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on dysphagia in pseudobulbar palsy 被引量:10
1
作者 Liu Xiaoping Chen Feiyu +1 位作者 Chu Jiamei Bao Yehu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17-124,共8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for dysphagia caused by pseudobulbar palsy, and to compare it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for dysphagia caused by pseudobulbar palsy, and to compare it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alone, and to observe the improvement in quality of life after the therapy.METHODS: One hundre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group(control group, n = 50) and the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group(experimental group,n = 50). Each group had 8 weeks' therapy, 5 times a week.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while thos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nape acupuncture therapy based on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The out-comes were assessed by the repetitive saliva-swallowing test(RSST), water swallow test(WST), 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 and a swallow quality-of-life questionnaire(SWAL-QOL). Correlations of onset age, onset frequency and lesion location with the efficacy of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were also observed.RESULTS: The scores for RSST, WST, and SSA in both group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he therapy(P <0.001), although the changes were more mark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RSST and WST, P < 0.005; SSA, P < 0.001). Both groups recorded changes in SWAL-QOL index after the therapy(P < 0.001);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cored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 0.001).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location(P > 0.05), but was related to onset age(P < 0.05) and onset frequency(P < 0.01).CONCLUSION: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has an effect on dysphagia caused by pseudobulbar palsy and improves quality of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lutition disorders Pseudobulbar palsy Quality of life Age of onset nape acupunc- ture Rehabilitative swallowing training
原文传递
NAPE-PLD与FAAH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215-218,共4页
目的探讨NAPE-PLD基因rs12540583和FAAH基因rs2295633、rs324420、rs6429600多态性以及两个基因的交互作用与汉族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DNA测序技术对3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3名正常对照进行基... 目的探讨NAPE-PLD基因rs12540583和FAAH基因rs2295633、rs324420、rs6429600多态性以及两个基因的交互作用与汉族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DNA测序技术对3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3名正常对照进行基因多态性检测,运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多因素降维(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MDR)分析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rs12540583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18,P〈0.0125;χ2=18.94,P〈0.0125),且AC基因型为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风险基因型,C等位基因为风险等位基因。MDR分析提示NAPE-PLD和FAAH基因的交互作用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而四因子模型(rs12540583、rs324420、rs2295633以及rs6429600)是其最佳模型。结论NAPE-PLD基因rs12540583位点的AC基因型以及C等位基因为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因素。NAPE-PLD与FAAH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存在交互作用,最佳模型为四因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基因多态性 nape-PLD基因 FAAH基因 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Acupuncture at Jǐngjiājǐ(颈夹脊) combined with nape cluster needling in treatment of 100 patients with cervicogenic headache 被引量:2
3
作者 程亭秀 刘树强 +2 位作者 肖丙龙 曹景文 程广耀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16年第3期52-54,共3页
The authors have adopted acupuncture at Jǐngjiājǐ(颈夹脊) combined with nape cluster needling in treatment of 100 patients with cervicogenic headache. Nape cluster needling was: Xiànǎohù(下脑户)(lo... The authors have adopted acupuncture at Jǐngjiājǐ(颈夹脊) combined with nape cluster needling in treatment of 100 patients with cervicogenic headache. Nape cluster needling was: Xiànǎohù(下脑户)(located in the median depression under occipital bone), Fēngfǔ(风府 GV 16) and Yǎmén(哑门 GV 15) were selected longitudinally; horizontally, the part from GV 16 to Wángǔ(完骨 GB 12) was divided into six equal sections, one section was an acupoint, and there were 12 acupoints in total at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Bilateral Jǐngjiājǐ(颈夹脊) points on the second vertebra to the seventh vertebra were selected. The acupuncture was conducted once a day, five days were considered as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two days were free from treatment between two courses. Four courses of treatment were need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cured clinically. It can be seen that acupuncture at Jǐngjiājǐ combined with nape cluster needling in treatment of cervicogenic headache has sound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ǐngjiājǐ(颈夹脊) cervicogenic headache nape cluster needling
