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窄叶突变体Narrow leaf11(nal11)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3
1
作者 赵久云 罗洪发 +2 位作者 江燕 杨旭东 查仁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33-1138,共6页
【目的】定位和分析水稻窄叶突变体基因,为水稻叶片发育调控及株型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导泸恢17,获得稳定的窄叶突变体(Narrow leaf 11,nal11),调查其与野生型泸恢17抽穗期功能叶的长和宽、分蘖数及成熟期... 【目的】定位和分析水稻窄叶突变体基因,为水稻叶片发育调控及株型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导泸恢17,获得稳定的窄叶突变体(Narrow leaf 11,nal11),调查其与野生型泸恢17抽穗期功能叶的长和宽、分蘖数及成熟期株高。对nal11和绵恢727正反交获得的F2代进行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结果】nal11抽穗期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宽度与野生型泸恢17存在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差异,分别为野生型泸恢17的60.7%、57.9%和75.8%,但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nal11株高为野生型泸恢17的90.3%,存在显著差异;nal11分蘖数极显著增加,为野生型的150.0%。nal11和绵恢727正反交后,F1代均表现正常叶宽,F2代叶宽发生性状分离,正常叶宽与窄叶植株数比例经χ2检验均符合3∶1,表明nal11是受核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利用SSR标记将nal11定位在水稻第4号染色体RM7290和RM16720标记之间约322 kb范围内,其与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均为0.8 c M,覆盖了32.236 kb的物理区域,在定位区域内有5个注释基因,即Os04g26834、Os04g26850、Os04g26870、Os04g26880和Os04g26841,其序列与前人克隆的窄叶基因无重复。【结论】获得一个新的水稻窄叶突变体(nal11),其窄叶性状由1个隐性核基因控制,定位于水稻第4号染色体RM7290和RM16720标记之间,对功能叶、株高和分蘖数的表型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叶突变体 基因定位 遗传分析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and Fine Mapping of a Novel Rice Narrow Leaf Mutant nal9 被引量:8
2
作者 Wei Li Chao Wu +7 位作者 Guocheng Hu Li Xing Wenjing Qian Huamin Si Zongxiu Sun Xingchun Wang Yaping Fu Wenzhen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1016-1025,共10页
A narrow leaf mutant was isolated from transgenic rice (Oryza sativa L.) lines carrying a T-DNA insertion. The mutant is characterized by narrow leaves during its whole growth period, and was named nal9 (narrow lea... A narrow leaf mutant was isolated from transgenic rice (Oryza sativa L.) lines carrying a T-DNA insertion. The mutant is characterized by narrow leaves during its whole growth period, and was named nal9 (narrow leaf 9). The mutant also has other phenotypes, such as light green leaves at the seedling stage, reduced plant height, a small panicle and increased tillering. 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mutation i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 A hygromycin resistance assay showed that the mutation was not caused by T-DNA insertion, so a map-based cloning strategy was employed to isolate the nal9 gene. The mutant individuals from the F2 generations of a cross between the nal9mutant and Longtepu were used for mapping. With 24 F2 mutants, the nal9 gene was preliminarily mapped near the marker RM156 on the chromosome 3. New INDEL markers were then designed based on the sequence differences between japonica and indica at the region near RM156. The nal9 gene was finally located in a 69.3 kb region between the markers V239B and V239G within BAC OJ1212_C05 by chromosome walking. Sequence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n ATP-dependent CIp protease proteolytic subunit gene (CIpP) was most likely to be the nal9 gene. Furthermore, the nal9 mutation was rescued by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pP cDNA driven by the 35S promoter. Accordingly, the CIpP gene was identified as the NAL9 gene. Our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functional studies of NAL9 in future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 narrow leaf MUTANT nal9 fine mapping.
