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Ag微纳结构强化顶部连通型微通道沸腾换热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鹏 胡士松 +3 位作者 刘广飞 张伟 孙东亮 宇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26-2535,共10页
微通道换热器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具有较高的热质传输效率,在化工、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强化,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Ni/Ag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的顶部连通型微通道换热器,该顶部连通型微通道由11条并联微通道... 微通道换热器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具有较高的热质传输效率,在化工、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强化,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Ni/Ag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的顶部连通型微通道换热器,该顶部连通型微通道由11条并联微通道组成,微通道的截面为400μm×400μm的正方形,并联通道上方连通空间的高度也为400μm;采用电刷镀技术在顶部连通型微通道表面制备了Ni/Ag微纳米复合结构,以无水乙醇为工质,开展了普通并联微通道(regular microchannel, RMC)、顶部连通型微通道(top-connected microchannel,TCMC)以及具有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的顶部连通型微通道(TCMC-Ni/Ag)内流动沸腾换热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CMC-Ni/Ag表面的最大局部换热系数达179.84kW/(m~2·K),较RMC的最大局部换热系数提高了4.1倍。可视化研究发现,对于TCMC-Ni/Ag,强亲水性的微纳复合结构表面同时提高了核化密度和核化频率,中低热流条件下形成气相汇聚于顶部连通区域,微通道表面仍然产生大量气泡的流型结构,在高热流密度条件下,强亲水性微纳复合结构的毛细吸液作用使得通道内产生了薄液膜对流蒸发换热模式,是其换热性能大幅提高的主要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传热 相变 ni/ag微纳结构 润湿性
下载PDF
Electrodeposition of Ni micro/nano-structures 被引量:1
2
作者 NIU LianPing YE DanDan +1 位作者 LI Feng ZHANG MingZh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32期3426-3430,共5页
A quasi two-dimension electrodeposition method was used to prepare materials with arborized, tree-shaped, and membrane patterned micro/nano-structures. The morphology of the membrane patterned micro/nano-structure was... A quasi two-dimension electrodeposition method was used to prepare materials with arborized, tree-shaped, and membrane patterned micro/nano-structures. The morphology of the membrane patterned micro/nano-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a mechanism for the morphology formation was suggested. The novel preparation method used in this study, which is proprietary to our research group, does not require a template and so has many advantages including controllable, low cost, large scale preparation. The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 and electrodeposition voltag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esulting morph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结构材料 扫描电子显微镜 形态形成 电解质浓度 电沉积法 制备方法 成本低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 and Nano-Scaled Co/Ni Bi-Layered Films Electrodeposited Under Influence of Magnetic Field:Effects on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3
作者 LEVESQUE Alexandra LI Donggang +2 位作者 FRANCZAK Agneszka WANG Qiang CHOPART Jean-Paul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S2期1145-1148,共4页
