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囊”字的音义关系探究
1
作者 叶晓芬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18-123,共6页
文章结合各家韵书及《经典释文》,梳理出"囊"字的音义发展源流,认为"囊"字先后经历了词义构词和变调构词两个阶段。其中,在普通话中读为阳平调[naη^(35)]的,来自于上古平声"奴当切";读为阴平调[naη^(5... 文章结合各家韵书及《经典释文》,梳理出"囊"字的音义发展源流,认为"囊"字先后经历了词义构词和变调构词两个阶段。其中,在普通话中读为阳平调[naη^(35)]的,来自于上古平声"奴当切";读为阴平调[naη^(55)]的则未见详细记载,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方言的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构词 变调构词
下载PDF
先秦两汉“橐”、“囊”演变考——基于传世与出土文献的综合考察 被引量:2
2
作者 胡波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266-275,共10页
表示“袋子”义的名词,先秦两汉主要有“橐”和“囊”两个。从传世文献的考察来看,先秦多用“橐”少用“囊”,西汉“囊”赶超“橐”,并在汉末“囊”替换了“橐”;但从简帛文献来看,两汉以前多用“囊”少用“橐”,两汉则“橐”多于“囊”... 表示“袋子”义的名词,先秦两汉主要有“橐”和“囊”两个。从传世文献的考察来看,先秦多用“橐”少用“囊”,西汉“囊”赶超“橐”,并在汉末“囊”替换了“橐”;但从简帛文献来看,两汉以前多用“囊”少用“橐”,两汉则“橐”多于“囊”,它并未被“囊”所取代。“橐”与“囊”并无大小之别,而是无底与有底之分。可见,要研究先秦两汉常用词的演变,应当结合传世和出土文献进行综合考察、相互印证,只有这样才能使结论更加接近语言演变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橐” 历时演变
下载PDF
囊橐辨
3
作者 金琪然 《文献语言学》 2021年第2期189-193,198,共6页
囊橐詞義之别自漢以來至少有五種主要意見,其中尤以囊橐孰爲有底、孰爲無底爭議爲巨。晚商、早周金文中釋囊橐的兩組字存在有底、無底之别,而天王簋中據押韻情況釋作囊者,其字形無底、兩端束口,與僕麻卣等銘文中一端束口、當釋作橐者不... 囊橐詞義之别自漢以來至少有五種主要意見,其中尤以囊橐孰爲有底、孰爲無底爭議爲巨。晚商、早周金文中釋囊橐的兩組字存在有底、無底之别,而天王簋中據押韻情況釋作囊者,其字形無底、兩端束口,與僕麻卣等銘文中一端束口、當釋作橐者不同。其時應是無底曰囊、有底曰橐。甲骨文中亦有這樣兩組字以有底、無底爲區别特徵,文例區别顯然,亦是無底者爲囊、有底者爲橐。故知故訓無底曰囊、有底曰橐是正確的,或者説至少符合晚商、早周文字之基本情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王簋 金文 甲骨文
下载PDF
“阮囊羞涩”考释——兼谈杜诗笺注的相关问题
4
作者 曾绍皇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48,共4页
"阮囊羞涩"的典故来源于宋代杜诗"伪苏注",是杜撰的历史故事。其作为历史典故被后世诸家诗文和辞典广泛接受的语言现象,从侧面凸显出成语形成的约定俗成,同时涉及杜诗笺注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羞涩 伪苏注 成语 杜诗笺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