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y in intertidal Sargassum field off Naozhou Island,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1
作者 Caixue ZHANG Weinan ZHOU +3 位作者 Xingli SUN Sheng KE Yaoqian LIU Zhiguang SONG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2期637-651,共15页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in an intertidal gulfweed field off Naozhou Island were investigated from April 2011 to January 2012.We identified 407 macrobenthic organism species:64 mac...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in an intertidal gulfweed field off Naozhou Island were investigated from April 2011 to January 2012.We identified 407 macrobenthic organism species:64 macroalgae(15.72%of total species);123 Arthropoda(30.22%);107 Mollusca(26.29%);67 Annelida(16.46%);15 Cnidaria(3.69%);14 Echinodermata(3.44%);8 Porifera(1.97%);4 Chordata(0.98%);2 Urochorda(0.49%);and 1 each of Echiura,Sipunculida and Angiospermae(0.25%).Arthropods,mollusks,annelids,and macroalgae were four main groups in the benthic organism community and accounted for 88.70%of the total species.In terms of abundance of biomass,there were 15 dominant species,including 8 macroalgal,5 mollusk and 2 arthropod species.The species diversity indices ranged from 1.21 to 4.42 with an average of 2.80;the annual average of evenness was 0.47.Species richness indices varied from 2.97 to 7.24(average 4.97);and Simpson dominance indices varied from 0.20 to 0.92 in annual average of 0.75.Macroalgal distribution showed clear vertical zonation and seasonal changes.The number of macroalgal species found in the high tide zone,upper middle tide zone,middle tide zone,lower middle tide zone,low tide zone,and below low tide zone were 1,8,10,16,22,and 32,respectively.Biomass among the benthic organisms,macroalgae and crustacean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P<0.05)with the coefficients of 0.802,0.894,and 0.592,respectively.Macroalgal biomass showed a clear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R=0.486,P<0.05).During the winter and spring,when macroalgae were growing vigorously,DIN reached the lowest level in seawater and displayed a clear weak correlation between macroalgal growth and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robenthic marine algae species diversity seasonal distribu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naozhou Island
下载PDF
广东硇洲岛火山地质与射气岩浆喷发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佳龙 成智慧 +1 位作者 丁冉 刘春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2-2134,共13页
硇洲岛位于雷州半岛东部海域,该岛最具特征的火山喷发形式是发生在其东南部那晏湾的射气岩浆喷发,这也是揭开硇洲岛火山喷发历史、环境和过程的窗口。本文从硇洲岛火山地质、射气岩浆喷发基浪堆积物粒度分析、有机质稳定同位素分析、电... 硇洲岛位于雷州半岛东部海域,该岛最具特征的火山喷发形式是发生在其东南部那晏湾的射气岩浆喷发,这也是揭开硇洲岛火山喷发历史、环境和过程的窗口。本文从硇洲岛火山地质、射气岩浆喷发基浪堆积物粒度分析、有机质稳定同位素分析、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等方法入手,分析讨论火山活动历史和射气岩浆喷发特征并追溯其基浪堆积物原始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早更新世强烈的岩浆溢流完成了岛屿的初始建造,之后硇洲岛高出海平面以上停止接受沉积;中更新世发生了两幕中小规模的火山活动,分别为距今约588ka的射气岩浆喷发和距今448ka的岩浆溢流;晚更新世在存亮湾附近可能发生了弱爆炸式火山喷发,自此硇洲岛的火山活动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岛 射气岩浆喷发 物源分析
