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灾害史研究的新范式——评《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
1
作者 张剑光 《保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4-19,共6页
《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是灾害史研究领域的创新性成果,谋篇布局的宏阔完整,对清代的灾等、报灾、勘灾、以工代振、勘不成灾、审户、栖流所等重点议题进行了突破性探讨。书中认为清前期的自然灾害在中国灾害史上具有普遍... 《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是灾害史研究领域的创新性成果,谋篇布局的宏阔完整,对清代的灾等、报灾、勘灾、以工代振、勘不成灾、审户、栖流所等重点议题进行了突破性探讨。书中认为清前期的自然灾害在中国灾害史上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特点、灾赈机制有着典型性特点、是清王朝政治智慧的体现。这是一本历史灾害研究新范式的著作,在清代灾害史研究上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史 清前期 官赈 制度史 新范式
下载PDF
断代史著的写法与学术史意义——马植杰著《三国史》、何兹全著《三国史》比较研究
2
作者 韩博韬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2期66-78,共13页
20世纪90年代几乎同时问世的马植杰著《三国史》与何兹全著《三国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断代史著的重要代表,前者史事更为详实、分析更为细致,不足之处是缺少值得载入学术史的理论发现,而后者的优势则与何兹全支持的“魏晋封建说”有关... 20世纪90年代几乎同时问世的马植杰著《三国史》与何兹全著《三国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断代史著的重要代表,前者史事更为详实、分析更为细致,不足之处是缺少值得载入学术史的理论发现,而后者的优势则与何兹全支持的“魏晋封建说”有关。两部《三国史》存在的缺憾在于,没有提及学术史、不具备增进具有三国时期特殊时代性问题研究深度的意向与做法。断代史著的学术史意义在于,成就现代史家、指导公众史学、促成断代内部的知识积累、促进历史研究横向与纵向会通之学的发展。三国史研究在建国初直至80年代的专题化、90年代的专著化、新世纪的深研化和公众化,反映出新中国历史科学化进程的推进及阶段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代史著《 三国史》 史学科学化 新时期史学 马植杰 何兹全
下载PDF
《新唐书·吴元济传》采录韩愈《平淮西碑》考论
3
作者 李洁 《西夏研究》 2023年第1期115-119,共5页
韩愈《平淮西碑》为宪宗时期所作,因过于赞颂裴度之功而被斥为“碑辞不实”,由此引发诸多论辩。两《唐书》编修者对《平淮西碑》所持的不同态度,导致两部唐史对这一文本的采录出现差异。《旧唐书》以记载事件为主,《新唐书》则在吴元济... 韩愈《平淮西碑》为宪宗时期所作,因过于赞颂裴度之功而被斥为“碑辞不实”,由此引发诸多论辩。两《唐书》编修者对《平淮西碑》所持的不同态度,导致两部唐史对这一文本的采录出现差异。《旧唐书》以记载事件为主,《新唐书》则在吴元济传记中全文采录《平淮西碑》,对韩氏的评价带有明显倾向性。两《唐书》对《平淮西碑》采录的差异,不但反映了时代环境、史家价值判断、情感倾向对史书编修者的影响,而且展现了中唐至北宋时期史家思想观念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唐书》 吴元济传 韩愈 平淮西碑
下载PDF
变异与变通:《剑桥中国文学史》关于明代台阁体的书写
4
作者 李晗 《国际汉学》 2023年第6期138-145,160,共9页
《剑桥中国文学史》是北美汉学家全面把握中国文学史的代表之作,代表了当代北美汉学界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准。北美汉学家深受西方学术传统和本国文学理论思潮的影响,以明代前期台阁体为研究对象时,在文本选择的眼光、思维系统、方法... 《剑桥中国文学史》是北美汉学家全面把握中国文学史的代表之作,代表了当代北美汉学界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准。北美汉学家深受西方学术传统和本国文学理论思潮的影响,以明代前期台阁体为研究对象时,在文本选择的眼光、思维系统、方法向度、学术体系、文学史观等诸多层面呈现出与国内不同的研究范式。考察《剑桥中国文学史》明代台阁体部分的叙史方式、研究特色及创见之处,反思与纠偏其在学理上的缺失与不足,有助于国内学界对“重写文学史”探索新的可能路径,促进全球学术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汉学 《剑桥中国文学史》 明代台阁体 新历史主义 文化研究
下载PDF
Warfare, Imperialism,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 Review Essay
5
作者 Stephen R. Halsey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47-72,共26页
This historiographic essay contends that warfare made and unmade the Qing dynasty between 1644 and 1911, and its study has helped to create the field of modem Chinese history during the past seventy years. It advances... This historiographic essay contends that warfare made and unmade the Qing dynasty between 1644 and 1911, and its study has helped to create the field of modem Chinese history during the past seventy years. It advances three principal claims. First, the literature on war, especially interstate conflict, can serve as a synecdoch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m China field as a whole since the 1950s. The research interests of late Qing specialists have oscillated along an "external-internal-external" axis that corresponds with three distinct periods of intellectual inquiry, scholarly production, and generational dominance. Second, historians have reached inaccurate conclusions about the state capacity of the Qing Empire after 1840 through a crude analysis of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a mistake they can rectify by adopting a longer-term perspective