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mim]NTf_2离子液体介质中Ni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
作者 苏永庆 杨明娣 +3 位作者 王颖臻 李琮 王宏 蔡英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共3页
在含有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盐([Bmim]NTf2)离子液体和pH11的水合肼-碳酸钠的还原性溶液中,Ni^2+离子被还原为黑色的晶体Ni纳米粒子。通过XRD、TEM、TG和DTA对所制备的Ni纳米粒子进行分析,表明Ni纳米粒子呈不规则的... 在含有1-丁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盐([Bmim]NTf2)离子液体和pH11的水合肼-碳酸钠的还原性溶液中,Ni^2+离子被还原为黑色的晶体Ni纳米粒子。通过XRD、TEM、TG和DTA对所制备的Ni纳米粒子进行分析,表明Ni纳米粒子呈不规则的类球形,为面心立方结构,具有较窄的尺寸范围,粒径3-32 nm。还原过程中,[Bmim]NTf2离子液体同时起到了溶剂和修饰剂的作用,在所生成的Ni纳米粒子的表面形成了修饰层,稳定了纳米颗粒粒径,阻止了纳米粒子之间的团聚,同时也提高了纳米粒子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Bmim]NTf2 ni纳米粒子 制备
下载PDF
铁磁性Ni纳米粒子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2
作者 张雪峰 王威娜 +1 位作者 李哲男 董星龙 《纳米科技》 2005年第5期23-26,34,共5页
文章研究了利用直流电弧等离子法在760Tort(H2+Ar)混合气氛下制备Ni纳米粒子。通过Phillips EM420型透投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粒子进行形貌表征,并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利用同轴方法对不同成分含量的Ni纳米粒子/固体石蜡复合材料进... 文章研究了利用直流电弧等离子法在760Tort(H2+Ar)混合气氛下制备Ni纳米粒子。通过Phillips EM420型透投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粒子进行形貌表征,并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利用同轴方法对不同成分含量的Ni纳米粒子/固体石蜡复合材料进行了电磁参数的测定。结果证明:在16GHz频率处,60wt.%Ni纳米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出现突变。利用实验所得到的数据模拟了Ni复合材料不同厚度涂层的吸波性能,当Ni纳米粒子成分含量达到60wt.%时,复合材料的吸收峰值R达到-28.0dB,具有较好的吸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 ni纳米粒子 吸波材料
下载PDF
SiO_2/Ni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磁性能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威娜 黄昊 +3 位作者 张雪峰 雷军鹏 朱旭光 董星龙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135,共5页
以硅酸钠为主要原料,通过液相沉淀法在纳米镍粉表面包覆了一层SiO2。应用XRD、FTIR、TEM、TGA、DSC和VSM对复合粉体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iO2以非晶态的形式包覆在纳米镍粒子表面,形成了核壳结构,降低了纳米粉体... 以硅酸钠为主要原料,通过液相沉淀法在纳米镍粉表面包覆了一层SiO2。应用XRD、FTIR、TEM、TGA、DSC和VSM对复合粉体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iO2以非晶态的形式包覆在纳米镍粒子表面,形成了核壳结构,降低了纳米粉体的团聚现象。TGA和DSC结果表明,SiO2的包覆提高了纳米粉体的抗氧化性。磁性分析结果表明,粉体包覆前由于表面氧化层(NiO)的存在,粉体的磁滞回线偏移;包覆后的粉体由于SiO2的存在,饱和磁化强度降低,矫顽力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ni纳米粒子 表面包覆 抗氧化性 磁性能
下载PDF
SiO_2/Ni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磁性能(英文)
4
作者 董星龙 刘金萱 +4 位作者 黄昊 王威娜 张雪峰 雷军鹏 朱旭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7期5397-5400,共4页
