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内生真菌Neofusicoccum sp.SaBA3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秦淳 林秀萍 +4 位作者 艾文 钟志龙 冼嘉韵 徐石海 刘永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2-1215,共4页
采用硅胶MPLC、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常压硅胶柱色谱以及PTLC等方法从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内生真菌Neofusicoccum sp.SaBA3的大米发酵物中分离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理化性质及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3S*,4S*)-3,4-二氢-3,4,8-三... 采用硅胶MPLC、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常压硅胶柱色谱以及PTLC等方法从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内生真菌Neofusicoccum sp.SaBA3的大米发酵物中分离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理化性质及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3S*,4S*)-3,4-二氢-3,4,8-三羟基-7-乙基-6-甲氧基萘-1-酮(1),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2),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3),麦角甾-6,2-二烯-5α,8α-环二氧-3-醇(4),麦角甾醇-5-烯-3-酮(5),3β-羟基-胆甾醇(6),邻苯二甲酸二甲酯(7),尿嘧啶(8)。除化合物1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Neofusicoccum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植物 无瓣海桑 neofusicoccum SP 次级代谢产物
下载PDF
Neofusicoccum parvum causing canker of seedlings of Juglans regia in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Zhongdong Yu Guanghui Tang +2 位作者 Shaobin Peng Hui Chen Meizhi Zha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019-1024,共6页
Cankered, dying seedlings of Juglans regia were observed in Shaanxi province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 Neofusicoccum parvum was isolated from these cankered tissues,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mor- pholo... Cankered, dying seedlings of Juglans regia were observed in Shaanxi province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 Neofusicoccum parvum was isolated from these cankered tissues,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mor- phology and an ITS-nrDNA sequence.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how cultures of N. parvum could cause the expected symptoms, artificial infection, using these isolates and re-isolation of the pathogen, was used.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is taxon as a walnut canker pathoge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tree disease ITS-nr-DNA Koch's postulates neofusicoccum parvum WALNUT
下载PDF
Production of small molecules by an endophytic fungus,Neofusicoccum parvum from the fruits of Elaeocarpus serratus 被引量:1
3
作者 Dilhara Dissanayake NSavitri Kumar +3 位作者 NKBAdikaram Lalith Jayasinghe Hiroshi Araya Yoshinori Fujimoto 《Asi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 CAS 2020年第2期47-54,共8页
Neofusicoccum parvum,an endophytic fungus isolated from Elaeocarpus serratus(Ceylon Olive;family Elaeocarpaceae),was grown for 3 weeks in potato dextrose broth.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of 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s ... Neofusicoccum parvum,an endophytic fungus isolated from Elaeocarpus serratus(Ceylon Olive;family Elaeocarpaceae),was grown for 3 weeks in potato dextrose broth.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of 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s from the culture filtrate and mycelium over silica gel,Sephadex LH-20 and preparative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furnished(R)-7-hydroxymellein(1),(3R,4R)-4-hydroxymellein(2),(3R,4S)-4-hydroxymellein(3),(R)-5-hydroxymellein(4),(R)-mellein(5),(3R,4R)-4,7-dihydroxymellein(6),(6R,7S)-dia-asperlin(7),CJ-14445(8)and 13,14,15,16-tetranorlabd-7-ene-19,6β:12,17-diolide(9).The structures of known compounds 1–9 were determin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and comparison with reported data.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e isolation of an endophytic fungus from E.serratus,and the isolation of compounds 1,4,6,8 and 9 from N.parvum.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compounds 1–7 are small molecules with an oxygen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These compounds can be used as starting materials in the synthesis of pharmaceutically important large molecules with oxygen heterocy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fusicoccum PARVUM ELAEOCARPUS serratus ENDOPHYTIC FUNGI secondary METABOLITES dihydroisocoumarines
