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2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owth Pattern and Its Indication of Spheroidal Nano-Micro Crystal Aggregates of Pyrite in the Baiyunpu 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 Central Hunan 被引量:2
1
作者 GAO Shang HUANG Fei +6 位作者 GU Xiangping LI Xiangyou MENG Lin LIU Rui SUN Li GAO Wenyuan YU Huant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770-1783,共14页
The Baiyunpu deposit lies in the southwest plunging Dachengshan anticline in central Hunan, which is a large 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 The orebodies were surrounded by the Qiziqiao Formation limestone in the Middle ... The Baiyunpu deposit lies in the southwest plunging Dachengshan anticline in central Hunan, which is a large 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 The orebodies were surrounded by the Qiziqiao Formation limestone in the Middle Devonian, and its geological occurrenc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wall rocks. A large number of spheroidal pyrite aggregates are found un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ores. The spheroidal aggregates are made up of kernels and concentric rings. The kernels are composed of approximately epigranular pyrite nanocrystals, while the rings are composed of accumulated pyrite microcrystals growing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The spheroidal pyrite aggregate and its outer zone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areas(A–E). The results of electron probe micro analysis(EPMA) show that from the zone A1 to B, Co/Ni 〈1, the sum of Co and Ni is 0.08%–0.26%, S/Fe increases from 2.06 to 2.15. While from the zone C to E, Ni cannot be detected and S/Fe decreases from 2.22 to 2.08. Powder X-ray diffraction(XRD) analysis in the micro zone shows obvious crystallin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ggregates. Moving from the inside outwards, the maximum diffraction peak intensity of the(111) and(220) crystal planes of pyrite increases, and the crystallinity improves. The degree of change in the(111) plane is the most prominent. Considering the theory of crystal growth along with the geologic features of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where the spheroidal pyrite aggregates developed, we confirm that the spheroidal aggregates are the result of nano-micro crystalline gathering and growth occurring by the following sequence of processes:nano-crystalline nucleation and growth, gathering into a ball, oriented growth of microcrystals, continuous accumulation, and adjustment of grain boundaries. The formation of the spheroidal pyrite aggregates in the late Qiziqiao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Devonian occurred in a neutral to weak alkaline and reductiv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normal oxygen-rich shallowwater carbonate