is the subdominant one. The onshoreoffshore deep seismic profile that crossed the epicentral area and was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 of the Binhai fault zone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the seismic data,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defined as a low velocity zone with SE dip-slip in thecrustal structure section.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a boundary fault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subplate and South China Sea subplate. The crust structure on the northwest side of Binhai fault zone is a normal continental crust with a thickness of 30 km, and the one on the southeast side of the fault zone is a thinning continental crust with a thickness of 25―28 km. The Binhai fault zone is an important seismogenic fault and also is an earthquake-controlling fault. The intersection part between the Binhai fault zone and the low velocity zone of upper crust is advantageous to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strain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presents the deep dynamic conditions for the earthquake’s pregnancy and oc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1918年南澳地震 滨海断裂带 地壳结构 震源构造 震中区
原文传递
华南中生代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49
3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4 位作者 李建华 崔建军 施炜 苏金宝 李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7-279,共23页
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构造组合的晚中生代陆内造山带和火成岩省。本项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通过对雪峰山... 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陆内造山作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构造组合的晚中生代陆内造山带和火成岩省。本项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1)通过对雪峰山地区沅麻盆地的野外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该盆地晚中生代.早新生代5期构造应力场及其演替序列:中晚侏罗世近w—E向挤压、早白垩世Nw—sE向伸展、早白垩世中晚期Nw—sE向挤压、晚白垩世近N—s向伸展、古近纪晚期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方向的变化记录了不同板缘的动力作用对该区的影响。(2)识别了湖南地区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发育的横跨叠加褶皱构造,并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已有火成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分析,认为该地区横跨叠加褶皱构造记录了中生代两期构造挤压和地壳增厚事件: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是对三叠纪华南地块南北边缘大陆碰撞和增生作用的远程响应,晚期NE—NNE向褶皱构造则是对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的变形响应。(3)对湖南衡山西缘拆离断裂带的变形结构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构造测量,确定了衡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并对拆离带中韧性剪切变形的钠长岩脉的锆石进行了SHRIMPU.Pb测年,从而确定了华南地区伸展构造的起始时代约137Ma,即早白垩世早中期。(4)通过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分析,揭示了东南沿海长乐一南澳构造带早白垩世2期构造一岩浆事件:早期(147~135Ma)表现为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和深熔作用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晚期(135~117Ma)岩浆岩以含石榴子石花岗岩为主。这个结果表明东南沿海构造带是晚中生代陆缘造山带,造山作用可能起始于晚侏罗世,于早白垩世早中期(135Ma)以来发生伸展垮塌。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华南地区三叠纪“印支运动”和中、晚侏罗世“燕山运动”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板块构造动力体制及其转换时代、早白垩世从挤压构造应力体制向伸展构造应力体制转变的时间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造山 构造应力场 横跨叠加褶皱 中生代大地构造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沅麻盆地 长乐-南澳构造带 华南大陆
下载PDF
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片麻状”浆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4
作者 邢光福 卢清地 +8 位作者 姜杨 聂童春 陈荣 冯艳芳 陈志洪 余明刚 李春海 黄家龙 柯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43,共13页
