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Late-Season Rice under No-tillage and Non-flooded Cultivation with Straw Mulching 被引量:4
1
作者 WANG Dong LI Hui-xin +2 位作者 QIN Jiang-tao LI Da-ming Hu Feng 《Rice science》 SCIE 2010年第2期141-148,共8页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started at 2003)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ce cultivation methods o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late-season rice under double-rice cropping sys...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started at 2003)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ce cultivation methods on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late-season rice under double-rice cropping system in seasonal drought region of southeast China (Yujiang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The rice cultivation methods included no-tillage and flooded rice cultivation (N-F), no-tillage and non-flooded rice cultivation with straw mulching (N-SM), and no-tillage and non-flooded rice cultivation without straw mulching (N-ZM).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ice grain yield between the N-SM and N-F treatments. However, the rice grain yields in the N-SM and N-F treat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ZM treatment. The late-season rice plants in the N-SM treatment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s of effective panicles and total grains per hill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N-ZM treatment. The above-ground dry matter of late-season rice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N-SM and N-F 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the N-F treatment, the N-ZM and N-SM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leaf area at the heading stage. Moreover, the N-SM treatment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otal root length and root tip number at the grain-filling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N-ZM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no-tillage non-flooded cultivation straw mulching growth characteristics YIELD
下载PDF
不同水分管理栽培方式对山栏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2
作者 刘佳宁 李梦 +3 位作者 杨新森 吴伟 裴新梧 袁潜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2-250,共9页
【目的】山栏稻的栽培方式单一,传统刀耕火种的种植手段破坏环境,水作是山栏稻栽培的新模式。研究山栏稻在大田水作环境下根际微生物的变化情况。【方法】设置正常灌溉和干旱管理的山栏稻栽培处理,分别对山栏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进行16S ... 【目的】山栏稻的栽培方式单一,传统刀耕火种的种植手段破坏环境,水作是山栏稻栽培的新模式。研究山栏稻在大田水作环境下根际微生物的变化情况。【方法】设置正常灌溉和干旱管理的山栏稻栽培处理,分别对山栏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序列测定,测序数据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栽培方式的改变明显影响了根际细菌群落的组成。正常灌溉处理的Nitrosprota和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低于干旱管理,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高于干旱管理。相对丰度前10的细菌门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相关性。相关性网络分析显示,正常灌溉处理中更多的细菌群落具有相互作用,正常灌溉处理拥有更复杂的细菌网络。【结论】不同水分管理栽培方式的山栏稻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发生显著变化,Nitrospirota、Proteobacteria细菌类群可能通过促进水稻根部吸收氮素来增强山栏稻抗逆性。正常灌溉处理中更多细菌群落相互作用,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栏稻 栽培方式 根际微生物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人工直播和人工移栽对伍两优华占水稻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曾雅婷 杨通州 +5 位作者 曹梦祥 汤洪 舒畅 郭萍 张鑫 袁雅婷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70-74,共5页
