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municating with Maternal Spaces-Reading Gloria Naylor’s Mama Day with Reference to Luce Irigaray
1
作者 QI Jia-mi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6期830-838,共9页
Focusing on African American novelist Gloria Naylor’s fiction Mama Day,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analyze Mama Day and George’s distinctive relationships with maternal spaces, particularly based on French philosopher ... Focusing on African American novelist Gloria Naylor’s fiction Mama Day,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analyze Mama Day and George’s distinctive relationships with maternal spaces, particularly based on French philosopher Luce Irigaray’s philosophy concerning maternal spaces and a feminine way of communication. It is to argue that the two characters’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ng with the maternal spaces result in their different endings in the narrative, as well as their different degrees of healing, either healing their own wounded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mothers or healing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is finding unravels Naylor’s implicit ethical and philosophical messages in writing George’s mystic and tragic death. In addition, by engaging Mama Day in active and feminine communication with maternal spaces, Naylor successfully re-establishes “the missing pillar” of the female ancestry that Irigaray observes on Western civilization, thus offering a possibility for a woman to construct her female subjectivity with reference to her maternal ori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ria naylor Mama Day Luce Irigaray maternal space communication
下载PDF
不礼貌回应策略分析——以《金牌调解》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孙飞凤 高倩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62-168,共7页
依据Culpeper的不礼貌模式,以电视节目《金牌调解》中的对话为语料,探讨Culpeper的不礼貌回应选择框架在中文会话中的运用,分析影响不礼貌回应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对会话中的沉默现象亦有所涉及。结论表明,该框架同样适用于汉语语境,对... 依据Culpeper的不礼貌模式,以电视节目《金牌调解》中的对话为语料,探讨Culpeper的不礼貌回应选择框架在中文会话中的运用,分析影响不礼貌回应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对会话中的沉默现象亦有所涉及。结论表明,该框架同样适用于汉语语境,对会话者沉默现象的解读要依赖语境;交际双方的内在矛盾、发话人的面子威胁意图以及受话人的性格脾气等均影响着不礼貌行为及其回应策略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礼貌回应 中文会话 面子攻击
下载PDF
《戴家奶奶》中百衲被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曾竹青 杨帅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11-114,共4页
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考察《戴家奶奶》中的百衲被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书中的百衲被体现了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强调差异性,同时倡导整体性。在书中,百衲被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它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是黑人在现实生活中克服种种困... 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考察《戴家奶奶》中的百衲被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书中的百衲被体现了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强调差异性,同时倡导整体性。在书中,百衲被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它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是黑人在现实生活中克服种种困难的力量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洛丽亚·内勒 《戴家奶奶》 百衲被 黑人女性主义
下载PDF
姐妹情谊:一个被延缓的梦——解读格罗丽亚·内勒小说《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 被引量:7
4
作者 林文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29-34,共6页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及其代表作《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并进一步阐析文本中姐妹情谊的表征。本文通过分析姐妹情谊的积极意义以及姐妹关系消极的一面,揭示了美国男权社会文化、尤其是该文化制度下盛行的...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及其代表作《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并进一步阐析文本中姐妹情谊的表征。本文通过分析姐妹情谊的积极意义以及姐妹关系消极的一面,揭示了美国男权社会文化、尤其是该文化制度下盛行的强制异性恋对女性的戕害,进而指出这种强大的破坏力延缓了所有妇女团结友爱这一梦想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姐妹情谊 女同性爱 强制异性恋 妇女主义 格罗丽亚·内勒
下载PDF
命运反讽、荒诞梦幻与象征手法——评内洛尔《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之艺术特色 被引量:1
5
作者 庞好农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0-86,共7页
