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古籍记载与地方名考释
1
作者 常秀云 韩崇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1-135,共5页
查阅了大量古籍、地方志资料和鸟类文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日本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在不同年代关于朱鹮的古籍记录、地方称呼及其变化。从中可以了解朱鹮的过去,如古代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相对数量以及分布地区的文化... 查阅了大量古籍、地方志资料和鸟类文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日本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在不同年代关于朱鹮的古籍记录、地方称呼及其变化。从中可以了解朱鹮的过去,如古代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相对数量以及分布地区的文化背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地方名 考释
下载PDF
朱鹮(Nipponia nippon)栖息地质量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欣海 李典谟 +6 位作者 丁长青 曹永汉 卢西荣 傅文凯 马志军 路宝忠 翟天庆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61-169,共9页
本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朱(Nipponianippon)栖息地洋县的地形、植被、水域和人为干扰的地理特征,根据朱的喜好将这4种景观因子对朱的适宜度进行量化,并把这4个图层叠加,得到栖息地对朱的综合适宜度... 本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朱(Nipponianippon)栖息地洋县的地形、植被、水域和人为干扰的地理特征,根据朱的喜好将这4种景观因子对朱的适宜度进行量化,并把这4个图层叠加,得到栖息地对朱的综合适宜度。对比朱的实际分布,发现朱集中分布在适宜度较高的区域内,由此证明这4种景观因子对朱的重要性。另外,在部分高适宜度区域内从未发现朱,所以可能有其它因素影响朱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Huan 栖息地 质量 地理信息系统 保护生物学
下载PDF
朱■(Nipponianippon)种群生存力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李欣海 李典谟 +1 位作者 路宝忠 翟天庆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1996年第2期69-77,共9页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野生朱群体幸存下来,而且它的种群大小自1981年重新发现以来,一直在20只以下波动。本文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方法,借助漩涡模型,根据朱14年的种群数据,总结和预测了其种群动态,并着重研究了朱...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野生朱群体幸存下来,而且它的种群大小自1981年重新发现以来,一直在20只以下波动。本文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的方法,借助漩涡模型,根据朱14年的种群数据,总结和预测了其种群动态,并着重研究了朱的濒危程度。结果显示,按过去10余年的生存状况,朱在50年内绝灭的可能性是98.5%,平均绝灭时间为15.72年。现存种群数量很低,所以种群统计随机性对其命运有很大影响。灵敏度分析表明,当前的朱种群对意外死亡和生存环境的波动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Huan 鸟纲 种群生存力分析
全文增补中
Sex-related gene and sex identification of 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Ciconiifor-mes: Threskiornithidae) 被引量:2
4
作者 LI Ming DING Changqing +3 位作者 WEI Fuwen MENG Shijie XI Yongmei LU Baozho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8期669-671,共3页
The 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is a critical endangered species of the world. At present, a reintroduction program will be conducted to save this species essentially. However, because the Crested Ibise is a sexual... The 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is a critical endangered species of the world. At present, a reintroduction program will be conducted to save this species essentially. However, because the Crested Ibise is a sexual alike bird,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sex from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sex easily and select the right individuals for captive breeding and reintroduction, the sex related gene on W chromosome was amplified and the sex of three Crested Ibises were also identifi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262bp fragment was also sequenced, and we found that there were 13 different nucleotide sites with 2.25 of transition/transversion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the Oriental White Stork. The sequence will also provide a theoretic base for further designing specific primer for sex related gene in the Crested Ib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SEX-RELATED GENE SEX identification.
