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of nano-copper as lubrication oil additive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晓丽 徐滨士 +3 位作者 许一 于鹤龙 史佩京 刘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5年第S2期203-206,共4页
Nano-copper used as lubrication oil additive has good tribological property and active self-repairing effect for friction pairs. The reduction in liquid phase for preparing nano-additiv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eth... Nano-copper used as lubrication oil additive has good tribological property and active self-repairing effect for friction pairs. The reduction in liquid phase for preparing nano-additiv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ethod. Nano-copper was prepared by reduction in liquid phase. The different project and routine practice for preparing nano-copper were researched. The dispersion problem of nano-copper was investigated by surface treatment and high dispersion. The particles dimension, the dispersion stability and the purity of nano-copper were characterized by TEM and XRD. 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the methods of the preparation and dispersion can obtain 20nm copper additive with good dispersion property in lubrication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opper LUBRICATION OIL ADDITIVE reduction in LIQUID phase DISPERSION
下载PDF
Effect of Nano-coppers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s on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Lithium Grease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Jing Guo Xiaochuan +2 位作者 Mi Hongying Zhou Weigui Yang Xin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20年第1期118-126,共9页
As an excellent anti-wear and friction-reducing additive,nano-copper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researches and attention in tribology field.However,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re still limited to zero-dimensional nano-coppe... As an excellent anti-wear and friction-reducing additive,nano-copper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researches and attention in tribology field.However,the existing researches are still limited to zero-dimensional nano-copper,that is,the effect of copper nanoparticles on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lubricants.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nano-coppers with different dimensions(copper nanoparticles,copper nanowires and copper nanoplates)on the anti-wear ability and frictionreducing performance of lithium grease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And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dimension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was explained in detail.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lithium grease can be improved by the addition of nano-coppers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molten copper film and the CuO tribochemical reaction film on the worn surface.And the dimension of nano-copper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its tribological property.The copper nanoparticles can play the role of nano-bearing to change the friction form from sliding friction to rolling friction,which would decrease the wear loss of friction pairs.The wear loss can be sharply decreased by addition of copper nanoplates with micron-scale diameter and lamellar structure which significantly prevents the direct contact of micro-protrusions on the surface of friction pairs and reduces the“welding”between micro-protrusions due to local high temperature caused by fr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opper DIMENSION ADDITIVE TRIBOLOGY
下载PDF
Nano-copper ions assembled cellulose-based composite wit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for biodegradable personal protective mask
3
作者 Xinyi Shao Jian Wang +5 位作者 Zetan Liu Na Hu Ruimin Zhang Cailin Quan Xinjie Yao Cuihua Dong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3年第10期1544-1554,共11页
The current SARS-CoV-2 pandemic has resulted in the widespread use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articularly face masks.However,the use of commercial disposable face masks puts great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In... The current SARS-CoV-2 pandemic has resulted in the widespread use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articularly face masks.However,the use of commercial disposable face masks puts great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In this study,nano-copper ions assembled cotton fabric used in face masks to impar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has been discussed.To produce the nanocomposite,the cotton fabric was modified by sodium chloroacetate after its mercerization,and assembled with bactericidal nano-copper ions(about 10.61 mg·g^(–1))through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It demonstrated excellen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because the gaps between fibers in the cotton fabric allow the nano-copper ions to be fully released.Moreover,the antibacterial efficiency was maintained even after 50 washing cycles.Furthermore,the face mask constructed with this novel nanocomposite upper layer exhibited a high particle filtration efficiency(96.08%±0.91%)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ir permeability(28.9 min·L^(–1)).This green,economical,facile,and scalable process of depositing nano-copper ions onto modified cotton fibric has great potential to reduce disease transmission,resource consumption,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waste,while also expanding the range of protective fabr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ulose-based nanocomposite biodegradable antibacterial fabric nano-copper ions face masks
原文传递
Structure of nano-copper and nano-conductive fibers 被引量:5
4
作者 Zhang, ZK Cui, ZL +2 位作者 Chen, KZ Wang, YN Ning, YP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7年第18期1535-1538,共4页
VARIOUS small inorganic solid grain catalysts, alloys and films consisting of various nano-size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chemical methods. The study of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integrated mat... VARIOUS small inorganic solid grain catalysts, alloys and films consisting of various nano-size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chemical methods. The study of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integrated material physics with chemistry, 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IZATION nano-copper nano-conductive fibers.
