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纹状体病变后黑质继发变性10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柏龄 杨妙雄 +1 位作者 陈文伙 陈跃鸿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13期124-125,共2页
目的:探讨纹状体病变后黑质继发变性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变化。方法:分析纹状体病变患者10例的颅脑磁共振资料。结果:纹状体病变后黑质继发变性在MRI上表现为在纹状体病变同侧的黑质异常信号,T1WI上信号减低或相等,T2WI上信号增高,在DWI、F... 目的:探讨纹状体病变后黑质继发变性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变化。方法:分析纹状体病变患者10例的颅脑磁共振资料。结果:纹状体病变后黑质继发变性在MRI上表现为在纹状体病变同侧的黑质异常信号,T1WI上信号减低或相等,T2WI上信号增高,在DWI、FLAIR上表现为高信号。结论:纹状体病变后可出现黑质继发变性,这种变性在MRI上有特征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 黑质变性 磁共振
下载PDF
大鼠纹状体炎症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霍洁 张进禄 +1 位作者 董晓燕 郭伟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7年第5期460-464,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脂多糖诱导的纹状体炎症对大鼠行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研究选用雄性8周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ormal...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脂多糖诱导的纹状体炎症对大鼠行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研究选用雄性8周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ormalsaline,NS)和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组,每组20只,经脑立体定位法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入大鼠双侧纹状体。记录用药前、用药后1w、2W、4w、8w、16W各时间点30min行为,经动物行为轨迹分析软件(ethovisionsoftware)计算30min运动距离和平均运动速度。用药8周、16周麻醉后处死大鼠,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形态变化,并半定量检测分析TH阳性细胞数量变化。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方法检测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及其代谢产物3,4-二羟苯乙酸(dihydroxypheny-laceticacid,DOPAC)的含量。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在给药后运动距离及速度呈进行性下降,16W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30rain运动距离及平均运动速度均减少约43%。黑质TH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黑质TH阳性细胞随给药时间延长进行性减少,16w时实验组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对照组减少了近60%(P〈0.05)。HPLC结果显示8w、16w实验组纹状体多巴胺含量较对照组减少分别为35%、56%,与TH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结论纹状体炎症可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能够模拟出帕金森病行为及病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纹状体 黑质 炎症 多巴胺能神经元
下载PDF
胚鼠黑质细胞分别移植于帕金森病模型鼠纹状体和侧脑室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刘仁刚 周洁萍 +1 位作者 余达经 刘云华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3期74+275-277,275-277,共4页
胚鼠黑质细胞悬液分别移植于帕金森病(PD)鼠纹状体和侧脑室。移植后两组动物的Apomorphine诱导旋转行为均得到极明显改善,移植细胞生长发育良好。移植细胞和宿主细胞间的信息联系,在纹状体内可能以突触传递方式为主。... 胚鼠黑质细胞悬液分别移植于帕金森病(PD)鼠纹状体和侧脑室。移植后两组动物的Apomorphine诱导旋转行为均得到极明显改善,移植细胞生长发育良好。移植细胞和宿主细胞间的信息联系,在纹状体内可能以突触传递方式为主。侧脑室内移植的黑质细胞,相当于人工放置的“接触脑脊液神经元”,可能主要通过非实触传递方式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质细胞 移植 帕金森病 纹状体 侧脑室
下载PDF
针刺调节大鼠在脑卒中痉挛状态下黑质纹状体内相关神经兴奋-抑制因子受体的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郭斌 岳增辉 +4 位作者 谢志强 谢丽娜 王彭汉 陈乐乐 朱小珊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201-3203,共3页
目的:探究针刺对脑卒中痉挛状态(SCA)大鼠大脑黑质纹状体中神经兴奋-抑制因子(Glu-GABA)含量与表达的调节作用,从而论证针刺对SCA的治疗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针刺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运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 目的:探究针刺对脑卒中痉挛状态(SCA)大鼠大脑黑质纹状体中神经兴奋-抑制因子(Glu-GABA)含量与表达的调节作用,从而论证针刺对SCA的治疗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针刺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运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第1天开始治疗,连续3d。以Zealonga评分评价模型和针刺疗效,首先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大脑黑质中Glu、GABA的含量,然后运用RT-PCR法检测黑质中mGluR1a、GABABR1 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前,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Zealonga评分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较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GABA含量显著降低而Glu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GABA含量升高而Glu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GABABR1 mRNA的表达显著减少而mGluR1a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GABABR1 mRNA表达增强而mGluR1a mRNA表达减弱(P<0.05)。结论:针刺可调节大脑黑质中Glu和GABA的表达使其逐渐接近正常水平,说明了针刺对SCA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痉挛状态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黑质纹状体 针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