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ver Cutoff Practices on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of Changjiang River in the Last 30 Years
1
作者 PAN Qing-shenProfessor-senior Engineer,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Wuhan 430010, 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40-45,共6页
River cutoff works have been implemented on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for 30 years. Engineering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channel straightening has been the river regulation measure for the permanent control of the mean... River cutoff works have been implemented on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for 30 years. Engineering practices have shown that channel straightening has been the river regulation measure for the permanent control of the meandering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River cutoff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volution property of meandering rivers and these works have brought about expected benefits. It has also been noted that certain aspects in river cutoff had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River cutoff is a dynamic engineering. River channel evolution properties shall be fully understood so as to adroitly guide actions according to circumstances in cutoff works. In addition, river channel evolution observation and engineering effectiveness monitor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with a view to update the designs. The diversion canals for channel shortening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hat will account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river cutoff works. The newly formed river channels and the river regime control works on the adjacent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are guarantees for river cutoff works to be brought into play in the long ru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CUTofF works river regime control river training MEANDERING channel LOWER Jingjiang section of changjiang river
下载PDF
Geomorphologic Study of Anhui Section of Changjiang River Using Landsat TM Image
2
作者 Qi Yueming Tan Haiqiao Liang X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7年第3期250-256,共7页
Fluvial landforms in the Anhui section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River are often considered as the main factors for frequent floods.It is these special landforms that influence the channel changes of the Changjiang Ri... Fluvial landforms in the Anhui section of the Changjiang(Yangtze)River are often considered as the main factors for frequent floods.It is these special landforms that influence the channel chang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Using Landsat TM image of 2000,this paper conducted a series of image processing,includ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multi-spectral composition,gray value statistics,and spectral analysis of ground objects.Then it got a new interpretation map of different kinds of fluvial landform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in the Anhui section.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mentioned above,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typical landforms as terraces,floodplains and battures,and their functions on the changes of river channel.The results show a consistence with the earlier conclusion that the Anhui sect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ends to deflect gradually toward south,which provides more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of the river chann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hui section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fluvial landform remote sensing Optimum Index Factor(OI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barrier layer in the PN sec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媛 吴德星 +1 位作者 林霄沛 山峰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92-201,共10页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CTD) observation data and a three-dimensional ocean model in a seasonally-varying forcing field to study the barrier layer (BL) in the PN section in the East C...