原文传递
纳米铜碳复合物对1~2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林青杰 吴淑琴 +2 位作者 林诗颖 王长康 郭娉婷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98,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纳米铜碳复合物(NCCC)对1~2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并寻求可达到最大生产效益且无明显不良影响的NCCC最低添加剂量。试验共选取240只1日龄黄羽肉鸡公雏,随机分至4个试验组,每组5个重复,... 本研究旨在探究纳米铜碳复合物(NCCC)对1~21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并寻求可达到最大生产效益且无明显不良影响的NCCC最低添加剂量。试验共选取240只1日龄黄羽肉鸡公雏,随机分至4个试验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其余3组则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0、100 mg/kg和200 mg/kg NCCC。其中,对照组和50 mg/kg NCCC组为铜安全剂量组,100、200 mg/kg NCCC组为铜高剂量添加组。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NCCC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就抗氧化功能而言,与对照组相比,50 mg/kg和200 mg/kg NCCC组的肉鸡空肠黏膜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比值提高了6.14%和8.57%,过氧化氢酶(CAT)含量也提高了28.38%和24.92%,但同时会导致丙二醛(MDA)的含量增加19.27%和13.39%(P<0.05)。就肠道屏障功能而言,与对照组相比,50 mg/kg和200 mg/kg NCCC添加组肉鸡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升高了32.04%和29.80%,β-防御素9(β-DF9)含量升高了38.38%和25.41%(P<0.05),但50、100、200 mg/kg NCCC处理组屏障蛋白基因CLDN-1、CLDN-3、CLDN-1的表达水平降低了28.00%、10.00%和52.00%(P<0.05)。综上所述,1~21日龄黄羽肉鸡饲粮中添加NCCC对其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发育无显著影响,对抗氧化功能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有利有弊,因此,NCCC应用于肉鸡生产时,需要慎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羽肉鸡 纳米铜碳复合物 生长性能 肠道屏障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框架镂空结构微小卫星热控设计方法
6
作者 孙日思 尹茂贤 +2 位作者 王翠林 杨子鹏 吴昊天 《航天器环境工程》 CSCD 2024年第3期336-341,共6页
针对框架镂空结构微小卫星无传统散热面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在极低成本和极低重量约束下的小卫星热控设计方法:将低成本的工业级碳纳米铜箔贴装于设备与卫星结构之间,构建柔性导热通道;在镂空结构外侧贴装镀锗聚酰亚胺膜,利用其红外透... 针对框架镂空结构微小卫星无传统散热面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在极低成本和极低重量约束下的小卫星热控设计方法:将低成本的工业级碳纳米铜箔贴装于设备与卫星结构之间,构建柔性导热通道;在镂空结构外侧贴装镀锗聚酰亚胺膜,利用其红外透射率特性使得设备部分热耗辐射至深空冷背景。采用该方法设计的“仰望一号”卫星的在轨遥测数据表明:整星设备温度为13~30℃,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所提方法可为此类镂空结构卫星提供热控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卫星 热控设计 框架镂空结构 碳纳米铜箔 镀锗聚酰亚胺膜
下载PDF
反向处理铜箔微纳组织形成机理及其对力学性能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高颢洋 郑月红 +3 位作者 牛嘉楠 朱敏 喇培清 祝思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19-228,共10页
