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 Types of Spatial Function Zoning in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Based o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Tacheng Bas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WANG Guiling YANG Degang +2 位作者 XIA Fuqiang ZHONG Ruisen XIONG Chuanh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689-699,共11页
Three types of spatial function zoning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rderly development.For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patial function zones should be divide... Three types of spatial function zoning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rderly development.For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patial function zones should be divided scientifically to clear its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herefore, based on ecological constraints, a beneficial discussion would be about the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adopt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striction and supporting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spatial function zoning.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ers, taking Tacheng Basin, Xinjiang of China as an example, choose township as basic research unit and set up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ecological protection suitabi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itability, and urban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which are analyzed by using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s and exclusive matrix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is paper formed a set of multileve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s for three types of spatial function zoning of the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based on a novel perspective by scientifically dividing Tacheng Basin into ecological space, agricultural space, and urban space,which realized the integration and scientific orientation for spatial function at the township scale. 2)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ree types of spatial pattern,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sugges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was clearly defined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zones,ecological economic zon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zones, and urban development zones. 3) A new idea of space governance is provide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ecology and economy, which can break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hinking abou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ffers a scientif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macro decision-ma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s township scale SPATIAL function ZONING mutual EXCLUSION matrix method coordination of ECOLOGY and development Tacheng Basin China
下载PDF
Industrial Policy Analysis of Restricted Development Zones in Western China——A Study of State-level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Key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
2
作者 Chen Yi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6年第2期74-85,共12页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olicies of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main functional areas, the industrial policy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space control ability of main functional areas. A restricted d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olicies of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main functional areas, the industrial policy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space control ability of main functional areas. A restricted development zone is a type of main functional area which provide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cological products, assures the supply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stability of ecosystems, as well as safeguards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agricultural functions of wider regions by restricting its own development. Therefore scientific, complete and operable industrial policy support is needed. Restricted development zones are distributed widely in western China. With the restriction of their main functions, differential industrial polic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tricted development zones: Dealing wel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developing special industries which are friendly to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appropriate for local conditions, guiding and encouraging industries to learn from regions with favorabl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rderly withdrawing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adverse to main functions, facilita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optimizing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mproving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rationalizing industrial lay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China RESTRICTED development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ecological functional areas INDUSTRIAL policies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来自中国县域的证据
3
作者 陈帅 姚顺波 +1 位作者 侯孟阳 翁飞龙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4,共12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0—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能有效...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00—2021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能有效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且政策实施时间越久,促进效应越强;机制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能显著提升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而财政自给率和经济集聚水平起负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在中国西部和高人口规模的样本中更为显著,且该政策具有促进邻近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转移支付 公共服务供给 制度理念 空间溢出
下载PDF
生态空间视角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遂川县为例
4
作者 徐步朝 曾婷婷 +2 位作者 彭永樟 孙园 黄国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35-142,共8页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遂川县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着手,将生态系统分为五类,对2016年和2020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表明,2016年、2020年全县GEP分别为258.57亿元、318.16亿元。研究发现,从五类生态系统价值量看,...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遂川县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着手,将生态系统分为五类,对2016年和2020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表明,2016年、2020年全县GEP分别为258.57亿元、318.16亿元。研究发现,从五类生态系统价值量看,森林生态系统对GEP影响最大;从三类服务功能价值量看,物质产品中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调节服务中森林生态系统影响较大,文化服务中农田、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内不同生态系统均衡或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间差异化发展战略和其他县域国家生态功能区开展GEP核算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P核算 价值量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资源利用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效应评估 被引量:7
