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ecological variation of waterbird habitats in Dongtan area of Chongming Island 被引量:5
1
作者 范学忠 张利权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85-496,共12页
Based on Landsat TM images, we explored the pattern of variation of suitable waterbird habitats from 1990 to 2008 in the Dongtan area of Chongming Island at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mouth. By applying our highly... Based on Landsat TM images, we explored the pattern of variation of suitable waterbird habitats from 1990 to 2008 in the Dongtan area of Chongming Island at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mouth. By applying our highly accurate indicator model (R=0.999, P<0.01), we quantified the variations of fluctuation intensity for local waterbird habitats during 1990-2008, and for the main waterbird groups (Anatidae, Charadriidae, Ardeidae and Laridae) from 2006 to 2008,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habitat quantity change on the waterbird habitat status and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different waterbird grou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quaculture ponds (AP) and the Scirpus mariqueter zone (SMZ) underwent drastic habitat changes during certain periods (AP: 1997-2000, 2000-2003, 2005-2008; SMZ: 1997-2000), and the fluctuation intensity differed among habitat types in the order AP>SMZ>TSH (total suitable habitat)>BSA (bare mud flat and shallow water area). The abandonment of tracts of aquaculture ponds in Dongtan in mid-2006 brought about an intensive population fluctuation, caused by rapidly changing habitat with the population expanding to adjacent areas. At present, Anatidae and Ardeidae are threatened in the Dongtan area with declining populations because of their very "picky" habitat requirements (i.e., high reliance on AP). The Charadriidae experienced enormous population declines in the late 1990s, however, they have since recovered to normal levels as habitat change has stabilized.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urrent challenges for habitat management are the protec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AP and SMZ habit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BIRD BIODIVERSITY habitat management population dynamics nature reserve Chongrning Island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近期冲淤演变及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海峰 刘杰 +3 位作者 王珍珍 叶婷婷 谢滢芳 李添彦 《长江技术经济》 2023年第1期63-69,77,共8页
基于1998—2021年长江口系列水下地形资料,分析了九段沙近期冲淤演变情况及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期,九段沙呈长“高”不长“大”、北侧受工程守护稳定淤涨、南侧局部冲淤变化显著的演变特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南... 基于1998—2021年长江口系列水下地形资料,分析了九段沙近期冲淤演变情况及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结果表明:近期,九段沙呈长“高”不长“大”、北侧受工程守护稳定淤涨、南侧局部冲淤变化显著的演变特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南导堤使江亚南沙头部和九段沙北边界得以稳定,促进了江亚南沙、九段沙高滩的淤涨;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促使江亚南沙上部窜沟由冲转淤,增强了江亚南沙稳定性;流域减沙和周边涉水工程引起九段沙南沿及尾部低滩冲刷,减少了九段沙保护区的湿地面积,破坏了九段沙湿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未来,流域来沙可能继续维持较低水平,九段沙南沿及尾部面临进一步冲蚀的风险,亟需研究守护九段沙保护区湿地的工程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 湿地 地貌演变 自然保护区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层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涛 庄平 +7 位作者 章龙珍 侯俊利 王云龙 刘鉴毅 冯广朋 赵峰 罗民波 刘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87-1694,共8页
