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cient River in the Houjiayao Site, Nihewan Basin and Its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ical Significance
1
作者 LI Xiang LI Lei +2 位作者 HUANG Huafang WANG Jian ZHANG Congco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8年第1期50-56,60,共8页
Lying on the northwest of Nihewan Basin, Houjiayao Site was discovered 40 years ago. But there is still a controversy about the existence ag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oujiayao ancient human. Based on the geologi... Lying on the northwest of Nihewan Basin, Houjiayao Site was discovered 40 years ago. But there is still a controversy about the existence ag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oujiayao ancient human.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electrical resistivity sounding and altitude measuring, authors of this paper attempt to do a research on stratigraphic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river in Houjiayao Site, and to interpret the above problem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An ancient river, which came from Xionger Mountain in the north of the Site, developed in Houjiayao Site, and its width was more than 1 km. The ancient river formed before 240 ka B.P., and disappear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its developing history ran through the entire living stage of Houjiayao ancient human.(2) The Site cultural relics were not buried in the lacustrine facies, but in the oxbow lake sediments of the ancient river and clay layer which laid on the oxbow lake sediments unconformably during the period of 224-161 ka B.P., and it indicated that the Houjiayao ancient people lived here for as long as 60 ka years.(3) The Site looked like a wide armchair faced southeast, and it provided a relatively mild and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ancient. The ancient river provided the ancient human with water, and the superior eco-environment also provided plentiful food for the ancient human. Xionger Mountain was not only the source of the ancient river, but also the producing area for high quality stone materials. The old river carried stone materials to the Site, making it easier to make stone implements. Hence, the ancient human, who lived in cold weather, we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better habitats such as the Houjiayao Site near the ancient river.(4) The old river embedded in the lacustrine facies, so the content of silt was high, and it was feculent. And the water of the oxbow lake near Houjiayao Site was clear and slow. What's more, with plentiful plants, the oxbow lake was a preferred place for all kinds of animals to get food and water. But the geomorphologic features of this oxbow lake made it hard for animals to escape when faced with dangerous situations. So ancient human had a better chance to get food from hunting near the oxbow lake than in othe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设计 艺术设计 设计方案
下载PDF
Origin of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in Nihewan Basin
2
作者 De-Chen Su Ai-Ping Sun +2 位作者 Zhao-Li Li Song-Yong Chen Zhen-Jie Wu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2年第3期332-359,共28页
The Nihewan Basin is a rift basin at the junction of northern Shanxi Province and northwestern Hebei Province in north China.The basin is known for its rich paleontological fossils and ancient human remains.There are ... The Nihewan Basin is a rift basin at the junction of northern Shanxi Province and northwestern Hebei Province in north China.The basin is known for its rich paleontological fossils and ancient human remains.There are also abundant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SSDS)in the thick lacustrine sediments.Previously,most SSDS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ice-edge features or ignored entirely.Recently,the authors have carried out several field surveys in the Nihewan Basin and found that many SSDS are sandwiched between normal lacustrine strata at multiple sections.In the excavation pit at the 10th Locality of Maliang Site(ML10),10 horizontal SSDS layers and two vertically developed geological features have been identified.Based on genesis analysis and related criteria,these features a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cryoturbation-triggered SSDS and earthquake-triggered SSDS.Among them,a special type of ancient ice-wedge pseudomorph(SSDS-8)of ML10 is recognized in the basin for the first time.The other 9 horizontal SSDS are mainly caused by earthquake-triggered liquefaction and slumping.They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14 seismic event layers.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 Nihewan Basin is very strong and frequent,and there were cold periods in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basin.At the same time,the SSDS with distinc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abl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in the basin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hewan basin Soft-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SSDS) PALEOEARTHQUAKE Freezing-and-thawing Ice-wedge Palaeolithic site
原文传递
Paleomagnetic dating of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12
3
作者 WANG Hongqiang1,2, DENG Chenglong1, ZHU Rixiang1 & XIE Fei3 1. Paleomagnetism and Geochronology Laboratory (SKL-L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 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2. 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3. Hebei Province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3期295-303,共9页
Rock magnetic and magneto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s on a lacustrine sequence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ern China, which bears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ndicate that the dominant magnetic mineral and remanenc... Rock magnetic and magnetostratigraphic investigations on a lacustrine sequence in the Nihewan Basin, northern China, which bears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ndicate that the dominant magnetic mineral and remanence carrier contained in the sediments is magnetite. While hematite co-exists with magnetite in some portions of the Cenjiawan sequence, where characteris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s are carried by both magnetite and hematite. Measurements of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onfirm that the Cenjiawan sequence has preserved 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is suitable for magnetostratigraphic study. Paleomagnet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is formed just posterior to the Punaruu normal event, which is dated at about 1.1 Ma. Combined with the paleomagnetic results of the Donggutuo, Xiaochangliang and Majuangou sec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early humans were occupying the Nihewan Basin around 1.6, 1.3 and 1.1 Ma. This integrated result is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ing the ability of migration and adaptation to the envi- ronment of early hum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hewan basin Early Pleistocene Cenjiawan PALEOLITHIC site paleomagnetism.
