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record of a haplocyonine amphicyonid in Early Miocene of Nei Mongol fills a long-suspected geographic hiatus 被引量:1
1
作者 WANG Xiao-Ming WANG Hong-Jiang JIANGZUO Qi-Gao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35,共15页
犬熊科(Amphicyonidae)的4个亚科(Amphicyoninae,Daphoeninae,Haplocyoninae和Temnocyoninae)中,Haplocyoninae(简齿犬熊亚科)和Temnocyoninae(剪切犬熊亚科)是两类比较特殊的、高度食肉化的姊妹群。Haplocyoninae仅出现在欧洲的晚渐新... 犬熊科(Amphicyonidae)的4个亚科(Amphicyoninae,Daphoeninae,Haplocyoninae和Temnocyoninae)中,Haplocyoninae(简齿犬熊亚科)和Temnocyoninae(剪切犬熊亚科)是两类比较特殊的、高度食肉化的姊妹群。Haplocyoninae仅出现在欧洲的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而Temnocyoninae则局限在北美的早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目前亚洲虽还没有记录,但新近纪的亚洲无疑是欧洲与北美之间迁徙途中的必经之路。因此本文记录的新材料既是意外发现又是意料之中。2015年我们在内蒙古中部早中新世敖尔班组下红层中首次发现一枚犬熊类的左上第一臼齿。这颗臼齿虽然零星,但非常特征,属Haplocyoninae或Temnocyoninae无疑,值得记述。该牙齿由于中间的收缩及原尖周边齿带的变宽而具有明显的哑铃型轮廓。另外其原尖上的前、后脊也几乎消失,形成一种原尖缩小而且孤立的形态。上述特征与欧洲早中新世的Haplocyonoides mordax(咬合似简齿犬熊)似乎最接近,但由于材料稀少敖尔班犬熊类与北美的Temnocyon percussor更为接近的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如果上述判断正确的话,新发现的Haplocyonoides则是目前发现的少数几例早中新世从欧洲迁移到亚洲的种类之一。这一支系在亚洲有可能延续到中中新世的Gobicyon(戈壁犬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敖尔班 早中新世 犬熊亚科 地理分布
下载PDF
Latest Middle Miocene fauna and flora from Kumkol Basin of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paleoenvironment 被引量:4
2
作者 Qiang LI Xinying ZHOU +2 位作者 Xijun NI Bihong FU Tao D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88-201,共14页
We report 7 mammalian and 16 pollen species from the top of the Shimagou Formation in Kumkol Basin of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whose age is latest Middle Miocene(about 12.5 Ma). We erect a new species of fossi... We report 7 mammalian and 16 pollen species from the top of the Shimagou Formation in Kumkol Basin of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whose age is latest Middle Miocene(about 12.5 Ma). We erect a new species of fossil rodent,Spermophilinus kumkolensis sp. nov. The micromammalian fauna from the Kumkol Basin shares high similarities with contemporary faunas from Europe and northern China,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active zoogeographic exchange between Europe and northern Asia. Trees are dominant in pollen fossils, and herbs and shrubs are minorities. Broadleaved Quercus and Fagus predominate in tree pollens. The flora reconstructed by pollens displays a mixture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nd dry and warm steppe landscape. Compared to the modern vegetation in Yunnan region, the latest Middle Miocene flora in the Kumkol Basin represents a distinct vertical distribution. The ecotypes of the latest Middle Miocene fauna and flora in the Kumkol Basin,as a whole, are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modern animals and vegetation, the past climate being more suitable than tod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Kumkol Basin Latest Middle miocene micromammals POLLEN
原文传递