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在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多处新发现白垩纪(辉长)闪长质和二长花岗质岩浆经机械的、化学的混合形成各种浆混岩类,与两混合端元岩石共同构成浆混杂岩,成岩后还受到应力作用。它们因特殊的结构构造而长期被归入混... 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在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中,多处新发现白垩纪(辉长)闪长质和二长花岗质岩浆经机械的、化学的混合形成各种浆混岩类,与两混合端元岩石共同构成浆混杂岩,成岩后还受到应力作用。它们因特殊的结构构造而长期被归入混合花岗岩或片麻状花岗岩类。描述了泉州市肖厝、福清市高山等地浆混杂岩的野外地质特征,并与莆田市和福清市的典型变质变形花岗岩类进行了对比,指出这3类岩石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浆混杂岩可能形成于主变质变形期之前早白垩世早期的伸展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状”浆混杂岩 白垩纪 长乐-南澳断裂带 闽东南
下载PDF
南海柘林湾-南澳岛海洋牧场渔业资源本底声学评估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俊 陈丕茂 +2 位作者 房立晨 陈国宝 黎小国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87-1198,共12页
为掌握南海柘林湾—南澳岛海洋牧场水域渔业资源本底情况,于2011年4月到2012年2月,使用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先后于不同月份对其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显示2011年4月,21种评估鱼类总平均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2.68×104个/... 为掌握南海柘林湾—南澳岛海洋牧场水域渔业资源本底情况,于2011年4月到2012年2月,使用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先后于不同月份对其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显示2011年4月,21种评估鱼类总平均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2.68×104个/km2和0.73 t/km2;2011年8月,38种评估鱼类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6.49×104个/km2和0.71 t/km2;2011年11月,33种评估鱼类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4.14×104个/km2和0.93 t/km2;2012年2月,15种评估鱼类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45×104个/km2和0.36 t/km2。结果表明,4个月资源量密度均不高;11月资源密度和资源量最高;2月资源密度和资源量最低,声学评估种类明显减少。4月积分值主要分布于4~8 m水层;8月积分值于4~14 m水层内分布比较均匀;11月积分值主要分布水层与4月相似,但10 m以深水体所占百分比高于4月;2月积分值主要分布于4~10 m水层,尤其是6~8 m水层。资源密度与水深之间无明显线性关系。各月份调查站点资源密度与SST无明显线性关系。各月份平均丰度密度与SST呈明显线性关系(R2=0.997 4)。各月份平均资源量密度与SST呈一定线性关系(R2=0.287 2)。研究证实声学方法在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评估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推动了声学技术在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研究领域的发展,为今后我国深入开展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评估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渔业资源 声学评估 海表温度 柘林湾—南澳岛
下载PDF
汕头南澳养殖海域微表层的环境特征及其水质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蒋江峦 张俊逸 +2 位作者 龚映雪 王庆 杨宇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9,共6页
根据2010年5月对汕头南澳县深澳养殖水域的调查结果,对微表层的富集作用和不同养殖区的水质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表层对多种物质均有富集作用.其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细菌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68±0.55,1.4... 根据2010年5月对汕头南澳县深澳养殖水域的调查结果,对微表层的富集作用和不同养殖区的水质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表层对多种物质均有富集作用.其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细菌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68±0.55,1.45±0.53,2.30±0.91,2.58±1.87;NO2--N和NO3--N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24±0.33和1.25±0.31.调查海域溶解性无机氮(D IN)均值为(12.74±5.65)μmol·L-1,主要以NO3--N的形式存在,为(9.63±5.40)μmol·L-1;PO4--P含量较低,均值为(0.52±0.46)μmol·L-1.根据海水水质标准,深澳养殖水域属于Ⅱ类水,水质较好,细菌丰度为(7.44±5.45)×105/mL.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营养指数(E)法对不同养殖区的水质进行了评价,鱼排养殖区主要为N污染.龙须菜对总氮、总磷和有机污染有较好的清除作用,消除率分别达到16.8%,26.0%和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 海水养殖 生物修复 龙须菜 微表层
下载PDF
闽东南基性岩脉形成的构造应力场地质意义 被引量:9
7
作者 张贵山 温汉捷 +3 位作者 胡瑞忠 裘愉卓 杨光树 于文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2-148,共7页
闽东南沿海地处长乐-南澳构造带内,发育晚中生代以来的基性岩脉(岩群),其几何形态和产状记录着区域应力场活动。通过对漳浦赤湖和东山海边基性岩脉的几何形态和产状的分析,推测长乐-南澳带在白垩纪为左旋韧性剪切带,古新世转变成左行脆... 闽东南沿海地处长乐-南澳构造带内,发育晚中生代以来的基性岩脉(岩群),其几何形态和产状记录着区域应力场活动。通过对漳浦赤湖和东山海边基性岩脉的几何形态和产状的分析,推测长乐-南澳带在白垩纪为左旋韧性剪切带,古新世转变成左行脆性剪切带。长乐-南澳带的左旋走滑活动,是由古太平洋板块朝NW斜向俯冲引起的。晚白垩世以来,闽东南应力场性质为剪切与拉张相互变换,指示地壳拉张不是连续的,而是分期次;晚白垩世以来大洋板块属于低应力型俯冲,拉张是东南部主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脉 拉张 左旋走滑 剪切带 长乐-南澳带 闽东南
下载PDF
广东南澳岛中华楠群落结构及种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彭剑华 肖泽鑫 +3 位作者 詹潮安 杨海东 谭一波 吴凯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0-94,共5页