根据2004年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2007年8月、11月和2008年2月和5月(Ⅲ年度)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5个站位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的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时间和空间变... 根据2004年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2007年8月、11月和2008年2月和5月(Ⅲ年度)对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15个站位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的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捕获底层鱼类42种,隶属于13目24科39属。底层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15个站位聚合成两大类群,类群A位于南支北港和北港北沙近东滩水域,共出现20种底层鱼类,主要以淡水性和河口性鱼类为主;类群B位于北支和北港北沙近外海水域,共出现鱼类39种,主要以河口性和海洋性鱼类为主。ANOSIM和SIMPER分析表明底层鱼类群落结构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造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凤鲚(Coilia mystus)的繁殖和索饵洄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底层鱼类 群落结构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应用弹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技术研究放流中华鲟幼鱼在海洋中的迁移与分布 被引量:19
4
作者 陈锦辉 庄平 +7 位作者 吴建辉 黄硕琳 刘健 杨吉平 徐嘉楠 郑跃平 赵峰 张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37-442,共6页
于2006年和2008年,向长江口放流了14尾携带弹出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op-up ArchivalTag,PAT)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其中3龄和9龄中华鲟各6尾和8尾。放流后有9枚标志数据成功上传至ARGOS卫星,标志信息回收率达到64%。... 于2006年和2008年,向长江口放流了14尾携带弹出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op-up ArchivalTag,PAT)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其中3龄和9龄中华鲟各6尾和8尾。放流后有9枚标志数据成功上传至ARGOS卫星,标志信息回收率达到64%。初步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放流后1个月内即进入海洋生活。进入海洋的中华鲟幼鱼在最长监测期的6个月内正常存活,分布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福建沿海的经度跨度为4°、纬度跨度为9°的沿海大陆架海域,最大洄游距离达到697km。放流的中华鲟幼鱼呈现随意、迂曲的洄游特征。本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中华鲟PAT标志放流取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弹出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 长江口 放流 洄游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习性 被引量:46
5
作者 罗刚 庄平 +2 位作者 章龙珍 张涛 刘健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4-150,共7页
分析了2004年5—9月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的月份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以底栖小型鱼类、多毛类和端足类为主要食物,兼食虾类、蟹类及瓣鳃类等小型底栖动物.幼鱼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较高,且摄食强度存在着月份变... 分析了2004年5—9月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及摄食的月份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中华鲟幼鱼以底栖小型鱼类、多毛类和端足类为主要食物,兼食虾类、蟹类及瓣鳃类等小型底栖动物.幼鱼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较高,且摄食强度存在着月份变化.主要饵料生物组成有明显的月变化,且食物个体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5月主食多毛类和蟹类,6月主食鱼类和端足类,7月为鱼类和多毛类,8月样本较少且为空胃,9月为鱼类和虾类.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曾是幼鱼重要饵料的鲬类所占比例极小,其质量百分比仅占1.81%;而以前未曾记录的虾虎鱼类在食物中所占比例较高,其质量百分比达50.54%;等足类以前也未曾记录,其出现频率达1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幼鱼 长江口 食物组成 摄食月份变化
下载PDF
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流速场的初步观测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辉 危起伟 +3 位作者 杨德国 杜浩 张慧杰 陈细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3-191,共9页
2004和2005年10~11月间,在中华鲟产卵区葛洲坝至庙咀江段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期间的流速进行了测量。在该江段沿水流方向设置监测断面共20个,其中2004年设12个(编号1~12),2005新增8个(... 2004和2005年10~11月间,在中华鲟产卵区葛洲坝至庙咀江段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期间的流速进行了测量。在该江段沿水流方向设置监测断面共20个,其中2004年设12个(编号1~12),2005新增8个(编号A^H)。监测结果表明,产卵区内所有断面平均流速变化范围为72.99~175.23 cm/s,平均值为(128.89±26.28)cm/s;产卵区内12、和4号断面的垂向平均流速值较其他断面约高2.10 cm/s;从A至12号断面,各断面的平均流向大约从225.91°下降至164.39°,并且产卵区内1、2和4号断面的流向变幅较大,变异系数比其他断面约高18.4%;下产卵区内脉动流速测量结果表明平均流速变化较大,而平均流向变化相对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7.1%和2.9%;葛洲坝下所进行的河势调整工程使中华鲟产卵场内的流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在导流堤两侧形成了一个流速较缓的区域。导流堤的建设可能会导致上产卵区的位置改变甚至消失,下产卵区改变其具体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长江 葛洲坝 自然繁殖 流速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生长特性 被引量:25
7
作者 毛翠凤 庄平 +2 位作者 刘健 张涛 章龙珍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3期177-181,共5页
