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Voisey's Bay Ni-Cu-Co Sulfide Deposit, Labrador, Canada: Emplacement of Silicate and Sulfide-Laden Magmas into Spaces Created within a Structural Corridor 被引量:3
1
作者 Peter C.Lightfoot Dawn Evans-Lamswood Robert Wheeler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4期17-38,共22页
The Voisey's Bay Ni-Cu-Co sulfide deposit is hosted in a 1.34 Ga mafic intrusion that is part of the Nain Plutonic Suite in Labrador, Canada.The Ni-Cu-Co sulfide mineral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magmatic breccias... The Voisey's Bay Ni-Cu-Co sulfide deposit is hosted in a 1.34 Ga mafic intrusion that is part of the Nain Plutonic Suite in Labrador, Canada.The Ni-Cu-Co sulfide mineral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magmatic breccias that are typically contained in weakly mineralized olivine gabbros, troctolites and ferrogabbros, but also occur as veins in adjacent paragneiss.The mineral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dyke-like body which is termed the feeder dyke.This dyke connects the shallow differentiated Eastern Deeps chamber in the east to a deeper intrusion in the west termed the Western Deeps Intrusion.Where the conduit is connected to the Eastern Deeps Intrusion, the Eastern Deeps Deposit is developed at the entry line of the dyke along the steep north wall of the Eastern Deeps Intrusion.The Eastern Deeps Deposit is surrounded by a halo of moderately to weakly mineralized Variable-Textured Troctolite (VTT) that reaches a maximum thickness above the ENE-WSW axis of the Eastern Deeps Deposit. At depth to the west, the conduit is adjacent to the south side of the Western Deeps Intrusion, where the dyke and intrusion contain disseminated magmatic sulfide mineralization.The Reid Brook Zone plunges to the east within the dyke, and both the dyke and adjacent paragneiss are mineralized.The Ovoid Deposit comprises a bowl-shaped body of massive sulfide where the dyke widens near to the present-day surface.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is deposit was developed as a widened-zone within the conduit or at the entry point into a chamber that is now lost to erosion. The massive sulfides and breccia sulfides of the Eastern Deeps are petrologically and chemically different when compared to the disseminated sulfides in the VTT; there is a marked break in Ni tenor (Ni content in 100% sulfide, abbreviated to [Ni]100) and Ni/Co of sulfide between the two.The boundary of the sulfide types is often marked by strong sub-horizontal alignment of heavily digested and metamorphosed paragneiss fragments, development of barren olivine gabbro, and by a change from typically massive sulfides and breccias sulfides into more typical variable-textured troctolites with heavy to weak disseminated sulfide.Sulfides hosted in the feeder dyke tend to have low metal tenors ([Ni]100=2.5%-3.5%); sulfides in Eastern Deeps massive and breccia ores have intermediate Ni tenors ([Ni]100=3.5%-4%) and disseminated sulfides in overlying rocks have high Ni tenors ([Ni] 100=4%-8%) . Conduit-hosted