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部史学、诗性兼备的厚重之作——简评陈贻焮《杜甫评传》并论当代杜甫研究之格局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怀东 潘雪婷 《杜甫研究学刊》 2023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杜甫其人其诗是中国诗歌史、文化史上伟大的存在,特点鲜明,影响巨大。20世纪以来的杜甫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陈贻焮先生的《杜甫评传》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陈先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娴熟地运用知人论世、诗史互... 杜甫其人其诗是中国诗歌史、文化史上伟大的存在,特点鲜明,影响巨大。20世纪以来的杜甫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陈贻焮先生的《杜甫评传》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陈先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娴熟地运用知人论世、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力求深刻而全面地厘清杜甫的经历及其与时代的互动。他高度关注杜诗,并致力还原杜诗的创作情境、分析杜诗的思想艺术等工作。这部评传具有强烈而鲜明的诗学品质和诗性精神,从而实现了古今贯通,具有一种特别的艺术感染力。一代有一代之学问,杜甫研究仍有大量遗留的复杂问题亟待解决,尤其要加强文本细读并开阔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贻焮 《杜甫评传》 知人论世 史诗互证 诗性
下载PDF
人文与科学的对话:论曼德尔施塔姆的博物观
2
作者 杨利亭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9-54,共6页
自然学科的理性思维范式是对人文学科感性印象的协调与补充,而这一点,早在20世纪10年代,就已被俄罗斯现代诗人兼诗论家曼德尔施塔姆所预示并予以实践。他的博物观——有机生命诗学,不仅以平视的眼光看待不同学科之间的独特性与共通性,... 自然学科的理性思维范式是对人文学科感性印象的协调与补充,而这一点,早在20世纪10年代,就已被俄罗斯现代诗人兼诗论家曼德尔施塔姆所预示并予以实践。他的博物观——有机生命诗学,不仅以平视的眼光看待不同学科之间的独特性与共通性,而且还洞见了前人及同时代人所未察觉到的自然物象与人文景观的共融形态。他将自然诗学的观点融入自己的诗歌和批评,既使多种学科交叉与共融成为可能,也让自然、历史与神话产生了新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德尔施塔姆 博物语言观 博物诗学观 有机生命诗学
下载PDF
反思中看待家园——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美学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宋生贵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8-63,共6页
 人类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内蕴着一个天缘性的哲思情结,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人类最初的哲学沉思。当我们对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反观反思之后,再来思考人类的现实生存与发展问题时,则会格外重视"生...  人类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内蕴着一个天缘性的哲思情结,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人类最初的哲学沉思。当我们对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反观反思之后,再来思考人类的现实生存与发展问题时,则会格外重视"生态"这个概念。这里所说的"生态"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自然生态,还有一层是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合规律的相适相谐而又动态平衡的共生态。通常而言,这两层是相依相生的,而后一层则尤具人文命意。当代人特别需要从人类历史的生存与发展中领受题旨,认识到人与自然间那种本原关系的深刻命意。依于自然之乡,源于生命之泉,通向永恒之途,复归存在之根。这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大前提。无论人类拥有多少先进的科学创举与现代化手段,都不应该背离这一前提。这同时也是在当代生存背景中,人与自然环境真正确立美学关系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环境 生存家园 生态史观 反思与自省 美学思考
下载PDF
赖山阳诗学及其与中日诗史源流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钱志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9-60,共12页
赖山阳是日本江户后期代表性诗人,也是日本汉诗殿军式人物。从奈良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汉诗一直受着中国诗歌的影响。日本古代学者江村绶认为这个影响的规律是,每一种中国古代的诗歌气运,大约一两百年后会传到日本。赖山阳的诗学,体现... 赖山阳是日本江户后期代表性诗人,也是日本汉诗殿军式人物。从奈良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汉诗一直受着中国诗歌的影响。日本古代学者江村绶认为这个影响的规律是,每一种中国古代的诗歌气运,大约一两百年后会传到日本。赖山阳的诗学,体现从崇尚复古向主张性灵的诗风的转变,对明清之际的各派有所调和。其具体的创作受到明清各家诗风的影响,其中如李梦阳、吴梅村、钱谦益、王渔洋、蒋士铨等家的影响都比较明显。但是他追求的目标仍在唐宋,对杜甫、韩愈、苏轼、陆游等家的诗风都有学习。他在诗歌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平,近体绝律成就尤高。赖氏熟于经史,对中国和日本的历史都有所研究。其诗歌在内容上反映出典型的尊王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山阳 日本诗史 明清诗学 性灵诗学 中日诗学关系
下载PDF
论中国诗学中的事感说 被引量:1
5
作者 殷学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9-174,共6页
中国诗学除了物感说之外,其实还有事感说。与抒情传统的物感说不同,事感说是中国古代诗人基于人类历事生存有感必有应的缘事诗学传统而形成的一种诗歌发生学说。就言事诗创作而言,大凡诗人感于事而有所兴咏,然后指事造形,用事类义,游乎... 中国诗学除了物感说之外,其实还有事感说。与抒情传统的物感说不同,事感说是中国古代诗人基于人类历事生存有感必有应的缘事诗学传统而形成的一种诗歌发生学说。就言事诗创作而言,大凡诗人感于事而有所兴咏,然后指事造形,用事类义,游乎事境,而形于诗赋。事感有验见型事感和途说型事感,也有述事感思、即事感怀、托事感想等类型。从事感的角度创作和鉴赏诗歌,既是诗歌回到现实生活的标志,也是回到诗歌自身的努力。深入发掘和研究事感说,不仅会使中国诗歌更具历史的深度感、美学的诗意感,而且也会使中国诗学向着本土化、多元化的方向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感 史论 类质 功用 诗学