下载PDF
Neofusicoccum parvum Causing Leaf Spot of Camellia drupifera in China
4
作者 Fengyu YU Xiaoyu LIU +3 位作者 Xiaocheng JIA Dengqiang FU Xiaoqing NIU Weiwei SONG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AS 2022年第2期5-7,13,共4页
[Objectives]The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causal agent of leaf spots of Camellia drupifera in Hainan Province,China.[Methods]Phylogenetic analyses,spore morphology and pathogenicity tests were adopted to identify the ... [Objectives]The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causal agent of leaf spots of Camellia drupifera in Hainan Province,China.[Methods]Phylogenetic analyses,spore morphology and pathogenicity tests were adopted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Results]The fungus was identified as Neofusicoccum parvum.The colonies were initially pale to white on PDA,with diffuse yellow pigment around the colonies in the agar after 5 d.After 10 d,the aerial mycelium became gray,and the substrate mycelium became black.Thirty days later,a large number of conidia were generated on OMA.Conidia were hyaline,nonseptate,and fusiform.The mean size of 100 conidia was(13.6-25.4)×(6.2-10.3)μm;the mean length/width ratio was(2.5±0.3)μm.[Conclusions]N.parvum was the causal agent of leaf spots of C.drupifera observed in Hainan Province,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fusicoccum parvum Leaf spot disease Camellia drupifera Phylogenetic analysis
下载PDF
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适生性
5
作者 张秀芸 伍文慧 梁英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27-3037,共11页
落叶松枯梢病(Neofusicoccum laricinum)是威胁落叶松人工林的检疫性林木病害。明确当前该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在未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揭示影响该病害发生流行的主导环境变量,对落叶松枯梢病的早期预警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落叶松枯梢病(Neofusicoccum laricinum)是威胁落叶松人工林的检疫性林木病害。明确当前该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在未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揭示影响该病害发生流行的主导环境变量,对落叶松枯梢病的早期预警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落叶松枯梢病分布数据和环境数据,利用ENMTools、R和刀切法(Jack knife test)筛选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通过MaxEnt、ArcGIS、SDMTools等技术预测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划分病害适生等级并计算各适生等级面积占比,绘制质心转移轨迹。结果表明:(1)建立的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模型具有高精确性和可信度(不同年份和不同气候模式下的AUC值均大于0.9);(2)影响落叶松枯梢病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年平均气温、最暖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和最暖季度平均温度;(3)当前气候模式下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8.02%,中高适生区集中分布在中国辽宁东南部、吉林东部、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内蒙古东北部;(4)在三种不同气候条件下(ssp126、ssp245、ssp585),未来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与现代气候条件相比均有所减少,其质心由东北向华北、西南地区转移。落叶松枯梢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因此本研究对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对合理区划落叶松枯梢病潜在入侵风险地、加强重点地区的检疫监测、及时制定有效的防治手段,以及对于发生区的监测和防治与未发生区的早期预警和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枯梢病 最大熵模型 潜在适生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湖北‘天仙红’桃树流胶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勇 龚林忠 +5 位作者 王富荣 王会良 艾小艳 朱炜 张杨 何华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4-297,共4页
流胶病在湖北‘天仙红’桃树上发生严重。为明确引起‘天仙红’桃流胶病的病原,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柯赫氏法则对采集的病害样品进行了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分离菌株JSZ01的形态学特征与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基... 流胶病在湖北‘天仙红’桃树上发生严重。为明确引起‘天仙红’桃流胶病的病原,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柯赫氏法则对采集的病害样品进行了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分离菌株JSZ01的形态学特征与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基本一致。BLAST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JSZ01的ITS、TEF1-α和β-tubulin基因序列与N.parvum的相似性在99.2%~100%,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中JSZ01与小新壳梭孢的类群处于同一分支。JSZ01接种健康桃树枝条5 d后接种部位出现溃疡流胶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结合形态学观察、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结果,将‘天仙红’桃树流胶病的病原菌鉴定为N.parv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仙红桃 流胶病 病原菌鉴定 小新壳梭孢
