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form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southwestern Nansha Trough,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4
1
作者 郑国侠 宋金明 +2 位作者 孙云明 戴纪翠 张蓬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80-288,共9页
The area of the southwestern Nansha Trough is one of the most productive area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It is a typical semi-deep sea area of transition from shoal to abyssal zone.To understand distributions an... The area of the southwestern Nansha Trough is one of the most productive area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It is a typical semi-deep sea area of transition from shoal to abyssal zone.To understand distributions and roles of nitrogen forms involved in biogeochemical cycling in this area,contents of nitrogen in four extractable forms:nitrogen in ion exchangeable form(IEF-N),nitrogen in weak acid extractable form(WAEF-N),nitrogen in strong alkali extractable form(SAEF-N) and nitrogen in strong oxidation extractable form(SOEF-N),as well as in total nitrogen content(TN) in surface sediments were determined from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cruise in April-May 1999.The study area was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A,B and C) in terms of clay sediment(<4 μm) content at <40%,40%-60% and >60%,respectively.Generally,region C was the richest in the nitrogen of all forms and region A the poorest,indicating that the finer the grain size is,the richer the contents of various nitrogen are.The burial efficiency of total nitrogen in surface sediments was 28.79%,indicating that more than 70% of nitrogen had been released and participated in biogeochemical recycling through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form surface sediment nansha trough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2
作者 李学杰 汪俊 +2 位作者 王哲 姚永坚 祝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094,共14页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对认识南海成因与演化至关重要。综合南海南缘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南沙海槽极薄地壳可能不是古南海的残余,是夭折的扩张中心;南沙海槽存在挤压逆冲作用,形成时间很晚,与南海扩张无关,是南海形成后挤压的... 南沙海槽-西北巴拉望构造对认识南海成因与演化至关重要。综合南海南缘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认为:南沙海槽极薄地壳可能不是古南海的残余,是夭折的扩张中心;南沙海槽存在挤压逆冲作用,形成时间很晚,与南海扩张无关,是南海形成后挤压的结果。南沙海槽挤压作用与西北巴拉望Pagasa楔变形对比表明,南海南缘的挤压作用停止时间东部早于西部;中、南巴拉望蛇绿岩来自其南部往北逆冲的产物,可能表明古南海由南往北俯冲。综上认为南巴拉望蛇绿岩可能来自新特提斯洋壳,中巴拉望蛇绿岩来自古南海洋壳;不同时期洋壳俯冲残余最终被逆冲至岛弧系之上;巴拉望蛇绿岩是长期由南往北逆冲的结果,最后就位时间可能是中晚中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缘 南沙海槽逆冲构造 古南海 巴拉望蛇绿岩
下载PDF
南沙海槽表层沉积自生石膏-黄铁矿组合的成因及其对天然气渗漏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3
3
作者 陈忠 颜文 +2 位作者 陈木宏 陆钧 古森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1-100,共10页
