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nkai Trough subduction zone and their tectonic significances
1
作者 Jie Zhang Ling Chen +1 位作者 Zihua Cheng Limei T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81-95,共15页
The Nankai Trough subduction zone is a typical subduction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subduction of multiple geological units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the Kyushu-Palau Ridge,the Shikoku Basin,the Kinan Seamount Chain,a... The Nankai Trough subduction zone is a typical subduction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subduction of multiple geological units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the Kyushu-Palau Ridge,the Shikoku Basin,the Kinan Seamount Chain,and the Izu-Bonin Arc)be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in the southwest of Japan.This study presents a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Nankai Trough subduction zon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features and subduction effects of each geological uni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kai Trough is characterized by lowgravity anomalies(–20 mGal to–40 mGal)and high heat flow(60–200 mW/m2)in the middle part and low heat flow(20–80 mW/m2)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The crust of the subducting plate is 5–20 km thick.The mantle composition of the subducting plate is progressively depleted from west to east.Subduction of aseismic ridges(e.g.,the Kyushu-Palau Ridge,the Kinan Seamount Chain,and the Zenisu Ridge)is a common process that leads to a series of subduction effects at the Nankai Trough.Firstly,aseismic ridge or seamount chain subduction may deform the overriding plate,resulting in irregular concave topography along the front edge of the accretionary wedge.Secondly,it may have served as a seismic barrier inhibiting rupture propagation in the 1944 Mw 8.1 and 1946 Mw 8.3 earthquakes.In addition,subduction of the Kyushu-Palau Ridge and hot and young Shikoku Basin lithosphere may induce slab melting,resulting in adakitic magmatism and the provision of ore-forming metals for the formation of porphyry copper and gold deposits in the overriding Japan Arc.Based on comparisons of their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we suggest that,although the Izu-Bonin Arc has already collided with the Japan Arc,the Kyushu-Palau Ridge,which represents a remnant arc of the Izu-Bonin Arc,is still at the subduction stage characterized by a single-vergence system and a topographic boundary with the Japan A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kai trough subduction zone velocity structure gravity modeling GEOCHEMISTRY PETROLOGY slab melting geological effect
下载PDF
日本南海海槽地震区域应力场及其板块构造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6
2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1 位作者 河野芳辉 木下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8-494,共7页