为了明确适宜水稻品种伍两优华占的栽培方式,对其在人工移栽和人工直播2种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农艺性状以及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直播方式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虽然低于人工移栽方式,但分蘖率更强,结实率和有效穗数也明显高于... 为了明确适宜水稻品种伍两优华占的栽培方式,对其在人工移栽和人工直播2种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农艺性状以及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直播方式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虽然低于人工移栽方式,但分蘖率更强,结实率和有效穗数也明显高于人工移栽方式;无论是理论产量还是实收产量,均高于人工移栽方式。从综合效益来看,与人工移栽方式相比,人工直播方式节省了人工和育苗成本,劳动强度降低,生育进程显著提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伍两优华占的种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伍两优华占 栽培方式 产量
下载PDF
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杨志萍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3期177-179,共3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为试验地点,设置人工直播、机械插秧、人工抛秧和飞机直播4种栽培方式进行试验,比较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的生长状况、产量和经济指标。结果显示,人工直播方式、播种...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为试验地点,设置人工直播、机械插秧、人工抛秧和飞机直播4种栽培方式进行试验,比较不同栽培方式下水稻的生长状况、产量和经济指标。结果显示,人工直播方式、播种量选择50 kg/hm^(2)的栽培方式,水稻的生长状况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方式 群体结构 产量
下载PDF
民国时期香菇栽培“沃泔法”新探
5
作者 梁诸英 刘明慧 陈雨佳 《食药用菌》 2024年第2期144-148,共5页
关于历史上“沃泔法”在香菇栽培中的运用,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致。相关史料揭示,民国时期(1912—1949年)多地香菇栽培仍采用了沃泔法,这是对此前沃泔法栽培香菇技术的传承。结合“泔水”在其他作物种植中具有提供养分的作用,可以认为,“... 关于历史上“沃泔法”在香菇栽培中的运用,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致。相关史料揭示,民国时期(1912—1949年)多地香菇栽培仍采用了沃泔法,这是对此前沃泔法栽培香菇技术的传承。结合“泔水”在其他作物种植中具有提供养分的作用,可以认为,“沃泔法”是能够促进香菇生长的实践技术经验积累,民国时期香菇栽培过程中不存在米泔浇淋步骤的观点不完全符合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泔法 香菇栽培史 农业史 食用菌 民国时期
下载PDF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水稻栽植方式筛选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亮 董立强 +3 位作者 杨铁鑫 潘争艳 李志强 孙富余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16,共4页
本研究在投放相同数量河蟹的基础上设置了“6比空”“12比空”和“18比空”3种水稻栽植方式,通过综合分析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河蟹产量等数据,明确适宜稻蟹生态种养模式下机械化操作的最优水稻栽植方式。结果表明,与普通稻蟹种养模式... 本研究在投放相同数量河蟹的基础上设置了“6比空”“12比空”和“18比空”3种水稻栽植方式,通过综合分析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河蟹产量等数据,明确适宜稻蟹生态种养模式下机械化操作的最优水稻栽植方式。结果表明,与普通稻蟹种养模式下的水稻产量相比,比空栽植方式通过边行效应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补充了一部分由于空行引起的水稻产量缺失,同时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了整精米率和河蟹的回捕率。综合水稻和河蟹收入,以“12比空”栽植模式的产投比最高,达到2.83,比水稻单一种植模式增收13575元/hm^(2),比普通稻蟹种养模式增收3120元/hm^(2),是稻蟹生态种养经济效益较优的水稻栽植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 水稻 栽植模式 产量 品质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有机质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夏玉莹 李红宇 +4 位作者 王志君 范名宇 赵海成 孟凡荣 任亿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0-536,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实现寒地黑土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测定4种耕作方式(秋翻春打浆、秋翻旋春打浆、秋翻旋秋打浆、原茬秋打浆)的水稻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腐殖... 【目的】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实现寒地黑土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测定4种耕作方式(秋翻春打浆、秋翻旋春打浆、秋翻旋秋打浆、原茬秋打浆)的水稻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腐殖质全碳、腐殖酸总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胡敏素碳等的含量。【结果】4种耕作方式中,原茬秋打浆的腐殖质全碳、腐殖酸总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和胡敏素碳含量高于其他处理,且2020年高于2019年,呈上升趋势。4种耕作方式对产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其中翻旋秋打浆处理较秋翻旋、秋翻和原茬秋打浆3个处理的产量分别极显著提高1.45%、2.23%和1.50%。不同耕作方式之间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直链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但综合两种秋打浆方式的主要品质比较,原茬秋打浆表现较好。【结论】秋翻旋秋打浆较其他耕作方式产量最高,适宜寒地水稻种植生产。原茬秋打浆有机质含量最高,对寒地稻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耕作方式 土壤 有机质
下载PDF