南海海槽是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在表层沉积物中分布有石膏-黄铁矿组合。通过对石膏、黄铁矿的形貌特征、矿物组成、化学元素、硫同位素等的分析,讨论和揭示了石膏-黄铁矿组合的成岩环境、形成机理及其与天然气渗漏的关系。石膏集... 南海海槽是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在表层沉积物中分布有石膏-黄铁矿组合。通过对石膏、黄铁矿的形貌特征、矿物组成、化学元素、硫同位素等的分析,讨论和揭示了石膏-黄铁矿组合的成岩环境、形成机理及其与天然气渗漏的关系。石膏集合体为土块状和多孔状、玫瑰状,表面分布有孔洞或微孔,黄铁矿为莓球状、球粒结块状和虫管状。不同形状的石膏、黄铁矿的化学成分没有明显差别。石膏-黄铁矿的形成机理是海底渗漏的天然气与硫酸盐发生缺氧甲烷氧化反应,产物HS-与沉积物中的Fe2+反应产生FeS并转变为黄铁矿,在形成FeS的过程中产生的H+促进碳酸盐溶解,Ca2+与SO42-达到过饱和沉淀出重34S的石膏。因此,石膏-黄铁矿组合是海底存在天然气渗漏的证据,这一发现对开展南沙海槽潜在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以及对天然气渗漏事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黄铁矿组合 硫同位素 天然气渗漏 成岩环境 南沙海槽
下载PDF
南沙海槽东南缘深水逆冲推覆构造 被引量:12
4
作者 韩冰 朱本铎 +2 位作者 万玲 张伙带 吕文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61-1067,共7页
位于我国南海南部南沙海槽东南缘深水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记录着古南海俯冲与消亡及南海扩张的演化史,为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系统。本文综合阐述了深水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其动力... 位于我国南海南部南沙海槽东南缘深水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记录着古南海俯冲与消亡及南海扩张的演化史,为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系统。本文综合阐述了深水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其动力学机制,建立构造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几何学特征差异该构造系统在平面上可划分为南段和北段,垂向上分为上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和下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受控于动力学机制,北段褶皱构造变形强度明显大于南段,体现在相邻逆冲褶皱排列间距明显小于南段。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下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变形机制为晚白垩世—早中新世古南海俯冲消亡于婆罗洲之下的地壳缩短作用,而上部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变形机制为中中新世以来三角洲推进的重力滑脱作用与苏禄海盆扩张的地壳缩短作用的叠加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演化 南沙海槽 南海
下载PDF
南沙海槽区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古森昌 陈忠 +1 位作者 颜文 刘芳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3-47,共5页
对南沙海槽区 73个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微量元素主要有 Cu、Pb、Zn、Ni、Co、Cr、Sr、Ba和 Zr,表现为亲陆性 ,常量组分为 Si O2 、Al2 O3、TFe、Ca O、Mg O、K2 O、Na2 O、Mn O、P2 O5 、Ti O2 ,表现为边缘... 对南沙海槽区 73个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微量元素主要有 Cu、Pb、Zn、Ni、Co、Cr、Sr、Ba和 Zr,表现为亲陆性 ,常量组分为 Si O2 、Al2 O3、TFe、Ca O、Mg O、K2 O、Na2 O、Mn O、P2 O5 、Ti O2 ,表现为边缘海向深海过渡的沉积环境特点。沉积物质含有粘土组分、碳酸盐型生物碎屑组分、陆源碎屑非粘土组分以及火山碎屑、岛源物质 ,沉积环境与水深关系密切 ,在 2 0 0 m以浅 ,沉积物的供给复杂 ,沉积环境多变 ,在 2 0 0 m以深 ,沉积物的供给和沉积环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常量组分 因子分析 表层沉积物 南沙海槽区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的碳酸盐沉积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忠 古森昌 +1 位作者 颜文 刘芳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1-146,共6页
关键词 南沙海槽 碳酸盐 沉积类型 碳酸钙 CACO3 海洋沉积物
下载PDF
南沙海槽潜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环境及其指标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忠 颜文 +3 位作者 黄奇瑜 杨华平 陆钧 陈木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99-308,共10页