目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时代,高频高速信号传输过程中由于“趋肤效应”引起的信号损耗甚至“失真”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反向处理铜箔的新技术,然而国内当前应用的高性能反向处理铜箔(RTF)主要依赖进口,要想在短... 目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时代,高频高速信号传输过程中由于“趋肤效应”引起的信号损耗甚至“失真”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反向处理铜箔的新技术,然而国内当前应用的高性能反向处理铜箔(RTF)主要依赖进口,要想在短时间内缩小国内外铜箔性能和生产效率的差距,最终实现这类高端铜箔的国产化,必须在明确该类铜箔微纳结构形成机理及其对性能影响的前提下,加快制备工艺的开发和优化。方法采用电镀法在阴极钛辊上沉积了电解生箔,在其光面进行粗化和镀Zn层等后续处理获得反向处理铜箔,同时以国外反向处理铜箔为参照,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详细分析其微纳组织与结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万能试验机测量其粗糙度和拉伸性能。结果本工作中的RTF具有与国外商业产品相似的微观结构,由小的等轴晶和较大的柱状晶组成,且包含较多的纳米孪晶,孪晶界占比为30.8%,平均宽度为7.9 nm。S面是均匀的米粒状铜颗粒,而M面是较大的圆锥形铜颗粒。S面上的Zn层均匀致密,厚度约为6.5 nm,只有小部分Zn扩散到基底上形成CuZn3相。但从S面到M面,优选取向从(111)Cu逐渐变为(220)Cu,这与参比RTF略有不同。性能方面,参比RTF的Ra和Rz分别为1.22、1.42μm,抗拉强度为335.10 MPa,伸长率为15.5%,本工作中的RTF具有较低的粗糙度,Ra和Rz分别为0.68、1.03μm,其强度也具有明显优势(393.68 MPa),但延展性低于参比样品。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铜箔在初始外延、过渡生长和电沉积条件控制的生长阶段3个阶段的生长特性,给出了影响每个阶段晶粒生长的主要因素,并且详细讨论了晶粒尺寸和纳米孪晶宽度对铜箔拉伸性能的影响。结论对RTF微观结构和性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找到高性能铜箔国产化“瓶颈”的根源,为高性能铜箔在5G通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箔 电镀 反向处理 微纳结构 粗糙度 拉伸性能
下载PDF
一步合成纳米CuO及其催化降解玫瑰红B染料废水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谢锦文 李文 +1 位作者 李攀荣 王佳琪 《江西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采用以硝酸铜、氨水和氢氧化钠为原料的沉淀法,一步合成出纳米CuO,并进一步考察这些材料对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玫瑰红B染料废水的脱色性能。通过XRD、N_(2)-吸附脱附及SEM等表征手段对纳米CuO的结构进行表征。XRD结果表明,所获样品均为具... 采用以硝酸铜、氨水和氢氧化钠为原料的沉淀法,一步合成出纳米CuO,并进一步考察这些材料对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玫瑰红B染料废水的脱色性能。通过XRD、N_(2)-吸附脱附及SEM等表征手段对纳米CuO的结构进行表征。XRD结果表明,所获样品均为具有单斜晶体结构的纳米CuO。N_(2)-吸附脱附结果表明,纳米CuO是介孔结构,孔径多集中分布在3~4nm处。SEM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CuO为球状,且由大量的纳米CuO薄片自组装而成。脱色率测试结果表明,纳米CuO对催化H2O_(2)降解玫瑰红B染料废水具有较好的效果,反应约2h的脱色率可达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步合成 纳米CUO 催化 玫瑰红B染料废水
下载PDF
水环境下单晶铜纳米压痕缺陷演化与弹塑性变形行为研究
9
作者 邱蓬勃 王全龙 +3 位作者 武美萍 马成龙 缪小进 万光海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61-1769,共9页
从原子尺度探寻单晶铜在水介质参与下的纳米压痕实验过程中材料的塑性变形规律以及位错形核和缺陷演化过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使用Lammps进行水环境下单晶铜纳米压痕模拟,观察压头在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原子瞬态图像,最后得出其压痕... 从原子尺度探寻单晶铜在水介质参与下的纳米压痕实验过程中材料的塑性变形规律以及位错形核和缺陷演化过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使用Lammps进行水环境下单晶铜纳米压痕模拟,观察压头在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原子瞬态图像,最后得出其压痕过程的载荷-位移曲线,探究其弹塑性变形规律;通过Ovito可视化软件观察单晶铜在纳米压痕过程中HCP晶格类型的铜原子结构,分析单晶铜内部位错演化的4个阶段,观察位错环的形核生长以及发射行为,探究不同位错环之间的形核演化异同,分析位错环的关联耦合效应。