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CTD) observation data and a three-dimensional ocean model in a seasonally-varying forcing field to study the barrier layer (BL) in the PN sec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The BL can be found along the PN section with obviously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the BL occurs around the slope where the cold shelf water meets with the warm Kuroshio water. In summer, the BL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shelf area near salinity front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Dilution Water (YRDW). Seasonal variations of BL in the PN section are caused by local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forcing. Strong vertical convection caused by sea surface cooling thickens the BL in winter and spring in the slope area. Due to the large discharge of Changjiang River in summer, the BL occurs extensively in the shelf region where the fresh YRDW and the salty bottom water meet and form a strong halocline above the seasonal thermoclin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BL in the PN sec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vertical shear of different water masses, which is called the advection mechanism.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BL in summer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YRDW. In the larger YRDW year (such as 1998), a shallow but much thicker BL existed on the shelf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barrier layer the PN sectio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KUROSHIO
下载PDF
基于LSTM模型的时序InSAR地表形变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媛媛 赵秉琨 +2 位作者 王慧 郑加柱 高业何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2,共7页
为了解长江沿江区域的地表形变状况及发展趋势,维护长江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利用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覆盖长江南京段沿江区域的61景Sentinel-1A影像,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并基于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 为了解长江沿江区域的地表形变状况及发展趋势,维护长江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利用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覆盖长江南京段沿江区域的61景Sentinel-1A影像,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地面沉降监测结果,并基于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对特征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与水准监测结果相比,长江南京段沿江区域SBAS-InSAR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研究区域地面年均形变速率在-31~19 mm/a,并形成4个沉降漏斗。②LSTM模型对研究区域的形变预测值与SBAS-InSAR监测的期望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最大绝对误差为3.28 mm;采用该方法对研究区域特征点的沉降趋势进行预测发现,未来2 a特征点总体表现为缓慢下沉并趋于稳定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部门制定沿江地区保护及规划方案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表形变预测 SBAS-InSAR LSTM 南京市 长江流域
下载PDF
滁河南京段环境介质中环状挥发性甲基硅氧烷的污染水平与生态风险评价
5
作者 张伟 古文 +3 位作者 范德玲 张冰 王蕾 石利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1,共9页