下载PDF
江西省樟树溃疡病病原鉴定与室内药剂筛选
7
作者 张海燕 李达 +4 位作者 李冬 张杰 赵姣 张北红 栾丰刚 《生物灾害科学》 2023年第3期271-279,共9页
【目的】樟树溃疡病主要危害幼龄樟树枝干部,严重影响樟树的生长。明确江西省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及评估5种农药对病原菌的药效尤为必要。【方法】本研究采集了江西省3个地区典型的樟树枝干溃疡病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分离物,通... 【目的】樟树溃疡病主要危害幼龄樟树枝干部,严重影响樟树的生长。明确江西省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及评估5种农药对病原菌的药效尤为必要。【方法】本研究采集了江西省3个地区典型的樟树枝干溃疡病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分离物,通过致病性试验明确病原菌,采用形态与分子生物技术鉴定病原菌种类,进一步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结果】江西省樟树溃疡病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超过35℃生长受到抑制;杀菌剂毒力试验结果表明,98%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两种病原菌的菌落抑制效果较好,EC_(50)分别为0.01和0.015mg/L,其次为95%己唑醇。【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江西樟树溃疡病病原菌种类分析提供技术支撑,并为综合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溃疡病 葡萄座腔菌 新壳梭孢
下载PDF
毛葡萄穗轴溃疡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初步筛选 被引量:5
8
作者 吴代东 付岗 +4 位作者 叶云峰 胡凤云 苏祖祥 覃柳燕 牟海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3-207,共5页
毛葡萄穗轴溃疡病主要危害果穗穗轴,引起果穗枯死和果实大量脱落,造成果实产量降低。本研究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特征、ITS rDNA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将该病的主要病原鉴定为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 毛葡萄穗轴溃疡病主要危害果穗穗轴,引起果穗枯死和果实大量脱落,造成果实产量降低。本研究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特征、ITS rDNA和EF-1α基因序列分析将该病的主要病原鉴定为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通过抑制菌丝生长法在室内初步筛选防治该病的药剂,试验结果表明,在测试的26种药剂中,30%氟硅唑微乳剂、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70%戊唑·丙森锌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2.2%抑霉唑乳油、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及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等7种药剂对该病病原的抑制作用较强,抑菌率均达100%,可作为备选药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葡萄 穗轴溃疡病 小新壳梭孢菌 病原鉴定 药剂筛选
下载PDF
桉树小新壳梭孢梢枯病菌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被引量:8
9
作者 廖旺姣 邹东霞 +3 位作者 薛振南 黄乃秀 吴耀军 朱英芝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118,共3页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常用杀菌剂对桉树小新壳梭孢枝枯病菌Neofusicoccum parvum(Penny Cook&Samuels)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和25%丙环唑对N.parvum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是0.0312和0.0330 mg/L...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常用杀菌剂对桉树小新壳梭孢枝枯病菌Neofusicoccum parvum(Penny Cook&Samuels)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和25%丙环唑对N.parvum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是0.0312和0.0330 mg/L;18.7%丙环·嘧菌酯、25%咪鲜胺、50%甲基硫菌灵、50%异菌脲、50%多菌灵、40%腈菌唑和75%百菌清抑菌效果次之,EC50值分别为0.0499,0.0681,0.1462,0.1672,0.2720,0.3454和4.6199 mg/L;25%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50值是16.1451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小新壳梭孢菌 杀菌剂 毒力测定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番石榴枝枯病病原菌的毒力和田间防效 被引量:9
10
作者 邵雪花 赖多 +3 位作者 朱华兴 黄建辉 李扇妹 匡石滋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03,217,共6页
为有效防治我国近些年新发现的番石榴枝枯病,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番石榴枝枯病菌(小新壳梭孢)的毒力,筛选出高效药剂,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0%咪鲜胺CS对小新壳梭孢的抑菌能力最强,EC_(50)... 为有效防治我国近些年新发现的番石榴枝枯病,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番石榴枝枯病菌(小新壳梭孢)的毒力,筛选出高效药剂,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0%咪鲜胺CS对小新壳梭孢的抑菌能力最强,EC_(50)为0.2 mg/L;其次是60%苯醚甲环唑WG和35%苯甲·嘧菌酯SC,EC_(50)分别为0.23和0.29 mg/L。30%咪鲜胺CS和35%苯甲·嘧菌酯SC对小新壳梭孢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分别为0.07和0.09 mg/L;30%咪鲜胺CS和60%苯醚甲环唑WG的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效果也最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30%咪鲜胺CS和60%苯醚甲环唑WG防治番石榴枝枯病的防效最好,达到56.87%和52.40%,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石榴枝枯病 小新壳梭孢 杀菌剂 毒力 田间防效
下载PDF
