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墓室平面尺度浅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哲 《南方建筑》 2013年第2期13-15,共3页
本文先假设南越王墓墓室平面遵照整尺设计的方法,绘出网格与平面图叠加,发现墓室主要限定尺寸确有整尺设计的特点。在提高测绘数据精度后,采用数学建模方式计算出平均方差最小的营造尺数值,再以此数值对平面进行分析,得出墓室平面尺度... 本文先假设南越王墓墓室平面遵照整尺设计的方法,绘出网格与平面图叠加,发现墓室主要限定尺寸确有整尺设计的特点。在提高测绘数据精度后,采用数学建模方式计算出平均方差最小的营造尺数值,再以此数值对平面进行分析,得出墓室平面尺度设计的若干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王墓 墓室平面 整尺 营造尺 尺度
下载PDF
从吐蕃墓葬的动物殉葬习俗探吐蕃王朝时期的畜牧业 被引量:2
2
作者 次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43-48,共6页
 本文从考古发现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吐蕃时期动物殉葬习俗,及所反映出的吐蕃王朝时期畜牧业的发展。
关键词 吐蕃王朝时期 吐蕃墓葬 动物殉葬习俗 畜牧业 西藏考古 动物殉葬坑 殉祭形式
下载PDF
渐沐汉风:南越王墓形制与壁画来源考释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騻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2年第3期74-82,共9页
南越王墓作为秦汉考古与艺术研究中的重要遗存,多年来备受学界瞩目。在归纳墓葬特征的基础上,借助考古学的文化因素分析与艺术学的壁画研究,理解到南越王墓与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南越王墓是一种以中原文化为内核,本土文化为外套... 南越王墓作为秦汉考古与艺术研究中的重要遗存,多年来备受学界瞩目。在归纳墓葬特征的基础上,借助考古学的文化因素分析与艺术学的壁画研究,理解到南越王墓与中原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南越王墓是一种以中原文化为内核,本土文化为外套的复合文化体。在理解墓葬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史学解析出南越王家族渐沐汉风、逐渐汉化的政治态度与文化抉择。认同中原的心理为多元一体汉文化的形成埋下了统一的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王墓 墓葬形制 艺术壁画 文化认同
下载PDF
睡虎地秦简中的“公”与“王”——以“宗祠”类财产所有权的相关讨论为核心
4
作者 张燕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3-146,共4页
经历了东周剧变,周天子"王"的所有权标识逐渐被新的名目取代。不过,在睡虎地秦简中仍有一组财产被同时冠以"公"与"王"的专有性质即"公祠""王室祠"等特殊财产,而与之相关的祭祀类律... 经历了东周剧变,周天子"王"的所有权标识逐渐被新的名目取代。不过,在睡虎地秦简中仍有一组财产被同时冠以"公"与"王"的专有性质即"公祠""王室祠"等特殊财产,而与之相关的祭祀类律法的存在则表明了秦律对于先秦祭祀传统、法家"立公灭私"思想的继承,又体现出在秦朝改元称王的重要时期,统治者借助早期祭祀律法来宣明其统治权威的政治目的。在其后的汉初律简中又较难寻见此类记载,这无疑是秦汉律简中较明显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虎地秦简 “公”与“王” 宗祠 财产所有权
下载PDF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主棺室玉器丧葬功能研究
5
作者 刘晓达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28-34,共7页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主棺室出土玉器形式多样,功能多元。该墓主棺室内的丝缕玉衣以及附着在玉衣内的玉璧与墓主尸体联系最为密切,它们共同构成了墓葬中的“柩”,又因玉器的独特质料使其转化成为了保存死者遗体的“玉柩”。玉衣上的组玉佩...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主棺室出土玉器形式多样,功能多元。该墓主棺室内的丝缕玉衣以及附着在玉衣内的玉璧与墓主尸体联系最为密切,它们共同构成了墓葬中的“柩”,又因玉器的独特质料使其转化成为了保存死者遗体的“玉柩”。玉衣上的组玉佩界定了墓主社会身份并作为死者形象替代物随葬于玉衣之上、内棺之中。主棺室中的铜承盘高足玉杯和玉衣周围那些独立的玉璧和玉珮呈现出墓主借此引魂升仙的个人企盼。至于如何以大型景观的形式来表达墓主脑海中的仙界图景?位于南越国宫殿遗址东北侧的蕃池建筑可能是墓主生前对仙界憧憬并进而营建的视觉幻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王墓 主棺室 出土玉器 丧葬功能
下载PDF
广州南越王墓墓主丝缕玉衣的“功利和非功利性”
6
作者 陈宇翰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77-80,共4页
在中国古代艺术领域中,玉器是一种极具神奇色彩的民族手工艺品。古人常以玉比德,将玉作为崇高的象征。古人用玉石设计制作的各种器物,更甚被赋予了各样的超自然功能和栩栩如生的灵魂。既美丽而且让古人为之疯狂的石头——玉,成了神石。... 在中国古代艺术领域中,玉器是一种极具神奇色彩的民族手工艺品。古人常以玉比德,将玉作为崇高的象征。古人用玉石设计制作的各种器物,更甚被赋予了各样的超自然功能和栩栩如生的灵魂。既美丽而且让古人为之疯狂的石头——玉,成了神石。本文将以南越王墓墓主赵眛的殓服——丝缕玉衣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析古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意识以及对玉石可让"灵魂不灭"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王墓 玉和灵魂 功利性 非功利性
下载PDF
《崔炜》的墓葬想象与现实合契——兼谈南越王墓映现的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
7
作者 李博昊 《地方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86-94,共9页
《崔炜》是唐人裴铏创作的传奇,其以南越王赵佗的墓葬为切入点,对秦汉时期南越王国的政治、民俗、文化等诸多层面进行了摹写,其中既有想象的元素,亦有一定的现实含蕴,折射出其时岭南与中央王朝及周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态。作品对墓... 《崔炜》是唐人裴铏创作的传奇,其以南越王赵佗的墓葬为切入点,对秦汉时期南越王国的政治、民俗、文化等诸多层面进行了摹写,其中既有想象的元素,亦有一定的现实含蕴,折射出其时岭南与中央王朝及周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态。作品对墓葬形制及陪葬品等的描绘,与南越王赵眛墓所呈现的一致,映现出民族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唐人认知中的岭南风土及岭南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炜》 南越王墓 岭南 民族交融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西藏琼结县藏王陵1号陵陵垣的试掘 被引量:3