南沙海槽的构造和沉积受控于南海的构造运动和加里曼丹西北大陆边缘的演化,具有适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物源基础、温压条件、输导系统和储藏场所。似海底反射层(BSR)出现在水深650~2 800 m、海底下65~350 m深的晚中新世沉积物中,与... 南沙海槽的构造和沉积受控于南海的构造运动和加里曼丹西北大陆边缘的演化,具有适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物源基础、温压条件、输导系统和储藏场所。似海底反射层(BSR)出现在水深650~2 800 m、海底下65~350 m深的晚中新世沉积物中,与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及穹窿构造有关;沉积物中的甲烷含量和孔隙水的SO24-含量表现出异常变化特征,硫酸盐-甲烷界面(SMI)深度仅为8~11 m;表层沉积的自生石膏和黄铁矿的成岩环境与甲烷流体排溢引起的厌氧甲烷氧化(AOM)有关,这些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指标均指示南沙海槽发育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表明,南沙海槽沉积物的甲烷以二氧化碳还原型微生物成因为主,少量为混合气,海槽东南部可能是最有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似海底反射层 硫酸盐-甲烷界面 自生矿物 南沙海槽
下载PDF
南沙海槽南部表层重砂矿物及其成矿远景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忠 颜文 +2 位作者 古森昌 陈木宏 汤贤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8,共6页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80余个站位重砂矿物研究表明,重矿物主要受古巽他河、湄公河及加里曼丹岛的短源河流影响,具有多期、多来源沉积特点。重砂矿物为钛铁矿、金红石、锆石、独居石等,主要分布于北康暗沙和南康暗沙一带、曾母暗沙浅滩海域...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80余个站位重砂矿物研究表明,重矿物主要受古巽他河、湄公河及加里曼丹岛的短源河流影响,具有多期、多来源沉积特点。重砂矿物为钛铁矿、金红石、锆石、独居石等,主要分布于北康暗沙和南康暗沙一带、曾母暗沙浅滩海域的钙质生物砂中。砂矿品位和成矿元素Fe、Ti、Zr含量分布表明,南沙海槽南部海域砂矿可划分为3个成矿远景区:(1)北康暗沙锆石、独居石远景区;(2)南康暗沙锆石、钛铁矿远景区;(3)曾母暗沙锆石、钛铁矿、金红石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砂矿物 成矿元素 南沙海槽 成矿元素 沉积物 沉积作用 成矿远景
下载PDF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9
作者 陈 忠 古森昌 +1 位作者 颜 文 刘芳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0-53,共4页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表现为亲陆性,丰度为:Ba>Sr>Zn>Ni>Zr>Pb>Cr>Cu>Co,浓集程度为Ba>Sr>Cr>Zr>Pb>Zn>Co>Ni>Cu,元素Cu-Zn,Cu-Ni,Cu-Ba及Ba-Zn呈明显正相关,Cu,Ni,Ba...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表现为亲陆性,丰度为:Ba>Sr>Zn>Ni>Zr>Pb>Cr>Cu>Co,浓集程度为Ba>Sr>Cr>Zr>Pb>Zn>Co>Ni>Cu,元素Cu-Zn,Cu-Ni,Cu-Ba及Ba-Zn呈明显正相关,Cu,Ni,Ba,Zn,Cr与水深变化关系较为密切。元素与CaCO3含量、氧化物含量、粒度组成的相关系数表明:(1)Pb,Co,Zr,既存在于陆源碎屑矿物晶格中,又以吸附状态被黏土吸附,还受碳酸盐沉积影响。(2)Sr,主要受生物碳酸盐沉积作用影响。(3)Cu,Zn,Ni,Cr,Ba,主要受黏土的吸附作用及铁锰氧化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 重金属元素 相关系数 影响因素 表层沉积物 丰度 南海
下载PDF
论南沙海槽的地壳性质 被引量:22
10
作者 苏达权 黄慈流 夏戡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09-415,共7页
根据海上地球物理测量,对四条剖面的重力和地震剖面资料进行联合正反演推算,结合已发表的国内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沙海槽的地壳厚度及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沙海槽的地壳为一个减薄的陆壳,从南沙微陆块向婆罗洲方向厚度减薄... 根据海上地球物理测量,对四条剖面的重力和地震剖面资料进行联合正反演推算,结合已发表的国内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南沙海槽的地壳厚度及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沙海槽的地壳为一个减薄的陆壳,从南沙微陆块向婆罗洲方向厚度减薄,具有类似大陆边缘从陆壳向洋壳过渡部位的地壳构造特征。顺着海槽的走向,地壳厚度变化趋势是从东北向西南变薄。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分析,南沙海槽是古南海洋陆交界的边缘,由于古南海的闭合及晚白垩世以后婆罗洲逆时针方向旋转,海槽的大部分是陆壳,其西南端可能有残留的洋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槽 南沙海槽 地壳性质 地壳厚度