on the state-making process. Third, scholars have deftly traced the changing role of military power in modem Chinese politics but have also adopted the interpretive categories of wen and wu from literati discourse without sufficient critical reflection. In the future, researchers may seek to explore the intersection of warfare and the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nd ethnic identity, approaches that will continue to move the field in comparative, global, and Inner Asian dir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fare HISTORIOGRAPHY Qing dynasty new Qing history methodology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原文传递
褒贬祖《春秋》,叙述祖《史记》——欧阳修《新五代史》传记风格探微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新科 任竞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40,共10页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富有文学色彩的著作之一,在中国古典传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叙事、写人学习《史记》传统,颇得史迁之神韵。而其以"呜呼"发端的独特史论体例,既继承前代传统,又有新的创造,...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富有文学色彩的著作之一,在中国古典传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叙事、写人学习《史记》传统,颇得史迁之神韵。而其以"呜呼"发端的独特史论体例,既继承前代传统,又有新的创造,是作者表达感情和评价人物的重要形式,《伶官传序》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其经典化的过程,显示了《新五代史》不朽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新五代史》 传记风格 文学经典 《春秋》 《史记》
下载PDF
《新唐书》的“四夷传”与唐代的民族史志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文光 陈燕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唐王朝是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帝国,唐王朝不但能够很好地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还能够与海外的民族或者民族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正是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新唐书》以超过以往正史的丰富内容以及庞大的文献体量,记载了所有唐朝... 唐王朝是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帝国,唐王朝不但能够很好地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还能够与海外的民族或者民族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正是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新唐书》以超过以往正史的丰富内容以及庞大的文献体量,记载了所有唐朝直接统治、间接管理的民族,以及唐朝人目光所及的海外民族,以民族史志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具有世界意义的民族发展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唐书》 民族关系 民族志
下载PDF
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 被引量:34
8
作者 赵世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167,共10页
近年来不同学科对认同问题的讨论很多,但在历史学内部,较为引人注意的是与美国"新清史"有关的讨论,以及美国《近代中国》"华琛专号"引发的讨论,这些讨论是与海内外中国研究对多元性的重视及对大一统机制的探讨直接... 近年来不同学科对认同问题的讨论很多,但在历史学内部,较为引人注意的是与美国"新清史"有关的讨论,以及美国《近代中国》"华琛专号"引发的讨论,这些讨论是与海内外中国研究对多元性的重视及对大一统机制的探讨直接相关的。移民传说是讨论地域认同的一个切入点,它是16—18世纪地域认同不断扩展,也即明清国家形成的重要表征。无论是对认同问题的讨论,还是对明清国家形成的认识,都应被置于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境和时空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传说 地域认同 明清国家形成 “新清史” “华琛专号”
下载PDF
北宋新旧党争影响下的笔记小说创作 被引量:3
9
作者 程国赋 叶菁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2,共8页
北宋新旧党争是宋代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此进行论述的笔记小说亦有不少。整理涉及新旧党争的55部笔记小说,其类别有:其一,属于旧党成员并坚定地反对变法者;其二,与旧党成员有亲缘或师从关系者;其三,与新党成员有亲缘关系者。他们在笔... 北宋新旧党争是宋代政治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此进行论述的笔记小说亦有不少。整理涉及新旧党争的55部笔记小说,其类别有:其一,属于旧党成员并坚定地反对变法者;其二,与旧党成员有亲缘或师从关系者;其三,与新党成员有亲缘关系者。他们在笔记小说中记录政事,描写党争,阐明自己的观点,使得笔记小说成为党派斗争的另一面镜子。其目的或补史之阙,或为党争而作,涉及新旧两党关于新法的论争、旧党对于新党用人方面的不赞成、新旧党人在学术上的冲突、新旧党争中的诗案、旧党对于新党人士的人身攻击、旧党指责王安石《日录》的问题等6个方面。而这6个方面中具有文学性的小说故事大多出现在写作于南宋时期的笔记小说中,以打击新党为写作目的。其写作手法主要有扭曲事实、虚构故事和曲意理解及引申发挥等三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党争 笔记小说 文史互证 王安石
下载PDF
唐代旅游资源结构与分布研究——以两《唐书》列传人物旅游活动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勋 龚胜生 白月华 《旅游科学》 CSSCI 2011年第5期83-94,共12页