原文传递
Genetic analysis and gene mapping of a narrow leaf mutant in rice (Oryza sativa L.) 被引量:19
3
作者 WANG DeKai LIU HeQin LI KeLei LI SuJuan TAO YueZh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752-758,共7页
A narrow leaf mutant was obtained after T-DNA transformation conducted on a rice variety Zhonghua 11. Several abnorm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emi-dwarf, delayed flowering time, narrow and inward rol... A narrow leaf mutant was obtained after T-DNA transformation conducted on a rice variety Zhonghua 11. Several abnorm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emi-dwarf, delayed flowering time, narrow and inward rolling leaves, and lower seed-setting, were observed. The rate of net photosynthesis (un-der saturate light) of flag leaves in the muta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ild type. More-over, the leaf transpiration rate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in the mutant flag leaf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wild type at the grain filling stage. It was found that the mutant phenotype was not caused by the T-DNA insertion.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utant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 designated as nal3(t). A genetic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using a large F2 mapping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nal3(t) and an indica variety Longtefu B with 6 polymorphic markers on chromosome 12 identified from 366 SSR markers by the BAS method. Gene nal3(t) was mapped be-tween the markers RM7018 and RM3331. Fine mapping of nal3(t) locus was conducted with 22 newly developed STS markers based on the sequence diversity around the region harboring nal3(t) between Nipponbare and 93-11, and nal3(t) was finally mapped to a 136-kb region between the STS markers NS10 and RH1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遗传分析 基因图谱 物理图谱 狭长叶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Stable Chlorine Dioxide 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Fresh-cut Narrow-leaf Cattail 被引量:1
4
作者 Hesheng HUANG Haiping WANG Shan ZH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6期57-60,共4页
At present, chlorine dioxide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 bactericide that may become an alternative to chlorine. In this study, fresh-cut narrow-leaf cattail was soaked with 45, 70 and 95 mg/L chlorine dioxide solution,... At present, chlorine dioxide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 bactericide that may become an alternative to chlorine. In this study, fresh-cut narrow-leaf cattail was soaked with 45, 70 and 95 mg/L chlorine dioxide solution, respectively. Fresh-cut narrow-leaf catta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regularly to determine changes in surface microbe amount, cellulose content, Vc content, reduction sugar content and sensory quality of narrow-leaf