下载PDF
我国南海历史性水域线的地质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夏戡原 夏综万 +1 位作者 赵明辉 孙珍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89,共13页
40a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实测研究表明,九段线不仅是显示我国南海主权的历史性水域线,而且总体上也是南海与东部、南部和西部陆区及岛区的巨型地质边界线。根据实测数据,本文将从地质成因、来源、演化的角度论述此南海历史性水域线... 40a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实测研究表明,九段线不仅是显示我国南海主权的历史性水域线,而且总体上也是南海与东部、南部和西部陆区及岛区的巨型地质边界线。根据实测数据,本文将从地质成因、来源、演化的角度论述此南海历史性水域线的合理性。主要结论包括:历史性水域线的东段在地形上基本与马尼拉海沟一致,海沟西侧为南海中央海盆洋壳区,东侧为菲律宾群岛。根据国际地质研究的资料,菲律宾群岛始新世以前位于较偏南的纬度,后来于中晚中新世(距今16~10Ma)仰冲于南海中央海盆之上,因此菲律宾群岛是一个外来群岛。而黄岩岛在马尼拉海沟以西,是中央海盆洋壳区的一个岛礁,与菲律宾群岛成因不同。南海历史性水域线的南段在地形上基本与南沙海槽一致,伴随南沙地块由北部陆缘向南裂离,古南海洋壳沿此海槽以南俯冲至加里曼丹岛陆壳之下,因此南沙地块与加里曼丹陆块为两个来历不同的地块。南海历史性水域线西段的分布在地形上与越东巨型走滑断裂带基本一致,可能与西沙地块、中沙地块、南沙地块从南海北部陆缘向南滑移有关。南沙地块北缘陡直的正断层结构,突显中央海盆是拉裂形成,其基底和中新生代地层与北部珠江口盆地的地层结构可以对比,说明南沙岛礁原属我国华南大陆南缘,后因南海的形成裂离至现今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水域线 地质演化 地质来源 马尼拉海沟 南沙海槽 越东断裂
下载PDF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热结构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辉 许鹤华 +3 位作者 赵俊峰 万菊英 陈爱华 刘唐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5-161,共7页
岩石圈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形成演化。在研究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和岩石圈热结构影响参数基础上,文章采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模拟计算并获得了盆地94N05地震剖面岩石圈热结构。计... 岩石圈热结构直接影响着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流变学性质,从而制约着岩石圈的形成演化。在研究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和岩石圈热结构影响参数基础上,文章采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模拟计算并获得了盆地94N05地震剖面岩石圈热结构。计算表明,盆地区域大地热流平均值约为62mW.m 2;地幔热流值约37—44mW.m 2,对地表热流贡献达60%—70%。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处于构造热恢复阶段,地表热流受中中新世挤压构造环境影响相对较低且主要受深部地幔控制,莫霍面温度介于500—600℃,热岩石圈较薄,厚度约60—70km。通过计算岩石圈热结构及居里面深度特征揭示揭示盆地深部岩石圈温度较高以及热活动稳定可能是南沙群岛海域地震发生很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槽 大地热流 生热率 热导率 热结构 地震
下载PDF
南沙海槽南缘逆掩推复构造地区的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雪 林进峰 许时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3-85,共13页
提出南沙海槽南缘推复构造的运动和形变是一种周期性的弹塑性运动 ,周期约为 1 4Ma .建立推复楔形体的动力学模型及两个约束条件 ,求解得推复楔形体的底部中点的推复方向的主应力和逆掩面动摩擦系数的解析式 .建立推复楔形体前缘地层... 提出南沙海槽南缘推复构造的运动和形变是一种周期性的弹塑性运动 ,周期约为 1 4Ma .建立推复楔形体的动力学模型及两个约束条件 ,求解得推复楔形体的底部中点的推复方向的主应力和逆掩面动摩擦系数的解析式 .建立推复楔形体前缘地层被推复剪断的力学模型、密度模型和内摩擦角模型 ,求得推复前缘地层被推复剪断时的有效主应力、静岩压应力、推复方向的主应力及其合力和推复构造应力的解析式 ,建立推复底部的有效塑性屈服模型 ,求得推复底部屈服时中点的有效主应力和推复方向的主应力的解析式 .选择两个剖面进行动力学计算 ,得到推复楔形体前缘的两个应力图、逆掩面的动摩擦系数及推复方向的主应力的合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槽 推复构造 弹塑性形变 塑性屈服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南沙海槽南部及邻近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忠 古森昌 +1 位作者 颜文 刘芳文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4-90,共7页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73个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自然铅、褐铁矿、锐钛矿、金红石等,其分布受地形、地貌的控制,可分为西北大陆坡碎屑矿物组合、槽底碎屑矿物组合、东南大陆架碎屑矿物组合3种类型。不同组合类型具有...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73个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自然铅、褐铁矿、锐钛矿、金红石等,其分布受地形、地貌的控制,可分为西北大陆坡碎屑矿物组合、槽底碎屑矿物组合、东南大陆架碎屑矿物组合3种类型。不同组合类型具有不同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槽 碎屑矿物 矿物组合类型 物质来源 石英 长石 地形 地貌 褐铁矿