2004年5~8月中华鲟幼鱼降河洄游途中在长江口聚集期间,收集到196ind幼鱼样本,分析研究了其生长特点.结果显示,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逗留期间生长迅速,体长和体重分别从5月下旬刚到达长江口时的16.68±3.27cm和28.69±16.06g增加... 2004年5~8月中华鲟幼鱼降河洄游途中在长江口聚集期间,收集到196ind幼鱼样本,分析研究了其生长特点.结果显示,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逗留期间生长迅速,体长和体重分别从5月下旬刚到达长江口时的16.68±3.27cm和28.69±16.06g增加到8月份入海时的31.90±7.77cm和236.77±176.64g,体长增长1.91倍,体重增加8.25倍.中华鲟幼鱼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其幂指数b值在5月和8月小于3,此时表现出异速生长.b值在6月和7月接近于3,呈等速生长.6月和7月的肥满度也高于5月和8月.表明6月和7月的生长情况要好于5月和8月.这一现象可能是中华鲟幼鱼在5月和8月有2次生活环境改变和食性变化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长江口保护区 异速生长 等速生长 肥满度 变异系数
下载PDF
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文状况适合度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辉 危起伟 +2 位作者 杜浩 刘志刚 沈丽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5-81,共7页
对三峡水库运行前(1983-2002年)后(2003-2005年)中华鲟产卵场产卵季节(10-11月)的水文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根据所建立的水文要素适合度模型,对三峡水库运行前(1983-1986,2002年)后(2003-2005年)8个年份产卵季节水文状况对于中华鲟产... 对三峡水库运行前(1983-2002年)后(2003-2005年)中华鲟产卵场产卵季节(10-11月)的水文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根据所建立的水文要素适合度模型,对三峡水库运行前(1983-1986,2002年)后(2003-2005年)8个年份产卵季节水文状况对于中华鲟产卵的适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中华鲟产卵场产卵季节的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产卵季节平均水温上升了1.48℃(8.2%),含沙量降低了0.36 kg/m3(91.8%)。平均适合度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整个产卵季节水文状况对于产卵的综合适合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整个产卵季节水文状况的适合度都比较高,并且中华鲟的产卵活动并不总是发生在水文状况适合度最佳(即综合适合度波峰值)的时候,说明水文状况并不是决定自然繁殖发生时间的唯一因素。产卵前含沙量的变动趋势由水库运行前的稳中下降转变为运行后的稳中上升,说明含沙量的剧烈下降可能对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不利。中华鲟自然繁殖发生时间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水文状况外,科研捕捞活动、年度之间自然繁殖群体的生物学差异等都可能对自然繁殖活动发生的具体时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自然繁殖 水文状况 适合度 产卵场 长江
下载PDF
长江江苏溆浦段2015年发现中华鲟野生幼鱼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书环 杨焕超 +5 位作者 辛苗苗 吴金明 戴振国 杜浩 刘志刚 危起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在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连续两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的情况下,2015年6月在江苏溆浦段发现15尾疑似中华鲟幼鱼。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15尾幼鲟进行鉴定。形态学度量结果显示,除1尾个体外,新发现的14... 在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连续两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的情况下,2015年6月在江苏溆浦段发现15尾疑似中华鲟幼鱼。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15尾幼鲟进行鉴定。形态学度量结果显示,除1尾个体外,新发现的14尾幼鲟与历史记载的中华鲟野生幼鱼生物学性状完全一致,但其体长和体重低于历史同期出现在该区域的中华鲟。同时采用11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对15尾幼鲟样本和分布于我国的3种鲟鱼,包括30尾中华鲟(A.sinensis)、39尾达氏鲟(A.dabryanus)和33尾施氏鲟(A.dabryanus)进行遗传分析,发现这15尾幼鲟与中华鲟的遗传距离最近(F_(st)=0.039,P<0.05),其次为达氏鲟(F_(st)=0.108,P<0.05),最远为施氏鲟(F_(st)=0.209,P<0.05),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判定该批幼鱼为中华鲟,该结果暗示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极有可能找到了新的产卵场,为中华鲟的繁殖群体和幼鱼的种群监测提供了依据。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该批鱼的遗传多样性(SW=1.998)略低于野生中华鲟(SW=1.886),暗示中华鲟幼鱼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野生亲本的数量仍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种间鉴定 微卫星 产卵场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及临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罗民波 庄平 +4 位作者 沈新强 张涛 晁敏 朱江兴 王云龙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8-623,共6页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T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采泥样品和... 根据2004年5月、8月、11月和2005年2月(Ⅰ年度)及2005年8月、11月和2006年2月、5月(Ⅱ年度)共2个水文年对T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水域(30°15′~31°45′N、121°30′~122°15′E)15个取样站8个航次的采泥样品和阿氏网样品,对底内动物和底上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重要种的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及时间空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底内动物共出现15种,种类组成贫乏,优势种变化明显,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44 g/m2和11.33个/m^2,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低并有下降趋势,群落结构极不稳定;底上动物底栖动物59种,组成有明显季节和年度变化,底内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平均值分别为15.58×10^-2g/m^2和6.81×10^-2个/m^2;底上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略呈现下降趋势,优势种的种类及优势度年际有较大变化,种类数和生物量北支高于南支。底内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底上动物2个年度生物量平均值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底内动物与底上动物的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分布特征 中华鲟保护区 长江口
