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eoporosity and critical porosity in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and their impact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middle Es3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formation in the Niuzhuang Sag, Dongying Depression, Southeastern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 被引量:8
1
作者 Liu Mingjie Liu Zhen +1 位作者 Sun Xiaoming Wang Biao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95-507,共13页
Similar reservoir sandbodies and fault conduit systems in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Es3 member of the Niuzhuang Sag have been problematic for a long tim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remain unsolved: 1) The ... Similar reservoir sandbodies and fault conduit systems in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middle Es3 member of the Niuzhuang Sag have been problematic for a long tim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remain unsolved: 1)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stone porosity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oil sandstones have low porosity instead of high porosity. 2) Sandstones, which have the same properties,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oiliness, and the sandstones with almost the same properties show different degrees of oil-bearing capacit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ndition of reservoirs in the research area during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in terms of paleoporosity estimation and discusses the critical porosity of the sandstone reservoir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e results. 1) Although reservoir properties are low at present and some reservoirs have become tight, the paleoporosity ranging from 18% to 25% is greater than the critical porosity of 13.9%. As the: loss of porosity is different in terms of burial history, the present porosity cannot reflect porosity during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Similar/y, high porosity during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does not indicate that tbe present porosity is high. 2) The present reservoir loc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paleoporosity during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high porosity belts are prone to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because of the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generated as a result of property discrepancies under similar fault conduit conditions. Consequently, the hydrocarbon mainly accumulates in high porosity belts. Paleoporosity during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is found to be a vital controlling factor. Therefore, high paleoporosity sandstones in the middle Es3 member of the Niuzhuang Sag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future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porosity critical porosity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iddle Es3 member niuzhuang sag Bohai Bay Basin