环状挥发性甲基硅氧烷(cVMSs)因进入环境后存在潜在生态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采样测定滁河南京段地表水、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6)3种cVMSs的浓度水平,并对其生态风... 环状挥发性甲基硅氧烷(cVMSs)因进入环境后存在潜在生态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采样测定滁河南京段地表水、沉积物及周边土壤中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D6)3种cVMSs的浓度水平,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中D4、D5、D6的检出率分别为38.1%、95.2%、100%,总含量范围为13.66~77.90 ng·L^(-1),平均值为47.82 ng·L^(-1);沉积物中D4、D5、D6的检出率分别为66.7%、86.7%、100%,总含量范围为0.56~49.74μg·kg^(-1),平均值为13.95μg·kg^(-1);土壤中D4、D5、D6的检出率分别为66.7%、20%、100%,总含量范围为1.90~7.05μg·kg^(-1),平均值为3.57μg·kg^(-1)。地表水和土壤中D6的检出浓度最高,沉积物中则为D5,对比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结果,cVMSs处于中低水平。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滁河南京段水体中cVMSs存在中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硅氧烷 生态风险 浓度水平 滁河南京段
下载PDF
基于底质细菌IBI的长江南京段生态健康评价
6
作者 陈鑫琪 薛宗璞 +3 位作者 侯豪 柏松 陈明 刘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110,共9页
针对长江南京段生态健康问题,于2019年平水期和丰水期在长江南京段干流的10个断面和21条入江支流进行采样,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底质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构建了底质细菌群落完整性指数(benthic bacteria-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 针对长江南京段生态健康问题,于2019年平水期和丰水期在长江南京段干流的10个断面和21条入江支流进行采样,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底质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构建了底质细菌群落完整性指数(benthic bacteria-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B-IBI)。结果表明:平水期长江南京段的生态健康要优于丰水期,长江干流断面要优于支流断面;TN、NH_(3)-N、NO_(3)^(-)、TOC与B-IBI呈显著负相关,Shannon指数、Margalef指数、Evenness指数与B-IBI呈显著正相关;研究建立的评价体系对于长江水质状况和生境有较好的指示作用;硬质护坡或河底对于入江支流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有负面影响,建议在确保防汛的基础上加强河道的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健康评价 底质细菌群落完整性指数 底质细菌 长江南京段
下载PDF
长江南京段岸线长效管理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7
作者 殷鹏远 臧英平 杨樾 《江苏水利》 2024年第11期65-68,共4页
岸线长效管理和保护旨在长期保证岸线管理和保护相关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岸线预期功能。根据相关规划确定近期水平年规划目标和任务,通过分析管理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管理和保护体制机制,实... 岸线长效管理和保护旨在长期保证岸线管理和保护相关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岸线预期功能。根据相关规划确定近期水平年规划目标和任务,通过分析管理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管理和保护体制机制,实现长江南京段岸线的长效管理和保护。通过对岸线利用与保护实践的分析,从强调制度建设、落实监管责任、强化整体保护3个方面,确保岸线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依法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南京段 管理和保护 岸线监管
下载PDF
基于泰尔指数的水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以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陶洁 张李婷 +2 位作者 左其亭 冯跃华 张玉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3-119,共7页
水资源的公平性配置对促进区域水资源量与经济社会空间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泰尔指数表征区域间和区域内用水户间不同层面配水的公平性,以缺水率最小、经济效益最大、公平性最高为目标函数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以引江济淮工... 水资源的公平性配置对促进区域水资源量与经济社会空间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泰尔指数表征区域间和区域内用水户间不同层面配水的公平性,以缺水率最小、经济效益最大、公平性最高为目标函数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以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为实例开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工程调水后,规划年2030年和2040年河南段受水区缺水率降低为10.42%和5.48%,有效调整了水源供水结构,缓解了地下水超采、生态用水被挤占等问题;规划年2030年和2040年河南段受水区泰尔指数分别为0.479和0.420,水资源配置公平性得到明显提升,区域内不同用水户间的差异是影响河南段受水区水资源配置公平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优化配置 泰尔指数 空间均衡 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水质预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方国华 张钰 +2 位作者 袁婷 廖涛 丁紫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57-4568,共12页