禄丰古猿地点的小哺乳动物化石 被引量:20
3
作者 邱铸鼎 韩德芬 +1 位作者 祁国琴 林玉芬 《人类学学报》 1985年第1期13-32,共20页
过去十年,在禄丰古猿地点作了多次的发掘和筛洗,采集到包括食虫类,翼手类,啮齿类和兔形类在内的一千余件标本,使这一小哺乳动物的化石组合从1979年首次报道的6种增加到了38种,成为我国南方新第三纪中期最丰富而有代表性的小哺乳动物群... 过去十年,在禄丰古猿地点作了多次的发掘和筛洗,采集到包括食虫类,翼手类,啮齿类和兔形类在内的一千余件标本,使这一小哺乳动物的化石组合从1979年首次报道的6种增加到了38种,成为我国南方新第三纪中期最丰富而有代表性的小哺乳动物群。材料的初步鉴定表明:动物群中有代表我国首次发现的化石科和属;并有相当数量与华北、印巴次大陆和欧洲有密切亲缘关系的类型;其地质时代属最晚中新世保德期,相当于欧洲陆相哺乳动物分期的土洛里期(Turol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禄丰 最晚中新世 小哺乳动物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中新世小哺乳动物群及其时代顺序  被引量:29
4
作者 邱铸鼎 王晓鸣 王晓鸣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0-139,共20页
报道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几个中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嘎顺音阿得格、阿木乌苏、查干诺尔、沙拉等的新发现。探索了这些动物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经典的中中新世通古尔动物群和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之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嘎顺音... 报道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几个中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嘎顺音阿得格、阿木乌苏、查干诺尔、沙拉等的新发现。探索了这些动物群体之间以及它们与经典的中中新世通古尔动物群和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之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嘎顺音阿得格动物群的时代更可能为早中新世,过去认为有属于晚渐新世的可能性不大。动物群的组成分析说明,中新世时内蒙古中部的生态环境具有浓厚的现代古北区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部 中新世 小哺乳动物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敖尔班地区的岩石及生物地层(英文)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晓鸣 邱铸鼎 +4 位作者 李强 富田幸光 木村由莉 曾志杰 王洪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134,共24页
中国北方新近纪地层中,早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比较稀少,化石面貌也不十分清楚。在内蒙古中部,尽管通古尔台地上有研究历史近百年的新近纪经典地点,但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嘎顺音阿得格,依然是内蒙古目前惟一产出早中新世动物群的小... 中国北方新近纪地层中,早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比较稀少,化石面貌也不十分清楚。在内蒙古中部,尽管通古尔台地上有研究历史近百年的新近纪经典地点,但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嘎顺音阿得格,依然是内蒙古目前惟一产出早中新世动物群的小盆地。同内蒙古诸多其他新近纪哺乳动物群一样,嘎顺音阿得格动物群与相邻动物群彼此缺乏时空上的联系,还不易建立可靠的层序关系。位于苏尼特左旗东南约60 km的敖尔班(曾用名"奥尔班",见Liddicoat et al.,2007),红色地层大面积出露,是2004年发现的一个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敖尔班剖面总厚50余米,大、小哺乳动物化石共生,岩性特征易识别,有利层位对比,是研究生物地层学的理想地点。自2004年以来,我们连续在敖尔班地区采集化石并进行地层工作,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哺乳动物序列,时代跨越早中新世晚期到晚中新世晚期。更加难得的是,敖尔班同一剖面上含有4个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其上下层序关系一目了然,在内蒙古新近纪地层中仅此一例。敖尔班哺乳动物序列的建立,无疑将对整个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尤其是早中新世动物群面貌的了解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着重对敖尔班岩石地层进行描述,并结合我们4年来对脊椎动物化石的积累与认识,试图进一步完善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生物地层层序,进而建立这一地区的年代地层框架。对化石的详细描述将适时发表。根据岩性及接触关系,敖尔班剖面可分为三大段:敖尔班组、巴伦哈拉根层及必鲁图层。敖尔班组(新建组)由一套红色和绿色的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发育有成熟的古土壤层,厚约42 m,时代属于早中新世中晚期。敖尔班组的层型剖面建立在敖尔班露头出露最厚的中部,下部未见底,顶部与上覆巴伦哈拉根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该组目前已知分布仅局限于敖尔班露头。敖尔班组可进一步划分出三段:下红泥岩段、中绿泥岩段及上红泥岩段。三段呈连续沉积。