为了研究海沟型巨大地震发生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特征 ,详细研究了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结果 ,根据地震俯冲带几何形状及其内应力场区域特征 ,南海海槽下的俯冲带可划分为两段 :东部的四国 -纪伊半岛段和西部的九州段 .东部的菲律宾海板块... 为了研究海沟型巨大地震发生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特征 ,详细研究了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结果 ,根据地震俯冲带几何形状及其内应力场区域特征 ,南海海槽下的俯冲带可划分为两段 :东部的四国 -纪伊半岛段和西部的九州段 .东部的菲律宾海板块地震俯冲带呈现出低角度俯冲 (10°~ 2 2°) ,且俯冲深度相当浅 (6 0~ 85km)的特征 ;而西部九州段的俯冲带为高角度俯冲 (4 0°) ,且俯冲深度较深 (16 0km) .东、西部俯冲带内部应力场也截然不同 .东部的四国大部分地区和纪伊半岛的俯冲带内表现为俯冲压缩型应力场 ,而西部的九州段则为明显的俯冲拉张型应力场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重力异常、GPS、热流量等地球物理观测结果后指出 ,南海海槽东部 ,即四国 -纪伊半岛以南的海槽区域 ,具有与智利海沟极其相似的地震发生板块构造动力学背景和高应力积累等特征 ,属于年轻活动俯冲带的高应力型俯冲 .而西部的九州段 ,虽然也是海沟型地震活动区 ,但不具有大地震发生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和高应力积累 ,不属于年轻活动俯冲带的高应力型俯冲 .俯冲带年龄的不同很可能是造成南海海槽东、西段板块构造动力学以及应力场不同的根本原因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南海海槽 地震活动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区域特征 地震区域 构造动力学特征 地震俯冲带
下载PDF
苏鲁大别及其周围地区深部P波速度结构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赵志新 徐纪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25-532,共8页
本文分析了苏鲁大别及其周围地区200km深的地震波速度结构。对上地幔50至200km不同深度的水平切面的速度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大别山地区下的西南侧存在着一个呈西北-东南延展的带状高速区;在苏鲁东海地区的下方,及东... 本文分析了苏鲁大别及其周围地区200km深的地震波速度结构。对上地幔50至200km不同深度的水平切面的速度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大别山地区下的西南侧存在着一个呈西北-东南延展的带状高速区;在苏鲁东海地区的下方,及东北方面也有高速度区域存在。这两个高速度区不相连。在大别山区东北端区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南端地区深部的两个高速区之间,即郯庐断裂的中部存在一个西北-东南延展的低速度区。大别山区下方深部呈现明显的速度梯度变化带。大别山区东端边界也是速度梯度变化带。郯庐断裂的北段,即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为邻的部分下方,似乎是一个速度分界带或者速度不连续带。郯庐断裂的北段下方的速度结构与其两侧地区的速度结构明显不同。该段的两侧速度结构常常存在着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速度成像 苏鲁大别造山带 超高压变质带 P波速度 郯庐断裂
下载PDF
日本南海海槽发生罕遇地震情况下我国华东沿海的海啸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温燕林 赵文舟 +2 位作者 李伟 薛艳 于海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1-661,2,共11页
基于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活动性和历史海啸事件记载的分析,本文对日本南海海槽发生MW9.1罕遇地震情况下的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地震可引发初始波幅约10m的海啸,6个小时后传至浙江沿海,近岸各处波幅为1—2m;8个小时后靠近上... 基于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活动性和历史海啸事件记载的分析,本文对日本南海海槽发生MW9.1罕遇地震情况下的海啸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地震可引发初始波幅约10m的海啸,6个小时后传至浙江沿海,近岸各处波幅为1—2m;8个小时后靠近上海海岸线,最大波幅约2m,受地形影响局地爬高至近3m;11个小时后抵达苏北黄海沿岸,预计波幅普遍在1m左右.海啸的上岸高度与海岸附近的海深和海岸线的形态密切相关.我国近岸海域地形变化复杂,海湾众多,对海啸波有放大作用,该模拟结果可能比实际传播到近岸时偏小,因此综合评估日本海啸影响我国华东地区的规模m可达1—2级左右.一旦日本南海发生罕遇地震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遇上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则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海啸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南海海槽 罕遇地震 华东沿海海啸危险性
下载PDF
日本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结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邵明娟 王平康 +2 位作者 吴庐山 张炜 田黔宁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15,共8页
截至目前,只有中国和日本实施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采,了解日本的海域水合物试采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问题的分析情况,有助于中国下一步的水合物研究和开发工作。为了深入认识日本于2013年和2017年在日本海域南海海槽分别实施的两次试采... 截至目前,只有中国和日本实施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采,了解日本的海域水合物试采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问题的分析情况,有助于中国下一步的水合物研究和开发工作。为了深入认识日本于2013年和2017年在日本海域南海海槽分别实施的两次试采,介绍了两次试采的部署实施情况及实际产气情况,梳理了日本对两次试采中出现的问题及其针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成果,对比了两次试采中3口生产井的产气情况。发现日本两次试采都没有解决实际产气与预测结果存在差异的问题,认为加强对水合物储层特征和物理特性的认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另外,水合物的生产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防砂、压降过程、排水等互相影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综合考虑,并应寻找稳产需要的各项生产参数的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海域试采 日本 南海海槽