cattail, thus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chlorine diox- ide 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fresh-cut narrow-leaf catta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ree concentrations of chlorine dioxide solu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amount of microbes on the surface of fresh-cut narrow-leaf cattail and improve the edible safety of products. The initial sterilization efficiency was im- proved gradually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chlorine dioxide increased. In addition, chlorine dioxide treatment postponed the increase of cellulose content of fresh-cut narrow-leaf cattail. However, chlorine dioxide oxidized Vc and reducing sugar, and its bleaching effect also exerted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sensory quality of fresh- cut narrow-leaf cattail. Based on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s, 45 - 70 mg/L chlorine dioxide solution exerted the best effects on ster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fresh-cut narrow-leaf cattail. This stud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lorine dioxide solution and promo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nar- row-leaf cattail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rrow-leaf cattail FRESH-CUT Chlorine dioxide Quality
下载PDF
绿豆窄叶突变体vrnl9基因的精细定位与转录组分析
5
作者 叶卫军 吴泽江 +3 位作者 田东丰 张阴 张玲玲 周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叶片是绿豆最重要的光合作用场所,其形态结构影响光合作用、群体结构和产量。筛选和鉴定绿豆叶形突变体材料,为探究叶片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和叶形遗传改良奠定基础。在皖科绿3号EMS(Ethyl methyl sulphonate)诱变突变体库中鉴定出1个窄... 叶片是绿豆最重要的光合作用场所,其形态结构影响光合作用、群体结构和产量。筛选和鉴定绿豆叶形突变体材料,为探究叶片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和叶形遗传改良奠定基础。在皖科绿3号EMS(Ethyl methyl sulphonate)诱变突变体库中鉴定出1个窄叶突变体vrnl9,并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基因定位和转录组分析。表型分析发现,窄叶突变体vrnl9叶片宽较野生型皖科绿3号显著减小,叶面积和叶柄长也显著缩减;突变体主茎退化,生育期延长10 d。在突变位点的定位中,本研究利用苏绿16-10与突变体vrnl9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结果表明,窄叶突变体vrnl9的窄叶表型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χ^(2)=1.40)。BSA测序分析将突变位点定位在第9染色体上0~3.1 Mb的区间内,结合图位克隆的方法,本研究将窄叶基因vrnl9定位在标记NL-15和NL-28之间354.6 kb的区间内。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皖科绿3号相比,突变体vrnl9中有182个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改变,其中86个上调、96个下调。KEGG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玉米素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这些研究结果为克隆窄叶基因vrnl9和解析绿豆叶片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窄叶 vrnl9基因 基因定位 转录组分析
下载PDF
绿豆窄叶突变体vrnl11的精细定位
6