原文传递
Clinical study on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for 50 cases of migraine
4
作者 齐丽珍 洪珏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5年第5期280-284,共5页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migraine.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diagnosis of migraine were intervened by using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and were evaluated at...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migraine.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diagnosis of migraine were intervened by using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and were evaluated at the outset and after 2-month treatment by the 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P-MPQ)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number of positive words, sensory pain rating index (S-PRI), affective pain rating index (A-PRI), total pain rating index (T-PRI),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present pain intensity (PPI)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P〈0.01); the SDS score was (56.42+8.12) points before treatment versus (41.08+5.73) points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6.0%;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he patients with a shorter disease duration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patients with a longer one (P〈0.05); the efficacy of mild-moderate migraine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severe one (P〈0.0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patients without depress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with depression, but withou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aring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P〈0.05). Conclusion: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migraine,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headache and de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Therapy Needling Methods nape Cluster Acupuncture MIGRAINE Pain Measurement DEPRESSION Points Head and Neck
原文传递
于氏项针联合揿针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妍 陈存阳 +1 位作者 孙远征 孙颖哲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7期33-37,共5页
目的:分析于氏项针联合揿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于氏项针联合揿针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脱离1例,剩余34例。两组除基础治疗外,对照组... 目的:分析于氏项针联合揿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于氏项针联合揿针组)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脱离1例,剩余34例。两组除基础治疗外,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于氏项针联合揿针治疗。记录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吞咽造影(VFSS)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降低,VFSS指标及SWAL-QOL评分增高,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以及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氏项针联合揿针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且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障碍 脑卒中 揿针 于氏项针
下载PDF
针灸不同穴位组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疗效研究
6
作者 梁艳桂 吴海科 +6 位作者 黄耀渠 黄婷婷 黄强 刘亚丽 张明霞 黎力生 胡泳端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411-415,共5页
目的:分析针灸不同穴位组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常规组、项针组、舌针组,每组30例,治疗14 d。比较各组治疗14 d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14 d后营养指标、梗死灶多... 目的:分析针灸不同穴位组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常规组、项针组、舌针组,每组30例,治疗14 d。比较各组治疗14 d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14 d后营养指标、梗死灶多模态磁共振参数、吞咽功能相关指标、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舌针组总有效率高于项针组、常规组(P<0.05)。治疗14 d后,各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D)、血红蛋白(Hb)、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N-乙酰天门冬氨酸与(胆碱+肌酸)比值、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舌诊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Cho/Cr、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AA)、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前后脉冲血氧饱和度下降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舌诊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或项针治疗相比,舌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梗死灶多模态磁共振参数、吞咽功能及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假性球麻痹 吞咽功能障碍 针灸 项针 舌针 多模态磁共振
下载PDF