敖尔班组与巴伦哈拉根层之间的假整合所代表的沉积间断延续了中中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巴伦哈拉根层为一套橘红色砂岩、粉砂岩及底砾岩,时代大致是最晚中中新世至最早晚中新世。不整合于巴伦哈拉根层之上是必鲁图层。两层之间似乎缺失了晚中新世的大部分堆积。必鲁图层的底砾岩是一种切割与充填构造,其中所含钙质结核及相当数量的化石都可能是巴伦哈拉根层原生堆积物再沉积的结果。必鲁图层的分布还需做更多工作,其时代可能是晚中新世晚期。主要依据小哺乳动物的组合,在敖尔班剖面中可建立4个动物群。最早为敖尔班组下红泥岩段产出的下敖尔班动物群。该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中在渐新世十分兴旺的一些科,如Ctenodactylidae,Tachyoryctoididae,Aplodontidae和Zapodidae还相当繁荣;中新世出现的属,如Mioechinus,Keramidomys,Heterosminthus和Democricetodon等占动物群总量的半数以上;大哺乳动物中残留有Palaeogale和裂爪兽。比下敖尔班动物群稍晚的是上敖尔班动物群,产出于敖尔班组的上红泥岩段。上敖尔班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在渐新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些科或完全绝迹,如Ctenodactylidae,或在种类和数量上明显减退,如Aplodontidae和Zapodidae;缺少在下敖尔班动物群中还相当常见的一些古老属,如Amphechinus,Tachyo- ryctoides和Sinolagomys等;出现了下敖尔班动物群中所没有的Megacricetodon,Cricetodon和Alloptox属;大哺乳动物中出现了长鼻类和柄杯鹿(Ligeromeryx/Lagomeryx)。经过相当长的一个沉积间断,敖尔班剖面的上部出现了巴伦哈拉根动物群。该动物群中渐新世常见的小哺乳动物科进一步衰落,同时出现了亚洲古北界晚中新世以后常见的跳鼠科(Dipodidae)和鼢鼠科(Siphneidae),具有明显的中中新世晚期或晚中新世早期生物组合的特点。最后是敖尔班剖面顶部必鲁图层中的必鲁图动物群。必鲁图动物群显然带有中中新世及晚中新世的混合特征,很可能是水流作用再沉积的结果。根据其中最进步分子的成分判断,估计必鲁图动物群的年代是晚中新世的晚期,其特征是,鼠科(Muridae)动物高度分化,而野兔科(Leporidae)尚未出现;含有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动物群或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中大量出现的属种,如Lophocricetus grabaui,Paralactaga suni,Dipus fraudator和Hansdebruijnia pusilla等;但二登图动物群中很繁荣的一些属在必鲁图动物群中未被发现或者发现的个体数量很少,如Prospermophilus, Paralophicricetus和Microtodon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中新世 敖尔班组 岩石地层 生物地层
下载PDF
记几种原鼢鼠(啮齿目,鼢鼠科)及鼢鼠科的起源讨论 被引量:14
6
作者 郑绍华 张兆群 崔宁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7-315,共19页
记述了采自甘肃秦安和内蒙古阿木乌苏中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的 4种早期原鼢鼠 :Prosiphneusqinanensissp .nov.、Pr.qiuisp .nov .、Pr.haoisp .nov .和Pr.licentiTeilharddeChardin ,1 92 6,讨论了原鼢鼠属中 7个种的相互关系及其进... 记述了采自甘肃秦安和内蒙古阿木乌苏中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的 4种早期原鼢鼠 :Prosiphneusqinanensissp .nov.、Pr.qiuisp .nov .、Pr.haoisp .nov .和Pr.licentiTeilharddeChardin ,1 92 6,讨论了原鼢鼠属中 7个种的相互关系及其进化趋势。Prosiphneus是鼢鼠科中最原始的属 ,目前已知最早的种是Pr.qinanensissp .nov.,最晚的种是Pr.ericksoni (Schlos ser,1 92 4 )。Prosiphneus可能起源于PlesiodipusprogressusQiu ,1 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目 晚中新世 中中新世 进化 记述 起源 内蒙古 甘肃
下载PDF
记甘肃和内蒙古新发现的中华马化石 被引量:14
7
作者 侯素宽 邓涛 +1 位作者 何文 陈善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3-231,共19页
结合甘肃临夏盆地和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的新材料及之前发现的材料,辨认出中国晚中新世三趾马地层中的大型中华马与其他安琪马类的显著区别:下门齿前倾,第一对下门齿大而粗壮,第二对比第一对稍小,第三对非常小;前臼齿列及臼齿列的宽度分... 结合甘肃临夏盆地和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的新材料及之前发现的材料,辨认出中国晚中新世三趾马地层中的大型中华马与其他安琪马类的显著区别:下门齿前倾,第一对下门齿大而粗壮,第二对比第一对稍小,第三对非常小;前臼齿列及臼齿列的宽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明显变小;下前脊长,下外谷与齿列长轴近垂直;m^3第三叶退化。确定Sinohippus为一有效属。重新对中国晚中新世的安琪马类材料整理和分类,建立新种Sinohippus robustus。简要分析了低冠的中华马与高冠的三趾马共生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内蒙古 晚中新世 安琪马亚科 中华马属
下载PDF
内蒙古化德土城子地点晚中新世鹿科化石新材料(英文) 被引量:5
8
作者 董为 刘文晖 +1 位作者 张立民 蔡保全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7-175,共19页