作者 叶卫军 吴泽江 +1 位作者 田东丰 周斌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绿豆叶形突变体和叶形调控基因的鉴定,可为品种叶形的遗传改良提供种质资源,也有利于解析叶片发育的遗传调控机理。从皖科绿3号EMS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到窄叶突变体vrnl11,利用vrnl11/皖科绿3号和vrnl11/中绿1号的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分析,... 绿豆叶形突变体和叶形调控基因的鉴定,可为品种叶形的遗传改良提供种质资源,也有利于解析叶片发育的遗传调控机理。从皖科绿3号EMS诱变突变体库中筛选到窄叶突变体vrnl11,利用vrnl11/皖科绿3号和vrnl11/中绿1号的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分析,用χ^(2)检验确定F_(2)群体中不同表型植株的分离模式。以vrnl11和中绿1号及中绿5号构建的2个F_(2)群体为定位群体,利用BSA测序技术和图位克隆的方法完成vrnl11的精细定位。表型鉴定结果表明,vrnl11叶片宽和叶面积较野生型皖科绿3号分别减少25.7%和21.7%。遗传分析表明,vrnl11的窄叶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调控。BSA测序分析将突变位点定位在第11染色体上15.0 Mb至末端4.7 Mb的区间内。利用新开发的多态性分子标记将vrnl11定位在标记nl-61和nl-46之间186.5 kb的区间内,包含9个预测基因。这些研究结果为克隆vrnl11和解析绿豆叶片生长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窄叶 突变体vrnl11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窄叶突变体nrl2新等位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7
作者 姚栋萍 盛文涛 +3 位作者 吴俊 柏斌 肖贵 傅爱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3-139,共7页
以籼型两系不育系Y58S的窄叶突变体nrl2(1)为试验材料,对nrl2(1)突变体材料进行表型、组织学分析,发现该突变体主要表现为叶片变窄且卷曲,维管束发育异常,大、小叶脉数显著减少;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窄叶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基... 以籼型两系不育系Y58S的窄叶突变体nrl2(1)为试验材料,对nrl2(1)突变体材料进行表型、组织学分析,发现该突变体主要表现为叶片变窄且卷曲,维管束发育异常,大、小叶脉数显著减少;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窄叶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基因精细定位,发现NRL2(1)定位在第3染色体46000 bp区间内;图位克隆及候选基因验证结果表明该基因是NRL2的等位基因;测序比对结果显示,突变体的第17个外显子由碱基C变为T,对应的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为终止密码子,造成翻译提前终止。以nrl2(1)为亲本材料,选育两系不育系,预期可选育出叶片较窄、株型紧凑、分蘖多的新型两系不育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叶 突变体 基因克隆 基因功能分析
下载PDF
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表型鉴定及转录组分析
8
作者 刚爽 张世睿 +2 位作者 陆晓春 高梽鑫 李金红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为解析高粱窄叶的分子调控机制,挖掘影响高粱叶片发育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利用0.1%EMS化学诱变野生型BTX623获得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narrow leaf1),以野生型植株BTX623和窄叶突变体nal1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长、叶片宽、株高、... 为解析高粱窄叶的分子调控机制,挖掘影响高粱叶片发育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利用0.1%EMS化学诱变野生型BTX623获得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narrow leaf1),以野生型植株BTX623和窄叶突变体nal1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长、叶片宽、株高、穗长等性状进行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BTX623的叶片相比,2叶1心时,窄叶突变体nal1的叶片开始变窄;开花期植株和成熟期植株叶片宽和叶片长差异极显著;成熟期窄叶突变体nal1穗较松散,但植株株高差异不显著。开花期剑叶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高粱窄叶突变体nal1和野生型BTX623开花期剑叶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1 520个,通过KEGG、GO富集分析得出,功能注释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玉米素生物合成、光合作用天线蛋白、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等通路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参与调控生长素和玉米素信号转导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7个,参与调控玉米素生物合成的差异表达基因为7个,这些基因在窄叶突变体nal1中差异表达,直接影响生长素、玉米素的信号转导和玉米素的生物合成。因此推测突变体nal1通过调节生长素、玉米素的信号转导和玉米素的生物合成影响窄叶突变体nal1叶片的发育,进而突变体nal1出现叶片变窄的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窄叶突变体nal1 表型鉴定 转录组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水稻显性窄叶突变体Dnal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9
9
作者 桑贤春 林婷婷 +5 位作者 何沛龙 王晓雯 廖红香 张孝波 马玲 何光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19-1827,共9页
