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radermal Acupuncture on the Prevention and Adjuvant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1
作者 SHAN Kai Li Ning-cen +10 位作者 GUO Yi CHEN Ze-lin YU Shu-guang QIU Ji-wen CHEN Bo ZHOU Dan TANG Yong WANG Mei-juan YANG Hua-yuan YASUO ONO ZHOU Ang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年第4期23-34,共12页
In view of the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health caused by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spirit of the Notice on Establishing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In view of the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health caused by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spirit of the Notice on Establishing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VID-19 and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 issued by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on the basis of our early clinical research of using press needle embedding(intradermal acupuncture)to prevent and treat related diseases,the symptoms,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were analyzed.We try to use the simple and easy intradermal acupuncture therapy to prevent and assist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and its complications,hoping to make a modest contribution to help patients relieve part of suffering,and also provide advice for the doc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Plagues intradermal acupuncture Thumbtack needle immunITY
下载PDF
Superior antibody and membrane protein‑specific T‑cell responses to CoronaVac by intradermal versus intramuscular routes in adolescents
2
作者 Jaime S.Rosa Duque Samuel M.S.Cheng +27 位作者 Carolyn A.Cohen Daniel Leung Xiwei Wang Xiaofeng Mu Yuet Chung Tsun Ming Lau Manni Wang Wenyue Zhang Yanmei Zhang Howard H.W.Wong Leo C.H.Tsang Sara Chaothai Tsz Chun Kwan John K.C.Li Karl C.K.Chan Leo L.H.Luk Jenson C.H.Ho Wing Yan Li Amos M.T.Lee Jennifer H.Y.Lam Sau Man Chan Wilfred H.S.Wong Issan Y.S.Tam Masashi Mori Sophie A.Valkenburg Malik Peiris Wenwei Tu Yu Lung Lau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353-370,共18页
Background Optimising the immunogenicity of COVID-19 vaccines to improve their protection against disease is necessary.Fractional dosing by intradermal(ID)administration has been shown to be equally immunogenic as int... Background Optimising the immunogenicity of COVID-19 vaccines to improve their protection against disease is necessary.Fractional dosing by intradermal(ID)administration has been shown to be equally immunogenic as intramuscular(IM)administration for several vaccines,but the immunogenicity of ID inactivated whol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at the full dose is unknown.This study(NCT04800133)investigated the superiority of antibody and T-cell responses of full-dose CoronaVac by ID over IM administration in adolescents.Methods Participants aged 11–17 years received two doses of IM or ID vaccine,followed by the 3rd dose 13–42 days later.Humoral and cellular immunogenicity outcomes were measured post-dose 2(IM-CC versus ID-CC)and post-dose 3(IMCCC versus ID-CCC).Doses 2 and 3 were administered to 173 and 104 adolescents,respectively.Results Spike protein(S)immunoglobulin G(IgG),S-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IgG,S IgG Fcγreceptor IIIa(FcγRIIIa)-binding,SNM[sum of individual(S),nucleocapsid protein(N),and membrane protein(M)peptide pool]-specific interleukin-2(IL-2)+CD4^(+),SNM-specific IL-2^(+)CD8^(+),S-specific IL-2^(+)CD8^(+),N-specific