8
作者 吕红亮 霍巍 +4 位作者 杨锋 何伟 赤烈次仁 强巴次仁 夏吾卡先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0-76,共7页
一、前言 藏王陵是历代吐蕃赞普的陵墓,地处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琼结县境内。陵区东西长约2500、南北宽约1500米,面积约350万平方米。据敦煌古藏文文献等记载,
关键词 西藏琼结县 藏王陵 1号陵 松赞干布陵垣
原文传递
由广州南越王墓所见文化遗存透视岭南文化变迁 被引量:2
9
作者 夏增民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南越文化的成长,是多种文化的交汇结果。随着南越文化的发展,其文明不断向外播布,从而带动了整个岭南地区文明程度的提高。从历史上看,南越王国对岭南开发有着阶段性的意义。这一切,都可以在广州南越王墓所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佐证。
关键词 南越王墓 南越 岭南文化
原文传递
保安山二号墓主人相关问题辨析——兼与刘振东、谭青枝商榷
10
作者 阎根齐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8-133,141,共7页
针对刘、谭二学者判定保安山二号墓为梁孝王墓、保安山一号墓为王后墓的观点,作者从墓葬所在位置、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掘诸方面论证了保安山一号墓墓主人为梁孝王,而保安山二号墓墓主人则为王后的论点。
关键词 永城市 梁王陵 保安山二号墓 王后墓
原文传递
两广地区米字纹陶类型遗存和广州汉墓的年代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龙章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80,共12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博罗县的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成果,而银岗遗址的发掘尤其引人注目。该遗址的发掘,揭露出了以夔纹陶为代表的遗存早于以米字纹陶为代表的遗存的地层关系,从而解决了这两类遗存的相对年代问题。不过有学者据此认...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博罗县的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成果,而银岗遗址的发掘尤其引人注目。该遗址的发掘,揭露出了以夔纹陶为代表的遗存早于以米字纹陶为代表的遗存的地层关系,从而解决了这两类遗存的相对年代问题。不过有学者据此认为:“银岗窑址的发掘还将以往被认为是西汉早期的文化遗物(即以米字纹陶为代表的银岗二期遗存——笔者注)回复到先秦时期”,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字纹陶器 南越王墓 广州汉墓 秦至西汉时期
原文传递
荆州望山桥一号楚墓出土卜筮祭祷简及墓葬年代初探 被引量:6
12
作者 蒋鲁敬 刘建业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84,共4页
本文从出土概况、竹简形制和简文内容对荆州望山桥一号楚墓出土的5枚卜筮祭祷简作了介绍,并根据楚贵族连续祭祀五代先人的特点对卜筮祭祷简内容作了复原,结合贞人的活动年代,指出墓葬年代大概在楚宣王晚期。
关键词 望山桥楚墓 卜筮祭祷简 墓葬年代 楚宣王
原文传递
西汉南越王墓“越式大铁鼎”考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龙章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2-77,共6页
The large iron ding tripod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the Nanyue king under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s a shape rather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typical Yue type ding of the same time, which reflects their divergence... The large iron ding tripod 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the Nanyue king under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s a shape rather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typical Yue type ding of the same time, which reflects their divergence in cultural affiliation. Actually, this object should be assigned to the same category as the Eastern Zhou small-mouthed ding in the Yangtze-Hanshui area, and shows a rather strong formal similarity to the iron fu cauldron of the Chu culture and the ding-shaped compound yan steamer in the area north of the Five Ridges. It must have been introduced from beyond the Ridges. Being a non-Yue type product, its shape possesses temporal traits of an earlier date, and it is a problem whether it was cast in the Nanyue state. Therefore, it is doubtful that ancient iron metallury in the area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can be inferred on the basis of this 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越王墓 考辨 西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