【目的】对一个新的水稻显性窄叶突变体进行鉴定,为水稻叶片形态建成的分子机理和株型育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窄叶突变体Dnal1,连续7代种植,表型均稳定遗传。开花期,调查Dnal... 【目的】对一个新的水稻显性窄叶突变体进行鉴定,为水稻叶片形态建成的分子机理和株型育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窄叶突变体Dnal1,连续7代种植,表型均稳定遗传。开花期,调查Dnal1和野生型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及卷曲度,对剑叶最宽处进行石蜡切片分析;灌浆期,测量剑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配制西农1A/Dnal1和Dnal1/中花11杂交组合,利用F1和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Dnal1/中花11的F2隐性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田间小区种植,设置2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16.7 cm×26.72 cm和13.36 cm×20.04 cm,3次重复,成熟期考查株高、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籽粒长和籽粒宽等主要农艺性状,并估算理论产量。【结果】Dnal1的叶片宽度全生育期内均极显著变窄,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分别为0.96、0.89和0.88 cm,与野生型的19.6、19.41和18.42 cm相比,降低了一半左右。Dnal1大维管束数量与缙恢10号相比无显著变化,小维管束数量则下降了44.13%,达极显著差异水平。缙恢10号相邻大维管束之间一般有6个小维管束,Dnal1则只有3个。Dnal1的叶片微卷,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卷曲度分别为11.2、12.1和11.8,野生型的叶片卷曲度为零。此外,Dnal1的叶片颜色略深于野生型,叶绿素a的含量略有升高,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光合生理测定表明,与野生型相比,Dnal1的水分利用率略有升高,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略有下降,气孔导度则显著降低。除叶片性状变化外,Dnal1还表现籽粒变窄和茎秆变细,株高和籽粒长无明显变化。Dnal1的籽粒宽度为2.33 mm,与缙恢10号的2.78 mm相比,极显著下降,导致Dnal1的千粒重仅为野生型的73.18%,极显著下降。低密度种植条件下,Dnal1的理论产量显著低于野生型;高密度种植条件下,Dnal1的理论产量则显著高于野生型,较高的结实率和单株有效穗是Dnal1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西农1A/Dnal1与Dnal1/中花11杂交组合的F1群体,剑叶的叶片宽度分别为0.99 cm和0.94 cm,与Dnal1的0.96 cm相比,无显著差异;F2群体中出现窄叶植株和宽叶植株两种类型,窄叶和宽叶单株出现的频率呈双峰分布,且窄叶和宽叶的分离比符合3﹕1,表明Dnal1的窄叶性状受1个显性主效基因调控。利用分子标记最终将DNAL1定位在第2染色体上,位于SSR标记RM13646和RM1307之间,物理距离为391 kb。【结论】Dnal1是一个EMS诱变获得的显性窄叶水稻突变体,基因定位在第2染色体391 kb的物理范围内,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具有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显性窄叶 基因定位 光合系统 株型育种
下载PDF
桃GRF基因家族的序列及其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曹珂 薛灵姿 +5 位作者 王蛟 方伟超 朱更瑞 陈昌文 王新卫 王力荣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8-586,共9页
转录因子家族基因GRF(growth-regulating factor)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生长调控因子基因,在水稻和拟南芥中,GRF家族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正向调控茎和叶生长发育的功能。为了探究在桃中GRF基因是否参与了狭叶桃"金蜜狭叶"的叶... 转录因子家族基因GRF(growth-regulating factor)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生长调控因子基因,在水稻和拟南芥中,GRF家族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正向调控茎和叶生长发育的功能。为了探究在桃中GRF基因是否参与了狭叶桃"金蜜狭叶"的叶片发育,本试验首先分析桃基因组中鉴定出的GRF基因的序列信息;然后,以正常叶片的"上海水蜜"桃为对照,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了这些GRF基因在"金蜜狭叶"桃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情况;最后,利用126对简单序列重复标记对1个F2杂交群体进行连锁分析,定位狭叶性状,辅助筛选狭叶性状的候选基因。结果表明:桃基因组GRF基因包括10个成员,分布在除4和8外的其他染色体上,编码蛋白的氨基酸长度在191~612之间。蛋白序列分析表明,除ppa011917m的QLQ结构域中的Leu残基被Phe代替外,这10个GRF的N端均含保守的QLQ和WRC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将桃上的10个GRF基因分为3组。从10个GRF基因的表达结果可以看出,6个基因在茎尖的表达量高于幼叶,也高于其他成熟组织和器官;其中2个基因在狭叶桃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叶对照。通过连锁分析将"金蜜狭叶"桃的狭叶性状定位在第6染色体的15.7~21.1 Mb之间,该区间仅含有1个GRF基因ppa003017m,是狭叶性状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将为"金蜜狭叶"桃狭叶性状基因的鉴定和高光效种质筛选奠定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录 GRF基因 狭叶 荧光定量