IL-2^(+)CD4^(+),N-specific IL-2^(+)CD8^(+)and M-specific IL-2^(+)CD4^(+)responses fulfilled the superior and non-inferior criteria for ID-CC compared to IM-CC,whereas IgG avidity was inferior.For ID-CCC,S-RBD IgG,surrogate virus neutralisation test,90%plaque reduction neutralisation titre(PRNT90),PRNT50,S IgG avidity,S IgG FcγRIIIa-binding,M-specific IL-2^(+)CD4^(+),interferon-γ+CD8^(+)and IL-2^(+)CD8^(+)responses were superior and non-inferior to IM-CCC.The estimated vaccine efficacies were 49%,52%,66%and 79%for IM-CC,ID-CC,IM-CCC and ID-CCC,respectively.The ID groups reported more local,mild adverse reactions.Conclusion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demonstrate superior antibody and M-specific T-cell responses by ID inactivated SARSCoV-2 vaccination and serves as the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immunogenicity of inactivated vacc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Vac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mmunity intradermal Vaccine
原文传递
无针皮内注射免疫甲型H7N9流感裂解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任天宇 张肖 +6 位作者 邢丽 张良艳 于姝 孙溢 张爱军 周娅 王希良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6-390,共5页
目的开展无针皮内注射免疫甲型H7N9裂解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为无针注射免疫疫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无针皮内注射H7N9裂解流感疫苗免疫小鼠和大鼠,并用有针肌肉注射免疫做对照,通过活体成像技术观察疫苗的分布情况,并采用... 目的开展无针皮内注射免疫甲型H7N9裂解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为无针注射免疫疫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无针皮内注射H7N9裂解流感疫苗免疫小鼠和大鼠,并用有针肌肉注射免疫做对照,通过活体成像技术观察疫苗的分布情况,并采用血疑抑制试验测定疫苗免疫后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滴鼻攻毒评价免疫保护及DRAIZE评分与病理检测注射损伤情况。结果无针皮内注射免疫疫苗在真皮内呈池状分布,且疫苗驻留时间明显长于在肌肉层的驻留时间。无针皮内免疫3μg抗原的甲型H7N9流感裂解疫苗可起到肌肉免疫15μg抗原的同样血清学保护水平及免疫保护效果。结论无针皮内注射免疫甲型H7N9裂解流感疫苗安全、有效,且抗原用量是有针肌肉注射免疫抗原用量的1/5量,将为流感疫苗免疫防控提供新的技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针皮内免疫 H7N9流感裂解疫苗 免疫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狂犬病疫苗免疫及其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裕华 张进贵 +1 位作者 苏生利 刘传新 《现代预防医学》 CAS 1997年第2期189-192,共4页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皮内接种(ID)0.1mL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疫苗(PHKCV)后,间隔180天、365天和545天,再肌注PHKCV所诱生的免疫回忆反应的效果,以期确定ID0.1mLPHKCV免疫记忆持续时间。为狂犬...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皮内接种(ID)0.1mL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疫苗(PHKCV)后,间隔180天、365天和545天,再肌注PHKCV所诱生的免疫回忆反应的效果,以期确定ID0.1mLPHKCV免疫记忆持续时间。为狂犬病高危人群提供有效免疫方法,保护狂犬病短潜伏期患者。结果表明:ID非浓缩PHKCV0.1mL后间隔180天、365天和545天再肌注PHKCV,于首剂肌注后第7天、14天和30天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55%、100%、100%;76.67%、100%、100%和75.86%、100%、100%。上述第7天(即肌注2~3剂后)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5剂初免的抗体阳性率40.74%(P<0.001)。同时,还观察了浓缩PHKCV的免疫持久性及365天加强免疫1剂后的免疫效果。结果提示:现行浓缩PHKCV有较好的免疫持久性,ID0.1mL非浓缩PHKCV后可维持免疫记忆达1.5年,且再肌注2~3剂就可产生比常规5剂初免还要好的免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疫苗 免疫记忆 皮内接种
下载PDF
皮内注射不同进针方式对DC疫苗诱导乳腺癌患者免疫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戚美芬 朱玉兰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0期8-9,共2页
目的比较平行淋巴管与垂直淋巴管两种进针方式对皮内注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诱导乳腺癌患者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将20例接受DC疫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平行组(平行淋巴管进针)与垂直组(垂直淋巴管进针)。于治疗前、治疗中(第2次... 目的比较平行淋巴管与垂直淋巴管两种进针方式对皮内注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诱导乳腺癌患者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将20例接受DC疫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平行组(平行淋巴管进针)与垂直组(垂直淋巴管进针)。于治疗前、治疗中(第2次回输后1周)、治疗后(第4次回输后1周)检测患者血清IL-2、IL-12、IFN-γ、TNF-α,比较两组免疫功能;并比较两组注射时疼痛程度。结果两组IL-2、IL-12、IFN-γ、TNF-α时间主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干预主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行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垂直组(P<0.01)。结论乳腺癌DC疫苗治疗临床回输采用平行淋巴管进针和垂直淋巴管进针都能有效激发肿瘤患者Th1型免疫应答,平行淋巴管进针可减轻患者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DC疫苗 皮内注射 注射方式 平行淋巴管进针 垂直淋巴管进针 免疫应答