继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在内蒙古化德地区发掘采集到大量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后,笔者的课题组于2013~2016年间在化德的土城子地点发掘采集到不少哺乳动物化石。经过修理和研究,鉴定出鹿科化石的5个种类:布氏始柱角鹿(Eostylocero... 继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在内蒙古化德地区发掘采集到大量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后,笔者的课题组于2013~2016年间在化德的土城子地点发掘采集到不少哺乳动物化石。经过修理和研究,鉴定出鹿科化石的5个种类:布氏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blainvillei)、三角始柱角鹿(E.triangularis)、真角鹿未定种(Euprox sp.)、化德祖鹿(Cervavitus huadeensis)和山西祖鹿(C.shanxius)。其中前3个种类是在化德地区首次发现,而后两个种的牙齿材料也是在土城子地点首次记述。布氏始柱角鹿是一种较大的麂类,以其鹿角具一个粗长而内弯的主枝及一个直接从角环上伸出的较长的眉枝为特征,以前主要发现于山西的榆社盆地,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也找到过,而化德是出现这个种类的第三个地区。三角始柱角鹿以其主枝横切面呈三角形而与布氏始柱角鹿相区别,以前仅见于榆社盆地,因此新发现的三角始柱角鹿将其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内蒙古。真角鹿是从非脱换型鹿角向季节性脱换型鹿角过渡的代表,在欧亚大陆都有分布,化德是继通古尔和四子王旗之后在内蒙古发现这个属的第三个地区。化德祖鹿的鹿角具有4个枝,远端两个枝剑形,在土城子地点是第二次发现,但目前尚未在其他地区发现过,似乎是化德一带的地方种类。山西祖鹿以其下臼齿不具古鹿褶而与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相区别。山西祖鹿在中国北方的分布较广,主要见于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而且在每个地点的化石标本较多,指示其种群密度较大。布氏始柱角鹿、三角始柱角鹿和山西祖鹿是榆社盆地中榆社I带的主要鹿科成员,出现在岩石地层的马会组或生物年代学的保德期。真角鹿的时代分布主要在晚中新世。因此根据土城子地点的鹿科化石判断其地质时代应为晚中新世,而较多的山西祖鹿标本指示化德一带在晚中新世有较广的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化德土城子 晚中新世 鹿科
下载PDF
内蒙古化德土城子地点晚中新世麝科化石新材料(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董为 刘文晖 +2 位作者 张立民 白炜鹏 蔡保全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9-247,共19页
Schlosser(1924)记述了最初发现于内蒙古化德境内或附近的二登图、敖兰卓蕾、哈尔敖包及华坝的古麝(Moschus grandaevus)。1959年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在化德的另一个地点土城子采集到不少古麝化石。2013年以来作者在土城子进行的野外发掘... Schlosser(1924)记述了最初发现于内蒙古化德境内或附近的二登图、敖兰卓蕾、哈尔敖包及华坝的古麝(Moschus grandaevus)。1959年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在化德的另一个地点土城子采集到不少古麝化石。2013年以来作者在土城子进行的野外发掘积累了更多的古麝化石标本。土城子标本在形态和测量数据方面和二登图等地点的古麝非常接近,可以归入同一种。根据现有资料归纳,古麝的地理分布范围自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到华北,很可能延伸到华南;其地质时代分布范围为晚中新世-上新世。食叶型古麝在土城子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出现说明当时土城子一带有森林环境。支序分析显示麝属(Moschus)化石种相互之间的系统关系非常近,可以归并为麝族(Moschini)或麝亚科(Moschinae);Micromeryx更接近麝属和鹿科,它与麝属之间的关系比以前认为的复杂,而Hispanomeryx更接近牛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化德土城子 晚中新世 麝科 古麝
下载PDF
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中新世的真角鹿一新种(英文)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李花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5-376,共12页
描述了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中中新世化石地点(DM01)产出的真角鹿一新种:高枝真角鹿Euprox altus sp.nov.。新种具真正的角节,角节之上一定高度的两个分枝,长的角柄;牙齿低冠,上臼齿的前附尖和中附尖发育,新棱和齿带存在;p4的下后尖发育,... 描述了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中中新世化石地点(DM01)产出的真角鹿一新种:高枝真角鹿Euprox altus sp.nov.。新种具真正的角节,角节之上一定高度的两个分枝,长的角柄;牙齿低冠,上臼齿的前附尖和中附尖发育,新棱和齿带存在;p4的下后尖发育,下次凹存在;下臼齿具古鹿褶。这些特征可作为其归入真角鹿属Euprox的依据。Euprox altus最主要的特征是其分叉起始位置比属内其他种的高。分叉起始位置的标志是角基的突然变宽,它不同于分叉的位置,可作为一个新的鉴定特征。角冠表面纵向分布不均的沟棱、更低冠的牙齿、P4原尖后棱上的脊、p4不明显的下前凹和不是很发育的下三角凹、下臼齿上发育较弱的古鹿褶等特征都是新种区别于属内其他种的重要特征。Euprox altus所指示的可能是温暖湿润的生活环境,与大庙现在干旱、恶劣的景象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 中新世 鹿科 真角鹿