本文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基础数据,考查两《唐书》列传人物旅游活动所涉及的旅游资源,以国标GB/T 18972-2003作为分类标准,建立唐代旅游资源基础数据库,统计分析唐代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分布。结论认为:唐代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 本文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基础数据,考查两《唐书》列传人物旅游活动所涉及的旅游资源,以国标GB/T 18972-2003作为分类标准,建立唐代旅游资源基础数据库,统计分析唐代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分布。结论认为:唐代旅游资源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佛塔寺观、山岳型旅游地、楼阁亭台是唐代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唐代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等地,并有沿主要交通线分布的特征。大多数旅游资源分布于基本经济区内,并有较强的内陆集中性。两京地区、吴越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成都地区和永州—桂州地区是唐代五大旅游资源富集区。封禅线沿线地区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唐代两大旅游资源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旅游资源 结构 分布 两《唐书》
下载PDF
论“新批评”文学理论对宇文所安唐诗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邱晓 李浩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6-161,共6页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qu... 宇文所安的唐诗研究受到"新批评"理论的深刻影响,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初—盛唐诗歌史的建构上:初盛唐诗歌的发展史实是诗歌题材和体裁的演变史,其主潮是"宫廷诗—京城诗"的演变;初盛唐诗歌大家的文学成就只有放到"宫廷诗—京城诗"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唐诗进行的语义学分析上:具体表现为他以文本细读方式对唐诗展开的复义语言研究、反讽诗学解读和"三部式"结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文所安 唐诗研究 “新批评”理论 盛唐诗歌史 宫廷诗 京城诗
下载PDF
《金史》婆卢火身份新证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永春 李玉君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8-90,共3页
通过对《金史》婆卢火身份的考证,澄清学界一直以来将金初泰州都统婆卢火视为女真徒单氏的错误认识。同时通过梳理《金史》中有关婆卢火的史料,认为在金朝至少有5个婆卢火。
关键词 《金史》 婆卢火 身份 新证
下载PDF
史朝义之死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勾利军 朱宇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83,共3页
史朝义之死是唐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的死亡标志着八年安史之乱的结束。但关于史朝义的死亡时间、死亡地点及其死亡方式,《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基本史书的相关记载却不尽相同,今人对这一问题也未展开专门讨论... 史朝义之死是唐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的死亡标志着八年安史之乱的结束。但关于史朝义的死亡时间、死亡地点及其死亡方式,《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基本史书的相关记载却不尽相同,今人对这一问题也未展开专门讨论,一些论著涉及到这一问题时认识并不一致,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试求出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朝义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下载PDF
元代法律史研究几个重要问题评析(2000-2011)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兴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23-35,共13页
2000年以来元朝法律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元朝法律史在研究上领域扩张,内容上更加深入。2000年以来,元朝法律研究主要在法律史料的发掘与整理、法律中民族风俗习惯因素的分析、元杂剧体现出的法律文化、民事法律制度的内容、刑罚制... 2000年以来元朝法律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元朝法律史在研究上领域扩张,内容上更加深入。2000年以来,元朝法律研究主要在法律史料的发掘与整理、法律中民族风俗习惯因素的分析、元杂剧体现出的法律文化、民事法律制度的内容、刑罚制度的问题、司法制度的具体运行情况和元代法律体系的结构与某类法律形式内涵问题等展开了研究。此外,还有对元朝一些具体法律制度与问题进行研究,如警迹人、盐法和版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法律史 新成果
下载PDF
20世纪前半期新史学思潮的探索与实践——以萧一山“民族革命史观”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田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0-74,共5页
萧一山是中国近代著名清史专家,也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继承者。青年时期,他发奋著述《清代通史》,形成了"民族革命史观",并以之作为贯穿清代近三百年历史的主线。其内涵主要包括肯定清初郑成功抗清事业,重视天... 萧一山是中国近代著名清史专家,也是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继承者。青年时期,他发奋著述《清代通史》,形成了"民族革命史观",并以之作为贯穿清代近三百年历史的主线。其内涵主要包括肯定清初郑成功抗清事业,重视天地会作用,评价太平天国是民族革命的巨大洪流等。抗战时期,在民族危亡关头,他撰成《清史大纲》,标志着"民族革命史观"达到了升华。主要论述民族革命经历了三个阶段:"天地会肇其端,太平军扬其波,革命党竟其功。"并明确地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标志,强调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意义。他的"民族革命史观"在当时学术界有重要影响,是其学术经世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一山 新史学 民族革命史观 《清代通史》 《清史大纲》
