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脉冲工作时间对Ni-W-P/CeO_2-SiO_2纳米复合材料电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绍华 王军丽 +1 位作者 徐瑞东 章俞之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37,共4页
通过Ni,W,P与CeO2,SiO2纳米颗粒的双脉冲电沉积,在普通碳钢表面制备了Ni-W-P/CeO2-SiO2纳米复合材料沉积层。在正、反向脉冲占空比(10%,30%)和正、反向脉冲平均电流密度(15.0,1.5A/dm2)恒定下,研究了正、反向脉冲时间对纳米复合材料电... 通过Ni,W,P与CeO2,SiO2纳米颗粒的双脉冲电沉积,在普通碳钢表面制备了Ni-W-P/CeO2-SiO2纳米复合材料沉积层。在正、反向脉冲占空比(10%,30%)和正、反向脉冲平均电流密度(15.0,1.5A/dm2)恒定下,研究了正、反向脉冲时间对纳米复合材料电沉积的影响。采用能谱、硬度测试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纳米复合材料沉积层的化学组成、沉积速率、显微硬度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正、反向脉冲时间分别控制在300ms和40ms时,Ni-W-P基质金属轮廓清晰,晶粒细小而均匀,CeO2和SiO2纳米颗粒在基质金属中均匀弥散分布;沉积层的化学组成(质量分数)为:70.89%Ni,9.89%W,8.59%P,7.35%CeO2,2.81%SiO2;沉积速率为45.1μm/h,显微硬度为706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 ni—w·p/ceo2-sio2 纳米复合材料 电沉积 脉冲时间 沉积速率 显微硬度
下载PDF
W对W-Ni_2P/SBA-15催化剂结构及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魏妮 季生福 +2 位作者 关月明 刘辉 李成岳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2-858,共7页
以硝酸镍为镍源,磷酸氢二铵为磷源,介孔分子筛SBA-15为载体,采用共浸渍法制备Ni2P/SBA-15前驱体,再将一定量的偏钨酸铵水溶液引入,采用程序升温还原制备了一系列W-Ni2P/SBA-15催化剂。采用XRD、N2吸附-脱附、NH3-TPD和XPS表征了催化剂... 以硝酸镍为镍源,磷酸氢二铵为磷源,介孔分子筛SBA-15为载体,采用共浸渍法制备Ni2P/SBA-15前驱体,再将一定量的偏钨酸铵水溶液引入,采用程序升温还原制备了一系列W-Ni2P/SBA-15催化剂。采用XRD、N2吸附-脱附、NH3-TPD和XPS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并评价了催化剂的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活性。结果表明,W-Ni2P/SBA-15催化剂中均只存在Ni2P物相;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随着W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强酸量和总酸量都随W含量的增加有明显增加;W的加入使得催化剂表面的Niδ+含量有所降低,而Pδ-含量有所增加;在大于360℃时,催化剂对二苯并噻吩具有很好的深度加氢脱硫活性,并且以直接脱硫生成联苯的脱硫机理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 ni2p SBA-15 二苯并噻吩 加氢脱硫
下载PDF
纳米TiO_(2)颗粒对Ni-W-P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小红 刘豪 +4 位作者 蒋焰罡 李子硕 苏鹏 龙武 王水波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6-92,104,共8页
目的探究纳米TiO_(2)颗粒对Ni-W-P镀层组织结构、耐蚀性与耐磨性能的影响,提高2024铝合金管材的耐蚀性。方法使用化学镀的方法在2024铝合金表面制备了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通过SEM、EDS、XRD表征了镀层的表面形貌、表面元素分布... 目的探究纳米TiO_(2)颗粒对Ni-W-P镀层组织结构、耐蚀性与耐磨性能的影响,提高2024铝合金管材的耐蚀性。方法使用化学镀的方法在2024铝合金表面制备了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通过SEM、EDS、XRD表征了镀层的表面形貌、表面元素分布以及镀层物相。对比了传统Ni-W-P镀层与所制备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与耐磨性。结果加入纳米TiO_(2)颗粒后,镀层表面变得更加致密,晶粒得到细化。EDS结果表明,纳米TiO_(2)颗粒在镀层中分布均匀。物相分析表明,镀层为晶态结构,加入纳米TiO_(2)颗粒后,镀层平均晶粒尺寸为9.706 nm,比Ni-W-P镀层的晶粒尺寸减小了0.612 nm。失重试验表明,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在Cl^(–)为2×10^(5) mg/L的地层水中具有较强的耐蚀性,腐蚀速率为0.1062 g/(m^(2)·h),与Ni-W-P镀层的腐蚀速率相比,减少了21%;与Ni镀层的腐蚀速率相比,减少了31%;与2024铝合金的腐蚀速率相比,下降了69%。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的自腐蚀电位较Ni-W-P镀层、Ni镀层以及2024铝合金分别正移了0.0813、0.1668、0.4141 V,腐蚀倾向更低。与Ni镀层、Ni-W-P镀层相比,Ni-W-P/TiO_(2)纳米复合镀层具有最高的显微硬度(535.6HV)以及耐磨性(0.1942 mg/min)。结论纳米TiO_(2)颗粒的加入可以减小镀层的晶粒尺寸,使镀层表面更加致密,同时提高镀层的硬度,增强镀层的耐蚀性与耐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铝合金 化学镀 ni-w-p镀层 纳米TiO_(2) 复合镀层 微观组织 耐蚀性