基于孙申田教授经络辨证思想采用电项针结合手指点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于志国 关睿骞 +6 位作者 苗源 邵明哲 李志杰 王鑫 黄长龙 邹康西 武良群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59-63,共5页
目的:观察电项针和手指点穴推拿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推拿四科门诊及住院处就诊并同意入组的颈性眩晕患者6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治疗... 目的:观察电项针和手指点穴推拿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6月—2024年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推拿四科门诊及住院处就诊并同意入组的颈性眩晕患者60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颈部仅采用牵引法联合颈部电针,而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项针联合手指点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颅内多普勒血流图(TCD)中基地动脉BA数值,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IL-6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AS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数值有所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血清IL-6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项针联合手指点穴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疗效显著,能更快地缓解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申田思想 手指点穴 电项针 颈性眩晕 经络辨证
下载PDF
项针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楠楠 尚高岗 赵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504-1509,共6页
【目的】观察项针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观察项针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项针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1个月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2组患者吞咽时舌骨垂直与水平移动幅度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物质(SP)含量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36/40),对照组为67.50%(27/4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WST、SS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WST、SSA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舌骨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舌骨垂直位移、水平位移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SP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血清SP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2/40);对照组为25.00%(10/4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项针联合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血清SP水平,增加舌骨位移距离,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针 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 脑梗死 吞咽功能障碍 舌骨运动位移 血清P物质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交叉电项针治疗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验案1例
9
作者 孟育飞 窦金娟 +1 位作者 杨贺 郭晓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4期67-70,共4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假性球麻痹为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吞咽障碍为其常见的表现,轻症患者进食饮水呛咳,容易误吸,从而导致卒中相关性肺炎,或因进食饮水不足导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重症患者需长期留置胃管,降低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的假性球麻痹为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吞咽障碍为其常见的表现,轻症患者进食饮水呛咳,容易误吸,从而导致卒中相关性肺炎,或因进食饮水不足导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重症患者需长期留置胃管,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既往相关针刺及康复治疗研究报道较多,在临床上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采用交叉电项针方式联合康复治疗来改善这类患者的吞咽功能的报道为数不多。作者在临床上利用交叉电项针联合康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合并假性球麻痹导致吞咽障碍的1例患者,明显改善了其吞咽功能,使其在短期住院期间顺利拔除胃管、恢复了经口进食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了患者的信心。现写为个案报道,以期为今后临床医师治疗这类患者提供临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假性球麻痹 吞咽障碍 交叉电项针
下载PDF
辉河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10
作者 马悦 张雨晴 +5 位作者 孙雪莹 郭瑞萍 吴志坚 吕泓学 吴庆明 张剑飞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68,共7页
为掌握繁殖期白枕鹤(Grus vipio)栖息地适宜情况,2021年4—6月和2022年5—6月基于白枕鹤分布位点,利用MaxEnt模型对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21年白枕鹤的训练数据AUC值为0.971,测试数据AU... 为掌握繁殖期白枕鹤(Grus vipio)栖息地适宜情况,2021年4—6月和2022年5—6月基于白枕鹤分布位点,利用MaxEnt模型对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21年白枕鹤的训练数据AUC值为0.971,测试数据AUC值为0.970;2022年训练数据AUC值为0.974,测试数据AUC值为0.972,结果均大于0.900,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均达到优秀水平。(2)不同年度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2021年主要为归一化植被指数、距道路距离和土壤亮度,2022年主要为土壤湿度、海拔和土壤亮度。(3)不同年度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适宜面积有差异,2021年为1679 hm^(2)(最适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75、160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0.48%),2022年适宜面积较大,为8473 hm^(2)(最适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56、841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4%)。辉河保护区内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面积有限,且不连续、连通度较低,人类活动对白枕鹤繁殖期栖息地的利用存在干扰,建议保护区在白枕鹤繁殖期限制区内人类活动,减少对白枕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栖息地适宜性 繁殖期 白枕鹤 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超声辅助吸脂术微创治疗项背部脂肪垫临床效果观察