下载PDF
A new method for recovering paleoporosity of sandstone:case study of middle Es3 member of Paleogene formation in Niuzhuang Sag, Dongyi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in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Mingjie LIU Zhen LIU +2 位作者 Biao WANG Xiaoming SUN Jigang GUO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521-530,共10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 for recover- ing paleoporosity of sandstone reservoirs and quantita- tively defin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porosity.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the present is the key...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 for recover- ing paleoporosity of sandstone reservoirs and quantita- tively defin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porosity. This method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We take the middle Es3 member in Niuzhuang Sag, Dongying Depression, and Bohai Bay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study considers the present porosity as a constraint condition, and the influences of both constructive diagenesis and destructive diagenesis to divide the porosity evolution process into two independent processes, namely porosity increase and porosity decrease. An evolution model of sandstone porosity can be established by combining both the pore increase and pore decrease effects. Our study reveals that the porosity decrease model is a continuous function of burial depth and burial time, whereas the porosity increase model mainly occurs in an acidified window for paleo- temperature of 70℃ to 90℃. The porosity evolut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phases: normal compaction, acidification and pore increase, and post- acidification compaction. Thus, the porosity evolution model becomes a piecewise function of three subsections. Examples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be applied effectively in recovering the paleoporosity of sandstone reservoirs and simulating the porosity evolu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porosity binary function acidified window niuzhuang sag Bohai Bay Basin
原文传递
牛庄洼陷岩性油藏含油气性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5
3
作者 高永进 邱桂强 +1 位作者 陈冬霞 张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4-287,299,共5页
渤海湾盆地牛庄洼陷的砂体主要分布在洼陷的深凹带、深凹带与缓坡带之间、缓坡带及中央低隆起带 ,砂体分为水下冲积扇、深水浊积扇和前缘滑塌浊积扇 3种类型。其中 ,水下冲积扇砂体的厚度大 ,物性好 ,含油气性好 ;深水浊积扇砂体的含油... 渤海湾盆地牛庄洼陷的砂体主要分布在洼陷的深凹带、深凹带与缓坡带之间、缓坡带及中央低隆起带 ,砂体分为水下冲积扇、深水浊积扇和前缘滑塌浊积扇 3种类型。其中 ,水下冲积扇砂体的厚度大 ,物性好 ,含油气性好 ;深水浊积扇砂体的含油性次之 ;而滑塌浊积砂体的含油气性最差。控制砂体含油气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砂体埋深、沉积相及砂体类型、构造环境、砂体自身物性和压力。因此 ,随着埋深的增加 ,砂体的储量和含油饱和度明显增高 ;压力增高 ,砂体的含油气性也明显增加 ;处于深凹带的砂体含油气性好于缓坡带砂体及中央低隆起带的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庄洼陷 岩性油藏 主控因素 成藏机理
下载PDF
山东东营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砂体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1
4
作者 饶孟余 钟建华 +1 位作者 王海侨 郭泽清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56-262,共7页
