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地悠悠之念”:纽约体验与白先勇《纽约客》的创生
1
作者 闫凯 《华文文学》 2024年第6期60-68,共9页
“天地悠悠之念”是白先勇的文学创作从“纽约故事”到“纽约客”系列转变的重要表征,与作家本人的纽约体验息息相关。此前研究对这一概念的阐发有所忽略。通过对白先勇在纽约的“冷/热”感知体验与《纽约客》文本的对读,可以归纳出“冷... “天地悠悠之念”是白先勇的文学创作从“纽约故事”到“纽约客”系列转变的重要表征,与作家本人的纽约体验息息相关。此前研究对这一概念的阐发有所忽略。通过对白先勇在纽约的“冷/热”感知体验与《纽约客》文本的对读,可以归纳出“冷/热”的隐喻系统,进而囊括历史“冷却”的时间跨度,构设“天地悠悠之念”的生成条件,并在“醉酒时刻”的意义上阐发“天地悠悠之念”的最终生成。“天地悠悠之念”作为白先勇及其笔下人物共享的“纽约客”感觉结构的展现,在《纽约客》文本中得到了凸显和赋形。在此意义上,“天地悠悠之念”同时可以作为进入白先勇其它文学文本的路径,而对“变”中之“不变”的“纽约客”感觉结构的捕捉也为白先勇提出了新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悠悠之念” 《纽约客》 冷/热 纽约体验 白先勇
下载PDF
中产阶级的“利基”杂志与美国文学的温床——《纽约客》综述 被引量:5
2
作者 叶子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3-180,共8页
本文旨在介绍《纽约客》的总体风格与容量,给予数据统计的同时,介绍杂志的主要版块设置与态度立场,并大致梳理杂志中与美国文学相关的重大事件,来说明《纽约客》作为一本中产阶级的"利基"杂志,如何成为美国文学最理想的中介... 本文旨在介绍《纽约客》的总体风格与容量,给予数据统计的同时,介绍杂志的主要版块设置与态度立场,并大致梳理杂志中与美国文学相关的重大事件,来说明《纽约客》作为一本中产阶级的"利基"杂志,如何成为美国文学最理想的中介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约客》 利基杂志 美国文学
下载PDF
滇缅公路·“摩登”·共产党人——《纽约客》之《土司与他的秘书》系列小说 被引量:2
3
作者 叶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4-99,共6页
华裔作家黎锦扬1958年在《纽约客》小说栏发表了系列小说《土司与他的秘书》。对照二战期间该杂志对滇缅公路的多次报道,以及赛珍珠与张爱玲小说中极其相近的文学想象,可以明晰地展现黎锦扬作为第一代《纽约客》华裔小说家的文学建构。
关键词 《纽约客》 黎锦扬 《土司与他的秘书》
下载PDF
隐喻与反讽:白先勇《纽约客》系列中的空间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蔡晓惠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空间批评为解读白先勇《纽约客》系列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短篇小说文本中的空间不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现实存在,也是一种文化建构和价值反应体系。本文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空间隐喻和空间反讽,阐释了空间在表达作者精神旨趣和价值观念中... 空间批评为解读白先勇《纽约客》系列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些短篇小说文本中的空间不仅仅是一种地理上的现实存在,也是一种文化建构和价值反应体系。本文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空间隐喻和空间反讽,阐释了空间在表达作者精神旨趣和价值观念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批评 白先勇 《纽约客》 空间隐喻 空间反讽
下载PDF
“现代专门杂志”与城市脉动的关系——以美国《纽约客》为例
5
作者 殷晓蓉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24-29,共6页
20世纪杂志发展最令人瞩目的特征之一是趋向专门化的浪潮,与之相对应的是读者细分的要求。这股浪潮最早兴起于20世纪初,六七十年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特定读者为对象的专门化杂志,而自八九十年代以来,杂志更是以达到特定的人口群体为... 20世纪杂志发展最令人瞩目的特征之一是趋向专门化的浪潮,与之相对应的是读者细分的要求。这股浪潮最早兴起于20世纪初,六七十年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特定读者为对象的专门化杂志,而自八九十年代以来,杂志更是以达到特定的人口群体为目的,并随时代的变化而赋予“专门杂志”以新的意义。现以美国“现代专门杂志”中的第一批成功者之一———《纽约客》———为例,联系历史与当代,侧重几个方面探讨专门杂志与城市脉动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门杂志 《纽约客》 城市脉动
下载PDF
自然、社会和精神:《〈纽约客〉故事集》的生态主义解读
6
作者 郭颖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02-106,共5页