5
作者 侯孟阳 席增雷 +1 位作者 张晓 姚顺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7,共14页
中国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托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首要任务,但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故其生态保护目标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值得关注。为回答该问题,该研究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1... 中国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依托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首要任务,但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故其生态保护目标能否兼顾经济增长值得关注。为回答该问题,该研究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渐进双重差分(DID)评估该生态政策对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不仅能够提升环境质量,同时还能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兼得的双赢局面,这一结论在反事实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等多重情景下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能够通过国土空间配置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生产率提升效应及要素集聚效应促进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政策效应在不同的功能区类型、不同的地理空间及不同的分位数水平上存在异质性。水土保持型与生物多样性维护型、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生态功能区均实现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共同提升,水源涵养型、东北地区及华北地区仅提升了环境质量,防风固沙型及西北地区则仅促进了经济增长。随着分位点的上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环境质量的正向作用逐渐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逐渐降低。该研究有利于生态政策可持续性实施的经验积累和制度完善,可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稳定经济增长的均衡协同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环境质量 经济增长 多时点渐进双重差分模型 双赢
下载PDF
面向生态系统结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空间对比评估
6
作者 陈子琦 侯光雷 +2 位作者 张艳红 董凯凯 刘兆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93-2799,共7页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对比评估对于合理执行生态补偿机制的转移支付政策,以及进一步促进全国生态保护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以2015年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划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多样...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对比评估对于合理执行生态补偿机制的转移支付政策,以及进一步促进全国生态保护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以2015年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划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结构指数,探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区域分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华南、华东与华中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结构参照基准较高,东北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居中,较差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则位于西南和西北地区,说明了全国生态环境本底的区域分异性;(2)西北和西南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成效结构指数较高,华中和华南地区居中,而东北和华东地区的保护成效结构指数较低,体现了2015年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空间差异情况;(3)从草原、森林与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效结构指数来看,西北与西南地区、东北和西南地区及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分别具有较大优势。上述研究结果反映了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优劣的空间差异状况,可为政府部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制定生态系统恢复方案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 生态系统结构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区域对比评估
下载PDF
生态转移支付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视角
7
作者 曹鸿杰 李美娜 祁毓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7-49,共13页
基于补偿视角建立的生态转移支付是绿色发展背景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纵向政府间财政分配的重要政策工具。基于我国2003—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2008年试点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作为政策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 基于补偿视角建立的生态转移支付是绿色发展背景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纵向政府间财政分配的重要政策工具。基于我国2003—2020年的面板数据,以2008年试点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作为政策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生态转移支付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转移支付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其中提高经济增长率和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转移支付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机制,这一促进作用从东部地区往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减弱,且存在对共同富裕水平较高地区促进作用较强的“马太效应”。因此,国家应采取措施优化生态转移支付政策目标,针对不同共同富裕水平地区制定差异化转移支付政策,精准识别和量化“共同富裕”指标等,从而有效发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效应,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转移支付 共同富裕 双重差分
下载PDF
生计资本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
8
作者 罗万云 周杨 王福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71-3983,共13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虽覆盖全部地区,但其补偿资金主要用于生态修复成本与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缺少对外围农户受偿意愿的关注。基于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的553份农户调查数据,利用CVM法、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农户...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虽覆盖全部地区,但其补偿资金主要用于生态修复成本与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缺少对外围农户受偿意愿的关注。基于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的553份农户调查数据,利用CVM法、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农户生态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水平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面向农户出台生态补偿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调查区域85.53%的农户具有较强受偿需求,这一意愿具有生计方式、收入层次以及流域差异,经Heckman期望值估计方法调整后,农户受偿水平为1250.5元户^(-1)a^(-1)。②自然资本中人均耕地面积对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水平都具有正向影响,人均草场面积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受偿水平;人力资本中劳动力比重对农户受偿水平具有正向影响;物质资本中,牲畜存栏量与受偿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生产性工具对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水平都具有正向影响;金融资本中家庭总收入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受偿水平,是否为脱贫巩固户身份对农户补偿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社会资本中汉语水平与农户参与意愿呈显著正相关,是否常去村级文化中心正向影响农户受偿水平。③生态感知中降雨次数变化对农户参与意愿和受偿水平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水源流量变化、森林重要性均与农户受偿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草地重要性与农户的参与意愿呈显著正相关。个体特征中年龄、性别对农户的受偿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身份对农户的受偿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获得周边微观利益群体的广泛支持,应从生计资本角度出发,动态监测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的禁限强度引起的农户损失,并以此为参考,制定补偿标准,加快推进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态功能区出台面向农户生计禁限的补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计资本 农户受偿意愿 条件价值评估方法 阿勒泰地区
下载PDF
大都市周边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9
作者 崔园园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3年第1期111-118,共8页
