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2篇文章
< 1 2 1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波电沉积制备Fe-Ni-Co合金箔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颖 余瑜 +2 位作者 王子铭 钟怡玮 郭占成 《江西冶金》 2024年第2期128-135,共8页
Fe-Ni-Co合金箔是过渡金属合金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储氢和磁性材料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在氨基磺酸盐-氯化物电镀液体系中,采用电沉积法在纯钛基底上制备出铁基Fe-Ni-Co合金箔,考察pH值、温度、电流密度、超声波功率对Fe-Ni-Co... Fe-Ni-Co合金箔是过渡金属合金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储氢和磁性材料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在氨基磺酸盐-氯化物电镀液体系中,采用电沉积法在纯钛基底上制备出铁基Fe-Ni-Co合金箔,考察pH值、温度、电流密度、超声波功率对Fe-Ni-Co合金箔的形貌、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2.0、温度为60℃、电流密度为50 mA/cm^(2)、超声波功率为45 W时,合金箔表面平整且气孔较少,杂质元素含量低,截面成分分布较均匀;合金是以Ni为溶剂、Fe和Co为溶质的置换型固溶体,为面心立方的γ-(Fe, Ni)相,硬度及耐腐蚀性能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超声波 fe-ni-Co合金箔
下载PDF
Fe@Cu-Ni材料降解罗丹明B的机理与途径
2
作者 黄艳芳 丁鑫 +3 位作者 杨淑珍 蔡保刚 杜屹凡 韩桂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5,共9页
文章采用直接还原法制备了Fe@Cu-Ni微电解材料,并探究了其对罗丹明B(Rh B)的降解效果。采用SEM、XRD和XPS对Fe@Cu-Ni进行了表征,分析了Fe@Cu-Ni对Rh B的降解机理和降解路径。Fe@Cu-Ni的枝晶结构为电子传递和富集提供了发散路径,有利于... 文章采用直接还原法制备了Fe@Cu-Ni微电解材料,并探究了其对罗丹明B(Rh B)的降解效果。采用SEM、XRD和XPS对Fe@Cu-Ni进行了表征,分析了Fe@Cu-Ni对Rh B的降解机理和降解路径。Fe@Cu-Ni的枝晶结构为电子传递和富集提供了发散路径,有利于电荷转移。电子转移通道末端的Cu_(2)O和Fe与Ni掺杂对氧还原反应生成H_(2)O_(2)起着重要作用。由原位产生的H_(2)O_(2)催化生成的·OH是降解Rh B的关键活性物质。通过LC-MS/MS对Rh B的降解中间体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Rh B的降解主要来自于·H和·OH的协同作用。当pH=2、Fe@Cu-Ni催化剂用量为0.5 g/L、Rh B初始浓度为20 mg/L时,Rh B的降解效率可达98.7%。该研究强调了Fe@Cu-Ni复合材料在消除染料残留方面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解 fe@Cu-ni 罗丹明B 降解路径
下载PDF
Fe、Ni元素微合金化对Al-11Si铝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刘清 王若超 +2 位作者 晁延吉 齐志峰 刘洪涛 《轻金属》 2024年第4期44-49,共6页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EDS)和拉伸试验机,研究了Ni(1.2及1.6wt.%)和Fe(0.6及0.8wt.%)含量对Al-11Si铝合金的微观组织及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的Ni元素对于Al-11Si合金中富含Fe相...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EDS)和拉伸试验机,研究了Ni(1.2及1.6wt.%)和Fe(0.6及0.8wt.%)含量对Al-11Si铝合金的微观组织及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的Ni元素对于Al-11Si合金中富含Fe相的类型、形态和分布具有积极作用。在Al-11Si铝合金中添加1.2wt.%Ni和0.6wt.%Fe可以生成一种类似“汉字状”的富Fe强化相。当进一步增加到1.6wt.%Ni和0.8wt.%Fe后,富Fe相变为了长针状,对Al基体产生严重的割裂作用,降低了合金力学性能。由于含有1.2wt.%Ni和0.6wt.%Fe的Al-11Si铝合金中生成了“汉字状”富Fe强化相,合金的高温拉伸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在350℃的测试温度下,Al-11Si铝合金的抗拉强度(UTS)达到了139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11Si铝合金 ni含量 fe含量 fe 力学性能
下载PDF
淬火温度对气瓶用Fe-Cr-Ni-Mo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潘雪新 胡小锋 +3 位作者 杨志荣 付鸿 姜海昌 张洋鹏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共8页