原文传递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ominids at the Donggutuo site,Nihewan Basin 被引量:7
4
作者 PEI ShuWen LI XiaoLi +2 位作者 LIU DeCheng MA Ning PENG F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21期3896-3904,共9页
The Donggutuo site, situated in the east margin of Nihewan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leolithic sites in China, characterized by the longest excavation seasons and the most abundant cultural remains recover... The Donggutuo site, situated in the east margin of Nihewan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leolithic sites in China, characterized by the longest excavation seasons and the most abundant cultural remains recovered in the region. Based on well-constructed sporopollen, sediment grain size analysi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iron oxide analysis of the 2000―2001 excavated section, four stage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Nihewan Beds are identified by the authors. The results indicate four major stages of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from 1) warm and humid forest grass to 2) temperate and humid forest grass to 3) temperate and dry forest grass to 4) warm and humid forest, which is suitable for hominid occupation. The changes correspond to the stages of lak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The environment after the lake died out away has been cold and dry boschveld. The hominid activities at the site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Pleistocene (1.10 Ma),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early three environmental stages. Therefore,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early hominids adapted to the relatively low lake level episodes through activities involving sporadic stone tool making, procuring of raw materials for tools, concentrating stone artifacts, and hunting and butchering.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regar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inid occu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s well as the adaptive behaviors of early humans at the Donggutuo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居住环境 原始人类 网站 旧石器时代 早期人类 文化遗迹 粒度分析
原文传递
Tectonically-controlled infilling of the eastern Nihewan Basin,North China,since the middle Pleistocene 被引量:2
5
作者 HAN ZhiYong LI XuSheng +3 位作者 WANG Yong WANG XianYan YI ShuangWen LU HuaY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7期1378-1389,共12页
关于 Nihewan 盆的更新世进化的性质和原因有重要争论,诺思中国。我们在二个主要地点, Hutouliang 和 Donggou 学习了东方 Nihewan 盆沉积外形。领域观察的联合和沉积谷物尺寸分发的大小被用来重建自从中间的更新世,和光学地刺激的... 关于 Nihewan 盆的更新世进化的性质和原因有重要争论,诺思中国。我们在二个主要地点, Hutouliang 和 Donggou 学习了东方 Nihewan 盆沉积外形。领域观察的联合和沉积谷物尺寸分发的大小被用来重建自从中间的更新世,和光学地刺激的光大小,沉积环境的顺序被用来标明日期沉积。我们的结果显示一个浅湖沿着 Sanggan 河占据了盆中心,以前可能在完全消失前持续 440 kyr 直到 ~~ 340 kyr 以前。它被结束了 ~ 的河统治沉积累积的一个阶段接替 30 kyr 以前。我们建议峡的形成源于亲戚沿着 Liulengshan 差错 ~ Niuxin 山高举 140 kyr 以前。不管多么 ~ 30 kyr 以前,差错可能变得不活跃, Shixia 附近的河 downcutting 不再是由亲戚的偏移量高举,它从那时起在 Nihewan 盆从免职引起了移动到剥光。paleolake ~ 的消失 340 kyr 以前可以是盆 infilling 的进行中的过程的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中更新世 华北地区 构造控制 加密 沉积物 沉积环境 粒度分布
原文传递