下载PDF
日本南海海槽IODP C0004C岩芯样品热释光信号特征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6
作者 孔秀 李琦 胡俊杰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40,共7页
海洋沉积物的天然热释光强度的变化特征和冰期、间冰期的旋回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海洋沉积物的天然热释光强度可以指示古海洋气候的变化.本研究取自日本南海海槽增生楔的IODP C0004C岩芯样品由更新统和下-中上新统沉积物组成.样品的... 海洋沉积物的天然热释光强度的变化特征和冰期、间冰期的旋回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海洋沉积物的天然热释光强度可以指示古海洋气候的变化.本研究取自日本南海海槽增生楔的IODP C0004C岩芯样品由更新统和下-中上新统沉积物组成.样品的热释光测量结果与生物壳体碳酸钙含量、重结晶方解石含量对比后发现,热释光强度与生物壳体碳酸钙含量变化呈负相关,与重结晶方解石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天然热释光强度的高值区与间冰期对应,低值区与冰期对应,根据岩芯样品热释光特征,在岩芯中划分出三个间冰期和三个冰期.根据热释光与磁化率的对比分析,结合岩性观察,推测岩芯中IIA段的角砾岩为陆源物质.鉴于样品物质组成、来源的差异性及热释光信号的敏感性,建议在利用海洋沉积物的天然热释光进行古气候和古沉积环境研究时,应选取地质作用过程比较简单、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天然热释光 古气候 日本南海海槽 碳酸钙 磁化率
下载PDF
浙江沿海潜在区域地震海啸风险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毛献忠 祝倩 Wei Yong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45,共9页
采用COMCOT海啸模型建立三重网格模型模拟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发生、发展以及在我国东南沿海传播过程。震源附近浮标站以及浙江沿海的潮位站实测资料验证结果显示,大部分监测站首波到达时间和海啸波的计算值... 采用COMCOT海啸模型建立三重网格模型模拟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9.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发生、发展以及在我国东南沿海传播过程。震源附近浮标站以及浙江沿海的潮位站实测资料验证结果显示,大部分监测站首波到达时间和海啸波的计算值相差在15%以内,表明模型可较好的模拟海啸在计算域内的传播过程。研究表明日本南海海槽、冲绳海槽以及琉球海沟南部是影响浙江沿海主要的区域潜在震源,通过情景计算分别模拟3个潜在震源9.1级、8.0级和8.7级地震引发的海啸对浙江沿海的海啸风险,计算结果表明,海啸波产生后可在3~8h内传至浙江省沿岸,海啸波达1~3m,最大可达4m,此时浙江沿岸面临Ⅲ~Ⅳ级海啸风险,达到淹没至严重淹没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COT模型 地震海啸 日本南海海槽 冲绳海槽 琉球海沟 浙江沿海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的全波形反演 被引量:41
8
作者 宋海斌 Matsubayashi Osamu Kuramoto Shin’ichi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46,共5页
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 (BSR)研究的全波形反演方法 .这是一种将水平层状弹性介质的反射共中心点道集转换为截距时间 -水平慢度域的反演方法 .反演过程中采用了全局搜索方法与非线性局部搜索方法 .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根据走... 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 (BSR)研究的全波形反演方法 .这是一种将水平层状弹性介质的反射共中心点道集转换为截距时间 -水平慢度域的反演方法 .反演过程中采用了全局搜索方法与非线性局部搜索方法 .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根据走时数据应用非常快速模拟算法求得速度结构的长波长分量 .第二步 ,利用波形资料用共轭梯度法求得速度的短波长扰动分量 .这样 ,最后反演得到的速度结构模型包含了长波长与短波长分量 .反演中利用了多网格参数化技术 .日本东南海海槽双BSR的速度结构的反演表明 ,全波形反演是天然气水合物BSR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形反演 天然气水合物 似海底反射层 海槽 BSR 共轭梯度法
下载PDF
日本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克斌 吴传芝 孙长青 《国际石油经济》 2019年第9期49-60,共12页
日本通过制订国家层面天然气水合物研发计划,对天然气水合物研发进行统一部署,以水合物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在日本周边海域开展了长期而广泛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天然气水合物存在证据.特别是在南海海槽东部集中开展了天... 日本通过制订国家层面天然气水合物研发计划,对天然气水合物研发进行统一部署,以水合物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在日本周边海域开展了长期而广泛的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天然气水合物存在证据.特别是在南海海槽东部集中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优选了一批水合物富集区,开展了两次水合物试采研究.在日本海东部边缘的初步调查发现了众多水合物有利构造,证实该海域也存在较好水合物资源潜力.日本还积极参与国际水合物开发合作研究与国内水合物开发模拟研究,为南海海槽水合物降压试采研究提供人员与技术支撑.日本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的组织管理、研究策略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对中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水合物勘探 水合物开发 水合物试采 南海海槽 日本
下载PDF
西南海海槽地震资料处理及其似海底反射层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宋海斌 松林修 仓本真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99-804,共6页