下载PDF
内蒙古大庙中中新世上猿化石地点的鼠兔科化石(英文)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兆群 Anu KAAKINEN +3 位作者 王李花 刘丽萍 刘艳 傅铭楷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1-292,共12页
鼠兔科虽然是地质历史时期较为繁盛的一个门类,但现在仅有一个属(鼠兔属Ochotona)。Ochotona被认为与Bellatona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可能是由后者衍生而来。详细描述了内蒙古大庙上猿化石地点发现的鼠兔科化石,识别出一种古老类型Desmatola... 鼠兔科虽然是地质历史时期较为繁盛的一个门类,但现在仅有一个属(鼠兔属Ochotona)。Ochotona被认为与Bellatona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可能是由后者衍生而来。详细描述了内蒙古大庙上猿化石地点发现的鼠兔科化石,识别出一种古老类型Desmatolagus moergenensis以及其他三个种Bellatona cf.B.forsythmajori,Bellatonoides eroli,Ochotonacf.O.lagreli。归入Bellatona,Bellatonoides和Ochotona的这三个种的p3具有相似的形态,并呈现出连续变化的特征。Bellatona的p3具有两个唇侧褶沟,但无舌侧褶沟;Bellatonoides的p3具有浅的舌侧前褶沟,但与唇侧前褶沟分开较宽;Ochotona的p3则具有深的舌侧前褶沟,与唇侧前褶沟之间仅以很窄的齿质桥连接。M2从无后突起、较小的后突起至发育的后突起,也呈现出连续变化的特征。中间颊齿则难以区分。因此,推测这三个种之间存在连续的线性演化关系,Ochotona可能直接起源于Bellatonoides。磁性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对比结果显示该地点的年代约为12Ma,与根据分子钟推测的Ochotona的分化时间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中中新世 鼠兔科 鼠兔属 起源
下载PDF
生物古地理、分子分异时间及化石纪录:古中华貂在内蒙古阿巴嘎旗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组的新材料(英文)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晓鸣 曾志杰 竹内哲二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3-307,共15页
北美现生的潘氏貂Martes pennanti(荷兰殖民区俗名fisher,北美印地安土著俗名pe-kan)传统被归入貂属(Martes)。20世纪70年代初Elaine Anderson首先认识到北美fisher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中国山西保德晚中新世的古中华貂M.palaeosinensis。... 北美现生的潘氏貂Martes pennanti(荷兰殖民区俗名fisher,北美印地安土著俗名pe-kan)传统被归入貂属(Martes)。20世纪70年代初Elaine Anderson首先认识到北美fisher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中国山西保德晚中新世的古中华貂M.palaeosinensis。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上裂齿唇侧具有一个孤立的小齿根。因此在众多的化石和现生貂中,这些具有多一个小齿根的种类可以归入它们自己的一个分支,并重新启用已建立的Pekania属来区别于其他种类。近年来新兴的分子系统研究也趋于把北美的fisher与中、南美的Eira及北半球的狼獾(Gulo)并列,甚至指示它可能是狼獾的姊妹群。因此把fisher独立归入Pekania属中可能是未来的方向。2009年我们在内蒙古阿巴嘎旗宝格达乌拉组的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个古中华貂的上颌。这是该种在内蒙古的首次发现,借此机会对目前的分子系统关系、分异年代及化石记录进行综合探讨。虽然保德和宝格达乌拉的古中华貂在时代上与分子钟估算的5~8Ma比较一致,狼獾的化石记录却远比古中华貂的老(可以追到11Ma左右)。如果狼獾确实是fisher的姊妹群或与它并系的话,那么fisher的分异时间也可能更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中新世保德期 宝格达乌拉组 古中华貂 狼獾 动物地理 分子系统关系 分子钟 分异时间
下载PDF
内蒙古哈拉津胡舒晚中新世动物群 被引量:1
13
作者 邱铸鼎 王晓鸣 +3 位作者 李强 李录 王洪江 陈海峰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44,共26页
过去40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陆相新近纪化石地点中应用了筛选技术,采集到大量标本,这些发现迅速填补着晚新生代动物群演替和生物年代学认识的空白。在把孤立的化石组合按时代先后进行排序和建立动物群序列框架中,小哺乳动物的发现和研... 过去40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陆相新近纪化石地点中应用了筛选技术,采集到大量标本,这些发现迅速填补着晚新生代动物群演替和生物年代学认识的空白。在把孤立的化石组合按时代先后进行排序和建立动物群序列框架中,小哺乳动物的发现和研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报道了另一个产自哈拉津胡舒地点的晚中新世动物群,这个动物群再次展示了蒙古高原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种类和丰度。新地点位于该地区的最北部,并为玄武岩所覆盖,产出的标本计有7000余件,代表大、小哺乳动物达63种。虽然这一动物群混杂了少量下部层位的属种,但它不失为内蒙古中部地区一个较为真实地反映晚中新世小哺乳动物组成和生态环境的动物群。初步分析表明,哈拉津胡舒动物群属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晚中新世早期的灞河期,可能比阿木乌苏动物群稍晚,但比沙拉动物群略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哈拉津胡舒 中新世灞河期 小哺乳动物 岩石地层