对比真空与水介质条件下二者的异同,结果表明:在加载过程中,水分子带走了单晶铜塑性变形的大部分能量,导致单晶铜的位错缺陷的种类和规模均会减小;在卸载过程中,由于水分子的残留,单晶铜表面更加粗糙,单晶铜亚表层的变形也更加严重。另外,不同位错环之间的演化过程较为相似,但压头下压深度越大,位错环的形核时间越滞后,位错规模越小。由此得出,在水环境中,材料的位错变形种类和规模都可以被有效地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单晶铜 纳米压痕 分子动力学仿真 位错
下载PDF
材料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铜纳米线及其衍生物的可控制备实验为例
10
作者 任衍彪 于延新 +2 位作者 亓敬波 张临财 朱丹丹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177-179,159,共4页
《材料综合实验》是一门涵盖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实验设计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科学创新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其中,铜基纳米材料广泛地应用在催化、新能源及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本文以一维铜纳米线的制... 《材料综合实验》是一门涵盖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实验设计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科学创新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其中,铜基纳米材料广泛地应用在催化、新能源及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本文以一维铜纳米线的制备实验为例,探索铜纳米线的可控制备,提出铜纳米线可能生长机制并拓展制备铜纳米线的多维衍生物。通过本实验实例以此来培养材料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思维及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综合实验 纳米材料 铜纳米线 可控制备 衍生物
下载PDF
纳米金刚石负载铜基催化剂在炔类选择加氢中的应用
11
作者 罗博文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6期158-159,197,共3页
苯乙烯是多种合成橡胶以及聚苯乙稀等高分子材料的原料。在生产实际中,苯乙烯单体中不可避免地含有苯乙炔。然而,苯乙炔的存在会增加苯乙烯反应时催化剂的用量,同时对聚合速度和产物链长也有影响。因此,通过选择性加氢将苯乙烯单体中的... 苯乙烯是多种合成橡胶以及聚苯乙稀等高分子材料的原料。在生产实际中,苯乙烯单体中不可避免地含有苯乙炔。然而,苯乙炔的存在会增加苯乙烯反应时催化剂的用量,同时对聚合速度和产物链长也有影响。因此,通过选择性加氢将苯乙烯单体中的苯乙炔去除,是十分必要的。利用浸渍法制备了低载量的纳米金刚石负载铜基催化剂Cu_(0.5%)/ND,以及相同低载量的经前处理纳米金刚石负载铜基催化剂Cu_(0.5%)/p-ND来去除苯乙烯中的苯乙炔,并通过XRD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证明纳米金刚石经前处理形成的结构与铜共同作用,提高了催化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炔 纳米金刚石 前处理
下载PDF
基于纳米二氧化硅浆料的化学机械抛光研究
12
作者 燕禾 吴春蕾 +1 位作者 段先健 王跃林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4年第4期674-679,共6页
化学机械抛光技术是当今时代能实现集成电路(IC)制造中晶圆表面全局平坦化的重要技术。集成电路芯片上各个功能元器件制作完成之后,需用金属导线按照特定的功能将其连接。金属铜具有低电阻率、高导热系数和优异的抗电迁移能力,是实现互... 化学机械抛光技术是当今时代能实现集成电路(IC)制造中晶圆表面全局平坦化的重要技术。集成电路芯片上各个功能元器件制作完成之后,需用金属导线按照特定的功能将其连接。金属铜具有低电阻率、高导热系数和优异的抗电迁移能力,是实现互连最为重要的金属材料。目前,主要采用双大马士革工艺实现芯片各元器件之间的铜导线互连,该工艺对每一层布线后铜的表面平整度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需采用合适的化学机械抛光技术对铜导线进行处理。