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ronology and Crust-Mantle Mixing of Ore-forming Porphyry of the Bangongco: Evidence from Zircon U-Pb Age and Hf Isotopes of the Naruo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被引量:12
1
作者 ZHOU Xiong FEI Guangchun +3 位作者 ZHOU Yu WEN Chunqi ZHANG Yi YUE Xiangy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17-228,共12页
The Naruo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aruo deposit) in Tibet is a potentially ultra-large, typical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which was recently discovered in the Bangongco-... The Naruo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aruo deposit) in Tibet is a potentially ultra-large, typical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which was recently discovered in the Bangongco-Nujiang metallogenic belt. This study analyzed U-Ph chronology and Hf isotopes of the ore-bearing granodiorite porphyry in the Naruo deposit using the LA-ICPMS dating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ighted average age is 124.03±0.94Ma (MSWD=1.7, n=20), and 2±6pb/23SU isocbron age is 126.2±2.7 Ma (MSWD=1.02, n=20), both of which are within the error. The weighted average age represents the crystallization age of the granodiorite porphyr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ore-bearing porphyry in the Naruo deposit area was form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further implies that the Neo-tethys Ocean had not been closed before 124 Ma under a typical island-arc subduction environment. The εGr(t) of zircons from the granodiorite porphyry varies from 2.14 to 9.07, with an average of 5.18, and all zircons have εRf(t) values greater than 0; 176Hf/177Hf ratio is relatively high (0.282725-0.282986). Combined with the zircon age--Hf isotope correlation diagram, the aforementioned data indicate that the source reservoir might be a region that is mixed with depleted mantle and ancient crust, which possibly contains more materials sourced from depleted mantle. Rock-forming ages and ore-forming ages of the Duolong ore concentrate area are 120-124 Ma and 118-119 Ma,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 124-118 Ma represents the main rockforming and ore-forming stage within the area. The Naruo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Bangongco-Nujiang suture, and it yielded a zircon LA-ICPMS age of 124.03 Ma. This indicates the Bangongco-Nujiang oceanic basin subducted towards the north at about 124 Ma, and the Neo-tethys Ocean had not been closed before the middle Early Cretaceous.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crust-mantle mixing formed the series of large and giant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s in the Bangong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ore-bearing porphyry zircon LA-ICPMS dating Hfisotope Bangongco-Nujiang suture naruo Tibet