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黎雨薇 黄志谋 +4 位作者 杨汉 瞿和平 全文博 秦晓银 李忠正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5-10,共6页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3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福稻99、华夏香丝和黄华占)和4种栽培方式(人工直播、飞机直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研究了栽培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福稻99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比华夏...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3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福稻99、华夏香丝和黄华占)和4种栽培方式(人工直播、飞机直播、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研究了栽培方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福稻99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比华夏香丝与黄华占高,分别为10 957.09、8 315.82 kg/hm2,适合在咸宁市大面积推广种植;飞机直播和人工直播栽培方式下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比人工抛秧和机械插秧高,且与人工直播相比,飞机直播省时省工,因此,从轻简化栽培来看,飞机直播方式可在咸宁市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品种 栽培方式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青阳县优质再生稻品种与栽培模式研究
9
作者 丁树忠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2期43-45,共3页
青阳县地处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每年水稻栽培面积达666.67 km^(2)以上。为解决该地区再生稻品种较为混乱的现状,帮助农户提高种粮效益,以丰两优香1号、六两优香11、深两优867、荃两优108、垦两优801和D两优8612... 青阳县地处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每年水稻栽培面积达666.67 km^(2)以上。为解决该地区再生稻品种较为混乱的现状,帮助农户提高种粮效益,以丰两优香1号、六两优香11、深两优867、荃两优108、垦两优801和D两优8612为6个试验品种,开展再生稻品种与栽培模式研究,积极探索符合青阳县水稻品种与栽培方式相结合并取得高产、高效的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直接播种还是移栽种植,D两优8612再生稻收获总产量都是最高的,荃两优108次之;D两优8612、荃两优108采用直接播种和移栽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能达到700 kg/667 m^(2)以上,两季丰产性好,在青阳县具有推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栽培 再生稻 栽培方式
下载PDF
密肥条件对水稻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11
10
作者 苏祖芳 周培南 +1 位作者 许乃霞 张亚洁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1-286,共6页
以迟熟中粳稻 95 16和杂交中籼稻汕优 6 3为材料 ,研究不同栽插密度 (行距 )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成熟期植株总吸氮量和穗部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穗部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栽插... 以迟熟中粳稻 95 16和杂交中籼稻汕优 6 3为材料 ,研究不同栽插密度 (行距 )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成熟期植株总吸氮量和穗部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穗部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栽插行距不同总吸氮量有差异。不同处理抽穗期群体总颖花量、植株吸氮量变化幅度较大 ,抽穗期单位氮素相对产颖花能力变化幅度较小 ,因而可以根据预期产量指标的颖花量和不同地力单位氮素相对产颖花能力 ,计算得出抽穗期相对吸氮量 ,并除以抽穗期氮肥利用效率 ,就可较确切地算出水稻的施氮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 施肥量 产量形成 栽插密度 养分吸收
下载PDF
高产栽培条件下种植方式对不同生育类型粳稻米质的影响 被引量:59
11
作者 霍中洋 李杰 +4 位作者 许轲 戴其根 魏海燕 龚金龙 张洪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3932-3945,共14页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稻米品质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3种类型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为材料,比较研究高产栽培条件下手栽、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稻米品质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3种类型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为材料,比较研究高产栽培条件下手栽、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的差异,并对米质性状与灌浆结实期的温光条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糙米率在不同种植方式间没有明显差异,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早熟晚粳手栽>机插>直播,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机插>手栽>直播;(2)垩白率手栽>机插>直播,垩白大小机插>手栽>直播,垩白度早熟晚粳和常规迟熟中粳手栽>机插>直播,中熟中粳和杂交迟熟中粳机插>手栽>直播;(3)直链淀粉含量直播>机插>手栽,胶稠度手栽>机插>直播;(4)蛋白质含量手栽与机插基本相当,直播略低,且除中熟中粳外与手栽和机插的差异不显著;(5)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手栽>机插>直播,回复值直播>机插>手栽,峰值时间不同种植方式间没有明显差异,最终黏度早熟晚粳和常规迟熟中粳手栽>机插>直播,中熟中粳和杂交迟熟中粳直播>机插>手栽,糊化温度早熟晚粳和常规迟熟中粳直播>机插>手栽,中熟中粳和杂交迟熟中粳手栽>机插>直播。【结论】与手栽和机插相比,直播外观品质略优,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变劣;手栽与机插间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优劣因品种类型而异,蒸煮食味品质手栽优于机插,营养品质大体相当。因此,选择合理的种植方式,并配套适宜的水稻品种类型,有利于获得优良的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生育类型 种植方式 高产栽培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8