mineralization and mineral zones in the paragneiss adjacent to the Reid Brook Deposit tend to have lower Ni tenor than the Ovoid and Eastern Deeps Deposits.The tenor of mineral hosted in the country rock gneisses tends to be the same as that developed in the conduit ; the injection of the sulfide into the country rocks likely occurred before formation of monosulfide solid solution.The Ovoid Deposit is characterized by coarse-grained loop-textured ores consisting of 10cm-2msized pyrrhotite crystals separated by chalcopyrite and pentlandite.A small lens of massive cubanite surrounded by more magnetite-rich sulfide assemblages represents what appears to be the product of in-situ sulfide fractionation. Detailed explor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the Reid Brook Zone and the Eastern Deeps has shown that these intrusions and ore deposits are connected by a branched dyke and chamber system in a major westeast fault zone.The Eastern Deeps chamber may be controlled by graben-like fault structures , and the marginal structures appear to have controlled dykes which connect the chamber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the crust.The geological relationships in the intrusion are consistent with emplacement of the silicate and sulfide laden magma from a deeper sub-chamber (possibly a deep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Western Deeps Intrusion where S-saturation was initially achieved) .The silicate and sulfide magmas were likely emplaced through this conduit into the Eastern Deeps intrusion as a number of different fragment laden pulses of sulfide-silicate melt that evolved with different R factors and in response to some variation in the degree of evolution of the parental magma.S isotope and S/Se data coupled with geological evidence point to a crustal source for the sulfur , and the site of equilibration of mafic magma and crustal S is placed at depth in a sulfidic Tasiuyak Gneiss. The structural control on emplacement of small intrusions with transported sulfide is a feature found in different nickel sulfide deposits around the world.Champagne glass-shaped openings in sub-vertical chonoliths are a common morphology for this deposit type (e.g.the Jinchuan , Huangshan , Huangshandong , Jingbulake , Limahe , Hong Qi Ling deposits in China , the Eagle deposits in the United States , and the Double Eagle deposit in Canada) .Some of the structures of the Midcontinent Rift of North America also host Ni-Cu-(PGE) deposits of this type (e.g.the Current Lake Complex in the Quetico Fault Zone in Ontario , Canada and the Tamarac mineralisation in the Great Lakes Structural Zone of the United States) .Other major nickel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flat structures adjacent to major mantle-penetrating structures include the Noril'sk , Noril'sk II , Kharaelakh , NW Talnakh , and NE Talnakh Intrusions of the Noril'sk Region of Russia , the Kalatongke deposit in NW China , and Babel-Nebo in Western Australia.These deposits are all formed in mantle-penetrating structural conduits that link into the roots of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near the edges of old crat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isey’s Bay ni-cu-co sulfide deposit Labrador CANADA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Cu-Ni-Co-Si合金固溶处理晶粒尺寸预测