为了优化一种气瓶用Fe-Cr-Ni-Mo钢的淬火工艺,采用SEM,TEM,EBSD和拉伸、冲击等观察和检测手段,研究了淬火温度对一种气瓶用Fe-Cr-Ni-Mo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淬火温度处理后的合金钢,均呈现为板条马氏体组织,其碳... 为了优化一种气瓶用Fe-Cr-Ni-Mo钢的淬火工艺,采用SEM,TEM,EBSD和拉伸、冲击等观察和检测手段,研究了淬火温度对一种气瓶用Fe-Cr-Ni-Mo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淬火温度处理后的合金钢,均呈现为板条马氏体组织,其碳化物析出和板条亚结构基本保持不变,而原始奥氏体晶粒则随淬火温度的提高而出现明显的粗化,由800℃的4.3µm长大到930,1200℃的29.6,371.1µm,同时有效晶粒尺寸(EGS)也逐渐增加,800,930,1200℃的EGS分别为0.60,1.20,3.22µm。淬火温度对合金钢的室温抗拉、屈服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影响较小,而随着淬火温度的提高,冲击吸收能量则出现了显著的下降,由800℃的119 J,下降到930,1200℃的68,38 J。EGS增大导致冲击断裂时出现解理断裂,是较高淬火温度合金钢冲击吸收能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淬火温度为800~860℃时,Fe-Cr-Ni-Mo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该研究结果对Fe-Cr-Ni-Mo钢制气瓶的工业化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瓶 fe-Cr-ni-Mo钢 淬火温度 有效晶粒尺寸 力学性能
下载PDF
Ni替换Fe对FeNiSiB合金非晶形成能力和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朱元坤 王芳 +1 位作者 朱胜利 崔振铎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14-9021,共8页
利用单铜辊甩带法制备(Fe_(1-x)Ni_(x))_(83)Si_(1)B_(16)(x=0,0.1,0.2,0.3,0.4,0.5)非晶合金带材,并进行退火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直流/交流磁化特性自动测... 利用单铜辊甩带法制备(Fe_(1-x)Ni_(x))_(83)Si_(1)B_(16)(x=0,0.1,0.2,0.3,0.4,0.5)非晶合金带材,并进行退火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直流/交流磁化特性自动测试分析仪(BH)、维氏硬度计、Instron机械试验机分析研究不同的Fe/Ni比例对于FeNiSiB合金带材的非晶形成能力、软磁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i元素不断替换Fe元素,FeNiSiB合金带材会有晶化的趋势,并且有α-Fe相析出,第一晶化温度T x1不断降低,力学性能有所提升,维氏硬度和抗拉强度分别高达770.0和2452 MPa。适当的Fe/Ni比例会使得材料的软磁性能显著提升,其中(Fe_(0.8)Ni_(0.2))83-Si 1B 16在退火处理后饱和磁感应强度Bs为1.62 T,矫顽力Hc仅为0.5 A/m,初始磁导率μi为33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磁性能 非晶形成能力 feniSiB合金 fe/ni
下载PDF
一种新型Ni-Fe基高温合金的微观组织演化与蠕变行为
6
作者 徐堃 操光辉 +3 位作者 严靖博 张鹏 刘鹏 袁勇 《上海金属》 CAS 2024年第4期40-46,52,共8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GH4070P合金在725℃/180 MPa和725℃/150 MPa条件下的蠕变行为,分析了合金在不同条件下蠕变后的微观组织和晶体学特征,揭示了合金蠕变过程中析出相的演变规律及断裂机制...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GH4070P合金在725℃/180 MPa和725℃/150 MPa条件下的蠕变行为,分析了合金在不同条件下蠕变后的微观组织和晶体学特征,揭示了合金蠕变过程中析出相的演变规律及断裂机制。结果表明:在725℃/180 MPa和725℃/150 MPa蠕变条件下,位错通过Orowan机制绕过γ′析出相;725℃/150 MPa蠕变合金由于γ′相的粗化产生位错塞积。蠕变期间,合金晶界应力集中较为明显,产生了蠕变孔洞和微裂纹,最终导致沿晶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fe 基合金 γ′相 蠕变 微观组织
下载PDF
煅烧温度对钠离子电池P2-Na_(0.67)Ni_(0.1)Fe_(0.1)Mn_(0.8)O_(2)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吴奇峰 谭磊 +3 位作者 任延杰 邹康宇 宁天翔 李灵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4-1892,共9页