女贞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测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迪 郑雪玲 +4 位作者 黎鹏 徐东亚 杜婵娟 黄思良 付岗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482-2488,共7页
【目的】明确环境因子对女贞褐斑病病原菌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生长的影响及该病菌对不同种类植物的致病性,为女贞褐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前期研究鉴定的女贞褐斑病病原菌小新壳梭孢NPGY-1为材料,采用菌... 【目的】明确环境因子对女贞褐斑病病原菌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生长的影响及该病菌对不同种类植物的致病性,为女贞褐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前期研究鉴定的女贞褐斑病病原菌小新壳梭孢NPGY-1为材料,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研究不同温度、pH及碳氮源条件对菌株NPGY-1生长的影响;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菌株NPGY-1对不同种类植物的致病性,测定其寄主范围。【结果】菌株NPGY-1的最适生长温度和pH分别为28℃和6.0,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的菌落扩展直径分别为50.7和62.9 mm。最适碳源为蔗糖、葡萄糖和甘露醇,最适氮源为甘氨酸和硫酸铵。对49科73种植物的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有44科66种供试植物在试验观察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症状,5科(锦葵科、唇形科、海桐花科、堇菜科和葫芦科)7种植物未发病。【结论】引起女贞褐斑病的病原菌小新壳梭孢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且对多种植物有潜在致病性。在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时,应选取抗性程度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有利于减轻该病的发生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贞 褐斑病 小新壳梭孢 生物学特性 寄主范围
下载PDF
生防芽孢杆菌与杀菌剂的筛选复配及对栾树枝枯病防控效果 被引量:5
12
作者 曾艳玲 刘韩 +1 位作者 黎肇家 李姝江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2,共8页
【目的】为提高生防芽孢杆菌防治栾树枝枯病效果,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缓解化学药剂抗药性问题,探讨生防芽孢杆菌与杀菌剂对栾树枝枯病的复配防效。【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生防菌,生长速率法筛选杀菌剂,分光光度计测定杀菌剂与生防... 【目的】为提高生防芽孢杆菌防治栾树枝枯病效果,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缓解化学药剂抗药性问题,探讨生防芽孢杆菌与杀菌剂对栾树枝枯病的复配防效。【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生防菌,生长速率法筛选杀菌剂,分光光度计测定杀菌剂与生防菌生物相容性,Wadley法确定复配比例。【结果】筛选出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对小新壳梭孢拮抗效果最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值,最低为0.123 mg/L,且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生物相容性。50%多菌灵与解淀粉芽孢杆菌粗提物体积比为5∶1时,EC50(ob)值为0.039 mg/L,SR值为3.783。复配剂对栾树枝枯病防效达83.83%。【结论】多菌灵与解淀粉芽孢杆菌联用防治栾树枝枯病,显著高于单剂防治效果,混剂施用可减少化学杀菌剂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新壳梭孢 芽孢杆菌 杀菌剂 毒力测定 协同防治 栾树
下载PDF
裂叶喜林芋叶斑病菌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易润华 何敏枝 +2 位作者 陈群一 何梓彬 江晓宏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98-105,共8页
,为确定广东湛江的裂叶喜林芋叶片出现的一种新叶斑病病原菌,从典型症状病叶组织分离得到纯培养物,测定其致病性,并根据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进行鉴定,将该病菌鉴定为芒果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mangiferae(Syd.&P.Syd.)Crous,Slip... ,为确定广东湛江的裂叶喜林芋叶片出现的一种新叶斑病病原菌,从典型症状病叶组织分离得到纯培养物,测定其致病性,并根据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进行鉴定,将该病菌鉴定为芒果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mangiferae(Syd.&P.Syd.)Crous,Slippers&A.J.L.Phillips。结果表明,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和Czapek-Dox培养基(CDM)最有利于病原菌生长,培养5 d后,菌落直径均为87.0 mm;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L-丙氨酸;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生长p H为8;光照处理对病原菌生长影响差异显著,黑暗培养有利于病原菌生长,光照有利于病原菌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叶喜林芋 叶斑病 芒果新壳梭孢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橄榄果实潜伏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蓬莲 陈南泉 +2 位作者 林河通 林育钊 陈艺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65-171,共7页
为明确橄榄果实潜伏性病原真菌的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长营’橄榄花器、果实上的潜伏性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并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真菌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真菌的核糖体基因转... 为明确橄榄果实潜伏性病原真菌的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长营’橄榄花器、果实上的潜伏性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并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真菌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真菌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再用基本局部比对检索工具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MEGA6.0软件的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根据形态鉴定和系统发育学鉴定分离得到的6种潜伏性病原真菌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拟茎点霉属(Phomopsis)、革菌属(Phanerochaete)和球座菌属(Guignardia)。其中N.parvum和P.microspora为橄榄果实最主要的潜伏性病原真菌,在橄榄盛花期即可侵染。本研究通过对主要潜伏性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可为指导橄榄果实采后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 果实 采后病害 潜伏侵染 小新壳梭孢 小孢拟盘多毛孢