2
作者 闫碧霄 朱雪彤 +1 位作者 吴钢 陈慧琴 《铜业工程》 CAS 2024年第2期18-22,共5页
Cu-Ni-Co-Si合金在固溶处理后的晶粒尺寸会影响其服役性能。采用3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方法——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长短期记忆网络,分别建立了Cu-Ni-Co-Si合金固溶温度和固溶时间对固溶后晶粒尺寸影响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对比分析3种... Cu-Ni-Co-Si合金在固溶处理后的晶粒尺寸会影响其服役性能。采用3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方法——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长短期记忆网络,分别建立了Cu-Ni-Co-Si合金固溶温度和固溶时间对固溶后晶粒尺寸影响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对比分析3种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精度,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其平均相对误差为8.55%。随后采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结果表明,所建立的BPGA模型平均相对误差比BP神经网络模型降低了6.47个百分点,其平均相对误差为2.08%,能够有效地为Cu-Ni-Co-Si合金固溶处理工艺参数的选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Co-Si合金 固溶处理 工艺参数 晶粒尺寸 机器学习
下载PDF
电沉积法制备Cu(OH)_(2)/Ni-Co-S复合电极及储能特性研究
3
作者 张志文 王润生 +1 位作者 刘泽仪 吕卅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本文采用两步电沉积技术,以泡沫铜为基底,原位制备了Cu(OH)_(2)/镍钴双金属硫化物(Ni-Co-S)复合电极材料。先采用恒电流沉积技术将泡沫铜表面氧化,得到Cu(OH)_(2),泡沫铜同时作为电极基底和铜的唯一来源,再通过恒电位沉积,将Ni-Co-S均... 本文采用两步电沉积技术,以泡沫铜为基底,原位制备了Cu(OH)_(2)/镍钴双金属硫化物(Ni-Co-S)复合电极材料。先采用恒电流沉积技术将泡沫铜表面氧化,得到Cu(OH)_(2),泡沫铜同时作为电极基底和铜的唯一来源,再通过恒电位沉积,将Ni-Co-S均匀覆盖在Cu(OH)_(2)表面。Cu(OH)_(2)一方面作为活性电极组分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作为底层材料,为顶层Ni-Co-S的沉积提供较大的沉积空间,进而形成了更丰富的电化学活性位。基于这种原位电沉积技术以及Cu(OH)_(2)与Ni-Co-S组分的协同作用,Cu(OH)_(2)/Ni-Co-S复合电极表现出增强的赝电容特性,在2mA·cm^(-2)的放电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为4.88 F·cm^(-2),库伦效率为88.12%,500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容量保持在初始值的86.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电极 电沉积 Cu(OH)_(2) Ni-Co-S
下载PDF
Cu-20Co-20Cr-20Ni合金在0.5 mol·L^(-1)中性Na Cl溶液中腐蚀行为研究
4
作者 张昊鑫 王晴 +2 位作者 曹中秋 张轲 王艳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678-681,共4页
纳米材料因其自身独特性能而备受关注,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采用机械合金化法(MA)和粉末冶金法(PM)制备了纳米尺寸和常规尺寸粉末,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利用真空热压烧结炉将两种不同尺寸的Cu-20Co-20Cr-20Ni粉末... 纳米材料因其自身独特性能而备受关注,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研究。采用机械合金化法(MA)和粉末冶金法(PM)制备了纳米尺寸和常规尺寸粉末,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利用真空热压烧结炉将两种不同尺寸的Cu-20Co-20Cr-20Ni粉末热压成块体合金,并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它们在0.5mol·L^(-1)中性Na 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以及纳米化对其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20Co-20Cr-20Ni合金处于0.5mol·L^(-1) Na Cl腐蚀溶液中时,纳米尺寸Cu-20Co-20Cr-20Ni合金较相应的常规尺寸合金自腐蚀电位发生正移,电荷传递电阻变大,腐蚀电流密度减小。