下载PDF
Thermal History of the Naruo Porphyry Deposit in the Duolong Ore District,Western Tibet:Evidence from U-Pb,^(40)Ar/^(39)Ar and(U-Th)/He Thermochronology 被引量:1
2
作者 YANG Huanhuan FANG Xiang +7 位作者 SONG Yang LIN Bin LI Yanbo WANG Qin LIU Zhibo HE Long ZHANG Qi FU Xueli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2015-2027,共13页
The Naruo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containing more than 2 Mt of copper is located in the Duolong ore district in the west of the Bangongco–Nujiang belt in central Tibet.New zircon U-Pb,biotite^(40)Ar/^(39)Ar,zircon(U-... The Naruo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containing more than 2 Mt of copper is located in the Duolong ore district in the west of the Bangongco–Nujiang belt in central Tibet.New zircon U-Pb,biotite^(40)Ar/^(39)Ar,zircon(U-Th)/He ages,published age data together with thermal modeling we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o investigate the thermal history of Naruo deposit.Thermal modeling reveals a prolonged magmatic-hydrothermal evolution firstly cooling from~700℃to~350℃at 120 Ma,then cooling to 230℃at 106 Ma and maintaining at 200℃from 106 to 90 Ma which is attributed to multiple magmatic events and thermal effect of strike-slip fault.Affected by thrust nappe structure,the sample was consistent with 120℃from 70 to 63 Ma.The Naruo deposit started to experience exhumation at a rate of~0.07 km/Myr since 60 Ma which is related to India-Asia collision.The prolonged magmatic-hydrothermal evolution process might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Naruo deposit.The ore-related intrusions preserved in the foot walls of strike-slip fault and thrust nappe structure are the objects of future exploration in the Duolong ore distri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 age ^(40)Ar/^(39)Ar (U-Th)/He magmatic-hydrothermal history naruo porphyry deposit TIBET
下载PDF
西藏拿若铜(金)矿床隐爆角砾岩对成矿时代的约束
3
作者 高轲 宋扬 +3 位作者 刘治博 杨欢欢 林彬 李发桥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398,共14页
【研究目的】拿若矿床是多龙矿集区4个超大型矿床之一,由斑岩型和角砾岩型矿体组成。斑岩型矿体研究资料丰富,角砾岩矿体研究程度较浅,隐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时代关系还缺乏详细的研究。隐爆角砾岩整体呈筒状产出,角砾成分为长石石英砂... 【研究目的】拿若矿床是多龙矿集区4个超大型矿床之一,由斑岩型和角砾岩型矿体组成。斑岩型矿体研究资料丰富,角砾岩矿体研究程度较浅,隐爆作用与成矿作用的时代关系还缺乏详细的研究。隐爆角砾岩整体呈筒状产出,角砾成分为长石石英砂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胶结物成分主要为岩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年代学证据探讨隐爆角砾岩形成与成矿的时代关系。【研究结果】锆石矿物学显示花岗闪长斑岩(NR1)锆石边部发生溶蚀边,震荡环带减弱,未彻底重结晶;胶结物(NR2)锆石结晶较好,震荡环带清晰。两种样品的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两期岩浆源区均为陆壳环境;稀土配分曲线均较陡,富集重稀土,亏损轻稀土;具有显著的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17.3~125.4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20.8±1.4)Ma,成岩时间在120.8 Ma左右;胶结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13.5~119.9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16.4±1.2)Ma,隐爆时代在116.4 Ma左右。【结论】拿若矿床共发生两期成岩作用,分别为~120 Ma和~117Ma。拿若矿床成矿作用发生在116~117 Ma,而非~120 Ma。根据年代学证据认为,成矿作用和隐爆作用受同期岩浆作用控制,隐爆作用在前而成矿作用在后,岩浆演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隐爆时代 成岩成矿时代 隐爆角砾岩 拿若 西藏 矿产勘查工程
