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格搜索定位方法的准确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为例
1
作者 张风雪 胡莉娅 李昱 《四川地震》 2024年第2期24-28,共5页
地震位置的准确度是开展高精度壳幔结构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地震台站间距的稀疏性,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位置存在较大的水平误差,其深度的不确定性更是其水平不确定性的数倍之多,地震位置准确度还未达到开展高精度结构研究的要求。因此,... 地震位置的准确度是开展高精度壳幔结构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地震台站间距的稀疏性,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位置存在较大的水平误差,其深度的不确定性更是其水平不确定性的数倍之多,地震位置准确度还未达到开展高精度结构研究的要求。因此,研究学者需要综合分析多种影响因素且对地震位置进行合理优化后,才可利用它获得较为可靠的壳幔结构。本研究以2019年长宁M_(S)6.0地震为例,使用基于正演的网格搜索定位方法,定性验证了不完备的方位角和难以准确识别的S震相走时会对震源位置的准确性产生较大影响,定量分析了观测数据量和速度模型与震源深度间的制约关系,这些影响因素基本遵循前人已获得的认知准则。另外,该次研究还发现BJT和ZYT地震台站可能存在较大的授时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定位 长宁ms6.0地震 定位准则
下载PDF
云南及邻区M_(S)≥6.0强震中短临动态跟踪综合预测方案
2
作者 杨芬 《四川地震》 2024年第2期29-34,共6页
选取云南1992年1月至2021年8月应震效果通过R信度检验的11条地下流体前兆指标及2条地震学指标。利用数学模型对单项异常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并建立了预测阈值,为云南M_(S)≥6.0强危险区预测提供参考。利用分级预警模式建立了中期(T≤6个月... 选取云南1992年1月至2021年8月应震效果通过R信度检验的11条地下流体前兆指标及2条地震学指标。利用数学模型对单项异常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并建立了预测阈值,为云南M_(S)≥6.0强危险区预测提供参考。利用分级预警模式建立了中期(T≤6个月)和短临(T≤3个月)预测模型。通过研究1992年1月至2021年8月云南M_(S)≥6.0强震前小震空间活动特征,结果显示:M_(S)≥6.0强震危险区与强震前1~3年ML≥4.0地震有序活动区域相关,强震危险区位于或者邻近ML≥4.0地震有序活动区域;ML≥4.0地震有序活动呈现出围空、密集区和条带三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及邻区 m_(s)≥6.0地震 综合预测 中短临预测 危险区预测
下载PDF
四川泸县M_(s)6.0地震极震区无人机影像震害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肖本夫 张露露 +3 位作者 陈波 毛利 孟凡馨 宴金旭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1-308,共8页
利用无人机平台及倾斜摄影系统对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极震区部分区域进行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了群体建筑物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典型建筑物震害和遇难人员周边环境进行解析,初步分析了本次房... 利用无人机平台及倾斜摄影系统对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极震区部分区域进行无人机倾斜摄影,构建了群体建筑物高分辨率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典型建筑物震害和遇难人员周边环境进行解析,初步分析了本次房屋震害和人员遇难原因,为地震现场震害调查、地震烈度评定及灾情研判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 m_(s)6.0 地震 倾斜摄影 震害调查 三维模型
下载PDF
马尔康M_(S)6.0震群地震烈度分布与房屋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梁远玲 肖本夫 +3 位作者 毛利 代友林 刘洋 杨璐遥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1期28-35,共8页
通过对2022年6月10日马尔康M_(S)6.0地震震群灾区实地调查,确定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灾区最高烈度为Ⅷ度,灾区面积5719 km^(2)。灾区内调查的77个房屋建筑点主要为藏式石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各烈度区内不同结构... 通过对2022年6月10日马尔康M_(S)6.0地震震群灾区实地调查,确定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灾区最高烈度为Ⅷ度,灾区面积5719 km^(2)。灾区内调查的77个房屋建筑点主要为藏式石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各烈度区内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震害现象进行了整理,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抗震能力与震害原因。结果显示:①藏式石木结构房屋占比最大且破坏最严重,该结构房屋建造材料、工艺较差,在高烈度区房屋震害主要表现为倒塌或局部垮塌现象;②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较好,在高烈度区房屋震害主要表现为“X”型剪切或贯穿性裂缝,破坏严重的房屋多是无圈梁和构造柱的未设防砖混结构;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较好,在此次地震中主体结构完好,但在高烈度区房屋震害主要表现为填充墙明显裂缝和装饰层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康m_(s)6.0地震震群 房屋震害 地震烈度