原文传递
The Crested Ibises expanding to plain areas exhibit a higher tolerance of human proximity
5
作者 Yuqi Zou Yiting Jiang +2 位作者 Zitan Song Xiaobin Fang Changqing Ding 《Avian Research》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60-65,共6页
Animals must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anti-predation behavior and other essential behaviors,such as foraging.Within the same species,strategies may vary on individuals’risk-taking preferences,and in this process the ... Animals must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anti-predation behavior and other essential behaviors,such as foraging.Within the same species,strategies may vary on individuals’risk-taking preferences,and in this process the environment is a determinant,in addition to predator regime.The Crested Ibis(Nipponia nippon)exhibits such tendency.This is an endangered species,once inhabiting exclusively in China’s Qinling Mountain.This used to be the sole remaining wild population.However,over recent decades,this population has expanded.A portion has relocated to breed in the lower plain area,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elevated level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landscape complexity.We used flight initiation distance(FID)as an indicator of the ibises’risk-taking preference,particularly their response to human proximity.Additionally,we examined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foraging site selection,including altitude,terrain openness,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and human construction.Our findings revealed a significantly shorter FID among individuals relocating to plain habitats,indicating a higher tolerance of human proxim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D decreased with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human settlement.Another finding is that FID was independent of instant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altitude and terrain openness).These different may arise from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human activity,predation risk,and food abundance within the two habitats.These results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in situ conservation of the threatened speci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urba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predation behavior Flight initiation distance Habitat expansion Human activity nipponia nippon
下载PDF
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基因与种系分型检测分析
6
作者 吴滨滨 冯航 +4 位作者 刘英 张域琪 丁敬茹 王娟 杨增岐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63,共7页
为了解陕西圈养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系统进化分群、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对采集自陕西省周至县32份朱鹮源肛拭子进行肠道细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检测毒力基因、... 