下载PDF
内蒙古宝格达乌拉晚中新世副竹鼠化石(英文)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8-62,共15页
描述了1996-2007年间在内蒙古阿巴嘎旗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组采集的副竹鼠化石。材料包括下颌骨1件、牙齿14枚和肢骨4件,分别采自该组的2个地点。根据标本较大的尺寸、形态特征,以及颊齿的釉质曲线高度,宝格达乌拉材料被归入三趾马层副竹... 描述了1996-2007年间在内蒙古阿巴嘎旗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组采集的副竹鼠化石。材料包括下颌骨1件、牙齿14枚和肢骨4件,分别采自该组的2个地点。根据标本较大的尺寸、形态特征,以及颊齿的釉质曲线高度,宝格达乌拉材料被归入三趾马层副竹鼠Pararhizomys hipparionum Teilhard de Chardin & Young,1931。Pararhizomys是一类具高冠、脊形和冠面构造简单颊齿的啮齿动物。该属目前发现的化石地点少,材料也不多,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和蒙古高原周缘,其地史分布为晚中新世早期至上新世中期。与鼢鼠类(siphneids)和鼠平类(arvicolids)一样,Pararhizomys属的颊齿有由低冠到高冠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牙齿侧面釉质曲线(dentine tract)由平直、远离内外两侧谷底到起伏、接近甚至超过内外两侧谷底。为方便比较,本文为釉质曲线的高度设立"H"指数,即从每侧最深谷的谷底和釉质曲线的最高处取平行于冠面的平行线,此两平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H值越大,表明齿冠越低,反之则齿冠越高。尽管目前发现的副竹鼠标本不多,但似乎可以看到从早期到晚期,其颊齿的个体有从小变大,釉质曲线高度H值逐渐减小,即齿冠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Pararhizomys的牙齿形态多少与竹鼠类的低冠竹鼠Brachyrhizomys和竹鼠属Rhizo-mys及拟速掘鼠属Tachyoryctoides有相似之处,故常被与Brachyrhizomys和Rhizomys一起归入竹鼠科(Rhizom yidae),但该属的牙齿不具中脊和下中脊,褶沟少,一般为2-3个,与上述三属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对下门齿所作的切片观察也表明,Pararhizomys的釉质层结构与Brachyrhizomys,Rhizomys和Tachyoryctoides者相差甚远,其内层(PI)明显增厚,釉柱和釉柱间质(IPM)的排列方式存在明显差别。颊齿的冠高、冠面形态,以及下门齿的釉质层结构,似乎都表明了Pararhizomys属不大可能归入竹鼠科或速掘鼠科(Tachyorictoididae)。而下门齿釉质层切片显示了Brachyrhizomys与Rhizomys有着高度相似的釉质结构,进一步证明了两者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上,Pararhizomys与Tachyoryctoides属只发现于古北区,伴生的哺乳动物显示了其可能适应偏冷、干旱的草原环境,而Brachyrhizomys和Rhizomys主要局限于东洋区,共生的哺乳动物多能适应温暖、湿润的树林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晚中新世 宝格达乌拉组 副竹鼠 釉质微结构 地理分布
下载PDF
内蒙古大庙晚中新世仓鼠科—新种(英文)
15
作者 张兆群 王李花 +1 位作者 刘艳 刘丽萍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1-209,共9页
晚中新世是古老仓鼠类型向现代属种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描述了产自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村附近DM02地点新发现的仓鼠科化石一新种,吴氏微仓鼠Nannocricetus wuae。该种臼齿低冠,齿尖呈尖锥形;m1的下前边尖呈单尖,具有向唇、舌两侧延伸的... 晚中新世是古老仓鼠类型向现代属种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描述了产自内蒙古四子王旗大庙村附近DM02地点新发现的仓鼠科化石一新种,吴氏微仓鼠Nannocricetus wuae。该种臼齿低冠,齿尖呈尖锥形;m1的下前边尖呈单尖,具有向唇、舌两侧延伸的脊,无下中脊或极微弱;m2下前小脊很退化,下中脊有或无;M1前边尖窄,轻度二分;M3长大于宽。不同于被归入Cricetodontinae的Megacricetodon和Democricetodon,新种显示出牙齿结构的简化,上臼齿无前尖刺、前中脊和内外侧的附尖,下臼齿无下前小脊刺和内外侧的附尖,上臼齿3个齿根,下臼齿2个齿根。新种在牙齿形态上与陕西蓝田灞河组发现的原始微仓鼠Nannocricetusprimitivus和内蒙古二登图的蒙古微仓鼠N.mongolicus最为接近,前者的m1下前边尖完全单尖,下前边尖与后面齿尖的连接完全缺失或极微弱,上下臼齿的中脊(下中脊)在部分标本上存在。这3个种皆为中国北部的地方类群,显示出明显的演化趋势:m1下前边尖的二分,M2/m2中脊(下中脊)的退化和前小脊(下前小脊)的发育。根据形态特征推测吴氏微仓鼠可能起源于众古仓鼠(Democricetodon),并在中国渐进演化出原始微仓鼠和蒙古微仓鼠。依据吴氏微仓鼠的进化水平,参照已有的化石记录,并结合共生哺乳动物化石,推测该地点的时代可能为晚中新世最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大庙 晚中新世 仓鼠亚科
下载PDF
晚中新世晚期土城子小哺乳动物组合及土城子动物群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的位置
16
作者 张立民 董为 +1 位作者 倪喜军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63,共19页