下载PDF
藏西北多龙矿集区拿若斑岩铜(金)矿床磷灰石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4
作者 李发桥 唐菊兴 +6 位作者 宋扬 林军 林彬 杨欢欢 唐攀 郑明 郭朵朵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5-906,共22页
拿若矿床目前是藏西北改则县多龙矿集区第三大斑岩型铜(金)矿床,前人开展了系统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地质背景等研究,但空间蚀变分带和岩浆演化过程等方面研究较为薄弱。笔者等以拿若矿床磷灰石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钻孔科研编录的基础... 拿若矿床目前是藏西北改则县多龙矿集区第三大斑岩型铜(金)矿床,前人开展了系统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地质背景等研究,但空间蚀变分带和岩浆演化过程等方面研究较为薄弱。笔者等以拿若矿床磷灰石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钻孔科研编录的基础上,开展了磷灰石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研究,探讨拿若矿床磷灰石矿物彩色阴极发光特征与蚀变分带的耦合关系,揭示含矿岩浆演化期次及氧化还原状态。磷灰石彩色阴极发光特征显示,拿若矿床磷灰石彩色阴极发光(CL)特征主要表现为黄褐色、绿色—亮黄色和灰黑色,分别对应未蚀变、钾化蚀变和绢英岩化蚀变环境,磷灰石彩色CL特征与其所处蚀变环境的关系验证了笔者等重新厘定的拿若矿床斑岩系统“双钾化带”空间蚀变分带结构。磷灰石电子探针(EPMA)主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磷灰石的CaO=53.5%~56.5%,P_(2)O_(5)=39.5%~42%,F=1.26%~3.24%,Cl=0.01%~1.99%,SO_(3)=0~1.28%,由此计算的X_(F)=0.68~1.76,XCl=0.001~0.58,X_(OH)=0.21~1.05。不同类型、阶段的磷灰石挥发分(F、Cl、OH)、SO_(3)等成分含量变化趋势反映了拿若矿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发生了气体饱和→流体出溶→金属沉淀的过程,并揭示了成矿岩浆高氧逸度的性质。此外,环带状岩浆磷灰石反映了隐爆角砾岩系统发育了三期次岩浆作用,并指示了第I、III期岩浆活动具有更高氧逸度特征,与成矿关系更加密切。因此,笔者等认为在多期次岩浆热液叠加型斑岩铜矿床中,磷灰石在辅助厘定蚀变类型和反演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学 矿物化学 磷灰石 斑岩型矿床 拿若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5
作者 姚飞扬 孙振明 +3 位作者 刘应州 朱万朋 李宏斌 王淑婷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24年第1期32-39,共8页
拿若铜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北侧,是多龙矿集区重要组成矿床之一,已探明储量达大型规模。本文对其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围岩蚀变等进行调查,通过野外调研及室内岩相学与矿相学分析,将拿若铜金矿的形成过程划... 拿若铜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北侧,是多龙矿集区重要组成矿床之一,已探明储量达大型规模。本文对其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围岩蚀变等进行调查,通过野外调研及室内岩相学与矿相学分析,将拿若铜金矿的形成过程划分为岩浆作用阶段、钾长石-硫化物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和氧化作用阶段五个成矿阶段;同时对拿若铜金矿床的围岩蚀变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拿若铜金矿床自岩体中心向围岩可划分出钾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和角岩化带4个蚀变带,具有斑岩型矿床典型的中心式面型蚀变特征;通过与国内外典型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进行对比,提出拿若铜金矿床的矿床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金矿床。根据矿体产出地质条件,提出具有钾硅化、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的早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与中侏罗统色哇组长石石英砂岩及其接触带是重要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多龙矿集区 拿若铜金矿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下载PDF
西藏拿若铜(金)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及成矿物质来源 被引量:1
6
作者 高轲 宋扬 +2 位作者 刘治博 杨欢欢 王艺云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5-155,共11页