Magnetostratigraphic dating of the Hougou Paleolithic site in the Nihewan Basin,North China 被引量:2
6
作者 ZUO TianWen CHENG HongJiang +2 位作者 LIU Ping XIE Fei DENG ChengL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1期1643-1650,共8页
The fluvio-lacustrine sedimentary sequences in the Nihewan Basin,northern China,are important for studying Quaternary land mammal evolution and Paleolithic settlements in the high-latitude temperate East Asia.Here we ... The fluvio-lacustrine sedimentary sequences in the Nihewan Basin,northern China,are important for studying Quaternary land mammal evolution and Paleolithic settlements in the high-latitude temperate East Asia.Here we report new magnetostratigraphic results that constrain age of the Hougou Paleolithic site in this basin.Magnetite and hematite were identified as carriers of the characteris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s,with the former being dominant.Magnetic polarity stratigraphy shows that the Hougou sequence recorded the very late Matuyama reverse chron and the Brunhes normal chron.The age of the Hougou Paleolithic site was estimated to be 395 ka based on an averaged rate of sediment accumulation.The combination of our magnetostratigraphy and previously published chronological data for early Paleolithic or human sites in the high-latitude northern China may document a persistent colonization of the hostile high-latitude areas of the eastern Old World during the middle-early 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 泥河湾盆地 地层年代学 中国北方 磁性地层 湖泊沉积序列 高纬度地区 网站
原文传递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2016-2019年发掘简报
7
作者 高星 张月书 +3 位作者 李锋 陈福友 王晓敏 仪明洁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21,共16页
泥河湾盆地内埋藏有诸多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研究古人类扩散、适应和技术演化的重要区域。东谷坨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的东缘,丰富的文化遗物为研究石器技术和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证据。在2016-2019年的发掘中,发掘团队将原来的6A-6E五... 泥河湾盆地内埋藏有诸多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研究古人类扩散、适应和技术演化的重要区域。东谷坨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的东缘,丰富的文化遗物为研究石器技术和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证据。在2016-2019年的发掘中,发掘团队将原来的6A-6E五个文化层进一步划为八个文化层,共出土编号石制品6800余件、化石4100余件。本文重点对6A2和6C1两个主要文化层的出土标本进行初步报道。石制品原料均以遗址周边分布的燧石为主,质量相对较高的石料被优选。锤击石核与石片、砸击石核均有发现;尝试石核和多面多向剥片的石核是主要类型。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多为单刃。两个文化层的石制品类型与技术存在一定差异,如:6A2层石核转向频率更高、双刃石器比例更高,而6C1层锯齿刃器比例高于6A2层等,但总体上呈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对简单的剥片与加工模式。可鉴定动物化石种类不多,少量骨骼上有疑似人工砍砸的痕迹。本次发掘出土的材料为解释盆地内早更新世人类的石器技术和行为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理解早期人类对原料资源的利用方式、流动性组织等提供了重要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东谷坨遗址 旧石器时代早期 石器技术 原料利用
下载PDF
河北泥河湾盆地西白马营遗址1985-1986年出土的石制品
8
作者 周振宇 王法岗 关莹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6,共12页
西白马营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于1985年调查发现并进行了试掘;次年正式发掘并获取了石制品、骨制品、动物化石等丰富的文化遗物。铀系法测年遗址距今约1.8万年,推测为临时石器加工场所。石器技术属于中国北方的小型石片石器传统。新... 西白马营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于1985年调查发现并进行了试掘;次年正式发掘并获取了石制品、骨制品、动物化石等丰富的文化遗物。铀系法测年遗址距今约1.8万年,推测为临时石器加工场所。石器技术属于中国北方的小型石片石器传统。新的田野工作和测年数据表明,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我们对1985年试掘及1986年正式发掘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类型划分及技术分析,并结合最新的年代测定结果,对遗址文化面貌及属性进行了重新厘定及研究成果重要性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 西白马营遗址 石制品 技术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人类的适应行为
