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3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s and Cons of Nationalism
1
作者 isa Erbasa 《Journal of Sociology Study》 2013年第7期523-530,共8页
关键词 民族主义 定量分析方法 民族自豪感 研究开发 多元文化 爱国主义 种族主义 问卷调查
下载PDF
National Identity in Conflict: The Reconstruction of King Ly Thai To on Vietnamese Screen
2
作者 Le-Na Dao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8期1207-1213,共7页
关键词 越南 历史文化 文学作品 艺术欣赏
下载PDF
They Retain Their Beauty:Christianity and Local Cultures in the Global Era
3
作者 Alexander Rosenblatt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8年第8期441-448,共8页
The article examines a variety of local cultures i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odern Christianity as a global institution.The review summarizes three case studies conducted by the author in Israel and Canada over the pa... The article examines a variety of local cultures i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odern Christianity as a global institution.The review summarizes three case studies conducted by the author in Israel and Canada over the past decade.These studies,reviewed in the article through various lenses and considered as three different sociocultural narratives,tell the reader how music,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determines the contours of th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identity of the groups whose members are natives or resettled residents of the Holy Land,Old and New Worlds,China and Australia.An updated analysis of ethnographic data points to local cultures as the true indicators of global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l cultureS globalization CHURCH music national identity RELIGIOUS identity
下载PDF
Lusitan Identity Paradoxes Revealed by Fado Songs
4
作者 Katarzyna Tomalak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4年第4期299-306,共8页
关键词 歌曲 民族文化 悖论 文化认同 葡萄牙 欧洲文化 自动识别 博士后
下载PDF
The Bamboos of Blekinge: The Writing of Cultures in Swedish Proletarian Fiction
5
作者 Paul Tenngart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7期495-504,共10页
关键词 文化空间 瑞典 小说 英语翻译 写作 竹子 创作方式
下载PDF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ostume Culture --Contrast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ostume
6
作者 石鹏 《魅力中国》 2011年第11期393-393,共1页
下载PDF
The Discussion of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7
作者 Jinyu QI Xinru HOU 《Journ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udies》 2023年第4期5-16,共12页
In order to promote research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CCNC),it is essential to unravel the histor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CNC).This... In order to promote research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CCNC),it is essential to unravel the histor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CNC).This necessitates a thorough analysis and contemplation of its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The CCNC gradually emerged during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NC.It connotes that all members of the CNC can consciously recognize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CNC and they cognitively,psychologically,and behaviorally have a sense of identity with and belonging to the CNC.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notation of CCNC,its structural basis lies within the plurality and unity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identity serves as its political expression,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s its spiritual founda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as its inherent attribu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the Consciousness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化调适 被引量:3
8
作者 印子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政策实践,指向了社会学持续关注的国家与农民关系问题。公共资源下乡中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不仅在器物和组织两个层面展开,还集中体现在价值层面。在乡村振兴的积极案例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形态表现为器物层面...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政策实践,指向了社会学持续关注的国家与农民关系问题。公共资源下乡中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互动不仅在器物和组织两个层面展开,还集中体现在价值层面。在乡村振兴的积极案例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新形态表现为器物层面上国家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组织层面上社会动员能力的提升,价值层面上农民国家认同感的强化。国家输入的公共资源只有以高度社会化的方式与农民互动时,农民才可能按照特定的行动逻辑将“国家”内化于心,国家权力才算实现了社会合法性的确认和再生产。为了实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化调适,社会治理公共性的建设不应停留于权力运作的策略层面。国家应充分发掘、激活蕴藏于乡村社会中的本土资源,将自上而下输入的公共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社会开展自主建设的内生要素。如此,公共资源的下乡才能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促成国家濡化能力在基层的再造,实现现代国家在社会中的扎根和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国家与农民关系 治理公共性 国家资源下乡 农村环境卫生治理 社会合法性 社会认同