In this study,the possibility of obtaining micro and nano-scaled Co/Ni bi-layered films by use of the electrochemical method was investigated.The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was performed with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 ... In this study,the possibility of obtaining micro and nano-scaled Co/Ni bi-layered films by use of the electrochemical method was investigated.The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was performed with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 uniform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up to 1T to examine its influence on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obtained thin films. Afterwards,each sample was annealed under high magnetic field with strength up to 12 T at 623 K,what allowed compare and determine the changes in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before and after heat treatment.The Co/Ni bi-layered thin films were deposited onto an indium-doped tin oxide(ITO)-coated conducting glass substrate from sulfate baths with boric acid as an additive.The results show drastic changes in the morphology between macro and nano-scaled films which were strongly affected by an introduction of the magnetic field to the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The annealing process allowed to determine the nucleus transition and showed that under the high temperature treatment it is possible to control the growth mode as well as the phase composition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i bi-layered films electrodeposition onto ITO micro and nano-structure magnetic field annealing process
原文传递
Ni-纳米WC复合镀层结构与性能研究
4
作者 徐淑庆 郑云云 +2 位作者 黄学仁 李家明 蔡成翔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1,共4页
通过恒流电沉积制备Ni镀层和Ni-纳米WC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并通过浸泡腐蚀实验和高温氧化实验,研究纳米WC颗粒对Ni镀层的微观形貌、物相结构、耐蚀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WC颗粒使Ni镀层表面平整性... 通过恒流电沉积制备Ni镀层和Ni-纳米WC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并通过浸泡腐蚀实验和高温氧化实验,研究纳米WC颗粒对Ni镀层的微观形貌、物相结构、耐蚀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WC颗粒使Ni镀层表面平整性明显改善,组织结构趋于完整且致密,镀层的耐蚀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得到了提高;与Ni镀层相比,Ni-纳米WC复合镀层表面平整、结构致密,同等条件下的腐蚀速率和氧化增量均较低,表现出良好的耐蚀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WC颗粒 ni-纳米WC复合镀层 微观形貌 物相结构 耐蚀性能 抗高温氧化性能
下载PDF
退火对Ag包裹Fe_3O_4@TiO_2复合微球结构光催化剂性能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祥博 叶英杰 +5 位作者 刘忠良 刘亲壮 朱光平 李兵 代凯 张永兴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34-39,共6页
文章采用气热法制备Fe3O4@TiO2复合微纳米球结构光催化剂,对其在氩气气氛保护中进行450℃退火3h;在退火后的Fe3O4@TiO2复合微纳米球结构表面包裹一层Ag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文章采用气热法制备Fe3O4@TiO2复合微纳米球结构光催化剂,对其在氩气气氛保护中进行450℃退火3h;在退火后的Fe3O4@TiO2复合微纳米球结构表面包裹一层Ag纳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全自动微孔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分析仪(ASAP2020M+C)对Ag包裹退火后的Fe3O4@TiO2复合微球结构光催化剂进行微结构表征.以有机染料亚甲基蓝(MB)作为废水模型,研究Ag包裹退火后的Fe3O4@TiO2复合微纳米球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Ag包裹退火后的Fe3O4@TiO2复合微纳米球结构光催化剂仍具有良好的磁性能,易回收重复利用,相对于退火后的Fe3O4@TiO2催化剂,其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循环使用4次后,在1h内,其对MB的降解率仍能达到9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 微纳米结构 ag-TiO2异质结 光催化
下载PDF
自清洁聚氯乙烯型材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5
6
