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辅助置管中定位效果及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
1
作者 曾兆兰 史泽瑶 +1 位作者 杨茹 李小文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10期1058-1065,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体表定位、超声及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定位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国... 目的系统评价体表定位、超声及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中的定位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体表测量、超声及腔内心电图技术进行PICC辅助置管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R 4.2.1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项研究,包含3829例新生儿。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尖端定位准确率排序:超声定位>心电定位>体表定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排序:超声定位>心电定位>体表定位;PICC置管时间排序:超声定位<心电定位<体表定位;并发症发生率排序:心电定位<超声定位<体表定位。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超声与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PICC辅助置管中均具有较好的定位效果,其中超声定位技术可能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腔内心电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新生儿 循证护理
下载PDF
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60
2
作者 沈红五 缪爱梅 +3 位作者 茅志娟 丁敏 单君 高妙平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4期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寻找最佳的穿刺途径。方法对74例经上肢静脉及54例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操作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寻找最佳的穿刺途径。方法对74例经上肢静脉及54例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操作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置管操作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经下肢静脉置管操作耗时缩短、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上肢静脉组;两组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两种置管途径各有优点,在今后新生儿PICC置管中,可尝试常规选择下肢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PICC 置管途经 护理
下载PDF
新生儿PICC导管细菌定植与导管相关感染因素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潘迎洁 陈晓春 +1 位作者 贾玉双 时亚平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24期2284-2286,共3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细菌定植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细菌谱及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PICC置管的39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 目的研究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细菌定植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细菌谱及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PICC置管的39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的病原菌构成,探讨CRBSI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对象中发生导管细菌定植41例(10.4%),发生CRBSI为32例(8.1%),每1000个导管日并发CRBSI为2.79(32/11470)。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为胎龄、出生体质量、置管时间、多种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及每日肝素帽推药次数(P<0.05)。PICC导管细菌定植者发生CRBSI感染率高,真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是CRBSI的主要致病菌。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轻,PICC留置时间越长,发生导管细菌定植机会越大,并发CRBSI感染几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细菌定植 导管相关感染 新生儿 护理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PICC置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应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熊菲峰 李崎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11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PICC置管非计划性拔管(UEX)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2012年1—8月行PICC置管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行PICC置管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PICC置管非计划性拔管(UEX)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2012年1—8月行PICC置管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行PICC置管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穿刺点红肿、静脉炎、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均降低(均P<0.05);UEX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新生儿PICC导管穿刺点红肿、静脉炎、导管堵塞和UEX的发生率,避免了患儿再次穿刺的痛苦,保证了治疗的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非计划性拔管 护理干预 新生儿
下载PDF
早产儿PICC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管理对策 被引量:2
5
作者 董建英 宋峰 《护理管理杂志》 2011年第11期795-797,共3页
文章归纳了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异位、导管移位、导管破损或断裂、导管堵塞、血栓形成、静脉炎及误穿动脉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早... 文章归纳了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异位、导管移位、导管破损或断裂、导管堵塞、血栓形成、静脉炎及误穿动脉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及护理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早产儿 危险因素 护理管理
下载PDF
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贺金薇 何金爱 +2 位作者 王鹤锦 李晓玲 周娥 《循证护理》 2022年第15期2036-2040,共5页
概述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堵塞的现状及临床表现,分析引起新生儿发生PICC导管堵塞的相关因素,包括药物因素、操作者因素、患儿因素、导管因素,总结新生儿发生PICC导管堵塞后在护理治疗中的预防措施,提出今后需解... 概述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堵塞的现状及临床表现,分析引起新生儿发生PICC导管堵塞的相关因素,包括药物因素、操作者因素、患儿因素、导管因素,总结新生儿发生PICC导管堵塞后在护理治疗中的预防措施,提出今后需解决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旨在为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减轻患儿痛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堵塞 影响因素 预防措施 综述 护理
下载PDF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临床观察及其护理体会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海珍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18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临床观察及其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新生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各51例;甲...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临床观察及其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新生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各51例;甲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乙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不同护理干预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从甲组准备工作到固定导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与乙组相比更长,并发症发生率与乙组相比更高,护理满意率与乙组相比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治疗方式比较,PICC在新生儿NICU治疗中效果更优,既能为危重症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也能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更能有效提升患儿的护理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重症监护室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危重病医学 护理管理