为探讨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矿床成矿机制,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矿石学研究基础上对矿石样品进行硫和铅同位素分析,并对成因意义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7件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2.3‰~2.3‰之... 为探讨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矿床成矿机制,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矿石学研究基础上对矿石样品进行硫和铅同位素分析,并对成因意义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7件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2.3‰~2.3‰之间,均值为-0.1‰;其中13件黄铁矿δ^(34)S值变化范围为-2.3‰~2.3‰,均值为0.2‰;4件黄铜矿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1.5~-0.8‰,均值为-1.1‰。δ^(34)S值频率直方图总体具有塔式分布特征,平均值接近于零,具幔源硫特征。金属硫化物的^(208)Pb/^(204)Pb介于38.209~38.854之间,平均值为38.635;^(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541~15.665,平均值为15.605;^(206)Pb/^(204)b为17.942~18.580,平均值为18.461,具有正常铅的特征。铅同位素μ值变化范围为9.40~9.57,均小于9.58,表明矿床铅主要来自幔源物质。拿若矿床的硫和铅同位素特征与多龙矿集区斑岩型矿床类似,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岛弧环境下幔源物质,可能存在壳源物质的混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铅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拿若铜(金)矿 班怒成矿带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三维模型构建及矿体资源量估算
7
作者 李丽 《现代矿业》 CAS 2023年第12期69-72,共4页
对矿床进行三维模拟分析及矿体资源量估算时,易受到矿体展布位置及形态的影响,导致建模出现误差和资源量估算不准的问题。以拿若铜(金)矿床为例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及矿体资源量估算优化分析。首先,分析矿床地质和矿体特征;其次,根据特征情... 对矿床进行三维模拟分析及矿体资源量估算时,易受到矿体展布位置及形态的影响,导致建模出现误差和资源量估算不准的问题。以拿若铜(金)矿床为例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及矿体资源量估算优化分析。首先,分析矿床地质和矿体特征;其次,根据特征情况,确定全部钻孔的孔口坐标、岩心基本分析数据、测量数据和地层信息相关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导入Micromine软件中,生成数据库;然后,以数据库的建立为基础,结合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构建矿床三维立体模型;最后,采用距离反比法进行资源量估算。通过传统地质块段法验证,证明运用距离反比法进行资源量估算方法合理、结果可靠,有利于实现矿山资源储量的动态估算,为采矿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拿若铜(金)矿床 三维模型 距离反比法 资源量估算
下载PDF
西藏拿若斑岩型铜(金)矿床绿泥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超 唐菊兴 +13 位作者 宋俊龙 张志 李玉彬 孙兴国 王勤 丁帅 方向 李彦波 卫鲁杰 王艺云 杨欢欢 高轲 宋扬 林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6-872,共17页
西藏拿若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波龙斑岩型矿床和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之后,又一个具有重要勘查和研究意义的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研究拿若矿区绿泥石矿物学和化学... 西藏拿若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波龙斑岩型矿床和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之后,又一个具有重要勘查和研究意义的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研究拿若矿区绿泥石矿物学和化学成分特征,探讨矿床成因及找矿勘查意义。拿若矿区内广泛发育绿泥石化蚀变,根据绿泥石野外产出状态,可将其分为三大类:Ⅰ—角砾岩筒中作为胶结物的绿泥石,Ⅱ—斑岩体中蚀变绿泥石,Ⅲ—长石石英砂岩中石英颗粒间绿泥石。三类绿泥石存在明显空间分布规律,Ⅰ类位于矿区南西部,Ⅱ类在矿区中部和北东部,Ⅲ类主要分布在两者之间(部分不在该范围)。电子探针研究结果表明,Ⅰ类绿泥石含有高AlⅣ、Fe2+/(Fe2++Mg2+)和FeT/(FeT+Mg)值(分别是0.85、0.52、0.59),Ⅱ类绿泥石这几项参数值较低(分别是0.76、0.42、0.48),Ⅲ1类绿泥石(空间上位于Ⅰ和Ⅱ中间的部分)最低(分别是0.75、0.31、0.4)。计算的三类绿泥石形成温度表明Ⅰ类形成温度最高(平均231℃),Ⅱ类较低(平均199℃),Ⅲ1类形成温度最低(平均193℃)。