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Cloud on Net Ecosystem CO_(2) Exchange of Alpine Meadow in Tibetan Plateau
1
作者 Fan Yuzhi Zhang Xianzhou +1 位作者 Shi Peili Wu Jianshua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年第4期69-75,共7页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and CO_(2) fluxes over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were observed continuously from 2004 to 2005 in Damxung Alpine Meadow Flux Station,China Flux Network.Based on the eddy covariance CO_(2) fluxes a...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and CO_(2) fluxes over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were observed continuously from 2004 to 2005 in Damxung Alpine Meadow Flux Station,China Flux Network.Based on the eddy covariance CO_(2) fluxes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obtained,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_(2) fluxes,the cloud amount,and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were explored and analyzed.Som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e discussion with previous researches as following:(1)the cloud amount can affect the net ecosystem CO_(2) exchange(NEE)of alpine meadow on Tibetan Plateau;(2)the soil temperature sensitive to the cloud amount,is a major environmental controlling factor for NEE,and closely relates to the maximum of NEE.In the moming period with large cloud amount,the NEE reaches its maximum when the clearness index ranges from 0.5 to 0.7;yet in the afternoon it comes to the maximum with the index from 0.2 to 0.35.The span of soil temperature covers from 12 to 15℃as the NEE at its highest;(3)the scatterplots between NEE and photosynthetic available radiation(PAR)was a significant inverse triangle in the clear day,two different kinds of concave curves in the cloudy day,and strongly convergent rectangular hyperbola in the overcast day.These difference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changes of light radiation and soil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 ecosystem CO_(2)exchange cloud amount clearness index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Net Ecosystem CO2 Flux and Effect Factors in Peatland Ecosystem of Central China
2
作者 Ihab Alfadhel Jiwen Ge Sakinatu Issaka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0年第8期95-106,共12页
Peatland ecosyst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because they act as a pool or sink for the carbon cycle.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sonality effect factors and net ecosystem CO<sub&g... Peatland ecosyst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because they act as a pool or sink for the carbon cycle.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sonality effect factors and net ecosystem CO<sub>2</sub> exchange (NEE) remains to be clarified, particularly for the non-growing season. Here, based on the 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 NEE in the peatland ecosystem of Central China was examined to measure two years’ (2016 and 2017) accumulation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with contrasting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cumulative net ecosystem CO<sub>2</sub> emission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as in the first non-growing season 2.94 ± 4.83 μmolCO<sub>2</sub> m<sup><span