下载PDF
三向瓣膜式PICC的临床应用与置管并发症护理 被引量:22
8
作者 吕萍 张超元 陈耀丽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4期360-361,共2页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的并发症防范与管理。方法对37例采用三向瓣膜PICC置管病人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防范措施及管理。结果37例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100%,选择肘部血管35...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的并发症防范与管理。方法对37例采用三向瓣膜PICC置管病人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防范措施及管理。结果37例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100%,选择肘部血管35例,颈外静脉1例,股静脉1例,留置时间5~403d,平均98d。结论PICC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通过有效的维护及管理,使患者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解决了化疗药物、血管活性药物、肠外营养液对外周血管的损害及反复穿刺对患者带来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置管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新生儿不同静脉置入PICC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付贞艳 权明桃 +5 位作者 陈开永 刘照平 陈燕 黄驰 熊露 游彤阳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第3期218-225,共8页
目的评价新生儿经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PubMed和Science direct... 目的评价新生儿经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PubMed和Science direct中关于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2011年Cochrane手册质量标准,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1 2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上肢静脉相比,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导管异位率低、操作时间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感染、外渗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堵塞、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有一定的优势,可将下肢静脉作为新生儿PICC穿刺时常规选择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 下肢 META分析 基础护理
下载PDF
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置管方案在早产儿肠外营养支持中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朱稚玉 汤晓丽 +1 位作者 沙莎 金倩 《护士进修杂志》 2022年第4期289-293,共5页
目的评价脐静脉置管(UVC)联合PICC置管方案在早产儿肠外营养静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进一步评价此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入住我院NICU符合中心静脉置管指征的97例早产儿,采取前后对照试验,将2018年7月... 目的评价脐静脉置管(UVC)联合PICC置管方案在早产儿肠外营养静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进一步评价此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2月入住我院NICU符合中心静脉置管指征的97例早产儿,采取前后对照试验,将2018年7月-2019年3月入组的4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19年4-12月入组的48例患儿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使用UVC联合PICC置管方案,对照组使用PICC置管方案;评价2组患儿中心静脉临床应用效果及成本效果比。结果观察组PICC尖端位置达上腔静脉率为83.3%,高于对照组61.2%(P<0.05);2组中心静脉置管带管总天数及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中心静脉带管时长偏移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心静脉使用开始日龄及胎龄周均早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肠外营养支持(TPN)治疗开始日龄及胎龄周均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外营养治疗期间成本效果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UVC联合PICC方案为早产儿生后早期提供了一条安全且有效的中心静脉通路,更契合早产生后早期TPN的治疗需求;综合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此方案的成本效果比优于PICC置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脐静脉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 成本效率 卫生经济学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妍妍 王霞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PICC成功置管的患儿按实施Qcc前后分别纳入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PICC成功置管的患儿按实施Qcc前后分别纳入对照组(72例)和观察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Qcc活动,比较2组患儿的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非计划拔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在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导管异位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上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的非计划拔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新生儿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值得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干预 新生儿 并发症
下载PDF
新生儿经右下肢小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月葵 郭舒文 +3 位作者 杨玉燕 林娟斌 张秀虹 郑碧月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3-547,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右下肢小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法,选取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48例新生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4月—2021年11月64例新生儿为试验组,经右下肢小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2020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右下肢小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法,选取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48例新生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4月—2021年11月64例新生儿为试验组,经右下肢小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2020年9月—2021年3月84例新生儿为对照组,经右下肢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操作总耗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8%,操作总耗时为(12.14±3.18)min,总留置时间为20(10,55)d,并发症发生率为9.4%;对照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6%,操作总耗时为(11.71±2.34)min,总留置时间为20.00(6,55)d,并发症发生率为9.5%;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总耗时、总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0~3分26例,4~7分38例;对照组NIPS评分0~3分38例,4~7分46例,两组操作对患儿的疼痛刺激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右下肢小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与经右下肢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效果无显著差异,为新生儿PICC置管增加了可供选择的部位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外周导管置入术 右下肢小隐静脉 护理