层状氧化物材料因其容量高被认为是钠离子电池(SIBs)的候选正极材料,其中,锰基P2型层状氧化物因成本低、稳定性好,是具有发展前景的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本文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一种P2-Na_(0.67)Ni_(0.1)Fe_(0.1)Mn_(0.8)O_(2)正极... 层状氧化物材料因其容量高被认为是钠离子电池(SIBs)的候选正极材料,其中,锰基P2型层状氧化物因成本低、稳定性好,是具有发展前景的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本文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一种P2-Na_(0.67)Ni_(0.1)Fe_(0.1)Mn_(0.8)O_(2)正极材料,研究煅烧温度对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75℃下获得的Na_(0.67)Ni_(0.1)Fe_(0.1)Mn_(0.8)O_(2)正极材料具有结晶良好的P2纯相,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5~4.3 V的电压范围内,0.05C下所制备正极材料的初始放电容量为232 mA·h/g,且循环100次后,正极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为6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i/fe/Mn基正极材料 煅烧温度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粉末锻造Al_(2)O_(3)颗粒增强Fe–Ni–Mo–C–Cu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8
作者 张旭 史思阳 +5 位作者 张腾雨 田谨 吴亚科 王邃 赵振智 江峰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5-282,共8页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 通过粉末锻造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微米级Al_(2)O_(3)颗粒强化的Fe–Ni–Mo–C–Cu(Q61)复合材料,并对调质态和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l_(2)O_(3)质量分数为0.15%时,增强颗粒在基体内分布均匀;相较于同种状态下不添加增强颗粒的单一Q61,调质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38增至HRC 39.8,屈服强度从1106 MPa增至1121 MPa,延伸率从12%降至6.5%;淬火态复合材料的硬度从HRC 61.5增至HRC 63.2,磨损率从5.27×10^(-6)mm^(3)·m^(-1)·N^(-1)降至3.08×10^(-6)mm^(3)·m^(-1)·N^(-1),低于对比试验用的典型齿轮材料40Cr的磨损率(3.34×10^(-6)mm^(3)·m^(-1)·N^(-1))。当Al_(2)O_(3)质量分数大于0.15%时,Al_(2)O_(3)颗粒逐渐偏聚,虽然调质态下复合材料屈服强度仍继续小幅增加,但塑性严重退化,且淬火态复合材料磨损率增加,耐磨性变差。综合来看,添加0.15%Al_(2)O_(3)颗粒强化Q61复合材料在调质态下具有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而在淬火态下表现出良好的抗摩擦磨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锻造 feni–Mo–C–Cu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摩擦 磨损
下载PDF
液体闪烁法测量退役混合土中^(63)Ni和^(55)Fe
9
作者 程和润 聂鹏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59-1368,共10页
为监测退役核设施中的放射性及其排放,将经过400℃灰化4 h后的样品,用浓盐酸、浓硝酸及氢氟酸的混合酸溶解后加热至干燥,用9 mol/L盐酸溶解,处理后用氢氧化钠沉淀、阴离子交换色谱法及镍特效树脂萃取分离纯化^(63)Ni和^(55)Fe,再用液体... 为监测退役核设施中的放射性及其排放,将经过400℃灰化4 h后的样品,用浓盐酸、浓硝酸及氢氟酸的混合酸溶解后加热至干燥,用9 mol/L盐酸溶解,处理后用氢氧化钠沉淀、阴离子交换色谱法及镍特效树脂萃取分离纯化^(63)Ni和^(55)Fe,再用液体闪烁法进行测量,建立了一种反应堆退役混合土样品中^(63)Ni和^(55)Fe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最终稳定Ni、Fe的回收率分别达98.8%和95.8%,对^(63)Ni的最小探测限和最小可探测活度分别为208(计数)和0.041 Bq,对^(55)Fe的最小探测限和最小可探测活度分别为208(计数)和0.144 Bq,实际样品的^(63)Ni、^(55)Fe活度浓度分别为76.9和30.4 Bq/g。采用标准土壤物质进行回收率模拟实验,达到了95%以上的回收率。分别进行了碱沉淀法、阴离子交换色谱法从多种元素中分离Ni、Fe的实验,其中氢氧化钠沉淀法在pH值处于8.7~11.1时便可以有效使Ni、Fe共沉淀,并去除大部分Re、Sr和全部Cs;阴离子交换色谱法洗脱的镍组分中对Co、Fe、Zn的去污因子均在660以上,铁组分中对Co、Eu、Mn、Ni、Sr、Zn、Zr的去污因子均达2000以上。还分别考察了DMG沉淀法和镍特效树脂法对Ni的纯化效果,DMG沉淀法的Ni回收率为87.14%,镍特效树脂法在镍-干扰元素比例达10∶1以上时,Ni的回收率即接近100%,且干扰元素如Ba、Eu、Fe、Mn、Sr的去污效果达到最佳,因此在使用镍树脂前,宜采用其他方法(如碱沉淀法、离子交换树脂法)进行初步分离。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回收率高,能够满足监测退役核设施中^(63)Ni和^(55)Fe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3)ni ^(55)fe 反应堆退役 阴离子交换 镍特效树脂 液体闪烁法