下载PDF
从御制诗看乾隆帝的文化认同——兼论清帝国的汉化问题 被引量:4
16
作者 崔岩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88,共6页
乾隆皇帝一生作四万多首汉文诗。乾隆帝之仰慕汉文化,对以儒家为主轴的中华文化之向往,在诗作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他对汉诗迷恋之深,对儒家仰慕之切,在显示其对汉文化之认同。乾隆帝无意为了族群认同而阻挡汉化,以儒家忠君爱国思想为主... 乾隆皇帝一生作四万多首汉文诗。乾隆帝之仰慕汉文化,对以儒家为主轴的中华文化之向往,在诗作中表现得极为突出。他对汉诗迷恋之深,对儒家仰慕之切,在显示其对汉文化之认同。乾隆帝无意为了族群认同而阻挡汉化,以儒家忠君爱国思想为主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并行不悖。就汉族而言,满族统治是反客为主;满族而言,汉文化却是反客为主。"新清史"夸大"满族特性"的作用,低估汉文化的影响力,结论多有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诗 汉化 清帝国性质 新清史
下载PDF
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 被引量:4
17
作者 苏全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8,共8页
对于清末财政问题,学界有两种趋向,之一是强调其中的现代性,其实,清末财政投向新政中的现代性固然应该为我们所关注,而时效性方才是评判的根本标准,毕竟史学需要站在当时的情境中予以"理解之同情";之二是学界较为普遍地认为... 对于清末财政问题,学界有两种趋向,之一是强调其中的现代性,其实,清末财政投向新政中的现代性固然应该为我们所关注,而时效性方才是评判的根本标准,毕竟史学需要站在当时的情境中予以"理解之同情";之二是学界较为普遍地认为清末财政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事实上清末财政并非山穷水尽、无药可救,其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成功逆转的可能,建立在政治史范式之上的否定认知,既不符合史实,也是智慧的缺失,难以为现实提供资鉴,只能使史学日趋边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财政危机 现代性 新政 政治史范式
下载PDF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小说观念之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齐洲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99,共6页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经过几代学人的精耕细作,在小说作者、版本考证、文体与类型的探讨、文本的解读、小说史的编纂、小说理论的阐释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新的文献资料的发现,新的理论和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经过几代学人的精耕细作,在小说作者、版本考证、文体与类型的探讨、文本的解读、小说史的编纂、小说理论的阐释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新的文献资料的发现,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以及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但有新的学术领域和问题的出现,已有的学术结论也需要重新审视。本栏目将陆续推出几组论文,对小说观念、小说类型、小说批评、小说创作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入探索。王齐洲教授的论文《〈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小说观念之比较》探讨了中国早期的小说观念,认为《汉志》和《隋志》虽不是文体分类,其中却有文体因子。二志都强调其所著录的小说作品提供了民情风俗和百姓对政教的意见,具有民间性、通俗性、琐碎性特点,但都没有强调故事性和虚构性,与现代小说观念颇有差异。傅承洲教授的《清代才学小说是否构成一个小说类型》对当下流行的才学小说类型概念提出了异议,认为从才学小说概念形成过程和小说类型构成要件的角度考察,《野叟曝言》、《蟫史》、《燕山外史》和《镜花缘》四部小说并不能构成一个小说类型。四部小说从内容到形式均不相同,很难归入一类。炫才是文人创作小说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能成为小说类型的构成要件。几位学者都对古代小说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也许并不是定论,但定会对古代小说研究者有所启发,对古代小说与小说批评的研究有所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观念反思 小说学术史 《汉书》 《隋书》 才学小说 小说类型 炫才
下载PDF
《新五代史》的理性与价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盛险峰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86,共6页
《新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别具一格,主要在于其理性和价值。欧阳修对《周易》和《春秋》的认识分别体现为《新五代史》的理性和价值,这种《周易》易理和《春秋》大义的结合,使理性通过价值具有道的正义性,而价值通过理性体... 《新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别具一格,主要在于其理性和价值。欧阳修对《周易》和《春秋》的认识分别体现为《新五代史》的理性和价值,这种《周易》易理和《春秋》大义的结合,使理性通过价值具有道的正义性,而价值通过理性体现为至上性,二者关系是理性决定价值。《新五代史》理性和价值在学术上的纵横维度表明,其虽具有宋学的特征,但与理学尚存一定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新五代史》 理性 价值
下载PDF
萧一山与“新史学”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永祥 魏蔚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16-621,676,共7页
萧一山是"新史学"流派的承继者和开拓者,治学深受梁启超影响,形成博通的风格,不仅在融合中西文化基础上将"新史学"理论向前推进一步,于历史观和史学功能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而且将其贯彻到清史编纂的实践中,撰成气... 萧一山是"新史学"流派的承继者和开拓者,治学深受梁启超影响,形成博通的风格,不仅在融合中西文化基础上将"新史学"理论向前推进一步,于历史观和史学功能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而且将其贯彻到清史编纂的实践中,撰成气象博大、新意迭出、风格独特的《清代通史》。他不仅为清史研究开辟了新的局面,而且为历史编纂的现代转型作出卓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一山 梁启超 “新史学” 《清代通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