为了有效预测河流水质变化趋势,充分利用水质序列的时序性与多元相关性信息,构建基于灰色关联-长短时记忆网络(Grey Relational Anlysis-Long and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GRA-LSTM)水质预测模型,以改善水环境质量。选择长江南京段... 为了有效预测河流水质变化趋势,充分利用水质序列的时序性与多元相关性信息,构建基于灰色关联-长短时记忆网络(Grey Relational Anlysis-Long and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GRA-LSTM)水质预测模型,以改善水环境质量。选择长江南京段河流型水源地进行实例研究,结果显示:当滑动时间窗口(d)为2,最大训练次数(MaxEpochs)为220,隐含层神经元个数(numHiddenUnits)分别为80与100时,总磷与溶解氧预测效果最佳。将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and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LSTM)预测结果与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BP)、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显示LSTM网络在水质预测研究中具备较强的适用性。运用灰色关联分析选择多元特征输入变量,实现了关键水质指标影响因子重要性定量化排序与冗余信息的消除,相较于单一特征输入的LSTM网络,GRA-LSTM网络能够进一步降低模型预测误差,其中总磷与溶解氧质量浓度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11.6%与1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水质预测 总磷 溶解氧 长短时记忆网络 灰色关联 长江南京段
下载PDF
基于PS-InSAR与SBAS-InSAR的地面沉降监测分析——以长江南京段沿江区域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媛媛 朱晨玮 +1 位作者 郑加柱 王诗涵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0-165,共6页
为了全面掌握长江岸线区域的地面沉降情况,为维护长江防洪安全以及河势稳定提供参考依据,以长江南京段沿岸5 km缓冲区域为研究区域,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两种时序分析技术对2017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30景Sentinel-1A影像进行处理与... 为了全面掌握长江岸线区域的地面沉降情况,为维护长江防洪安全以及河势稳定提供参考依据,以长江南京段沿岸5 km缓冲区域为研究区域,采用PS-InSAR和SBAS-InSAR两种时序分析技术对2017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30景Sentinel-1A影像进行处理与分析比较,并分析了造成沉降的原因。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的特征点的形变曲线变化趋势一致,通过对沉降点的年平均地表形变速率进行线性拟合以及对其差值进行正态分布分析,验证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两种方法所得沉降区域分布情况大致吻合,该区域有5个沉降漏斗,分别位于浦口区的长江沿岸区域、雨花台区东北部与建邺区西南部的交界处、建邺区东北部与鼓楼区西南部交界区域、八卦洲区域以及六合区张营水库区域;地质构造、城市改造建设及承压水头下降均对该区域地面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PS-INSAR SBAS-InSAR 时序分析 长江岸线 长江南京段
下载PDF
长江无为大堤白玉池段安全隐患分析及建议
11
作者 黄翔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11期40-45,共6页
近年汛期,无为大堤白玉池险段堤防长时间高水位挡水,期间内坡戗台以下出现大面积散浸渗水险情。为保证堤防安全稳定运行,组织开展了该段堤防安全评价,进行险情数据分析和典型断面计算复核,综合评价其中5个评价为二类的单元堤段(对应桩号... 近年汛期,无为大堤白玉池险段堤防长时间高水位挡水,期间内坡戗台以下出现大面积散浸渗水险情。为保证堤防安全稳定运行,组织开展了该段堤防安全评价,进行险情数据分析和典型断面计算复核,综合评价其中5个评价为二类的单元堤段(对应桩号44+800~48+000,长度3200 m)。结果表明:该段堤防存在未形成完整统一的防渗体系、渗透变形稳定问题等防洪安全隐患。提出了构建系统完整的防渗体系、加强生态防护和水土保持、强化堤防监测等消除安全隐患的建议,可为沿江类似的堤防险工险段隐患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防安全 散浸渗水 渗透变形 除险加固 无为大堤 长江安徽段
下载PDF
长江江苏段着生藻类群落结构与生物完整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丰 刘凌 +1 位作者 黄艳芬 张顺婷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4-81,共8页
为调查长江江苏段水环境状况,根据区域内13个样点的着生藻类调查结果,采用非参数检验、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藻类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水体理化指标进行降维,应用Qr指数、生物完整性指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河流健康评... 为调查长江江苏段水环境状况,根据区域内13个样点的着生藻类调查结果,采用非参数检验、冗余分析等方法分析藻类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水体理化指标进行降维,应用Qr指数、生物完整性指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河流健康评价。结果表明:长江江苏段着生藻类以蓝-绿-硅藻为主,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性;流域内共检出25种功能群,其演替规律为B+Lo+MP+N+P+W1(夏季)→Lo+MP+N+P(冬季);RDA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夏季藻类的驱动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磷酸根等,冬季的驱动因子为电导率、高锰酸盐指数、浊度、溶解氧等;河流健康评价结果表明长江江苏段水环境较好,其中以研究区中段为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生藻类 群落结构 FG功能群 生物完整性指数 随机森林 长江江苏段
下载PDF
基于耳石几何形态测量学的长江安徽江段刀鲚群体识别研究
13
作者 许颖 姜涛 +2 位作者 刘洪波 陈修报 杨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97-1505,共9页
为了解长江安徽江段刀鲚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尝试识别不同群体,研究选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手段,对不同年份采于长江安徽安庆、铜陵江段长颌鲚和短颌鲚2种生态表型的5个群体刀鲚矢耳石形态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12个地标点,... 为了解长江安徽江段刀鲚耳石的形态特征和尝试识别不同群体,研究选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手段,对不同年份采于长江安徽安庆、铜陵江段长颌鲚和短颌鲚2种生态表型的5个群体刀鲚矢耳石形态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12个地标点,将其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经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使其耳石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显示,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地标点中多为Ⅱ类地标点,其贡献率为69.48%,说明Ⅱ类地标点是耳石形态差异的主要来源。5个群体刀鲚判别分析的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5.6%,表明这些刀鲚群体耳石形态的差异总体显著。这种差异显著性尤其存在于长颌鲚与短颌鲚生态表型间及长颌鲚和短颌鲚不同群体间,显示出刀鲚不同生态表型分化及其群体间差异性已可体现在耳石的形态特征上。上述发现可为长江十年禁渔前后安徽江段刀鲚群体组成和群体差异性的客观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 地标点 几何形态测量学分析 群体 长江安徽江段 刀鲚