platform edge. The variations in the S/Fe ratio and crystallisation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during pyrite crystal growth, the sulphur fugacity was high locally and rose constantly, the degree of supersaturation decreased locally and the growth environment was stable rela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iyunpu 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 PYRITE nano-micro crystal spheroidal aggregates growth pattern indication significance
下载PDF
Nano-Micro Letters
2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39-339,共1页
Copyright Information For copyright regulations and license agreement, please go to http://springeropen.com/about/copyright Open Access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is journal ar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Cre... Copyright Information For copyright regulations and license agreement, please go to http://springeropen.com/about/copyright Open Access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is journal ar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any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author(s)and source are credi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micro LETTERS OFFICE
下载PDF
Nano-Micro Letters
3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15年第1期96-,共1页
Copyright Information For copyright regulations and license agreement,please go to www.springeropen.com/about/copyright Open Access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is journal ar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Creativ... Copyright Information For copyright regulations and license agreement,please go to www.springeropen.com/about/copyright Open Access The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is journal ar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any use,distribution,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provided the original auth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micro Letters OFFICE WWW
下载PDF
NANO-MICRO LETTERS COPYRIGHT AGREEMENT
4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2014年第2期192-,共1页
The following transfer agreement must be signed and send the scanned file to the journal of Nano-Micro Letters Editorial Office(E-mail:editor@nmletters.org)before the manuscript can be published.For questions and furt... The following transfer agreement must be signed and send the scanned file to the journal of Nano-Micro Letters Editorial Office(E-mail:editor@nmletters.org)before the manuscript can be published.For questions and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journal practices regarding copyright,please email:editor@nmletters.or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micro LETTERS COPYRIGHT AGREEMENT
下载PDF
Non-electric bioelectrical analog strategy by a biophysical-driven nano-micro spatial anisotropic scaffold for regulating stem cell niche and tissue regeneration in a neuronal therapy