基于广东南澳岛中华楠Machilus chinensis群落调查,分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种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 400 m2的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45种,隶属29科39属.群落的主要优势树种为中华楠、台湾相思Acaciaconfusa、鸭脚木Schefflera... 基于广东南澳岛中华楠Machilus chinensis群落调查,分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种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 400 m2的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45种,隶属29科39属.群落的主要优势树种为中华楠、台湾相思Acaciaconfusa、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整个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16个乔木层优势树种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中有9个种对存在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楠 种间相关 物种多样性 南澳岛
下载PDF
南澳岛北部海域浮游动物生态学特征及水团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亮根 杜飞雁 +2 位作者 陈丕茂 李亚芳 宁加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33,共11页
根据2011年-2012年南澳岛北部海域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水团变化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研究海域内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0种。浮游动... 根据2011年-2012年南澳岛北部海域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水团变化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研究海域内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0种。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以暖水沿岸种、暖水外海种和暖水广盐种3个类群为主,群落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动物密度年均值为144.67个·m^-3,季节变化呈双峰型,生物量年均值为98.67 mg·m^-3,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海区内浮游动物优势种以近岸种为主,其中,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是唯一全年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呈现典型的亚热带海湾生态学特性,其变化规律与该海区外海暖水、闽浙沿岸流以及径流冲淡水等水团的季节性消长相关,尤其是近岸径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 水团 南澳岛
下载PDF
位错理论模型在福建省沿海交通干线地面沉降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啸龙 杨志强 +2 位作者 武继峰 李萌 胡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338-342,共5页
为了研究活动断裂对福建省东南沿海交通干线基础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位错理论模型,对福建省长乐-南澳断裂带三维活动性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交通网络覆盖区域的地壳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长乐-南澳断裂带影响,研究区域整体表现为近北... 为了研究活动断裂对福建省东南沿海交通干线基础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位错理论模型,对福建省长乐-南澳断裂带三维活动性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交通网络覆盖区域的地壳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受长乐-南澳断裂带影响,研究区域整体表现为近北东向的缓慢抬升,平均速率为1 mm/a.在与北西走向的九龙江下游断裂的交汇部位,地壳差异性活动显著增强,呈现出下沉-抬升梯度带相互切割的形变趋势.同时,研究区域地应变分布也表现为扩张-压缩交替带,地壳引张最剧烈的区域位于同一断裂交汇处,应变率为2.90×10-8/a.由此可知,长乐-南澳断裂与九龙江下游断裂的交汇部位对研究区域地球动力学基础稳定性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东南沿海 交通网络 长乐-南澳断裂带 位错理论模型 地面沉降
下载PDF
南澳岛光裸地和次生林下6种乡土树幼苗生长与光合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志发 申卫军 温达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21-628,共8页
海岛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岛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观测并比较乡土树种重阳木Bischofia javanica、大叶杜英Elaeocarpus balansae、蒲桃Syzygium jambos、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阴香Cinnamomu... 海岛是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岛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观测并比较乡土树种重阳木Bischofia javanica、大叶杜英Elaeocarpus balansae、蒲桃Syzygium jambos、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及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苗木在南澳岛光裸地和次生林下的存活、生长及其光合特征,探讨两种不同生境对6个树种生长、存活的影响及用乡土树种苗木进行海岛荒坡恢复和人工林林分改造的可行性。结果如下:①从2007年4月栽植到2008年7月,所有苗木在光裸地平均存活率为46%,低于次生林下的78%。光裸地重阳木存活率最高,为85%;鸭脚木存活率最低,只有18%。次生林下重阳木和鸭脚木存活率都较低,约为60%,远低于其它树种。②各树种苗木在光裸地生长量均高于次生林下。光裸地所有树种苗木地径、苗高和冠幅的平均相对增长量分别是次生林下苗木的4.8,1.7和2.0倍。光裸地重阳木生长较快;次生林下阴香生长较快,重阳木、鸭脚木生长较慢。③苗木在光裸地的日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是次生林下的2.3,3.7和2.1倍。