下载PDF
水稻窄叶突变体nal(t)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楠 桑贤春 +4 位作者 赵芳明 凌英华 李云峰 杨正林 何光华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7-161,共5页
在水稻(Oryza sativa)缙恢10号的EMS诱变群体中发现一个窄叶突变体nal(t),表现出叶片变窄不变短、植株半矮化、节间变细变短和穗长缩短等特性。突变体苗期和成熟期叶片平均宽度为0.99cm和1.42cm,分别为野生型的76%和74%,均达到极显著差... 在水稻(Oryza sativa)缙恢10号的EMS诱变群体中发现一个窄叶突变体nal(t),表现出叶片变窄不变短、植株半矮化、节间变细变短和穗长缩短等特性。突变体苗期和成熟期叶片平均宽度为0.99cm和1.42cm,分别为野生型的76%和74%,均达到极显著差异。nal(t)成熟期倒一、倒二、倒三节间长和宽分别为9.16cm、6.97cm、3.57cm和0.31cm、0.36cm、0.45cm,仅为野生型的63%、83%、71%和78%、72%、79%。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标记将NAL(T)定位在第12染色体长臂RM6869和RM2853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1cM和9.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定位 遗传分析 窄叶突变体(nal(t)) 水稻
下载PDF
水稻窄叶突变体nal7(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游小庆 桑贤春 +5 位作者 赵芳明 凌英华 李云峰 杨正林 李楠 何光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40-244,共5页
本研究以恢复系缙恢10号为试验材料,经过EMS诱变,对水稻叶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体中发现一个窄叶突变体,表现为叶片变窄、节间变细、结实率降低等一系列突变表型。成熟期的功能叶片宽度为野生型的74.69%,倒一、二、三节的宽度分... 本研究以恢复系缙恢10号为试验材料,经过EMS诱变,对水稻叶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体中发现一个窄叶突变体,表现为叶片变窄、节间变细、结实率降低等一系列突变表型。成熟期的功能叶片宽度为野生型的74.69%,倒一、二、三节的宽度分别为野生型的45.10%、57.38%、74.63%,总叶脉数为野生型的67.36%。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标记将其定位在第3染色体长臂RM14379和RM1442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1cM和3.0cM。因与nal7位于相同的染色体区段,暂命名为nal7(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叶突变体(nal7(t))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窄叶突变体nal10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5
13
作者 方云霞 朱丽 +13 位作者 潘江杰 余海平 薛大伟 饶玉春 王小虎 石珍源 张栋 祝阳舟 董国军 曾大力 张光恒 郭龙彪 胡江 钱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7-594,共8页
利用EMS诱变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获得一个新窄叶突变体nal10,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出极窄叶和弱小的特征,在生殖期表现出矮化、窄叶、畸颖和不育的表型。组织解剖学分析表明,nal10的叶片窄化可能是由于叶片大脉和小脉数量减少造成的。遗传... 利用EMS诱变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获得一个新窄叶突变体nal10,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出极窄叶和弱小的特征,在生殖期表现出矮化、窄叶、畸颖和不育的表型。组织解剖学分析表明,nal10的叶片窄化可能是由于叶片大脉和小脉数量减少造成的。遗传分析表明,该窄叶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nal10与台中本地一号(TN1)构建的F2群体,通过混合分离法,在第1染色体上找到3个紧密连锁的SSR标记(RM1287、RM562和RM5638)。进一步利用新发展的分子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STS标记PK83和PK78之间的55.2kb范围内,该区间共有8个开放阅读框。RT-PCR分析表明,NAL10的突变能够造成生长素生物合成、信号转导和运输基因转录水平的下降,因此NAL10是一个与生长素相关的窄叶新基因。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克隆该基因、丰富水稻叶发育的遗传调控网络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叶 NAL10 基因定位
下载PDF
窄叶桃与普通叶片桃杂交子代(F_1)叶片性状的变异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斌斌 俞明亮 +2 位作者 蔡志翔 许建兰 马瑞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48-852,共5页