为了解陕西圈养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性、系统进化分群、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对采集自陕西省周至县32份朱鹮源肛拭子进行肠道细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对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PCR检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携带情况,采用三重PCR鉴定分离菌株的系统进化分群,并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在32份朱鹮源肛拭子中分离到大肠埃希氏菌15株,分离率为46.87%;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100%耐药,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头孢噻夫耐药率较高,对美罗培南、替加环素、黏菌素表现较高敏感,耐2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菌株达100%;从分离菌株中检测到blaTEM、blaSHV、blaCTX-M等耐药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3.3%、33.3%,phop、tetx3占比较高(66.67%、53.33%),未检测到cfr、tetx4耐药基因;分离菌株携带10种不同的毒力基因,未检测到hlyA、saf、cnf1、iutB、stx1、stx2、papC、FasA等8种毒力基因,其中etrA、aer、hlyE、ompA的检出率最高,均达到93.33%,其他依次为iutA(80%)、fimC(73.33%)、rfc(60%)、ompT(53.33%)、hlyF(46.67%)、Tsh(20%),且检测到9株分离菌株携带的rfc毒力基因。该批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以B2型为主(占53.33%),其次为D型(占33.34%),A型仅占比13.33%,未检测到B1型;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小鼠表现较轻的临床症状。结果表明,该批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在该批朱鹮中较流行,与其他动物相比,其种系分型较特殊。研究结果可为朱鹮源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治疗及圈养朱鹮的放飞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大肠埃希氏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种系分型
下载PDF
基于种群生存力分析的陕西铜川朱鹮再引入种群的可持续性及保护对策
7
作者 王华强 仝艺玮 +1 位作者 张雅帅 于晓平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3,共9页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PVA)虽然已经在濒危物种的保护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采用PVA分析影响濒危物种种群长期维持的内外因子。经过数十年的保护,朱鹮(Nipponia nippon)野生种群的数...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PVA)虽然已经在濒危物种的保护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如何采用PVA分析影响濒危物种种群长期维持的内外因子。经过数十年的保护,朱鹮(Nipponia nippon)野生种群的数量已经从7只增长到约4 400只,若干再引入计划也分别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相继实施。过去的研究表明,种群统计随机性、灾害和种群性比等因素是影响朱鹮野生种群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对影响朱鹮再引入种群长期稳定维持的因素却知之甚少,这严重阻碍了在释放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优先保护计划。本研究在野外收集了2014—2023年铜川朱鹮再引入种群的生活史监测数据,利用基于个体的Vortex模型(Version 10.0),将朱鹮移动的适应模式与环境容纳量、死亡率、扩散、性比和灾害频率相结合,预测该种群的未来生存能力。结果发现,铜川朱鹮种群在未来100年内的存活概率为99.10%,种群规模估计值为508只,种群遗传多样性估计值为0.930 4。敏感性分析表明,种群大小和灭绝概率主要取决于环境容纳量、幼鸟死亡率和扩散存活率。因此,后续的保护措施应优先考虑如何提高与栖息地质量密切相关的环境容纳量、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扩散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种群生存力分析 环境容纳量 死亡率 扩散 再引入 漩涡模型
下载PDF
朱鹮性别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邱国强 杜美衡 +4 位作者 白洪青 刘小甜 杨永春 宋厚辉 牛冬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0-674,共5页
朱鹮(Nipponia nippon)为世界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虽然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显著增加了朱鹮种群规模和分布区域,但近交衰退、低繁殖力和雏鸟高致残率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朱鹮种群的发展。朱鹮由于雌雄同型,难以从外观区分性别... 朱鹮(Nipponia nippon)为世界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虽然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显著增加了朱鹮种群规模和分布区域,但近交衰退、低繁殖力和雏鸟高致残率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朱鹮种群的发展。朱鹮由于雌雄同型,难以从外观区分性别,因此性别鉴定将对其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朱鹮性别的分子鉴定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性染色体连锁的染色体解旋酶DNA结合蛋白CHD基因及EcoRⅠ片段的PCR鉴定方法,以期进行有效的人工繁育工作,实现对朱鹮种群的保护及规模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性别鉴定 CHD基因 EE0.6序列 分子鉴定
下载PDF
