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 situ bone flap” combined with vascular pedicled mucous flap to reconstruction of skull base defect
1
作者 Ming Qian Xi Chen +3 位作者 Long-Yao Zhang Zhi-Feng Wang Yi Zhang Xue-Jian W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29期7053-7060,共8页
BACKGROUND At present,neuroendoscopy technology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an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operation of lesions in the saddle area of the skull base.However,the complications of cerebrospinal f... BACKGROUND At present,neuroendoscopy technology has made rapid development,an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operation of lesions in the saddle area of the skull base.However,the complication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the operation are still important and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which may lead to poor prognosis.AIM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of in situ bone flap combined with nasal septum mucosal fl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enlarged skull base defect by endonasal sphenoidal approach and to discuss its application effect.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4 patients undergoing transnasal sphenoidal endoscopic approach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Affiliated 2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9 to December 202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ll patients underwent multi-layer reconstruction of skull base using in situ bone flap combined with nasal septum mucosa flap.The 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and intracranial infection were analyzed,and the application effect and technical key points of in situ bone flap combined with nasal septum mucosa flap for skull base bone re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re were 5 cases of high flow cerebrospinal fluid(CSF)leakage and 7 cases of low flow CSF leakage.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occurred in 2 patients(8.3%)and intracranial infection in 2 patients(8.3%),which were cured after strict bed rest,continuous drainage of lumbar cistern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 treatment,and no secondary surgical repair was required.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8 to 36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and no delayed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or intracranial infec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Computed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 of skull base showed satisfactory reconstruction after surgery.CONCLUSION The use of in situ bone flap combined with vascular pedicled mucous flap to reconstruction of skull base defect after endonasal sphenoidal approach under neuroendoscopy has a lower incidence of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and lower complications,which has certain advantages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bone flap nasal septum mucosa flap Multilayer reconstruction 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 NEUROENDOSCOPY Endonasal sphenoidal approach
下载PDF
游离中鼻甲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低流量脑脊液鼻漏修补中的成功率及安全性分析
2