对西南海海槽的NT6 2 - 2地震测线进行了重新处理 ,突出了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 (BSR)的特征 .比较了近炮检距剖面、叠加剖面、偏移剖面、瞬时振幅剖面与瞬时相位剖面上BSR的显示特征 .指出了BSR在炮道集与共中心点道集上的分布 .... 对西南海海槽的NT6 2 - 2地震测线进行了重新处理 ,突出了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 (BSR)的特征 .比较了近炮检距剖面、叠加剖面、偏移剖面、瞬时振幅剖面与瞬时相位剖面上BSR的显示特征 .指出了BSR在炮道集与共中心点道集上的分布 .虽然在近炮检距剖面上能分辨部分BSR ,但通过叠加与偏移可以得到BSR较清晰的图像 .BSR的高振幅特征在瞬时振幅剖面上最为明显 ,而在瞬时相位剖面上容易勾画BSR的横向展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西南海海槽 似海底反射层 地震处理 地质构造 近炮检距剖面
下载PDF
日本南海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现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宋海斌 松林修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1年第2期88-98,共11页
本文介绍日本在其周围海域特别是南海海槽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工作 .首先介绍其研究简史、研究计划、研究队伍及早期研究成果 .其次 ,介绍了西南海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研究状况 .然后 ,介绍了五年计划实施的东南海海槽地球物理... 本文介绍日本在其周围海域特别是南海海槽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工作 .首先介绍其研究简史、研究计划、研究队伍及早期研究成果 .其次 ,介绍了西南海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研究状况 .然后 ,介绍了五年计划实施的东南海海槽地球物理勘探、钻探状况 .最后指出 ,南海海槽的一些新资料深入的综合研究无疑会给世界水合物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日本 南海海槽 地球物理勘探
下载PDF
发震带试验(SEIZE)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利 周祖翼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23-832,共10页
对发震带试验计划(SEIZE)以及南海(Nankai)海槽的发震带钻探计划(NanTroSEIZE)进行了综述。SEIZE作为大陆边缘计划(MARGINS)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优先研究领域,重点对世界主要俯冲发震带进行研究。SEIZE的主要研究... 对发震带试验计划(SEIZE)以及南海(Nankai)海槽的发震带钻探计划(NanTroSEIZE)进行了综述。SEIZE作为大陆边缘计划(MARGINS)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的优先研究领域,重点对世界主要俯冲发震带进行研究。SEIZE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凸凹体的物理性质;②在地震周期里,应力、应变和孔隙流体成分随时间的变化;③在俯冲逆冲断层上,发震带上界和下界的确定;④引起海啸的发震带的特征;⑤大型逆冲带地震在物质转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NanTroSEIZE将成为IODP第一个基于立管钻探的计划,也是科学大洋钻探历史上第一个分期实施的复合钻探计划;钻入发震带的复合钻探计划将最终验证关于发震带的各种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震带试验(SEIZE) 俯冲带 流体 南海(nankai)海槽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下载PDF
日本南海海槽天然气水合物取样调查与成功试采 被引量:13
13
作者 左汝强 李艺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7年第12期1-20,共20页
日本在实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计划(MH21)的第一阶段(2001—2008)及之后,作为合作伙伴,参加了加拿大Mallik和美国阿拉斯加陆域永冻层的水合物试采工程项目,并在本国南海海槽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实施了水合物探井施工和多井钻探取样调查。... 日本在实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计划(MH21)的第一阶段(2001—2008)及之后,作为合作伙伴,参加了加拿大Mallik和美国阿拉斯加陆域永冻层的水合物试采工程项目,并在本国南海海槽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实施了水合物探井施工和多井钻探取样调查。从MH21第二阶段(2009—2015)开始,日本加强了对南海海槽东部的钻探、取样调查,运用新研发的CDEX hybrid PCS系统采取保压岩心;运用PCCT压力岩心测试鉴定仪器,对含水合物沉积地层的岩样作精密测试分析;提出水合物开采环境效应评估(EIA)研究战略,运用综合方法认真实施EIA调查,以及对海域水合物生产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海底甲烷泄漏监测仪(MLMS)、海底变形测量仪(SDMS)等予以布署。2013年3月12—18日,日本在南海海槽东部深水水合物储层实施了第一次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采。六日内累积生产气量约120000 m^3,平均日产气量20000 m^3。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功的试采工程,是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但是,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采在国际上将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保压取心钻具 压力岩心测试鉴定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 环境效应评估 累积产气量 日本南海海槽
下载PDF
日本南海海槽东部天然气水合物产出与富集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克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1-837,864,共8页