下载PDF
LaCl_3和Fe_2(SO_4)_3对化学镀Ni-W-P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光辉 吴辉煌 +2 位作者 杨防祖 郑一雄 王森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25-1029,共5页
研究了添加剂LaCl3 和Fe2 (SO4) 3 对化学镀Ni W P沉积速度、镀层组成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 ,三氯化镧质量浓度为 1~ 1 0mg/L时化学镀Ni W P沉积速度提高 ,而大于 1 0mg/L时沉积速度随浓度增加而降低 ,使Ni W P镀层中的W含... 研究了添加剂LaCl3 和Fe2 (SO4) 3 对化学镀Ni W P沉积速度、镀层组成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 ,三氯化镧质量浓度为 1~ 1 0mg/L时化学镀Ni W P沉积速度提高 ,而大于 1 0mg/L时沉积速度随浓度增加而降低 ,使Ni W P镀层中的W含量降低 ,镀层颗粒尺寸减小。而硫酸铁提高沉积速度、降低镀层中的P含量 ,但对镀层结构和颗粒尺寸影响不大。能量分散谱 (EDS)分析镀层成分的结果表明 ,稀土镧是非消耗性的添加剂 ,而硫酸铁是消耗性的添加剂 ,后者由于在基体表面共沉积 ,形成化学镀的催化活性中心 ,从而促进了化学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化镧 硫酸铁 化学镀 ni-w-p非晶沉积
下载PDF
Ni-P-CeO_2化学复合镀层的XPS和AES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红艳 周苏闽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46-247,254,共3页
运用 SEM、AES和 XPS分析了 Ni- P- Ce O2 的镀层表面形貌及镀层组成。研究显示 ,Ni-P- Ce O2 镀层表面光滑、均匀、光洁度好 ,其相对原子摩尔分数分别为 Ni75.51 %、P1 3.37%、Ce2 .71 %、O6.81 %和 Fe1 .38%。镀层厚度为 6.0 μm,耐 1... 运用 SEM、AES和 XPS分析了 Ni- P- Ce O2 的镀层表面形貌及镀层组成。研究显示 ,Ni-P- Ce O2 镀层表面光滑、均匀、光洁度好 ,其相对原子摩尔分数分别为 Ni75.51 %、P1 3.37%、Ce2 .71 %、O6.81 %和 Fe1 .38%。镀层厚度为 6.0 μm,耐 1 0 0 g·L- 1 Na Cl溶液和 1 % (体积分数 ) H2 S气体的腐蚀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复合镀 ni-p-ceo2 组成 耐蚀性 XpS AES
下载PDF
热处理温度对Ni-W-P/TiO_(2)复合镀层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苏鹏 刘豪 +4 位作者 王小红 龙武 蒋焰罡 李子硕 王强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6-174,共9页
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2024铝合金表面制备了Ni-W-P/TiO_(2)复合镀层,基于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结果,确定了复合镀层热处理温度范围为350~550℃。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维氏硬度测试仪、滑动磨损试验机和... 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2024铝合金表面制备了Ni-W-P/TiO_(2)复合镀层,基于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结果,确定了复合镀层热处理温度范围为350~550℃。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维氏硬度测试仪、滑动磨损试验机和电化学工作站等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Ni-W-P/TiO_(2)复合镀层的形貌、组织结构、耐磨性与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Ni-W-P/TiO_(2)复合镀层表面变得平整且致密,但热处理温度超过450℃时,镀层表面晶粒变得粗大;截面形貌观察发现,复合镀层与基体结合良好,无明显裂纹;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Ni-W-P/TiO_(2)复合镀层由非晶态结构向晶态结构转变,在450℃热处理后镀层析出Ni_(3)P相,此时镀层的显微硬度最大(849.1 HV0.1),平均摩擦系数最小(0.069),磨损速率最低(0.138 mg/min);在400℃热处理后镀层的耐蚀性最好,高于400℃热处理后,镀层的耐蚀性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w-p/TiO_(2)复合镀层 热处理 耐蚀性 耐磨性