背景:包覆层的存在能够阻止纳米粒子氧化、晶体长大、腐蚀和团聚,并赋予特殊的性能。目的:制备SiO2/Ni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并评估复合粉体的磁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5-11/2006-03在大连理工大学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实验室... 背景:包覆层的存在能够阻止纳米粒子氧化、晶体长大、腐蚀和团聚,并赋予特殊的性能。目的:制备SiO2/Ni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并评估复合粉体的磁性能。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5-11/2006-03在大连理工大学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实验室完成。材料:应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纳米镍粉,硅酸钠由天津市石英钟厂霸州市化工分厂生产。方法:以硅酸钠为主要原料,通过液相沉淀法在纳米镍粉表面包覆了一层SiO2。主要观察指标:应用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透射电镜、振动样品磁强计、热重分析仪等对复合粉体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能进行检测。结果:SiO2以非晶态的形式包覆在纳米镍粒子表面,形成了核壳结构,降低了纳米粉体的团聚现象。经SiO2包覆后纳米镍粉氧化温度由287℃提高到385℃。磁性分析结果表明,粉体包覆前由于表面氧化层(NiO)的存在,粉体的磁滞回线偏移;包覆后的粉体由于SiO2的存在,饱和磁化强度降低,矫顽力升高。结论:成功制备了SiO2/Ni核壳结构纳米粒子,SiO2的包覆提高了纳米粉体的抗氧化性,且纳米镍粉具有很好的铁磁性能,矫顽力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2/ni纳米粒子 表面包覆 抗氧化性 磁性能 生物材料
下载PDF
镍纳米粒子耦合氧空位高效催化转化棕榈酸制备烷烃
5
作者 曾严 王慧 +7 位作者 杨惠茹 隽超 李丹 温晓东 张帆 邹吉军 彭冲 胡常伟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4期229-242,共14页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生物质能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是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然而生物质具有高含氧量、高粘度和低热值等特性,开发高效的加氢脱氧催化剂对生物质资源...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生物质能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是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然而生物质具有高含氧量、高粘度和低热值等特性,开发高效的加氢脱氧催化剂对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研究者们对生物质(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加氢脱氧催化体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Ni/CeO_(2)基催化剂能够有效地催化生物质转化并获得较高的生物油产率,然而CeO_(2)载体的氧空位含量与Ni纳米颗粒尺寸、催化剂脱氧性能之间的关系仍然不明晰.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和沉淀法分别制备了H-CeO_(2)和P-CeO_(2)载体(商用CeO_(2)标记为C-CeO_(2)),通过浸渍法制备了Ni/H-CeO_(2),Ni/P-CeO_(2)和Ni/C-CeO_(2)催化剂,同时采用无氧空位的SiO_(2)做载体制备了Ni/SiO_(2)催化剂,研究了CeO_(2)氧空位含量对Ni纳米粒子尺寸的影响及其与加氢脱氧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EPR结果表明,不同载体上氧空位含量的顺序为H-CeO_(2)>P-CeO_(2)>C-CeO_(2).XRD结果表明,在H-CeO_(2)载体上生成的Ni纳米粒子尺寸最小,分散度最高;在C-CeO_(2)载体上生成的Ni纳米粒子尺寸最大,分散度最差;而在无氧空位的SiO_(2)载体上生成的Ni纳米粒子尺寸明显大于H-CeO_(2)和P-CeO_(2)载体上生成的Ni纳米粒子.XPS结果显示,不同载体上的O表面/(O表面+O晶格)的比值顺序为H-CeO_(2)>P-CeO_(2)>C-CeO_(2),表明H-CeO_(2)载体上具有最高的氧空位含量,C-CeO_(2)载体上氧空位含量最低,与EPR结果一致;Ni/H-CeO_(2),Ni/P-CeO_(2)和Ni/C-CeO_(2)催化剂上氧空位含量顺序与载体一致,但其氧空位含量比纯载体高,说明Ni有利于氧空位的生成.Raman结果表明,Ni/H-CeO_(2)催化剂上具有的氧空位含量最高,Ni/P-CeO_(2)次之,Ni/C-CeO_(2)最差,与XPS结果一致.H2-TPR结果表明,氧空位的存在增强了Ni与CeO_(2)载体的相互作用,有利于Ni的分散.SEM和TEM实验结果也表明了在氧空位含量最高的H-CeO_(2)载体上Ni分散度最高.DFT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高的氧空位含量增强了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促进了Ni的分散.电荷分析表明,Ni纳米颗粒和CeO_(2)载体之间存在电子转移,在具有丰富氧空位的表面上从Ni转移到CeO_(2)的电子数少于规则表面的电子数,Ni原子将电子转移到载体上,降低了Ni原子的氧化程度.活性结果表明,三种纯载体催化转化棕榈酸的效果均不佳,烷烃选择性均低于5.0%;负载活性组分Ni后,催化性能明显提升.