style="color:#4F4F4F;font-family:" font-size:14px;white-space:normal;background-color:#ffffff;"="">-</span>2<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sup>s<sup><span style="color:#4F4F4F;font-family:" font-size:14px;white-space:normal;background-color:#ffffff;"="">-</span>1</sup> with the lowest values in the same year in first growing season was <span style="color:#4F4F4F;font-family:" font-size:14px;white-space:normal;background-color:#ffffff;"="">-</span>2.79 ± 4.92 μmolCO<sub>2</sub> m<sup><span style="color:#4F4F4F;font-family:" font-size:14px;white-space:normal;background-color:#ffffff;"="">-</span>2</sup><span style="font-family:" font-size:13.3333px;white-space:normal;"=""><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up>.</sup></span></span>s<sup><span style="color:#4F4F4F;font-family:" font-size:14px;white-space:normal;background-color:#ffffff;"="">-</span>1</sup>.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effect of seasonal variations of NEE can be directly reflected in daily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growth and respiration of peatland ecosystem by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over different growing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jiuhu Peatland ecosystem Respiration Eddy Covariance Gross Primary Product 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下载PDF
我国东部山地针阔混交林碳通量特征分析
3
作者 孙彦坤 张胤洲 +6 位作者 姚维杰 叶京 张峻搏 潘小乐 刘兰忠 王自发 程雪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92-3501,共10页
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大毛尖山为研究区域,开展复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观测研究,并利用涡动相关法在2022年6月~2023年5月进行观测,经过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分析,得到42%的优质CO_(2)通量数据.结果表明,大毛尖山周边以针阔混... 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大毛尖山为研究区域,开展复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观测研究,并利用涡动相关法在2022年6月~2023年5月进行观测,经过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分析,得到42%的优质CO_(2)通量数据.结果表明,大毛尖山周边以针阔混交林为主,能量闭合度为0.89,能够很好的代表站点通量情况.CO_(2)通量在日尺度上均表现为U型变化,范围为-1.20~0.89mgCO_(2)/(m^(2)·s).四季碳汇能力强弱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月份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均为负值,整体表现为碳汇.CO_(2)通量与气象因子中的空气温度呈负相关,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正相关,夜间因呼吸作用产生的CO_(2)通量与土壤温度正相关.本研究初步解释了大毛尖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通量 涡动相关法(EC)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 森林生态系统 复杂地形
下载PDF
回热器对CO_(2)驻车空调系统制热性能影响的研究
4
作者 刘业凤 朱磊磊 +1 位作者 陆晨阳 张华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年第5期28-32,共5页
为了提升驻车空调的制热性能,搭建了一套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_(2)驻车空调系统,在焓差室中实验研究了有无回热器时气冷器出口温度与排气压力对系统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排气压力分别为8.5、9.0、9.5 MPa时,气冷器出口温度从20℃升高... 为了提升驻车空调的制热性能,搭建了一套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_(2)驻车空调系统,在焓差室中实验研究了有无回热器时气冷器出口温度与排气压力对系统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排气压力分别为8.5、9.0、9.5 MPa时,气冷器出口温度从20℃升高至35℃时,制热COP_(h)降低幅度分别为29.7%、19.9%、16.4%;系统使用回热器后最优排气压力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4.4%、6.1%,对应的最大COP_(h)增加幅度分别为3.2%、3.7%。通过曲面拟合得到了系统使用回热器时提升制热性能的排气压力与气冷器出口温度关联式,该式对回热器在跨临界CO_(2)驻车空调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实际应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热器 驻车空调 跨临界CO_(2)循环 制热性能 性能系数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田茜 杨芳 +1 位作者 王召欢 张庆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8-1939,共12页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土壤CO_(2)排放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二氧化碳交换的最大通量之一,当前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暖及...