下载PDF
基于水源地目标控制的入江支流磷通量阈值研究
14
作者 巫丹 娄明月 +1 位作者 刘广兵 刘淼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0-59,共10页
在满足长江水源地水质目标的基础上,为了探究不同形态磷对总磷污染的贡献程度,从而有效控制长江入江支流总磷污染,以长江支流秦淮新河和滁河入江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型模拟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构建了入江支流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研... 在满足长江水源地水质目标的基础上,为了探究不同形态磷对总磷污染的贡献程度,从而有效控制长江入江支流总磷污染,以长江支流秦淮新河和滁河入江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型模拟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构建了入江支流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研究了典型水文条件下不同形态磷通量阈值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降雨事件影响,入江支流颗粒态磷和溶解态磷通量均在降雨量最大时达到峰值,且丰水期颗粒态磷和溶解态磷通量显著高于平水期和枯水期。秦淮新河丰水期颗粒态磷、溶解态磷和总磷通量阈值分别为418.25,163.92 kg/d和582.17 kg/d;滁河丰水期颗粒态磷、溶解态磷和总磷通量阈值分别为338.08,144.78 kg/d和482.85 kg/d。敏感性分析表明,水质边界条件对入江支流不同形态磷通量阈值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典型水文条件 入江支流 不同形态磷 通量阈值 秦淮新河 滁河 长江南京段
下载PDF
长江南京段不同径流 潮汐动力作用下突发污染事故对饮用水水源地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杨啸宇 王欣 +4 位作者 丁磊 王逸飞 周玲霞 缴健 臧英平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3年第4期45-51,共7页
长江南京段水动力条件复杂,突发污染事故对下游饮用水水源地影响难以预测。基于构建的长江南京段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对不同径流潮汐动力作用下的突发污染事故进行模拟,分析其对长江水源地的影响。结果表明:洪季径流作用较强,... 长江南京段水动力条件复杂,突发污染事故对下游饮用水水源地影响难以预测。基于构建的长江南京段二维水动力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对不同径流潮汐动力作用下的突发污染事故进行模拟,分析其对长江水源地的影响。结果表明:洪季径流作用较强,污染团扩散速度受潮汐影响较弱,各水源地受污染团的影响时长基本接近,约为2.5~3.5 h。枯季径流作用减弱,污染团扩散速度受潮汐影响增强,越下游处受潮汐影响越大,各水源地受污染团的影响时长依次为:长江江浦水源地<燕子矶水源地<龙潭水源地。枯季污染物传播时的浓度大于洪季,洪季污染物传播浓度呈现随距离增大浓度减小的趋势。枯季流速受到潮汐影响,径流稀释作用减弱,使得污染物经八卦洲分流后的浓度略小于传播向下游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南京段 突发水污染事故 饮用水水源地 径流潮汐动力
下载PDF
软体排护底在南京八卦洲右汊进口段治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青 王茂枚 +2 位作者 徐慧 周玲霞 蔡军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119,共7页
八卦洲右汊进口段实施了系混凝土软体排全断面护底工程。但由于八卦洲右汊是主汊,水深流急、地形变化复杂,进行河床全断面整体铺排施工难度大。为明晰软体排在该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多次采集工程区水下地形数据,通过多... 八卦洲右汊进口段实施了系混凝土软体排全断面护底工程。但由于八卦洲右汊是主汊,水深流急、地形变化复杂,进行河床全断面整体铺排施工难度大。为明晰软体排在该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利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多次采集工程区水下地形数据,通过多波束效果图检测软体排铺排质量,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不同时期工程区河床变化,更好地掌握工程整治与运行效果。结果表明,完工后工程区河床由以冲刷为主转为以淤积为主,最大淤积幅度可达7.87 m,工程阻止了进口断面进一步扩大;2020年特大洪水后,工程区河床整体淤积量和淤积面积持续增加,淤积面积占比由66.6%上升至83.9%,淤积量由41.4万m^(3)上升至54.5万m^(3);全断面软体排护底工程运行稳定,发挥了工程防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排 全断面铺排 长江南京河段 八卦洲右汊进口段 冲淤分析
下载PDF
长江南京河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效果分析及建议
17
作者 祁仰旭 王义坤 杨樾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3年第10期21-27,共7页
本文基于河势分析与水域物探法,分析了长江南京河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全面评价了崩岸应急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水下地形整体呈淤积态势,局部岸段受水流顶冲与特殊水文影响,略微冲刷,工程完工后... 本文基于河势分析与水域物探法,分析了长江南京河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全面评价了崩岸应急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水下地形整体呈淤积态势,局部岸段受水流顶冲与特殊水文影响,略微冲刷,工程完工后初期运行总体稳定,起到了较好的防护效果。本文根据治理工程分析结果及崩岸对河势稳定的影响,提出了应对局部岸段采取加固措施、定期开展全河段河势监测分析、加强对重点工程后期观测维护、关注已建和在建过江通道对护岸工程与河势的影响并开展专项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岸 河势分析 工程效果 河道整治 长江南京段
下载PDF
南京江北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泥炭层δ^(13)C记录的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21