研发了一款以纳米SiO_(2)为磨料的化学机械抛光液,可用于金属铜及其合金的化学机械抛光作业,浆料pH值在9—10之间且质量分数可调,研究了抛光液磨料含量和抛光工艺参数对其抛光铜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抛光液中的纳米SiO_(2)磨粒原生粒径为(50±20)nm,比表面积为(50±10)m^(2)·g^(-1),粒径分布均匀,且能长时间保持稳定分布状态,经过约280 d的跟踪监测,浆料中SiO_(2)粒子中位粒径仅增大4.5%,浆料稳定性良好;抛光可实现单质铜表面亚纳米级精度,在抛光液磨料质量分数为25%、抛光加载压力为10 N、抛光头和抛光盘转速为150 r·min^(-1)且逆向旋转的工艺条件下,单质铜表面粗糙度最低,可达1.33 nm;单质铜的材料去除率最高可达160 nm·min^(-1),能够满足IC制造过程中晶圆表面快速平坦化加工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机械抛光 集成电路 单质铜 纳米二氧化硅 CMP浆料 弱碱性配方 亚纳米级精度 长期稳定
下载PDF
锌浸出液水热法制备纳米ZnO
13
作者 曾军 陆可 +5 位作者 冷新村 张忠培 李昕 吴艳喆 叶有明 谢雪珍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4,共8页
纳米ZnO是一种新型的高功能精细纳米材料,用途广泛,采用水热法制备的纳米ZnO颗粒纯度高、晶形好且操作简便;含锌二次资源的锌浸出液中杂质元素较多,对后期产品纯素的影响较大,其中除铜、镉较为关键。本文以含锌二次资源的锌浸出液为原料... 纳米ZnO是一种新型的高功能精细纳米材料,用途广泛,采用水热法制备的纳米ZnO颗粒纯度高、晶形好且操作简便;含锌二次资源的锌浸出液中杂质元素较多,对后期产品纯素的影响较大,其中除铜、镉较为关键。本文以含锌二次资源的锌浸出液为原料,采用锌粉置换除铜、镉,然后以净化后的硫酸锌溶液为锌源,分别采用氨水、碳酸钠、氢氧化钠作为沉淀剂通过水热法制备纳米ZnO,并考察不同工艺参数对纳米ZnO物相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合适条件下,锌粉置换后浸出液中铜、镉离子浓度分别为0.039 9 mg·L^(-1)、6.416 2 mg·L^(-1),可用于制备纳米ZnO;采用氨水和碳酸钠作为沉淀剂制得的产物均为ZnO和其他晶体的混合物,属于非纯相的不规则晶体;采用氢氧化钠作为沉淀剂可制得纯相纳米ZnO,最佳制备条件为锌碱摩尔比1∶2、反应时间1 h、反应温度120℃,制得的纳米ZnO呈现棱柱结构,粒径在50~100 nm之间,颗粒尺寸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浸出液 除铜、镉 纳米ZNO 水热法 沉淀剂 氢氧化钠 晶相
下载PDF
陶瓷球联合塔磨机在安徽龙桥矿业铜硫分离工艺中的应用
14
作者 杨会兵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5期243-245,248,共4页
为了进一步降低龙桥矿业公司选矿厂浮选生产成本,改善精矿过磨,提高浮选指标,针对选矿厂铜硫分离粗精矿再磨机能耗高、精矿过磨严重的现状,采用新型低耗的塔磨机替代原溢流型球磨机,并使用纳米复合陶瓷球作为磨矿介质。工业应用实践表明... 为了进一步降低龙桥矿业公司选矿厂浮选生产成本,改善精矿过磨,提高浮选指标,针对选矿厂铜硫分离粗精矿再磨机能耗高、精矿过磨严重的现状,采用新型低耗的塔磨机替代原溢流型球磨机,并使用纳米复合陶瓷球作为磨矿介质。工业应用实践表明:采用塔磨机和陶瓷球磨矿,铜作业回收率提高了2.15个百分点,在进一步降低能耗的同时,改善了精矿过磨程度,提高了浮选工艺指标,每年可产生综合经济效益96.8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磨 铜硫分离 塔磨机 纳米复合陶瓷球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石墨烯负载铜纳米粒子微观摩擦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2
15
作者 彭润玲 王鹏 +4 位作者 杨杰 杨卓宇 杜航 曹蔚 郭俊德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0-420,共11页
为了从微观角度研究石墨烯负载铜纳米粒子在摩擦副间的运动状态,分析石墨烯负载铜纳米粒子作为流体润滑添加剂的润滑机理,探究其协同减摩抗磨机理.利用分子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石墨烯负载铜纳米粒子和液氩作为基础流体的分子动力学模型,... 为了从微观角度研究石墨烯负载铜纳米粒子在摩擦副间的运动状态,分析石墨烯负载铜纳米粒子作为流体润滑添加剂的润滑机理,探究其协同减摩抗磨机理.利用分子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石墨烯负载铜纳米粒子和液氩作为基础流体的分子动力学模型,模拟了石墨烯负载铜纳米粒子在基础流体中的微观运动和摩擦过程.结果表明:铜粒子在摩擦副间的运动既有平移又有旋转,且铜粒子有裂变迁移,这与纳米粒子自修复作用和滚珠轴承效应的推论相一致,而石墨烯只有平移,且易吸附在摩擦副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摩擦副间的摩擦.用石蜡作为基础油,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石墨烯/纳米铜作为添加剂的减摩抗磨性能,分子动力学理论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符合良好,均表明:石墨烯负载铜纳米粒子添加剂在较大载荷下更易发挥其协同减摩抗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纳米铜 分子动力学模拟 纳米添加剂 润滑机理