下载PDF
情境、权力与技术:乡村动员式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江苏省T村空间治理实践的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武晋 祝云凤 《地方治理研究》 2024年第2期53-64,M0004,共13页
在乡村软治理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以互动协商为特色的动员式治理成为基层推进乡村振兴的常用方式。对乡村动员式治理作全过程的解构发现,情境、权力、技术是理解其发生逻辑与运行逻辑的关键要素。“弱压力—高风险—低配套”的制度情境与... 在乡村软治理兴起的时代背景下,以互动协商为特色的动员式治理成为基层推进乡村振兴的常用方式。对乡村动员式治理作全过程的解构发现,情境、权力、技术是理解其发生逻辑与运行逻辑的关键要素。“弱压力—高风险—低配套”的制度情境与强阻力的生活情境共同构成了动员式治理的发生条件,国家与社会互嵌从组织基础、认同基础、社会基础层面提供了动员式治理的权力基础,价值、关系、资源、制度等动员工具的技术化配置塑造了动员式治理的运作风格。从本质上看,动员式治理的过程同样是国家基础性权力的持续再生产过程,其兼顾了科层有效性与社会有效性,是柔性转向情境下乡村治理机制的一种理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软治理 动员式治理 国家嵌入 国家认同 社会嵌入 价值动员 关系动员 资源动员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问题——国家文化结构视野下由文化认同建构国家认同的逻辑
10
作者 傅才武 李越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7,共16页
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当代中国国家建构的重大命题,在五千多年文明古国的笼统共识之下,深厚文化传统如何影响或制约国家建构的机制与路径一直没有得到清晰的揭示。国家文化结构理论表明,在中国文化认同型国家结构中,基于长期历史进程中形... 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当代中国国家建构的重大命题,在五千多年文明古国的笼统共识之下,深厚文化传统如何影响或制约国家建构的机制与路径一直没有得到清晰的揭示。国家文化结构理论表明,在中国文化认同型国家结构中,基于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具有天然联系,国家文化议程与国家政治议程纽结在一起,造成了国家建构中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路径锁定”。进入近代,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进程将中国这样一个以历史文化传统为根基的文化共同体强行塞进现代民族国家的“强迫性框架”之中,极大弱化了中国经由文化认同建构国家认同的传统纽带,导致了从传统文化危机到国家认同危机的链式反映,动摇了国家结构的稳定性,其影响深广。通过梳理西方民族认同型国家与中国文化认同型国家之间的差异,阐述历史长周期内中国作为文化认同型国家的国家建构逻辑与转型困境,深入揭示出文化认同型国家的国家属性与形态特征,进而阐明全球化视野下以文化认同统筹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中国特色的国家建构路径,从中西方现代化启动的初始文化条件差异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的特殊内涵和根本特征,更加深入地认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的深刻内涵,并建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理论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国家认同 文化转型 国家文化结构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中国”认同
11
作者 田广林 周宇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天下一家”语境下,四裔归属意识的不断增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认同获得空前发展的根本机制。郡县制管理体制机制下东西南北各地、各族居民先后被“编户化”而统称为“秦人”和“汉人”,意味着在秦汉王朝疆域版图之内各族居民在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下,相互认同而实现的空前民族统一,体现出当时东西南北各族对以秦汉王朝为代表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下的全方位认同。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民族内涵及其关系格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机,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对于后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天下一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认同
下载PDF
The Influenceof Culture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UAE 被引量:2
12
作者 Najwa Alhosani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 2022年第2期284-298,共15页
Purpose: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how childhood curriculum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UAE)is designed to serve cultural values.Design/Approach/Methods:The framework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adopts the un... Purpose: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how childhood curriculum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UAE)is designed to serve cultural values.Design/Approach/Methods:The framework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adopts the uniqueness of children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cultural identity.This paper provides a description of how this is achieved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in the UAE.Findings:The core elements of Emirati culture are delivered in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CE)curriculum,which is influenced by global practices.Islamic studies is a key component in the Emirati kindergarten curriculum,which is designed to help children practice principles of religion,with the main Islamic values of gratitude and charity as aspects that are deeply embedded.Similarly,through social studies,children learn about Emirati heritage and culture.In addition to exposure to world communities,the learning experience engages children in authentic stories that relate to their personal lives,families,and community to build national awareness.Originality/Value:This paper sheds light on ECE in the UAE.Although the topic is of interest to UAE policymakers and educators and the global audience interested in UAE education,there is no study to the researcher's best knowledge that has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the UAE culture on ECEcurricul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influences CURRICULU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lamic values national identity united arab emirates