山东东营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砂体储层以长石细砂岩、岩屑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 ,结构成熟度及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储层微观特征研究表明 ,砂体中发育了剩余原生粒间孔、粘土矿物杂基内的微孔隙、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微裂缝等储集空间... 山东东营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砂体储层以长石细砂岩、岩屑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 ,结构成熟度及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储层微观特征研究表明 ,砂体中发育了剩余原生粒间孔、粘土矿物杂基内的微孔隙、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微裂缝等储集空间类型 ,孔隙结构以低渗细喉型为主 ,为物性较差的中低孔、低渗型储层。通过对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 ,岩石组构、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和异常超压的形成与分布是影响本区浊积砂体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其中 ,碳酸盐胶结物、硅质胶结物及自生粘土矿物是致使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大量生烃以及粘土矿物在转化过程中所释放出的酸性水的溶解作用是产生次生孔隙的重要因素 ,而异常超压的存在、高的地温场及烃类的早期进入是部分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得以保存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砂体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异常超压 牛庄洼陷 东营 山东
下载PDF
济阳坳陷牛庄洼陷沙三段三角洲前缘浊积岩特征 被引量:25
5
作者 饶孟余 钟建华 +2 位作者 郭泽清 杨和山 刘金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24-633,共10页
根据地质、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 ,对济阳坳陷牛庄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三角洲前缘的浊积岩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存在砂质浊积岩体和细粒浊积岩体两种浊流沉积物。其中砂质浊积岩体粒度较细、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 ,结... 根据地质、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 ,对济阳坳陷牛庄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三角洲前缘的浊积岩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存在砂质浊积岩体和细粒浊积岩体两种浊流沉积物。其中砂质浊积岩体粒度较细、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 ,结构和构造均反映了砂体具有滑塌再沉积的特点 ,可用Bouma序列来描述 ,常发育CDE ,BCD ,ABCD型浊流组合。砂质浊积岩体可进一步划为有根式和无根式两类。有根式砂体常呈扇形 ,可分为内扇槽道、中扇辫状水道、水道间、水道前缘和外扇无水道五种微相 ;无根式砂体常呈片状、舌状 ,可分为中心微相和边缘微相两个相带。细粒浊积岩属于低密度流的产物 ,不能用Bouma序列来解释 ,主要发育递变纹层泥岩和不均匀的块状泥岩两种细粒浊积岩。根据两类沉积物的沉积特征 ,建立了该区三角洲 -浊积岩体综合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庄洼陷 沙三段 东营三角洲 浊积岩
下载PDF
牛庄洼陷—八面河油田油气运移规律 被引量:16
6
作者 郑亚斌 黄海平 +1 位作者 周树青 杜秀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46,共4页
为研究牛庄洼陷到南斜坡八面河油田的油气运移成藏规律,对原油进行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咔唑类、酚类等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油田原油以来自沙三段的成熟油为主,王家岗油田原油为成熟油与低熟油的混源油,而八面河油... 为研究牛庄洼陷到南斜坡八面河油田的油气运移成藏规律,对原油进行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咔唑类、酚类等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牛庄油田原油以来自沙三段的成熟油为主,王家岗油田原油为成熟油与低熟油的混源油,而八面河油田以来自沙四段低熟油为主,并混入部分沙三段成熟油。油气运移的方向为自洼陷中心向周边呈"离心"式运移,以沿砂体横向运移和沿断层垂向运移结合的方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气相色谱 生物标志物 咔唑 酚类 牛庄洼陷 八面河油田
下载PDF
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砂体储集特征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侯明才 田景春 +4 位作者 陈洪德 陈学华 肖焕钦 邱桂强 贾光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3-95,共3页