9
作者 裴树文 徐哲 +2 位作者 叶芷 马东东 贾真秀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9,共21页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1.25-0.7 MaBP)是晚新生代最重要的气候变化时段之一。该时期大陆内部干旱化加剧,北半球冬季温度迅速下降,动植物群发生变化,对古人类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泥河湾盆地发育我国北方第四纪典型的河湖相沉积体...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1.25-0.7 MaBP)是晚新生代最重要的气候变化时段之一。该时期大陆内部干旱化加剧,北半球冬季温度迅速下降,动植物群发生变化,对古人类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泥河湾盆地发育我国北方第四纪典型的河湖相沉积体系,其间富集众多早-中更新世旧石器时代遗址,是探讨更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行为的关键区域。本文选取盆地内岑家湾台地飞梁、麻地沟、岑家湾和东谷坨等重要遗址,通过多指标的统计分析,解读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古人类的适应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古人类获取石器原料的途径,不同遗址利用者对不同原料的选择和利用主要和遗址距离原料的远近有直接关系,而针对不同原料类型采取的差异化开发策略,预示着古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尽管锤击法是古人类常用的剥片技术,但是砸击技术可能与本地原料质量具有更直接的关系;作为锤击法的有效补充,砸击技术的运用或许与古人类的认知水平提高存在关联。石核和石片的特征表明,该时期古人类对石核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提高,剥片技术多样化,灵活性增强,展示了计划性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优质燧石原料的青睐一直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主要策略,该时期修理类产品不仅种类增多,加工方式多样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加工精细的小型刮削器、钻、尖状器、凹缺器、齿状器和多边修理工具等产品增多指示对多种功能的适应,暗示古人类对区域生态景观多元化的积极响应。古人类灵活的技术多样化策略可能与其认知水平的提高存在关联,而气候与环境波动造成的生存压力等多方面叠加因素,可能共同作用于古人类的认知行为上,促使人类调整技术,适应多变的区域环境。本研究对探讨泥河湾盆地更新世古人类生存行为演化与环境关系、人类对东亚高纬度半干旱区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中更新世 气候转型期 人类适应行为 环境变动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下马碑遗址2013年发掘简报
10
作者 王法岗 杨石霞 +11 位作者 葛俊逸 岳健平 赵克良 Andreu Ollé 李文艳 杨海勇 刘连强 关莹 谢飞 Francesco d’Errico Michael Petraglia 邓成龙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6,共14页
下马碑遗址位于广义泥河湾盆地南部的蔚县盆地中东部,是坐落于壶流河二级阶地上的一处旷野遗址。201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出丰富的遗物和遗迹现象;2018年起,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完成了遗址地层年代、埋... 下马碑遗址位于广义泥河湾盆地南部的蔚县盆地中东部,是坐落于壶流河二级阶地上的一处旷野遗址。201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出丰富的遗物和遗迹现象;2018年起,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完成了遗址地层年代、埋藏过程、古环境和出土文化遗存的系统性多学科研究工作。该遗址发掘揭露面积12 m^(2),地层剖面深度约为290 cm,自上而下分为7个地层单位,其中第6层为原地埋藏的主文化层,基于光释光与^(14)C测年并经贝叶斯模型计算为距今4.1~3.9万年。本文对下马碑第6层出土的各类遗物与遗迹进行系统报道,主要包括382件石制品、445件动物化石碎片、1件骨器和1套赭石颜料加工遗存,以及1处火塘。该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再现了距今4万年前东亚早期现代人加工、使用赭石颜料和复合工具的生活图景,更新了国际学术界对东亚早期现代人行为适应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下马碑遗址 装柄 赭石 早期现代人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振 王莹 李月丛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198,共15页