作者 李帅 吴玲心 张党林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经鼻蝶修补术中采用游离中鼻甲黏膜瓣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非随机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于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1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9例。... 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经鼻蝶修补术中采用游离中鼻甲黏膜瓣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非随机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于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1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9例。两组患者均采取神经内镜经鼻蝶修补术,对照组予以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修补,观察组予以游离中鼻甲黏膜瓣进行修补。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75%)低于对照组(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8,P<0.05)。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于低流量脑脊液鼻漏患者而言,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术中采取游离中鼻甲黏膜瓣修补的手术成功率更高,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术后不良事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鼻漏 神经内镜经鼻蝶术 修补 游离中鼻甲黏膜瓣 带血管蒂鼻中隔黏膜瓣
下载PDF
改良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 被引量:87
3
作者 周兵 黄谦 +4 位作者 韩德民 崔顺九 刘铭 刘华超 张永杰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7-91,共5页
目的报道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的改良及其疗效,就改良手术方法和目的进行探讨。方法采用改良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的慢性泪囊炎患者31例(35眼)。男性4例,女性27例。年龄9~70岁,平均31岁。术前行泪囊碘油造影。随访6~20个... 目的报道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的改良及其疗效,就改良手术方法和目的进行探讨。方法采用改良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的慢性泪囊炎患者31例(35眼)。男性4例,女性27例。年龄9~70岁,平均31岁。术前行泪囊碘油造影。随访6~20个月。结果31例(35眼)慢性泪囊炎,双眼患者4例;2例(2眼)为鼻内镜手术损伤致泪囊炎。前期泪囊鼻腔激光手术病史4例(5眼),鼻外径路手术2例(2眼)。28例(91.4%,32/35眼)治愈,症状消失,鼻腔造孔通畅。1例术后1周取出膨胀海绵时发生鼻腔黏膜瓣位置移位;2例术后6个月造孔瘢痕闭锁,其中1例再手术后治愈。总有效率97.1%(34/35眼)。结论保留鼻腔黏膜瓣并以此修复裸露骨质,可最大程度避免和减少骨质和瘢痕增生,有助于提高和取得满意的临床泪囊鼻腔造孔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囊鼻腔吻合术 内窥镜检查 鼻黏膜 外科皮瓣
下载PDF
自制新型引流支架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庆 张将 石明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386-389,共4页
目的: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ndonasal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EES-DCR)中在造瘘口放置自制新型泪囊鼻腔引流支架,并将鼻腔黏膜移植贴附于造瘘口前壁创面上,观察这种改进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连续的单纯性慢性泪... 目的: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ndonasal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EES-DCR)中在造瘘口放置自制新型泪囊鼻腔引流支架,并将鼻腔黏膜移植贴附于造瘘口前壁创面上,观察这种改进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连续的单纯性慢性泪囊炎患者30例,行EES-DCR术,手术方式在传统的手术方法上主要进行以下改进:造瘘口做好后,剪除大部分造瘘口后方所作鼻黏膜瓣,在造瘘口中放置自制硅胶材料的泪囊鼻腔引流支架,将剪下的黏膜贴附在造瘘口前壁和支架间,手术后定期冲洗泪道并用鼻腔内窥镜检查造瘘口情况,包括移植鼻黏膜存活情况,泪囊鼻腔引流支架的位置,吻合口是否通畅,周围组织上皮化等,术后1mo拔出吻合口泪囊鼻腔引流支架,随访3~6mo。结果:患者3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8~55(平均32.3±8.7)min,术后所有患者移植的鼻黏膜均存活,创面恢复平整,造瘘口均通畅,没有肉芽组织过渡增生阻塞造瘘口以及引流支架移位、嵌顿等并发症。结论:造瘘口内自制硅凝胶泪囊鼻腔引流支架留置联合鼻黏膜瓣前壁移植贴附不但提高EES-DCR的手术成功率,而且减少了术后护理,是一种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安全高效的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囊炎 内窥镜 泪囊鼻腔吻合术 鼻黏膜瓣 引流支架
下载PDF
鼻内镜下鼻腔黏膜瓣在慢性泪囊炎再次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妍 赵清侠 +4 位作者 赵玉祥 马蓓 文强 刘捷 肖姗姗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15期152-154,共3页