下载PDF
2021-09-16泸县M_(S)6.0地震前波速比变化研究
5
作者 陈丽娟 陈学忠 李艳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9-533,共5页
基于2017~2022年ML≥1.5地震的初至P、S波走时数据,利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探讨2021-09-16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泸县M_(S)6.0地震前震中附近波速比出现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持续时间约... 基于2017~2022年ML≥1.5地震的初至P、S波走时数据,利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探讨2021-09-16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泸县M_(S)6.0地震前震中附近波速比出现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持续时间约1.25 a,回升持续时间约0.5 a,波速比低值集中在震中周边区域。2019年泸县M_(S)6.0地震前,震中西北侧约66 km处发生的威远M_(S)5.4地震、资中M_(S)5.2地震周边波速比也出现相似的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时间约2 a, 2次地震发生在波速比回升阶段,地震后波速比继续上升,直至泸县地震的发生,且2次地震震中也位于波速比低值集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s)6.0地震 威远m_(s)5.4地震 资中m_(s)5.2地震 单震多台和达法 波速比
下载PDF
2019年长宁M_(s)6.0地震周边区域速度与P波各向异性成像研究
6
作者 杨唯佳 周艳杰 +4 位作者 姜恩元 石玉涛 马啸 贺茜君 黄雪源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共20页
利用基于程函方程求解的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对2019年长宁M_(s)6.0地震震中及其周边区域进行反演成像,获得了该区域高分辨率三维P波、S波速度结构以及P波方位角各向异性参数分布,并对几个典型剖面的泊松比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方... 利用基于程函方程求解的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对2019年长宁M_(s)6.0地震震中及其周边区域进行反演成像,获得了该区域高分辨率三维P波、S波速度结构以及P波方位角各向异性参数分布,并对几个典型剖面的泊松比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方位角各向异性对地震波P波走时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区域上地壳速度结构存在显著的非均匀性,且一些相对低速异常与注水采盐、天然气水力压裂开采及废水回注等工业活动区域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显示人类的工业活动可能已经对上地壳的物质性质产生了影响。长宁地震的发生可能由注水采盐活动直接诱发,而由工业活动所造成的速度异常结构对区域内地震的发生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区域内P波方位角各向异性可能受板块运动和主压应力影响,而长宁地震序列震源区域浅层P波方位角各向异性以近EW向为主,与该区域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这些结果为认识四川盆地东南缘精细地壳结构、深部物质运动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长宁m_(s)6.0地震 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P波方位角各向异性
下载PDF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分析
7
作者 王玮铭 廖晓峰 +2 位作者 任越霞 何畅 王迪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93-96,共4页
1研究背景。Hayakawa在1996年提出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在我国广泛应用。该方法通过数值模拟获知一次源来自高空电离层的极化值小于1,源自于震源的极化值大于或约等于1(Hayakawa et al,1996),Hayakawa利用该方法对1993年的关岛8级地... 1研究背景。Hayakawa在1996年提出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在我国广泛应用。该方法通过数值模拟获知一次源来自高空电离层的极化值小于1,源自于震源的极化值大于或约等于1(Hayakawa et al,1996),Hayakawa利用该方法对1993年的关岛8级地震进行研究,发现震前垂直强度极化Yz h值逐渐增大直到发震时达最大值,震后恢复。近年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地震往往发生在台站出现极化值高值异常后的1个月时间内(冯志生等,2010),发震地点在异常空间等值线的阈值线附近(冯丽丽等,2021),这种极化值异常与外空场活动无关(何畅等,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扰动 泸县m_(s)6.0地震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
下载PDF
中国大陆M_(S)≥6.0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特征
8
作者 韩盈 于晨 解滔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5期81-94,共14页