同一生境下各树种苗木的日均净光合速率差异不大。④各树种苗木在光裸地的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及表观量子效率(AQY)与次生林下同一树种相比均差异显著(P<0.01)。光裸地重阳木、鸭脚木和樟树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为喜光树种;大叶杜英、蒲桃和阴香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和较低的光补偿点,为喜光耐阴树种。而次生林下各树种均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表明在次生林下各树种均具有较好的耐阴性。综合考虑,重阳木适于在光裸地等光照条件好的生境栽植,阴香适于在林下生长,大叶杜英、蒲桃和樟树适应性较好,在强光和弱光下均可生长,而鸭脚木更适于半遮荫环境。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海岛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树种 生长情况 光合特征 南澳岛
下载PDF
南澳白沙湾海藻养殖区内外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禹 李纯厚 陈国宝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6-235,共10页
为初步了解南澳岛白沙湾海藻养殖区鱼类资源状况,利用便捷式分裂波束式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于2015年4月28日、12月2日与2016年4月19日对该海域进行3次声学调查,结果显示,3次调查中藻区内、外鱼类资源丰度密度分别为3.45/1.38×10... 为初步了解南澳岛白沙湾海藻养殖区鱼类资源状况,利用便捷式分裂波束式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于2015年4月28日、12月2日与2016年4月19日对该海域进行3次声学调查,结果显示,3次调查中藻区内、外鱼类资源丰度密度分别为3.45/1.38×105、0.63/1.45×105、3.67/2.98×105尾/n mile2。藻区内春季鱼类资源量显著高于冬季,资源丰度密度随季节变化显著;藻区外资源丰度密度变化较小且均匀;藻区内、外鱼类资源丰度密度最高值出现于2~6 m水层,6~8 m次之,表、底层最小,资源丰度密度受深度影响显著。在海藻养殖期间,藻区内鱼类资源丰度密度较藻区外大且年变化明显,表明海藻生物量对鱼类资源量及其分布变化具有一定影响。本次调查通过声学评估技术对海藻养殖区鱼类资源进行初步评价,为其具有改善水质环境、恢复渔业资源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丰度密度 空间分布 声学评估 南澳岛
下载PDF
1918年南澳7.3级地震与强余震之参数复核 被引量:4
13
作者 潘华 鄢家全 +3 位作者 张志中 李保昆 李金臣 郝玉芹 《震灾防御技术》 2009年第1期40-48,共9页
本文利用早期国际地震观测报告,采用现代地震定位理论和技术,对1918年南澳7.3级地震与2次强余震之参数进行了复核确定。结果表明,新核定的南澳地震及其强余震震中位置在南澎岛附近,是现代小震密集带,具有强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
关键词 南澳地震 余震 历史地震 参数复核
下载PDF
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汕头市南澳县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文音 林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187-4189,4194,共4页
根据1996、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对海岛南澳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1996-2009年,南澳县的建设用地、林地、园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而耕地... 根据1996、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对海岛南澳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1996-2009年,南澳县的建设用地、林地、园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而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南澳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6年的148.64×106元增加到2009年的151.18×106元,这主要是生态价值系数较高的林地面积增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海岛 南澳县
下载PDF
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南澳岛为例 被引量:20
15
作者 刘静艳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71-376,共6页
南澳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资源环境条件优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但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文章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游客选择南澳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可分为三大细分市场:环境偏好者、广泛爱好者... 南澳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资源环境条件优越,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但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文章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游客选择南澳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可分为三大细分市场:环境偏好者、广泛爱好者和成熟旅游者;影响南澳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是旅游项目陈旧、线路单一、服务设施落后、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程度低等。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实证研究在目的地营销领域中的运用,对南澳旅游的开发和管理也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 旅游目的地 旅游吸引力
下载PDF