Ⅲ1类形成温度值接近Ⅱ类,可能是因为长石石英砂岩中绿泥石主要为斑岩体的热液蚀变矿物。这表明矿区内存在两个不同的热源区,也说明角砾岩筒是斑岩体形成之后不久,在矿区南西的另一期热液作用下形成的热液隐爆角砾岩。研究还发现斑岩体中绿泥石AlⅣ、Fe2+/(Fe2++Mg2+)和Cr/Ti值与矿石Cu、Au品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绿泥石这几项参数可以作为寻找斑岩型矿床富矿体的指示标志。另外斑岩体和角砾岩筒中Cr/Ti比值与矿石Cu、Au品位的正相关性,是因为Cr、Ti离子与Cu离子具有亲和性而致。矿区内厚大的工业矿体主要位于矿区中部斑岩体中,矿区南西的角砾岩筒矿化较弱,矿体不连续。矿区内巨型角砾岩筒和角岩化的发育预示了南西部具有寻找隐伏斑岩型矿体和角砾岩型矿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斑岩型矿床 角砾岩筒 拿若 西藏
下载PDF
西藏拿若斑岩铜金矿床成矿斑岩年代学、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33
9
作者 祝向平 陈华安 +5 位作者 刘鸿飞 马东方 李光明 张红 刘朝强 卫鲁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28,共20页
西藏拿若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北部,是2010年新发现的一个斑岩铜矿。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在拿若斑岩铜矿内侵位,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是拿若矿床的主要成矿斑岩;成矿前的闪长岩在拿若矿床东南侧侵位。本文开展了拿若矿床斑岩和闪长岩的锆石... 西藏拿若矿床位于西藏多龙矿集区北部,是2010年新发现的一个斑岩铜矿。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在拿若斑岩铜矿内侵位,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是拿若矿床的主要成矿斑岩;成矿前的闪长岩在拿若矿床东南侧侵位。本文开展了拿若矿床斑岩和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在120Ma集中侵位,闪长岩略早于花岗闪长斑岩侵位(121 Ma)。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具有相似的岩石化学特征,均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高场强元素,Eu异常不明显,显示出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均具有高Sr低Y的特征,可能表明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同一个岩浆房;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均具有高Al2O3、富钠、低镁和高Sr低Y的特征,显示出埃达克岩的特征;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的(87Sr/86Sr)i值分别为0.7054~0.7058和0.7056~0.7057,εNd(t)分别为-3.7^-2.9和-3.5^-3.2,εHf(t)值分别变化于3.6~6.7和3.6~7.4,表明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起源于新生的下地壳角闪岩相,有较多幔源物质混入;第三期花岗闪长斑岩具有较高εNd(t)值(-1.3~1.6)和εHf(t)值(5.1~8.1),表明第三期花岗闪长斑岩也起源于下地壳,但地壳物质混入较少。闪长岩也具有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具有与花岗闪长斑岩相似的(87Sr/86Sr)i值(0.7052~0.7057)和略高的εNd(t)值(0.2~3.3)与εHf(t)值(1.2~9.5),表明闪长岩也起源于新生的下地壳,源区中壳源物质混入相对更少。闪长岩和成矿的花岗闪长斑岩铜背景值均较高,可能表明成岩源区内Cu丰度较高。含矿斑岩中地壳物质混入较多,可能表明成矿斑岩在侵位过程中从地壳中萃取了较多成矿元素。成矿晚期花岗闪长斑岩中Cu含量明显较低,可能是末期岩浆在岩浆房中释放了较多成矿元素所致;多期岩浆活动释放的成矿元素有利于成矿元素在成矿流体中持续富集成矿,多期岩浆侵位是形成斑岩铜矿的必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拿若斑岩铜矿 多龙矿集区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岩浆演化 岩石化学
下载PDF
西藏拿若铜(金)矿床隐爆角砾岩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高轲 唐菊兴 +6 位作者 宋扬 刘治博 方向 杨欢欢 王勤 林彬 宋俊龙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5-825,共11页
隐爆角砾岩是西藏拿若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赋存厚大的铜矿体。笔者将隐爆角砾岩中流体分成两个主要期次,并对这两期流体开展包裹体研究。通过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认为:角砾中的石英(早期)包裹体形状均匀呈椭圆形,大小主要在2-5μm... 隐爆角砾岩是西藏拿若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赋存厚大的铜矿体。笔者将隐爆角砾岩中流体分成两个主要期次,并对这两期流体开展包裹体研究。通过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认为:角砾中的石英(早期)包裹体形状均匀呈椭圆形,大小主要在2-5μm;胶结物中石英(晚期)包裹体形状可见椭圆状、长条状和近方形,大小主要在2-7μm。