我国地震地电阻率观测通过连续监测地下介质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服务于地震中短期预测。自1967年开展观测以来,已积累大量观测数据和中强地震前异常变化资料。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分析,系统梳理了在观测站网及附近区域... 我国地震地电阻率观测通过连续监测地下介质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服务于地震中短期预测。自1967年开展观测以来,已积累大量观测数据和中强地震前异常变化资料。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分析,系统梳理了在观测站网及附近区域发生的M_(S)≥6.0地震的地电阻率震前异常。分析发现:(1)M_(S)≥6.0地震前,具有地电阻率异常的观测站比率随震中距的增加而显著降低;(2)M_(S)6.0—6.9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持续时间随震级增加而略微增加,而M_(S)≥7.0地震前未出现异常持续时间随震级增加的现象;(3)M_(S)≥7.0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持续时间随震中距增加有所减小,但统计结果的离散度较大,而M_(S)6.0—6.9地震前则无此现象。整体而言,不同震中距范围内,地电阻率异常持续时间并未呈现较好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s)≥6.0地震 地电阻率 异常特征 持续时间 震中距
下载PDF
运用InSAR技术解算四川长宁M_(S)6.0地震三维形变场及时间序列形变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于书媛 方良好 +3 位作者 宴金旭 倪红玉 陈靓 丁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9-1477,1488,共10页
运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的差分干涉影像,获取2019-06-17四川宜宾长宁M_(S)6.0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在此基础上,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条件,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得到发震断层符合走滑和逆冲特征,断层破裂尺度约... 运用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的差分干涉影像,获取2019-06-17四川宜宾长宁M_(S)6.0地震的三维同震形变场。在此基础上,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条件,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得到发震断层符合走滑和逆冲特征,断层破裂尺度约为15 km×20 km,断层滑动角为44.37°,断层倾角为56.42°,震源深度约为10.2 km,矩震级为M_(W)5.8。最后,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取该地区2019-04-05至2019-08-03各时间段的累计形变,结果认为该区域在震前近场形变波动较小,震后一段时间累积形变增长,分析原因可能是余震分布使得地表变化处于不稳定状态。通过与已有研究文献的比较和对该区域断层构造的分析,推测此次长宁地震发震断层由反演出的断层滑动引起,滑动面上缘接近地表,主震引起的次级断层活动触发短期内强余震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_(s)6.0地震 sentinel-1A 三维同震 震间形变 滑动分布 时序InsAR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前破裂区内视应力和b值的变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1 位作者 宫悦 陈丽娟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第2期49-58,共10页
视应力和b值都可以反映地壳应力变化。当应力增加时,视应力会增加,而b值降低。因此,应力变化将导致视应力和b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根据视应力和b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以研究地壳构造应力的变化。本文利用2000年1月—2019年12月长宁MS... 视应力和b值都可以反映地壳应力变化。当应力增加时,视应力会增加,而b值降低。因此,应力变化将导致视应力和b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根据视应力和b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以研究地壳构造应力的变化。本文利用2000年1月—2019年12月长宁MS6.0地震破裂区内3.0≤M_(L)≤3.6地震的视应力和2.0≤M_(L)≤4.3地震目录,研究了视应力和b值随时间的变化,发现:2013年2月—2017年3月间,视应力呈趋势上升变化,历时约4年,在震前两年时间内,视应力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视应力呈趋势上升变化期间,b值则呈趋势下降变化。当视应力维持在较高水平时,b值则维持在较低水平。即,长宁M_(S)6.0地震发生前,破裂区内视应力增加,同时b值下降。这表明,2019年长宁M_(S)6.0地震发生前破裂区内存在明显的构造应力增加过程,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和地震预测研究都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m_(s)6.0地震 视应力 B值 破裂区
下载PDF