广东南澳岛主要森林群落与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谢少鸿 詹潮安 +3 位作者 陈远合 肖泽鑫 陈玉军 舒春风 《广东林业科技》 2005年第3期26-29,共4页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南澳岛的主要森林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森林群落的乔木树种多样性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群落各层次植物多样性基本符合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格局;现有的台湾相思、山杜英+鸭脚木、鸭脚木、珊瑚树...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南澳岛的主要森林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森林群落的乔木树种多样性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群落各层次植物多样性基本符合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格局;现有的台湾相思、山杜英+鸭脚木、鸭脚木、珊瑚树等群落为较稳定的群落结构。据此提出了人工林分的改造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植物多样性 广东省南澳岛
下载PDF
南澳大桥建设背景下的海岛居民与旅游者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坚诚 刘丽荣 +1 位作者 胡巍巍 黄妙芬 《特区经济》 2014年第6期212-215,共4页
在南澳大桥建成通车之前对南澳岛居民和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南澳岛客源构成以潮汕和广东省内为主;海岛居民与旅游者对南澳大桥建设持支持态度;对南澳岛旅游环境的评价中等,居民对海岛旅游发展持肯定态度;旅游者对南澳旅游... 在南澳大桥建成通车之前对南澳岛居民和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南澳岛客源构成以潮汕和广东省内为主;海岛居民与旅游者对南澳大桥建设持支持态度;对南澳岛旅游环境的评价中等,居民对海岛旅游发展持肯定态度;旅游者对南澳旅游质量评价中等偏低。提出南澳大桥建成:一方面,将大大改善南澳岛的可进入性,给海岛居民和游客带来极大的交通便利,同时也将迎来南澳岛新一轮的旅游发展;另一方面,将增加南澳岛作为旅游之本的生态环境压力,保持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南澳岛旅游的基本保障;同时要注重旅游发展与海岛居民福利的同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岛 南澳大桥 海岛旅游
下载PDF
近20a南澳岛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18
作者 杨木壮 吴涛 简梓红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5期74-79,共6页
文章以1989、2001和2010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方法,提取南澳岛土地利用信息,并分析南澳岛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南澳岛裸地与林地面积变化最大,裸地动态度最高,土地利用转化率最高的... 文章以1989、2001和2010年3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方法,提取南澳岛土地利用信息,并分析南澳岛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近20 a南澳岛裸地与林地面积变化最大,裸地动态度最高,土地利用转化率最高的为耕地和建设用地;海岛景观斑块趋于破碎化、不规则化.研究南澳岛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以期为其他有居民海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RS GIS 南澳岛
下载PDF
漳州浯屿天妃宫碑所见明末清初闽南史
19
作者 周运中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CSSCI 2015年第2期149-161,共13页
漳州龙海的浯屿天妃宫有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所立《重建天妃宫记》碑,正文记载万历二十九年沈有容率军到南澳岛东南的南澎列岛追剿海盗之事。此碑上方又有清代才补刻的两行字:天启元年莅吧夷,康熙丁丑复祖宫。记载天启二年(1622... 漳州龙海的浯屿天妃宫有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所立《重建天妃宫记》碑,正文记载万历二十九年沈有容率军到南澳岛东南的南澎列岛追剿海盗之事。此碑上方又有清代才补刻的两行字:天启元年莅吧夷,康熙丁丑复祖宫。记载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人侵犯浯屿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恢复天妃宫之事。浯屿在明代曾被葡萄牙人、荷兰人占据,此碑记载了三件事,反映出明末清初百年闽南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浯屿 南澳 天妃宫 沈有容 南澎
下载PDF
南澳岛青澳湾沉积物粒度与烧失量指示的全新世沉积环境变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杨冰洁 余凤玲 +2 位作者 郑卓 陈碧珊 Adam D Switzer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1-51,共11页
通过对粤东南澳岛青澳湾NA6、NA9号钻孔剖面的岩性、粒度和烧失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AMS14 C测年结果,讨论了该地区8 500cal.aBP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烧失量反映的有机碳变化与沉积物粒度组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表明海... 通过对粤东南澳岛青澳湾NA6、NA9号钻孔剖面的岩性、粒度和烧失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AMS14 C测年结果,讨论了该地区8 500cal.aBP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烧失量反映的有机碳变化与沉积物粒度组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表明海岸带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与陆源有机碳的富集有关。潮下带淤泥沉积以及滨岸的!湖沉积较有利于有机碳的富集。相反,砂质堆积的有机碳含量较低,与高能的海浪作用有关。钻孔研究表明,该区沉积环境演变主要受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控制:8 500~5 500cal.aBP为海平面快速上升期,研究区被海水所淹没为潮下带沉积,沉积物中发现许多完整的近岸海相软体动物,且有机碳含量较高;5 500~3 000cal.aBP为砂质沉积,潮间带砂坪表明海平面稳定或略有下降;3 000~1 300cal.aBP水下沙坝-沙丘沉积,海平面基本稳定在现今高度;1 300cal.aBP以后为湖沉积,最后在洪积物冲积的堆积作用和海退下形成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 烧失量 沙坝-湖体系 沉积环境 南澳岛 全新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