下载PDF
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模拟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辉 许鹤华 +1 位作者 吴世敏 刘海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7-166,共10页
为了理解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基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过去数十年获得的地球物理数据和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盆地构造史、沉积特征等之后,建立了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弹性岩石圈板挠曲模型,并采... 为了理解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基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过去数十年获得的地球物理数据和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盆地构造史、沉积特征等之后,建立了中中新世以来南沙海槽前陆盆地弹性岩石圈板挠曲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来模拟盆地演化。通过模拟重建了盆地沉积沉降、构造活动、挠曲变形动态演化过程,预测了不同演化阶段盆地的几何形态、重力异常、沉积厚度等结果。模拟实验预测的0Ma阶段重力异常和盆地地形与实测数据拟合良好;同时模拟结果显示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由构造沉积负载造成的最大盆地挠曲仅约2 300m,结合地质资料表明区域地壳在前陆盆地形成之前已经挠曲,且盆地挠曲可能受深部岩石圈负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形成演化 数值模拟 中中新世 南沙海槽
下载PDF
南沙海槽岩石圈热-流变结构与动力学演化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健 董淼 +1 位作者 吴时国 高玲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40,共14页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是我国南海南缘陆架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海槽之下陆壳减薄的原因、前陆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变形机制是南海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利用地震、重磁、地热观测资料,依据地震沉积地层分析、重磁反演分析、地幔流应力...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是我国南海南缘陆架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海槽之下陆壳减薄的原因、前陆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变形机制是南海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利用地震、重磁、地热观测资料,依据地震沉积地层分析、重磁反演分析、地幔流应力场分析、热-流变学分析方法,文中计算了南沙海区地壳结构特征、南沙海槽逆冲推覆热-流变学结构。结果表明:南沙海区Moho面深度在18~26km,其中海槽区Moho面最浅,由海槽中心向东南至陆坡,Moho面由20km快速下降到26km深度,说明南沙海区陆壳结构曾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动。南沙海区地壳累积流变强度FC与岩石圈累积流变强度FL之比小于80%,显示为一个整体陆壳地块,岛礁区大部分地段地壳热流QC与海底热流Q0之比大于60%,为"热壳冷幔"型热结构,而海槽区情况正相反,QC/Q0小于40%,为"冷壳热幔"型热结构。南沙海槽Moho面温度在300~700℃,地壳整体温度较低,地温梯度在垂向上高、低相间成层分布,地壳浅层地温梯度在15~30℃/km,深层地温梯度大于45℃/km。南沙海槽南北两侧应力分布特征不同,北侧挤压,南侧伸展。北侧挤压区,地层挤压收缩量由深向浅减小,南侧伸展区,地层伸展量由深向浅增大,类似手风琴风箱结构。北侧黏滞系数高、流变强度大,南侧黏滞系数低、流变强度小。南侧的黏滞系数、流变强度大约比北侧低2~3个数量级,因此南沙海槽南侧比北侧更容易发生构造变形。由计算结果推测,南沙Moho面起伏或陆壳减薄与"地壳重力均衡作用"和"地幔热隆升作用"有关,海槽东南缘逆冲推覆体构造变形机制主要是"地壳缩短"作用,其次是"重力滑脱"作用。文中没有涉及南沙陆块不同地质时期Moho面、"地壳均衡"、"地幔热隆升"之间的演化关系,也没有涉及南沙海槽基底变形中"弹性挠曲"和"逆冲推覆"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槽 陆壳结构 逆冲推覆 热-流变结构 深部动力学特征