与分布在“偏远地区”的国家公园相比,大都市周边的国家公园由于毗邻客源地、与城市的功能开发衔接更为紧密、规划与管理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具有游憩供给能力强与休闲旅游需求规模大的双重特征,更需要兼顾生态保护与城市服务功能的... 与分布在“偏远地区”的国家公园相比,大都市周边的国家公园由于毗邻客源地、与城市的功能开发衔接更为紧密、规划与管理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具有游憩供给能力强与休闲旅游需求规模大的双重特征,更需要兼顾生态保护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平衡。旧金山金门国家休闲区、纽约盖特威国家休闲区、加拿大胭脂国家城市公园等“都市国家公园”“国家城市公园”的建设与管理经验表明,在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立足于大都市城市发展功能和市民休闲旅游需求,深入挖掘自然生态资源,统筹规划布局生态保护与城市服务功能空间,打造多元化都市型游憩服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是大都市周边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本文拟通过剖析和总结国际先进典型案例,以期为我国有条件的大都市周边建设国家公园提供参考思路和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区 国家公园 生态保护 城市功能互动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动态分析 被引量:43
10
作者 徐洁 谢高地 +3 位作者 肖玉 李娜 江源 陈文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039-3050,共12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区域。基于国家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对比分析,结合土地覆被变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执行之前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形成全面的认识。结...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区域。基于国家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对比分析,结合土地覆被变化,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执行之前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形成全面的认识。结果表明:国家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地覆被类型均以生态用地为主,2000—2010年生态用地占比下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各年生态用地占比均高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且土地覆被类型转换程度相对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小。重点/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密度、NPP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水土保持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植被覆盖度最高,生物多样性维护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平均生物量密度、平均NPP最高,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物量总量、NPP总量最高,防风固沙型重点生态功能区由于多位于西北内陆,整体上植被覆盖度最低,生物量密度和生物量总量、平均NPP和NPP总量也最低。总的来说,2000—2010年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质量有所改善,但是改善的幅度不及非重点生态功能区。表明实施生态保护工程与转移支付,进一步改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提升全国整体生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物量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服务功能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效果分析 被引量:58
11
作者 李国平 李潇 汪海洲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4,126,共7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我国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生态安全。国家对这类区域的开发和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禁限政策,同时对这类区域因开发和建设受限而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通过对政府规制下和基于...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关系我国宏观区域和微观区域的生态安全。国家对这类区域的开发和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禁限政策,同时对这类区域因开发和建设受限而制定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通过对政府规制下和基于最小安全标准约束下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益本分析,得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运用这一理论标准考察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分配依据、计算公式、资金使用、考核与激励约束的规定,发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效果不显著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补偿绩效 最小安全标准
下载PDF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以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例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晋宏 孔德帅 靳乐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62,共10页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基础,目前国内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合理的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方法可以为生态补偿优先地区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定量化依据。综合考虑青海省各市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在... 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研究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基础,目前国内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合理的生态补偿区域空间选择方法可以为生态补偿优先地区的选择提供较为可靠的定量化依据。综合考虑青海省各市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使用Arc GIS工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效益比瞄准"方法和"生态补偿优先级(Eco-compensation Priority Sequence,ECPS)"方法,分别对青海省各市县生态补偿优先等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效益比瞄准"方法适用于森林、草原等基于要素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空间选择,而"生态补偿优先级"方法更适合区域性的生态补偿的空间选择。根据"生态补偿优先级"方法可以得出青海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优先补偿区主要集中在青海省南部,次级补偿区主要位于青海省中部,潜在补偿区主要在青海省东北部。与青海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比较,海西州内的很多市县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原有的资金分配方式更多的考虑民生因素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在生态补偿区域的空间选择中,要结合生态综合补偿,提出合理的生态补偿绩效考核体系,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改善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区域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系统价值 生态补偿优先等级 青海省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评价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国平 汪海洲 刘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155,共5页
提高当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引导当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双重目标。但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中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挤出效应。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 提高当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引导当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双重目标。但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中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挤出效应。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发现都存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民生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匹配的问题,认为这也是造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保护生态环境目标不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目标 生态文明 转移支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绩效评价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与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陕西省县级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国平 刘倩 张文彬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31,共5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政策目标是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以陕西省享受该项转移支付的37个县2009-2011年的样本数据为例,对中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增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政策目标是改善民生和保护生态环境。以陕西省享受该项转移支付的37个县2009-2011年的样本数据为例,对中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增加转移支付能够促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但是这种影响较为微弱。后期还需要通过调整办法、改变理念等举措来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支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环境质量 面板模型
下载PDF
生态补偿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基于“精准扶贫”视角 被引量:11
15
作者 袁梁 张光强 霍学喜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9-124,共6页