泥河湾盆地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区域。本文根据已公开发表的泥河湾盆地阳原和蔚县地区65处旧石器遗址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探讨了更新世不同时期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 泥河湾盆地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区域。本文根据已公开发表的泥河湾盆地阳原和蔚县地区65处旧石器遗址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探讨了更新世不同时期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早更新世时期遗址主要分布在岑家湾台地北部边缘区,年代在1.8-1.0 MaBP;中更新世之后,遗址分布范围明显扩大,晚更新世时期,遗址分布模式改为集中分布于河流两岸阶地。2)在早-中更新世,80%以上遗址处在低地球轨道偏心率期,70%以上处在温暖的间冰期。3)遗址的植被多为以蒿属、藜科占优的草原或森林草原。4)晚更新世时期,随着古人类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石器技术的进步和火的使用,在寒冷的冰期时段,古人类也可以在泥河湾盆地很好地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旧石器时代 人类活动 环境特征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火山角砾岩原料的热处理实验
12
作者 仝广 李锋 +2 位作者 赵海龙 闫晓蒙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0,共10页
泥河湾盆地内发现了众多以精致楔形细石核为特色的细石器遗址。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对此类石制品组合进行了技术、类型等方面的研究,但其石料来源、石料是否经过热处理等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本文开展了盆地内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常... 泥河湾盆地内发现了众多以精致楔形细石核为特色的细石器遗址。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对此类石制品组合进行了技术、类型等方面的研究,但其石料来源、石料是否经过热处理等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本文开展了盆地内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常用原料火山角砾岩的调查和热处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六棱山基岩中的火山角砾岩,直接使用时,难以满足楔形细石核压制剥片对原料品质的要求;经过600°C的热处理后,其抗力性降低、延展性提高,剥片性能显著提高,可很好地进行楔形细石核的系统压制剥片。基于实验观察,同时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对下卜庄遗址的相关材料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了石料热处理行为的线索。对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开展系统的石料热处理研究,有望揭示盆地内古人类对石料热处理的复杂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泥河湾盆地 热处理 细石叶 实验考古学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哺乳动物破碎长骨反映的古人类行为
13
作者 王晓敏 刘连强 +3 位作者 陈国鹏 李锋 谢飞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5,共15页
马圈沟遗址是东北亚地区年代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现已发现并确认距今1.76~1.26 Ma之间的17个不同阶段的文化层,为探讨早更新世东北亚地区最早人类的扩散与生存适应方式提供了关键材料。本文以距今1.... 马圈沟遗址是东北亚地区年代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现已发现并确认距今1.76~1.26 Ma之间的17个不同阶段的文化层,为探讨早更新世东北亚地区最早人类的扩散与生存适应方式提供了关键材料。本文以距今1.66 Ma的马圈沟遗址第3文化层2001~2003年出土的大、中型哺乳动物长骨为研究材料,开展骨骼破碎方式的分析。研究表明,这批长骨化石以残段及残片为主,通过对它们的断口形态和质地,特别是破裂断口的角度进行测量、统计以及分析,发现大多数长骨是在新鲜状况下破裂的,而古人类很可能是敲碎骨骼和取食骨髓的主体;食肉类动物也造成了一些骨骼的破裂,但应该发生在古人类的行为之后。本文是首次对中国北方早更新世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破碎方式进行的系统分析,为讨论早更新世古人类与食肉类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泥河湾盆地 埋藏学 破碎长骨 人类行为
下载PDF
华北泥河湾盆地铺路哺乳动物群的磁性地层学定年
14
作者 李嘉皓 刘平 高显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5-240,共16页
华北泥河湾盆地的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地层,产出了十分丰富的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记录了早期人类活动以及晚上新世以来哺乳动物群的演化过程.作为广义泥河湾动物群之一,铺路动物群化石点位于盆地内的壶流河东侧,含有晚上新世及早更新... 华北泥河湾盆地的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地层,产出了十分丰富的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记录了早期人类活动以及晚上新世以来哺乳动物群的演化过程.作为广义泥河湾动物群之一,铺路动物群化石点位于盆地内的壶流河东侧,含有晚上新世及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本文结合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对含铺路哺乳动物化石的河湖相沉积物,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及高分辨率的磁性地层学研究,旨在对铺路哺乳动物群进行精确定年.结果表明,铺路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的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磁赤铁矿和赤铁矿,平均粒度以准单畴为主.铺路剖面河湖相沉积物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Brunhes normal chron)早期、松山负极性时(Matuyama reverse chron)、高斯正极性时(Gauss normal chron)和吉尔伯特负极性时(Gilbert reverse chron)晚期,铺路动物群产出在留尼旺(Réunion)地磁漂移之前,凯纳(Kaena)负极性亚时之后,年代约为3.0~2.2 Ma.本研究结果将广义泥河湾动物群的年代下限延至约3.0 Ma.此外,结合泥河湾盆地古气候学及古环境学研究结果,表明在上新世与更新世过渡期间,泥河湾动物群的演化受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更适应干旱寒冷的生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磁性地层学 泥河湾动物群 铺路动物群 晚上新世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鱼咀沟1号地点2017-2018年发掘出土的石制品