目的比较经鼻内镜泪囊置管术与鼻腔黏膜瓣转移术治疗复发性慢性泪囊炎患者再次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将62例(62只眼)术后吻合口闭锁、症状复发的慢性泪囊炎患者采用奇偶数半随机法分为A、B组,各31例(31只眼),分别进行经鼻内镜再手术治疗。... 目的比较经鼻内镜泪囊置管术与鼻腔黏膜瓣转移术治疗复发性慢性泪囊炎患者再次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将62例(62只眼)术后吻合口闭锁、症状复发的慢性泪囊炎患者采用奇偶数半随机法分为A、B组,各31例(31只眼),分别进行经鼻内镜再手术治疗。A组重新开放泪囊吻合口后,上、下泪点放置硅胶管经泪囊吻合口穿出、固定;B组采用泪囊吻合口前方切取带蒂"人"形黏膜瓣覆盖于重新开放的吻合口的前后缘,覆盖裸露的骨面。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时的治疗效果及溢泪、溢脓症状、泪囊冲洗通畅、吻合口开放发生率。结果 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溢泪、溢脓症状的发生率为58.1%,高于B组的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泪囊冲洗通畅发生率为54.8%,低于B组的8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吻合口开放发生率为51.6%,低于B组的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内镜下再手术治疗复发性慢性泪囊炎时,"人"形鼻腔黏膜瓣转移处理能有效防止吻合口狭窄及闭锁,提高吻合口开放率,但对围手术期的护理要求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黏膜瓣 慢性泪囊炎再手术 术后护理
下载PDF
鼻内镜下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方法学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锦峰 何晓霖 +1 位作者 杨继涛 王宁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23-130,共8页
鼻内镜下利用带蒂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成功率较高,已经成为治疗鼻中隔穿孔的主要手段。目前报道的黏膜瓣类型繁多,依据黏膜瓣是否带有血管蒂,可将其归为无血管蒂、部分保留血管蒂及带血管蒂黏膜瓣3个主要类型。同时又依据黏膜瓣转移... 鼻内镜下利用带蒂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成功率较高,已经成为治疗鼻中隔穿孔的主要手段。目前报道的黏膜瓣类型繁多,依据黏膜瓣是否带有血管蒂,可将其归为无血管蒂、部分保留血管蒂及带血管蒂黏膜瓣3个主要类型。同时又依据黏膜瓣转移到穿孔区的方式,可分为推进、旋转和翻转3种方式。此外,黏膜瓣因取材位置的不同也存在诸多变化。本文主要对上述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方法进行归纳,重点介绍不同黏膜瓣的取材策略和转移方法,以便于其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穿孔 鼻内镜术 带蒂黏膜瓣 鼻黏膜 鼻中隔穿孔修补术
下载PDF
孔周黏膜翻转法修补鼻中隔穿孔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昆 娄卫华 +2 位作者 王卫卫 李涛 党燕伟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3年第8期426-427,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孔周黏膜翻转法修补鼻中隔穿孔的疗效观察。方法应用孔周黏膜翻转法对17例陈旧性鼻中隔穿孔进行修复,术后行鼻内镜观察修补效果。结果17例患者采用孔周黏膜翻转法修补鼻中隔穿孔,术后随访2个月~1年,术后2周1例出现穿孔后... 目的探讨采用孔周黏膜翻转法修补鼻中隔穿孔的疗效观察。方法应用孔周黏膜翻转法对17例陈旧性鼻中隔穿孔进行修复,术后行鼻内镜观察修补效果。结果17例患者采用孔周黏膜翻转法修补鼻中隔穿孔,术后随访2个月~1年,术后2周1例出现穿孔后上缘小穿孔,其他患者未再出现穿孔。结论采用孔周黏膜翻转法修补鼻中隔穿孔,可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 鼻黏膜 修复外科手术 鼻中隔穿孔 黏膜瓣
下载PDF
鼻内镜下带蒂鼻中隔黏骨膜瓣转位联合游离下鼻甲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 被引量:4
8
作者 董龙宝 薛洁 田振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5年第6期420-421,共2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行带蒂鼻中隔黏骨膜瓣转位联合游离下鼻甲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疗效及分析手术经验。方法 2006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鼻中隔穿孔患者12例,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一侧行带蒂鼻中隔黏骨膜转位贴补联合另一侧游离下...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行带蒂鼻中隔黏骨膜瓣转位联合游离下鼻甲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疗效及分析手术经验。方法 2006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鼻中隔穿孔患者12例,在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一侧行带蒂鼻中隔黏骨膜转位贴补联合另一侧游离下鼻甲黏膜组织瓣贴补术,术后随访观察鼻中隔穿孔修补创面愈合情况及修补效果。结果 12例鼻中隔穿孔均一期修补成功,随访3个月以上未见再穿孔。结论鼻内窥镜下行带蒂鼻中隔黏骨膜瓣转位联合游离下鼻甲黏膜瓣修补鼻中隔是一种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穿孔 鼻内镜 带蒂鼻中隔黏骨膜瓣转位 游离下鼻甲黏膜瓣
下载PDF
岛状鼻侧软骨粘膜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唐欣 严义坪 +5 位作者 李海东 尹宁北 熊斌 成挺 宋涛 赵振民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4期442-444,共3页