河南董寨保护区再引入朱鹮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9
作者 蔡德靖 黄华 +4 位作者 黄治学 朱家贵 王科 祝文平 刘进法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9-414,共6页
2021年9—11月,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调查,共发现游荡期夜宿地17个,分布在河南罗山县12个、浉河区1个、光山县砖桥镇1个和湖北大悟县1个,11月朱鹮利用夜宿地15个。对这些夜... 2021年9—11月,对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引入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进行调查,共发现游荡期夜宿地17个,分布在河南罗山县12个、浉河区1个、光山县砖桥镇1个和湖北大悟县1个,11月朱鹮利用夜宿地15个。对这些夜宿地同步开展野外朱鹮种群数量调查,共统计到268只,其中84.33%的朱鹮种群分布在罗山县。最大夜宿集群数量为46只,集群超过15只的10个夜宿地停歇的朱鹮数量占总数的80.22%。结果表明,罗山县是再引入朱鹮的主要分布地,部分种群已出现向周边其他地区活动迁移和跳跃式向外扩散的现象。野外朱鹮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数量占20.52%,截至秋冬季,朱鹮幼鸟存活率为77.78%。建议加强管理保护区以外的朱鹮栖息地,尤其是再引入朱鹮的新扩散、新迁移地。同时,应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优化朱鹮联合保护措施,对研究朱鹮习性特征,促进再引入朱鹮种群的扩大和复壮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再引入种群 同步调查 夜宿地 种群扩散
下载PDF
朱鹮源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检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蒋佳能 王娟 杨增岐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78,共7页
为初步了解朱鹮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并对其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用药监测及预防,对采集自成年健康朱鹮的11份肛拭子进行了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从11只朱鹮肛拭子中分离到9株大肠... 为初步了解朱鹮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并对其可能发生的疾病进行用药监测及预防,对采集自成年健康朱鹮的11份肛拭子进行了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从11只朱鹮肛拭子中分离到9株大肠埃希氏菌、7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和4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分别为81.8%、63.6%和36.4%。药敏试验显示,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对磺胺异噁唑、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等药物的耐药性较强,产气荚膜梭菌仅对磺胺类药物表现出较强耐药性。初步鉴定朱鹮的肠道正常菌群中存在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并检测分析了各菌株的耐药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朱鹮肠道正常菌群结构和防控朱鹮消化道疾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 产气荚膜梭菌 耐药性
下载PDF
朱鹮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与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辉 邵乐乐 +9 位作者 杨永春 季艺 马武林 翟祎梦 白洪青 周莹珊 雷蕾 郑亚东 宋厚辉 邱国强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31-4242,共12页
【目的】掌握浙江省德清县驯养朱鹮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与分子特征,为治疗朱鹮大肠杆菌感染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该地驯养朱鹮新鲜粪便样本,采用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大肠杆菌;进而采用肉... 【目的】掌握浙江省德清县驯养朱鹮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与分子特征,为治疗朱鹮大肠杆菌感染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该地驯养朱鹮新鲜粪便样本,采用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大肠杆菌;进而采用肉汤稀释法检测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等7种抗菌药对源自不同朱鹮的大肠杆菌分离株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选择代表性菌株,通过PCR和测序鉴定其携带qnrS 1、gyrA、gyrB等9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情况,并分析其蛋白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与耐药性的关系,采用接合转移分析耐药质粒水平转移情况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应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和费歇尔精确检验(Fisher exact