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ponse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ocean to the slow-moving super typhoon Nanmadol 被引量:3
1
作者 YANG Bing HOU Yijun LI Mi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938-956,共19页
Based on in-situ observation,satellite and reanalysis data,response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ocean(WNPSO)to the slow-moving category 5 super typhoon Nanmadol in 2011 are analyzed.The dynamical respons... Based on in-situ observation,satellite and reanalysis data,response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ocean(WNPSO)to the slow-moving category 5 super typhoon Nanmadol in 2011 are analyzed.The dynamical response is dominated by near-inertial currents and Ekman currents with maximum amplitude of 0.39m/s and 0.15m/s,respectively.The near-inertial currents concentrated around 100m below the sea surface and had an e-folding timescale of 4 days.The near-inertial energy propagated both upward and downward,and the vertical phase speed and wavelength were estimated to be 5m/h and 175m,respectively.The frequency of the near-inertial currents was blue-shifted near the surface and redshifted in ocean interior which may relate to wave propagation and/or background vorticity.The resultant surface cooling reaches-4.35℃ and happens when translation speed of Nanmadol is smaller than 3.0m/s.When Nanmadol reaches super typhoon intensity,the cooling is less than 3.0℃ suggesting that the typhoon translation speed plays important roles as well as typhoon intensity in surface cooling.Upwelling induced by the slow-moving typhoon wind leads to typhoon track confined cooling area and the right-hand bias of cooling is slight.The mixed layer cooling and thermocline warming are induced by wind-generated upwelling and vertical entrainment.Vertical entrainment also led to mixed layer salinity increase and thermocline salinity decrease,however,mixed layer salinity decrease occurs at certain stations as well.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yphoon translation speed is a vital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oceanic thermohaline and dynamical responses,and the small Mach number(slow typhoon translation speed)facilitate development of Ekman current and upwel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IC RESPONS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OCEAN South China Sea typhoon nanmadol
下载PDF
基于暴雨内涝模型的莆田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评估 被引量:6
2
作者 陈靖 解以扬 +5 位作者 张容焱 李培彦 严平勇 段丽瑶 邱晓滨 王雪莲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0-397,共8页
利用ArcGIS对莆田沿海地区的地形、下垫面属性和排水设施及排水运作方式进行预处理,建立台风降水、风暴潮共同影响下的莆田沿海地区内涝模型。应用雷达估算降水及自动雨量站数据计算的热带气旋"南玛都"过程面雨量,以及此次暴... 利用ArcGIS对莆田沿海地区的地形、下垫面属性和排水设施及排水运作方式进行预处理,建立台风降水、风暴潮共同影响下的莆田沿海地区内涝模型。应用雷达估算降水及自动雨量站数据计算的热带气旋"南玛都"过程面雨量,以及此次暴雨过程沿岸海区和河口的时变水位作为模型的边界条件,对莆田地区风暴潮灾害风险进行评估试验。针对2011年9月1日热带气旋"南玛都"造成的莆田沿海地区风暴潮及暴雨灾害,利用暴雨内涝模型进行评估试验研究,将模拟结果与实况灾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南玛都"过程降水和风暴潮共同作用的灾害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莆田沿海 热带气旋“南玛都” 风暴潮 暴雨 城市内涝
下载PDF
2011年台风“南玛都”不同阶段降水结构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钟文婷 白爱娟 蔡亲波 《热带地理》 2015年第3期334-342,共9页
利用TRMM卫星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11号“南玛都”台风不同阶段的降水特征及其在台湾岛南部登陆后减弱阶段的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南玛都”台风的降水分布显著不对称,台风眼壁区降水最强烈,且以... 利用TRMM卫星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11号“南玛都”台风不同阶段的降水特征及其在台湾岛南部登陆后减弱阶段的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南玛都”台风的降水分布显著不对称,台风眼壁区降水最强烈,且以对流云降水为主,但层状云降水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作用大于对流云降水,其他类型云在台风发展过程中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作用很小。台风发展过程中,降水云中3种不同相态的粒子含量表现为:雨水粒子含量最高,冰水粒子次之,云水粒子最少。在台风的初生和减弱阶段,降水范围小,强降水集中在台风环流的西南侧,其他方位上降水零散,且强度较弱。但在成熟阶段台风结构清楚完整,强降水集中在台风中心东南侧。2)“南玛都”台风降水云系在垂直方向呈明显的柱状结构,可伸展到对流层10kin左右的高度,但强降水回波集中在〈5km的高度上;回波中心较低,集中在2~4km高度处。3)对“南玛都”台风在台湾岛登陆后减弱阶段的分析表明,台风的暖湿中心随高度向西南方向倾斜,潜热释放在对流层中层约5km高度处累积,再加上对应高度上的暖心结构明显,以及登陆后地面摩擦造成的辐合加强,是台风登陆后产生降水的主要原因。同时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中,伴随着台风西南侧从低空到高空较强的气旋性环流,以及对流层顶强烈的辐散流出,这种大气流场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台风西南侧降水强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卫星 “南玛都”台风 降水结构
下载PDF
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对于台风南玛都响应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昌吉 李子良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24,共11页
利用海洋模式POM模拟了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对历经其上的2011年8月1111号台风南玛都的响应过程。基于2个方面进行了模拟实验,其一是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对固定大小及位置的台风风场响应;其二是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对台风南玛都移动期间的响应。... 利用海洋模式POM模拟了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对历经其上的2011年8月1111号台风南玛都的响应过程。基于2个方面进行了模拟实验,其一是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对固定大小及位置的台风风场响应;其二是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对台风南玛都移动期间的响应。并分析了台风南玛都的风场和海洋响应南玛都的表层流场、SST及SSS。研究结果表明:(1)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对台风风场结构不对称的响应表现出吕宋海峡上层海洋右侧的流速要远大于左侧,海流和台风一样具有右偏特征。海洋表面温度(SST)下降2-7℃,下降的空间范围直径在百公里,表现为右强左弱的不对称性。(2)上层海洋对驻台风的响应过程中,海洋流场及SST达到能量的极值后,会触发1个反气旋流场控制吕宋海峡,SST经过约10d时间恢复到初始态。(3)上层海洋对台风移动过程的响应表现为1个随台风移动的海洋流场,海流的强度和SST下降的幅度都较小,海流气旋式结构沿着路径有一定的拉伸,并且在路径后方出现尾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南玛都 观测分析 数值模拟 不对称结构 海面响应特征
下载PDF
1111号热带气旋“南玛都”异常路径成因分析
5
作者 林凌 孪珊梅 《福建气象》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GRIB码数据格式的1.0。×1.0。格点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中央台的台风定位报资料,对“南玛都”在台湾海峡内移动缓慢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多天气系统的影响,环境引导气流减弱,是“南玛都... 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GRIB码数据格式的1.0。×1.0。格点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和中央台的台风定位报资料,对“南玛都”在台湾海峡内移动缓慢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多天气系统的影响,环境引导气流减弱,是“南玛都”移速减缓的大尺度环流背景。(2)台风风场结构中不对称强风区的转移,造成台风移动合力方向的改变,使“南玛都”在台湾海峡内移动缓慢、路径徘徊。(3)台风前进方向后侧强盛的对流发展,对台风西行北上起到一定牵制作用,造成“南玛都”在福建近海徘徊。(4)台风中心附近的垂直速度场及涡度场分布对台风的移向、移速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玛都 非对称结构 台湾海峡 异常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