下载PDF
狂犬病疫苗皮内微量接种维持免疫记忆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杨裕华 张进贵 陶小润 《现代预防医学》 CAS 1997年第1期84-86,共3页
用现行国产地鼠肾组织细胞疫苗(PHKCV)皮内0.1ml接种后半年~1年,再以常规5剂免疫接种,可在短期内(7~14天)产生较高的免疫回忆反应,其阳转率分别为96.55%和76.67%,而常规5剂初免组阳转率为40.... 用现行国产地鼠肾组织细胞疫苗(PHKCV)皮内0.1ml接种后半年~1年,再以常规5剂免疫接种,可在短期内(7~14天)产生较高的免疫回忆反应,其阳转率分别为96.55%和76.67%,而常规5剂初免组阳转率为40.74%,二者差异显著。至于这种免疫记忆能否维持更长时间,尚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疫苗 皮内微量接种 免疫记忆 实验
下载PDF
术后择时注射DC疫苗对乳腺癌患者免疫应答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戚美芬 周薇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027-2029,共3页
目的比较乳腺癌术后择时皮内注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患者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将129例接受DC疫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治疗当天下午19∶00进行DC回输,对照组按常规治疗于上午8∶00回输。两组患者均于治疗... 目的比较乳腺癌术后择时皮内注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患者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将129例接受DC疫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治疗当天下午19∶00进行DC回输,对照组按常规治疗于上午8∶00回输。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中(第2次回输后1周)、后(第4次回输后1周)检测血清中IL-2、IL-12、IFN-γ及TNF-α四种细胞因子浓度,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及两组患者注射时的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DC治疗中、治疗后IL-2、IL-12、IFN-γ、TNF-α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两个回输时间对患者的舒适度影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DC疫苗治疗都能有效激发患者Th1型免疫应答,但回输时间对DC疫苗诱导的患者免疫应答无影响。择时注射DC疫苗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DC疫苗 皮内注射 免疫应答
下载PDF
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皮内接种4年效果观察
8
作者 李雪翔 谢广中 +4 位作者 黄宏发 蔡光辉 邬嘉生 郁建渊 朱金娟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8年第2期57-60,共4页
为了解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皮内接种的持久效果,选HBsAg、抗-HBs和抗-HBc均(-)的9~11岁儿童103名,随机分成4组,分别皮内接种1μg×4和3μg×4(均按0,1,2,5月程序)和肌肉接种10μg... 为了解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皮内接种的持久效果,选HBsAg、抗-HBs和抗-HBc均(-)的9~11岁儿童103名,随机分成4组,分别皮内接种1μg×4和3μg×4(均按0,1,2,5月程序)和肌肉接种10μg×3和30μg×3(各按0,1,2月程序)。首针后48月时,1μg、3μg、10μg和30μg组抗-HBs≥10mIU/mI者各为69.2%,80.0%、92.3%和81.8%;GMT则为14.5,79.0,44.8和70.9mIU/ml,3μg×4皮内免疫的近期和远期效果与肌肉组30μg×3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疫苗 皮内接种 免疫
下载PDF
皮内针法对气阴两虚型干燥综合征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周春言 李琴 +6 位作者 王福祖 张玉兰 张文广 宋维海 星媛 庄志毅 贺明元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888-891,共4页
目的探讨皮内针法对气阴两虚型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接诊的气阴两虚型干燥综合征患者79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皮内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 目的探讨皮内针法对气阴两虚型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接诊的气阴两虚型干燥综合征患者79例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皮内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口干眼干客观指标、免疫功能、炎症因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5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唾液流率及Schirmer氏泪液试验结果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gG、补体C3、补体C4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CRP及IL-6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内针法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较单独使用常规西医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燥综合征患者,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其中医证候及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皮内针 气阴两虚 免疫功能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不同给药途径主动免疫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在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应用价值