早期流体的包裹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早阶段280-368℃和晚阶段208-305℃,盐度分布为(4.65-12.73)%Na Cleq。晚期流体的包裹体同样可分为两个阶段,其均一温度分别为早阶段309-588℃和晚阶段232-335℃,盐度变化为(3.55-12.51)%Na Cleq,两个阶段的流体分别属于高温、中低盐度和中高温、中低盐度流体。L-V型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显示:包裹体中气泡成分主要为气态H2O和少量CO2。拿若矿床至少经历两次隐爆作用,由晚期沸腾热液引起,并未成矿。成矿作用发生于隐爆角砾岩形成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隐爆角砾岩 拿若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蚀变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高轲 多吉 +6 位作者 唐菊兴 张志 宋俊龙 丁帅 宋扬 林彬 冯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6-1237,共12页
为探讨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的蚀变分带特征,从而建立该矿床的蚀变分带模型,为勘查工作提供指导,在野外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室内镜下鉴定,对矿床蚀变及分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发育较典型的斑岩热液蚀变系统,... 为探讨西藏多龙矿集区拿若铜(金)矿床的蚀变分带特征,从而建立该矿床的蚀变分带模型,为勘查工作提供指导,在野外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室内镜下鉴定,对矿床蚀变及分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发育较典型的斑岩热液蚀变系统,分带性较为明显,从斑岩体内向外依次为:钾硅酸盐化(叠加青磐岩化)→绢云母化(叠加青磐岩化)→青磐岩化→角岩化的分带特征,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为钾硅酸盐化和绢云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金)矿 蚀变分带 拿若 西藏
下载PDF
西藏拿若隐爆角砾岩中岩浆岩成因:来自锆石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8
12
作者 高轲 唐菊兴 +6 位作者 宋扬 刘治博 方向 杨欢欢 王勤 林彬 王艺云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西藏拿若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重要矿床之一,矿体边部存在一岩浆作用的隐爆角砾岩筒。隐爆角砾岩中存在两种岩浆岩:一种是早期花岗闪长斑岩;一种是引起隐爆作用的岩浆热液形成的胶结物。此次工作以两种岩浆岩为对象,研究其锆石的Hf同... 西藏拿若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重要矿床之一,矿体边部存在一岩浆作用的隐爆角砾岩筒。隐爆角砾岩中存在两种岩浆岩:一种是早期花岗闪长斑岩;一种是引起隐爆作用的岩浆热液形成的胶结物。此次工作以两种岩浆岩为对象,研究其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176)Hf/^(177)Hf值介于0.282789~0.282905之间,176Lu/177Hf值介于0.000406~0.001042之间,ε_(Hf)^(t)值介于3.17~7.24之间,二阶模式年龄(tDM2)为713~978Ma。胶结物锆石的^(176)Hf/^(177)Hf介于0.282777~0.282858之间,^(176)Lu/^(177)Hf值介于0.000441~0.001572之间,ε_(Hf)^(t)值为2.69~5.54,二阶模式年龄(tDM2)为823~1005M。两期岩体的ε_(Hf)^(t)值都是较小的正值,都具有年轻二阶模式年龄。拿若隐爆角砾岩中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两期岩浆均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拿若矿床的形成受控于特提斯洋壳俯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HF同位素 隐爆角砾岩 岩浆岩 拿若 多龙矿集区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双湖纳若地区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波 彭智敏 +2 位作者 耿全如 张璋 关俊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3-291,共9页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内呈东西向断续分布大小不等的花岗岩,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岩时代为早—晚侏罗世。本文对双湖纳若地区原为早侏罗世的花岗闪长岩2件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为215.1±1.8Ma...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内呈东西向断续分布大小不等的花岗岩,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岩时代为早—晚侏罗世。