为探明窄叶桃与普通叶片桃杂交子代(F1)叶片性状的遗传规律,以窄叶桃品系BYDOP7029、普通叶片桃金霞油蟠和湖景蜜露及BYDOP7029×金霞油蟠和湖景蜜露×BYDOP7029 2个组合的F1代幼苗为试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F1代群... 为探明窄叶桃与普通叶片桃杂交子代(F1)叶片性状的遗传规律,以窄叶桃品系BYDOP7029、普通叶片桃金霞油蟠和湖景蜜露及BYDOP7029×金霞油蟠和湖景蜜露×BYDOP7029 2个组合的F1代幼苗为试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F1代群体叶片性状分离比例符合1对等位基因的分离规律;2个组合单株间叶片性状有广泛的遗传变异;叶面积、叶长、叶宽和周长都可作为不同组合F1区分和识别的重要依据;叶面积与叶宽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长/叶宽极显著负相关(P<0.01),2个组合F1的叶宽、叶长/叶宽与叶面积具有极显著的二元线性回归关系(P<0.01),复相关系数为0.981 782,通用回归方程为:叶面积=-37.135 4+17.013 2×叶宽+3.098 6×(叶长/叶宽);2个组合F1形状因子的遗传变异幅度均较亲本大,且都表现负向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F1中窄叶类型对群体叶片形状因子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叶桃 杂交子代 叶片性状 线性回归 杂种优势
下载PDF
一个水稻矮秆窄叶突变体的鉴定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继云 叶胜海 +7 位作者 李小华 赵小燕 尚海漩 纪现军 邓晓梅 陈萍萍 金庆生 张小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3,共7页
常规粳稻秀水09经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获得了一个矮秆窄叶突变体dnl1(dwarf and narrow leaf 1),经多代自交性状稳定。dnl1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具有植株矮、叶片窄、分蘖强的特点。遗传分析表明dnl1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 常规粳稻秀水09经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处理,获得了一个矮秆窄叶突变体dnl1(dwarf and narrow leaf 1),经多代自交性状稳定。dnl1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具有植株矮、叶片窄、分蘖强的特点。遗传分析表明dnl1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利用SSR分子标记将突变基因dnl1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SSR标记RM17478与RM17488之间约260 kb范围内。测序比对分析表明Dnl1可能为Nal1基因的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秆窄叶 图位克隆 分子定位
下载PDF
贵州天然豆科牧草——窄叶野豌豆的引种与驯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邦长 叶玛丽 +2 位作者 何胜江 张川黔 宋高翔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10,共4页
对采自贵州省册亨县、三都县的窄叶野豌豆野生种进行了引种驯化。结果表明:其产草量中等,鲜草37.5~45t/hm2,草质优良;生育期短,早熟;种子产量高,收纯净种子500~600kg/hm2。适合在我国南方中亚热带地区... 对采自贵州省册亨县、三都县的窄叶野豌豆野生种进行了引种驯化。结果表明:其产草量中等,鲜草37.5~45t/hm2,草质优良;生育期短,早熟;种子产量高,收纯净种子500~600kg/hm2。适合在我国南方中亚热带地区同水稻、玉米轮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叶野豌豆 野生牧草 引种 驯化
下载PDF
用SSR标记鉴定水稻突变体杂交F_1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查仁明 王启元 +3 位作者 罗洪发 王文挺 龙天喜 江燕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3期135-138,共4页
DNA标记技术可从基因组水平上鉴定F1。用SSR标记鉴定水稻突变体杂交F1,为F2群体构建和突变体基因定位提供依据。以经EMS诱导获得的R30白化突变和‘泸恢17’窄叶突变分别作为亲本,组配2个杂交组合,用3个SSR标记对其单株进行鉴定。RM6105... DNA标记技术可从基因组水平上鉴定F1。用SSR标记鉴定水稻突变体杂交F1,为F2群体构建和突变体基因定位提供依据。以经EMS诱导获得的R30白化突变和‘泸恢17’窄叶突变分别作为亲本,组配2个杂交组合,用3个SSR标记对其单株进行鉴定。RM6105检测了R30白化突变ב泸恢17’组合4个单株(1~4号),其中4号单株表现父母本互补的带型,为真实F1,另外3个的标记型与母本相同,为母本自交结实,RM6965和RM5349的鉴定结果与RM6105一致;该3个标记从R30ב泸恢17’窄叶突变组合14个F1单株中(5~18号)检测到3个真实F1(9、12和15号);RM6965、RM5349和RM6105均可对R30与‘泸恢17’组合F1进行鉴定,且结果一致;分子标记对F1进行鉴定,可用于杂交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1鉴定 SSR 白化突变 窄叶突变 水稻
下载PDF
水稻细卷叶突变体nrl2_(t)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德仲 桑贤春 +6 位作者 游小庆 王增 王秋实 赵芳明 凌英华 李云峰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59-1166,共8页