10
作者 谢欢宇 陈其霞 赵金菊 《中国处方药》 2022年第8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给药途径主动免疫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在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11月纳入的65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其中对照组给予皮内注射进行主动免... 目的探究不同给药途径主动免疫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在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11月纳入的65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其中对照组给予皮内注射进行主动免疫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给予皮下注射进行主动免疫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注射疼痛程度、卵巢超声血流动力学[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再次妊娠成功率、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观察组患者注射疼痛评分为(2.66±0.7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注射疼痛评分(4.35±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9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卵巢超声血流动力学中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相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再次妊娠成功率为93.94%(31/33),对照组患者再次妊娠成功率为93.75%(30/32),两组患者再次妊娠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5>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结论与皮内注射进行主动免疫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相比,皮下注射进行主动免疫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疗效更显著,更能减轻患者的注射疼痛程度,且患者治疗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给药途径主动免疫 皮内注射 皮下注射 复发性自然流产 低分子肝素 卵巢超声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免疫三氧血对老年患者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研究
11
作者 李兆宝 何松 +4 位作者 谢龙宇 刘柳 白合慧子 程德均 黄明勇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观察免疫三氧血回输、皮内注射及超声引导椎旁注射对老年患者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在我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30)。对照组采用加巴喷丁口服止痛和超声引导椎旁注射镇痛液治疗... 目的:观察免疫三氧血回输、皮内注射及超声引导椎旁注射对老年患者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在我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神经痛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30)。对照组采用加巴喷丁口服止痛和超声引导椎旁注射镇痛液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免疫三氧血回输、皮内注射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7、14、30天两组患者VAS评分、加巴喷丁使用量。同时记录皮损愈合时间、PHN发病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加巴喷丁使用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变化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皮损愈合时间、PHN发病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三氧血治疗老年患者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降低PHN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三氧血回输 皮内注射 椎旁注射 老年 带状疱疹神经痛
下载PDF
不同皮内免疫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志伟(综述) 杨二霞(审校)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真皮和表皮具备独特的免疫特性,含有丰富的APC,如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和真皮树突状细胞。研究发现,由于皮内接种疫苗可显著提高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特别是CD4^(+)和CD8^(+)T细胞应答,因此皮内接种作为常规肌内接种的代替途径受到了持续关... 真皮和表皮具备独特的免疫特性,含有丰富的APC,如表皮朗格汉斯细胞和真皮树突状细胞。研究发现,由于皮内接种疫苗可显著提高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特别是CD4^(+)和CD8^(+)T细胞应答,因此皮内接种作为常规肌内接种的代替途径受到了持续关注。相比标准剂量的肌内接种途径,皮内接种可诱导相当的免疫应答,却只需要较少的疫苗剂量,尤其是在常规肌内接种后免疫应答较弱的特殊人群中。在疫苗的扩大范围接种时,皮内接种方式较肌内接种相对有优势。此文就皮内免疫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皮内免疫细胞的组成特征、皮内免疫机制以及皮内接种途径在病毒疫苗研究中的应用等进行了汇总分析,对包括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等的临床研究结果与实验设计进行总结,以期为疫苗的皮内给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免疫系统 皮内接种疫苗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 狂犬病疫苗 流感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原文传递