5
作者 Xiangyun Yao Lei Zhan +9 位作者 Zhiwen Yan Juehong Li Lingchi Kong Xu Wang Huimin Xiao Huiquan Jiang Chen Huang Yuanming Ouyang Yun Qian Cunyi Fan 《Bioactive Materials》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319-338,共20页
The slow regenerating rate and misdirected axonal growth are primary concerns that disturb the curative outcome of peripheral nerve repair.Biophysical intervention through nerve scaffolds can provide efficient,tunable... The slow regenerating rate and misdirected axonal growth are primary concerns that disturb the curative outcome of peripheral nerve repair.Biophysical intervention through nerve scaffolds can provide efficient,tunable and sustainable guidance for nerve regrowth.Herein,we fabricate the reduced graphene oxide(rGO)/polycaprolactone(PCL)scaffold characterized with anisotropic microfibers and oriented nanogrooves by electrospinning technique.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are seeded on the scaffolds in vitro and the viability,neural differentiation efficiency and neurotrophic potential are investigated.RGO/PCL conduits reprogram the phenotype of seeded cells and efficiently repair 15 mm sciatic nerve defect in rats.In summary,biophysical cues on nerve scaffolds are key determinants to stem cell phenotype,and ADSC-seeded rGO/PCL oriented scaffolds are promising,controllable and sustainable approaches to enable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uced graphene oxide Nerve regeneration BIOPHYSICAL Bioelectrical nano-micro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原文传递
固体力学跨尺度计算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庄茁 严子铭 +2 位作者 姚凯丽 崔一南 柳占立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本文展示了固体力学领域跨尺度计算的若干问题和研究概况。(1)建立位错动力学与有限元耦合DDD-FEM的计算模型,实现了能够基于纳米尺度离散位错运动机制计算分析连续介质有限变形晶体塑性问题,提出微纳尺度(200 nm~10μm)晶体塑性流动应... 本文展示了固体力学领域跨尺度计算的若干问题和研究概况。(1)建立位错动力学与有限元耦合DDD-FEM的计算模型,实现了能够基于纳米尺度离散位错运动机制计算分析连续介质有限变形晶体塑性问题,提出微纳尺度(200 nm~10μm)晶体塑性流动应力解析公式,结合试验数据揭示了在无应变梯度下强度和变形的尺寸效应;(2)建立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纳米尺度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型CG-MD,计算获得聚脲材料在时域和频域下的存储模量和损耗模量,通过动态加载分析的DMA试验和超声波试验的数据验证,解决了连续介质尺度下微相分离高分子共聚物的设计难题;(3)通过数据驱动关联高分辨率的微米尺度CT影像和临床低分辨率的毫米尺度CT影像的特征值,建立了围关节松质骨小梁的等效模量和结构张量,为骨组织增材制造点阵结构设计和实现个性化骨缺损重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固体力学 跨尺度 微纳米晶体塑性流动应力 粗粒化分子动力学 数据驱动骨缺损重建
下载PDF
微细粒矿物浮选综述:增大颗粒表观尺寸与减小气泡直径 被引量:3
7
作者 任浏祎 肖丹丹 覃文庆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微细粒矿物的浮选回收是世界性难题,增大颗粒表观直径与减小气泡尺寸为解决该难题的有效途径。论文综述了增大颗粒表观直径的四种方法:疏水絮凝浮选、载体浮选、选择性絮凝浮选和剪切絮凝浮选,详细阐述了其在矿物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及机理... 微细粒矿物的浮选回收是世界性难题,增大颗粒表观直径与减小气泡尺寸为解决该难题的有效途径。论文综述了增大颗粒表观直径的四种方法:疏水絮凝浮选、载体浮选、选择性絮凝浮选和剪切絮凝浮选,详细阐述了其在矿物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及机理,尤其是增大颗粒表观粒径过程中新药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领域。从减小气泡尺寸角度出发,以微纳米气泡在矿物加工领域的应用研究为落脚点,阐述了微纳米气泡现有的稳定性机理,为后续微纳米气泡稳定性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系统介绍了微纳米气泡在不同种类微细粒矿物浮选中的应用现状;从微纳米气泡与颗粒间界面作用机理出发,详细阐述了微纳米气泡在界面作用中的角色;举例介绍了微纳米气泡浮选设备的研究进展。提出微纳米气泡强化细粒浮选的机理需要进一步明确,基于微纳米气泡、矿浆精准可控的微纳米气泡浮选设备是微细粒矿物浮选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粒矿物 微纳米气泡 浮选 絮凝 浮选柱 界面作用