根据日本南海海槽东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与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背景与赋存特征。南海海槽区作为构造活动强烈的会聚式大陆边缘,大型增生楔与断裂系统十分发育,富含重力流沉积物。特别是该海... 根据日本南海海槽东部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与综合大洋钻探计划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质背景与赋存特征。南海海槽区作为构造活动强烈的会聚式大陆边缘,大型增生楔与断裂系统十分发育,富含重力流沉积物。特别是该海槽北部向陆斜坡水深2000 m以浅海域,发育一系列弧前盆地,盆地内第四系未固结沉积物广泛分布,沉积速率较高,为水合物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水合物钻探取心分析揭示,南海海槽东部天然气水合物为Ⅰ型结构,水合物分解气中甲烷组分占比普遍高达99.9%以上,甲烷碳同位素分析显示为典型的生物成因气。水合物主要以孔隙填充型产出,优先选择在富砂层中富集,富砂层段水合物饱和度一般为50%~60%,可高达80%~90%,泥质层中水合物饱和度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发育背景 赋存特征 富集区 南海海槽 日本
下载PDF
基于历史记录评估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时我国江浙沪地区的海啸强度
15
作者 温燕林 于海英 +3 位作者 薛艳 赵文舟 李伟 朱佳苗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065-1070,共6页
2011年日本海沟发生的9级地震启示日本方面对其南海海槽的地震和海啸危险性重新进行评价,其海啸危险也引起了我国民众的关注。本文在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活动性和历史海啸事件记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震烈度评估类似的方法,从我国有记... 2011年日本海沟发生的9级地震启示日本方面对其南海海槽的地震和海啸危险性重新进行评价,其海啸危险也引起了我国民众的关注。本文在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活动性和历史海啸事件记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震烈度评估类似的方法,从我国有记录的1498年、1707年、1854年3次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海啸事件分析认为,若日本南海海槽将来发生8~8.5级的巨大地震,产生的海啸对我国江浙沪区域的最大影响强度可评估为m=1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南海海槽 海啸规模 历史地震资料 江浙沪 影响强度评估
下载PDF
Sedimentary processes in Zenisu deep-sea channel revealed by side-scan imagery
16
作者 吴时国 郭军华 TOKUYAMA Hidekazu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68-375,共8页
Side-scan sonar data collected by Cruises 99-09 Leg 2 and 00-06 Leg l of R/V Yokosuka were used to reveal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in Zenisu deep-sea channel. The middle and lower segments of the channel are rich in ... Side-scan sonar data collected by Cruises 99-09 Leg 2 and 00-06 Leg l of R/V Yokosuka were used to reveal the sedimentary processes in Zenisu deep-sea channel. The middle and lower segments of the channel are rich in turbidite and other debrite deposits. By high-resolution imaging, three sedimentary processes were distinguished with distinct acoustic features. 1. Slumps and slides occur with contrasting backscatter, rough surface textures, blockings, and acoustic shadows at headwalls. They are very extensive and often in lobate form downslope. 2. Debris flow has uniform, general medium backscatter, sometimes showing marbling/lineation in lobate form. 3. Turbidity current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backscatter confined to the channel as acoustic signal is attenuated. Regional tectonics must be the dominating factor that controls deposition pattern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de-scan sonar image sedimentary processes deep-sea channel nankai trough
下载PDF
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海啸对我国东海沿岸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闪迪 王培涛 +3 位作者 任智源 孙立宁 赵联大 范婷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1-1158,共8页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技术重现了1707年宝永地震海啸的传播过程,定量分析了我国东海沿岸海啸时空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发生2.5小时后海啸波传至东海陆架,震后6小时浙江沿海地区遭到海啸的袭击,沿岸最大海啸波高为0.8米。通过海啸波...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技术重现了1707年宝永地震海啸的传播过程,定量分析了我国东海沿岸海啸时空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发生2.5小时后海啸波传至东海陆架,震后6小时浙江沿海地区遭到海啸的袭击,沿岸最大海啸波高为0.8米。通过海啸波在东海大陆架传播时海底地形与波幅的关系,研究分析了东海陆架缓变地形下海啸放大效应,为及时判断沿海可能的海啸强度和受灾程度提供了便捷的估算方法。此外,本文还评估了南海海槽发生极端地震时,中国东海沿岸的海啸危险性,为东海区域针对日本南海海槽进行海啸预警和减灾评估提供定量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南海海槽 地震海啸 数值模拟 海啸危险性