15
作者 刘连强 蒲昱晓 +1 位作者 侯佳岐 王法岗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4,共15页
马圈沟遗址鱼咀沟1号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缘,大田洼台地的北坡,为该遗址最北的一处地点,2017-2018年发掘80 m2,发现7个文化层、4个化石层,发现207件石质标本和一部分动物化石。石制品152件,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残废品以... 马圈沟遗址鱼咀沟1号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缘,大田洼台地的北坡,为该遗址最北的一处地点,2017-2018年发掘80 m2,发现7个文化层、4个化石层,发现207件石质标本和一部分动物化石。石制品152件,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残废品以及备料等,其中石器包括刮削器、凹缺器、尖状器、钻器、砍砸器等,具有中国北方小石器工业的典型特征。原料主要为燧石(39.6%),其次是白云岩(27.5%)与硅质灰岩(19.3%),最后是玄武岩等其他岩类(13.6%)。遗址埋藏于早更新统泥河湾组的地层内,第4、第7文化层分别与马圈沟遗址第I、第III文化层对应,年代分别为距今155万年、166万年,整体年代处于距今166-150万年之间。该地点地层序列清晰,年代古老明确,文化层序众多,文化遗物丰富,进一步丰富了马圈沟遗址早更新世古人类的文化序列,为探索东亚地区早期人类的出现与演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马圈沟遗址 石制品 早更新世 小石器工业
下载PDF
河北省泥河湾盆地石沟遗址C区发掘简报
16
作者 赵云啸 仝广 +1 位作者 涂华 赵海龙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石沟遗址是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大田洼台地北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于1996年。201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在遗址C区进行发掘,出土51件砾石、249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碎屑。石制品的大小、... 石沟遗址是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大田洼台地北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于1996年。201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在遗址C区进行发掘,出土51件砾石、249件石制品和少量动物化石碎屑。石制品的大小、风化和磨蚀程度表明,遗址曾受到较弱水流的干扰后被迅速埋藏。石制品原料以白云岩、燧石和安山玢岩为主,类型有石核、石片类(完整和不完整石片)、断块、碎屑和石器类(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和使用石片)。剥片和修理技术均以锤击法为主;仅发现的1件砸击石片表明可能也存在砸击技术;石器加工较为简单,显示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的技术特征。石沟遗址C区的发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早更新世遗址的石器工业,探索旧石器时代早期古人类生存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早更新世 旧石器时代早期 石沟遗址
下载PDF
山西天镇辛窑子早更新世马科化石新材料
17
作者 董为 白炜鹏 +1 位作者 刘文晖 张立民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244,共33页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的研究系统记述了马科化石的5个种,加上此前曾记述过的1个种,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的研究系统记述了马科化石的5个种,加上此前曾记述过的1个种,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产出的马科化石至少有6个种。其中古马型马有4种: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德氏马(E.teilhardi)、黄河马(E.huanghoensis)和古马(E.stenonis);两种三趾马: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和山西近三趾马(H.(Plesiohiparrion)shanxiense)。研究表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新出现的古马型马的多样性是显著的,仅在辛窑子动物群中就有4种。而延续到早更新世的三趾马这些新近纪残留类群在辛窑子动物群中仍然有两个种。三门马和中国长鼻三趾马是早更新世期间真马与三趾马共存的最典型代表。它们在中国的产出地点很多,分布也较广,并有较大幅度的重叠。辛窑子动物群中马科化石种类的多样性表明它们所依赖摄食的植被也应存在较大的多样性。高冠的颊齿和发育的白垩质及完全臼齿化的前臼齿指示这些马科种类食物粗糙,很可能是单子叶草类。它们的栖息地应为草原草甸环境,且其范围较大,以便满足6个马科种类在那里摄食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天镇辛窑子沟 泥河湾盆地 早更新世 泥河湾层 马科
下载PDF