下载PDF
旋转锻造加工高比重W-Ni-Fe合金的退火工艺研究
10
作者 李天瑞 冯宏伟 +4 位作者 黄滢秋 刘晓彬 黄伟 周朝红 陈子明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66,71,共6页
使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Ni/Fe为7∶3的W-Ni-Fe高比重钨合金,在使用旋转锻造方法进行形变强化后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锻造态W-Ni-Fe合金经过一定温度的锻后退火,强度有所提高,而塑性下降。样品的强度在一定的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范围内能... 使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Ni/Fe为7∶3的W-Ni-Fe高比重钨合金,在使用旋转锻造方法进行形变强化后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锻造态W-Ni-Fe合金经过一定温度的锻后退火,强度有所提高,而塑性下降。样品的强度在一定的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范围内能得到提升,更高温度和更高时间的保温会使样品强度下降。不同钨含量的W-Ni-Fe合金,强度提升最大的退火温度和时间条件不同。SEM图像显示,退火前样品钨颗粒因旋转锻造变形呈现长条状织构,退火后钨颗粒的形状无明显变化。这些现象说明,锻造变形的合金样品经过锻后退火发生应变时效现象,使强度得到提升。研究明确了不同钨含量的W-Ni-Fe合金最佳的锻后退火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比重钨合金 W-ni-fe合金 旋转锻造 退火
下载PDF
负载型Fe-Ni纳米合金的制备及其催化丁二烯选择性加氢性能
11
作者 严永情 王朝 +5 位作者 刘思明 连天 王伟豪 金顺敬 陈丽华 苏宝连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2,共10页
采用尿素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Fe-Ni纳米合金催化剂,通过调变Fe/Ni摩尔比,研究了金属组分对其还原温度、合金结构及催化丁二烯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Ni复合能有效降低Fe、Ni单金属催化剂的还原温度;随着Fe摩尔分数由0... 采用尿素沉积-沉淀法制备了负载型Fe-Ni纳米合金催化剂,通过调变Fe/Ni摩尔比,研究了金属组分对其还原温度、合金结构及催化丁二烯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Ni复合能有效降低Fe、Ni单金属催化剂的还原温度;随着Fe摩尔分数由0增加至100%,金属相结构逐渐由面心立方向体心立方结构转变;在催化加氢过程中,Fe的引入降低了Ni基催化剂活性,但丁烯选择性得到大幅提高;当Fe/Ni摩尔比为25/75时,Fe_(25)Ni_(75)/TiO_(2)-R催化剂中富Ni的Ni3Fe相在丁二烯催化活性(完全转化温度T_(100%)约95℃)和单烯烃选择性(>93%)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贵金属催化剂 fe-ni合金催化剂 丁二烯 选择性加氢 低碳烯烃 活性位点
下载PDF
Fe-V和Ni-V二元体系热力学优化
12
作者 刘璇 潘勤 +1 位作者 郑伟森 鲁晓刚 《上海金属》 CAS 2024年第5期71-80,94,共11页
采用CALPHAD(calculation of phase diagram)方法对Fe-V和Ni-V二元系进行了热力学优化,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利用(A,B)_(10)(A,B)_(4)(A,B)_(16)三亚点阵模型描述σ相,首次成功地描述了σ相的占位分数。使用优化的模型参数不仅可以描述... 采用CALPHAD(calculation of phase diagram)方法对Fe-V和Ni-V二元系进行了热力学优化,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利用(A,B)_(10)(A,B)_(4)(A,B)_(16)三亚点阵模型描述σ相,首次成功地描述了σ相的占位分数。使用优化的模型参数不仅可以描述Fe-V和Ni-V系热化学性质,而且可以很好地重现Fe-V和Ni-V系的相平衡关系,为高熵合金多组元热力学数据库的建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V ni-V 计算热力学 CALPHAD方法 第一性原理计算
下载PDF