在Ni/C-CeO_(2)催化剂上,棕榈酸的转化率为72.1%,十五烷的选择性为21.9%;Ni/P-CeO_(2)催化剂对棕榈酸的转化率达到99.6%,十五烷的选择性为77.6%;Ni/H-CeO_(2)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其催化性能高于大部分文献报道的贵金属催化剂,棕榈酸转化率为100%,十五烷选择性达到94.8%;而在无氧空位的Ni/SiO_(2)催化剂上性能最差,棕榈酸转化率仅为52.9%,得到少量十五烷,也未检测到十六烷,这表明丰富的氧空位在棕榈酸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文献及活性结果分析,丰富的氧空位有利于吸附更多的棕榈酸,从而有利于其转化.通过反应后的XRD及TG测试结果发现,Ni纳米颗粒的尺寸在反应后没有显著变化,表明氧空位也能有效地稳定Ni纳米颗粒尺寸.不同尺寸Ni纳米颗粒的催化剂活性结果表明,在较小尺寸的Ni纳米颗粒催化剂上可以获得更高的十五烷选择性,表明十五烷选择性与Ni纳米颗粒尺寸相关联.综上,Ni/H-CeO_(2)的优异催化性能归因于高氧空位含量和小尺寸Ni纳米颗粒的协同耦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脱氧 氧空位 ni纳米粒子 棕榈酸转化 生物燃料
下载PDF
Ni纳米粒子掩膜用于提高GaN基LED出光率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安和 何苗 +3 位作者 朱学绘 陈献文 范广涵 章勇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66-969,共4页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柠檬酸为分散剂,用超声分散技术配制Ni纳米粒子分散液;将分散液用旋涂的方法在GaN基发光二极管(LED)的ITO电流扩展层上制备单层Ni纳米粒子掩膜,采用ICP(inductively coupledplasma)干法刻蚀技术在ITO层上制作出表面... 以无水乙醇为溶剂、柠檬酸为分散剂,用超声分散技术配制Ni纳米粒子分散液;将分散液用旋涂的方法在GaN基发光二极管(LED)的ITO电流扩展层上制备单层Ni纳米粒子掩膜,采用ICP(inductively coupledplasma)干法刻蚀技术在ITO层上制作出表面粗化的结构。在20 mA工作电流下,与普通GaN基LED相比,这种ITO表面粗化的GaN基LED芯片发光强度提高了30%,并且对器件的电性能影响很小。结果表明,该表面粗化技术是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和能有效提高LED发光效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二极管(LED) ICP刻蚀 ni纳米粒子 出光效率
原文传递
改性石墨烯纳米带/双马来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沈连根 石磊 +3 位作者 韩相鹏 史炳瑞 张佳豪 刘超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0-639,共10页
为了改善石墨烯与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的相容性,并使其在摩擦过程中快速形成高质量自润滑转移膜,用超支化聚硅氧烷(HBPSi)和Ni纳米粒子共同改性石墨烯纳米带(GNRs),制备了HBPSi/Ni/GNRs复合粒子,将其引入到BMI树脂中制备出HBPSi/Ni/GN... 为了改善石墨烯与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的相容性,并使其在摩擦过程中快速形成高质量自润滑转移膜,用超支化聚硅氧烷(HBPSi)和Ni纳米粒子共同改性石墨烯纳米带(GNRs),制备了HBPSi/Ni/GNRs复合粒子,将其引入到BMI树脂中制备出HBPSi/Ni/GNRs/BMI复合材料。采用FTIR、SEM、TEM、摩擦磨损试验机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复合粒子的结构、形貌及添加量和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并探究了其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HBPSi和Ni纳米粒子成功负载到GNRs表面上。与GNRs相比,HBPSi/Ni/GNRs复合粒子能够显著提升BMI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当HBPSi/Ni/GNRs复合粒子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6%时,HBPSi/Ni/GNRs/BMI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率均降至最低,分别为0.18和1.9×10^(-6)mm^(3)/(N·m)。HBPSi/Ni/GNRs复合粒子与BMI树脂强的界面作用是导致其复合材料抗剪切能力提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纳米 ni纳米粒子 超支化聚硅氧烷 摩擦学 分子动力学模拟 功能材料
下载PDF
Fe(Ni)-Sn体系金属间化合物纳米粒子中初生相的预测 被引量:6
8
作者 雷军鹏 董星龙 +3 位作者 赵福国 吕波 黄昊 雷明凯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22-926,共5页
以Miedema半经验模型和比热容随温度有效形成热变化的经验公式为基础,结合基本热力学关系式对Fe-Sn和Ni-Sn体系的有效形成热及有效形成热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计算.采用电弧放电法制备了Ni-Sn和Fe-Sn纳米粒子.XRD结果表明,在Ni-Sn系中金... 以Miedema半经验模型和比热容随温度有效形成热变化的经验公式为基础,结合基本热力学关系式对Fe-Sn和Ni-Sn体系的有效形成热及有效形成热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计算.采用电弧放电法制备了Ni-Sn和Fe-Sn纳米粒子.XRD结果表明,在Ni-Sn系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初生相为Ni_3Sn_4,而Fe-Sn系中出现的为FeSn_2.计算结果与相应纳米颗粒体系的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i)-Sn纳米粒子 有效形成热 金属间化合物 热力学预测