根据岩心观察以及对测井资料、构造背景等资料的综合分析 ,认为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存在深水浊积扇和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砂体。讨论浊积砂体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各微相砂体的孔渗特征 ,认为主要发育剩余原生粒间孔隙、次生孔隙、... 根据岩心观察以及对测井资料、构造背景等资料的综合分析 ,认为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存在深水浊积扇和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砂体。讨论浊积砂体的储集空间类型及各微相砂体的孔渗特征 ,认为主要发育剩余原生粒间孔隙、次生孔隙、原生微孔隙、微裂缝 4种类型储集空间 ;内扇主水道和中扇辫状水道砂体的储集性能较好 ,而中扇辫状水道前缘砂体和外扇内的砂体粒度较细 ,杂基含量较高 ,原生孔隙小而少 ,因而其储集性能相对较差 ;成岩作用对浊积砂体物性的改造明显 ,压实、胶结及黏土填隙作用导致孔渗性变差 ,而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则有利于孔渗性的改善。评价认为 ,沙三中亚段储集层为中低孔低渗型的中等储集层 ,这是沉积 成岩演化中埋藏深、形成时代早、成岩作用较强等因素造成的。照片 9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庄洼陷 沙三中亚段 浊积砂体 储集特征 研究 油气地质
下载PDF
成藏期砂岩孔隙度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以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岩性油藏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明洁 刘震 +4 位作者 王标 张旺 姚星 王新征 赵海燕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7-160,共14页
在具有相同储集砂体和相似断层输导情况下,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砂岩体油藏长期存在以下难以解释的现象:1)现今砂岩孔隙度分布与油气分布不一致,高孔隙砂岩不含油而低孔隙砂岩含油;2)相同物性砂岩有的含油而有的不含油;含油砂体现今物性接... 在具有相同储集砂体和相似断层输导情况下,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砂岩体油藏长期存在以下难以解释的现象:1)现今砂岩孔隙度分布与油气分布不一致,高孔隙砂岩不含油而低孔隙砂岩含油;2)相同物性砂岩有的含油而有的不含油;含油砂体现今物性接近,但含油级别却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从古孔隙度恢复方面分析了牛庄洼陷西部地区沙三中砂岩储层在成藏期的储集条件,并探讨了成藏期储层临界孔隙度。研究发现:1)虽然现今储层物性下限很低,部分砂岩已经致密化,但成藏期的古孔隙度分布在18%~25%范围内,远大于成藏期临界孔隙度13.9%。但由于埋藏过程的差异导致砂岩储层后期减孔幅度不同,因而现今储层物性不能反映成藏期储层物性,成藏期孔隙度高并不能代表现今孔隙度高;2)成藏期高孔隙度带与现今油气分布范围高度一致,表明在相似断层输导条件下,由于储层物性级差优势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导致高孔隙度带砂体含油;因此,沙三中亚段岩性油藏富集在成藏期高孔隙带中,成藏期砂岩古孔隙度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而现今砂岩储层高孔隙带在成藏期并不一定高。牛庄洼陷西部地区沙三中亚段储层中具有高古孔隙度的砂岩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孔隙度 临界物性 优势运移通道 沙三中亚段 牛庄洼陷
下载PDF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地层压力演化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量:17
9
作者 鲍晓欢 郝芳 方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1-246,共6页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现今的地层压力垂向分带、平面分区,地层超压与Es4上和Es3下亚段成熟烃源岩分布密切相关,并以洼陷周围的大型控洼断层为界,洼陷内超压强烈,洼陷外超压程度明显减弱.正演模拟表明,洼陷内超压演化总体上经历了早期形成-...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现今的地层压力垂向分带、平面分区,地层超压与Es4上和Es3下亚段成熟烃源岩分布密切相关,并以洼陷周围的大型控洼断层为界,洼陷内超压强烈,洼陷外超压程度明显减弱.正演模拟表明,洼陷内超压演化总体上经历了早期形成-下降调整-晚期再次增大3个阶段,超压成因机制上从以欠压实为主发展到现今欠压实和生烃作用双重控制,而控洼断层和Es3中亚段下部富泥型地层形成的侧向和垂向封闭,控制了超压的空间分布状态.超压为Ed末期及Ng末-Nm二次重要成藏期的油气运移提供了重要的源动力;超压演化与构造活动演化的相互耦合控制了牛庄洼陷附近断阶带上的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庄洼陷 超压 地层压力演化
下载PDF
山东省牛庄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漆滨汶 林春明 +4 位作者 邱桂强 李艳丽 刘惠民 高永进 茅永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9-109,共11页