下载PDF
南海渔民生计脆弱性的内生问题——基于广东硇洲岛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2
3
作者 高法成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使用田野工作法,调查了广东硇洲岛渔民生计脆弱性的内生问题。研究发现,渔民因海洋生态保护所遭遇的已经显露的生活困境,或许能在政府的扶持下有所改善,但那些更多的隐性风险——内部竞争、社会保障、文化适应等生计,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使用田野工作法,调查了广东硇洲岛渔民生计脆弱性的内生问题。研究发现,渔民因海洋生态保护所遭遇的已经显露的生活困境,或许能在政府的扶持下有所改善,但那些更多的隐性风险——内部竞争、社会保障、文化适应等生计,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渔民生产工具的投入、自身的技能、年龄与身份的模糊性,构成其内生的生计脆弱性,在现代消费市场的刺激下容易对海洋资源造成破坏性作用。基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渔民生计的脆弱性内生于生产力快速提高导致的其自身技能未进行更迭,未能建立适应生产力需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因而造成人海关系的紧张。要解决渔民生计的脆弱性内生问题,需从渔民的文化特殊性出发,由内而外地改革渔民的生产关系,更新渔民的技能、建立有效的组织,逐步缓解人海关系的紧张状态,以实现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保护 渔民生计 脆弱性 中国南海 硇洲岛
下载PDF
乡村旅游背景下粤西海岛公共建筑风适应性设计研究——以硇洲岛英明村游客服务中心为例
4
作者 利紫晴 李丽 +1 位作者 陈阳 庞玥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海岛凭借着海洋、沙滩等特有的景观优势迎来发展旅游业的新机遇,旅游配套的乡村公共建筑建设也愈加受到重视。海风风速快、风频高、方向稳定、持续时间长,公共建筑可利用自然通风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文以粤西硇洲岛... 乡村振兴背景下,海岛凭借着海洋、沙滩等特有的景观优势迎来发展旅游业的新机遇,旅游配套的乡村公共建筑建设也愈加受到重视。海风风速快、风频高、方向稳定、持续时间长,公共建筑可利用自然通风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本文以粤西硇洲岛英明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题和需求分析、数据模拟等步骤,从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和朝向、建筑形体、功能分区、建筑开窗等方面探究海岛公共建筑风适应性设计策略,发现使用分散式布局、建筑朝向主导风向、减少体块表面棱角、按通风需求合理安排功能、置入气候缓冲空间、控制迎风面开窗大小等方式都可以有效促进建筑室内外的通风效果。此策略可以为相似海岛村落的公共建筑风适应性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海岛 公共建筑 风适应性 硇洲岛英明村
下载PDF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粤西海岛传统民居研究——以硇洲岛港头村彭氏旧宅为例
5
作者 利紫晴 谢沛生 +1 位作者 庞玥 李丽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8期231-235,共5页
粤西硇洲岛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其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对当地传统民居营造具有较大影响。文章以硇洲岛传统民居应对热带北缘季风气候的适应性营造智慧为切入点,从通风、遮阳与隔热、防风防潮三个角度研究分析港头村彭氏旧宅在整体选址布... 粤西硇洲岛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其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对当地传统民居营造具有较大影响。文章以硇洲岛传统民居应对热带北缘季风气候的适应性营造智慧为切入点,从通风、遮阳与隔热、防风防潮三个角度研究分析港头村彭氏旧宅在整体选址布局和细部处理的适应性措施,并对当地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做法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 硇洲岛 传统民居 气候适应性
下载PDF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湛江市硇洲岛海水入侵探测应用
6
作者 何绍歌 《云南地质》 2024年第4期663-666,共4页
为解决地下水开采量增加而导致的井水变咸、供水困难等问题,本文以湛江市硇洲岛海水入侵探测工作案例,在对工程概况、高密度电阻率法特点与优势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高密度电阻率探测技术的具体应用效果及相关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 为解决地下水开采量增加而导致的井水变咸、供水困难等问题,本文以湛江市硇洲岛海水入侵探测工作案例,在对工程概况、高密度电阻率法特点与优势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高密度电阻率探测技术的具体应用效果及相关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岛 海水入侵探测 高密度电阻率法 硇洲岛 广东湛江