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土壤CO_(2)排放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二氧化碳交换的最大通量之一,当前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如何响应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因素仍不清楚,限制了对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影响机制的深入认识。旨在明确全球变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Web of Science、PubMed和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充分收集全球范围内的相关野外试验文献81篇,提取出65个研究位置和213组相关研究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对增温的响应特征,分析其与海拔、气候、土壤含水量、容重(BD)、pH、全氮(TN)和土壤有机碳(SOC)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O_(2)排放对增温整体有显著的正向响应,在农、林、草生态系统中,增温使土壤CO_(2)排放分别显著增加13.1%、18.0%、5.9%(P<0.05),森林生态系统对增温响应的正效应最强烈;增温能在短时期内促进土壤呼吸,但随着增温持续时间增加,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会降低,对温度变化产生适应性,从而使其对增温的响应能力减弱;响应特征受到环境因子、土壤特性以及其他试验条件等的影响,绝大多数条件下对增温表现出显著的正响应特征,不同影响因子之间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增温通常能够改变植物生物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从而影响到植被根际呼吸和土壤呼吸速率。相关分析表明,海拔对土壤CO_(2)排放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仪器嵌入土壤深度则对土壤CO_(2)排放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全球土壤CO_(2)排放的时空变化格局有重要意义,也为准确评价全球变暖背景下土壤碳汇功能及其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_(2)排放 土壤呼吸 陆地生态系统 增温 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温室酿热补气的棚体式发酵装置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嘉敏 李陈浩 +1 位作者 胡艺馨 李建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目的]为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废弃物数量庞大、资源化利用率低,以及冬季寒冷地区设施蔬菜生产温度低、CO_(2)不足等问题,本文设计出一种棚体式生物质发酵装置。[方法]该装置包括发酵棚体(长6 m、宽5 m、脊高2.8 m)、强制换热装置、室内加... [目的]为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废弃物数量庞大、资源化利用率低,以及冬季寒冷地区设施蔬菜生产温度低、CO_(2)不足等问题,本文设计出一种棚体式生物质发酵装置。[方法]该装置包括发酵棚体(长6 m、宽5 m、脊高2.8 m)、强制换热装置、室内加热管道3部分。以玉米秸秆和羊粪为原料进行分层堆放发酵,探究发酵装置的酿热性能,对设施温室热环境、气体环境和生产的影响,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该发酵装置内堆体的温度50℃以上共计65 d,产热效率达到74.94%;与对照温室相比,温度高1.04℃以上;堆肥发酵过程中,使用气体过滤装置及CO_(2)回收系统,其全球增温潜势(GWP)指数下降96.98%;与对照温室相比,CO_(2)浓度增加2270.58 mg·m^(-3);加热区番茄的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对照区增加24.6%和29.2%,番茄红素含量比对照区增加71.3%。生物发酵装置运行可提高单株产量5.99%。增加收入8712元。[结论]寒冷地区应用棚体式生物质酿热装置可为日光温室提供热量和作物生长所需的CO_(2),而且生产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发酵 CO_(2) 产热 强制换热
下载PDF
有机胺改性树脂基球形活性炭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1
7
作者 胡经纬 苏静雯 +3 位作者 刘思彤 李诗琪 陈纪莹 詹亮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198,共7页
以球形结构的固废离子交换树脂为原料,经CO_(2)活化、酸洗处理制得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较大中孔孔容的树脂基球形活性炭(HRSAC),然后在其表面负载聚乙烯亚胺(PEI)制得吸附材料PEI-HRSAC。系统考察了PEI负载量和吸附温度对CO_(2)吸附性能... 以球形结构的固废离子交换树脂为原料,经CO_(2)活化、酸洗处理制得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较大中孔孔容的树脂基球形活性炭(HRSAC),然后在其表面负载聚乙烯亚胺(PEI)制得吸附材料PEI-HRSAC。系统考察了PEI负载量和吸附温度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活化温度为950℃、活化时间为1 h的最佳活化工艺条件下,所制得的树脂基球形活性炭经酸洗处理后其比表面积为1365 m^(2)/g,中孔孔容为2.04 cm^(3)/g,中孔孔径主要分布在10~40 nm;PEI-HRSAC吸附材料对CO_(2)的吸附性能随吸附温度和PEI负载量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当PEI负载量为65%、吸附温度为75℃时,PEI-HRSAC吸附材料对CO_(2)的吸附量最高,约为4.09 mmol/g,在经过4次循环吸/脱附后吸附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3.66 mmo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吸附 离子交换树脂 球形活性炭 聚乙烯亚胺 比表面积