下载PDF
富钴黄铁矿中钴微-纳米尺度赋存状态:以大横路铜钴矿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谢士稳 刘福来 +2 位作者 王慧宁 王舫 龙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28-3036,共9页
黄铁矿是重要的载钴矿物,自然界钴矿床中富钴黄铁矿的Co含量可达10%~20%,明显超出实验岩石学和理论计算获得的黄铁矿溶解Co的能力。目前,这些富钴黄铁矿溶解过饱和Co的机制以及Co过饱和黄铁矿是否出溶方硫钴矿尚不清楚。为探讨以上问题... 黄铁矿是重要的载钴矿物,自然界钴矿床中富钴黄铁矿的Co含量可达10%~20%,明显超出实验岩石学和理论计算获得的黄铁矿溶解Co的能力。目前,这些富钴黄铁矿溶解过饱和Co的机制以及Co过饱和黄铁矿是否出溶方硫钴矿尚不清楚。为探讨以上问题,本文选取吉林大横路Cu-Co矿中富钴黄铁矿为研究对象。能谱元素面扫描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大横路富钴黄铁矿中Co呈不均匀分布且无规律,单颗粒Co含量变化范围较大(Py108为4.31%~9.74%、Py110为4.54%~8.83%),Co的不均匀很可能与黄铁矿的生长过程和结晶环境有关。透射电镜和原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纳米尺度富钴黄铁矿中Co呈均匀分布,未见富Co的包裹体和方硫钴矿出溶体,Co以类质同象的形式替换Fe存在于富钴黄铁矿中。根据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大横路富钴黄铁矿中溶解过饱和的Co很可能与微晶尺寸效应有关,亚稳态Co过饱和FeS_(2)-CoS_(2)固溶体可以长期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黄铁矿 大横路铜钴矿 黄铁矿-方硫钴矿固溶体 钴赋存状态 微-纳米尺度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加工技术及耐磨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黄云 黄建超 +3 位作者 肖贵坚 刘帅 林瓯川 刘振扬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共25页
当前制备的超疏水表面耐磨性能普遍较差,因而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研究表明微纳结构和低表面能是实现功能表面超疏水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首先基于超疏水表面作用机制,对超疏水表面织构进行了归纳,旨在通过优化表面织构来解决微... 当前制备的超疏水表面耐磨性能普遍较差,因而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研究表明微纳结构和低表面能是实现功能表面超疏水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首先基于超疏水表面作用机制,对超疏水表面织构进行了归纳,旨在通过优化表面织构来解决微纳结构易磨损难题;然后对超疏水表面加工技术进行了梳理总结,从成本和效率两个方面分析了降低表面能的措施,为拓展超疏水表面加工体系提供思路;进而详细总结了超疏水表面耐磨性的分析手段,并阐述了提高超疏水表面耐磨性的方法;最后,展望了耐磨性超疏水表面的未来发展前景,以期推动超疏水表面在工程中的大规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加工技术 耐磨性 微纳结构 低表面能
下载PDF
微纳米气泡强化臭氧氧化降解含酚废水
10
作者 宋占龙 汤涛 +4 位作者 潘蔚 赵希强 孙静 毛岩鹏 王文龙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14-4623,共10页
为了降解毒性强的含酚工业废水,本文将微纳米气泡与臭氧氧化法相结合,探究了处理温度、溶液pH、苯酚初始浓度和臭氧浓度对苯酚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气泡,微纳米气泡破裂可诱导产生更多的·OH,弥补了臭氧传质效率低和氧... 为了降解毒性强的含酚工业废水,本文将微纳米气泡与臭氧氧化法相结合,探究了处理温度、溶液pH、苯酚初始浓度和臭氧浓度对苯酚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气泡,微纳米气泡破裂可诱导产生更多的·OH,弥补了臭氧传质效率低和氧化性不足等缺点,使反应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明显提高,并在苯酚降解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相比于臭氧氧化法,苯酚降解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提升臭氧浓度、溶液pH及降低苯酚初始浓度均可促进反应体系中生成更多的·OH,进而提升除酚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苯酚降解的中间产物,分析了苯酚降解的可能路径。总体而言,微纳米气泡结合臭氧氧化法是一种有潜力的除酚技术,研究结果对此技术在工业废水降解中的应用和推广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 微纳气泡 臭氧氧化 苯酚 降解
下载PDF
面向微纳遥感星座构建的阻力差分控制方法