Al-Cr-Fe-Mn-Ni高熵合金中的L2_(1)相的相稳定性及其性能研究
13
作者 易慧 吴长军 +3 位作者 周琛 刘亚 陆晓旺 苏旭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6-204,共9页
为开发兼具良好强度与塑性的BCC基高熵合金,可引入与基体共格的B2或L2_(1)相。L2_(1)相具有更好的抗蠕变性能,有望在高温环境中得到应用。但是,目前对BCC型高熵合金中L2_(1)相的存在规律、相稳定性及其对合金性能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的研... 为开发兼具良好强度与塑性的BCC基高熵合金,可引入与基体共格的B2或L2_(1)相。L2_(1)相具有更好的抗蠕变性能,有望在高温环境中得到应用。但是,目前对BCC型高熵合金中L2_(1)相的存在规律、相稳定性及其对合金性能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为此,本工作研究了电弧熔炼制备的铸态Al_(0.5)Cr_(2.5-x)FeMn_(x)Ni(x=0.5~1.75)、Al_(0.75)Cr_(2.25-y)FeMn_(y)Ni(y=0.25~1.5)、AlCr_(2-z)FeMn_(z)Ni(z=0.5~1.5)高熵合金的相组成,及800℃或1000℃真空退火120 h对合金组织和相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这些合金中L2_(1)相的成分特征由40%~50%(原子分数)Ni和15%~20%(原子分数)Al、Mn组成。L2_(1)相只存在于Al含量为10%~15%(原子分数)的合金中,且多以BCC+L2_(1)两相共存,获得的组织为编织网状的调幅分解组织。当Al含量达到20%(原子分数)后,合金则由BCC+B2两相构成。L2_(1)相的存在会使BCC型XRD特征峰出现明显的峰分裂。经过800℃或1000℃退火后,合金中L2_(1)相仍能稳定存在,合金显微组织发生粗化并会形成σ或FCC相。铸态合金的硬度随Mn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含L2_(1)相的合金的硬度在463HV~558HV范围内。800℃退火会使含5%~15%(原子分数)Mn的合金硬度降低70HV~100HV,但由于硬质σ相的析出,含20%~30%(原子分数)Mn的合金硬度提高200HV以上;1000℃退火后,由于软质FCC相的形成,合金的硬度略有降低,这些结果将为BCC型高熵合金的设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r-fe-Mn-ni 高熵合金 L2_(1)相 硬度 相稳定性
下载PDF
Al-5%Fe-xNi合金的组织演变与热学性能
14
作者 莫丽玲 江民浩 杜军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4-82,共9页
通过传统铸造法制备Al-5%Fe-xNi(x=0%,1.5%,5%,7.5%,10%,质量分数,下同)合金,观察Ni加入后合金中初生相的形态和尺寸变化,分析合金凝固过程的转变情况以及Ni加入对初生相和共晶组织的影响,探讨Ni含量对合金组织及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通过传统铸造法制备Al-5%Fe-xNi(x=0%,1.5%,5%,7.5%,10%,质量分数,下同)合金,观察Ni加入后合金中初生相的形态和尺寸变化,分析合金凝固过程的转变情况以及Ni加入对初生相和共晶组织的影响,探讨Ni含量对合金组织及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i含量的增加,合金中的初生相由不规则块状转变为针状。当Ni含量超过5%时,共晶组织减少,初生相转变为规则排列的Al_(9)FeNi相。Ni的加入显著改变合金的凝固过程,使得初生相析出反应由L→Al_(13)Fe_(4)转变为L→Al_(9)FeNi或L+Al13Fe4→Al9FeNi,共晶析出反应由L→α-Al+Al_(13)Fe_(4)逐渐转变为L+Al_(13)Fe_(4)→α-Al+Al9FeNi和L→Al3Ni+α-Al+Al9FeNi。随着Ni含量的增加,析出相体积分数增大,合金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随之降低,热膨胀系数从Al-5%Fe的19.9×10^(-6)K^(-1)(@25~200℃)降至Al-5%Fe-10%Ni的17.6×10^(-6)K^(-1)(@25~200℃)。采用通用有效介质理论(GEMT)模型和修正的Turner模型分别对合金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进行预测,发现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fe-ni合金 组织演变 热导率 热膨胀 量化分析
下载PDF
时效处理对Fe-Ni基奥氏体合金耐点蚀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郑军宝 闫英杰 曹睿 《电焊机》 2024年第3期18-23,79,共7页
