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者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倪培民“功夫”哲学观下的《论语》复译 被引量:1
1
作者 崔燕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1-77,共7页
四百多年来,《论语》在不断的复译中参与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已有的六十多个《论语》英译本中,华人学者倪培民2017年出版的《论语》译作独具特色。受其“功夫”哲学观的影响,译者并未竭力直抒《论语》深意,其译文正文“惜字如金... 四百多年来,《论语》在不断的复译中参与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已有的六十多个《论语》英译本中,华人学者倪培民2017年出版的《论语》译作独具特色。受其“功夫”哲学观的影响,译者并未竭力直抒《论语》深意,其译文正文“惜字如金”,刻意保留了源文本“模糊”、凝练的特点,是为翻译中的“有所不为”;同时,译者“不惜笔墨”,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厚的副文本作为“助读”,架起古代圣贤与现代读者之间的桥梁,是为翻译中的“有所为”。读者可通过阅读和思考,获得“参悟”体验,从而修炼关于“生活艺术”的“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培民 “功夫”哲学 《论语》 复译
下载PDF
The "Gongfu Finger" and Leaming in the Analects 被引量:2
2
作者 WANG Qingjie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年第2期232-239,共8页
After having discussed three main features of Ni Peimin's understanding of the gongfu orientation in reading the Analects,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first of the key terms in the whole of the book, i.e., xue/"learning... After having discussed three main features of Ni Peimin's understanding of the gongfu orientation in reading the Analects,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first of the key terms in the whole of the book, i.e., xue/"learning" (学) and critically elaborates how our understanding of Confucius could be deepened and enrich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new orientation which Ni calls the "gongfu fing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the gongfu orientation temporality of learning ni peimin
原文传递
译注传义“功夫”论道——倪培民《论语》新译本解读
3
作者 朱峰 陶友兰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5,共10页
中国学者倪培民翻译的《论语》译本自问世以来,备受海内外学界好评,尤其是译本所体现的“功夫论”路径,更加令人瞩目。本文通过例解的方法,分析译本中的“译”与“注”,发现该译本一方面在翻译上力求保存源文本的本义,维持哲学语义的模... 中国学者倪培民翻译的《论语》译本自问世以来,备受海内外学界好评,尤其是译本所体现的“功夫论”路径,更加令人瞩目。本文通过例解的方法,分析译本中的“译”与“注”,发现该译本一方面在翻译上力求保存源文本的本义,维持哲学语义的模糊性,另一方面通过注释,把儒家的自由观、伦理观、语言观和人生观,向西方读者予以阐明,促进文本与读者的互动,进而阐发孔子学说的现代意义,以拓展译本的海外新生命。该译本的诞生,并非简单的文字传译,实质上是中国哲学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采用“功夫论”探索儒学新生命并致力于焕发儒学新价值的一种尝试,对当下中国哲学典籍走出去所应采取的策略,有着重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培民 《论语》 功夫论 注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