下载PDF
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与气象状况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辉 危起伟 +1 位作者 杜浩 沈丽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17期42-48,共7页
对中华鲟历史及现存产卵场共55次自然繁殖活动发生起始日的天气类型和气象要素(包括风、降水量、气温、气压、日照时数、湿度和云)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的发生对阴雨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对多云天... 对中华鲟历史及现存产卵场共55次自然繁殖活动发生起始日的天气类型和气象要素(包括风、降水量、气温、气压、日照时数、湿度和云)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的发生对阴雨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对多云天气则具有一定的回避性;产卵起始日前后天气类型的剧烈变化是诱导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现存产卵场内连续晴天天气也较容易诱发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的发生;除现存产卵场产卵起始日平均气温在第1批和第2批产卵活动之间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外,产卵起始日其余气象要素在第1批产卵活动、第2批产卵活动和产卵起始日时间窗(最早和最晚产卵起始日的时间跨度范围)范围内,三者之间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第1批和第2批产卵活动产卵起始日的气压变动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反趋势;与历史产卵场不同,现存产卵场产卵起始日的日照时数与水位和含沙量之间并不具有相互制约和补充的关系。结果显示气象状况也是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自然繁殖 气象状况 产卵 长江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地方性法规立法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锦辉 黄硕琳 +3 位作者 刘健 张葛鸣 吴铠 吴建辉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0-626,共7页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自2005年4月15日实施以来,为科学有效保护中华鲟及其息栖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障。由于当时时间紧,以及对中华鲟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尚处于摸索阶段,在条文内容和规定上就采用宜粗... 《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自2005年4月15日实施以来,为科学有效保护中华鲟及其息栖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障。由于当时时间紧,以及对中华鲟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尚处于摸索阶段,在条文内容和规定上就采用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对于有些问题采用了一般性处理的形式。随着时空的变迁和中华鲟保护工作不断深入,现有条文内容和规定已不能满足保护区工作的实际需要。2009年,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地方性法规立法已被市人大列入立法规划。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阐述了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立法的可行性,1)有坚实的法制基础;2)地方政府规章实施一段时问后将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符合我国立法程序;3)出台地方性法规是解决《办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唯一可行的途径。最后对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立法提出的相应对策与建立。首先,应确立保护区立法的四个目标;其次,应坚持两个立法原则,一是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性原则、生态优先原则、系统性保护原则;第二,地方法规立法的特有原则,包括地方性原则、创制性原则;最后,应建立六项基本制度,包括开放性管理制度、生物资源特性制度、土地权属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公众参与制度,以及专项救护与驯养繁殖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自然保护区 长江口 地方立法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永涛 张金池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1年第1期25-28,共4页
选取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脆弱性和人类威胁等7个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生态质量一般,不足以有效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亟需采取科学、有效、严格的... 选取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脆弱性和人类威胁等7个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对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生态质量一般,不足以有效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亟需采取科学、有效、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北支 湿地 自然保护区 生态评价
下载PDF
国际海底光缆(崇明S3段)施工悬浮物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桂青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32,共7页