18
作者 郑朝贵 朱诚 +2 位作者 高华中 申洪源 马春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8-334,共7页
对南京江北地区林峰桥剖面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两个泥炭层有机碳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上部泥炭层和下部泥炭层1δ3C值皆较低(≤-23.79‰),部泥炭层的1δ3C值明显高于下部泥炭层。结合其它研究可知,该区全新世大暖期稳定暖湿鼎盛阶段的校... 对南京江北地区林峰桥剖面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两个泥炭层有机碳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上部泥炭层和下部泥炭层1δ3C值皆较低(≤-23.79‰),部泥炭层的1δ3C值明显高于下部泥炭层。结合其它研究可知,该区全新世大暖期稳定暖湿鼎盛阶段的校正年代约在8.2~7.0 ka B.P.,在此阶段前后,表现为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低温气候环境。12.8~12.1 cal.ka B.P.该区气温高低波动频繁期。12.8~12.7 cal.ka B.P.和12.6~12.2ka B.P.两时段气温较低;2.7~12.6 cal.ka B.P.阶段气温较高。12.2~12.1 cal.ka B.P.表现为Younger D ryas之后气候的迅速增暖,可视为该区全新世开始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层 Δ^13C 晚更新世 气候变化 南京江北地区
下载PDF
近44年南京温度变化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的分析 被引量:120
19
作者 唐国利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6-68,共13页
利用1957-200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南京的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和平均日较差及炎热日和寒冷日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滁县和溧阳为对比城市站,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城市温度变化的异同。结果表明,... 利用1957-2000年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南京的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和平均日较差及炎热日和寒冷日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滁县和溧阳为对比城市站,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城市温度变化的异同。结果表明,近44年来南京平均温度显著上升,其中冬季增暖幅度最大,但夏季呈变凉趋势。与全国平均温度相比,线性变化趋势大体相似,但也存在一定差别。最高温度趋势与平均温度一致,夏季降温更为明显;最低温度除夏季外增暖都非常显著,表明气候变暖在最低温度上表现更加明显;年和各季日较差均明显减小;炎热日和寒冷日趋于减少,其开始和结束时间较以前有明显提前。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异和调整可能是温度显著升高的直接原因。同样,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天气增多、云量增加、日照时间减少以及伴随的温度下降可能也与环流系统的调整有关。南京与滁县、溧阳的温度差值分别为减小趋势或趋势变化不明显。三种类型城市增暖幅度的相对大小存在着年代际差异。由于不同类型城市间温度变化差异的复杂特点及其所反映出的城市化影响的复杂性,在研究温度变化和考虑城市化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大城市,还应该充分注意中、小城市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城市 温度变化 长江
下载PDF
2006年6月长江口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 被引量:29
20
作者 王丹 孙军 +1 位作者 周锋 吴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9-627,共9页
根据2006年6月2—11日在长江口低氧区及邻近水域(26°—34°N,121°—126°E)27个站位的调查,对长江口低氧区及邻近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经Utermhl方法初步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130种,隶属4门5... 根据2006年6月2—11日在长江口低氧区及邻近水域(26°—34°N,121°—126°E)27个站位的调查,对长江口低氧区及邻近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经Utermhl方法初步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130种,隶属4门57属。甲藻和硅藻是2006年6月长江口低氧区及邻近水域的主要浮游植物门类,其优势物种是: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调查区浮游植物物种以广温、广布型为主。本次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介于0.0026×105—37.37×105个/dm3,平均值为1.47×105个/dm3;甲藻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比例最大,细胞丰度介于0.0002×105—32.01×105个/dm3,平均值为1.39×105个/dm3;其次为硅藻,细胞丰度介于0.0001×105—18.72×105个/dm3,平均值为0.52×105个/dm3。具齿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所占丰度比例分别达到45.81%和26.44%,优势度分别为0.30和0.18。具齿原甲藻细胞丰度最高值出现在调查海域北部3号站-20m水层,为3.19×106个/dm3;米氏凯伦藻细胞丰度最高值出现在调查海域西南部29号站表层,为1.71×106个/dm3。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为表层最大,随着水深增加而逐渐降低。根据浮游植物的表层分布和断面分布可以发现,细胞丰度高值主要集中在调查区的西南部和北部,东南部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低。同时调查海域东南部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近岸低氧区和中部区域则较低。调查区水体层化现象明显,表层水和底层水之间氧的交换变弱,有机碎屑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后沉降分解可能导致了底层低氧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物种组成 低氧区 断面分布 长江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