下载PDF
软装设计用铜合金的表面Ni-W-P镀层与性能研究
7
作者 杨凱智 宗彦 吴克凡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1,共7页
针对软装设计用铜合金复杂服役环境的使用需求,为解决铜合金表面硬度低、耐腐蚀性能差等问题,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软装设计用铜合金表面制备了Ni-W-P镀层。研究了Na_(2)WO_(4)浓度对化学镀层沉积速率、表面形貌、物相组成、硬度和耐腐蚀... 针对软装设计用铜合金复杂服役环境的使用需求,为解决铜合金表面硬度低、耐腐蚀性能差等问题,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软装设计用铜合金表面制备了Ni-W-P镀层。研究了Na_(2)WO_(4)浓度对化学镀层沉积速率、表面形貌、物相组成、硬度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_(2)WO_(4)浓度从15 g/L增加至65 g/L,铜合金表面镀层的沉积速率先增后减,在Na_(2)WO_(4)浓度为35 g/L时取得最大值。镀层中P元素含量逐渐减小,W元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小。不同Na_(2)WO_(4)浓度的镀层中都可见Ni和Ni_(5)P_(4)衍射峰,镀层硬度高于未添加Na_(2)WO_(4)的镀层。且随着Na_(2)WO_(4)浓度增加,镀层硬度先增后减,在Na_(2)WO_(4)浓度为35 g/L时取得最大值。随着Na_(2)WO_(4)浓度从15 g/L上升至65 g/L,铜合金表面镀层的腐蚀电位先正向移动后负向移动,腐蚀电流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在Na_(2)WO_(4)浓度为35 g/L时,取得腐蚀电流密度最小值和电荷转移电阻最大值。电化学阻抗谱与极化曲线测试结果相吻合,Na_(2)WO_(4)浓度为35 g/L时具有最佳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Na_(2)wO_(4)浓度 ni-w-p镀层 显微形貌 耐腐蚀性能
下载PDF
环己酮3-氯-1,2-丙二醇缩酮的催化合成
8
作者 杨志远 杨水金 赵广西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31-35,共5页
目的合成环己酮3-氯-1,2-丙二醇缩酮。方法采用浸渍法制备了H6P2W18O62/TiO2-SiO2催化剂,并采用FT-IR、XRD、SEM对其进行了表征。以环己酮和3-氯-1,2-丙二醇为原料,催化合成环己酮3-氯-1,2-丙二醇缩酮,采用FT-IR、1 H NMR、13 C NMR等... 目的合成环己酮3-氯-1,2-丙二醇缩酮。方法采用浸渍法制备了H6P2W18O62/TiO2-SiO2催化剂,并采用FT-IR、XRD、SEM对其进行了表征。以环己酮和3-氯-1,2-丙二醇为原料,催化合成环己酮3-氯-1,2-丙二醇缩酮,采用FT-IR、1 H NMR、13 C NMR等表征手段来分析合成产物为环己酮3-氯-1,2-丙二醇缩酮。结果在酮醇摩尔比为1∶1.4,带水剂环己烷用量8mL,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2.0%,反应时间1.0h的条件下,缩酮收率可达85.0%。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收率有72.6%。结论 H6P2W18O62/TiO2-SiO2催化剂对合成环己酮3-氯-1,2-丙二醇缩酮不仅反应时间短,催化剂用量少,而且产品收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6p2w18O62/TiO2-sio2 环己酮3-氯-1 2-丙二醇缩酮 催化
下载PDF
镍取代Dawson型多酸多层膜电极的修饰及循环伏安测试 被引量:4
9
作者 吕桂琴 韩磊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39-642,共4页
利用电化学生长法在玻碳电极上制备了含取代Dawson型磷钨杂多酸K8P2W17O61(NiOH2)多层膜修饰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控制制备和检测多层膜的沉积过程,并对其电化学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实验表明,在酸性缓冲溶液中,多层膜的循环伏安图中出现3对... 利用电化学生长法在玻碳电极上制备了含取代Dawson型磷钨杂多酸K8P2W17O61(NiOH2)多层膜修饰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控制制备和检测多层膜的沉积过程,并对其电化学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实验表明,在酸性缓冲溶液中,多层膜的循环伏安图中出现3对单电子氧化-还原峰,峰电流和扫描速率的平方根成正比,表明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是扩散过程.该多层膜修饰电极可催化BrO3-和NO2-的电化学还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Dawson型磷钨杂多酸(p2w17ni) 修饰电极 循环伏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