可见,晶粒细化导致Cu-20Co-20Cr-20Ni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 腐蚀电化学 机械合金化法 Cu-Co-Cr-Ni合金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岩浆型镍钴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机制与找矿标志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华 蒋少涌 +4 位作者 李世金 苏慧敏 董加祥 李元宝 陈晓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41-1060,共20页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中央造山带西段,属秦岭-祁连-昆仑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东昆仑地区发现了超大型的夏日哈木以及大型的石头坑德,以及浪木日等多个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沿昆中断裂自西向东依次展布,主要含矿岩相为橄榄岩相和...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中央造山带西段,属秦岭-祁连-昆仑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东昆仑地区发现了超大型的夏日哈木以及大型的石头坑德,以及浪木日等多个岩浆镍钴硫化物矿床,沿昆中断裂自西向东依次展布,主要含矿岩相为橄榄岩相和辉石岩相杂岩体,锆石U-Pb年代学限定它们形成于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含矿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以及显著的Nb、Ta、Ti、P负异常等特征;Sr-Nd同位素研究指示岩浆源区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以及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堆晶作用,岩浆侵位过程中有明显地壳成分加入,成矿物质硫为壳-幔混源。夏日哈木和石头坑德橄榄石成分分析显示其Fo值分别为85~87和81~86,可作为评估成矿潜力的重要指标;矿区范围内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磁黄铁矿化、镍黄铁矿化和次生镍华是重要的直接找矿标志;碳酸盐化、蛇纹石化、透闪石化、绿泥石化为重要的间接找矿标志。含矿超基性岩体多具有强磁性、高密度、低阻高极化,即“三高一低”异常组合,高强度异常、三级浓度分带明显,相互套合的Ni-Cu-Co异常浓集中心是重要的物化探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基性-超基性岩 铜镍钴矿床 成矿模式
下载PDF
冀东铜硐子铜镍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崔伟 徐林刚 +4 位作者 高孝敏 王晨光 马文杰 孙香君 林秀瑞 《矿产勘查》 2023年第8期1388-1401,共14页
冀东铜硐子铜镍钴矿床为华北陆块北缘燕冀成矿带代表性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矿体小而富,矿化特征以深部熔离-贯入式矿化为主。区域内同一构造背景的中生代印支期基性-超基性岩株在其西南方向仍有分布,为探讨铜硐子铜镍钴矿深部及其外... 冀东铜硐子铜镍钴矿床为华北陆块北缘燕冀成矿带代表性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矿体小而富,矿化特征以深部熔离-贯入式矿化为主。区域内同一构造背景的中生代印支期基性-超基性岩株在其西南方向仍有分布,为探讨铜硐子铜镍钴矿深部及其外围找矿潜力,本文总结了其地质特征,对比了该区域各基性-超基性岩以及同一成矿类型甘肃金川和吉林赤柏松含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基性-超基性岩体来自同一源区,是同一原始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且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曲线形态、特征等与甘肃金川和吉林赤柏松矿区基本一致;同时推断解译了区内航磁异常引起原因。铜硐子铜镍钴矿床成矿模式和区域地球物理特征显示,该矿床深部仍有找矿潜力,其外围具备较好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镍钴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方向 铜硐子 冀东
下载PDF
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含钴矿物组合与钴元素赋存状态
7
作者 高亚林 焦建刚 +3 位作者 何敏 赵毕文 陆斌刚 周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0-1093,共14页
作为我国最大、世界第三的金川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其钴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0%以上,明确金川矿床矿石中含钴矿物特征及其超常富集的赋存规律,对于关键金属元素成矿动力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超常富集成矿过程与驱动机制有着重大意义... 作为我国最大、世界第三的金川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其钴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0%以上,明确金川矿床矿石中含钴矿物特征及其超常富集的赋存规律,对于关键金属元素成矿动力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超常富集成矿过程与驱动机制有着重大意义。从金川矿床形成及影响矿化特征等方面来探讨其中钴元素成矿机制与成矿规律,同时通过包括元素共生分异规律、共伴生富集成矿的主控因素来研究钴元素赋存状态。结果表明:金川矿床矿石中独立的钴及含钴矿物极少,多为硫化钴镍矿物和硫砷化钴镍矿物,主要为辉钴镍矿、辉砷镍钴矿、硫砷钴镍矿、辉砷钴镍矿,其中辉砷镍钴矿与辉砷钴镍矿常与磁黄铁矿或镍黄铁矿连生,尤其大部分存在于镍黄铁矿和镍铜微晶中,暗示其成因与岩浆作用有关;Co主要分散于硫化矿物组(约占90.30%)中,其中约97%分散于镍黄铁矿和镍铜微晶中;约2.85%的Co分散于羟镁硫化矿物组中,其中44.46%分布于墨铜矿中;6.51%的Co分散于脉石矿物组中,其中约73%分散于蛇纹石中。在镍黄铁矿中Ni/Co值约为44.00,镍铜微晶中Ni/Co值约为2.00;在磁铁矿中Ni/Co值约为11.00;在金川矿床分布最广泛的蛇纹石等脉石矿物中,其Ni/Co值约为24.00;矿石中Co含量与Ni含量有一定的线性关系,Ni与Co都主要赋存于镍黄铁矿中,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密切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镍(钴)硫化物矿床 含钴矿物 富集规律 矿物特征 镍黄铁矿 磁黄铁矿 赋存规律 甘肃