2011年11月1日尼勒克、巩留M_(S)6.0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雪刚 马学军 赵鹏毕 《内陆地震》 2021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使用Hypo2000+HypoDD联合定位方法,对2011年11月1日新疆尼勒克、巩留M_(S)6.0地震及142个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105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参数。结果表明:主震震中为43.65°N、82.37°E,震源深度为12.6 km;余震序列主要呈NNW向沿... 使用Hypo2000+HypoDD联合定位方法,对2011年11月1日新疆尼勒克、巩留M_(S)6.0地震及142个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105个地震的震源位置参数。结果表明:主震震中为43.65°N、82.37°E,震源深度为12.6 km;余震序列主要呈NNW向沿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两侧分布,震源深度优势分布范围5~17 km;垂直与地震序列的深度剖面显示,由北向南震源深度呈现逐渐变浅的分布特征,表明发震断层面倾向为N倾。结合震源机制及主震和余震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推断,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是此次尼勒克、巩留M_(S)6.0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勒克m_(s)6.0地震 Hypo2000 HypoDD定位 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
下载PDF
马尔康M_(S) 6.0震群和玛多M_(S) 7.4地震前大武地震台地电场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玉红 李霞 +4 位作者 冯丽丽 刘磊 苏维刚 张朋涛 孙玺皓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307-309,共3页
1研究背景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34.59°N,98.34°E)发生M_(S) 7.4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高倾角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大武地震台(下文简称大武台)西侧,震中距175 km;2022年6月10日在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32.25&... 1研究背景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34.59°N,98.34°E)发生M_(S) 7.4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高倾角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大武地震台(下文简称大武台)西侧,震中距175 km;2022年6月10日在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32.25°N,101.82°E)发生M_(S) 6.0震群型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大武台SW方向,震中距280 km(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马尔康m_(s)6.0震群 大武台地电场 异常特征 优势方位角
下载PDF
触发多断层面破裂的2022年四川马尔康M_(s)6.0震群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方 龙锋 +3 位作者 梁明剑 祁玉萍 宫悦 吴江 《四川地震》 2022年第4期1-10,共10页
2022年6月10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接连发生M_(s)5.8、M_(s)6.0和M_(s)5.2地震。依据2022年四川马尔康M_(s)6.0震群序列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震群序列进行重定位,并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构造开展了震群序列的时空... 2022年6月10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接连发生M_(s)5.8、M_(s)6.0和M_(s)5.2地震。依据2022年四川马尔康M_(s)6.0震群序列资料,采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震群序列进行重定位,并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构造开展了震群序列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马尔康M_(s)6.0震群属多断层面触发性震群,震源集中在地壳15 km以上浅部,发生在巴颜喀拉Ⅱ级活动地块内,展布于NW走向的松岗断裂及其两分支断层的北东侧;M_(s)5.8和M_(s)6.0地震为松岗断裂北东侧的NNW走向的F_(A)断层和F_(B)断层的左旋走滑的破裂事件,M_(s)5.2地震为与龙日坝断裂有“牵连”的NE走向的F_(C)断层的右旋走滑的破裂事件。同时,获得震后趋势快速研判的几点启示:多断层面触发性震群的快速趋势研判需重视小区域内断裂的发震能力、序列分布迁移、序列频次和强度衰减的跟踪研判;序列趋势快速研判需将震群“序列”放入“发震构造环境”和“历史破裂事件”中进行综合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马尔康m_(s)6.0震群 多断层面触发性震群 松岗断裂 龙日坝断裂 左旋走滑 右旋走滑
下载PDF
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序列S波分裂变化特征
14
作者 黄春梅 吴朋 +2 位作者 李大虎 王宇航 林向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320,I0001,共19页