本文对双湖纳若地区原为早侏罗世的花岗闪长岩2件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为215.1±1.8Ma、217.0±1.5Ma,属晚三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花岗岩闪长岩属偏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高场强元素Nb、Ta、Ti强烈的亏损。形成于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闭合后陆—陆碰撞晚期的后碰撞阶段的伸展环境,以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所代表的特提斯洋岩石圈向北俯冲,伴随之后的俯冲板片的断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压力减低,温度升高,促使地壳物质发生了部分熔融,花岗闪长岩就是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湖纳若地区 LA-ICP-MS锆石U-PB年龄 花岗岩闪长岩 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
下载PDF
桂西那弱银金矿床矿物组合特征及银和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柏昌 韦银泽 +2 位作者 刘苏桥 刘融涛 杨锋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6-800,共15页
广西天峨那弱银金矿床以银矿为主,共/伴生金及铅、锌、锑等金属,矿物组合在右江盆地内为首次发现。矿体受那弱背斜及其轴向断层控制,赋矿层位为中三叠统百逢组含钙质浊积岩系。矿石矿物以硫锑铅矿、铁闪锌矿、黄铁矿、毒砂和方铅矿为主... 广西天峨那弱银金矿床以银矿为主,共/伴生金及铅、锌、锑等金属,矿物组合在右江盆地内为首次发现。矿体受那弱背斜及其轴向断层控制,赋矿层位为中三叠统百逢组含钙质浊积岩系。矿石矿物以硫锑铅矿、铁闪锌矿、黄铁矿、毒砂和方铅矿为主;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等。主要矿石矿物由早到晚的生成顺序为:毒砂→黄铁矿→铁闪锌矿→硫锑铅矿→方铅矿。单矿物化学分析显示硫锑铅矿含Ag最高,其次为闪锌矿;黄铁矿含Au相对较高。EPMA测试结果表明Ag于方铅矿中含量最高,其次为硫锑铅矿;主要矿石矿物中毒砂含Au相对较高,其余矿物中Au含量均偏低。因矿石中的铅矿物主要为硫锑铅矿,可以认为那弱银金矿床的Ag主要赋存于硫锑铅矿中,Au主要赋存于毒砂与黄铁矿中,二者均以显微-次显微状态赋存于载体矿物中。根据矿物组合及其相互交代、切割关系等特征,将矿床划分为2个成矿期共4个成矿阶段。其中,第一成矿期为金的成矿期,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和毒砂,由于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仅保留一个成矿阶段;第二成矿期为银铅锌成矿期,矿物组合为方铅矿-闪锌矿-硫锑铅矿;包含第二至第四共3个完整的成矿阶段。该矿床Ag、Au共生是不同期次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矿物组合特征 银金赋存状态 成矿期次 硫锑铅矿 那弱银金矿床 桂西
下载PDF
西藏拿若铜矿床安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阳阳 温春齐 刘显凡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131-136,共6页
产于拿若矿区美日切错组地层中的安山岩对矿床的形成及成因认识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选择4件安山岩样品,测试其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痕量元素组成.研究表明,拿若安山岩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K、Th、Rb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Ta、Nb、Ti相对亏损,... 产于拿若矿区美日切错组地层中的安山岩对矿床的形成及成因认识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选择4件安山岩样品,测试其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及痕量元素组成.研究表明,拿若安山岩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K、Th、Rb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Ta、Nb、Ti相对亏损,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形成于大陆弧环境,安山质岩浆来源于MORB型亏损地幔.拿若矿区出现小岩体成大矿的现象,且具有多不杂铜矿床相似的成岩成矿环境以及相近的成岩成矿年龄,同样满足地幔流体作用成矿的条件,初步揭示出地幔流体作用导致壳幔物质混染叠加成矿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山岩 元素地球化学 拿若 西藏
下载PDF
西藏拿若铜(金)矿床深部找矿潜力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轲 多吉 +4 位作者 唐菊兴 王勤 林彬 丁帅 冯军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6年第3期39-43,52,共6页