下载PDF
广东硇洲岛地下水化学演化及成因机理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文杰 谭红兵 +3 位作者 陈喜 曹基富 张国桃 周慧芳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59,共9页
地下水一直是广东硇洲岛唯一的水资源,但近年来许多地区地下水咸化趋势加剧,严峻威胁着岛上居民的用水安全,研究地下水化学演化及成因机理,对预防和减缓水质变咸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及水化学资料分析了整... 地下水一直是广东硇洲岛唯一的水资源,但近年来许多地区地下水咸化趋势加剧,严峻威胁着岛上居民的用水安全,研究地下水化学演化及成因机理,对预防和减缓水质变咸意义重大。本文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及水化学资料分析了整个岛屿地下水水质状况,在此基础上采用Piper三线图研究了水化学特征,并利用PHREEQC软件对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海水入侵是造成地下水咸化的主要原因,咸化对水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Cl-的增加,Ca2+在区分该地区不同水体时反应灵敏,是良好的识别指标之一;(2)海水入侵的过程中,过渡带前缘不存在经受长期古海水演化而成的卤水与地下淡水的混合作用,地下水中Mg2+、Ca2+与Na+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离子交换,石膏、白云石及方解石处于不饱和状态;(3)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之间无明显的水力联系,属于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在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总趋势下,海岛地下水开发必须合理规划、严格管理,以防引发大规模海水入侵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岛 水化学 海水入侵 成因
下载PDF
硇洲岛潮间带不同生境底栖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林炜 钟海莹 唐以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22,共9页
对硇洲岛潮间带(岩石、砾石、泥沙滩)3种不同生境的11个样方的底栖软体动物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共鉴定底栖软体动物21科41种。研究结果表明,硇洲岛潮间带底栖软体动物物种丰富度指数砾石滩最大(平均为9.236),岩石滩次之(平均为6.494)... 对硇洲岛潮间带(岩石、砾石、泥沙滩)3种不同生境的11个样方的底栖软体动物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共鉴定底栖软体动物21科41种。研究结果表明,硇洲岛潮间带底栖软体动物物种丰富度指数砾石滩最大(平均为9.236),岩石滩次之(平均为6.494),泥沙滩最小(平均为3.788),多样性指数砾石滩(平均为2.154)大于泥沙滩(平均为1.506)大于岩石滩(平均为1.334)。对上述样方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底栖软体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受底质、浪击、污染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岛 潮间带 底栖软件动物 物种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湛江硇洲岛海域19种贝类食用部位的重金属含量及评价 被引量:25
9
作者 陈清香 杨文 初庆柱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5-180,共6页
测定了湛江硇洲岛海域产的17种腹足类足部肌肉和2种双壳类软体部的Cr、Cu、Zn、Ni、As、Cd、Pd和Hg等8种重金属质量分数。通过对比金属污染指数,发现桶形芋螺Conus betulinus、粗糙滨螺Littorinopsis scabra、鳞片扭蚶Trisidos kiyonoi... 测定了湛江硇洲岛海域产的17种腹足类足部肌肉和2种双壳类软体部的Cr、Cu、Zn、Ni、As、Cd、Pd和Hg等8种重金属质量分数。通过对比金属污染指数,发现桶形芋螺Conus betulinus、粗糙滨螺Littorinopsis scabra、鳞片扭蚶Trisidos kiyonoi、可变荔枝螺Thais mutabilis和小结节滨螺Nodilittorina exigua受到的污染较严重;以单因子污染指数为标准,无Cu、Zn和Ni污染,Pd和Hg仅少数种轻微污染,Cr污染较严重,Cd和As污染非常严重;以重金属绝对质量分数来衡量,含As、Cr和Cd最高的贝分别是黑凹螺Chlorostoma nigerrina、粒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ontat和习见赤蛙螺Bursa ra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食用部位 重金属 硇洲岛 物柴油木
下载PDF
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虾渔获组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旭丰 张鹏 +1 位作者 谭永光 杨吝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3期207-212,共6页