无针皮内免疫接种Sabin IPV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文勇 蔡玮 +8 位作者 王东宝 杨伟 孙溢 胡文著 宋绍辉 李卫东 廖国阳 陈洪波 马磊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4-399,共6页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后,必须全面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才能维持无脊灰状态,然而IPV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全球需要。皮内免疫途径能够降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Inactivated pol...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后,必须全面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才能维持无脊灰状态,然而IPV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全球需要。皮内免疫途径能够降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derived from Sabin strains,sIPV)的抗原量,本研究将评估无针皮内免疫sIPV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本研究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生产的sIPV进行1/5(0.1 ml)剂量无针皮内免疫接种Wistar大鼠,并设计全剂量肌肉免疫对照组以及无针皮内免疫阴性对照组,按0月、1月、2月基础免疫程序,于免疫前及每剂免疫后第30 d采血,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评价免疫原性,并通过观察大鼠的皮肤刺激反应及豚鼠的全身过敏反应,评价安全性。Wistar大鼠3剂免疫后,1/5剂量皮内免疫组与全剂量肌肉免疫组Ⅰ、Ⅱ、Ⅲ型抗体阳转率均达到100%,各型别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均远高于1∶8保护水平。大白鼠接种疫苗后体重增加,皮肤刺激试验及全身过敏反应试验结果表明无针皮内免疫sIPV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表明sIPV疫苗无针皮内注射免疫安全、有效,并可降低sIPV的抗原量,可为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可负担得起的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 皮内免疫 安全性 免疫原性
原文传递
Wistar大鼠皮内免疫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磊 寸怡娜 +8 位作者 苏敏 宋绍辉 蔡玮 周健 欧阳圣洁 刘婧 胡文著 李卫东 廖国阳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1,共6页
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消灭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将被停止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将全面替代OPV,但IPV成本过高,难以满足全球需要。皮内免疫可以降低Sabin株脊髓灰质... 脊髓灰质炎野毒株消灭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将被停止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将全面替代OPV,但IPV成本过高,难以满足全球需要。皮内免疫可以降低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derived from Sabin strain,sIPV)的免疫剂量,本研究将观察sIPV疫苗皮内免疫大鼠后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效果。本研究采用sIPV,设皮内免疫组、全剂量肌肉免疫组和皮内免疫阴性对照组,接种Wistar大鼠,于3剂基础免疫程序完成后第1个月、12个月采血;第12个月采血后加强免疫1剂,并于加强免疫1个月后采血。中和试验检测各血清抗脊灰病毒中和抗体效价,评价皮内免疫sIPV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效果。Wistar大鼠3剂基础免疫后1个月,1/5、1/3剂量皮内免疫组与全剂量肌肉免疫组Ⅰ、Ⅱ、Ⅲ型抗体阳转率均达到了100%,各型别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均远高于1∶8保护水平。基础免疫后12个月,sIPV全剂量组各型阳转率均维持在80%以上,1/10剂量皮内免疫组在50%以上,1/5剂量皮内免疫组维持在70%以上,1/3剂量皮内免疫组维持在80%以上,除1/10剂量组Ⅱ型外其余各组各型别GMT均维持在1∶8以上。加强免疫后1个月,1/5剂量皮内免疫组、1/3剂量皮内免疫组及全剂量组的Ⅰ型、Ⅱ型、Ⅲ型各组中和抗体阳转率均达到100%,并能够诱导产生远高于1∶8的抗体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sIPV疫苗皮内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持久性及加强免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bin株脊髓灰质灭活疫苗(sIPV) 皮内免疫 免疫持久性 加强免疫 WISTAR大鼠
原文传递
微针皮内免疫增强新型冠状病毒S1蛋白免疫原性研究
15
作者 孙鑫 陈彩迪 +6 位作者 毕研伟 刘晓娟 李俊 肖红剑 姚宇峰 李智华 寸韡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52-259,共8页