亚太直达(APG)国际海底光缆(崇明S3段)施工将对海底泥沙产生扰动,扰动泥沙可能对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和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产生影响。采用MIKE软件建立长江口及杭州湾大范围二维潮流模型和近海段工程典型施工段的三维嵌套水动力和悬... 亚太直达(APG)国际海底光缆(崇明S3段)施工将对海底泥沙产生扰动,扰动泥沙可能对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和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产生影响。采用MIKE软件建立长江口及杭州湾大范围二维潮流模型和近海段工程典型施工段的三维嵌套水动力和悬浮物扩散数学模型,重点研究了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对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和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水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程施工将对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以及试验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会对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造成影响,但对其保护区缓冲区和试验区有所影响。建议严格按照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施工,避开鸟类迁徙高峰期、中华鲟洄游高峰期和幼鱼集中活动期,合理安排施工保护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光缆 海水水质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长江口中华鲟保护区生态环境初步评价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春峰 陈锦辉 +3 位作者 黄硕琳 杨红 刘健 吴建辉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4-678,共5页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中华鲟幼鲟入海前调节和索饵的重要场所,分析和评价保护区生态环境对中华鲟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2005年8月和2006年5月和8月保护区调查数据,应用水质单项污染指数、富营养化污染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中华鲟幼鲟入海前调节和索饵的重要场所,分析和评价保护区生态环境对中华鲟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2005年8月和2006年5月和8月保护区调查数据,应用水质单项污染指数、富营养化污染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保护区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显示:保护区总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该水域受无机磷污染严重,无机氮污染有加剧的趋势,2006年5月保护区富营养化程度最高,而北港水域富营养化水平高于同期其它水域;保护区内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不均,群落结构简单,呈现出2005年8月生物量远高于2006年的5月和8月,而其生物多样性低的反常现象;通过近年来大型中华鲟误捕情况分析生态环境变化和河口工程活动对中华鲟生存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长江口 保护区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临近水域鱼类种类组成现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涛 庄平 +8 位作者 章龙珍 刘健 王云龙 侯俊利 刘鉴毅 冯广朋 赵峰 黄晓荣 闫文罡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0-376,共7页
为了解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其临近水域鱼类种类组成的现状,2004~2008年利用底拖网、插网、定置网和刺网等多种网具对该水域的鱼类组成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调查到鱼类105种,隶属于18目43科86属,鱼类种类组成以鲈形目和鲤... 为了解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及其临近水域鱼类种类组成的现状,2004~2008年利用底拖网、插网、定置网和刺网等多种网具对该水域的鱼类组成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调查到鱼类105种,隶属于18目43科86属,鱼类种类组成以鲈形目和鲤形目为主;生态类型中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各37种,河口定居性鱼类25种,洄游性鱼类6种;鱼类种类组成处于长江下游至东海的过渡类型,鱼类食性以底栖生物、有机碎屑和浮游动物食性为主,凶猛性鱼类较少。与以往调查资料相比,调查水域鱼类物种数有所减少,一些重要的物种更是濒临绝迹。保护区水域鱼类不仅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河口代表性、稀有性和很高的科研价值,同时其生态系统也较为脆弱,并已受到严重威胁,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种类组成 长江口 中华鲟
原文传递
长江口中华鲟幼鲟补充量波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锦辉 刘健 +4 位作者 吴建辉 徐嘉楠 郑跃平 陈慧文 戴小杰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1-387,共7页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中华鲟幼鲟入海前调节和索饵的重要场所,研究该水域幼鲟补充量特征的长期变化规律对于保护该物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2005-2013年幼鲟数量和生物学特征的监测数据发现:(1)不同年份间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鲟的...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中华鲟幼鲟入海前调节和索饵的重要场所,研究该水域幼鲟补充量特征的长期变化规律对于保护该物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2005-2013年幼鲟数量和生物学特征的监测数据发现:(1)不同年份间长江口水域中华鲟幼鲟的初次见苗时间、最后退苗时间和时间跨度存在较大波动;(2)幼鲟补充量在监测期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年际波动也非常明显;(3)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份间幼鲟的平均全长和平均体质量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幼鲟的平均全长与最后退苗时间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719 6,P<0.05),这也许可以解释2007年平均全长偏高的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长江口水域 补充量 年间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