下载PDF
纳米Ni粒子/PTFE复合磁性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曹渊 陶长元 +2 位作者 杜军 杨修明 张丙怀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8-120,共3页
采用双向膜相扩散控制原位化学沉积方法,在聚四氟乙烯(PTFE)膜孔道中及膜面上原位化学沉积、生长磁性纳米 Ni 粒子,制得纳米 Ni 粒子/聚合物磁性复合膜。探讨了制备条件对复合膜磁性能的影响,并用 XRD 和SEM 等手段对磁性复合膜的结构... 采用双向膜相扩散控制原位化学沉积方法,在聚四氟乙烯(PTFE)膜孔道中及膜面上原位化学沉积、生长磁性纳米 Ni 粒子,制得纳米 Ni 粒子/聚合物磁性复合膜。探讨了制备条件对复合膜磁性能的影响,并用 XRD 和SEM 等手段对磁性复合膜的结构、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膜膜孔中及膜表面上均有纳米级 Ni 粒子生成,且膜孔中的 Ni 粒子对复合膜磁性能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ni粒子 PTFE 磁性复合膜 磁化率 原位复合
下载PDF
薄壳层核壳型Ni/Pt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世斌 杨春英 +3 位作者 张忠林 段东红 郝晓刚 李一兵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101,共7页
通过胶体化学镀法制备不同厚度薄壳层核壳型Ni/Pt纳米粒子,采用HRTEM、EDS、XPS和XRD手段对粒子的形貌、晶型和组成进行物理表征.采用动电位、循环伏安法对其氧电还原和甲醇电氧化活性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核壳结构Ni/Pt纳米颗粒基本... 通过胶体化学镀法制备不同厚度薄壳层核壳型Ni/Pt纳米粒子,采用HRTEM、EDS、XPS和XRD手段对粒子的形貌、晶型和组成进行物理表征.采用动电位、循环伏安法对其氧电还原和甲醇电氧化活性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核壳结构Ni/Pt纳米颗粒基本为球形,其中Ni1-Pt0.067平均直径为7 nm左右,壳层厚度约1 nm.与Pt/C相比,核壳型Ni/Pt纳米粒子对氧电还原和甲醇电氧化的催化活性显著提高.在所制备的不同壳层厚度催化剂中,Ni1-Pt0.067/C在0.5 mol/L H2SO4中氧电还原的最大峰电流密度可达到143.06 mA/mg,是相同反应条件Pt/C峰电流密度的1.4倍;而Ni1-Pt0.067/C在0.5 mol/L H2SO4+1.0 mol/L CH3OH溶液中甲醇电氧化峰电流密度可达538.3 mA/mg,是Pt/C峰电流密度的5.2倍.若以1 mg贵金属Pt为基准,Ni1-Pt0.067/C的比质量活性相对Pt/C的提高了3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型ni/Pt纳米粒子 制备 氧电还原 甲醇电氧化
下载PDF
离子液体-Ni微/纳米粒子协同电催化检测维生素B_2 被引量:2
11
作者 罗世忠 李卫娟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8,共4页
本文制备了离子液体-Ni微/纳米粒子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离子液体对Ni微/纳米粒子氧化还原的促进作用,用循环伏安法在0.1 mol/L B-R缓冲溶液(pH=4.5)中研究了维生素B2(VB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优化了各种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制备了离子液体-Ni微/纳米粒子修饰碳糊电极。研究了离子液体对Ni微/纳米粒子氧化还原的促进作用,用循环伏安法在0.1 mol/L B-R缓冲溶液(pH=4.5)中研究了维生素B2(VB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优化了各种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制备的修饰电极能很好地催化氧化VB2,VB2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0×10-7~1.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8.5×10-8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ni微/纳米粒子 碳糊电极 维生素B2
下载PDF
Ni-Sn金属间化合物纳米粒子的制备和热稳定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雷军鹏 黄昊 +1 位作者 雷明凯 董星龙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8-82,共5页