目的:研究进入鼻侧软骨区域的主要血管,为设计内眦血管蒂岛状鼻侧软骨粘膜瓣修复眼睑衬里和睑板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并介绍其临床应用经历。方法:10具存放一年的成年尸体标本从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2具尸体标本的面静脉内注入蓝色乳... 目的:研究进入鼻侧软骨区域的主要血管,为设计内眦血管蒂岛状鼻侧软骨粘膜瓣修复眼睑衬里和睑板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并介绍其临床应用经历。方法:10具存放一年的成年尸体标本从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2具尸体标本的面静脉内注入蓝色乳胶溶液。在3.5倍的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解剖,显露鼻背和鼻周区的血管。结果:内眦动脉发出分支从鼻侧软骨的外上方开始斜向其内下方向走行进入鼻侧软骨的表面,并与鼻背动脉和鼻外侧动脉向鼻侧软骨表面发出的分支相互吻合。并且内眦静脉与其伴行。应用岛状鼻侧软骨粘膜瓣修复下睑缺损1例,效果满意。结论:以内眦血管为蒂的岛状鼻侧软骨粘膜瓣具有良好的血液供应,血管蒂长并且走行比较恒定,可转移到眶区修复部分眼睑衬里和睑板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动静脉 内眦血管蒂岛状鼻侧软骨粘膜瓣 眼睑缺损 眼睑肿瘤
下载PDF
鼻内镜下保留鼻黏膜瓣泪囊鼻腔吻合术临床疗效分析
10
作者 彭子刚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26期52-52,55,共2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保留鼻黏膜瓣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86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鼻腔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保留鼻黏膜瓣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86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鼻腔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保留鼻黏膜瓣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鼻黏膜瓣 泪囊 鼻腔吻合术
下载PDF
31例硬脑膜颅底重建的颅鼻沟通瘤临床分析
11
作者 顾红波 张二朋 +4 位作者 李冰 时蕾 何明强 许尚臣 时光刚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96-502,共7页
目的探讨颅鼻沟通瘤切除与硬脑膜颅底修复重建方法。方法收集2018-2022年接受颅鼻沟通瘤切除术后行硬脑膜颅底重建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3~41个月。结果总计31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19~74岁,中位年龄57岁。良性病变17例(... 目的探讨颅鼻沟通瘤切除与硬脑膜颅底修复重建方法。方法收集2018-2022年接受颅鼻沟通瘤切除术后行硬脑膜颅底重建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3~41个月。结果总计31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19~74岁,中位年龄57岁。良性病变17例(血管瘤、Rathke囊肿、鳞状上皮乳头状瘤、颅咽管瘤各1例,脑膜脑膨出、内翻性乳头状瘤、脑膜瘤Ⅰ级各2例,神经鞘瘤3例,垂体瘤4例),恶性病变14例(骨肉瘤、低分化癌各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嗅神经母细胞瘤、腺癌、腺样囊性癌各2例,鳞癌4例)。鼻内镜联合颅面切口16例,单纯鼻内镜手术15例。31例患者均行肿物手术全切及硬脑膜颅底重建,游离组织修复8例(阔筋膜5例,鼻腔黏膜3例);带蒂皮瓣修复23例(单纯鼻中隔黏膜瓣11例,鼻中隔黏膜瓣联合游离移植物6例,帽状腱膜联合游离移植物6例);31例患者中有8例行颅底骨性修复。术后脑出血1例,脑脊液漏1例,颅内感染2例,治疗后均顺利出院。放疗后脑脊液漏伴颅内感染1例,保守治疗康复。17例良性病变患者均生存;14例恶性患者术后13例行放疗,9例无复发生存;5例复发,其中2例带瘤生存,1例再次手术,2例死亡。结论颅鼻沟通瘤是前中颅底的高危疾病,肿物完整切除后修复方式多种多样,良好的修复重建及多学科协作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颅底重建 颅鼻沟通瘤 阔筋膜 鼻中隔黏膜瓣 多学科协作
原文传递
带蒂鼻中隔瓣在经鼻内镜颅底重建中作用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顾东升 李佩忠 +1 位作者 丁涟沭 孙晓阳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4,共6页
目的通过对中国成人颅底CT前颅底缺损及重建、蝶骨平台区及包括蝶骨平台、蝶鞍区在内的中颅底缺损及重建、斜坡区缺损及重建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并结合Hadad-Bassagasteguy 瓣(Hadad-Bassagasteguy flap,HBF)的放射解剖学数据的测量,综... 目的通过对中国成人颅底CT前颅底缺损及重建、蝶骨平台区及包括蝶骨平台、蝶鞍区在内的中颅底缺损及重建、斜坡区缺损及重建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并结合Hadad-Bassagasteguy 瓣(Hadad-Bassagasteguy flap,HBF)的放射解剖学数据的测量,综合评价HBF在颅底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中国成人CT影像资料进行前颅底缺损及重建、中颅底缺损及重建、斜坡区缺损及重建数据的测量以及HBF的放射解剖学数据测量,使用SPSS 26.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42例中国成人CT颅底相关数据及HBF测量结果为:HBF前缘宽度(37.49±2.86)mm,超过两侧筛前动脉之间宽度[(30.87±8.61)mm] 6 mm以上,后缘宽度(42.61±3.95)mm,超过两侧蝶筛缝之间宽度[(26.79±2.79)mm] 6 mm以上,包括血管蒂在内HBF的总长度(79.68±4.96)mm,超过前颅底重建长度[(54.06±8.67)mm] 6 mm以上,而不含血管蒂的HBF长度(46.27±3.14)mm,超过前颅底缺损长度[(30.87±8.61)mm] 6 mm以上。HBF后缘宽度超过两侧视柱之间宽度[(30.87±8.61)mm] 6 mm以上,包括血管蒂在内HBF总长度分别超过蝶骨平台、蝶骨平台重建长度[(73.61±8.28)mm] 、蝶鞍区重建长度[(64.44±10.25)mm] 6 mm以上,而不含血管蒂的HBF长度分别也超过了蝶骨平台缺损长度[(15.50±3.38)mm]、蝶骨平台蝶鞍区缺损长度[(27.88±3.74)mm] 6 mm以上。HBF前缘宽度、后缘宽度均超过两侧颈内动脉斜坡旁段与岩骨段连接处之间宽度[(21.68±2.30)mm] 6 mm以上,包括血管蒂在内HBF总长度超过斜坡重建长度[(67.09±5.44)mm] 6 mm以上,而不含血管蒂的HBF长度也超过了斜坡缺损长度[(37.19±3.80)mm] 6 mm以上。结论 HBF可以为前颅底、蝶骨平台区及蝶骨平台和蝶鞍区、斜坡区重建提供足量的组织瓣。术前可以应用放射解剖测量方法预测颅底重建所需HBF的大小,为术中提前获取并保护好HBF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 外科皮瓣 鼻黏膜 内窥镜检查 耳鼻喉外科手术 颅底 修复外科手术 放射测量术 Hadad-Bassagasteguy黏膜瓣