下载PDF
基于Ag@Cu-MOF/GCE传感器检测VC的研究
16
作者 邢晓轲 邢鹏 胡萍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4-179,共6页
合成制备具有多变体结构的银@铜有机骨架纳米复合材料(Silver@copper organic skeleton nanocomposites,Ag@Cu-MOF)并用玻碳电极(Glassy carbon electrode,GCE)构建Ag@Cu-MOF/GCE以对VC进行快速检测分析。通过对Ag@Cu-MOF和磷酸盐缓冲溶... 合成制备具有多变体结构的银@铜有机骨架纳米复合材料(Silver@copper organic skeleton nanocomposites,Ag@Cu-MOF)并用玻碳电极(Glassy carbon electrode,GCE)构建Ag@Cu-MOF/GCE以对VC进行快速检测分析。通过对Ag@Cu-MOF和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的优化确定Ag@Cu-MOF/GCE的最佳工作条件。结果显示Ag@Cu-MOF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电催化作用,可有效提高Ag@Cu-MOF/GCE的灵敏度。VC浓度与其对应的氧化峰电流在0.5~1500μmol/L呈线性关系,R2=0.9987,检出限(S/N=3)为0.1942μmol/L,明显优于其它传感器,且Ag@Cu-MOF/GCE对常见共存物葡萄糖、蔗糖、果糖、Ca^(2+)、Mg^(2+)、Zn^(2+)、Fe3+以及多巴胺等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加标回收率在96.12%~98.25%之间,可信度较高。Ag@Cu-MOF/GCE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灵敏度高,在果蔬中VC的快速分析方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银纳米粒子 铜金属有机骨架 纳米复合材料 传感器
下载PDF
纳米氧化亚铜和氧化铜的肺细胞毒性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7
作者 汤蕾 李鑫 +2 位作者 李昕畅 罗琳 曹林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8-485,共8页
纳米农药的广泛应用将不可避免导致其重要成分(比如纳米氧化铜和纳米氧化亚铜)的环境残留。人体可通过灰尘吸入、饮水及农产品摄入等方式暴露于纳米氧化铜和纳米氧化亚铜。因此,阐明它们的健康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我们首次对比研... 纳米农药的广泛应用将不可避免导致其重要成分(比如纳米氧化铜和纳米氧化亚铜)的环境残留。人体可通过灰尘吸入、饮水及农产品摄入等方式暴露于纳米氧化铜和纳米氧化亚铜。因此,阐明它们的健康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我们首次对比研究了纳米氧化铜和纳米氧化亚铜的A549肺细胞毒性差异,并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角度探讨了细胞毒性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铜和纳米氧化亚铜均具有显著的A549细胞毒性,观察到的最低效应浓度分别为20 mg·L^(-1)和5 mg·L^(-1)。纳米氧化亚铜表现出更强的细胞毒性作用,100 mg·L^(-1)时细胞活性抑制率达到95%。活性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铜和纳米氧化亚铜均可诱导活性氧生成,呈现时间与浓度依赖关系。纳米氧化亚铜的活性氧诱导作用明显强于纳米氧化铜,24 h最大诱导率分别为对照组的3.5倍和1.5倍。线粒体膜电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氧化亚铜比纳米氧化铜具有更强的线粒体去极化作用,并呈剂量(1~100 mg·L^(-1))依赖关系,最大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率分别为60%和20%。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结果与细胞毒性的结果基本一致,提示了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可能是导致纳米氧化铜和纳米氧化亚铜细胞毒性的关键分子机制。本研究揭示了纳米氧化铜和纳米氧化亚铜的肺细胞毒性差异及潜在分子机制,可为纳米农药的健康风险评估及合理施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纳米氧化亚铜 肺细胞 细胞毒性 氧化应激 线粒体损伤