研究调控水稻叶片发育基因对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和株型改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籼稻恢复系缙恢10号的EMS突变体库中发现一个水稻新型突变体,命名为nrl2(t)。该突变体叶片卷曲、变细、伸长,茎秆变细,抽穗期提前,叶绿素含量增高,孕穗... 研究调控水稻叶片发育基因对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和株型改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籼稻恢复系缙恢10号的EMS突变体库中发现一个水稻新型突变体,命名为nrl2(t)。该突变体叶片卷曲、变细、伸长,茎秆变细,抽穗期提前,叶绿素含量增高,孕穗期剑叶生长素含量降低,而幼穗中生长素含量有所提高。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SSR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第3染色体SSR标记s3RM1和s3RM3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14kb。研究结果为该基因的克隆及进一步揭示细叶卷曲形成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细卷叶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生长素
下载PDF
不同狭叶桃品种光合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蛟 朱更瑞 +4 位作者 方伟超 曹珂 陈昌文 王小丽 王力荣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28-1134,1319,共7页
【目的】通过比较‘金蜜狭叶桃’‘直挺狭叶桃’及‘石射狭叶桃’3个品种的光合及生物学特性,为筛选优质狭叶桃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乙醇浸提法及田间调查等方法,对叶片解剖结构、叶绿素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利用Li-640... 【目的】通过比较‘金蜜狭叶桃’‘直挺狭叶桃’及‘石射狭叶桃’3个品种的光合及生物学特性,为筛选优质狭叶桃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乙醇浸提法及田间调查等方法,对叶片解剖结构、叶绿素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利用Li-6400型气体交换系统,测定3个狭叶桃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季节变化。【结果】1)叶长、叶宽及叶面积表现为‘金蜜狭叶桃’>‘石射狭叶桃’>‘直挺狭叶桃’;比叶重及叶柄长度表现为‘石射狭叶桃’>‘金蜜狭叶桃’>‘直挺狭叶桃’;叶片开张度及节间长度表现为‘直挺狭叶桃’>‘石射狭叶桃’>‘金蜜狭叶桃’。叶绿素a、a/b表现为‘石射狭叶桃’大于‘金蜜狭叶桃’和‘直挺狭叶桃’,并且差异性显著,但叶绿素b含量为‘直挺狭叶桃’显著大于另外2个品种;叶片厚度及栅栏组织厚度表现为‘直挺狭叶桃’小于‘金蜜狭叶桃’和‘石射狭叶桃’,并且差异性显著。2)光合特性表现为:3个狭叶桃品种4—8月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其中‘直挺狭叶桃’的变化趋势较为平缓。净光合速率日积分值表现为‘直挺狭叶桃’(301.4 mmol·m^(-2))>‘石射狭叶桃’(238.4 mmol·m^(-2))>‘金蜜狭叶桃’(180.0 mmol·m^(-2))。【结论】3个狭叶桃品种的光合及生物学特性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叶桃 净光合速率 叶片解剖结构 叶绿素含量
下载PDF
水稻窄卷叶突变体Nrl3(t)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小惠 秦亚芝 +6 位作者 张迎信 占小登 张振华 沈希宏 程式华 曹立勇 吴先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5-600,共6页
利用60 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恢复系中恢8015,获得了一份窄卷叶突变体Nrl3(t)。与野生型中恢8015相比,突变体叶片显著变窄内卷、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结实率降低、千粒重降低、粒长粒宽减小。细胞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维管束减少和泡状细... 利用60 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恢复系中恢8015,获得了一份窄卷叶突变体Nrl3(t)。与野生型中恢8015相比,突变体叶片显著变窄内卷、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结实率降低、千粒重降低、粒长粒宽减小。细胞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维管束减少和泡状细胞不够饱满是导致叶片变窄卷曲的原因。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窄卷叶突变体Nrl3(t)与粳稻品种02428杂交获得的F2分离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和新开发的InDel标记,将窄卷叶基因Nrl3(t)定位于第2染色体长臂标记C9和C10E之间约70.3kb区间内。研究结果为该基因的克隆及进一步揭示水稻窄卷叶形成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卷叶 基因 精细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