下载PDF
水稻生长季CO_(2)通量的时间动态和影响因子研究
8
作者 张丽君 胡凝 +4 位作者 刘珊珊 徐敏 王伟 邰久 葛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6,共10页
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水稻生长季CO_(2)通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量化环境因子对农田CO_(2)通量变化的贡献度,拆分环境因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该研究利用涡度相关观测系统进行了2年CO_(2)通量的连续观测,分析了辐... 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水稻生长季CO_(2)通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量化环境因子对农田CO_(2)通量变化的贡献度,拆分环境因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该研究利用涡度相关观测系统进行了2年CO_(2)通量的连续观测,分析了辐射类、温度类、水汽类和风速对CO_(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在水稻生长季是一个二氧化碳汇,2020、2021年水稻生长季的总固碳量分别为396.3、491.9 g/m^(2)(以C计);CO_(2)通量也有明显的日变化,呈现出“U形”和“V型”的单峰曲线,吸收峰值出现在第200~250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影响CO_(2)通量的主控因子始终是光合有效辐射;但随时间尺度的增加,各个因子贡献度的差异逐渐减小。饱和水汽压差也是影响CO_(2)通量的重要因子,它与光合有效辐射的交互作用会抑制彼此对CO_(2)通量的直接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 CO_(2)通量 贡献度 交互作用 涡度相关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板式扩散焊矩形微通道换热器扰流格栅结构优化研究
9
作者 任燕 王沛东 +4 位作者 李洪 刘婧楠 武卫东 章立新 杨其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50-4858,I0020,共10页
为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该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一种全蚀刻工艺的新型矩形截面PCHE,建立以... 为提升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的流动传热综合性能,该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一种全蚀刻工艺的新型矩形截面PCHE,建立以冷热通道换热单元为研究对象的数学物理模型。研究不同运行工况下,通道内扰流格栅间距对S-CO_(2)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格栅间距的热通道内S-CO_(2)的流速均沿程逐渐减小,而冷通道内S-CO_(2)的流速反而沿程逐渐增大。冷热通道内的流动摩擦阻力系数(f)和努塞尔数(Nu)均随着格栅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不同格栅间距的冷通道内的f和Nu均大于其对应的热通道内的f和Nu。当格栅间距为5.97 mm时,矩形截面通道具有相对最优的综合性能,可以在阻力损失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强化换热。研究结果可为全蚀刻工艺矩形截面PCHE的性能提升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矩形截面 格栅间距 综合传热增强因子
下载PDF
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内翅片布置方式的场协同分析与讨论
10
作者 杨彦春 鹿院卫 +1 位作者 吴玉庭 魏海姣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0-619,共10页
为了研究超临界CO_(2)的传热性能并提高其换热性能,通过采用超临界CO_(2)作为传热流体,以翼型翅片为例,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内的不连续翅片通道,分析几种翅片布置方式的传热和阻力性能,得出翅片的最佳布置方式。同... 为了研究超临界CO_(2)的传热性能并提高其换热性能,通过采用超临界CO_(2)作为传热流体,以翼型翅片为例,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内的不连续翅片通道,分析几种翅片布置方式的传热和阻力性能,得出翅片的最佳布置方式。同时通过场协同理论,即通过分析温度场、压力场和速度场之间的协同性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当交错距离为4 mm时,其传热性能与阻力性能均为最优,拥有最小的温度场与速度场协同角和最大的压力场与速度场协同角,表明这种布置方式可以使温度场与速度场的协同性和压力场与速度场的协同性均为最优,且它们之间的协同性均随着入口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电路板换热器 传热 超临界CO_(2) 场协同 协同角 数值模拟
下载PDF
K_(2)CO_(3)/KOH协同醇解废弃涤纶纺织品及其制备再生DMT的研究
11
作者 陈斌杰 朱子旭 +3 位作者 官军 吕维扬 王秀华 姚玉元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7,共10页
废弃涤纶纺织品囤积量逐年上升,而对废弃涤纶纺织品的综合利用回收率却较低。化学法回收中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法是一种回收废弃涤纶纺织品的方法,然而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工艺过程中存在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酯(BHET)单体产率低、低... 废弃涤纶纺织品囤积量逐年上升,而对废弃涤纶纺织品的综合利用回收率却较低。化学法回收中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法是一种回收废弃涤纶纺织品的方法,然而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工艺过程中存在对苯二甲酸双羟基乙酯(BHET)单体产率低、低聚物含量高的问题。文章采用K_(2)CO_(3)/KOH协同醇解废弃涤纶纺织品,并结合响应面法优化了醇解工艺参数,通过甲醇酯交换法制得再生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研究了K_(2)CO_(3)/KOH协同醇解对乙二醇醇解-甲醇酯交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OH添加量的增加,醇解产物中BHET含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KOH的添加量达到2%时,BHET含量达到最高70.2%。同时,优化后的醇解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210℃、反应时间120 min、K_(2)CO_(3)质量分数2.0%、KOH质量分数2.4%。此时BHET的收率为73.1%;醇解产物与甲醇酯交换得到再生DMT产率为80.1%,通过减压升华纯化后得到再生DMT含量高于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涤纶纺织品 K_(2)CO_(3)/KOH协同醇解 酯交换 减压升华 再生DMT