12
作者 邓飞 王丽 +3 位作者 刘利 刘代银 任万军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30-1942,共13页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 为明确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仁寿、郫县和雅安生态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稻的干物质积累特性为生态条件、秧龄、移栽方式及其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均受三者显著主效作用;生态条件与秧龄互作效应极显著影响分蘖盛期至抽穗期群体干物重,而生态条件与移栽方式、秧龄与移栽方式及三者互作则主要影响抽穗后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2)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因生态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仁寿的产量主要来自抽穗后光合产物在籽粒中的积累,与茎鞘物质的输出和转化相关不显著;在郫县,茎鞘物质输出和转化对产量贡献大于在仁寿,产量与孕穗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r=0.775*),与成熟期茎鞘干物质分配比例则呈显著负相关(r=0.757*);在雅安,抽穗后茎鞘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与产量正相关。(3)水稻产量以仁寿最高,较郫县和雅安高5.52%和17.65%;秧龄和移栽方式均能影响水稻最终产量,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显著;仁寿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影响产量,在郫县则通过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实现对产量的调控,雅安的栽培方式主要通过群体颖花量和千粒重调控产量。(4)适宜的栽培方式能有效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促进产量的提高。在仁寿和郫县,50d秧龄单苗优化定抛有效地协调了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水稻增产;在雅安,50d秧龄单苗手插具有较高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和抽穗后茎鞘干物质输出与转化效率,增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栽培方式 水稻 干物质生产 产量
下载PDF
稻麦两熟地区不同栽培方式超级稻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 被引量:61
13
作者 李杰 张洪程 +7 位作者 龚金龙 常勇 吴桂成 郭振华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9-320,共12页
为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的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以超级稻淮稻9号和徐稻3号为材料,比较研究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其生产力和对产量的贡献。... 为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的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以超级稻淮稻9号和徐稻3号为材料,比较研究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其生产力和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稻最高,直播稻最低。机插稻和直播稻主茎和一次分蘖群对产量贡献大,尤其是直播稻,主茎产量比例达27.5%,二次分蘖群仅5%左右,而手栽稻主茎产量比例小(16.7%),二次分蘖群产量占近20%。一次分蘖群产量比例不同栽培方式间变化幅度较小,都在65.84%67.09%之间。手栽稻分蘖发生叶位数多,且茎蘖成穗率高,单株成穗数多;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10叶位,其中第5至第8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群以1/5、1/6、1/7发生和成穗为主。机插稻分蘖发生比较集中,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3叶至第7叶位,第4至第7叶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群发生以1/4、2/4、1/5为主,但主要依靠1/4成穗。直播稻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5叶位,其中第1至第4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发生较多,但仅在1/1、2/1、1/2有成穗,且成穗率很低。3种栽培方式均未见三次及三次以上分蘖发生。各栽培方式主茎及优势叶位分蘖群生产力高、穗部性状好,对产量贡献大,产量的85%以上来自这些茎蘖。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是不同的,提高茎蘖成穗率,增加单株成穗数,充分发挥分蘖群的调控作用,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产中应根据各种栽培方式的实际,应用各自配套的管理技术措施,通过密、肥、水等的精确合理调控,促进优势叶位分蘖早发、多发,抑制无效叶位分蘖发生,提高群体质量,发掘优势叶位的增产潜力,从而实现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的高产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式 超级稻 分蘖特性 群体生产力
下载PDF
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14