test)分析分离株耐药表型与朱鹮年龄、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采集了98只朱鹮的粪便,经分离鉴定均获得了大肠杆菌;源自不同朱鹮的98株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呈现高度耐药(耐药率为65.3%,64/98),对其余6种药物高度敏感(敏感率均>90%),朱鹮年龄与环丙沙星耐药性极显著相关(P<0.01);选取的31株分离株喹诺酮类耐药基因marR、gyrA、parC和gyrB的突变株占比在3.2%~80.6%之间,携带质粒耐药基因qnrS 1的菌株占比22.6%(7/31);耐药基因阳性菌株占比93.5%(29/31)并分布于6个耐药基因型,其中,marR/gyrA/parC 10株、marR/qnrS 16株、marR 6株、gyrA/parC 3株、marR/gyrA 3株、marR/gyrB/qnrS 11株;环丙沙星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显著相关(P=0.026),gyrA和parC单基因或联合突变均与喹诺酮耐药显著相关(P=0.038);大肠杆菌分离株qnrS 1基因一次接合成功率为28.6%(2/7),并可导致受体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增加。【结论】本研究鉴定了朱鹮群体大肠杆菌耐药性,并明确了朱鹮源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原因是gyrA和parC单基因或联合突变并携带可水平转移的耐药基因qnrS 1,本研究结果为人工驯养朱鹮救护和耐药性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提示应重视朱鹮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喹诺酮 耐药基因 分子特征
下载PDF
河南董寨再引入朱鹮的巢址选择
12
作者 朱家贵 黄治学 +4 位作者 王科 蔡德靖 祝文平 席学博 王代平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197,共6页
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朱鹮(Nipponia nippon)保护计划,促进朱鹮再引入,壮大野外种群规模,2014—2019年7—11月,对河南董寨再引入朱鹮的35个巢址及其周边3 m×3 m样方的22个生境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结果表明:大多数巢筑于针阔混交... 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朱鹮(Nipponia nippon)保护计划,促进朱鹮再引入,壮大野外种群规模,2014—2019年7—11月,对河南董寨再引入朱鹮的35个巢址及其周边3 m×3 m样方的22个生境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结果表明:大多数巢筑于针阔混交林(n=23)和针叶林(n=10)。在野化放飞初期,朱鹮对营巢树种选择相对多样,但后期对大别山低山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显现明显的偏好(n=27,占81.8%)。筑巢树的平均胸径(35.53±9.82)cm,平均高度(16.07±2.27)m,巢距地面平均高度(12.58±1.70)m (n=33)。各巢间主要在巢树胸径大小、巢址距觅食地或乡县交通干道远近以及巢点上下郁闭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巢位大多数选择在树中位(n=18)或上位(n=11)。巢距交通干道较近对朱鹮繁殖孵化有一定干扰,巢距觅食地远近对朱鹮幼鸟的成活率有较大影响。本研究揭示了再引入野化放飞朱鹮的巢址选择规律,对朱鹮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再引入 巢址选择 河南董寨
下载PDF
南山国家公园朱鹮野化训练与适应性研究
13
作者 刘美玲 陈斌 +3 位作者 王明旭 伍铠 舒梦瑶 刘其武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112-118,共7页
为扩增和恢复朱鹮种群分布,重建全球纬度最低的可自我维持的朱鹮野生种群,2022年9月6日-24日,在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采用野化网笼(r=15 m,h=15 m)对10只引入朱鹮进行了19 d的野化训练与环境适应研究。结果表明:笼内朱鹮的日活动行为占比... 为扩增和恢复朱鹮种群分布,重建全球纬度最低的可自我维持的朱鹮野生种群,2022年9月6日-24日,在南山国家公园管理局采用野化网笼(r=15 m,h=15 m)对10只引入朱鹮进行了19 d的野化训练与环境适应研究。结果表明:笼内朱鹮的日活动行为占比依次为休息(43.09%)、觅食(31.8%)、理羽(15.38%)和其他行为(9.72%),其中休息占比最高。日间觅食呈现晨昏型,觅食高峰出现于9:00—10:00和15:00—16:00时段。休息行为(休息、理羽)在上午觅食高峰后占比逐渐增大,高峰期出现于14:00—15:00时段。笼内野放1 d内夜宿点对树和人造栖杠的选择为50%,5 d后夜宿点全部选择在树和人造栖杠上。笼内群体对人为噪音干扰和猛禽天敌表现出明显的应激行为,受惊后持续环形飞行,且出现逃逸现象。经过一个月的野化训练,南山国家公园朱鹮能适应野外条件,达到释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再引入 野化训练 时间分配 南山国家公园
下载PDF
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 被引量:20
14
作者 周学红 蒋琳 +3 位作者 王强 张伟 程鲲 丁海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176-5184,共9页