针对Fe-Ni基奥氏体合金在740℃时效处理后的析出相随时效时间的演变进行探究;并通过电化学腐蚀试验以及Mott-Schottky分析,研究了时效处理对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40℃时效处理可以促进γ′沉淀强化相[Ni_(3)(Al,Ti)]在合金... 针对Fe-Ni基奥氏体合金在740℃时效处理后的析出相随时效时间的演变进行探究;并通过电化学腐蚀试验以及Mott-Schottky分析,研究了时效处理对合金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740℃时效处理可以促进γ′沉淀强化相[Ni_(3)(Al,Ti)]在合金中的析出;随时效时间的增加,γ′析出相的密度和尺寸增加;同时,时效处理会增加合金表面点缺陷数量,降低合金钝化膜致密性,从而导致合金耐点蚀性降低;通过恒电位阳极极化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合金表面点缺陷数量,提高合金耐点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i基奥氏体合金 时效处理 γ′析出相 耐点蚀性能 表面改性
下载PDF
共沉淀pH对钠离子电池O3-NaNi_(0.4)Fe_(0.2)Mn_(0.4)O_(2)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何一芃 李灵均 +3 位作者 吴奇峰 邹康宇 宁天翔 谭磊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6-141,147,共7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Ni_(0.4)Fe_(0.2)Mn_(0.4)(OH)_(2)前驱体并将其配钠煅烧为O3-NaNi_(0.4)Fe_(0.2)Mn_(0.4)O_(2)正极材料,研究pH对前驱体物化性质及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的增加,前驱体二次颗粒粒径减小,Ni元素质...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Ni_(0.4)Fe_(0.2)Mn_(0.4)(OH)_(2)前驱体并将其配钠煅烧为O3-NaNi_(0.4)Fe_(0.2)Mn_(0.4)O_(2)正极材料,研究pH对前驱体物化性质及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的增加,前驱体二次颗粒粒径减小,Ni元素质量分数升高,相应正极材料二次颗粒粒径减小,首次放电比容量增加。2.0~4.0 V的电压范围内,pH=10.0下制备前驱体配钠煅烧后的NaNi_(0.4)Fe_(0.2)Mn_(0.4)O_(2)正极材料表现出最优循环性能,1 C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5.75%;pH=10.6下制备前驱体配钠煅烧后NaNi_(0.4)Fe_(0.2)Mn_(0.4)O_(2)正极材料表现出最优倍率性能,5 C下放电比容量为87.07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前驱体 ni/fe/Mn基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Graphene-loaded nickel−vanadium bimetal oxides as hydrogen pumps to boost solid-state hydrogen storage kinetic performance of magnesium hydride
17
作者 Dong-qiang GAO Fu-ying WU +4 位作者 Zhi ZHANG Zi-chuan LU Ren ZHOU Hu ZHAO Liu-ting ZHA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645-2657,共13页
To modify the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 performance of magnesium hydride(MgH_(2))for solid-state hydrogen storage,Ni_(3)V_(2)O_(8)-rGO(rGO represents reduced graphene oxide)and Ni_(3)V_(2)O_(8)nanocomposites were pre... To modify the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 performance of magnesium hydride(MgH_(2))for solid-state hydrogen storage,Ni_(3)V_(2)O_(8)-rGO(rGO represents reduced graphene oxide)and Ni_(3)V_(2)O_(8)nano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and subsequent heat treatment.The beginning hydrogen desorption temperature of 7 wt.%Ni_(3)V_(2)O_(8)-rGO modified MgH_(2)was reduced to 208℃,while the additive-free MgH_(2)and 7 wt.%Ni_(3)V_(2)O_(8)doped MgH_(2)appeared to discharge hydrogen at 340 and 226℃,respectively.A charging capacity of about 4.7 wt.%H_(2)for MgH_(2)+7 wt.%Ni_(3)V_(2)O_(8)-rGO was achieved at 125℃ in 10 min,while the dehydrogenated MgH_(2)took 60 min to absorb only 4.6 wt.