采用直流电弧放电法制备Ni-Sn纳米粒子,研究了纳米粒子的结构、成份、形貌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Sn比Ni蒸发得快是纳米粒子的成份与原料明显偏差的主要原因.由于非平衡反应和极短的反应时间,得到的是含有Ni_3Sn_4的多相混合物.与低熔点... 采用直流电弧放电法制备Ni-Sn纳米粒子,研究了纳米粒子的结构、成份、形貌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Sn比Ni蒸发得快是纳米粒子的成份与原料明显偏差的主要原因.由于非平衡反应和极短的反应时间,得到的是含有Ni_3Sn_4的多相混合物.与低熔点的Sn纳米粒子比较,Ni-Sn金属间化合物纳米粒子在725 K左右氧化缓慢,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ni—Sn纳米粒子 直流电弧放电法 热稳定性
下载PDF
肼还原法制备镍纳米粒子及其机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爱平 唐元洪 +2 位作者 彭坤 罗小兰 朱文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63-1066,共4页
在乙二醇中用肼作还原剂还原Ni2+制备镍纳米粒子。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出产物的相结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产物的微观结构。根据反应现象和产物的相结构,研究温度、pH值调节剂种类和pH值对镍纳米粒子形成的影响,并推断其形成机理。研究... 在乙二醇中用肼作还原剂还原Ni2+制备镍纳米粒子。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出产物的相结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产物的微观结构。根据反应现象和产物的相结构,研究温度、pH值调节剂种类和pH值对镍纳米粒子形成的影响,并推断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用肼作还原剂还原Ni2+制备纳米Ni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0℃,用NaOH作pH值调节剂调pH值到10~11得到的镍纳米粒子为体心立方结构,平均粒径为25nm。在Ni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中,NaOH不仅起到调节pH值的作用,还起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纳米粒子 合成 形成机理
下载PDF
(Mn7C3,Ni)@C核壳型纳米粒子制备及超级电容器电化学特性
14
作者 王玲玲 黄昊 +2 位作者 RamonAlberto Paredes Camacho 吴爱民 曹国忠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5-140,共6页
采用直流电弧法,在CH_4气氛下以钨棒为阴极蒸发锰镍混合物阳极靶材,制备了(Mn_7C_3,Ni)@C纳米粒子,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Mn_7C_3,Ni)@C纳米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平均粒径50 nm。在碳外壳包覆下,内核为Mn_7C_3和Ni的混合物。... 采用直流电弧法,在CH_4气氛下以钨棒为阴极蒸发锰镍混合物阳极靶材,制备了(Mn_7C_3,Ni)@C纳米粒子,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Mn_7C_3,Ni)@C纳米粒子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平均粒径50 nm。在碳外壳包覆下,内核为Mn_7C_3和Ni的混合物。镍有催化作用,促进碳源形成,影响C壳厚度,锰容易与碳结合生成具有赝电容特性的Mn_7C_3。镍因其催化作用促进碳壳成长,使纳米粒子具有双电子层电容。Mn-C化合形成的Mn_7C_3具有赝电容特性。因此,不同锰镍比例对电极电化学性能有极大影响:锰比例越高,材料比电容越好(485.12 F/g),但循环寿命随之变差;镍比例越高,材料循环稳定性越好(303.57 F/g),1000次循环后其比电容保持为原来的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7C3 ni)@C核壳纳米粒子 电极材料 直流电弧法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纳米陶瓷粒子/Ni复合镀层电沉积过程的动力学
15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纳米陶瓷粒子/ni复合镀层 电沉积过程 动力学 氨基磺酸镍 镀槽
下载PDF
纳米镍分子印迹催化剂的制备及选择性催化对硝基苯甲醇
16
作者 高磊 刘甜甜 +2 位作者 杨雨滋 王圣陶 袁新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585-1590,共6页
以对硝基苯甲醇(p-NBA)和六水合硝酸镍的络合物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本体聚合设计制备了镍纳米粒子分子印迹聚合物(Ni-MIP),通过FTIR、UV-Vis、SEM和TEM等手段进行了表征。以非... 以对硝基苯甲醇(p-NBA)和六水合硝酸镍的络合物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本体聚合设计制备了镍纳米粒子分子印迹聚合物(Ni-MIP),通过FTIR、UV-Vis、SEM和TEM等手段进行了表征。以非分子印迹聚合物Ni-NIP和空白非印迹聚合物NIP为对照,考察了Ni-MIP对p-NBA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时,过氧化氢(质量分数30%)氧化p-NBA的反应中,Ni-MIP为催化剂,反应1 h时p-NBA转化率72%,高于Ni-NIP(64%),NIP没有催化效果;在p-NBA结构类似物邻硝基苯甲醇(o-NBA)的反应中,Ni-MIP的转化率仅为24%,明显低于Ni-NIP的转化率(64%),说明Ni-MIP催化剂具有与底物分子p-NBA相匹配的印迹空腔位点,可实现特异性识别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ni纳米粒子 对硝基苯甲醇 氧化 选择性 催化技术