11
作者 张国云 龚轲杰 +5 位作者 何雨帆 陈军 蔡立锋 王超 马腾 贺于珍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基于整星质量、功耗、体积和成本考虑,一些微纳卫星通常不加装推进系统。为满足这类微纳遥感卫星构建星座的要求,提出采用阻力差分控制(无动力控制)技术实现星座构建的方法。通过调整太阳翼迎风面积,利用星间阻力差增大或减小2颗卫星轨... 基于整星质量、功耗、体积和成本考虑,一些微纳卫星通常不加装推进系统。为满足这类微纳遥感卫星构建星座的要求,提出采用阻力差分控制(无动力控制)技术实现星座构建的方法。通过调整太阳翼迎风面积,利用星间阻力差增大或减小2颗卫星轨道半长轴之差,在不改变卫星飞行姿态、不影响有效载荷应用的情况下实现微纳遥感星座相位控制。利用20颗微纳遥感卫星构建星座对阻力差分控制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将阻力差分控制技术应用于微纳遥感星座相位控制,能顺利完成微纳遥感卫星同一轨道面的等相位部署,并成功实现星座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遥感星座 阻力差分控制 相位控制
下载PDF
一种微纳卫星的姿态安全控制方案
12
作者 李明群 雷拥军 蒋庆华 《航天控制》 CSCD 2024年第4期16-21,共6页
针对微纳卫星在低冗余度下实现姿态安全控制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占用资源少的姿态安全控制方案,当诊断信息不完备时尽可能切除所有潜在故障源,仅用磁强计和磁力矩器实现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重构。所提方案可以在卫星任意初始姿态... 针对微纳卫星在低冗余度下实现姿态安全控制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一种占用资源少的姿态安全控制方案,当诊断信息不完备时尽可能切除所有潜在故障源,仅用磁强计和磁力矩器实现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重构。所提方案可以在卫星任意初始姿态条件下完成角速度阻尼,并可控制卫星机动至对日定向姿态,确保帆板充电效率,从而延长故障条件下的卫星寿命。数学仿真表明,在陀螺、星敏感器、动量轮和推力器等主要控制部件均不使用的条件下,所提方案仍可完成稳定的单轴对日定向安全姿态控制,姿态确定精度优于2°,对日定向精度优于5°,极大地提高了卫星在轨安全运行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卫星 磁强计 磁力矩器 姿态安全控制
下载PDF
麦秆基纳米纤维素过滤膜的制备及对微纳米颗粒的过滤性能
13
作者 杨明琰 管舒仪 +4 位作者 陈欣玥 蔡晓丹 兰萌 安琳玉 赖坤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7-222,共6页
以麦秆为原料,采用对甲基苯磺酸(p-TsOH)结合酶辅助超声处理制备木质纤维素纳米纤丝(LCNFs),通过真空抽滤制备LCNFs过滤膜(LCNF-FM)。研究LCNF-FM的微观形貌、纯水通量、润湿性及对微纳米粒子的过滤性能。结果表明,LCNF-FM由相互交联的... 以麦秆为原料,采用对甲基苯磺酸(p-TsOH)结合酶辅助超声处理制备木质纤维素纳米纤丝(LCNFs),通过真空抽滤制备LCNFs过滤膜(LCNF-FM)。研究LCNF-FM的微观形貌、纯水通量、润湿性及对微纳米粒子的过滤性能。结果表明,LCNF-FM由相互交联的纳米纤维网络组成,平均孔径为30.2nm。该过滤膜对细菌及纳米TiO_(2)颗粒均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初步应用于红葡萄酒过滤除菌,其对红葡萄酒中有效成分的保留率均在84%以上,对葡萄酒品质影响不大。该LCNFs及其过滤膜的制备方法绿色环保,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及水处理、食品饮料的净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素纳米纤丝 过滤膜 微纳米颗粒 过滤
下载PDF
微纳层叠技术对ACM/PP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杨帆 罗讴阳 +3 位作者 李明谦 劳志超 阎华 马秀清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2,98,共6页
采用微纳层叠共挤出技术制备了ACM/PP热塑性硫化胶(TPV),研究了动态硫化温度、橡塑比、相容剂含量、炭黑与增塑剂含量对TPV力学性能与耐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动态硫化温度为190℃时,TPV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 采用微纳层叠共挤出技术制备了ACM/PP热塑性硫化胶(TPV),研究了动态硫化温度、橡塑比、相容剂含量、炭黑与增塑剂含量对TPV力学性能与耐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动态硫化温度为190℃时,TPV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硬度、压缩永久变形分别为12.83 MPa、104.67%、86.50%、50.00%;随着TPV橡塑比的增大,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硬度、耐油性能明显降低;当相容剂PP-g-MAH(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含量为15份时,TPV的综合力学性能与耐油性能最佳;TPV的拉伸强度、压缩永久变形、硬度随炭黑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随增塑剂DOTP含量的增加而降低,TPV的耐油性随炭黑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随DOTP含量的增加而变差,TPV的断裂伸长率随炭黑与DOTP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层叠 热塑性弹性体 丙烯酸酯橡胶 聚丙烯 耐油性能