山东省牛庄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储集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砂岩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等。压实作用主要有刚性颗粒发生脆性破裂、颗... 山东省牛庄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储集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砂岩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等。压实作用主要有刚性颗粒发生脆性破裂、颗粒之间呈线接触和凹凸接触、岩石碎屑颗粒呈明显的定向排列、塑性颗粒挤压变形或刚性颗粒嵌入变形颗粒中、粘土质碎屑被挤压变形发生假杂基化等五种表现形式。胶结物主要有泥质胶结物、碳酸盐胶结物、自生粘土矿物和自生石英、长石。交代作用主要有石英交代长石颗粒、碳酸盐胶结物交代石英、长石及岩屑颗粒、碳酸盐胶结物之间的相互交代。发生溶解作用的主要是石英、长石和岩屑颗粒,胶结物中主要是碳酸盐矿物。目前研究区沙三中亚段储集层成岩演化处于晚成岩A期。影响成岩作用的主要因素为岩石成分、沉积环境、孔隙流体性质等。成岩作用对储集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其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储层原生孔隙迅速减少、渗透率降低,使得储集物性变差;而溶解作用是次生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从而改善砂岩的储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成岩作用 储集物性 沙三中亚段 古近系 牛庄洼陷 山东
下载PDF
波形指示反演在灰质发育区薄互层浊积岩预测中的应用——以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孔省吾 张云银 +4 位作者 沈正春 张建芝 魏红梅 宋艳阁 王甜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5-671,共7页
在高勘探程度阶段,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油藏主要勘探对象是“个体小、薄互层、橫变快、含灰质”的复杂隐蔽储层。针对薄互层砂体地震难分辨、灰质泥岩背景下砂岩难识别两大难题,开展了岩性敏感曲线重构和波形指示反演相结合的砂体... 在高勘探程度阶段,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油藏主要勘探对象是“个体小、薄互层、橫变快、含灰质”的复杂隐蔽储层。针对薄互层砂体地震难分辨、灰质泥岩背景下砂岩难识别两大难题,开展了岩性敏感曲线重构和波形指示反演相结合的砂体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波形指示反演明显压制了灰质泥岩对砂体预测的干扰,利用波形横向变化代替传统变差函数进行高频成分模拟,提高了反演精度,5 m以上储层预测结果与实钻井吻合度为88.5%,2~5 m储层预测吻合度达到80.5%。反演砂体分布符合研究区沉积演化规律及油藏流体分布认识。利用反演结果指导牛庄洼陷滚动探井和开发井部署,在5个开发区共部署滚动探井和开发井20口,其中8口井完钻投产后获得工业油流,预计新建产能4×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曲线重构 波形指示反演 薄互层浊积岩 储层预测 沙三中亚段 牛庄洼陷
下载PDF
胜利油区牛庄洼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和砂岩的协同成岩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雪芬 陆现彩 +3 位作者 张林晔 刘庆 马野牧 徐士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7-299,共13页
在含油气盆地中,烃源岩在成岩演化过程中排出的孔隙流体对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牛庄洼陷沙四上烃源岩、沙三下烃源岩及沙三段砂岩中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牛18—牛20断层附近及其南侧井位中,砂岩胶结物以铁白... 在含油气盆地中,烃源岩在成岩演化过程中排出的孔隙流体对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牛庄洼陷沙四上烃源岩、沙三下烃源岩及沙三段砂岩中成岩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牛18—牛20断层附近及其南侧井位中,砂岩胶结物以铁白云石、绿泥石和绿/蒙混层矿物为主,含有较高含量的Ca、Mg、Fe、Sr等元素,说明该成岩期的孔隙流体中富含Ca、Mg、Fe等元素,且盐度较高,这与沙四上烃源岩排出的孔隙流体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推测其成岩流体可能主要来自沙四上烃源岩。而在牛18—牛20断层北侧,砂岩胶结物以含铁方解石为主,绿泥石和绿/蒙混层矿物仅少量存在,可见沙四上烃源岩的影响有所减弱,而沙三下烃源岩的贡献明显增加,可以认为其成岩流体为沙四上和沙三下烃源岩的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流体 碳酸盐矿物 粘土矿物 牛庄洼陷
下载PDF
牛庄洼陷“岩性油气藏”油气成因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素梅 邱桂强 +1 位作者 姜振学 高永进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3-218,共6页
为了解析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的成因与成藏机理,采用地球化学途径对岩性油气藏最为发育的牛庄洼陷的原油、不同层位烃源岩进行了详细的烃类化学成分分析与精细油源对比研究.牛庄洼陷以沙三中为主的岩性(含透镜体)及其相关油气藏原油普遍... 为了解析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的成因与成藏机理,采用地球化学途径对岩性油气藏最为发育的牛庄洼陷的原油、不同层位烃源岩进行了详细的烃类化学成分分析与精细油源对比研究.牛庄洼陷以沙三中为主的岩性(含透镜体)及其相关油气藏原油普遍具有低Pr/Ph值(<1)、相对较高的甾烷、伽玛蜡烷丰度等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特征,与沙三中烃源岩(Pr/Ph>1)无相关性,与沙三下亚段烃源岩(Pr/Ph>1、伽玛蜡烷含量低)也有明显的非相似性.沙三中亚段的岩性及其相关油气藏油气并非以沙三中为主力烃源岩,而是表现出沙三下特别是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某些特性,暗示以往所确认的透镜体等岩性油气藏极为发育的牛庄洼陷油气成因复杂,油气成藏模式很难用传统的“自生自储”来描述.沙三中岩性油气藏中混合了相隔数百米的沙四段成因油气指示隐蔽油气运移通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庄洼陷 岩性油藏 油气成因 油源对比