11
作者 李晓飞 宋林章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1096-1098,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辅助吸脂术在项背部脂肪垫微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病人满意率。方法2022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我院收治项背部脂肪垫病人43例,均采用超声辅助吸脂技术微创治疗,末次随访时通过问卷方式调查病人满意度,统计满意率。结果术... 目的观察超声辅助吸脂术在项背部脂肪垫微创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病人满意率。方法2022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我院收治项背部脂肪垫病人43例,均采用超声辅助吸脂技术微创治疗,末次随访时通过问卷方式调查病人满意度,统计满意率。结果术后最大皮下脂肪厚度为(17±6)mm,与术前(38±11)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人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27例,满意11例,一般4例,无效1例,总体满意率88.4%。结论超声辅助吸脂术治疗项背部脂肪垫安全有效,病人满意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脂 超声辅助 项背部脂肪垫
下载PDF
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
12
作者 张琳 刘剑伟 +1 位作者 王佳 彭倩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1期35-39,共5页
目的:探究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CEH)对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CE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 目的:探究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CEH)对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CE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的头痛程度、头痛频率、颈部的活动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IB)],观察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43/45),对照组为82.22%(37/4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头痛持续时间、每周头痛发作频率、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NDI)、颈部功能活动度评分(ROM)、HCT和FIB水平均大幅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温针灸项四穴联合郑氏手法治疗CEH,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颈部功能,调节颈部血流,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温针灸 项四穴 郑氏手法 颈椎功能 疼痛程度
下载PDF
电针项六针联合化瘀颈痹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回顾性研究
13
作者 曾繁广 王大中 陆征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244-1249,共6页
【目的】分析电针项六针联合化瘀颈痹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海口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6例CSA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67例。观察组给予电针... 【目的】分析电针项六针联合化瘀颈痹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海口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6例CSA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67例。观察组给予电针项六针联合化瘀颈痹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联合化瘀颈痹汤治疗。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变化情况,以及颈椎生理曲度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1%(57/59),对照组为77.61%(52/67)。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NDI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NDI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前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流(Vs)、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Vs、Vm、PI及RI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项六针联合化瘀颈痹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患者颈椎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项六针 化瘀颈痹汤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功能 血液流变学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舌项针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14
作者 王肃馨 张旭龙 +1 位作者 王立峰 张丽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2967-2972,共6页
【目的】观察舌项针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 【目的】观察舌项针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舌项针治疗。共治疗4周。治疗1个月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WST)与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组失访2例(1例转院、1例病情加重),对照组失访3例(自行退出1例、中途出院1例、合并其它疾病1例)。最终观察组33例、对照组32例纳入疗效统计。(2)治疗后,2组患者的WST、VFSS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WST、VFS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FOIS、SWAL-QOL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OIS、SWAL-QOL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0%(30/33),对照组为71.87%(23/32)。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项针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摄食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舌项针 经颅直流电刺激 吞咽功能训练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结合经络辨证论治神经性皮炎2例
15
作者 朱苗苗 连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11期62-64,共3页
神经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苔藓样改变及剧烈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焦虑等情志改变,而情志改变又可加重皮肤瘙痒感,患者苦不堪言。作者根据皮疹在皮肤表面分布规律,与经络循行特点相联系,结合患... 神经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苔藓样改变及剧烈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焦虑等情志改变,而情志改变又可加重皮肤瘙痒感,患者苦不堪言。作者根据皮疹在皮肤表面分布规律,与经络循行特点相联系,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辨证神经性皮炎,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法论治神经性皮炎,以期为神经性皮炎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领疮 神经性皮炎 少阳 阳明 经络辨证 中医外治法