近百年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命名和描述了10余个哺乳动物群,其时代跨越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它们已经成为建立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地层框架的重要依据。早在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过程中... 近百年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发现了丰富的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命名和描述了10余个哺乳动物群,其时代跨越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它们已经成为建立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地层框架的重要依据。早在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过程中就已经发现土城子地区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但这些化石以大–中型哺乳动物为主,缺乏小哺乳动物。土城子动物群的构成和其在中国北方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地层框架中的位置长期以来不是特别明确。报道了在土城子新发现的6种小哺乳动物化石。根据Lophocricetus grabaui–Sinocricetus zdanskyi–Prosiphneus licenti–Hansdebruijnia pusilla–Moschus grandaevus的组合特点,认为土城子动物群的年代应该可以很好地约束在晚中新世(或者保德期)的晚期。土城子动物群明显比内蒙古的宝格达乌拉动物群要进步一些,与二登图动物群非常相似,时代上晚于前者,略早于后者。依据动物群整体面貌,推测在晚中新世晚期土城子地区存在森林和草原混合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化德土城子 晚中新世晚期 保德期 小哺乳动物 生物年代
下载PDF
内蒙古通古尔组中的偶蹄类动物足迹
17
作者 董明星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6-329,共4页
Three kinds of artiodactyl footprints from Tunggur Formation are described: 1) four-toe footprint with all four subequal toes distinct;2) two-toe footprint with the posterior part joined and the anterior part distinct... Three kinds of artiodactyl footprints from Tunggur Formation are described: 1) four-toe footprint with all four subequal toes distinct;2) two-toe footprint with the posterior part joined and the anterior part distinct;3) two-toe footprint with the third and the forth digits completely distinct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four-toe footprint made by the third and the forth digits was about the same size and the same level as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footprint made by the second and the fifth digits. This kind of footprint described in the present paper was left by primitive aniodactyls. At present this field of investigation is lying fallow. Although most of the artiodactyls in Tunggur period left only two-toe footprint four-toe footprint reflects a relatively early stage of evolution from four-toe to two-toe artiodactyls since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artiodactyls in Early E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蹄类 动物足迹 内蒙古 通古尔组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通古尔台地及周边地区古地磁及磁性地层的最新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约瑟夫 C.李迪科 王晓鸣 +1 位作者 邱铸鼎 李强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0-117,共8页