随着野生动物旅游业的发展,野生动物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在科学管理野生动物旅游业,提高游客体验,促进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07年10~11月应用可操纵试验法在陕西汉中朱鹮(Nipponia nippon)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 随着野生动物旅游业的发展,野生动物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在科学管理野生动物旅游业,提高游客体验,促进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07年10~11月应用可操纵试验法在陕西汉中朱鹮(Nipponia nippon)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并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朱鹮的警戒距离为(38.57±14.01)m,惊飞距离为(23.84±9.45)m,警戒距离是惊飞距离的1.6倍左右,两者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干扰者的衣着颜色是影响朱鹮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的主要因子,朱鹮对鲜艳衣物敏感。随着距居民点距离的减小,朱鹮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逐渐增强,但朱鹮对道路有一定回避效应。建议最小接近区域的面积应该是以警戒距离(AD)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朱鹮最小接近区域的面积=∏×38.572≈4700m2,该区域范围内限制游客进入,并禁止游客穿着鲜艳色衣物进入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nipponia nippon) 人类干扰 耐受性 警戒距离 惊飞距离
下载PDF
非损伤性取样在朱鹮种群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军林 舒青 +2 位作者 蒙世杰 秦鸿雁 冯蕾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7-219,共3页
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提取DNA ,利用 2 0条 10bp的随机引物对陕西朱保护观察站的 16只朱个体间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研究。获得的DNA可进行RAPD研究分析 ,18条引物扩增结果稳定 ,遗传距离指数介于 30 .5 2 %~ 10 .18%之间 ;揭示 16只... 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提取DNA ,利用 2 0条 10bp的随机引物对陕西朱保护观察站的 16只朱个体间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研究。获得的DNA可进行RAPD研究分析 ,18条引物扩增结果稳定 ,遗传距离指数介于 30 .5 2 %~ 10 .18%之间 ;揭示 16只朱间亲缘关系较近。尝试在朱种群遗传学研究中应用非损伤性方法抽提基因组DNA ,以方便对朱等小种群珍稀濒危生物进行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Huan 非损伤性取样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鸟类种群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朱鹮分布与栖息地内农民的关系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欣海 马志军 +2 位作者 丁长青 翟天庆 李典谟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5-732,共8页
1998到 2 0 0 0年间 ,我们在陕西省洋县应用样方法调查了朱 (Nipponianippon)活动区 (面积约10 0 0平方公里 )内所有正在使用的巢和部分往年的旧巢 ,以及主要夜宿地和觅食地 ,并将当地的地形、水系和居民区数字化 ,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 1998到 2 0 0 0年间 ,我们在陕西省洋县应用样方法调查了朱 (Nipponianippon)活动区 (面积约10 0 0平方公里 )内所有正在使用的巢和部分往年的旧巢 ,以及主要夜宿地和觅食地 ,并将当地的地形、水系和居民区数字化 ,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通过对其空间位置的统计分析 ,发现朱显著倾向于在村庄附近栖息。朱的活动区与湿地的分布密切相关 ,而村庄都分布在湿地附近。朱与人类保持一定的预警距离 ,同时也对农民的日常活动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我们分析了朱二十年来的繁殖成功率 ,发现它与巢址到农户的距离无关。而且 ,朱营巢的海拔逐年降低 ,其主要活动区正向人口更密的低海拔农村转移。因此 ,我们认为朱对以人类为主导的山村生态系统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Huan 分布 栖息地 农民 关系 适应 人类干扰 人类活动
下载PDF
一个人工朱鹮种群的遗传多态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雷初朝 范光丽 +2 位作者 张永德 邱荣斌 陈宏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50-656,共7页
利用蛋白质电泳、RAPD和微卫星DNA技术,对我国濒危保护动物———人工饲养朱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40只朱在前白蛋白(Pre)、白蛋白(Alb)、后白蛋白(Pa)、运铁蛋白(Tf)共4个蛋白质位点上没有发现多态性。用40个随机引物对40只朱... 利用蛋白质电泳、RAPD和微卫星DNA技术,对我国濒危保护动物———人工饲养朱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40只朱在前白蛋白(Pre)、白蛋白(Alb)、后白蛋白(Pa)、运铁蛋白(Tf)共4个蛋白质位点上没有发现多态性。用40个随机引物对40只朱进行RAPD分析,其中35个引物扩增出完全相同的RAPD带纹,仅筛选到5个多态性引物,朱群体的平均带纹相似率为0.86。利用其它物种的22对微卫星引物对30只朱的DNA进行检测,共筛选出4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扩增出13个等位基因。朱在这4对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杂合度为0.376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382,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075。表明朱人工饲养群体的遗传多态性比发现之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蛋白质位点 RAPD 微卫星DNA 多态性 遗传多态性 人工饲养 平均等位基因数 RAPD分析 微卫星引物
下载PDF