作者 唐海明 逄焕成 +6 位作者 肖小平 聂泽民 汤文光 于天一 汪柯 李强 杨光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1-718,共8页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了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与机插相比,抛栽和手插促进了早稻生育进程,全生育期缩短,抛... 为探明洞庭湖平原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早稻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以常规稻和杂交稻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了塑料软盘育秧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与机插相比,抛栽和手插促进了早稻生育进程,全生育期缩短,抛栽和手插分别缩短5~8 d和2~4 d。群体根系和地上部干重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成熟期植株根系和穗干物质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为抛栽>手插>机插,茎干物质的比例为手插>抛栽>机插;叶干物质比例在分蘖期和齐穗期为机插>手插>抛栽,灌浆期和成熟期为手插>抛栽>机插。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抛栽和手插水稻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机插;成熟期,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水稻叶面积指数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抛栽最高,机插最低;抛栽和手插分别比机插增产1203.3~1346.7 kg hm–2和776.7~1045.4 kg hm–2。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手插和机插相比,抛栽处理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方式 生育期 干物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法对水稻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朱红梅 刘强 +3 位作者 荣湘民 彭建伟 谢桂先 陈军文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8,共5页
比较研究了3种栽培法对水稻植株生长,光合速率,植株及籽粒全N,P,K含量,糙米全N,蛋白N含量,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拟栽培法最优,"三壮三高"栽培法次之,常规栽培法最低.与常规栽培法相比,初拟栽培法、"三壮三高... 比较研究了3种栽培法对水稻植株生长,光合速率,植株及籽粒全N,P,K含量,糙米全N,蛋白N含量,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拟栽培法最优,"三壮三高"栽培法次之,常规栽培法最低.与常规栽培法相比,初拟栽培法、"三壮三高"栽培法的糙米蛋白质含量,早稻分别增加了11.36,8.63g/kg,晚稻分别增加了8.33,6.19g/kg,早稻产量分别提高了19.14%,9.57%,晚稻产量分别提高了22.49%,13.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法 蛋白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5
16
作者 李杰 张洪程 +8 位作者 董洋阳 倪晓诚 杨波 龚金龙 常勇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661-2672,共12页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栽培方式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区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4种类型品种(含常规粳稻和...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栽培方式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区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4种类型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采用手栽、机插和直播3种栽培方式,在苏南太湖稻区常熟(31.4°N)、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32.3°N)与兴化(32.6°N)和苏北淮北稻区东海(34.5°N)3个不同生态区,比较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最高,直播最低;与手栽相比,机插和直播每667 m2分别减产20—50 kg和80—180 kg,且表现出随纬度升高,减产幅度加大的规律,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减产20—30 kg和80—100 kg、30—40 kg和90—110 kg、40—50 kg和160—180 kg;同一地区,减产幅度晚熟品种大于早熟品种,常规稻大于杂交稻。机插和直播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机插缩短11—14 d,直播缩短25—30 d,并呈纬度越高缩短天数越多的趋势;各生育阶段均有缩短,播种至拔节缩短最多,占总缩短天数的60%以上;同一类型品种,随纬度升高,拔节、抽穗、成熟依次延迟,全生育期天数增多;同一地区,缩短天数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多。机插和直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尤其是直播对积温和光照时数的利用率在苏北只有81.8%和77.4%;不同地区,机插和直播对积温和光照时数的利用率因品种类型而异,苏南以早熟晚粳较高,苏中为迟熟中粳,苏北为中熟中粳。【结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有较大影响,据此按照江苏大面积水稻单产600 kg的目标,对不同栽培方式的适宜范围与配套的适宜品种类型做了初步区划,即手栽、机插在苏南、苏中、苏北都是适宜的,而直播在苏南适宜、苏中次适宜、苏北不适宜,并且各栽培方式在各地分别有其配套的适宜品种类型,以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区 栽培方式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下载PDF
生态条件及栽培方式对稻米RVA谱特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17
作者 邓飞 王丽 +2 位作者 叶德成 任万军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7-724,共8页