下载PDF
碳封存超临界CO_(2)螺旋管换热器传热规律
12
作者 马亮 邓广哲 +3 位作者 王守印 蔚斐 高亮 袁超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7-477,共11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索CO_(2)高效地质封存和高能利用途径,是CO_(2)减排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CO_(2)多相态变化特性以及能源利用方面表现出的安全环保及成本优势,提出一种新型碳封存超临界CO_(2)螺旋管换热器,并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索CO_(2)高效地质封存和高能利用途径,是CO_(2)减排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CO_(2)多相态变化特性以及能源利用方面表现出的安全环保及成本优势,提出一种新型碳封存超临界CO_(2)螺旋管换热器,并建立了数值仿真模型,以5℃条件下CO_(2)为对象,设计水作为载热流体的换热方案,研究了螺旋换热器在不同水温作用下对CO_(2)的温度、压力及其热应力耦合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流体温度的增加,CO_(2)的升温速率与水温成正比,CO_(2)输出温度与水热流体温度呈正相关变化;与CO_(2)传热效率相比,受CO_(2)相变吸热影响导致水热流体传热效率较慢,水热流体传热与温度变化成正比;初始水温升高,CO_(2)相变速度明显增加,流量对CO_(2)相变吸热影响较大,水热流体的体积流量与CO_(2)温度变化呈负相关;受CO_(2)升温吸热影响,水热流体的耗散温度与CO_(2)吸热温度成正比;当管径和入口压力恒定情况下,100℃的水热流体与CO_(2)进行换热可以较好地满足CO_(2)相变吸热的要求。试验验证了水热流体螺旋管换热器的有效性和便捷性,研究为超临界CO_(2)螺旋式换热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螺旋管换热器 水热交换 传热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用于空气捕集CO_(2)的多孔复合吸附剂载体优化和解吸性能研究
13
作者 付林 王正峰 +3 位作者 陈依卓 王泽斌 刘卫山 王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5-221,共7页
空气直接捕集CO_(2)技术(DAC)是一种灵活有效的减排方式,其中,变湿再生吸附技术仅利用常温常压下水分子的蒸发自由能即可实现超低分压CO_(2)的吸附分离,突破常规变温/变压再生吸附技术的高能耗限制,被认为是当下最具前景的低能耗捕集技... 空气直接捕集CO_(2)技术(DAC)是一种灵活有效的减排方式,其中,变湿再生吸附技术仅利用常温常压下水分子的蒸发自由能即可实现超低分压CO_(2)的吸附分离,突破常规变温/变压再生吸附技术的高能耗限制,被认为是当下最具前景的低能耗捕集技术之一。针对空气直接捕集CO_(2)领域吸附剂的关键制备工艺,改进了相转换法成型工艺,并对最优的多孔复合吸附剂进行解吸性能研究。通过选用季铵型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D290作为活性吸附组分,醋酸纤维素(CA)和聚醚砜(PES)作为惰性载体,优化活性树脂与载体的配比,筛选出具有最优吸附解吸性能的多孔复合吸附剂。结果表明:活性组分和CA配比为6∶4的D290/CA型吸附剂的吸附性能(0.70mmol/g)和解吸性能(0.23mmol/g)最优;多孔复合吸附剂的解吸率随着解吸温度提高(45℃,解吸附率为85%)而上升;随解吸环境CO_(2)分压提高而下降,在85%吸附饱和度下,CO_(2)分压由1000×10^(-6)增至1500×10^(-6)时,解吸附速率由0.0005s^(-1)快速下降至0.00015s-1;最后,合理减小多孔复合吸附剂的厚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解吸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直接CO_(2)捕集 变湿再生 离子交换树脂 解吸附动力学
下载PDF
回热对跨临界CO_(2)喷射制冷系统的影响
14
作者 吴董炯 胡江 李杨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目的:研究回热对跨临界CO_(2)双级压缩/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仿真模拟软件建模,分析在不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25~45℃)、高压侧排气压力(7.4~9.5 MPa)、蒸发温度(-40~-15℃)和中间压力(3~5 MPa)的情况下,回热对低压压缩... 目的:研究回热对跨临界CO_(2)双级压缩/喷射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仿真模拟软件建模,分析在不同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25~45℃)、高压侧排气压力(7.4~9.5 MPa)、蒸发温度(-40~-15℃)和中间压力(3~5 MPa)的情况下,回热对低压压缩机吸气温度、排气温度、比功率增量以及系统性能系数的影响。结果:在特定的回热度下,随着中间压力的增加,低压压缩机排气温度和比功率增量升高;但随着蒸发温度升高,低压压缩机排气温度和比功率增量逐渐降低。在标准工况下,回热系统的性能系数低于不带回热系统的,同时随着回热度的增加,回热系统的能效降低。结论:随着回热度的增加,低压压缩机吸气温度、排气温度和比功率增量显著升高。但回热改善跨临界CO_(2)双级压缩/喷射制冷系统性能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热器 跨临界 CO_(2)制冷 喷射器 性能系数 低压压缩机
下载PDF
碳基材料吸附二氧化碳的性能研究
15
作者 任晓伟 赵丽媛 《河北工业科技》 CAS 2024年第4期299-305,共7页
