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倪焕之》的深层结构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吴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20,共4页
抛开表层的、具体的历史时间,以乡镇和上海两个地点为分节点,《倪焕之》的时间可分为三段,在三个时间段中,主人公各完成了一个希望—失望—希望的过程,三个过程的循环构成小说的深层结构。通过这一深层结构,《倪焕之》既暗示了20、30年... 抛开表层的、具体的历史时间,以乡镇和上海两个地点为分节点,《倪焕之》的时间可分为三段,在三个时间段中,主人公各完成了一个希望—失望—希望的过程,三个过程的循环构成小说的深层结构。通过这一深层结构,《倪焕之》既暗示了20、30年代作家们为了希望进行失望书写的创作心理,也为现代文学史塑造了一个浮士德式的执着追求的主人公形象,同时隐喻了中华民族100年不懈追求的苦难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倪焕之》超越了同时代那些沉浸于书写失望的小说,具有了形而上的象征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焕之》 深层结构 希望 失望 追求
下载PDF
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与精神状态——以《倪焕之》中主人公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文萃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68-70,共3页
《倪焕之》是叶圣陶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源于现实,对民国时期的历史及知识分子的生存进行了还原性书写。本文旨在以小说主人公倪焕之为中心,探讨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的艰难与尴尬,并揭示其迷茫、复杂、失落甚至绝望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 倪焕之 民国时期 乡村教师 生存境遇 精神状态
下载PDF
《倪焕之》与五四青年的情感教育
3
作者 徐龙年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9-41,共3页
《倪焕之》是五四新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小说立足于大时代的社会动荡 ,聚焦于五四之后新青年的情感教育问题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倪焕之的希望与失望、昂奋与幻灭 。
关键词 《倪焕之》 五四文学 新青年 情感教育
下载PDF
茅盾早期文学理论、实践与影响(1919-1929)——兼论《读〈倪焕之〉》
4
作者 周晓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0期10-16,共7页
茅盾是中国新文学的见证人与身体力行的实践者。1919-1929年,这期间既是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十年,也是茅盾文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黄金十年。血雨腥风的十年革命斗争的洗礼,奠定了茅盾毕生坚定的文学创作方向。他以"尽时代赋予的使命&qu... 茅盾是中国新文学的见证人与身体力行的实践者。1919-1929年,这期间既是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十年,也是茅盾文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黄金十年。血雨腥风的十年革命斗争的洗礼,奠定了茅盾毕生坚定的文学创作方向。他以"尽时代赋予的使命",完成了从初出茅庐的文艺青年到成长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文艺理论家、作家的华丽转身。他使用"矛盾"作为自身形象的定位,以此折射出被抛入历史文化过渡时代的知识尴尬处境和复杂心境,既是极富内省精神的自况,也是对社会进行精确体察得出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读〈倪焕之〉》 1919-1929年 理论与实践 文学影响
下载PDF
是教育还是革命——论叶圣陶的个人经验与《倪焕之》的关系
5
作者 李俊杰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17-25,共9页
本文从《倪焕之》的个人经验出发,说明这部小说的价值与意义和叶圣陶个人经验与人生历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揭示,表达了民国知识分子的个人心灵史与这部小说的内在结构和精神追求的关系;说明了作家个人的体验构成的基本观念及其对... 本文从《倪焕之》的个人经验出发,说明这部小说的价值与意义和叶圣陶个人经验与人生历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揭示,表达了民国知识分子的个人心灵史与这部小说的内在结构和精神追求的关系;说明了作家个人的体验构成的基本观念及其对历史变革之际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把握对小说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梳理了小说中"教育"与"革命"的具体指涉,分析了叶圣陶的革命观,强调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不仅要建立在大历史框架内,更要侧重于作家个人的精神与体验历程的具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焕之》 叶圣陶 个人经验 革命观念
下载PDF
长篇小说《倪焕之》版本评议
6
作者 谢国冰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48-149,共2页
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有四个重要版本,比较可见:后出的版本语言比前出的版本精粹一些;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53年版比之于1958年版,前者思想艺术较为完整,后者语言较为精粹,整体上保存了原貌,恢复的8章虽比较粗糙,也具有一定的认识... 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有四个重要版本,比较可见:后出的版本语言比前出的版本精粹一些;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53年版比之于1958年版,前者思想艺术较为完整,后者语言较为精粹,整体上保存了原貌,恢复的8章虽比较粗糙,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焕之》 版本 评议
下载PDF
叶圣陶小说的“隔膜”书写及其节制美
7
作者 鲍昭羽 史修永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149-160,共12页
叶圣陶作为一个典型的五四作家,其小说创作之路是现代文学草创期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秉持着“为人生”的文学创作观念,叶圣陶以“隔膜”现象为核心,持续书写社会症结,追问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与解决之道,以此实现了对“立人”问题的深... 叶圣陶作为一个典型的五四作家,其小说创作之路是现代文学草创期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秉持着“为人生”的文学创作观念,叶圣陶以“隔膜”现象为核心,持续书写社会症结,追问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与解决之道,以此实现了对“立人”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审美的层面上,叶圣陶对于情感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的有意识节制,使得小说达至一种平实中正的审美境界,继承了中国文学“温柔敦厚”的传统。由此,对“隔膜”书写内涵以及节制美学风格的把握,成为理解叶圣陶小说创作的一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圣陶 “隔膜”书写 倪焕之 节制美学风格 温柔敦厚
下载PDF
模式中的模式——关于《倪焕之》的叙事模式
8
作者 张庆香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92-95,共4页
20世纪初,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们以"匹夫有责"之精神,探索寻求强盛国家、改造社会的道路——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雨。在知识分子们普遍的反抗、逃离中,倪焕之的追求(行为)有其普遍中... 20世纪初,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们以"匹夫有责"之精神,探索寻求强盛国家、改造社会的道路——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雨。在知识分子们普遍的反抗、逃离中,倪焕之的追求(行为)有其普遍中的特殊意义。"失败—构建—失败"的模式本身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们、也包括作者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圣陶 倪焕之 知识分子 模式 失败 构建
下载PDF
《暴风雨》的本事、重组与象征
9
作者 冷川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59,共8页
五卅惨案爆发之际,茅盾和叶绍钧都写下了纪实性散文,由于作者政治面貌的差异,散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各不相同;此后,这些文字又被组合成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虹》的五卅章节,组合方式则彰显了作者对于集团活动的意义、对于小资产阶级知... 五卅惨案爆发之际,茅盾和叶绍钧都写下了纪实性散文,由于作者政治面貌的差异,散文涉及的历史背景各不相同;此后,这些文字又被组合成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虹》的五卅章节,组合方式则彰显了作者对于集团活动的意义、对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深入思考。茅盾的《暴风雨》在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语境中,成为最具影响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文学化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风雨》 茅盾 叶绍钧 《倪焕之》 《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