为明确稻米淀粉及蛋白质品质与生态条件、栽培方式及其互作的关系,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不同生态条件下稻米淀粉RVA谱特性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条件、栽培方式及两者互作效应均对稻米淀粉... 为明确稻米淀粉及蛋白质品质与生态条件、栽培方式及其互作的关系,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不同生态条件下稻米淀粉RVA谱特性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条件、栽培方式及两者互作效应均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有极显著影响。海拔高度与峰值黏度、回复值和糊化温度显著负相关;随灌浆结实期日均温度和日照时数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均显著降低。秧龄和移栽方式的改变,均导致淀粉RVA谱特性的变化。秧龄不同,除糊化温度外,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等7项RVA谱特征值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峰值黏度和冷胶黏度均随秧龄的减小而降低。移栽方式不同,淀粉RVA谱特性也存在差异,单苗优化定抛处理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均低于双苗手插处理。除糊化温度外,峰值黏度等7项特征值的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通过变异系数可看出,生态条件和栽培方式对崩解值的影响最大,消减值次之,对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的影响最小。此外,籽粒蛋白质含量同样受生态条件影响,其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灌浆结实期日均温度和日照时数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条件 栽培方式 淀粉RVA谱 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被引量:80
18
作者 武际 郭熙盛 +2 位作者 王允青 许征宇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351-3360,共10页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栽培模式秸秆腐解率差异不大。而在秸秆土埋还田时,节水栽培秸秆腐解率>常规栽培。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氮≈碳;90 d时,小麦秸秆中48.29%-63.79%的碳、48.35%-52.83%的氮、54.83%-67.49%的磷和91.98%-95.99%的钾被释放;油菜秸秆中50.29%-66.55%的碳、46.48%-57.67%的氮、56.44%-75.64%的磷和92.31%-96.24%的钾被释放。栽培模式和还田方式对秸秆碳、氮和磷释放率的影响与对秸秆腐解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腐解30 d时,秸秆中已有超过90%的钾被释放出来。【结论】实行秸秆还田,水稻栽培模式宜采用节水灌溉栽培,可以促进秸秆腐解,提高其养分释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栽培模式 秸秆还田方式 油菜秸秆 小麦秸秆 腐解
下载PDF
“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研究Ⅴ.稻田冬种黑麦草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55
19
作者 辛国荣 杨中艺 +2 位作者 徐亚幸 陈三有 郭仁东 《草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7-23,共7页
黑麦草 (IRG)的栽培方式、播种量、施肥种类和施肥量是影响 IRG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高播量 (2 2 .5kg/hm2 )稻底撒播方式可以获得优质高产的 IRG,干物质产量 9183.4 5kg/hm2 ,粗蛋白质产量达 16 6 8.0 0 kg/hm2 ,因其节... 黑麦草 (IRG)的栽培方式、播种量、施肥种类和施肥量是影响 IRG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高播量 (2 2 .5kg/hm2 )稻底撒播方式可以获得优质高产的 IRG,干物质产量 9183.4 5kg/hm2 ,粗蛋白质产量达 16 6 8.0 0 kg/hm2 ,因其节省劳力 ,且可以有效利用稻田水分 ,因此可作为稻田冬种 IRG的主要方式。中等播量 (15.0 kg/hm2 )育苗移栽方式也获得了较高的产量 (976 5.4 5kg/hm2 )和最高的 IRG粗蛋白质产量 (1730 .2 5kg/hm2 ) ,尽管该方式花费劳力较多 ,但节约种子并可以提早供草 ,可根据生产需要加以运用。在施肥管理上 ,使用复合肥 (N∶ P2 O5∶ K2 O=15∶ 15∶ 15) 150 0 kg/hm2的施肥管理方式最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草 水稻 轮作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栽插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何艳 严田蓉 +8 位作者 郭长春 李娜 彭志芸 唐源 马鹏 余华清 孙永健 杨志远 马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5-114,共10页
通过明确不同秸秆还田与栽插方式下水稻根系及产量形成的差异,为不同栽插方式下秸秆还田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迟熟型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置秸秆不还田、覆盖还田和翻埋还田3种还田方式,副区为人工移栽... 通过明确不同秸秆还田与栽插方式下水稻根系及产量形成的差异,为不同栽插方式下秸秆还田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迟熟型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置秸秆不还田、覆盖还田和翻埋还田3种还田方式,副区为人工移栽和毯苗机插2种栽插方式,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和栽插方式下水稻根干质量、根冠比、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对根系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前抑后促,抑制了分蘖盛期单茎和群体根系的生长,促进了拔节期至成熟期根系的生长,齐穗期翻埋还田水稻根系生长更好,成熟期则是覆盖还田根干质量、根数更高。各生育时期根系直径,分蘖盛期和成熟期的单茎、群体根系指标以及根干质量,拔节后15 d、齐穗后15 d和成熟期单茎伤流强度均表现为人工移栽>毯苗机插,但拔节期和齐穗期根系形态指标和群体根干质量小于毯苗机插。不同于翻埋还田对毯苗机插稻齐穗期根系生长有利,覆盖还田能有效促进人工移栽稻齐穗期根系生长,减缓花后根系衰老,维持单茎较大伤流强度。2)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平均使水稻增产3.50%,与人工移栽互作的增产率为2.03%~9.81%,与毯苗机插互作的增产不明显,其中又以秸秆覆盖还田与人工移栽互作增产效果最佳。3)分蘖盛期根干质量,成熟期根干质量、单茎根系指标和群体根系指标,分别与每穗粒数、总颖花量和产量显著正相关,分蘖单茎和群体根系形态指标与有效穗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后人工移栽均实现了增产,而毯苗机插多表现为减产,覆盖还田产量较翻埋还田高。覆盖还田与人工移栽互作下的水稻根系早生快发、衰老慢、单茎伤流强度大,产量最高,翻埋还田促进了毯苗机插中期的根系生长,但齐穗后根系衰老快,单茎伤流强度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秸秆 生长 秸秆还田 水稻 栽插方式 根系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