原文传递
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结构叙事与文化认同塑造
13
作者 傅才武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22,共14页
作为中国首创的新概念,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与美国国家公园和欧洲文化线路既有理念联系又有内涵区别的“大结构叙事”;作为一种新体制创制,它既要超越中央—省—市—县的层级壁垒,又要跨越文物与非遗、文化艺术行业和实体产业部类的类型... 作为中国首创的新概念,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与美国国家公园和欧洲文化线路既有理念联系又有内涵区别的“大结构叙事”;作为一种新体制创制,它既要超越中央—省—市—县的层级壁垒,又要跨越文物与非遗、文化艺术行业和实体产业部类的类型区隔。其特有的“大结构-大功能”架构,旨在推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结构和网络关系的重建,既助力文旅融合的深化,又助推国家形象传播方式从语言叙事向空间叙事转变,体现出新时代文化认同型国家对于国家文化构造的新要求。国家文化公园旨在通过大型文化场景的建构,推进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生产空间和文化消费空间的重建,并构建新时代塑造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新路径。作为民族国家应对全球化竞争压力的总体性策略,国家文化公园既是国家文化和旅游行业融合发展目标的总体性表达,又是构成21世纪国民精神家园“神圣空间”的路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国家文化公园 文化叙事 文化认同 国家形象传播
下载PDF
国家建构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的实证探索
14
作者 李少惠 何志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2,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既与宏观层面国家建构中的国家—社会和中央—地方双结构休戚相关,又受微观层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和宣传动员等要素的影响。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最新数据的分析,实证探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新闻媒介...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既与宏观层面国家建构中的国家—社会和中央—地方双结构休戚相关,又受微观层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和宣传动员等要素的影响。通过对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最新数据的分析,实证探索地方认同、政府信任、新闻媒介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塑机制,研究发现:一是地方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呈正向显著关系;二是政府信任在地方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作用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机制;三是新闻媒介信任不仅能够调节地方认同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也调节着政府信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作用机制。在国家建构视域下,为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应注重“第二个结合”增强地方认同、以党建引领提升政府信任、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赋能新闻媒介信任提升的“有形、有感、有效”的中国式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建构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地方认同 政府信任 WVS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15
作者 白晋湘 吴开霖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文化共同体是乡村发展共同体得以形成的本质性条件,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首先阐释了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意蕴与内在逻辑,即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有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 文化共同体是乡村发展共同体得以形成的本质性条件,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首先阐释了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意蕴与内在逻辑,即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有助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民健身发展以及文化自信自强;在乡村文化共同体的生成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践是基本前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是重要条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利益是动力因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是显著标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融,系牢乡村文化纽带;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赋能乡村文化产业;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强化乡村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乡村文化共同体 乡村振兴 全民健身 文化自信 文化交融 文化传承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统合实践与协同路径