作者 赵丽娟 姚燕青 +1 位作者 蒋文君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2-145,共4页
用硅丙乳液与纳米SiO2粒子在聚氯乙烯(PVC)型材表面制备了仿生自清洁涂层,采用扫描电镜、接触角表征了其低表面能、微-纳米粗糙结构。研究发现,当纳米SiO2含量为1.00%时,PVC型材表面涂层的接触角为151°,构成了超疏水表面。经集灰... 用硅丙乳液与纳米SiO2粒子在聚氯乙烯(PVC)型材表面制备了仿生自清洁涂层,采用扫描电镜、接触角表征了其低表面能、微-纳米粗糙结构。研究发现,当纳米SiO2含量为1.00%时,PVC型材表面涂层的接触角为151°,构成了超疏水表面。经集灰和耐玷污性实验发现,水滴能将面涂涂层的PVC型材表面的炭黑带走,涂层具有防污自清洁性能。耐候性研究表明,面涂涂层的PVC型材在老化10 d后,其总色差ΔE变化为8.61,具有优异的抗紫外老化性能,而没有涂层的PVC型材总色差变化为30.67,延长了户外PVC建筑型材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结构 聚氯乙烯型材 自清洁 老化
下载PDF
微纳米银花状球结构的化学制备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7
作者 孟宪伟 杨宏伟 +2 位作者 郭帅龙 胡昌义 杨宇雯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1期122-126,共5页
近年来,微纳米银花状球结构的化学制备技术备受人们关注。阐述了微纳米银花状球结构的化学还原沉淀制备技术,探讨化学化学还原沉淀制备花状球的形成机理。银花状球由纳米片或棒等其他纳米形貌构成,因此表现出独特的光、催化等性能,在催... 近年来,微纳米银花状球结构的化学制备技术备受人们关注。阐述了微纳米银花状球结构的化学还原沉淀制备技术,探讨化学化学还原沉淀制备花状球的形成机理。银花状球由纳米片或棒等其他纳米形貌构成,因此表现出独特的光、催化等性能,在催化、生物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花状球结构 微纳米银 化学还原沉淀法 表面拉曼增强
下载PDF
基于铜银微纳米复合层低温互连技术的研究
8
作者 肖金 屈福康 程伟 《机电工程技术》 2019年第4期71-73,共3页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低温固态互连技术。通过特殊形貌的铜银微纳米复合层,在低温条件下,实现了良好的互连质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焊接强度测试仪器分别分析了互连界面的显微组织形貌变化以及剪切强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材料形貌结构...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低温固态互连技术。通过特殊形貌的铜银微纳米复合层,在低温条件下,实现了良好的互连质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焊接强度测试仪器分别分析了互连界面的显微组织形貌变化以及剪切强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材料形貌结构产生的机械互锁以及固态原子扩散对互连强度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互连 铜-银微纳米 互连强度 扩散
下载PDF
有机三元共混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结构理论设计与光伏性能研究
9
作者 高博文 孟晓军 +3 位作者 苏海霆 侯新平 马倩 孟婧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93,共8页
利用光学近场激发与局域理论,通过光学仿真软件建立银/金方阵微纳结构理论模型,使用高分辨率光刻技术构建基于完美吸收体的聚合物/富勒烯太阳能电池结构,实现活性层对太阳光谱从紫外到近红外全波段光谱的完美吸收,提高了聚合物电池能量... 利用光学近场激发与局域理论,通过光学仿真软件建立银/金方阵微纳结构理论模型,使用高分辨率光刻技术构建基于完美吸收体的聚合物/富勒烯太阳能电池结构,实现活性层对太阳光谱从紫外到近红外全波段光谱的完美吸收,提高了聚合物电池能量转换效率.设计和制备了结构上类似、彼此具备良好的"相容性"、在吸收光谱上互补的新型给体材料.与富勒烯受体材料混合制作三元体系的太阳能电池,以最大程度地匹配太阳光谱,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器件对太阳光的响应能力,产生大量的光生载流子,大幅度地提高短路电流密度和开路电压.本文研究有望为获得新一代高效率、高稳定性的聚合物光伏器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富勒烯太阳能电池 三元体系异质结 ag/Au matrix微纳结构理论模型 完美吸收体 性能仿真
下载PDF
微纳结构飞切加工与表面结构色调控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晓彬 周天丰 +5 位作者 贺裕鹏 王添星 刘朋 赵斌 赵文祥 王西彬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39-245,共7页
当微纳结构尺度与可见光波长尺度接近时,在白光照射下将产生特定的结构色,颜色鲜艳亮丽。结构色的色彩特性由微纳结构形状特征和周期尺度决定,其颜色鲜艳程度和亮度由微纳结构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决定。提出了一种微纳结构轴向进给飞切... 当微纳结构尺度与可见光波长尺度接近时,在白光照射下将产生特定的结构色,颜色鲜艳亮丽。结构色的色彩特性由微纳结构形状特征和周期尺度决定,其颜色鲜艳程度和亮度由微纳结构形状精度和表面质量决定。提出了一种微纳结构轴向进给飞切加工方法,通过在磷化镍(Ni-P)材料表面高效率高精度加工出微纳米尺度的"梭形沟槽",其单元特征尺寸为200~1 000 nm、表面粗糙度为7~10 nm,实现了结构色微纳结构单元和色彩特征调控;并通过加工轨迹规划和工艺参数调控,实现了结构色像素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无缝拼接,最终形成大面积结构色图案的制造与调控。本技术将在结构色滤光、微纳仿生结构以及功能表面等方面中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结构 微沟槽 飞切加工 结构色 磷化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