下载PDF
汉代经学与诗学理念 被引量:1
6
作者 余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89-94,共6页
经学是汉代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是汉代文化与学术的主体。汉代诗学把“天人感应”落实到“仁”与“和”上,确立了诗和艺术存在的终极原因和终极价值。以“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作为艺术创作的纲领与原则,以“比兴互陈”和“以... 经学是汉代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是汉代文化与学术的主体。汉代诗学把“天人感应”落实到“仁”与“和”上,确立了诗和艺术存在的终极原因和终极价值。以“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作为艺术创作的纲领与原则,以“比兴互陈”和“以史证诗”作为艺术阐释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使诗学成为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诗学精神与理念也只能是经学语境中的特定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经学 天人感应 儒家诗教 比兴互陈 以史证诗
下载PDF
历史·现实·梦幻——五邑本土作家小说创作评述
7
作者 凤群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3-47,共5页
江门五邑地区历史文化悠久 ,自古人文荟萃 ,后世文学创作承受着丰富的文化蕴养。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今天 ,五邑地区却呈现为一片神奇的文学绿洲。近年五邑地区本土小说作家几乎有着共同的创作母题 ,其中 ,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及其作品... 江门五邑地区历史文化悠久 ,自古人文荟萃 ,后世文学创作承受着丰富的文化蕴养。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今天 ,五邑地区却呈现为一片神奇的文学绿洲。近年五邑地区本土小说作家几乎有着共同的创作母题 ,其中 ,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及其作品所表现的价值思考、艺术探索以及审美内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创作题 价值 艺术特色 小说创作 五邑地区 审美内涵 陈占标 邝宇 商河
下载PDF
体制化想象的质询与诗性的有无——论《“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的研究角度与方法
8
作者 陈芝国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9-24,共6页
姜涛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以“新诗集”为“事件核”重返新诗发生的现场,以新颖的文学社会学角度和方法,从新诗研究主导性范式难以关注的层面,质询那业已形成的新诗体制化想象,不仅重新开放了新诗研究的问题空间,也更新了... 姜涛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以“新诗集”为“事件核”重返新诗发生的现场,以新颖的文学社会学角度和方法,从新诗研究主导性范式难以关注的层面,质询那业已形成的新诗体制化想象,不仅重新开放了新诗研究的问题空间,也更新了社会学的方法。然而,这种社会学研究中的学术诗性也有讨论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史 姜涛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文学社会学 学术诗性
下载PDF
以禅论杜——傅山文学批评实践举隅 被引量:3
9
作者 肖艳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8-81,124,共5页
明末清初之际,杜诗阐释的主流范式是"诗史"说,而傅山力辟蹊径,主张以禅论杜。在傅山看来,以史证杜掩盖了杜诗之精华,应"以诗读杜诗"。因此,他以是否有"味"作为品评杜诗之标准。傅山以禅论杜的文学批评实... 明末清初之际,杜诗阐释的主流范式是"诗史"说,而傅山力辟蹊径,主张以禅论杜。在傅山看来,以史证杜掩盖了杜诗之精华,应"以诗读杜诗"。因此,他以是否有"味"作为品评杜诗之标准。傅山以禅论杜的文学批评实践于儒家传统诗教之外开辟了杜诗研究的另外一种理路,为考察杜诗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山 以禅论杜 以史证杜 “味” 天机
下载PDF
《史记》人物传记的诗性美学本质 被引量:2
10
作者 黎洁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3-15,共3页
《史记》之所以是文学,其灵魂并不在于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甚至也不在于其写人艺术、叙事艺术及其语言艺术等。而在于写出了人之"气",即写出了人的生命本体之真。"气"郁结回荡于《史记》的人物传记之中,且... 《史记》之所以是文学,其灵魂并不在于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甚至也不在于其写人艺术、叙事艺术及其语言艺术等。而在于写出了人之"气",即写出了人的生命本体之真。"气"郁结回荡于《史记》的人物传记之中,且成有节奏的律动,从而使这些优秀的人物传记如诗如歌,这就是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人物传记的诗性美学本质,同时也是《史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相统一的真正切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 史的诗化 《史记》 美学本质
下载PDF
我自沈吟空色相,要书奇字问苍冥——龚鹏程先生诗书管窥
11
作者 孟威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8-62,109,共6页
选取诗人与书家的角色来讨论,一是由于龚鹏程先生早期有关学诗作诗之历程、诗学诗派之研究一系的资料大陆所见不多,略加梳理、绍介光之;二是先生在书学、书艺上的研究方法、创作观念、艺术思想与时下学者型书家或书法理论家们甚是有别,... 选取诗人与书家的角色来讨论,一是由于龚鹏程先生早期有关学诗作诗之历程、诗学诗派之研究一系的资料大陆所见不多,略加梳理、绍介光之;二是先生在书学、书艺上的研究方法、创作观念、艺术思想与时下学者型书家或书法理论家们甚是有别,特立独行处不得不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鹏程 诗人 书法家 《诗史本色与妙悟》 《书艺丛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