为了验证煤基炭材料作为CO_(2)吸附剂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表面结构的煤基炭材料的吸附性能。以褐煤为原料采用水蒸气活化的方法制备CO_(2)吸附剂,采用N 2吸附-脱附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仪(BET)、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孔道和表面... 为了验证煤基炭材料作为CO_(2)吸附剂的可行性,研究了不同表面结构的煤基炭材料的吸附性能。以褐煤为原料采用水蒸气活化的方法制备CO_(2)吸附剂,采用N 2吸附-脱附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分析仪(BET)、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孔道和表面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分别考察了活化时间、吸附剂用量以及吸附压力对混合气中CO_(2)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饱和的吸附剂进行再生,研究其吸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时间的增加,比表面积和孔径都显著增加;当半焦活化时间为30 min、吸附剂用量为5 g、床层压力为0.5 MPa时,吸附性能最好,饱和吸附量最高,可达30.11 mL/g;将该条件下吸附饱和的吸附剂循环再生使用4次后,其饱和吸附量仍能达到29.05 mL/g。煤基炭材料可用于CO_(2)吸附,研究结果可为煤基炭材料的改性提供数据支撑,也为煤炭资源的高值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与离子交换 碳基材料 水蒸气活化 CO_(2)吸附 再生
下载PDF
CO_(2)浓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基于气候箱控制性试验的Meta分析
16
作者 朱金瑞 邹婧汝 赵国庆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13-20,共8页
选取1985—2020年21篇与气候箱控制性试验有关的文献,利用Meta分析法研究CO_(2)浓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气候箱的控制下CO_(2)浓度升高对水分利用效率有正面影响,增加的比例为20%,对碳积累和蒸散发... 选取1985—2020年21篇与气候箱控制性试验有关的文献,利用Meta分析法研究CO_(2)浓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气候箱的控制下CO_(2)浓度升高对水分利用效率有正面影响,增加的比例为20%,对碳积累和蒸散发分别有正面和负面的效应,影响的效应分别为34%和-4%,但都存在显著的异质性(P<0.05)。研究还发现,CO_(2)浓度升高对WUE的影响效应与对碳积累的影响效应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对蒸散发的影响效应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CO_(2)浓度升高对WUE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物种间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对大豆和番茄的影响效应显著高于对小麦的影响效应(P<0.05)。此外,CO_(2)浓度升高对WUE的影响效应与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相对含水量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其中与光照强度有负相关关系,与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正相关关系;而与CO_(2)富集程度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浓度升高 农田生态系统 水分利用效率 META分析 气候箱 环境因子
下载PDF
Effect of free-air CO_2 enrichment on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a Chinese farmland ecosystem 被引量:2
17
作者 LIQi LIANGWen-ju +2 位作者 JIANGYong ZHUJian-guo KONGChui-hu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1期72-75,共4页
At a rice wheat rotational free air CO 2 enrichment(FACE) platform, the effect of elevated atmospheric CO 2 on 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a farmland ecosystem was studied. Wheat plots were exposed to elevated atmosp... At a rice wheat rotational free air CO 2 enrichment(FACE) platform, the effect of elevated atmospheric CO 2 on 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a farmland ecosystem was studied. Wheat plots were exposed to elevated atmospheric CO 2(ambient 370 μl/L + 200 μl/L). 32 families and 40 genera of nematode were observed in soil suspension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Under FACE treatment, the numbers of total nematodes, bacterivores and fungivores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 Because of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the effect of elevated atmospheric CO 2 on soil nematodes was only observed under favorable conditions. The response of nematode communities to elevated atmospheric CO 2 may indicate the change of soil food we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matode community trophic group free-air CO_2 enrichment(FACE) WHEAT farmland ecosystem
下载PDF