原文传递
家兔鼻中隔黏膜瓣血供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臧云鹏 张念凯 +1 位作者 刘婷婷 何福芹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335-1336,共2页
目的:研究家兔鼻中隔黏膜瓣的血供,为进一步制作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鼻腔及颅内缺损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以20只新鲜家兔尸体为实验对象,向其颈外动脉注射5ml纯蓝染色剂,沿家兔头部近正中纵行切开,观察鼻中隔黏膜瓣的血供。结果:... 目的:研究家兔鼻中隔黏膜瓣的血供,为进一步制作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鼻腔及颅内缺损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以20只新鲜家兔尸体为实验对象,向其颈外动脉注射5ml纯蓝染色剂,沿家兔头部近正中纵行切开,观察鼻中隔黏膜瓣的血供。结果:家兔鼻中隔黏膜瓣的血供大部分来源于鼻中隔后下端的血管。结论:制作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时保留其后下端的血管可保证黏膜的血供,提高鼻中隔带蒂黏膜瓣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 黏膜瓣 血供
原文传递
内镜下颅底重建的动物实验研究
14
作者 臧云鹏 刘婷婷 +6 位作者 尚庆军 于倩倩 姜晓丹 李慎玲 党志红 黄天桥 张念凯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7-21,26,共6页
目的研究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颅底缺损及放疗对愈后的影响。方法对10例新鲜白兔尸体的鼻中隔黏膜血供行解剖学研究。将2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建立颅底缺损-脑脊液鼻漏模型并利用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颅底缺损,术后7、10 d... 目的研究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颅底缺损及放疗对愈后的影响。方法对10例新鲜白兔尸体的鼻中隔黏膜血供行解剖学研究。将2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建立颅底缺损-脑脊液鼻漏模型并利用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颅底缺损,术后7、10 d在鼻内镜下观察切口愈合及脑脊液鼻漏情况,术后21 d随机抽出10只接受手术治疗的兔子作为实验组行颅脑放疗,其余10只作为对照组,放疗后1、14 d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鼻内镜下观察修复区域。结果 7例鼻中隔黏膜瓣血供由鼻中隔后下端进入,2例血供由近鼻中隔后端约1 cm处进入,1例未见明显血管分布,成功构建了颅底缺损-脑脊液鼻漏模型并成功实施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颅底缺损手术20例,均全部存活,切口愈合良好,无脑脊液鼻漏,无组织膨出及神经功能缺失等并发症;10只接受术后放疗的兔子及对照组的10只兔子均全部存活,放疗组兔子切口愈合较慢。结论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颅底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设计可行,放疗对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有延迟愈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带蒂黏膜瓣 颅底缺损 脑脊液鼻漏 放射治疗
原文传递
改良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经蝶垂体瘤手术脑脊液漏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吕洪柱 冷基勇 +2 位作者 王克臻 王心民 丛培雨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9年第12期1118-1120,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脑脊液漏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行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应用改良带蒂鼻中隔黏膜瓣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改良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脑脊液漏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行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应用改良带蒂鼻中隔黏膜瓣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出现高流量脑脊液漏7例,采用改良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鞍底重建。其余21例将黏膜瓣复位。结果7例改良带蒂鼻中隔黏膜瓣鞍底重建患者术后无脑脊液鼻漏,嗅觉减退1例。21例黏膜瓣复位患者术后脑脊液漏1例,腰大池持续引流8 d后脑脊液漏停止;嗅觉减退1例。结论改良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黏膜瓣技术,既可以达到带蒂鼻中隔黏膜瓣修补鞍底的效果,还能避免黏膜瓣过度应用导致的鼻腔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脑脊液鼻漏 改良带蒂鼻中隔黏膜瓣 颅底重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