目的研究新型皮内免疫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重组S1(rS1)蛋白的免疫效果。方法1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只注射Al(OH)3佐剂]、5μg S1组、5μg S1+Al(OH)3组、10μg S1组、10μg S1+Al(OH)3组、20μg S1组、20μg S1+Al(OH)3组,每组... 目的研究新型皮内免疫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重组S1(rS1)蛋白的免疫效果。方法1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只注射Al(OH)3佐剂]、5μg S1组、5μg S1+Al(OH)3组、10μg S1组、10μg S1+Al(OH)3组、20μg S1组、20μg S1+Al(OH)3组,每组分别进行肌内免疫和微针皮内免疫,各组免疫所用S1蛋白与佐剂Al(OH)3质量比为1∶10,共14组,每组8只。免疫程序为0、2和4周3次免疫。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比较不同免疫途径和免疫剂量诱导的IgG、IgG1和IgG2a结合抗体水平。用SARS-CoV-2野生型(WT)和Omicron(BA.5)假病毒来评估中和抗体的水平。通过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spot,ELISpot)对细胞免疫反应进行评估。抗体终点滴度和中和数据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分析,细胞免疫数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皮内免疫新型冠状病毒rS1蛋白诱导IgG、IgG1、IgG2a抗体效价高于肌内免疫。免疫rS1蛋白产生的特异性抗血清对新型冠状病毒野生型和Omicron BA.5有明显的中和效果,并且皮内免疫组诱导小鼠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高于肌内免疫组,皮内免疫10μg+Al(OH)3对野生型新型冠状病毒的中和抗体GMT为922,对Omicron BA.5的中和抗体GMT为99。免疫rS1蛋白的小鼠脾淋巴细胞IFN-γ和IL-4水平上升,且皮内组免疫诱导小鼠产生的细胞免疫反应高于肌内免疫组,皮内免疫20μg组引起的IFN-γ水平最高[(370.7±42.36)个免疫斑点];皮内免疫10μg+Al(OH)3组引起的IL-4水平最高[(416.7±51.83)个免疫斑点]。结论皮内免疫引起的免疫应答强于传统的肌内免疫方法,可应用于后续疫苗接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皮内免疫 微针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原文传递
皮内免疫部分剂量组分无细胞百白破-Sabin株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的免疫持久性
16
作者 李婧妍 蔡路奎 +5 位作者 马艳 温嘉纳 胡文著 廖宏玮 史荔 杨净思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3-517,523,共6页
目的评价皮内免疫(intradermal,ID)部分剂量组分无细胞百白破-Sabin株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diphtheria-tetanus-acellular component pertussis and Sabin-derived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DTacP-sIPV)的免疫持久性。方法将40只W... 目的评价皮内免疫(intradermal,ID)部分剂量组分无细胞百白破-Sabin株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diphtheria-tetanus-acellular component pertussis and Sabin-derived 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DTacP-sIPV)的免疫持久性。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雌雄各半)分别经ID部分剂量(DTacP-sIPV 1/5和1/10剂量,即1/5D和1/10D ID组)及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IM)全剂量DTacP-sIPV(全剂量IM组),同时设空白对照组(ID PBS)。于0、1、2月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12个月经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抗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滴度,间接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抗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DT)、破伤风毒素(tetanus toxin,TT)、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haemagglutinin,FHA)和百日咳黏附素(pertactin,PRN)的IgG抗体滴度,并计算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及抗体阳性率。末次免疫后12个月,经雾化吸入百日咳杆菌气雾进行攻击,攻击时间为30 min,于气雾攻击后2、5、14 d检测各组大鼠白细胞数及肺、气管、鼻部位的菌落克隆形成数(colony-forming unit,CFU)。结果与全剂量IM组比较,1/5D和1/10D ID组脊髓灰质炎病毒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空白对照组各型抗体阳性率均为0。1/5D、1/10D ID及全剂量IM组DT、TT、PT、FHA和PRN的IgG抗体阳性率均为100%,空白对照组IgG抗体阳性率均为0。与攻击后2 d比较,空白对照组大鼠经百日咳杆菌气雾攻击后5 d的白细胞数明显升高(F=3.48,P<0.05),随后开始下降;其他组均随时间的延长保持平稳(F=0.14~1.30,P>0.05)。气雾攻击后,空白对照组大鼠肺部细菌载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F=19.00~206.00,P<0.05),攻击后14 d仍可检测到百日咳杆菌;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3组大鼠肺部细菌载量均于攻击后5 d达峰值,14 d时基本清除,各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4~1.25,P>0.05)。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气管和鼻部细菌载量略高于其他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71~3.54,P>0.05);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3组大鼠气管和鼻部细菌载量较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75~3.41,P>0.05)。结论ID 1/5D DTacP-sIPV可诱导大鼠产生针对疫苗各组分的持久保护性抗体,本研究为ID部分剂量DTacP-sIPV免疫策略的制订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分无细胞百白破-Sabin株脊髓灰质炎联合疫苗 部分剂量 皮内免疫 免疫持久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