下载PDF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戴玲玲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14期186-188,192,共4页
目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 目的: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FMEA护理,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使用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护理中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其静脉留置针个数和住院费用,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新生儿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 一次置管成功率 护理不良事件 住院时间
下载PDF
新生儿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改良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谢帅华 段颖杰 +2 位作者 吴旭红 骆小京 马楠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5-447,共3页
目的改良新生儿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测量置管长度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的171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6月-2019年4月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的90例新生儿作为试验... 目的改良新生儿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测量置管长度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实施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的171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6月-2019年4月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的90例新生儿作为试验组,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的81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测量置管长度方法对PICC尖端到位率及置管完成时间的影响。结果试验组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尖端到位率为83.33%,对照组为2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采用改良法测量新生儿经颞浅静脉置入PICC置管长度,能有效提高PICC导管尖端到达理想位置的精准度,并缩短了PICC置管完成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新生儿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颞浅静脉 儿科护理学
原文传递
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继发性异位预防和处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5
15
作者 沈婷 余婷 +5 位作者 聂玲 印玉静 陶怡 马月兰 刘永戍 蒋玲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273-2281,共9页
目的检索、评价和汇总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继发性异位预防和处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家指南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网站、苏格兰校际指南网、加拿大... 目的检索、评价和汇总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继发性异位预防和处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家指南库、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网站、苏格兰校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学会网站、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网站、Cochrane Library、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网站、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获取关于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继发性异位预防和处理的文献,包括临床决策、推荐实践、最佳实践、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Meta分析、专家共识,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由2名研究者采用统一的标准对文献进行独立质量评价和证据提取,由医院血管通路小组将提取的证据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指南4篇、临床决策1篇、专家共识2篇、Meta分析5篇。最终从7个方面形成了35条最佳证据,包括置管前评估、导管选择、置管部位、导管固定及敷料更换、置管后观察与维护、继发性异位的处理、静脉治疗团队的组建及培训。结论该研究总结了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继发性异位预防和处理的最佳证据,建议医护人员结合医院及新生儿的实际情况选择证据,制订相关预防措施,以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继发性异位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治疗 异位 循证护理学 新生儿护理
原文传递
6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PICC置管及护理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碧华 万兴丽 +7 位作者 黄希 胡艳玲 苏绍玉 李小文 刘春华 何雪梅 程红 陈琼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0-273,共4页
对6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进行PICC置管及置管后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合理选择置管时机,置管前回顾分析患儿的影像学资料,正确测量体表长度,在B超引导下将PICC导管尖端留置在左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导管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早期识别PIC... 对6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进行PICC置管及置管后护理。护理要点包括:合理选择置管时机,置管前回顾分析患儿的影像学资料,正确测量体表长度,在B超引导下将PICC导管尖端留置在左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导管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早期识别PICC相关并发症并做好相应处理;建立特殊病例档案,保证永存左上腔静脉新生儿PICC的安全使用。6例PICC导管留置10~21 d后按计划拔管,留置期间均未出现PICC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存左上腔静脉 血管畸形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新生儿护理
原文传递
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21
17
作者 孙茂梅 李慧珠 《现代医学》 2017年第6期872-875,共4页
目的:探究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科技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实施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的新生儿180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感染的26例新生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分析孕妇年龄、是... 目的:探究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科技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实施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的新生儿180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感染的26例新生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分析孕妇年龄、是否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孕妇产道情况以及胎儿出生时的体质量、性别、胎龄等胎儿基本情况能否成为诱发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患儿产生的并发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加快患儿的恢复。结果:诊断为CRI的新生儿共有26例,CRI发生率为14.4%(26/180),6.0/1000导管日(26/4355);对孕妇产道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分娩孕周的长短与CRI的是否发生关系密切(P<0.05);对胎儿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患儿的胎龄、出生时的体重、性别、置管时间、罹患呼吸窘迫综合征均可作为诱发CR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本院收治的患儿中,胎儿早产、出生时体重偏低、置管时间过长等均可成为诱发CRI的危险因素。同时,我科通过对发生CRI的新生儿进行规范有效的护理干预,加速了患儿的康复,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