《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的命运反讽可以分为柳暗花明型命运反讽、一见钟情型命运反讽和好意误解型命运反讽。这些命运反讽都妙趣横生,具有逆期待性和隐含性。内洛尔笔下的梦幻充满荒诞,荒诞映衬着梦幻,并使梦幻与现实水乳交融。小说中... 《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的命运反讽可以分为柳暗花明型命运反讽、一见钟情型命运反讽和好意误解型命运反讽。这些命运反讽都妙趣横生,具有逆期待性和隐含性。内洛尔笔下的梦幻充满荒诞,荒诞映衬着梦幻,并使梦幻与现实水乳交融。小说中使用了多转性象征、启示性象征和寄予性象征,讽刺社会阴暗面,赞颂人间真情,体现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内洛尔在对命运反讽、荒诞梦幻和象征手法的创新和探索中导入魔幻现实主义元素,促进了美国黑人小说艺术特色的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洛利娅· 内洛尔 《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 命运反讽 梦幻 象征手法
下载PDF
论《戴家嬷嬷》中的互文性策略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92-94,共3页
将格劳莉亚.奈勒的《戴家嬷嬷》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进行比较研究,再现了奈勒文本中的两种互文性策略:同一性与异质性。同一性解读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欧洲文学传统对奈勒创作方式的影响;异质性解读使奈勒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更清晰... 将格劳莉亚.奈勒的《戴家嬷嬷》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进行比较研究,再现了奈勒文本中的两种互文性策略:同一性与异质性。同一性解读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欧洲文学传统对奈勒创作方式的影响;异质性解读使奈勒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更清晰地置于读者面前。在后殖民时代,奈勒从文化与种族的多元角度,再现了美国人的寻梦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劳莉亚·奈勒 后殖民语境互文性 异质性假说
下载PDF
论《妈妈戴》中与时间有关的意象及意义
7
作者 孟翔珍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65-69,共5页
介绍了非裔女作家格劳丽亚·奈勒和其魔幻主义作品《妈妈戴》。指出《妈妈戴》通过纽约和柳泉岛两个空间的不断转换,塑造了很多生动的意象:田园与都市;生命与死亡;蔻蔻和乔治;手和倾听。从文化批评的视角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分析了这... 介绍了非裔女作家格劳丽亚·奈勒和其魔幻主义作品《妈妈戴》。指出《妈妈戴》通过纽约和柳泉岛两个空间的不断转换,塑造了很多生动的意象:田园与都市;生命与死亡;蔻蔻和乔治;手和倾听。从文化批评的视角解读作品中的意象,分析了这些意象中的二元关系以及隐含的时间意义,阐释了美国非裔人的重要文化理念"过去与现在纠缠,现在与神话和原型交错",揭示了任何一个民族传承自己的精神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妈妈戴 格劳丽亚·奈勒 时间 意象 文化传承
下载PDF
走出身份建构的迷津——格罗丽亚·内勒小说《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的男性形象解读
8
作者 林文静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8-124,168,共8页
美国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在小说《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中塑造了布鲁斯特社区的黑人男性形象。通过解读几位代表性的黑人男性形象,试定义黑人男性气质,进而探讨黑人男性在种族主义男权文化的压制下如何走出身份建构的迷津。
关键词 格罗丽亚·内勒 《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 种族主义男权文化 黑人男性气质
下载PDF
空间理论下的女性逃避——《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
9
作者 张南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0年第32期3-5,共3页
非裔美国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的小说《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讲述了七位黑人女性的人生故事,她们中许多人勇敢地逃离了原本压抑的生活环境。本文以Lefebvre的空间论和女性主义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对女性角色马蒂·迈克的逃避行为... 非裔美国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的小说《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讲述了七位黑人女性的人生故事,她们中许多人勇敢地逃离了原本压抑的生活环境。本文以Lefebvre的空间论和女性主义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对女性角色马蒂·迈克的逃避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她的逃避行为体现了其空间能动性,实现了对性别空间的越界,因此具有积极正面的效应。马蒂·迈克的逃避行为作为其追求自我的一部分,帮助她成功实现了自我身份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理论 逃避 格罗丽亚·内勒 《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
下载PDF
论《黛妈妈》中的乌托邦书写 被引量:2
10
作者 武玉莲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1期78-83,共6页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格洛丽亚·内勒在《黛妈妈》中全面呈现了一个田园乌托邦世界,同时这个田园乌托邦也是一个不受白人影响控制、黑人能坚守自己文化传统的种族乌托邦,亦是一个对父权神话重新改写了的母权乌托邦。乌托邦书写批判...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格洛丽亚·内勒在《黛妈妈》中全面呈现了一个田园乌托邦世界,同时这个田园乌托邦也是一个不受白人影响控制、黑人能坚守自己文化传统的种族乌托邦,亦是一个对父权神话重新改写了的母权乌托邦。乌托邦书写批判了社会现实之弊,体现了作家对美国种族问题和两性关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人女性 乌托邦想象 格洛丽亚·内勒
下载PDF
“空间三一论”视阈下女性空间实践解读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晓云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1-88,共8页