下载PDF
甲酸处理的纳米铜无压烧结性能及高温老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瑜 戴东方 +2 位作者 杨仁彬 陈显平 王平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2-48,共7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甲酸铜高温分解反应的纳米铜无压烧结工艺,旨在解决现有铜烧结技术中铜易氧化且需要辅助压力的问题。通过甲酸溶液对纳米铜颗粒(Cu NPs)进行预处理,生成致密的甲酸铜膜,经烧结后最终形成Cu-Cu接头。接头烧结质量试验表明... 介绍了一种基于甲酸铜高温分解反应的纳米铜无压烧结工艺,旨在解决现有铜烧结技术中铜易氧化且需要辅助压力的问题。通过甲酸溶液对纳米铜颗粒(Cu NPs)进行预处理,生成致密的甲酸铜膜,经烧结后最终形成Cu-Cu接头。接头烧结质量试验表明,甲酸反应时间10 min、聚乙二醇(PEG)溶剂、0.048 mm砂纸打磨基材表面以及5℃/min的升温速率为最优烧结条件。在该条件下,实现了纳米铜无压烧结,制备的接头剪切强度可达16.18 MPa,电阻率低至570μΩ/m。经过200 h高温老化实验,接头的剪切强度仍可达到9.38 MPa,验证了该烧结工艺的可靠性。文中所提出的工艺为实现第三代半导体芯片的可靠互联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处理 无压烧结 纳米铜 高温老化
下载PDF
Cu-ZnIn_(2)S_(4)/Ti_(3)C_(2)高效光催化还原水中Cr(Ⅵ)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坤 杨鑫 +3 位作者 茆平 孙爱武 沈锦优 丁宁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6-463,共8页
采用水热反应在超薄纳米片Ti_(3)C_(2)上原位生长Cu-ZnIn_(2)S_(4)复合微球,合成出Cu-ZnIn_(2)S_(4)/Ti_(3)C_(2)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于可见光下光催化还原水中Cr(Ⅵ)(50 mg/L)。表征结果显示:复合材料中的Cu主要以单质铜的形式存在,但含... 采用水热反应在超薄纳米片Ti_(3)C_(2)上原位生长Cu-ZnIn_(2)S_(4)复合微球,合成出Cu-ZnIn_(2)S_(4)/Ti_(3)C_(2)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于可见光下光催化还原水中Cr(Ⅵ)(50 mg/L)。表征结果显示:复合材料中的Cu主要以单质铜的形式存在,但含量较低;复合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性能较ZnIn_(2)S_(4)显著提升。实验结果表明:得益于Cu的掺杂提高了载流子密度和电荷传输效率以及其直接还原Cr(Ⅵ)的性能,光照60 min后Cu-ZnIn_(2)S_(4)对Cr(Ⅵ)的去除率可达69.5%,高于ZnIn_(2)S_(4)的44.3%;引入Ti_(3)C_(2)后,复合材料的强界面作用有效延长了光生载流子的寿命,使得光照60 min后Cu-ZnIn_(2)S_(4)/Ti_(3)C_(2)对Cr(Ⅵ)的去除率可达100%;Cu-ZnIn_(2)S_(4)/Ti_(3)C_(2)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光催化还原 ZnIn_(2)S_(4) Ti_(3)C_(2) 纳米铜负载
下载PDF
十八胺改性可溶铜纳米颗粒的两相合成与表征
20
作者 钟理 陈志林 +1 位作者 李克 夏涛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45-1949,共5页
以辛酸钠为相转移催化剂,十八胺为配体剂,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了十八胺改性稳定有机可溶的铜纳米颗粒。采用^(1)H NMR对反应路径进行了探究,并通过红外光谱和XPS分析了铜纳米颗粒与十八胺之间的作用方式。透射电镜结果表明,铜纳米颗... 以辛酸钠为相转移催化剂,十八胺为配体剂,硼氢化钠为还原剂,制备了十八胺改性稳定有机可溶的铜纳米颗粒。采用^(1)H NMR对反应路径进行了探究,并通过红外光谱和XPS分析了铜纳米颗粒与十八胺之间的作用方式。透射电镜结果表明,铜纳米颗粒粒径为1~4 nm。溶有1%铜纳米颗粒的纳米油品可以在多种条件下长时间保存而不发生沉降。TGA的测试结果解释了铜纳米颗粒在溶液中具有高溶解度和高稳定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铜 十八胺 配体 油溶性 化学还原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