16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有紧密的互补性、统一性和同向性的内在逻辑关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精神养料,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方向指引,二者在有机统合中,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精神文化面向与认同意识面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有紧密的互补性、统一性和同向性的内在逻辑关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精神养料,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方向指引,二者在有机统合中,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精神文化面向与认同意识面向的重要构件。结合天津市的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主要在于,围绕“主体对象-传承方式-产业转化-空间区域”四维度,通过锚定各族青少年群体、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深挖民族文化性旅游、扎根民族互嵌式社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化育功能,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在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基础上,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协同性,应当依循“认知—认可—认同”三层次路径,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可及性与系统性,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与大众性,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民族性与先进性,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传说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铸
17
作者 王卫华 孙佳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8,共11页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包涵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华文化符号。这个国家策略下的大规模航运工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纽带和精神品格的载体。中国大运...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包涵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华文化符号。这个国家策略下的大规模航运工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纽带和精神品格的载体。中国大运河的传说叙事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共享的文化传统与共识的价值观念,表达了运河流域民众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生成的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也提供了阐释大运河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渊源与文化关系的民间视角。传说的传承,是民众唤醒历史记忆、巩固文化认同的过程。在挖掘传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空间体系建构和文艺创作等途径,实现大运河民间传说的当代传承与活化利用,发挥其在遗产保护、文脉传承与记忆延续方面的文化功能,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民间传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活化路径
下载PDF
河流风景的意义:哈德逊河与海河河流书写比较研究
18
作者 李莉 杨艾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1-62,共12页
河流是自然之河,更是历史之河、民族之河、精神之河。河流风景是文学地理视域下的一个重要话题,河流的地域性、流动性、媒介性使其成为独特的风景书写对象,河流的意义既是地域性的也是国家层面的。哈德逊河因其航运价值与如画风景被誉... 河流是自然之河,更是历史之河、民族之河、精神之河。河流风景是文学地理视域下的一个重要话题,河流的地域性、流动性、媒介性使其成为独特的风景书写对象,河流的意义既是地域性的也是国家层面的。哈德逊河因其航运价值与如画风景被誉为美国的“莱茵河”或“神圣之河”;海河作为京杭大运河贯通的水系之一,同样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并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价值。在中美两国实现国家独立与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历史时刻,两条河流都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独具象征意义的国家与民族风景。中美两国的文学家与艺术家纷纷书写海河和哈德逊河河流风景,再现不同时期的沿岸风情、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等,表达中美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共同构建属于故乡的地域文化,河流成为培养地方感与地方认同的有效方式。更重要的是,作为民族共同体想象的一部分,海河与哈德逊河成为呈现国家与民族特性不可或缺的象征符号,成为国家身份、民族记忆与文化建构的重要媒介,成为强化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表达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风景 哈德逊河 海河 地域文化 国家身份
下载PDF
复杂全球化场景中的社会个体身份认同变迁——兼谈非国家行为主体兴起时代的国家认同重塑
19
作者 于春洋 白鹏雁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9-108,共10页
当前的全球化发展既有时间趋势上的“东升西降”“逆全球化”与“再全球化”并存,也有地理空间上的多主体与多中心的竞争,展现日益复杂的图景。这种态势不仅对民族国家构成挑战,还深刻影响社会个体的身份认同。随着超国家、跨国家和次... 当前的全球化发展既有时间趋势上的“东升西降”“逆全球化”与“再全球化”并存,也有地理空间上的多主体与多中心的竞争,展现日益复杂的图景。这种态势不仅对民族国家构成挑战,还深刻影响社会个体的身份认同。随着超国家、跨国家和次国家政治集团、经济组织、文化团体在世界范围内的涌现,非国家行为主体也成为与国家争夺社会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力量。社会个体除被国家赋予的国民身份之外,还被超国家、跨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主体赋予其他诸多身份。由此,个体身份认同出现从国家向超国家、跨国家、次国家等行为主体迁移扩散的趋势。为重塑社会个体的国家认同,民族国家需要进行全面自我审视调整,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主体性建设,在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巩固国家认同基础,以便在复杂全球化场景中保持自身对社会个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复杂全球化 个体身份 国家认同
下载PDF
“仓颉造字”传说的多重意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
20
作者 桑东辉 《武陵学刊》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载体,其产生发展的历史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字史,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也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多重意蕴。尽管由于历史久远,有关“仓颉造字”的事迹多流于传说,但透过这些传说表象不难发现,“仓颉造字”传说...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载体,其产生发展的历史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字史,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也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多重意蕴。尽管由于历史久远,有关“仓颉造字”的事迹多流于传说,但透过这些传说表象不难发现,“仓颉造字”传说及其播衍流变,深刻反映了传统道器观和取象制器观念下的神圣造物论思想,以及将道德意蕴融入字以表德的观念,且从目的论和效果论的层面反映了文字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佐治理事”功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深入解读“仓颉造字”传说,对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仓颉造字”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