根据2005年渔业资源监测船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虾拖网虾渔获组成、生物学特征以及月份变化等。结果表明: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捕获的虾类主要是沿岸性底栖虾类,渔获中优质虾种少,幼虾比例高,墨吉明对虾... 根据2005年渔业资源监测船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虾拖网虾渔获组成、生物学特征以及月份变化等。结果表明: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捕获的虾类主要是沿岸性底栖虾类,渔获中优质虾种少,幼虾比例高,墨吉明对虾、日本囊对虾、哈氏仿对虾是虾拖网渔业的主捕虾种,虾渔获组成存在明显的月份变化。为合理利用虾类资源和促进虾渔业可持续发展,应根据虾类特性开发适宜广东沿海虾拖网的选择性捕捞技术,减少幼虾兼捕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渔获组成 副渔获 虾拖网 硇洲虾渔场
下载PDF
广东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副渔获组成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旭丰 张鹏 +1 位作者 谭永光 杨吝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0-135,共6页
根据2005年渔业资源监测船的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广东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副渔获组成及其月变化等。结果表明: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副渔获种类多,主要为沿岸性底栖种类,组成结构存在明显的月变化,其中... 根据2005年渔业资源监测船的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广东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副渔获组成及其月变化等。结果表明: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副渔获种类多,主要为沿岸性底栖种类,组成结构存在明显的月变化,其中蟹类和鱼类是影响副渔获组成结构和月变化的优势类群;副渔获海上抛弃率很低,兼捕现象严重是现阶段虾拖网的主要问题,副渔获与目标虾类的平均重量比为6.8∶1,平均产值比为2.5∶1。为了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和促进虾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鱼、虾、蟹等的生活习性和行动差异开发适宜广东沿海虾拖网的选择性捕捞技术,减少副渔获的兼捕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渔获 渔获组成 虾拖网 硇洲虾渔场
下载PDF
广东省硇州岛恙虫病疫源地的证实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珊珊 黄佳亮 +3 位作者 苏建新 彭桂福 王研 李珉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我国广东省硇洲岛位于粤西沿海隶属湛江市,为南亚热带气候,恙虫病发病率高,而国内并无该岛屿恙虫病疫源地特征的记载,本研究对该岛屿作为恙虫病疫源地进行全面的调查与研究。方法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与基因检测,宏观预防措... 目的我国广东省硇洲岛位于粤西沿海隶属湛江市,为南亚热带气候,恙虫病发病率高,而国内并无该岛屿恙虫病疫源地特征的记载,本研究对该岛屿作为恙虫病疫源地进行全面的调查与研究。方法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与基因检测,宏观预防措施的制定。结果该地区为南亚热带岛屿型疫源地,主要宿主是褐家鼠,主要媒介为地里纤恙螨。从宿主与媒介分离到的恙虫病东方体经基因鉴定主要流行株为Karp株同时还存在Kato株。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岛居民恙虫病抗体20.6%阳性,部队人群阳性率2.86%。本研究确立了我国硇洲岛恙虫病疫源地类型,针对海岛特点制定了一套预防措施,全面落实预防措施后发病大大减少,尤其是确保了部队在野营、驻训期间没有病例。结论我国广东省硇洲岛是恙虫病疫源地,外来人群尤其要做好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恙虫病东方体 硇洲岛
下载PDF
硇洲岛春季底栖海藻资源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素芬 孙会强 +1 位作者 袁振江 杨琨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1-327,共7页
2003-2005年的3-5月,对硇洲岛有代表性的大浪、谭井、存亮潮间带进行底栖海藻资源调查。分析了各地区春季不同月份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平均生物量变化,总结了各藻的生态分布区域。共得定性标本56属87种,其中蓝藻类3属4种,绿藻类14属27种,... 2003-2005年的3-5月,对硇洲岛有代表性的大浪、谭井、存亮潮间带进行底栖海藻资源调查。分析了各地区春季不同月份藻类的种群结构和平均生物量变化,总结了各藻的生态分布区域。共得定性标本56属87种,其中蓝藻类3属4种,绿藻类14属27种,红藻类32属44种,褐藻类7属12种。其中谭井的种类最多,其次是大浪,存亮的最少。各地均以红藻为主,其次是绿藻、褐藻,蓝藻最少。种类的数量和分布具有月份上的差异。各地的平均生物量3月份以谭井的最多,4月份大浪的最多,5月份存亮的最多。潮间带海藻的生态分布区以中、低潮带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岛 底栖海藻 种群结构 生物量 生态分布