朱鹮繁殖期的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 被引量:27
18
作者 刘冬平 丁长青 楚国忠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55-763,共9页
20 0 0~ 2 0 0 2年 ,我们应用标记识别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朱繁殖期的活动性、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朱在越冬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觅食距离存在差异 ,分别为 2 82 1± 1 4 88km、0 5 6 3± 0 6 81km和... 20 0 0~ 2 0 0 2年 ,我们应用标记识别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朱繁殖期的活动性、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朱在越冬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觅食距离存在差异 ,分别为 2 82 1± 1 4 88km、0 5 6 3± 0 6 81km和 1 70 6± 0 834km ,但同一时期中不同个体间的觅食距离无显著差异。不同年份中 ,朱在越冬期和繁殖期的觅食距离无显著差异 ;在繁殖后期 ,由于受到干旱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两年的觅食距离差异显著。一天中觅食距离最远的是 10 :0 0~ 12 :0 0 ,最近的是 0 6 :0 0~ 0 8:0 0。不同时间段中觅食行为的比例差异显著 ,0 6 :0 0~ 10 :0 0和 16 :0 0~ 18:0 0为取食高峰期 ,中午和夜宿前的休息和理羽行为则高于其他时间段。MCP法和 90 %Kernel法的计算结果表明 ,其中 8只观测次数较多的朱在繁殖期的平均活动区面积分别为10 0 8± 4 9 8hm2 和 175 6± 91 3hm2 ,5 0 %Kernel法计算的活动区的核心面积为 4 3 8± 2 1 5hm2 。朱个体间的繁殖活动区重叠强度较大 ,达到各自活动区的 2 4 5 %± 2 7 3%。朱营巢比较密集 ,配对亲鸟间的活动区重叠强度和其他个体的重叠强度无显著差别。栖息地利用研究表明 ,朱对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显著低于研究区内的可利用率 ,对水田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区 栖息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朱鹮 繁殖期
下载PDF
朱鹮的潜在繁殖地 被引量:23
19
作者 刘冬平 丁长青 楚国忠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利用ErdasImagine8.4和ArcViewGIS对陕西省部分地区的卫片进行解译,分析其中的栖息地组成。结果表明,现有野生朱种群的最大繁殖地—花园繁殖区的栖息地组成为:马尾松林占73.1%,次生疏林占16.9%,农田占4.8%,稀疏灌木林占4.2%,油松栎类混... 利用ErdasImagine8.4和ArcViewGIS对陕西省部分地区的卫片进行解译,分析其中的栖息地组成。结果表明,现有野生朱种群的最大繁殖地—花园繁殖区的栖息地组成为:马尾松林占73.1%,次生疏林占16.9%,农田占4.8%,稀疏灌木林占4.2%,油松栎类混交林占1.0%。使用彩色数字环标记重见法研究了朱繁殖期活动区的栖息地组成。根据花园繁殖地和朱鹮活动区内的栖息地组成,给各种栖息地赋予相应的适宜度值,以此作为朱鹮潜在繁殖地的评估标准。对卫片区域的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潜在的很适宜的繁殖地主要分布于洋县华阳镇周边、洋县花园乡周围地区、酉水河两岸山区、南郑县东南部和汉中西北部等地区,占总面积的5.2%;适宜的繁殖地占19.4%,不适宜繁殖的区域占75.4%。根据这个评估结果,野生朱鹮1995-2004年的97个巢中(花园繁殖地以外),87个(占89.7%)落入适宜的繁殖地中;野外核查的结果也表明,该评估方法的准确度达到88.4%。评估的误差主要源于遥感很难准确判别林木的生长状况(树高、胸径、密度等)和混交林中某些适于营巢的树种的存在,并忽略了小面积地块。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繁殖地 栖息地评估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下载PDF
笼养朱鹮繁殖期的鸣声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敏 吴晓民 +4 位作者 任建设 张军风 李亚微 王安文 丁长青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9-825,共7页
于2005年4月采集到笼养朱鹮(Nipponia nippon)4种行为状态的鸣叫声,对其繁殖期求偶鸣叫、交尾鸣叫、假交尾鸣叫和惊叫的鸣声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行为状态的鸣声差异。求偶鸣叫振幅小,主要频率范围在156±13.2 Hz-1 568±1... 于2005年4月采集到笼养朱鹮(Nipponia nippon)4种行为状态的鸣叫声,对其繁殖期求偶鸣叫、交尾鸣叫、假交尾鸣叫和惊叫的鸣声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行为状态的鸣声差异。求偶鸣叫振幅小,主要频率范围在156±13.2 Hz-1 568±120.3 Hz之间(n=30),声谱谐波丰富,频带呈直线型和拱型。交尾鸣叫由7-21声连续、急促的鸣叫和一声长鸣组成,声音宏亮有力,频域特征表现为主频呈现双峰,主要频率范围在346±16.7 Hz-2 396±138.2 Hz之间(n=14),音节高度重复并多有谐波。假交尾叫声有三种声模式,模式1包含2-10声短促鸣叫声和一声长鸣;模式2仅发出多声短促鸣叫声;模式3仅一声长鸣,频域特征在三种声模式下表现不同,模式1主频呈现双峰,模式2和模式3仅有一个峰值,主要频率范围在328±18.2 Hz-2 067±189.1 Hz之间(n=38),声谱多谐波,频带形状呈下滑状或直线状。遇险惊叫声信号振幅最大,每一声信号中包含多个脉冲组,惊叫声主频较高,主要频率范围在375-2 300 Hz之间,声谱多谐波,低频频带呈直线型,高频频带呈半拱形,声音末尾有明显的降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繁殖期 鸣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