下载PDF
Ni/Co质量比对Cu-Ni-Co-S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常君 王明飞 +1 位作者 接金川 李廷举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15-3228,共14页
采用SEM、XRD和力学性能等测试手段研究了Ni/Co质量比对Cu-Ni-Co-S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尤其是通过研究织构对Ni/Co质量比与弯曲成形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小的Ni/Co质量比能够促进合金发生回复和再结晶转变,并且可以细... 采用SEM、XRD和力学性能等测试手段研究了Ni/Co质量比对Cu-Ni-Co-S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尤其是通过研究织构对Ni/Co质量比与弯曲成形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较小的Ni/Co质量比能够促进合金发生回复和再结晶转变,并且可以细化铸态和峰时效态合金的晶粒。在RD方向上,Ni/Co质量比为1时合金再结晶织构的取向密度最小,主要含有R{124}〈211〉和Copper{112}〈111〉织构。在TD方向上,Ni/Co质量比为1.5时合金再结晶织构的取向密度最小,主要含有Copper{112}〈111〉、S{123}〈634〉和R{124}〈211〉织构。此外,Ni/Co质量比为1时合金具有最高的硬度、电导率和伸长率以及相对高的强度。通过理论计算发现,Ni/Co质量比为1时合金在RD方向上最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弯折试验结果表明,Ni/Co质量比为1时合金具有最好的纵向(GW)弯曲成形性能,最小弯曲比为2.1,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Co-Si合金 时效处理 弯曲成形性能 织构
下载PDF
金川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的镍钴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袁庆晗 苏本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0-1040,共11页
幔源岩浆形成与演化过程中镍(Ni)、钴(Co)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金川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以Ni、铜(Cu)为主要矿种,Co为伴生,Ni、Co在金川矿床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步变化,然而其Ni/Co比值(36.7)远高于地幔值(18.2)。这表明在金川矿床形... 幔源岩浆形成与演化过程中镍(Ni)、钴(Co)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金川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以Ni、铜(Cu)为主要矿种,Co为伴生,Ni、Co在金川矿床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步变化,然而其Ni/Co比值(36.7)远高于地幔值(18.2)。这表明在金川矿床形成过程中Ni-Co发生了共生分离,但Ni-Co分布特征尚不清楚、其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本文对该矿床中主要矿石矿物的Ni、Co含量及分布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与脉石矿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矿石矿物镍黄铁矿是最重要的含Ni、Co矿物相,其Ni、Co含量均远高于磁黄铁矿、黄铜矿及脉石矿物。对于脉石矿物,Ni在橄榄石、磁铁矿、铬铁矿内的含量依次降低,在斜方辉石与单斜辉石中含量最低。Co则在铬铁矿、橄榄石内含量依次降低,在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磁铁矿中含量最低。在硫化物熔离过程中,Ni在硫化物熔体内相容性更强,更加倾向于进入硫化物熔体,使Ni显著富集于硫化物熔体内,而Co则相对富集于硅酸盐熔体内,由此导致Ni-Co解耦。硫化物冷却结晶过程中,Ni、Co倾向于进入最早结晶的单硫化物固溶体(MSS),并在随后分解作用中集中进入镍黄铁矿内,使镍黄铁矿成为金川矿床中最重要的含Ni-Co矿物相,并使Ni、Co在金川矿床中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在硅酸盐熔体结晶分异过程中,Ni在橄榄石中的相容性最强,Co在铬铁矿中相容性最强,因此Ni倾向于进入橄榄石,而Co倾向于进入铬铁矿,由此导致Ni-Co发生解耦。硫化物熔离、橄榄石堆晶均会造成残余熔体Ni亏损程度高于Co,且Ni在斜方辉石与单斜辉石中相容性高于Co将导致残余熔体随冷却结晶Ni/Co比值逐渐降低,因此在粒间硅酸盐矿物结晶过程中Ni、Co倾向于共生。脉石矿物亚固相下与硫化物熔体反应对于Ni-Co共生分离的影响则与结晶作用完全相反。镍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出溶于硫化物矿浆结晶早期形成的MSS,在不同岩/矿石类型内Ni、Co含量同步变化,表明镍黄铁矿和磁黄铁矿成分可以用来指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过程中硫化物熔体成分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分布 矿石矿物 脉石矿物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
下载PDF
利用NH_(4)Cl焙烧-水浸工艺从低冰镍中提取金属并合成(Ni,Cu,Co)Fe_(2)O_(4)光催化剂
10
作者 牟文宁 顾梦飞 +5 位作者 杜守明 陈宇翔 雷雪飞 陈欢欢 罗绍华 王乐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803-1816,共14页