下载PDF
硇洲岛海域文昌鱼生长与繁殖特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波 卢伙胜 +1 位作者 廖传翼 张静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27-1331,共5页
2006年3—12月对硇洲岛海域的文昌鱼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为在该地实施文昌鱼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硇洲岛海域的文昌鱼主要集中分布以20°55.35’N,110°31.5’E为中心的周边4.08km。的狭小范围内;平均资... 2006年3—12月对硇洲岛海域的文昌鱼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为在该地实施文昌鱼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硇洲岛海域的文昌鱼主要集中分布以20°55.35’N,110°31.5’E为中心的周边4.08km。的狭小范围内;平均资源密度约为209ind·m-2,最高达到1053ind·m-2,平均生物量为40.8g·m-2,最高达到424g·m-2;体长组成具明显的季节变动;3-6月为该海域文昌鱼的繁殖期;秋冬季节是文昌鱼的主要补充季节;性腺成熟度和性别比例在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具明显的差异,春季性成熟个体占的比重最大达51%,50%性成熟体长为54mm;在30~55mm时,体长范围内雌雄个体的性比接近1,体长〉55mm雌性个体数量明显多于雄性;文昌鱼全年的体质量与体长关系方程为形=0.0014L^3.28928;当体长达到60mm后文昌鱼资源群体尾数减少系数为0.361c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鱼 生长 繁殖 硇洲岛海域
下载PDF
2014—2015年硇洲岛大型海藻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耀谦 孙省利 张才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4-111,共18页
2014年4月、7月、10月和2015年1月分别对硇洲岛大型海藻场附近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季节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91种和浮游幼虫36种,隶属于17大类群。... 2014年4月、7月、10月和2015年1月分别对硇洲岛大型海藻场附近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季节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91种和浮游幼虫36种,隶属于17大类群。其4个季节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86.5 ind/m^3和431.0 mg/m^3,高峰期均位于夏季,低谷位于冬季。优势种共有19种(类)。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研究海域浮游动物具有较高的均匀度(0.74),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3.1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在38%相似性水平上划分为4组,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呈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组群的组内相似性和组间非相似性均大于50%,对组内相似性及组间非相似性起主要贡献的种类有37种。通过生物-环境匹配(BIOENV)分析,水温、盐度、浮游植物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硇洲岛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湛江硇洲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的食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颜云榕 卢伙胜 +2 位作者 白秀娟 赵浩波 廖传翼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22,共6页
于2006年4~7月在湛江硇洲岛海域采集文昌鱼,进行春夏季节不同性别、不同体长组等的胃含物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湛江硇洲岛文昌鱼消化道残留食物成分以泥沙碎屑为主,可辨生物成分有34种,大部分为底栖硅藻,占58.8%,也有少量甲藻... 于2006年4~7月在湛江硇洲岛海域采集文昌鱼,进行春夏季节不同性别、不同体长组等的胃含物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湛江硇洲岛文昌鱼消化道残留食物成分以泥沙碎屑为主,可辨生物成分有34种,大部分为底栖硅藻,占58.8%,也有少量甲藻、瓣鳃类幼虫、底栖桡足类幼虫和原生动物等。春夏季节的文昌鱼的摄食喜好不尽相同,饵料生物的出现率随着季节的变化有所变化。不同性别文昌鱼的摄食喜好比较相近。文昌鱼到了性腺成熟后才开始进食动物性食物。研究结果表明,文昌鱼摄食藻类、微生物等而自身转化为其他动物的较高营养层次食物,在海洋食物网中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硇洲岛 丈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胃含物分析 食性