蔚县盆地吉家庄旧石器遗址动物骨骼的埋藏学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雨薇 张乐 +1 位作者 叶芷 裴树文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9-372,共14页
泥河湾盆地南部蔚县盆地区域的河湖相地层发育良好,并保存有丰富的考古材料与人类活动信息,在研究我国北方中更新世人类演化与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对蔚县盆地吉家庄遗址群4个地点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了初步埋藏学观察与研究。结... 泥河湾盆地南部蔚县盆地区域的河湖相地层发育良好,并保存有丰富的考古材料与人类活动信息,在研究我国北方中更新世人类演化与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对蔚县盆地吉家庄遗址群4个地点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了初步埋藏学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A与D地点的动物骨骼数量较少,反映的埋藏信息有限,不作为本文主要讨论对象;E地点出土的部分动物骨骼带有异地埋藏的特点,人类行为信息可能受到干扰,变得模糊;B地点动物化石接近原地埋藏,中更新世古人类应该是该地点动物资源的初级利用者与动物骨骼富集的主要动因。分析表明,B地点古人类于原地对大中型食草动物进行了肢解、割肉与敲骨取髓等多种活动,随后食肉动物又利用了这些动物骨骼的剩余营养成分,但动物骨骼数量与组成说明古人类在此地点的生存活动是短暂且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考古学 埋藏学 中更新世 吉家庄 泥河湾盆地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东谷坨遗址6A2层的形成过程
19
作者 张月书 李锋 +2 位作者 陈福友 仪明洁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74,共14页
东谷坨遗址是泥河湾盆地内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其文化层以河湖相堆积为主,大量的文化遗物在埋藏过程中会受到流水等自然作用的影响,明确遗址的形成过程、了解遗物在埋藏过程中被改造的程度是我们开展其他各项研究的基础。2016-202... 东谷坨遗址是泥河湾盆地内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其文化层以河湖相堆积为主,大量的文化遗物在埋藏过程中会受到流水等自然作用的影响,明确遗址的形成过程、了解遗物在埋藏过程中被改造的程度是我们开展其他各项研究的基础。2016-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东谷坨遗址T1区域开展了新的发掘,通过此次发掘,我们将原6A文化层划分为2个亚层。其中6A2为粗砂砾石堆积,显示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但该层出土的多数石制品表面新鲜,并未显示出受高能水流的改造或被长距离搬运的特征。鉴于此,我们以探讨搬运改造石制品所形成破损特点为目的设计并实施了模拟搬运试验,开展了遗址内沉积物、石制品特征等多指标分析探讨遗址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6A2层的多数石制品并非由高能水流搬运而来,而是粗砂砾石堆积在遗址形成后,古人类活动于其上所遗留,此层石制品显示了原地埋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更新世 泥河湾盆地 东谷坨遗址 模拟搬运实验 遗址形成过程
下载PDF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年代学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帆 贺茂勇 +1 位作者 李斌 罗家馨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3期272-283,共12页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考古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重点。泥河湾盆地,是我国古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泥河湾盆地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正处于现代人起源、扩散的关键时期,为解决我国甚至东亚的现代人起源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前人...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考古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重点。泥河湾盆地,是我国古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泥河湾盆地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正处于现代人起源、扩散的关键时期,为解决我国甚至东亚的现代人起源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前人对遗址进行过多次系统挖掘,开展了一系列不同方法的年代学工作,然而其文化层年代却有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文化层的年代进行系统总结,通过对前人用不同测年方法获得年代进行综合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测定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文化层的年代差距过大,难以确定文化层的年代。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文化层的年代的不确定,严重影响了众多学者对于我国现代人起源的进一步研究。年代测量方法虽然众多,但是不同测年方法,有着不同的测年区间,因此后期需要根据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年代区间来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并使用不同材料来进行对比分析获得最为准确的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 泥河湾盆地 古人类起源 年代学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