下载PDF
项背肌筋膜炎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张军 刘泽键 +2 位作者 王新月 姬佳 孙洁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4期7-11,共5页
项背肌筋膜炎是一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本病发病范围广,好发于老年人、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文职人员和频繁使用电脑工作人员,随着现代社会技术发展,电脑、手机等设备广泛使用,人们长期保持伏案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导致本病发病率升高。... 项背肌筋膜炎是一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本病发病范围广,好发于老年人、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文职人员和频繁使用电脑工作人员,随着现代社会技术发展,电脑、手机等设备广泛使用,人们长期保持伏案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多,导致本病发病率升高。本病以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因疾病定义及病名命名混乱、发病机制复杂、诊断标准尚不统一,且其临床症状多样,并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常被误诊、漏诊。本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等6个中英文数据库2019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1日间发表的项背肌筋膜炎相关文献,并在检索项背肌筋膜炎同时增加筋膜炎、肌筋膜炎、肌筋膜疼痛症、肩背肌筋膜炎、背肌筋膜炎、肩胛肌筋膜炎、肩背痛、项背痛等关键词,通读文献后根据症状及定义进行相关性筛选,对其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其中着重对近5年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行分类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背肌筋膜炎 肌筋膜炎 项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下载PDF
南宁市那平江防洪堤闸泵址方案比选
17
作者 黄强 管军华 《广西水利水电》 2024年第6期66-68,73,共4页
防洪排涝工程中闸泵的选址,需考虑工程用地、航运交通、地形地貌、水文与地质条件、施工和征地拆迁难度、工程投资等众多因素,选址是否合适将对工程附近居民、航运交通、施工难度、工程造价以及防洪排涝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南... 防洪排涝工程中闸泵的选址,需考虑工程用地、航运交通、地形地貌、水文与地质条件、施工和征地拆迁难度、工程投资等众多因素,选址是否合适将对工程附近居民、航运交通、施工难度、工程造价以及防洪排涝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南宁市那平江防洪堤那平江治涝分区排涝泵站及防洪闸选址方案比选为例,通过5个方案分析比较,最终选出最优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堤 防洪闸 排涝泵站 选址 比选 那平江
下载PDF
桂枝加葛根汤主治及临床应用探析
18
作者 谭王琪 田苗芳 +1 位作者 王兴丽 田岳凤 《河南中医》 2024年第11期1650-1653,共4页
桂枝加葛根汤方由“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等6味药物组成,具有解肌发表,宣通经气,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项背强几几”,临床多用于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所致的发热、... 桂枝加葛根汤方由“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等6味药物组成,具有解肌发表,宣通经气,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项背强几几”,临床多用于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所致的发热、恶风、汗出、项背强而不舒等证。“项背强几几”是指从后头部至后腰部的肌肉拘急疼痛感,有时范围可达到腰部,同时多伴有头痛、眩晕等。后世医家基于《伤寒杂病论》桂枝加葛根汤原方,将其用于风寒引起的颈背疼痛、痘疹、斑疹等。现代医家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认为凡是辨证为营卫失和、气血阻滞、筋脉失养者均可使用该方治疗,包括感冒、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等,还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胸背疼痛、高血压动脉硬化所引起的后脑部疼痛等疾病,师古而不泥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加葛根汤 “项背强几几”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2014年美国加州纳帕M_W6.1地震断层参数的Sentinel-1A InSAR反演 被引量:42
19
作者 李永生 冯万鹏 +4 位作者 张景发 李振洪 田云锋 姜文亮 罗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39-2349,共11页
2014年8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海湾北部的纳帕地区发生了MW6.1地震.发震断层是西纳帕断裂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该断层之前并未被足够重视.本文利用欧洲空间局最近发射成功并刚刚投入使用的Sentinel-1A卫星获取的第一对同震干涉像对(201... 2014年8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海湾北部的纳帕地区发生了MW6.1地震.发震断层是西纳帕断裂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该断层之前并未被足够重视.本文利用欧洲空间局最近发射成功并刚刚投入使用的Sentinel-1A卫星获取的第一对同震干涉像对(20140807-20140831),得到了该地震的地表同震形变场,结合震后24h内区域GPS同震形变资料作为约束条件,反演了纳帕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以及滑动分布.Sentinel-1A干涉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了明显的地面形变,视线向最大抬升和最大沉降量均达到了10cm.联合反演结果表明,该发震断层的走向为344°,倾角为80°.主要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平均倾滑角为-146.5°,最大倾滑量达到了1.1m,位于地表下约4km,存在明显的滑动亏损现象.此次地震,累计释放地震矩达1.5×1018 N·m,约合矩震级MW6.1.该结果略小于InSAR单独约束结果,可能与Sentinel-1A像对中包含的快速震后形变分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1A 纳帕地震 西纳帕断裂 震源参数反演 滑动亏损
下载PDF
项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栗先增 顾伯林 +2 位作者 周红 薛建红 周湘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项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 目的探讨项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项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获取5ml布丁样食物、5ml水、10ml水3种食团吞咽的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以及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结果及SS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3种食团的PAS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5ml和10m水PAS评分及SSA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00,P<0.05)。结论项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后患者的吞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针疗法 脑梗死 吞咽障碍 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