%H_(2)at 215℃.The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the in-situ generated Mg_(2)Ni/Mg_(2)N_(i)H_(4) and metallic V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MgH_(2).In addition,the presence of rGO in the MgH_(2)+7 wt.%Ni_(3)V_(2)O_(8)-rGO composite reduced particle aggregation tendency of Mg/MgH_(2),leading to improving the cyclic stability of MgH_(2)during 20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 MgH_(2) graphene-loaded ni−V bimetal oxides catalytic mechanism
下载PDF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glucose to sorbitol with tannic acid-based porous carbon sphere supported Ni-Ru bimetallic catalysts 被引量:1
18
作者 Ran Xi Yiwei Tang +3 位作者 Richard Lee Smith Jr Xiaoning Liu Le Liu Xinhua Qi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719-1727,共9页
Ni-Ru bimetallic porous carbon sphere(Ni-Ru@PCS) 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via formaldehyde-assisted, metal-coordinated crosslinking sol-gel chemistry, in which biomass-derived tannic acid and F127 surfactant were us... Ni-Ru bimetallic porous carbon sphere(Ni-Ru@PCS) catalysts were synthesized via formaldehyde-assisted, metal-coordinated crosslinking sol-gel chemistry, in which biomass-derived tannic acid and F127 surfactant were used as carbon precursor and soft template, respectively, and Ni2+and Ru3+were used as cross-linkers. In the developed method, Ni-Ru particles became uniformly dispersed in the carbon skeleton due to strong coordination bonds between metal ions(Ni2+and Ru^(3+)) and tannic acid molecules and bimetal interactions. The as-synthesized Ni-Ru10:1@PCS catalyst with a loading Ni:Ru mole ratio of 10:1 was applied for the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glucose to sorbitol, and provided 99% glucose conversion with a sorbitol selectivity of 100% at 140℃ in 150 min reaction time and exhibited good stability and recyclability in which sorbitol yield remained at 98% after 4 cycles with little or no metal agglomeration. The catalyst was applied to glucose solutions as high as 20 wt% with 97% sorbitol yields being obtained at 140℃ in 20 h. The developed bimetallic porous carbon sphere catalysts take advantage of sustainably-derived materials in their structure and are applicable to related biomass conversion re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nic acid ni–Ru bimetal GLUCOSE SORBITOL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下载PDF
利用褐铁矿型红土镍矿烧结矿制备Fe-Cr-Ni合金
19
作者 薛钰霄 朱德庆 +2 位作者 潘建 游志雄 吕学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494-1506,共13页