下载PDF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超压特征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姣 何生 王冰洁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40,共7页
牛庄洼陷是东营凹陷的一个典型超压单元,明确超压分布特征需要研究泥岩超压的预测模型。基于测井和钻杆测试(DST)资料,分析了牛庄洼陷现今压力特征和3口典型井泥岩超压段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表明,牛庄洼陷超压主要发育在2100m以下的沙... 牛庄洼陷是东营凹陷的一个典型超压单元,明确超压分布特征需要研究泥岩超压的预测模型。基于测井和钻杆测试(DST)资料,分析了牛庄洼陷现今压力特征和3口典型井泥岩超压段的测井响应特征。分析表明,牛庄洼陷超压主要发育在2100m以下的沙河街组第三段和第四段,超压泥岩段的测井响应特征呈现多样化,主要表现在视电阻率测井响应的不唯一性,这种不唯一性可能主要与特殊岩性如油页岩等有关。采用Eaton公式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换算出泥岩压力,建立了泥岩计算压力与储层实测压力之间的关系模型,即泥岩超压预测模型,通过超压砂、泥岩声波时差异常幅值的对比分析了该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并开展了误差分析。研究认为,利用泥岩声波测井资料,通过该模型能够预测牛庄洼陷泥岩超压层空间分布的大致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预测模型 牛庄洼陷 东营凹陷
下载PDF
砂岩透镜体成藏的成岩控制机理——以济阳坳陷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饶孟余 张遂安 +1 位作者 赵常艳 陈元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2-15,共4页
利用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对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砂岩透镜体的显微特征及成岩矿物的组合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成岩作用对砂岩透镜体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一方面为砂体成藏提供储集空间和有效圈闭,另一方面增加了油气进入砂体的阻力。根据... 利用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对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砂岩透镜体的显微特征及成岩矿物的组合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成岩作用对砂岩透镜体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一方面为砂体成藏提供储集空间和有效圈闭,另一方面增加了油气进入砂体的阻力。根据对牛庄洼陷96个砂岩透镜体的物性分析发现,在成岩作用的控制下,砂体成藏的物性存在临界值。该认识不仅丰富了油气成藏机理的理论,而且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砂岩透镜体 成岩作用 控制因素 成藏机理 成岩圈闭 牛庄洼陷
下载PDF
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成岩作用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饶孟余 张遂安 李秀生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6-70,共5页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以长石细砂岩、岩屑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及成分成熟度均较低。浊积岩样品的显微特征及成岩矿物的组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的浊积岩储层目前主要处于晚成岩A期到B期的过渡阶段,成岩现...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以长石细砂岩、岩屑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及成分成熟度均较低。浊积岩样品的显微特征及成岩矿物的组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的浊积岩储层目前主要处于晚成岩A期到B期的过渡阶段,成岩现象包括压实压溶作用、石英的次生加大作用、碳酸盐矿物胶结作用、溶解作用和粘土矿物转化作用等,这些作用过程受矿物与孔隙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影响成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岩石性质、沉积微相、水介质的性质、超压、高温以及烃类的早期注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庄洼陷 浊积岩 成岩作用 主控因素 次生孔 山东省
下载PDF
牛庄洼陷东部沙四纯上5砂组含灰质地层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 被引量:4
17
作者 沈正春 张云银 +2 位作者 代磊 张建芝 孔省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4-16,共3页