拿若铜矿是较为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拿若矿床在近两年开始进行商业性勘查之后,矿床资源量有了突破性增长,但是深部找矿潜力问题还需要解决。笔者对矿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科研编录,对矿床有了... 拿若铜矿是较为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拿若矿床在近两年开始进行商业性勘查之后,矿床资源量有了突破性增长,但是深部找矿潜力问题还需要解决。笔者对矿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科研编录,对矿床有了更详尽的认识。因此,在钻孔岩芯基本元素分析数据和野外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前人资料对矿床深部找矿前景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隐爆角砾岩筒和岩体发育的ZK0001孔附近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金)矿床 深部找矿 拿若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多龙矿集区铁格隆矿田荣那和拿若矿床蚀变矿化特征与三维勘查模型 被引量:15
17
作者 江少卿 李丽 +6 位作者 冯瑞 孙兴国 杨铁铮 袁华山 印贤波 王策 潘燕兵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9-224,共16页
铁格隆矿田位于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西段的多龙矿集区西北部。2012~2013年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在铁格隆矿田长5.5 km、宽3 km范围内探获2个超大型铜金矿床——荣那和拿若矿床,新增铜金属量640.27万吨,伴生金金属量136.14吨,伴生银金属量1... 铁格隆矿田位于班公湖_怒江成矿带西段的多龙矿集区西北部。2012~2013年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在铁格隆矿田长5.5 km、宽3 km范围内探获2个超大型铜金矿床——荣那和拿若矿床,新增铜金属量640.27万吨,伴生金金属量136.14吨,伴生银金属量1780.09吨。文章重点研究了荣那和拿若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矿体空间结构、三维勘查模型等。研究表明,两矿床的赋矿地层均为中侏罗统色哇组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但两矿床又有不同:1荣那矿床的斑岩_浅成低温热液体系中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控制了铜金矿体的分布,黄铁绢英岩化带构成主要矿化蚀变带;2拿若矿床东北侧为斑岩型高品位铜金矿体,黄铁绢英岩化带构成主要矿化蚀变带;西南侧为隐爆角砾岩型低品位铜金矿体,青磐岩化带构成主要矿化蚀变带。文章还介绍了近两年在该矿田找矿取得的实践经验:通过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和蚀变矿物解译,结合物化探数据的二次开发,查明地质时空分布特征,建立矿床蚀变模型,进一步对资源进行动态评价,指导了成矿预测,提高了找矿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蚀变矿化 勘查模型 荣那和拿若铜金矿床 多龙
下载PDF
西藏拿若斑岩型铜(金)矿含矿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8
作者 丁帅 唐菊兴 +4 位作者 郑文宝 杨超 张志 王勤 王艺云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3,共23页
多龙矿集区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成矿规模巨大、时间跨度较长、成矿过程复杂,因而人们对该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及岩石成因等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值得进一步明确.通过研究矿集区中部拿若斑岩型铜(金)矿与成矿相关的花岗... 多龙矿集区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成矿规模巨大、时间跨度较长、成矿过程复杂,因而人们对该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及岩石成因等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值得进一步明确.通过研究矿集区中部拿若斑岩型铜(金)矿与成矿相关的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Hf同位素组成,并与区域邻近矿床进行详细地对比研究,查明了多龙地区与成矿相关的岩浆岩形成构造背景、岩石成因及深部动力学过程.测试结果表明拿若铜(金)矿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120Ma左右,与多龙地区其他矿床形成时代一致.这些岩浆岩均相对富集轻稀土(LREE)与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K等);亏损重稀土(HREE)与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Hf等).原位锆石ε_(Hf)(t)均为正值,为1.38~7.37,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707~1 086Ma,表明多龙矿集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形成与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有关.当俯冲洋壳到达地壳50~70km深度时发生不同程度相变,从而导致角闪石等矿物脱水产生的熔体交代楔形地幔,进而诱发幔源物质部分熔融产生弧岩浆,其形成环境类似于南美安第斯成矿带洋陆俯冲背景之下的陆缘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拿若铜(金)矿 年代学 地球化学 锆石Hf同位素 陆缘弧 亏损地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