本文采用质点运动判别与偏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震源区10个台站于2013年4月25日至2019年7月31日记录到的波形数据进行S波分裂参数测定,其中9个台站获取4条以上有效S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震源区各台站的S波... 本文采用质点运动判别与偏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震源区10个台站于2013年4月25日至2019年7月31日记录到的波形数据进行S波分裂参数测定,其中9个台站获取4条以上有效S波分裂参数。结果表明,震源区各台站的S波分裂参数不仅在空间上存在分区特征,还会随时间发生改变。快波偏振方向在空间上的分区特征大体为:位于震源区东南段的三个台站的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主要为NE向,与震源区东南段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位于研究区西北段的台站,其快波偏振优势方向为近EW向,与震源区西北段的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到震源区地壳应力和复杂构造的共同影响,CJW,GXA和LQS三个台站都有两个快波偏振优势方向。快波偏振方向随时间的变化为:主震后各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都出现离散度增大而后又逐渐趋于一致的现象;CJW台的快波偏振方向在主震前三个月发生了改变,体现了孕震过程中随着应力的不断积累,其各向异性特征由主要受构造控制转变为受应力控制。各台站的归一化慢波时间延迟随台站距主震和余震密集区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反映了长宁地震孕震过程中余震密集区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明显强于周边区域。此外,主震发生前6个月左右CNI台的慢波时间延迟出现明显下降,地震发生后又迅速上升,反映出长宁地震震前的应力积累以及震后应力突然释放使上地壳中微裂隙的几何形态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年长宁m_(s)6.0地震 s波分裂 快波偏振方向 慢波时间延迟 地壳各向异性
下载PDF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序列特征及孕震构造环境 被引量:23
15
作者 易桂喜 赵敏 +4 位作者 龙锋 梁明剑 王明明 周荣军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49-4461,共13页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_(S)6.0地震,是继2019年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又一次6级强震.泸县M_(S)6.0地震震中位于NE走向的华蓥山褶断带内部,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共造成3人死亡,159人受伤.M_(S)6.0主震后...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_(S)6.0地震,是继2019年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又一次6级强震.泸县M_(S)6.0地震震中位于NE走向的华蓥山褶断带内部,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共造成3人死亡,159人受伤.M_(S)6.0主震后余震活动频度低、强度弱,截止到9月23日,发生的最大余震为9月16日4时55分M_(S)2.8(M L3.4)地震,与主震震级差3.2,呈现孤立型地震序列特征.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CAP波形反演,获取的本次M_(S)6.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86°、倾角45°、滑动角103°,节面Ⅱ走向88°、倾角46°、滑动角77°,显示该地震为逆冲型.P轴方位187°、俯仰角1°,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近NS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南地块构造应力场NW\|SE向主压应力方向存在显著差异,揭示本次地震应受局部应力场控制.泸县M_(S)6.0地震的矩震级为M W5.36,远低于面波震级;震源矩心深度为3.5 km,与重新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5.1 km较接近,表明该地震发生在四川盆地上地壳浅部沉积盖层内,符合最近3年四川盆地中强地震活动深度分布普遍较浅的特征,也反映本次地震的震源破裂尺度相对较小.其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与震中附近的华蓥山褶断带西支断裂及附近的已知地表断层几何结构不匹配,结合重新定位的前震和早期余震空间展布近NWW向优势特征,本文初步判定走向NWW的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发震断层倾角45°,推测此次泸县M_(S)6.0地震为沉积盖层内NWW向隐伏逆冲断层在近NS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s)6.0地震 序列特征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01年四川雅江M_(S) 6.0地震前地脉动参数异常变化
16
作者 李志雄 施春花 +1 位作者 朱航 周雯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167-168,共2页
1研究背景冯德益等(1994)研究发现,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后地震波参数和地脉动参数都会有各种异常形态出现,且短周期地脉动参数异常可用于地震短期预报。李志雄等(2008)编制了海南数字地脉动参数处理系统,系统自动计算2005-2007年海南地震... 1研究背景冯德益等(1994)研究发现,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后地震波参数和地脉动参数都会有各种异常形态出现,且短周期地脉动参数异常可用于地震短期预报。李志雄等(2008)编制了海南数字地脉动参数处理系统,系统自动计算2005-2007年海南地震台网各个台站的地脉动参数,发现在海南及邻区显著地震前和地震活动活跃时,地脉动参数有一定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江m_(s)6.0地震 地脉动参数 异常变化 空间线性度 方位角
下载PDF
2022年德令哈M_(S) 6.0地震前地磁垂直强度极化异常特征分析
17
作者 李霞 冯丽丽 +3 位作者 赵玉红 苟智栋 贺曼秋 刘素珍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319-321,共3页