下载PDF
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江 余知和 +5 位作者 李其利 唐利华 郭堂勋 黄穗萍 莫贱友 孙明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4-994,共11页
【目的】明确从我国芒果主产区分离获得的89株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葡萄座腔菌引起的芒果病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广西、海南、云南、四川、广东和福建芒果主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进行... 【目的】明确从我国芒果主产区分离获得的89株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葡萄座腔菌引起的芒果病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广西、海南、云南、四川、广东和福建芒果主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进行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测定,并利用DPS 9.01和SPSS 20分析供试菌株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结果】供试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对咪鲜胺的EC_(50)介于0.0048~38.5037 mg/L,平均值为2.8637 mg/L,最大EC_(50)是最小EC_(50)的8021.6倍;对苯醚甲环唑的EC_(50)介于0.0147~8.8935 mg/L,平均值为1.1761 mg/L,最大EC_(50)是最小EC_(50)的605.0倍;对吡唑醚菌酯的EC_(50)介于0.0195~145.0578 mg/L,平均值为8.1939 mg/L,最大EC_(50)是最小EC_(50)的7438.9倍。采自不同芒果产区的芒果葡萄座腔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采自广东的菌株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平均EC_(50)最大,分别为8.1127和15.7240 mg/L,采自四川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_(50)最大,为1.6730 mg/L。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平均EC_(50)均高于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和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菌株的平均EC_(50)。【结论】采自我国不同芒果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较敏感,咪鲜胺次之,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最低。供试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合理混合或交替施用。不同来源、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具体的区域及病原菌种类合理地科学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座腔菌 葡萄座腔菌属 毛色二孢属 新壳梭孢属 咪鲜胺 苯醚甲环唑 吡唑醚菌酯 敏感性
下载PDF
福建省樟树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晓阳 吴松 +3 位作者 王美鑫 韩森汇 宋漳 陈全助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6-312,共7页
为了明确福建省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对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三明市明溪县、南平市建阳区和顺昌县4个地区采集的樟树枝干溃疡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分析,将病原菌进行系统形态学观察,并结合代表菌株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 为了明确福建省樟树溃疡病的病原菌种类,对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三明市明溪县、南平市建阳区和顺昌县4个地区采集的樟树枝干溃疡样本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分析,将病原菌进行系统形态学观察,并结合代表菌株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翻译延伸因子(EF-1α)、RNA聚合酶Ⅱ大亚基(RPB2)和β-微管蛋白(BT)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进化树,最终确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在福建省不同地区内采集到的75份樟树溃疡样本,经过组织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检测,得到43个病原菌株,根据观察病原菌的菌丝生长状态和孢子特征,并结合系统进化树的结果,得到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和Lasiodiplodia iranensis 4种类型菌株。接种菌株后发病症状与野外发病症状相同,但致病程度不同,其中小新壳梭孢最强,可可毛色二孢次之,L.iranensis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溃疡病 病原鉴定 毛色二孢属 新壳梭孢属 致病性 福建省
下载PDF
‘沃柑’果斑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望 吴玉珠 +3 位作者 胡军华 陈娜 张嘉 周彦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5-393,共9页
【目的】明确重庆开州和长寿‘沃柑’果园发生果斑病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致病力。【方法】对‘沃柑’病果进行组织分离、致病性测试,利用传统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ITS、TUB2、GPDH及LSU条码)鉴定方法鉴定病原真菌;以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 【目的】明确重庆开州和长寿‘沃柑’果园发生果斑病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致病力。【方法】对‘沃柑’病果进行组织分离、致病性测试,利用传统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ITS、TUB2、GPDH及LSU条码)鉴定方法鉴定病原真菌;以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明确‘沃柑’果斑病病原菌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在致病力测试中,WC2菌株对‘大雅柑’‘尤力克柠檬’‘塔罗科血橙’和有核‘沃柑’的叶片、果实和枝条均致病,其中对枝条的致病力最强。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8种杀菌剂中仅苯醚甲环唑、肟菌·戊唑醇、戊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4种杀菌剂对WC2菌株有效,抑制EC50分别为0.24、0.72、1.04和5.28μg·mL^(-1)。【结论】‘沃柑’果斑病的致病菌为小新壳梭孢,对‘沃柑’叶片、果实和枝条同样具有致病力,苯醚甲环唑和肟菌·戊唑醇对其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柑’ 小新壳梭孢 致病力测试 药剂筛选
