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藻类与环境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旭 朱根海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6-38,共3页
根据南麂列岛的国胜岙、大沙岙和上马鞍等3条潮间带的底栖藻类监测结果,结合同区域的水质及底质环境质量,初步评价了该3个区域底栖藻类的生态种群、密度、形状及季节变化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胜岙的底质属轻度污染,大... 根据南麂列岛的国胜岙、大沙岙和上马鞍等3条潮间带的底栖藻类监测结果,结合同区域的水质及底质环境质量,初步评价了该3个区域底栖藻类的生态种群、密度、形状及季节变化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国胜岙的底质属轻度污染,大沙岙和上马鞍均属清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藻类 环境质量 生物监测
下载PDF
南麂列岛附近海域潮间带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施青松 周青松 +1 位作者 张健 魏琳瑛 《东海海洋》 2004年第4期51-57,共7页
利用2003年3月和6月对南麂列岛附近海域潮间带环境质量调查结果,采用环境质量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对该海域潮间带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海域潮间带水质的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物质均符合一类海水... 利用2003年3月和6月对南麂列岛附近海域潮间带环境质量调查结果,采用环境质量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对该海域潮间带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海域潮间带水质的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物质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春季时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较严重,绝大部分海域水质达不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夏季时仅个别站位水质的活性磷酸盐未超标;(2)该海域营养盐结构中N/P值很高,活性磷酸盐是非常敏感的生源要素,它在海水中含量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整个海域的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潮间带 环境质量评价 N/P
下载PDF
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潮间带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杨晓兰 张健 +1 位作者 叶新荣 魏琳瑛 《东海海洋》 1994年第2期70-76,共7页
本文主要根据1992~1993年夏、冬两季南麂列岛潮间带环境本底调查的数据,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评价了该自然保护区潮间带的水质、底质和生物体的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冬季的水质符合一类海水标准,夏季... 本文主要根据1992~1993年夏、冬两季南麂列岛潮间带环境本底调查的数据,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评价了该自然保护区潮间带的水质、底质和生物体的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冬季的水质符合一类海水标准,夏季大部分区域为清洁区,仅国胜岙属尚清洁,火黍海水受到轻度污染。国胜岙的底质已有轻度污染,火岙属尚清洁,这主要与沉积物的类型有密切关系。保护区内生物体重金属的残留量均未超标。文中还提出了防治潮间带环境污染的建议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潮带间 环境质量 水质
下载PDF
南麂列岛环境质量调查与潮间带生态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国通 杨晓兰 +1 位作者 杨俊毅 高爱根 《东海海洋》 1994年第2期1-15,共15页
1992年5月~1993年3月对南麂列岛潮间带17条断面和本岛陆域环境进行了全面的生态调查和环境质量评价。共获大型底栖动物278种,大型藻类121种,微小型藻类155种。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最为丰富,... 1992年5月~1993年3月对南麂列岛潮间带17条断面和本岛陆域环境进行了全面的生态调查和环境质量评价。共获大型底栖动物278种,大型藻类121种,微小型藻类155种。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最为丰富,生物数量以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区系特点与福建、广东沿岸较为相似。生物量以春季为高,栖息密度在秋季有一明显高峰。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开敞岩礁大于隐蔽岩礁大于巨砾大于泥滩大于沙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与底质类型、波浪作用关系密切。文中还对生物的地域断裂分布现象作了探讨,对环境质量保护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研究 南麂列岛 环境质量
下载PDF
南麂列岛潮间带海藻资源与生态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芝敏 蒋加伦 孙建璋 《东海海洋》 1994年第2期29-43,共15页
本文报道了1992年5月~1993年3月南麂列岛潮间带海藻四季调查结果。共鉴定大型海藻121种,隶属于66个属,其中红藻类82种,褐藻类25种,绿藻类12种,蓝藻类2种。海藻组成以暖温性与亚热带性种类占优势。海藻区系... 本文报道了1992年5月~1993年3月南麂列岛潮间带海藻四季调查结果。共鉴定大型海藻121种,隶属于66个属,其中红藻类82种,褐藻类25种,绿藻类12种,蓝藻类2种。海藻组成以暖温性与亚热带性种类占优势。海藻区系特征与台湾暖流和浙江沿岸流对本海域影响密切相关。该区域海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垂直分布,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本文还分析了海藻分布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认为潮汐主导海藻的垂直分布,温度决定海藻分布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 生态 潮间带 南麂列岛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及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0
6
作者 董贯仓 李秀启 +3 位作者 刘峰 朱士文 刘超 秦玉广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0-374,共5页
2010年5月与8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7个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研究了其物种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对该区域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调查中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33种... 2010年5月与8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7个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调查,研究了其物种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对该区域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调查中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于软体动物(16种)、甲壳动物(9种)、多毛类环节动物(4种)、鱼类(2种)和腕足动物(1种);优势度指数较高,群落优势种较为集中,主要为光滑河蓝蛤、彩虹明樱蛤、泥螺、托氏昌螺、短文蛤、拟沼螺、双齿围沙蚕、日本刺沙蚕和四角蛤蜊;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92.30/m2和658.94 g/m2,因季节及环境状况差异而不同;由MPI评价结果可知,黄河三角洲湿地潮间带总体为清洁和轻度污染,环境质量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环境质量评价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