围栏封育对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碳交换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成一 李希来 +2 位作者 杨元武 张世彬 杨鹏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228-10237,共10页
为明确围栏封育对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不同组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进行围封试验,设置4个围封年限(1、2、5、11 a)和1个正常放牧对照,研究NEE及组分对不同围封年限的响应。结果表... 为明确围栏封育对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不同组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进行围封试验,设置4个围封年限(1、2、5、11 a)和1个正常放牧对照,研究NEE及组分对不同围封年限的响应。结果表明,围封5 a退化高寒草甸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R)显著大于正常放牧、围封1 a、2 a和11 a,围封2 a和5 a退化高寒草甸NEE显著小于正常放牧、围封1 a和11 a样地(P<0.01),其他NEE组分对不同围封年限的响应情况不一致。植被自养呼吸(Ra)、根系呼吸(Rr)和土壤异养呼吸(Rh)占ER的比例在不同围封年限间差异显著(P<0.01)。此外,土壤温度与NEE呈二次曲线的关系,与ER以及除Rh以外的其他呼吸组分呈指数关系,土壤含水量与NEE、GPP、ER、土壤呼吸(Rs)、Ra、Rr呈线性关系(P<0.05)。全氮、全磷、生物量和NEE及组分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围封5 a能显著提高退化草地的土壤养分和固碳功能,并能维持草地生产力,无需进行长期围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交换 围栏封育 呼吸组分 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 黄河源区
下载PDF
商超两级节流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圣春 李佳钰 +1 位作者 代宝民 王嘉豪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26,共7页
针对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在炎热地区性能不佳的问题,构建了带有内部热交换器、使用并行压缩和机械过冷的3种改进的CO_(2)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对包括基本两级节流CO_(2)制冷系统在内的4种系统构型的运行特性进行了优化和分析,并基于中... 针对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在炎热地区性能不佳的问题,构建了带有内部热交换器、使用并行压缩和机械过冷的3种改进的CO_(2)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对包括基本两级节流CO_(2)制冷系统在内的4种系统构型的运行特性进行了优化和分析,并基于中国典型城市气象参数,对系统的季节和全年性能进行评估,并进行碳排放相关计算。结果表明,带有内部热交换器的系统在环境温度为7.0~14.0℃时性能提升最显著;当环境温度大于14.0℃时,机械过冷系统的性能提升效果最明显。在气候炎热地区使用时全年性能系数偏低,采用改进的CO_(2)制冷系统可显著改善炎热地区使用时的系统性能,其中机械过冷系统的改善效果最明显,全年性能系数最高提升18.7%,全年能耗降低19.3%,在厦门地区使用机械过冷系统可减少碳排放1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CO_(2)制冷 内部热交换器 并行压缩 机械过冷 全年性能评估 碳排放
下载PDF
温带次生林涡动协方差与清单法碳通量交互对比
20
作者 王兴昌 刘帆 +5 位作者 孙雪 焦振 孙晓凤 张全智 全先奎 王传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43,共13页
【目的】明确东北温带次生林长期CO_(2)通量与地面碳过程及其不确定性,为提升森林碳通量测算精度提供方法支撑。【方法】选择帽儿山站典型天然次生林,基于2008—2018年涡动协方差(EC)法连续监测的CO_(2)通量、2008—2019年清单法测算的... 【目的】明确东北温带次生林长期CO_(2)通量与地面碳过程及其不确定性,为提升森林碳通量测算精度提供方法支撑。【方法】选择帽儿山站典型天然次生林,基于2008—2018年涡动协方差(EC)法连续监测的CO_(2)通量、2008—2019年清单法测算的地面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以及土壤呼吸监测数据,评估2种方法测算CO_(2)通量的不确定性来源,并比较二者是否具有一致性。【结果】1)EC法测算的11年间平均CO_(2)净交换量(NEE)为-1.57±0.64t·hm^(-2)a^(-1),总初级生产力(GPP)为13.56±1.48 t·hm^(-2)a^(-1),生态系统呼吸通量(Re)为12.00±1.38 t·hm^(-2)a^(-1),三者不确定性分别为0.47、0.90和1.37 t·hm^(-2)a^(-1),相对不确定性分别为29.9%、6.6%和11.4%。2)清单法测算的生态系统总NPP为7.54±1.31 t·hm^(-2)a^(-1),冠层NPP和木质组织NPP分别为2.32±0.14和2.36±0.14 t·hm^(-2)a^(-1),二者分别占总NPP的30.8%和31.3%;林下植被NPP为0.39±0.04 t·hm^(-2)a^(-1),仅占总NPP的5.2%,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NPP分别为0.08±0.02和0.31±0.03 t·hm^(-2)a^(-1);细根NPP为2.47±1.29 t·hm^(-2)a^(-1),占总NPP的32.7%。3)冠层NPP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凋落物产量;胸径测量、生长量时空变异、含碳率分别贡献1年测量木质组织NPP不确定性的32.3%、65.2%和2.5%。4)结合箱式法土壤异养呼吸通量5.23±0.20 t·m^(-2)a^(-1)和倒木呼吸通量0.37±0.21 t·hm^(-2)a^(-1),测算NEP为1.94±1.34 t·hm^(-2)a^(-1),与基于EC法测算的NEE绝对值估算区间1.57±0.47 t·hm^(-2)a^(-1)重合。【结论】帽儿山典型温带次生林EC法测量的11年间平均NEE与清单法12年间地面NEP吻合较好。仔细的EC法系统设计与因地制宜的数据处理方法,应用恰当方法尽可能完整测量NPP所有组分以及增加测量年限,有助于提高碳通量测量准确度,对加深理解我国典型温带次生林CO_(2)通量和局域尺度森林NPP和NEP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通量 净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涡动协方差 不确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