下载PDF
基于产业类型的粤西硇洲岛海岛聚落景观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潘莹 韩加米 +1 位作者 施瑛 白芮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0-75,共6页
硇洲岛作为中国第一大火山岛,是中国南海生态景观和传统文化景观保留较好的岛屿。岛内传统聚落数量众多,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对可持续性岛屿景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风景园林学、人文地理学、海洋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通过田野... 硇洲岛作为中国第一大火山岛,是中国南海生态景观和传统文化景观保留较好的岛屿。岛内传统聚落数量众多,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对可持续性岛屿景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风景园林学、人文地理学、海洋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GIS对硇洲岛101个聚落进行落点,结合传统时期聚落的产业属性,分析海岛产业的开发时序。选取“滨海距离”“火山地质地貌”“岛屿土壤类型”“地下水资源”“岛礁空间分布”为敏感因子。探讨主要因子对聚落空间分布的机制,总结归纳出海岛聚落的景观格局特征。试图通过对硇洲岛传统聚落景观的分析,解析海岛先民是如何适应海岛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适宜的海岛产业景观,并建立较为宜居的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硇洲岛 海岛聚落 产业类型 聚落景观格局
下载PDF
用稳定氮同位素分析广东硇洲岛海域金线鱼营养级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春亮 古汉基 杨国欢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66-69,共4页
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测定广东硇洲岛海域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鱼肉、鱼鳃、内脏团和鱼鳞的稳定氮同位素,并计算出营养级。结果表明,在规格较一致的情况下,金线鱼各部位δ^15N值范围为10.09‰~14.07‰,其中,鱼肉δ15N值... 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测定广东硇洲岛海域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鱼肉、鱼鳃、内脏团和鱼鳞的稳定氮同位素,并计算出营养级。结果表明,在规格较一致的情况下,金线鱼各部位δ^15N值范围为10.09‰~14.07‰,其中,鱼肉δ15N值范围为11.56‰-14.07‰,差值达2.51‰,平均为12.84‰;鱼鳃δ^15N值范围10.41‰-12.10‰,差值达1.69‰,平均为11.41‰;内脏团δ^15N值范围10.09‰-11.98‰,差值达1.89‰,平均为11.08‰;鱼鳞δ^15N值范围10.10‰-11.35‰,差值达1.25‰,平均为10.66‰。鱼肉、鱼鳃、内脏团、鱼鳞的δ^15N值大小依次为:鱼肉、鱼鳃、内脏团、鱼鳞。由δ^15N值推算出来金线鱼的营养级范围为2.46~3.12,平均值为2.80,符合其主要摄食浮游和底栖动物的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鱼 营养级 稳定同位素分析 δ15N 广东硇洲岛海域
下载PDF
广东硇洲岛的软体动物(Ⅰ)腹足类 被引量:5
19
作者 肖汉洪 徐锦海 +1 位作者 何耀明 李方满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2期75-80,共6页
采样调查表明在硇洲岛的潮间带共采集腹足类 ,软体动物腹足类隶属于 36科 71属 .其分布特点明显 ,属南海热带和亚热带区系 ,也是中国南海贝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键词 广东 硇洲岛 软体动物 腹足类 潮间带 潮下带 资源调查 生态环境
下载PDF
由养殖废水导致的湛江硇洲岛海域夜光藻赤潮 被引量:2
20
作者 廖永岩 谢叶 +2 位作者 谢伟阳 梁建安 林尤通 《热带生物学报》 2012年第3期276-280,共5页
于2002年2月对湛江硇洲海域发生的夜光藻赤潮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该赤潮发生的海域水温19℃,盐度27~32,pH值6.87~8.33,溶解氧2.81~8.11mg·L-1,化学需氧量0.97~492.28mg·L-1,氨氮0.002~0.258mg·L-1,硝酸盐0.040~0.... 于2002年2月对湛江硇洲海域发生的夜光藻赤潮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该赤潮发生的海域水温19℃,盐度27~32,pH值6.87~8.33,溶解氧2.81~8.11mg·L-1,化学需氧量0.97~492.28mg·L-1,氨氮0.002~0.258mg·L-1,硝酸盐0.040~0.262mg·L-1,亚硝酸盐0.005~0.175mg·L-1,无机氮0.047~0.529mg·L-1,活性磷酸盐0.048~1.682mg·L-1。这是由于当地对虾养殖池清塘,将大量富营养化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海,从而造成该海域发生长约2km,宽约50m,面积约10hm2的红色夜光藻赤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夜光藻 养殖废水 湛江硇洲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