下载PDF
面向电力装备自供电传感的微纳能源收集技术
15
作者 何海龙 李祎 +3 位作者 陈赦 杨爱军 肖淞 荣命哲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87-3402,共16页
数智化电网的建设依赖于海量分布式电力装备状态监测传感器,提升传感器的供电可靠性进而实现自供电感知,对拓展设备状态感知系统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以纳米发电机为代表的微纳能源收集方法与器件被广泛关注,其能够将多元... 数智化电网的建设依赖于海量分布式电力装备状态监测传感器,提升传感器的供电可靠性进而实现自供电感知,对拓展设备状态感知系统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以纳米发电机为代表的微纳能源收集方法与器件被广泛关注,其能够将多元、分散的机械能、热能、电磁能等转化为电能,搭配微能量存储元件与低功耗微纳传感器实现自供电传感。该文围绕面向电力装备自供电传感的微纳能源收集方法这一主题,首先介绍了电力装备及其运行环境微能量的分布特性;其次,总结了以热电纳米发电机、摩擦纳米发电机、压电纳米发电机、磁场能收集发电机、水伏发电机为代表的微纳能源收集方法原理及特点,分析了其在电力装备场景下的适用性,同时综述了基于微纳能源器件的电力装备微能量收集与自供电传感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本领域目前发展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和潜在解决方案。最后,展望了微纳能源收集方法及器件的发展趋势,有望为电力装备自供电状态监测和数智化发展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供电传感 微纳能源器件 纳米发电机 电力装备状态感知 微能量收集
下载PDF
微纳层叠聚丙烯介电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6
作者 焦志伟 汪力 +2 位作者 何伟 于源 杨卫民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为解决聚丙烯薄膜介电常数低、介电场强低等问题,创新提出采用微纳层叠挤出技术制备不同层数(1层、16层、256层)的聚丙烯薄膜,并对不同层数聚丙烯薄膜的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击穿场强、结晶度、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比于层数... 为解决聚丙烯薄膜介电常数低、介电场强低等问题,创新提出采用微纳层叠挤出技术制备不同层数(1层、16层、256层)的聚丙烯薄膜,并对不同层数聚丙烯薄膜的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击穿场强、结晶度、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比于层数为1层的聚丙烯薄膜,16层、256层的聚丙烯薄膜的介电常数分别提升23.2%和37.0%,介电损耗分别降低36.94%和58.56%、击穿场强分别提升11%和23.3%,拉伸强度分别提升5.3%和18.98%。结晶度也随层数的增多而增大,该技术对聚丙烯薄膜的介电性能有明显的提升效果。这项工作对单一材料介电性能的提升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层叠 多层薄膜 介电性能 聚丙烯 结晶
下载PDF
融合石膏组分和微纳米结构“双基因”调控的铁尾矿粉无熟料固结体力学性能
17
作者 刘娟红 安树好 +1 位作者 陈德平 张月月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59-168,共10页
为了探究超细铁尾矿粉颗粒表面非晶态SiO_(2)和Al_(2)O_(3)在石灰-石膏体系中的水化固化机理及调控因素,本工作考察了石膏掺量和铁尾矿粉中微纳米级颗粒含量之间的匹配对固结体强度的影响,利用XRD、TG-DSC、SEM和化学滴定法测试分析了... 为了探究超细铁尾矿粉颗粒表面非晶态SiO_(2)和Al_(2)O_(3)在石灰-石膏体系中的水化固化机理及调控因素,本工作考察了石膏掺量和铁尾矿粉中微纳米级颗粒含量之间的匹配对固结体强度的影响,利用XRD、TG-DSC、SEM和化学滴定法测试分析了固结体试样中水化产物的种类、形貌及含量的变化,研究了这些变化对固结体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超细铁尾矿粉中小于1.096μm的微纳米颗粒含量显著影响着铁尾矿粉在碱溶液中Si和Al元素的溶出行为,固结体强度随着这些微纳米颗粒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固结体中的主要水化产物是铝掺杂的水化硅酸钙(C-(A)-S-H)和钙矾石(AFt)。石膏掺量与铁尾矿粉中微纳米颗粒含量的最佳匹配值对固结体的强度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微纳米颗粒含量越高,对应的石膏最佳掺量越大。石膏组分保证了AFt的生成和稳定,同时也加速了铁尾矿粉颗粒表面非晶态成分的水化。本工作探明了固结材料中最佳石膏掺量与微纳米铁尾矿粉颗粒含量的关联关系及其机理,证实了微纳米级颗粒是无熟料固结体结构中的基本活性单元,石膏的掺入对微纳米颗粒的水化起到调控作用,水化后的微纳米颗粒演变为固结体的基本结构单元,这种组分和结构的“双基因”调控机制影响着固结体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铁尾矿粉 微纳米颗粒 石膏掺量 无熟料固结体 力学性能 调控机制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共定位表征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18
