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3月16日吉林松原宁江M 4.3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
1
作者 张洪艳 刘宏岩 +2 位作者 陈卓 张璇 张帆 《华北地震科学》 2024年第2期109-112,共4页
针对2022年3月16日吉林松原宁江发生的M 4.3地震前的测震学资料及相关方法进行了震例回溯,发现此次地震前测震学方面存在3项异常:ML 3.0地震条带、视应力(2.5≤ML≤3.1)高值、b值趋势下降,三项异常均为中长期异常。结合松原宁江区以往... 针对2022年3月16日吉林松原宁江发生的M 4.3地震前的测震学资料及相关方法进行了震例回溯,发现此次地震前测震学方面存在3项异常:ML 3.0地震条带、视应力(2.5≤ML≤3.1)高值、b值趋势下降,三项异常均为中长期异常。结合松原宁江区以往的震例总结报告,综合分析认为这3项异常预测意义明确,对松原宁江地区中强地震的震情趋势分析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松原宁江 视应力 地震条带 B值
下载PDF
吉林省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刍议 被引量:2
2
作者 衣保中 张凤龙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8年第2期55-58,共4页
从特区到开发新区再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过程是从争取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到争取国家给予发展自由度的过程。吉林省资源丰富,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却没有亮点,缺乏超常规发展的契机。因此,在国家将实行更加宽松的政策和更大的自由度来... 从特区到开发新区再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过程是从争取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到争取国家给予发展自由度的过程。吉林省资源丰富,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却没有亮点,缺乏超常规发展的契机。因此,在国家将实行更加宽松的政策和更大的自由度来发展试验区的形势下,吉林省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此作为区域发展的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特区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农业现代化实验区 图们江开发 长吉松产业集聚区
下载PDF
吉林松原宁江地震序列精定位
3
作者 张洪艳 刘轶男 +2 位作者 张帆 卢燕红 张宇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32-37,共6页
使用吉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台网的观测数据,采用HypoDD方法对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10日发生在吉林松原宁江地区259次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 结果显示,定位后地震序列分布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断裂与扶余-肇东断裂交汇处... 使用吉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台网的观测数据,采用HypoDD方法对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10日发生在吉林松原宁江地区259次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 结果显示,定位后地震序列分布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断裂与扶余-肇东断裂交汇处,无明显的优势方向,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7~11km. 精定位的结果不能确定松原宁江地震的发震构造,结合李君对该地区震源机制解的相关研究,认为第二松花江断裂为松原宁江地震的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地震序列 吉林松原宁江 地震分布 震源深度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典型区水蚀荒漠化时空演变特征
4
作者 姜丽俐 刘万崧 +1 位作者 马玥 刘骅欣 《世界地质》 CAS 2018年第1期289-295,共7页
借助"3S"技术,以水蚀荒漠化的形成机理为切入点,利用美国侦察卫星和SPOT6卫星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吉林松原地区近50年来的水蚀荒漠化在不同驱动因子扰动下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969—2015年水蚀荒... 借助"3S"技术,以水蚀荒漠化的形成机理为切入点,利用美国侦察卫星和SPOT6卫星获取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吉林松原地区近50年来的水蚀荒漠化在不同驱动因子扰动下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969—2015年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增加面积为11.09km^2。降水量、坡度及岩性是影响该区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荒漠化 遥感技术 驱动因子 吉林松原
下载PDF
吉林省松原市不同品种玉米穗、叶植硅体形态组合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楷婧 张鸿鹏 +8 位作者 赵黎 朱清乔 介冬梅 刘洪妍 刘利丹 李楠楠 高桂在 高玉山 王晓蕊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玉米(Zea mays L.)作为禾本科一年生的植物,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文通过选取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地区21个玉米品种进行植硅体分析,试图探讨玉米不同部位(穗、叶)主要植硅体类型的变化规律。分别在穗中、叶中、整个植株中提... 玉米(Zea mays L.)作为禾本科一年生的植物,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文通过选取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地区21个玉米品种进行植硅体分析,试图探讨玉米不同部位(穗、叶)主要植硅体类型的变化规律。分别在穗中、叶中、整个植株中提取并鉴定植硅体10 311粒、10 466粒、8 530粒。结果表明,21个玉米品种中,植硅体形态基本相同,相比于其它植物玉米十字型植硅体含量十分丰富,常见的还有哑铃型、帽型、棒型等;不同部位植硅体总浓度差异较大,存在有穗中>叶中>整株中的规律;不同部位不同类型植硅体的百分含量及十字型植硅体的大小有显著差别。穗中十字型含量较多,叶中十字型和帽型含量较多;镜下测量结果显示,叶中十字型植硅体比穗中十字型植硅体大。此外,不同品种中十字型植硅体宽度差异较大,其可能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逆性有关。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鉴别玉米与其它禾本科植物提供依据,也为玉米种间差异及抗逆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亦可为探究玉米起源、环境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植硅体组合特征 十字型 乾安地区 松原市 吉林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