针对低冰Ni火法冶炼过程能耗高、Co损失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NH_(4)Cl焙烧-水浸联合提取金属,再分离利用金属的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NH_(4)Cl焙烧过程中不同因素对金属提取的影响,并确定了优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和NH_(4... 针对低冰Ni火法冶炼过程能耗高、Co损失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NH_(4)Cl焙烧-水浸联合提取金属,再分离利用金属的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NH_(4)Cl焙烧过程中不同因素对金属提取的影响,并确定了优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和NH_(4)Cl用量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最佳氯化条件为:低冰镍粒径<75μm,焙烧温度500℃,焙烧时间2.5 h,NH_(4)Cl用量250%,O_(2)流速20 mL/min。通过研究温度和时间对金属浸出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浸出条件为:温度90℃,时间2 h,这时Ni、Cu、Co和Fe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7.6%、96.2%、94.5%和29.2%。以浸出液为原料,以α-Fe_(2)O_(3)为载体与其他金属复合,合成了(Ni,Cu,Co)Fe_(2)O_(4)光催化剂。最佳制备条件确定为:沉淀温度25℃,Ni-Cu-Co与Fe的摩尔比1:3。制备的催化剂为40~60 nm的球形纳米颗粒,在120 min内对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率可达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冰Ni 氯化焙烧 (Ni Cu Co)Fe_(2)O_(4)催化剂 光催化性能
下载PDF
2024铝合金阳极氧化、电解着黑色工艺优化及膜的性能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馨 李玉海 张勤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2-44,47,共4页
为了在2024铝合金表面获得结合力好、耐候性好及黑色纯正的阳极氧化膜,首先在硫酸电解液中对2024铝合金进行阳极氧化,之后在Sn-Ni-Cu-Co电解液中进行电解着黑色,采用SEM,XRD,EDS分析膜层的表面形貌、截面特征、成分及膜中的元素分布,优... 为了在2024铝合金表面获得结合力好、耐候性好及黑色纯正的阳极氧化膜,首先在硫酸电解液中对2024铝合金进行阳极氧化,之后在Sn-Ni-Cu-Co电解液中进行电解着黑色,采用SEM,XRD,EDS分析膜层的表面形貌、截面特征、成分及膜中的元素分布,优选了阳极氧化、电解着色电解液的成分;从金属颗粒沉积、氧化还原方面分析了电解着色的机理。结果表明:最佳阳极氧化液配方为100.0 g/L H2SO4,5.0 g/L H3BO3,2.0 g/L(NH4)2SO4,2.0 g/L苹果酸,2.0 g/L MgSO4,1.5 g/L Al2(SO4)3;最佳着色液配方为15 g/L SnSO4,10 g/L NiSO4,10 g/L CuSO4,10 g/L C4H6O4Co,3 g/L FeSO4;在Sn-Ni-Cu-Co电解着色液中,Sn2+,Co2+,Cu2+等通过还原反应以单质的形式沉积于氧化膜层的孔隙或底部,通过多重散射使氧化膜颜色加深,从而得到了黑色的氧化膜;最佳氧化膜颜色为石墨黑,结合力及耐候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铝合金 阳极氧化 电解着黑色 硫酸电解液 Sn-ni-cu-co电解液 膜层性能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天然水体中19种元素
12
作者 黄晶 王晨希 +1 位作者 朱君 姚佳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3年第4期24-29,共6页
建立STD/KED模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天然水体中铍、硼、钛、钒、铬、锰、钴、镍、铜、锌、钼、镉、锑、钡、铊、铅、铁、砷和硒19种元素的分析方法。仪器调谐校准后,样品在线加入锂、钪、铑、铋校准溶液校正,以标... 建立STD/KED模式-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天然水体中铍、硼、钛、钒、铬、锰、钴、镍、铜、锌、钼、镉、锑、钡、铊、铅、铁、砷和硒19种元素的分析方法。仪器调谐校准后,样品在线加入锂、钪、铑、铋校准溶液校正,以标准曲线内标法定量分析。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2.6%~103.6%,质控样品测定值相对标准偏差为0.20%~2.6%(n=6),方法检出限为0.01~0.70μg/L。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节省人力,能满足天然水体中19种元素的同时检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天然水体
下载PDF
东天山图拉尔根、白石泉铜镍钴矿床钴、镍赋存状态及原岩含矿性研究 被引量:127
13
作者 秦克章 丁奎首 +4 位作者 许英霞 孙赫 徐兴旺 唐冬梅 毛骞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4,共14页