1研究背景已有研究表明,岩石破裂时电磁波超低频段会出现信号异常,且临近破裂时岩石附近磁场强度会出现短周期前兆变化(郝锦绮等,2003)。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是目前地震磁扰动定量分析中物理含义明确、分析过程完善且获取异常信息能力... 1研究背景已有研究表明,岩石破裂时电磁波超低频段会出现信号异常,且临近破裂时岩石附近磁场强度会出现短周期前兆变化(郝锦绮等,2003)。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是目前地震磁扰动定量分析中物理含义明确、分析过程完善且获取异常信息能力较强的方法之一(姚休义等,2018)。该方法基于频谱分析,通过地磁场垂直分量Z和水平分量(H或G)的频谱振幅相比来定义。数值模拟结果证明,一次源来自地壳内频率1 Hz附近的磁信号垂直分量幅值大于水平分量幅值,其比值大于1(Molchanov et al,1995),故可通过该比值来突出岩石圈异常信号,同时抑制外源场的电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令哈m_(s)6.0地震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 地震前兆异常
下载PDF
2022年3月26日青海德令哈M_(S) 6.0地震前地磁极化异常变化特征
18
作者 樊文杰 冯丽丽 +2 位作者 李霞 何畅 廖晓峰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316-318,共3页
1研究背景众多岩石物理实验和震例研究发现,地震在孕育和发生过程中会伴随一定幅度的电磁波辐射异常(Molchanov et al,1992;汤吉等,2010),但是这种由地震引起的地磁异常信号微弱,且容易受到空间电流体系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干扰。因此,... 1研究背景众多岩石物理实验和震例研究发现,地震在孕育和发生过程中会伴随一定幅度的电磁波辐射异常(Molchanov et al,1992;汤吉等,2010),但是这种由地震引起的地磁异常信号微弱,且容易受到空间电流体系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干扰。因此,有必要在提取震前地磁异常信号时突出震磁信号并抑制干扰源信号。Hayakawa等(1996)提出地磁极化法,并在1993年关岛8.0级地震前发现了地磁极化高值异常现象。该方法基于来源于地壳内部的磁场垂直分量幅度大于或接近水平分量幅度的理论基础,利用地磁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幅度的比值来提取与地震有关的地磁异常信号。目前,该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并被不断完善,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极化 高值异常 时空变化 德令哈m_(s)6.0地震
下载PDF
2022年马尔康M_(S) 6.0震群
19
作者 杜方 龙锋 +2 位作者 梁明剑 祁玉萍 吴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420-423,共4页
1研究背景2022年6月10日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州马尔康市发生M_(S) 6.0震群,其中6月10日00时03分09秒发生M_(S) 5.8(M_(L) 6.3)地震,相隔1 h 25 min 25 s发生M_(S) 6.0(M_(L) 6.5)地震,又相隔1 h 58 min 26 s发生M_(S) 5.2(M_(L) 5.6)地... 1研究背景2022年6月10日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州马尔康市发生M_(S) 6.0震群,其中6月10日00时03分09秒发生M_(S) 5.8(M_(L) 6.3)地震,相隔1 h 25 min 25 s发生M_(S) 6.0(M_(L) 6.5)地震,又相隔1 h 58 min 26 s发生M_(S) 5.2(M_(L) 5.6)地震。由此可见,在3.5小时内连续发生3次5级以上地震,多次震级相近地震的间隔时间相当短,给震群中每次较强地震发生后的趋势研判增加了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康m_(s)6.0震群 松岗断裂 龙日坝断裂 左旋破裂事件 右旋破裂事件
下载PDF
2022年德令哈M_(S) 5.8、M_(S) 6.0地震前德令哈水温异常特征
20
作者 苏维刚 孙玺皓 刘磊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456-459,共4页
1研究背景2022年1月8日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 6.9地震(37.77°N,101.26°E),震中位于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交会处,距德令哈地震台(下文简称德令哈台)344 km。同年1月23日和3月26日分别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发生M_(S) 5.8(3... 1研究背景2022年1月8日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_(S) 6.9地震(37.77°N,101.26°E),震中位于托莱山断裂和冷龙岭断裂交会处,距德令哈地震台(下文简称德令哈台)344 km。同年1月23日和3月26日分别在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发生M_(S) 5.8(38.44°N,97.37°E)和M_(S) 6.0(38.5°N,97.33°E)地震,震中位于党河南山断裂附近,距德令哈台约120 km。2021年12月2日德令哈台站浅层水温两套观测数据出现快速上升变化,12月17日转折快速下降,最大变幅分别为0.022℃和0.008℃,之后数据逐步恢复正常变化趋势,总体呈倒“U”字型变化特征(图1)。异常与地震的响应特征是异常指标建立的基础依据,直接影响到后续震情的跟踪研判,因此德令哈水温异常变化与2022年门源M_(S) 6.9地震和后续的德令哈震群型地震之间是否存在响应关系,对于未来震情的分析研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令哈m_(s)5.8、m_(s)6.0地震 水温 异常特征 地震前兆 德令哈地震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