作者 蔡蕊 万鹏 +2 位作者 徐强 吕天明 孙智广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微纳加工过程中,常有样品需要进行聚焦离子束(FIB)溅射、切割,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而这三类仪器都需要将样品固定在样品台上才可测试,固定不佳会影响表征结果.但固定好的样品在不同仪器之间转移、拆卸、再固... 微纳加工过程中,常有样品需要进行聚焦离子束(FIB)溅射、切割,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而这三类仪器都需要将样品固定在样品台上才可测试,固定不佳会影响表征结果.但固定好的样品在不同仪器之间转移、拆卸、再固定的过程中极易受到破坏.基于以上问题,设计了AFM-SEM-FIB样品共定位系统,可实现样品在此三种仪器之间的无损转移及共定位,避免珍贵样品破坏及目标丢失,以及解决AFM扫描无法控制方向、迅速调整位点等问题.在微纳表征中有优异的表现,系统已被开发成产品并量产销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定位系统 原子力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 聚焦离子束 微纳表征
下载PDF
不同SiC/ZnO含量对光敏树脂固化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宗学文 刘亮晶 +2 位作者 田航 王涛 韦毅博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6-242,共7页
为评价无机微米、纳米及微-纳米粒子协同改性对光敏树脂的粘度、固化收缩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LCD光固化3D打印技术制备不同质量比的微-纳米SiC/ZnO改性光敏树脂。结果表明:在纳米ZnO和微米SiC填料的共同掺杂下,树脂的粘度随着填... 为评价无机微米、纳米及微-纳米粒子协同改性对光敏树脂的粘度、固化收缩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LCD光固化3D打印技术制备不同质量比的微-纳米SiC/ZnO改性光敏树脂。结果表明:在纳米ZnO和微米SiC填料的共同掺杂下,树脂的粘度随着填料质量比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能有效提高打印中的铺平能力;在相同的曝光能量下,结合Beer-Lambert光固化方程发现,与纳米ZnO/树脂体系相比,微-纳米SiC/ZnO/光敏树脂具有更高的固化深度,利于成形。当微米SiC与纳米ZnO的质量比为0.5∶2时,光敏树脂的固化收缩率、邵氏硬度、抗拉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均达到最优,分别为0.39%、96.2、21.9 MPa和4.89%。本工作通过LCD光固化3D打印实现了微-纳米SiC/ZnO/树脂体系的制备,为未来微-纳协同改性光敏树脂制件的成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固化3D打印 微纳协同 复合材料 固化特性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新进展
20
作者 王光付 李阳 +2 位作者 王锐 周银邦 贾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8-1179,共12页
为了推动碳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分析研究了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进展,提出了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全球CCUS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底,全球大型CCUS项目数量达到392个,比2022年增加了一倍,已初步具备商业化运营... 为了推动碳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分析研究了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进展,提出了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全球CCUS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底,全球大型CCUS项目数量达到392个,比2022年增加了一倍,已初步具备商业化运营的技术条件。CO_(2)封存与利用研究应用不断取得新进展:①CO_(2)地质封存体表征和建模采用表征体元(REV)技术,将微观尺度的属性应用于宏观尺度的地质模型,用应变张量数据进行封存体动态表征和监测。综合应用地球化学成像、微地震、地温以及大气监测技术方法进行封存体泄漏监测。建立不同沉积类型储层模拟技术,模拟封存体内不同CO_(2)羽流迁移情景和封存潜力。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CCUS。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和耦合地质力学的CO_(2)封存风险快速评估代理模型。用机器学习预测或评估剩余油区CO_(2)提高采收率和封存效率。③CO_(2)驱油新技术及应用新领域取得新进展。发展了CO_(2)驱与低矿化度水驱交替注入、CO_(2)微纳米气泡驱油、CO_(2)加增黏剂驱油和CO_(2)泡沫驱油等技术,应用于矿场试验取得良好效果。CO_(2)驱油领域从中-低渗透砂岩油藏、致密砂岩油藏拓展到残余油带、页岩油藏及天然气藏。CCUS也面临长期封存安全性、经济性、技术不确定性等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开展多学科研究与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发展CO_(2)地质封存与利用新技术,保障CO_(2)长期封存安全性,提高商业运营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性评价 表征体元(REV) 微纳米气泡 残余油带(ROZ) 地质封存体 CO_(2)驱油 CO_(2)捕集与封存(CCS) CO_(2)捕集、利用与 封存(CCU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