下载PDF
南海南沙海槽深部热状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自强 施小斌 +2 位作者 王晓芳 赵鹏 谌永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109,共12页
南沙海槽是古南海俯冲消亡、南沙地块与婆罗洲碰撞的关键区域,其构造演化史记录了南海前世今生的重要信息。为深入认识对其构造变形有重要影响的南沙海槽深部热状态,本文首先利用热传输方程分析了滑坡体快速堆积的热披覆效应对海槽底部... 南沙海槽是古南海俯冲消亡、南沙地块与婆罗洲碰撞的关键区域,其构造演化史记录了南海前世今生的重要信息。为深入认识对其构造变形有重要影响的南沙海槽深部热状态,本文首先利用热传输方程分析了滑坡体快速堆积的热披覆效应对海槽底部深水区海底观测热流的影响,然后利用磁异常的频谱分析技术获取南沙海槽及其邻区的居里面深度。结果表明,受沉积物快速堆积的影响,南沙海槽底部深水区文莱滑坡范围内现今海底热流测量值仅为深部背景热流的60%~77%,推测该区深部背景热流约为77~98mW·m^(-2);南沙海槽内居里面深度一般小于16km,比位于其北侧的南沙岛礁区居里面深度(18~24km)小。现今南沙海槽区深部具有较高的背景热流,该区较高的热状态与其地壳强烈减薄特征对应,是华南陆缘裂陷和南海形成演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 热状态 居里面 南沙海槽 南沙地块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域浮游介形类新种——南沙深海浮萤
18
作者 尹健强 李开枝 谭烨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3-197,共5页
文章描述了发现于南海南沙海槽的一新种——南沙深海浮萤(Bathyconchoecia nanshaensis sp.nov.)。该种个体小,壳长度(CL<1.0mm)和壳高度(~70%CL)与小深海浮萤(Bathyconchoecia paulula)和太平洋深海浮萤(Bathyconchoecia pacifica)... 文章描述了发现于南海南沙海槽的一新种——南沙深海浮萤(Bathyconchoecia nanshaensis sp.nov.)。该种个体小,壳长度(CL<1.0mm)和壳高度(~70%CL)与小深海浮萤(Bathyconchoecia paulula)和太平洋深海浮萤(Bathyconchoecia pacifica)非常相似。但是,根据不对称腺体开口的位置、下颌骨的臀齿边缘的结构,以及第六肢的位置可以把该种和这两个相似的物种区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浮萤 系统分类 浮游动物 南沙海槽 太平洋
下载PDF
南沙海区沉积物剩余磁化强度与古气候旋回
19
作者 汤贤赞 王保贵 +1 位作者 袁友仁 侯红明 《热带海洋》 CSCD 1993年第3期32-37,共6页
根据南沙海区NS87-11柱样沉积物Mr(剩余磁化强度)的变化曲线与δ^(18)O(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平行对比,发现Mr的波峰、波谷与δ^(18)O揭示的古气候变化的波峰、波谷相对应。表明南沙海区沉积物的Mr记录了暖→冷→暖古气候旋回变化的特征,... 根据南沙海区NS87-11柱样沉积物Mr(剩余磁化强度)的变化曲线与δ^(18)O(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平行对比,发现Mr的波峰、波谷与δ^(18)O揭示的古气候变化的波峰、波谷相对应。表明南沙海区沉积物的Mr记录了暖→冷→暖古气候旋回变化的特征,反映了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波动周期。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可以证实这一特征。这预示海洋沉积物的Mr不仅可作为探索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而且可能成为第四纪磁性地层对比、划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磁化 强度 古气候 波峰 海区
下载PDF
南沙海槽断裂带活动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殿广 詹文欢 +3 位作者 姚衍桃 刘再峰 詹美珍 张帆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77,共8页
主要讨论了南沙海槽断裂带的活动性和构造演化过程,并对海槽及附近海域的地质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南沙海槽有活动断裂、火山岩侵入、海底滑塌和地震等不稳定因素。南沙海槽形成演化过程较为复杂,经历过多期逆冲推覆变形和褶皱隆... 主要讨论了南沙海槽断裂带的活动性和构造演化过程,并对海槽及附近海域的地质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南沙海槽有活动断裂、火山岩侵入、海底滑塌和地震等不稳定因素。南沙海槽形成演化过程较为复杂,经历过多期逆冲推覆变形和褶皱隆升等构造活动,其中逆冲和隆升等活动现今可能仍在进行,属于次不稳定区域。另外,海槽西南端有滑塌现象和海底阶梯存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所以,海槽及邻近海区的工程建设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不稳定因素,应尽量避开不稳定地区或采取工程加固措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槽断裂带 活动性 地质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