以陕西省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生态补偿政策引入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 以陕西省调研数据为研究样本,将生态补偿政策引入英国国际发展部的可持续生计能力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182;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059、0.104、0.066、0.053,总的间接效应为0.282;生态补偿对可持续生计能力总的影响效应为0.464。因此,精准的生态补偿政策能够实现以可持续生计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造血式"扶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可持续生计 精准扶贫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效应研究——基于陕西省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2
16
作者 徐鸿翔 张文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1-148,共8页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导,空间上划分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范围并对其进行旨在生态补偿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现阶段对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效应研究大多集中于政策解读和理论分析...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导,空间上划分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范围并对其进行旨在生态补偿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现阶段对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效应研究大多集中于政策解读和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相对不足,该制度2009年实施以来已有七八年时间,具备了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文章以陕西省3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样本,在按各县级政府财政收入高低进行分组之后,实证分析了整体样本、高财政收入样本和低财政收入样本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促进效应。整体回归结果显示,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影响系数显著为正,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级政府的生态环境质量自2009年以来,呈现"基本稳定,逐渐好转"的趋势,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激励作用密不可分,同时,财政收入水平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且财政收入水平越高,转移支付对生态效益产出的促进作用越大。分组回归结果显示,高财政收入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影响系数要大于低财政收入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影响系数,这表明将转移支付拨付给高财政收入组更有效率。因此从效率角度看,现阶段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标准即县级政府财政收支缺口符合公平原则,但相对缺乏效率,以财政收支缺口为补偿标准的方式不利于转移支付效率提升,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最后文章基于兼顾效率与公平视角提出了充分发挥转移支付生态保护激励效应,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保护 陕西省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研究 被引量:55
17
作者 欧阳志云 杜傲 徐卫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207-7215,共9页
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为子孙后代保留生物多样性资源与自然遗产最有效的途径。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已建设形成覆盖森林、草地、湿地、海洋、荒漠各类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以及... 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为子孙后代保留生物多样性资源与自然遗产最有效的途径。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已建设形成覆盖森林、草地、湿地、海洋、荒漠各类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以及水源保护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但由于缺乏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各类保护地面临功能区分不清晰、空间重叠、管理成效不高等问题。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部署,为理顺我国保护地体系,明确各类保护地的功能定位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分析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类型,并参考国际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保护地体系分类,建议将我国自然保护地分为5大类,第I类为自然保护区,第Ⅱ类为国家公园,第Ⅲ类为自然公园,第Ⅳ类为物种与种质资源保护区,第Ⅴ类为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分析了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和管理目标,以期为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类,根据各类保护地的特点,创新保护地建设政策与机制,加大政府对自然保护地建设力度的同时,发挥全社会力量建设自然保护地,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将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分类 自然保护地体系 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 自然公园 物种与种质资源保护区 生态功能保护区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标准、支付额度与调整目标 被引量:32
18
作者 李国平 李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共9页
中国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近十年。通过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成本与效益的定量分析,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的考察,以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分析为基础,揭示了国家重点生... 中国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近十年。通过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成本与效益的定量分析,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的考察,以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分析为基础,揭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合理区间,并提出其选择依据,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和完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补偿标准 财政转移支付额度 机会成本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李国平 李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4-130,共7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具有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的政策目标。由于财力较弱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既缺乏改善民生的资金,又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环境成本较大需要更多的生...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具有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的政策目标。由于财力较弱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既缺乏改善民生的资金,又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因保护生态环境成本较大需要更多的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因此,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须通过平衡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以提高所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与民生水平。为了验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是否具有向财力较弱与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地区倾斜的特性,本文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公式进行了推导,并以陕西省为例对资金的分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公式中的"标准财政收支缺口"项含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属性,剩余各项含有生态环境保护属性,公式包含向财力较弱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地区倾斜的政策目标;②与其政策目标相违背,实践中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并没有向财力较弱和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倾斜,反而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呈正相关。究其原因,以"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为核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公式是导致违背"两个倾斜"的症结所在。要扭转实际分配中的"两个倾斜"偏差,促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改变公式计算要件"标准财政收支缺口",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政策目标 资金分配机制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考核方法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杨海军 李营 +1 位作者 朱海涛 洪运富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第5期41-43,共3页
本文提出一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考核方法,该方法以遥感技术为主,集成了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人工调查等技术的优势,建立了"天"、"空"、"地"的立体化监测方式,并开展示例研究,从... 本文提出一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考核方法,该方法以遥感技术为主,集成了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人工调查等技术的优势,建立了"天"、"空"、"地"的立体化监测方式,并开展示例研究,从多尺度、多分辨率角度获取县域环境变化信息,取得了很好的研究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县域 生态环境 遥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