图拉尔根、白石泉两处镍铜矿床的发现被认为是近年在新疆地区铜镍找矿中的重大突破,两者均属于和超镁铁-镁铁质杂岩有关的岩浆熔离贯入型矿床,前者更富含钴。矿石中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共生为本矿床及同类矿床之共同特征。文章对... 图拉尔根、白石泉两处镍铜矿床的发现被认为是近年在新疆地区铜镍找矿中的重大突破,两者均属于和超镁铁-镁铁质杂岩有关的岩浆熔离贯入型矿床,前者更富含钴。矿石中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共生为本矿床及同类矿床之共同特征。文章对岩体的含矿性及其中Co、Ni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以等离子质谱对岩体中的Co、Ni、Cu及稀土元素分析和S元素丰度的湿法化学分析,揭示出两处岩体含矿性颇佳。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分析并辅以常规显微镜,查明了Ni、Co两元素主要以独立的硫化物和硫砷化合物状态存在。在图拉尔根矿区发现的钴独立矿物镍辉砷钴矿和钴辉砷镍矿,属于辉砷钴矿和辉砷镍矿的同质多像变种。对此类金属矿物均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为阐明矿床的成矿规律以及扩大找矿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也冀望对将来矿山选、冶方案的优化制定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超镁铁-镁铁杂岩 铜镍硫化物矿床 Co-Ni元素赋存状态 含矿性 图拉尔根 白石泉 东天山
下载PDF
东天山主要铜镍矿床中磁黄铁矿的矿物标型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33
14
作者 丁奎首 秦克章 +5 位作者 许英霞 孙赫 徐兴旺 唐冬梅 毛骞 马玉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东天山是中国最重要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带之一,产有黄山东、黄山、香山、葫芦等大中型铜镍矿床。图拉尔根、白石泉两处镍铜矿床为近年来在新疆地区铜镍找矿中的重大发现,两者均属于与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有关的岩浆熔离-贯入型矿床。矿... 东天山是中国最重要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带之一,产有黄山东、黄山、香山、葫芦等大中型铜镍矿床。图拉尔根、白石泉两处镍铜矿床为近年来在新疆地区铜镍找矿中的重大发现,两者均属于与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有关的岩浆熔离-贯入型矿床。矿物共生组合以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为特征,磁黄铁矿系矿石中最主要组成部分。文章以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分析并辅以常规显微镜,查明这些矿床中磁黄铁矿均系Co、Ni的最主要载体矿物,Co、Ni元素主要以游离状态的硫化物(或硫砷化物)形式存在,如镍辉砷钴矿、钴辉砷镍矿、镍黄铁矿及紫硫镍矿等矿物。它们多以微细包裹体或出溶体形式随机地分布于磁黄铁矿内部,而少量的Co、Ni元素则以类质同像方式存在于磁黄铁矿晶格之中。图拉尔根、白石泉、葫芦三矿床中磁黄铁矿在多型结构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系由两矿床容矿岩石基性程度及成矿温度之差异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磁黄铁矿 标型特征 Co、Ni赋存状态 陨硫铁 图拉尔根铜镍钴矿 白石泉铜镍钴矿 东天山
下载PDF
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Co,Ni和Cu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董德明 纪亮 +2 位作者 花修艺 李鱼 郑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7-251,共5页
研究了在自然水体中培养的生物膜吸附 Co,Ni和 Cu等 3种重金属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 ,并对生物膜吸附各重金属的热力学数据进行了非线性拟合 .结果表明 ,3种重金属的吸附过程均符合 Langmuir吸附等温曲线 .在溶液中重金属浓度 <0 .5... 研究了在自然水体中培养的生物膜吸附 Co,Ni和 Cu等 3种重金属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 ,并对生物膜吸附各重金属的热力学数据进行了非线性拟合 .结果表明 ,3种重金属的吸附过程均符合 Langmuir吸附等温曲线 .在溶液中重金属浓度 <0 .5μmol/L时 ,生物膜对 3种重金属元素的吸附能力顺序是 Co>Cu>Ni;在重金属浓度 >0 .5 μmol/L时 ,顺序是 Cu>Co>Ni.对动力学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的结果表明 ,生物膜对 Co,Ni和 Cu的吸附均在数小时内达到平衡 ,吸附过程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水体 生物膜 吸附 热力学特征 动力学特征 重金属
下载PDF
硫化物沉淀法从氧化镍矿酸浸液中富集有价金属 被引量:25
16
作者 徐彦宾 谢燕婷 +1 位作者 闫兰 杨汝栋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10,共3页
用硫化钠做沉淀剂,常温常压下,从氧化镍矿的酸浸液中沉淀富集Ni、Cu、Co,试验了影响回收率及富集效果的诸多因素,如沉淀剂加入量、沉淀温度、沉淀的酸度。在合适条件下Ni、Cu、Co回收率均大于99%,富集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大量试... 用硫化钠做沉淀剂,常温常压下,从氧化镍矿的酸浸液中沉淀富集Ni、Cu、Co,试验了影响回收率及富集效果的诸多因素,如沉淀剂加入量、沉淀温度、沉淀的酸度。在合适条件下Ni、Cu、Co回收率均大于99%,富集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大量试验,得到相近结果,并用选择比定量表征了Ni、Cu、Co相对于Fe、Al、Mg、Mn、Pb、Zn等金属的富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集 硫化沉淀
下载PDF
铜镍和铜钴合金电极在碱性介质中的光电化学 被引量:13
17
作者 周国定 Kamkin A N 廖强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14-618,共5页