近年来,美国短篇小说家安·贝蒂的作品不断被译介到国内,相关研究逐渐展开。总体而言,国内学界对贝蒂的研究大多囿于极简主义和女性主义等理论视野,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均相对有限。文章从自然、社会以及精神三个维度对贝蒂的《〈纽... 近年来,美国短篇小说家安·贝蒂的作品不断被译介到国内,相关研究逐渐展开。总体而言,国内学界对贝蒂的研究大多囿于极简主义和女性主义等理论视野,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均相对有限。文章从自然、社会以及精神三个维度对贝蒂的《〈纽约客〉故事集》进行生态主义解读,探析此短篇小说集所展现的“婴儿潮”历史背景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疏离异化的社会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贝蒂 《〈纽约客〉故事集》 自然生态 社会生态 精神生态
下载PDF
国际一流期刊融合转型的新探索与新启示 被引量:2
7
作者 黄秋秋 张聪 崔玉可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23-28,共6页
本文梳理了国际一流期刊《时代周刊》《国家地理》《纽约客》数字化融合转型的新探索,分析期刊转型所面临的挑战,并从最新技术利用、融合形式改进、编辑观念转变、编辑流程变革等方面为期刊的融合转型创新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期刊 转型 时代 国家地理 纽约客
下载PDF
阳春白雪的守门人——《纽约客》主编威廉·肖恩
8
作者 陆晓华 徐丽芳 《出版科学》 CSSCI 2008年第1期78-80,25,共4页
本文从价值取向、办刊理念、编辑风格和经营方针等方面,较为全面深入地梳理和探讨了美国杂志出版史上的杰出编辑——《纽约客》第二任主编威廉·肖恩的出版活动和编辑思想。
关键词 威廉·肖恩 《纽约客》 编辑思想
下载PDF
与时代共舞——《纽约客》主编哈罗德·罗斯
9
作者 魏寅 《出版科学》 CSSCI 2009年第6期94-96,共3页
从时代眼光、办刊风格、编辑理念、服务意识和非凡魄力等方面,全面深入地发掘和再现美国杂志出版史上的杰出编辑——《纽约客》首任主编哈罗德.罗斯的出版活动和编辑风采。
关键词 哈罗德·罗斯 《纽约客》 编辑风格
下载PDF
新世纪华人文学在美国的评介研究——以《纽约时报》和《纽约客》为分析中心
10
作者 朱含汐 冯全功 《华文文学》 2022年第5期108-117,共10页
权威书评是衡量华人文学在海外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21世纪以来《纽约时报》和《纽约客》对华人文学的评介为分析中心,研究华人文学在美国的接受度和影响力,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自建“华人书评语料库”,旨在探索华... 权威书评是衡量华人文学在海外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21世纪以来《纽约时报》和《纽约客》对华人文学的评介为分析中心,研究华人文学在美国的接受度和影响力,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自建“华人书评语料库”,旨在探索华人文学在美国的接受度。首先从时间、体裁、作家、主题词四个维度整体把握华人文学在美国的评介情况,接着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质性分析,从文本层面分析华人文学在美国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基于对所搜集的201篇书评和相关报道的分析发现:第一,受评华人作家的数量相对可观,女性作家多于男性作家;第二,受评作品具有较强的获奖效应,主题范围较广;第三,多数评介仍存在意识形态差异,试图通过作品透视中国现代社会;第四,逐渐凸显作品的文学性;第五,英语书写更容易让西方读者接受,也为华人作家带来了身份认同;第六,华人文学仍在文化间“摆渡”,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并未真正融入美国主流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文学 书评 影响力 《纽约时报》 《纽约客》
下载PDF
修改引语引发的“公众人物”诽谤诉讼——“马森诉《纽约客》案”中“实际恶意”规则运用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锦东 展江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2-176,共15页
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判决后,美国的诽谤法由传统的普通法性质转入"诽谤法的宪法化",该案确立的"公众人物"原则大大拓宽了新闻媒体的言论空间。在此后的诸多判例中,法院对"公众人物"... 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判决后,美国的诽谤法由传统的普通法性质转入"诽谤法的宪法化",该案确立的"公众人物"原则大大拓宽了新闻媒体的言论空间。在此后的诸多判例中,法院对"公众人物"的界定和适用范围经过了较为复杂的演变,也得到了相对确定的认识,对此国内外学者已做过相对充分的介绍和讨论,而对与之一起适用的"实际恶意"规则的探讨相对较少。本文以"马森诉《纽约客》杂志案"为例,围绕本案审理中的"实际恶意"规则运用进行分析,并对该规则在普通法上的实体内涵进行界定,分析该法则的客观证明方式,并解析该规则对诽谤诉讼中的程序法带来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语 杰弗里·马森 《纽约客》 公众人物 实际恶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