下载PDF
Poly(ethylenimine)-assisted synthesis of hollow carbon spheres comprising multi-sized Ni species for CO_(2)electroreduction
17
作者 Kaining Li Yasutaka Kuwahara Hiromi Yamashita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2024年第9期66-76,共11页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to produce value-added chemicals and fuels is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energy conversion.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catalysts with high conductivity and readily ac... Electrochemical CO_(2)reduction to produce value-added chemicals and fuels is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energy conversion.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catalysts with high conductivity and readily accessible active sites for CO_(2)electroreduction remains challenging yet indispensable.In this work,a reliable poly(ethyleneimine)(PEI)-assisted strategy is developed to prepare a hollow carbon nanocomposite comprising a single-site Ni-modified carbon shell and confined Ni nanoparticles(NPs)(denoted as Ni@NHCS),where PEI not only functions as a mediator to induce the highly dispersed growth of Ni NPs within hollow carbon spheres,but also as a nitrogen precursor to construct highly active atomically-dispersed Ni-Nx sites.Benefiting from the uniqu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Ni@NHCS,the aggregation and exposure of Ni NPs can be effectively prevented,while the accessibility of abundant catalytically active Ni-Nx sites can be ensured.As a result,Ni@NHCS exhibits a high CO partial current density of 26.9 mA cm^(-2)and a Faradaic efficiency of 93.0%at-1.0 V vs.RHE,outperforming those of its PEI-free analog.Apart from the excellent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the shell confinement effect of the hollow carbon sphere endows this catalyst with long-term stability.The findings here are anticipated to help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in Ni-based carbon catalyst systems for electrocatalytic CO_(2)reduction.Furthermore,the PEI-assisted synthetic concept is potentially applicable to the prepar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metal-based nanoconfined materials tailored for diverse energy conversion applications and beyo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low carbon sphere ni nanoparticle CO_(2)reduction Electrocatalysis Single-atom catalys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