用动电位伏安法对含镍量10%、30%和50%的铜镍合金以及含钴量5.1%、9.7%、15%、25%和40%的铜钴合金电极在硼砂-硼酸缓冲溶液(pH 8.5)中的光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铜镍合金和铜钴合金均显示p-型光响应,铜镍合金的光响应来自Cu2... 用动电位伏安法对含镍量10%、30%和50%的铜镍合金以及含钴量5.1%、9.7%、15%、25%和40%的铜钴合金电极在硼砂-硼酸缓冲溶液(pH 8.5)中的光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铜镍合金和铜钴合金均显示p-型光响应,铜镍合金的光响应来自Cu2O,铜钴合金的光响应来自Cu2O和氧化钴.含镍量10%和30%的铜镍合金电极以及含钴量5.1%铜钴合金电极的最大光电流iph,max均大于纯铜电极,含钴量15%、25%和40%的铜钴合金电极以及含镍量50%的铜镍合金电极由于电极表面相当一部分面积分别被氧化钴和氧化镍所占有,iph,max小于纯铜电极.铜镍合金电极的φv值(电位负向扫描过程中电极表面完全还原为Cu时的电位)负于纯铜电极,而铜钴合金电极的φv值与纯铜电极大致相等,NiO的存在致使铜镍合金表面Cu2O膜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从光电化学角度通过φv和iph,max反映铜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与交流阻抗法测得的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镍合金 铜钴合金 光电化学 金属表面膜 交流阻抗 腐蚀 电极 碱性介质 耐蚀性能 动电位伏安法
下载PDF
脉冲电沉积镍及其合金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艳容 龙晋明 +2 位作者 裴和中 洪建平 石小钊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21,共6页
回顾了近几年来脉冲电沉积在镀镍及Ni-P、Ni-Fe、Ni-Zn、Ni-Co及Ni-Cu等镍合金镀层的应用研究现状,对直流电沉积和脉冲电沉积所得镀层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孔隙率及镀层的晶粒尺寸等进行了比较,并对脉冲电沉积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脉冲电沉积 Ni—Zn Ni—Co Ni—Cu
下载PDF
东天山图拉尔根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岩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被引量:70
19
作者 孙赫 秦克章 +5 位作者 李金祥 徐兴旺 三金柱 丁奎首 惠卫东 许英霞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606-617,共12页
新疆图拉尔根铜镍钴矿产于康古儿塔格—黄山韧性剪切带的北东段,是由硫化物深部熔离成矿为主兼就地熔离、热液叠加成矿多重作用形成的半隐伏矿床。1号岩体以全岩矿化为特征,可分为4个岩相:角闪橄榄岩、辉石橄榄岩、角闪辉石岩、辉长岩... 新疆图拉尔根铜镍钴矿产于康古儿塔格—黄山韧性剪切带的北东段,是由硫化物深部熔离成矿为主兼就地熔离、热液叠加成矿多重作用形成的半隐伏矿床。1号岩体以全岩矿化为特征,可分为4个岩相:角闪橄榄岩、辉石橄榄岩、角闪辉石岩、辉长岩。岩性具有单期岩浆多次脉动上涌成矿特征。岩体m/f值为3.1~4.8,属于铁质超镁铁岩类,且具有低钛、低碱、低Al2O3特征,与黄山—镜儿泉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带岩石化学特征相似。由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过渡族元素蛛网图可知1号和2号岩体具有同源性,并具有互补性,预示2号岩体深部成矿潜力很大,虽然其地表辉长岩矿化微弱。根据横穿1号和2号岩体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图可以看出两个岩体在深部具有同一个岩浆通道,也验证了两岩体属于同一岩浆来源。较低的La/Sm(<2)和Th/Ta值(4.6)表明成矿岩浆为地幔来源,岩体就位时很少受到地壳的混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 图拉尔根Cu-Ni矿 脉动成矿 岩相特征 地球化学 碰撞造山晚期驰张背景
下载PDF
M/(MgO)_y(CeO_2)_(1-y)(M=Ni、Co、Cu)催化剂的催化甲烷燃烧性能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永昕 郭玉华 冀永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8-473,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MgO)y(CeO2)1-y(M=Ni、Co、Cu)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Ni/(MgO)y(CeO2)1-y催化活性与Ce含量的关系,当y=0.9时,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最好.对比研究了(MgO)0.9(CeO2)0.1为载体,负载Ni、Co、Cu活性组分的催化剂催化甲...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MgO)y(CeO2)1-y(M=Ni、Co、Cu)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Ni/(MgO)y(CeO2)1-y催化活性与Ce含量的关系,当y=0.9时,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最好.对比研究了(MgO)0.9(CeO2)0.1为载体,负载Ni、Co、Cu活性组分的催化剂催化甲烷燃烧性能.结果表明,负载Cu的催化剂活性最好,但二次评价后催化剂已烧结;负载Ni的催化剂活性与负载Cu的催化剂相差不大,且稳定性最好,经1000℃焙烧的Ni/(MgO)0.9(CeO2)0.1催化剂比表面仍有14.32m·2g-1,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很好的热稳定性;负载Co的催化剂活性不如前两者,稳定性居中,但比表面降低得最少,抗烧结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催化燃烧 (MgO)3(CeO2)1-载体 Ni、Co、Cu活性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