下载PDF
主动、被动大陆边缘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对比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高伟 卜庆涛 +6 位作者 吕万军 王家生 陈杰 李清 龚建明 孙建业 吴能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5-58,共14页
不同大陆边缘(主动、被动)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赋存的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有所差异,开展二者之间的对比研究对于指导水合物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主动大陆边缘卡斯凯迪亚(Cascadia)和日本南海(Nankai)海槽、被动... 不同大陆边缘(主动、被动)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赋存的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有所差异,开展二者之间的对比研究对于指导水合物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以主动大陆边缘卡斯凯迪亚(Cascadia)和日本南海(Nankai)海槽、被动大陆边缘布莱克海台(Blake Ridge)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Niger Delta Basin)等典型水合物成藏区为研究对象,借助于综合大洋钻探(IODP)航次资料解剖和数值模拟分析等手段,从应力场的角度探讨了上述两种背景下含甲烷流体的驱动样式,进而对比分析了主动、被动大陆边缘水合物的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主动大陆边缘以侧向挤压应力为气体垂向运移提供了驱动力和通道,引诱深部游离气和原位生物气沿断裂运移,气体运移通道主要为俯冲-增生产生的断层、断裂和滑塌体;②主动大陆边缘粉砂和砂质粉砂等粗粒浊流沉积孔隙度大、渗透性好,并且增生楔上沉积物厚度大,是水合物成藏较为有利的储集空间;③较之于主动型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虽然缺少俯冲带造成的侧向应力,但在其内巨厚沉积层塑性物质及高压流体、陆缘外侧火山活动等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垂向加积和拉张应力,形成的扩散型水合物聚集速率主要取决于甲烷的供给速度;④被动大陆边缘有机质含量、产气速率、地温梯度及沉积速率对水合物含量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影响,泥火山或底辟构造等为水合物的形成与赋存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天然气水合物 成藏模式对比 卡斯凯迪亚边缘 日本南海海槽 布莱克海台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聚集速率
下载PDF
日本南海海槽俯冲带的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萍 郑彦鹏 刘保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3-160,共8页
日本南海海槽是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俯冲消亡的地带,其东西两段俯冲带的空间重力异常、温度分布和海底热流、地壳结构、应力场特征表现出显著差异。东段四国-纪伊岛下的俯冲带表现出典型的热俯冲带的特征,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方向为由... 日本南海海槽是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俯冲消亡的地带,其东西两段俯冲带的空间重力异常、温度分布和海底热流、地壳结构、应力场特征表现出显著差异。东段四国-纪伊岛下的俯冲带表现出典型的热俯冲带的特征,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方向为由南向北,总体特征为俯冲带厚度较薄、俯冲角度小和俯冲深度相当浅等;西段九州岛下的菲律宾海板块由南北方向的俯冲过渡至近东西向,总体表现为俯冲角度大、俯冲深度深、板内震源较浅等特征;这些差异可能是由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运动方向和速率发生了数次的旋转和改变,以及四国海盆的扩张等诸多因素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带 构造运动特征 菲律宾海板块 日本南海海槽
下载PDF
南海海槽等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Mikio Satoh 宋海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12-513,共2页
介绍了南海海槽、富山海槽、日本海东部边缘、Choshi陆架山和种子岛东—日向—纳达等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和水合物气的估算值;用体积法计算的这些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为(4~20)×1012m3,水合物气(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的总量为(2... 介绍了南海海槽、富山海槽、日本海东部边缘、Choshi陆架山和种子岛东—日向—纳达等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和水合物气的估算值;用体积法计算的这些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为(4~20)×1012m3,水合物气(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的总量为(20.56~142.3)×1012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甲烷 资源量 资源评价 南海海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