在西方学界对空间跨学科认知革新的背景下,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视空间为积淀意识形态的主体,完成了空间的多维辩证思考。“空间三一论”提出,空间乃“表征空间”、“空间表征”和“空间实践”三者构成的辩证统一体。“表征空间”... 在西方学界对空间跨学科认知革新的背景下,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视空间为积淀意识形态的主体,完成了空间的多维辩证思考。“空间三一论”提出,空间乃“表征空间”、“空间表征”和“空间实践”三者构成的辩证统一体。“表征空间”指生活空间,是居住者使用的物理空间;“空间表征”属构想空间,是由社会空间秩序制定者构想和规划而成,规定着“空间实践”;而“空间实践”则是日常生活的体现,在“空间表征”的渗透和制约下,“空间实践”常常体现为规约的空间行为,但不排除对规约的逾越。文章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格洛丽亚·内勒的小说《林顿山》为例,具体阐释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林顿山》凸显位于公墓旁的白房子(带地下停尸房)的“表征空间”,向居于其中的黑人女性强加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空间表征”的规训。“空间表征”的影响可能对“表征空间”的居住者造成两种截然相对的“空间实践”。一种是顺应型的“空间实践”;另一种是挑战型的“空间实践”。前四代纳德夫人皆以不同的方式臣服于纳德家族的“空间表征”,属于顺应型“空间实践”;而第五代纳德夫人公薇拉则从发出喊叫、自我的觉醒、修复“无脸”女性,到烧毁白房子,接连四次试图挣脱纳德家族“空间表征”的束缚,进行挑战性“空间实践”,并成功逾越父权“空间表征”。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中,空间并非线性时间叙事的替代品,而是充满了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并能动地界定、阐释、改变社会关系甚至政治结构的主体,如小说中逼仄的地下室在规训薇拉对纳德家族“空间表征”的同时,也反讽性地激发了她的反叛,并最终促成她对其的超越。列斐伏尔突破了西方哲学史上对空间的二元认知,发现事物存在的三维辩证法则,提出空间中三者的立体并时存在,进而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从时间到空间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三一论 格洛丽亚·内勒 林顿山 空间实践 纳德夫人
下载PDF
《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中玛蒂的母亲形象分析
12
作者 张梦琳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8-61,共4页
《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是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的处女作。当前关于内勒该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层面,即以整体的视角剖析黑人女性受到的压迫和黑人女性间的姐妹情谊,而很少将注意力集中于小说中的某一个具体角... 《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是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的处女作。当前关于内勒该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的层面,即以整体的视角剖析黑人女性受到的压迫和黑人女性间的姐妹情谊,而很少将注意力集中于小说中的某一个具体角色。主人公玛蒂的母亲形象在该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文章运用女性主义、妇女主义的相关理论和母性观点分析玛蒂的自然母亲形象和社区母亲形象,并指出其社区母亲形象的来源、积极影响和缺失,进而判断出《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中的玛蒂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 玛蒂 母亲形象 格罗丽亚·内勒
下载PDF
历史创伤与价值扭曲:论《林顿山》对美国非裔历史观的反思
13
作者 王辰晨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第1期41-46,共6页
由于美国非裔民族的特殊创伤历史,历史观一直是美国非裔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的小说《林顿山》通过主人公老卢瑟·奈迪德和子孙从无到有由兴而衰的过程反映了极端利己主义与自我毁灭... 由于美国非裔民族的特殊创伤历史,历史观一直是美国非裔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的小说《林顿山》通过主人公老卢瑟·奈迪德和子孙从无到有由兴而衰的过程反映了极端利己主义与自我毁灭的必然联系,并揭示了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念的形成源于对美国非裔创伤历史的错误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罗丽亚·内勒 《林顿山》 极端利己主义 创伤历史 历史观
下载PDF
“冤家”姊妹篇中的“孪生隐含作者”——《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与《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中声音的权力 被引量:4
14
作者 方小莉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5-131,共7页
本文通过对《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和《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两个文本的探讨,提出"孪生隐含作者"一说,并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对两个文本进行合一阅读,挖掘"孪生隐含作者"在此"冤家"姊妹篇中的立场与观点,... 本文通过对《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和《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两个文本的探讨,提出"孪生隐含作者"一说,并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对两个文本进行合一阅读,挖掘"孪生隐含作者"在此"冤家"姊妹篇中的立场与观点,从而进一步探讨文本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罗里亚·内勒 《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 《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 孪生隐含作者 声音
原文传递
伴随文本对非裔美国女性社群书写的建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方小莉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4-65,77,共13页
伴随文本随着符号文本同时发送,隐藏于文本之后、文本之外或文本边缘,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伴随文本决定了文本的解释方式,严重影响文本的意义阐释。本文以当代最具代表性的3位非裔美国女作家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非裔女性小说的生... 伴随文本随着符号文本同时发送,隐藏于文本之后、文本之外或文本边缘,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伴随文本决定了文本的解释方式,严重影响文本的意义阐释。本文以当代最具代表性的3位非裔美国女作家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非裔女性小说的生产性伴随文本和解释性伴随文本,包括副文本、型文本、元文本、先/后文本、全文本以及前文本语境压力,来探讨当代非裔美国女性性属思想的变化及社群观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洛丽亚·内勒 艾丽斯·沃克 托妮·莫里森 伴随文本 社群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