我国是不锈钢第一生产大国,但作为冶炼不锈钢主要原料的镍矿及铬铁矿资源贫乏,占红土镍矿资源总量60%以上的褐铁矿型红土镍矿与低品位铬铁矿愈发受到关注。同时,不锈钢冶炼通常需先分别生产铬铁和镍铁,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因此,本... 我国是不锈钢第一生产大国,但作为冶炼不锈钢主要原料的镍矿及铬铁矿资源贫乏,占红土镍矿资源总量60%以上的褐铁矿型红土镍矿与低品位铬铁矿愈发受到关注。同时,不锈钢冶炼通常需先分别生产铬铁和镍铁,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因此,本文基于烧结—高炉工艺,利用褐铁矿型红土镍矿烧结矿低成本地一步制备出了Fe-Cr-Ni合金。通过热力学分析及熔炼参数的优化,重点研究了不同Cr_(2)O_(3)含量的含镍烧结矿(S1:4.84 wt%;S3:7.72 wt%)的熔炼特性。在熔炼时间60 min(S1)/90 min (S3)、熔炼温度1600℃、焦粉用量20 wt%、炉渣碱度1.0的最佳条件下,成功制备出了铬品位5.6 wt%~9.3 wt%、镍品位1.55 wt%~1.70 wt%、铁品位84 wt%~88 wt%的Fe-Cr-Ni合金,其铬、镍和铁的回收率分别在90%、98%和96%以上。研究表明,含镍烧结矿Cr_(2)O_(3)含量的提高会造成熔炼时间的延长,这不利于焦比的降低与不锈钢产量的提高。在后续研究中,将开发出由含镍烧结矿与含铬球团矿构成的综合炉料结构,以更有效地实现高铬镍铁的冶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炼特性 褐铁矿型红土镍矿烧结矿 fe-CR-ni合金 渣铁分离
下载PDF
Effect of preparation method on the bimetallic NiCu/SAPO-11 catalysts for the hydroisomerization of n-octane 被引量:7
20
作者 Zhichao Yang Yunqi Liu +4 位作者 Yanpeng Li Lingyou Zeng Zhi Liu Xueying Liu Chenguang Li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3-30,共8页
The bimetallic NiCu/SAPO-11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co-impregnation, sequential impregnation, coprecipitation, and mechanical mixing methods.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temperature-pro... The bimetallic NiCu/SAPO-11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co-impregnation, sequential impregnation, coprecipitation, and mechanical mixing methods.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of ammoni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of hydrogen,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sts.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he catalysts was assessed by the hydroisomerization of n-octan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version of n-octane and selectivity to n-octane isomers were related to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the catalysts. The catalysts with Ni-Cu alloy effectively restrained the hydrogenolysis reaction that decreases the selectivity of isomerization. The catalyst prepared by the mechanical mixing of NiO and CuO hardly formed Ni-Cu alloy, showing obvious hydrogenolysis and low selectivity to n-octane isomers. The unbalance between the metal and acid sites resulted in the low conversion of n-octane and selectivity to n-octane isomers. Among all the catalysts,the catalyst prepared by the co-impregnation method exhibited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to n-octane iso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u/SAPO-11 bimetallic Preparation method HYDROISOMERIZATION HYDROGENOLYSIS N-OCTA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