牛庄洼陷东部沙四纯上5砂组沉积规律不明确且储层呈现“个体小、薄互层、横变快、含灰质”复杂隐蔽特征,常规地震资料分辨不足,储层描述难度非常大,已成为制约研究区勘探开发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岩心、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应... 牛庄洼陷东部沙四纯上5砂组沉积规律不明确且储层呈现“个体小、薄互层、横变快、含灰质”复杂隐蔽特征,常规地震资料分辨不足,储层描述难度非常大,已成为制约研究区勘探开发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岩心、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应用认为,研究区为来自东南部物源的深水浊积扇沉积,主要发育辫状水道和水道间沉积微相;在明确了沉积规律基础上,通过岩性敏感曲线重构的地质统计学反演,消除了灰质围岩对浊积岩预测干扰作用,精细刻画了储层横向发育边界和纵向叠置关系,储层预测精度达87%。砂体反演结果符合研究区沉积规律认识及井间油水关系,为研究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浊积扇 地质统计学反演 牛庄洼陷
下载PDF
牛庄洼陷古近纪浊流沉积中Paleodictyon遗迹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3
18
作者 袁文芳 陈世悦 +1 位作者 曾昌民 张关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1,共4页
在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的陆相浊流沉积中发现了Paleodictyon遗迹化石,其形态特征几乎和深海分子相媲美,并且在该遗迹化石的宿主岩性中,还发现了可以指示海侵发生的甲藻甾烷分子化石,说明研究区在古近纪曾发生过海侵或与海相关,... 在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的陆相浊流沉积中发现了Paleodictyon遗迹化石,其形态特征几乎和深海分子相媲美,并且在该遗迹化石的宿主岩性中,还发现了可以指示海侵发生的甲藻甾烷分子化石,说明研究区在古近纪曾发生过海侵或与海相关,这不仅为争论了20多年的“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是否发生过海侵”问题的解决找到了突破口,同时对油气勘探方向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 遗迹化石 牛庄洼陷 东营凹陷
下载PDF
东营凹陷坡移扇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杰 于正军 +2 位作者 韩宏伟 王伟锋 朱传华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49,143,共5页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南缘沙三中段的三角洲前缘斜坡带发育事件型沉积(俗称"坡移扇")。在钻井、测井、录井及化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岩心描述、野外观察及水槽模拟实验方法,明确了坡移扇的基本识别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南缘沙三中段的三角洲前缘斜坡带发育事件型沉积(俗称"坡移扇")。在钻井、测井、录井及化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岩心描述、野外观察及水槽模拟实验方法,明确了坡移扇的基本识别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并初步厘定了坡移扇的概念。研究表明:坡移扇发育在三角洲前缘砂体前积层内,主要存在厚砂薄泥、砂泥互层和厚泥薄砂3种类型;坡移扇存在滑动、滑塌和碎屑流3种搬运类型,存在地震、波浪侵蚀和水平面快速下降3种触发机制;坡移扇规模除与固结程度呈负相关之外,与地震强度、斜坡倾角、水流量和水平面变化等因素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滑动、滑塌与碎屑流3种类型在斜坡带不同角度范围内发育,且可依次转化,滑塌与碎屑流2种类型后期保存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水槽实验 事件型沉积 坡移扇 牛庄洼陷 东营凹陷
下载PDF
牛庄洼陷南斜坡沙河街组原油成因类型的多参数聚类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宋成鹏 罗晓容 +6 位作者 郝雪峰 向立宏 刘克奇 张立宽 雷裕红 程明 杨彬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7-463,共7页
通过牛庄洼陷源岩抽提物异戊二烯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和甾、萜烷化合物等多种地化参数的对比,优选出植烷、伽马蜡烷、升藿烷系列、甲藻甾烷和4-甲基甾烷等生标化合物构成源岩特征指纹参数,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沙河街组原油成因类型进行了... 通过牛庄洼陷源岩抽提物异戊二烯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和甾、萜烷化合物等多种地化参数的对比,优选出植烷、伽马蜡烷、升藿烷系列、甲藻甾烷和4-甲基甾烷等生标化合物构成源岩特征指纹参数,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沙河街组原油成因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原油可以划分为3类:Ⅰ类原油与沙三源岩聚为一类,具有低植烷丰度、低伽马蜡烷丰度、低C35升藿烷丰度、低甲藻甾烷丰度和低4-甲基αααC29甾烷丰度的"五低"特点,体现了来源于弱氧化、低盐度环境下形成的沙三下亚段源岩的地化特征;Ⅱ类原油与沙四源岩聚为一类,具有高植烷丰度、高伽马蜡烷丰度、高C35升藿烷丰度、高甲藻甾烷丰度和高4-甲基αααC29甾烷丰度的"五高"特点,体现了来源于强还原、高盐度环境下形成的沙四上亚段源岩地化特征;Ⅲ类原油和沙三、沙四源岩没有显著的聚类关系,也与孔店组原油和源岩地化特征不同,而其主要聚类参数的均值均处于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源岩的均值范围之间,推测可能为2套源岩生成原油的混合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原油类型 聚类分析 牛庄洼陷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