通古尔(Tunggur)台地作为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中亚考察团研究过的一个经典的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在亚洲晚新生代陆相哺乳动物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通古尔地区开展了大量的... 通古尔(Tunggur)台地作为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中亚考察团研究过的一个经典的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在亚洲晚新生代陆相哺乳动物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通古尔地区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工作,发现了数个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的动物群,建立了从早中新世至上新世哺乳动物演化序列的框架。这一框架有可能成为东亚新近纪陆相哺乳动物群对比的标尺。通古尔地区动物群的演替,对于深入认识这一地区古环境和动物地理的分化也十分重要。2005年8月的野外工作,主要在通古尔台地的两个地点——奥尔班和阿勒特希热进行,目的是寻找新生代中晚期的脊椎动物化石和根据古地磁极性年代标尺确定化石的时代。最厚的古地磁采样剖面在奥尔班(Aoerban,43°20′21.6″N,113°54′48.6″E)。取样点起自43°20′36.4″N,113°54′48.6″E,终于43°20′52.7″N,113°54′23.1″E。测试结果显示,剖面上50 m的粘土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的互层,除近底部5 m厚的褐棕色粘土岩外均为负极性时。负极性段大致可与国际标准古地磁柱的5Dr或6r对比,相当于18—20 Ma。该剖面上同时进行了小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据初步鉴定,化石组合包括了晚渐新世和大量早中新世的成员。因此,奥尔班动物群极有可能代表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时代最早的一个新成员。阿勒特希热(Aletexire,43°47′21.6″N,113°05′25.0″E)采样剖面始于43°47′53.6″N, 113°04′51.1″E,终于43°47′52.9″N,113°04′42.2″E。剖面厚约13 m,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含有与推饶木动物群相同的成员。测试结果显示,整个剖面记录为正极性时。这便与王晓鸣等于2003年把阿勒特希热剖面古地磁测试的结果与默尔根剖面的对比产生了一些矛盾。原因可能是阿勒特希热的采样间隔过大,或两剖面根本就不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同样的问题似乎也出现在与推饶木剖面的对比上。看来有必要对这一地区的古地磁测试作更深入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蒙古 中新世 上新世 古生物 磁性地层
下载PDF
内蒙古韩家营玄武岩夹层中三趾马动物群化石
19
作者 王倩 刘艳 +2 位作者 王李花 傅明楷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5-137,共13页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韩家营村附近发现了一处夹在两层玄武岩之间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通过K-Ar同位素测年,确定了上、下两层玄武岩的年代分别为6.8和7.2Ma。与中国北方其他三趾马动物群相比,韩家营三趾马动物群与山西保德、内蒙...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韩家营村附近发现了一处夹在两层玄武岩之间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地点。通过K-Ar同位素测年,确定了上、下两层玄武岩的年代分别为6.8和7.2Ma。与中国北方其他三趾马动物群相比,韩家营三趾马动物群与山西保德、内蒙古四子王旗以及甘肃临夏盆地的三趾马动物群非常相似。保德第43、44、49地点与韩家营的动物群组成类似,表明这几个地点的时代约为7.0 Ma而不是5.5 Ma。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地点与韩家营的化石类群也十分相像,证实了该动物群年龄约为7 Ma。对比甘肃临夏盆地的动物群,柳树组上部的杨家山三趾马动物群与韩家营的更接近。韩家营动物群的组成和牙齿结构表明其属于中国晚中新世的西部生物区系Gazella dorcadoides动物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集宁区 晚中新世 三趾马动物群 K-AR测年
下载PDF
内蒙古大庙中新世小哺乳动物化石埋藏学研究(英文)
20
作者 Leena SUKSELAINEN Hannele PELTONEN +1 位作者 Anu KAAKINEN 张兆群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88,共18页
捕食是小哺乳动物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也导致被捕食动物遗骸发生明显改变。动物死亡后的风化、踩踏、搬运等过程也会改变动物的骨骼并影响到化石组合的形成。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大庙三个中新世化石地点,时代从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早期(约21~1... 捕食是小哺乳动物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也导致被捕食动物遗骸发生明显改变。动物死亡后的风化、踩踏、搬运等过程也会改变动物的骨骼并影响到化石组合的形成。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大庙三个中新世化石地点,时代从早中新世到晚中新世早期(约21~11.6 Ma)。通过分析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的沉积背景以及埋藏学特征识别化石埋藏的主要成因。结果显示出捕食是三个地点小哺乳动物化石埋藏的基本成因,而在两个年轻的地点中也有流水搬运与可能的踩踏因素的叠加。三个地点可能存在不一样的捕食者:早中新世地点以猫头鹰捕食为主,中、晚中新世地点则以日间活动的鸟类或哺乳类为主要捕食者。研究还显示小哺乳动物的系统发掘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采样过程中产生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新近纪 小哺乳动物 消化 捕食 河流沉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