下载PDF
樟树溃疡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松 陈全助 +3 位作者 张晓阳 王美鑫 林曦碧 宋漳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8-317,共10页
为明确福建省樟树溃疡病病菌JY-5(Neofusicoccum parvum)的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化学杀菌剂,测定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了12种化学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以及室内盆栽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JY-5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旺盛,孢... 为明确福建省樟树溃疡病病菌JY-5(Neofusicoccum parvum)的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化学杀菌剂,测定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进行了12种化学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以及室内盆栽药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JY-5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旺盛,孢子萌发率最高,其次是PSA,且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牛肉浸膏,最适pH值为6~8,最适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50℃,最适光照条件为全光照培养。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高湿度条件,在水滴中6 h萌发率达到89.33%。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菌落抑制效果最好的为精甲·咯菌腈(EC90=0.129 mg·L^(-1)),其次是戊唑醇(EC90=0.151 mg·L^(-1))、氟硅唑(EC90=0.176 mg·L^(-1)),效果最差的药剂为啶酰菌胺(EC90=55309.942 mg·L^(-1))。盆栽药效试验结果显示,相同的药剂预防作用明显大于治疗作用,且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而增加。精甲·咯菌腈(400 mg·L^(-1))的保护和治疗效果为最佳,抑制率分别为92.44%和87.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溃疡病 小新壳梭孢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下载PDF
核桃枝枯病小新壳梭孢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杰 朱天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4-129,162,共7页
近年来,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导致的核桃枝枯病屡有报道,该病防治困难,发病率高,是核桃的一种灾难性病害。为建立N.parvum的快速、灵敏的分子检测体系,根据N.parvum的几丁质合酶1基因(CHS1)及其前后100bp序列,分别设计了两对... 近年来,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导致的核桃枝枯病屡有报道,该病防治困难,发病率高,是核桃的一种灾难性病害。为建立N.parvum的快速、灵敏的分子检测体系,根据N.parvum的几丁质合酶1基因(CHS1)及其前后100bp序列,分别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CT-WK3-S/CT-WK3-A和CT-N-S/CT-N-A,建立了N.parvum的巢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建立的体系可以从不同来源的5个N.parvum菌株中特异性地扩增出97bp的目的条带,灵敏度达30fg/μL,是常规PCR的10倍,而从其近缘种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sp.的病原菌及其他供试菌株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以感染N.parvum的核桃组织总DNA为模板进行检测,可以在发病早期检测出N.parvum的存在。本研究建立的巢式PCR体系可以为核桃枝枯病的田间检测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枝枯病 小新壳梭孢菌 分子检测 巢式PCR
下载PDF
栾树枝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黎肇家 李汶晋 +2 位作者 毛跃彦 贺林生 李姝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3-63,共11页
【目的】探究栾树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栾树枝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栾树枝枯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测定法探讨不同培养基、... 【目的】探究栾树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栾树枝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栾树枝枯病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测定法探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光照和温度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以及菌丝和孢子的致死条件,初步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发病栾树枝干皮层出现多个灰白色圆形斑块,斑块边缘洁白不规则,皮层干枯坏死,分离得4种类型微生物;利用柯赫氏法则,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确定引起栾树枝枯病的病原菌是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分离频率为72%。该病原菌在胡萝卜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好,直径达6.20 cm,产孢量最多,为100.95×107/mL;碳源以葡萄糖、D-果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以牛肉膏最好;菌丝和产孢适合在偏碱性、25℃环境中生长,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慢、产孢量少,光照12 h及以上培养效果好,产孢量最大可达77.55×107/mL;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条件分别为50℃处理30 min和60℃处理15 min。【结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能引起栾树枝枯病,其对环境适应性好,生长繁殖能力强,有很强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栾树 枝枯病 病原菌鉴定 小新壳梭孢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