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sitive impact of adding No.14v lymph node to D2 dissection on survival for distal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fter surgery with curative intent 被引量:24
1
作者 Yuexiang Liang Liangliang Wu +8 位作者 Xiaona Wang Xuewei Ding Hongmin Liu Bin Li Baogui Wang Yuan Pan Rupeng Zhang Ning Liu Han Li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580-587,共8页
Background: D2 lymphadenectomy has been increasingly regarded as standard surgical procedure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GC), while the necessity of No.14v lymph node (14v) dissection for distal GC is still cont... Background: D2 lymphadenectomy has been increasingly regarded as standard surgical procedure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GC), while the necessity of No.14v lymph node (14v) dissection for distal GC is still controversial. Methods: A total of 920 distal GC patients receiving at least a D2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Department of Gastric Cancer,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f whom, 243 patients also had the 14v dissected. Other 677 patients without 14v dissection were used for comparison. Results: Forty-five (18.5%) patients had 14v metastasi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3-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14v dissection. Following stratified analysis, in TNM stages I, II, IIIa and IV, 14v dissection did not affect 3-year OS; in contrast, patients with 14v dissection had a significant higher 3-year OS than those without in TNM stages IIIb and IIIc.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14v dissection was found to b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GC patients with TNM stage IIIb/IIIc disease [hazard ratio (HR), 1.56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186-2.072; P=0.002]. GC patients with 14v dissection had a significant lower locoregional, especially lymph node, recurrence rate than those without 14v dissection (11.7 % vs. 21.1%, P=0.035). Conclusions: Adding 14v to D2 lymphadenectomy may b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3-year OS for distal GC staged TNM IIIb/II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carcinoma no. 14v lymph node METASTASIS DISSECTION prognosis
下载PDF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14v-lymph node dissection to D2 dissection for lower-third gastric cancer 被引量:3
2
作者 Chen Zheng Zi-Ming Gao +4 位作者 An-Qi Sun Hai-Bo Huang Zhen-Ning Wang Kai Li Shan Gao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18期2712-2721,共10页
BACKGROUND Radical gastrectomy with D2 lymph node (LN) dissection is the standard surgical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gastric cancer (GC). In the fifteenth edition of the Japanese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BACKGROUND Radical gastrectomy with D2 lymph node (LN) dissection is the standard surgical procedure for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gastric cancer (GC). In the fifteenth edition of the Japanese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Carcinoma, the 14v LN (LNs along the root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was defined as the regional gastric LN. The efficacy of 14v LN dissection during radical distal gastrectomy for lower-third GC remains controversial. AIM To analyze whether the addition of 14v LN dissection improved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lower-third GC. METHODS The data from 6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14v LN dissection and 65 patients treated without 14v LN dissection were selected using the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method from our institute database constructed between 2000 and 2012. Overall survival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groups. RESULTS Overall survival was similar between patients with 14v LN metastasis and those with distant metastasis (P = 0.521). Among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stage IIIA disease, those who were treated with 14v LN dissection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overall survival than those treated without it (P = 0.020).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 65 years and pT2-3 stage were independent 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s for prolonged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stage IIIA disease. Patients with No. 1, No. 6, No. 8a, or No. 11p LN metastasis were at higher risk of having 14v LN metastasis.CONCLUSION Adding 14v LN dissection to D2 dissection during radical distal gastrectomy may improve the overall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stage IIIA lower-third G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cancer no. 14v lymph node lymphADENECTOMY Prognosis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下载PDF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联合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34a、miR-146a对PTC诊断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
3
作者 杨丽 柳春芳 王志恒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联合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miR-34a、miR-146a对乳头状甲状腺癌(PTC)诊断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04例PTC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分为甲状腺癌组69例和良性组35例;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将69例甲状腺...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联合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miR-34a、miR-146a对乳头状甲状腺癌(PTC)诊断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04例PTC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分为甲状腺癌组69例和良性组35例;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将69例甲状腺癌患者分为未转移组33例和转移组36例。比较各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曲线下面积(AUC)和PBMC中miR-34a、miR-146a水平。采用ROC分析超声造影参数联合P BMC miR-34a、miR-146a对PTC诊断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与良性组比较,甲状腺癌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及P BMC miR-34a水平均降低(P<0.05),而miR-146a水平升高(P<0.05)。与未转移组比较,淋巴结转移组PI、AUC、miR-146a水平升高(P<0.05),而TTP、MTT、miR-34a水平降低(P<0.05)。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PBMC miR-34a、miR-146a对PTC诊断和淋巴结转移的AUC均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值(P<0.05)。结论联合应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PBMC miR-34a、miR-146a指标检测能增强PTC早期诊断与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甲状腺癌 早期诊断 淋巴结转移 超声造影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IR-34A MIR-146A
下载PDF
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 V600E基因及生长分化因子15表达变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关系研究
4
作者 叶宗媛 许雪 胡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765-1769,共5页
目的:探究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V600F基因及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表达变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出现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收集同期无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53例作为... 目的:探究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V600F基因及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表达变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出现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收集同期无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53例作为对照组,均测定BRAF V600E基因及GDF-15表达。比较两组患者BRAF V600E基因及GDF-15表达差异。分析两指标与研究组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分析两指标对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及与患者预后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及GDF-15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GDF-15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TC患者肿瘤直径和是否包膜侵犯有关(均P<0.05)。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GDF-15阳性表达对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两项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均P<0.05)。BRAF V600E基因突变患者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低于BRAF V600E基因未突变患者,GDF-15阳性表达患者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低于GDF-15阴性表达患者(均P<0.05)。结论:PTC患者BRAF V600E基因及GDF-15表达变化与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均可能参与了PTC病情发生及进展过程,可以作为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 V600E基因 生长分化因子-15 淋巴结转移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联合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基因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姚晶晶 郑兰兰 +1 位作者 杨爽灵 王飞亚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2期1373-1376,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B)联合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BRAF)基因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和淋巴结清扫的122例PTC患者,均进行US-FNAB及BRAF基因检测。...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FNAB)联合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BRAF)基因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和淋巴结清扫的122例PTC患者,均进行US-FNAB及BRAF基因检测。比较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PTC患者的临床特征。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US-FNAB、BRAF基因检测及二者联合对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PTC患者的肿瘤多灶性、被膜外侵犯情况、回声强度及边界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S-FNAB联合BRAF基因检测诊断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US-FNAB或BRAF基因检测,且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3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US-FNAB联合BRAF基因检测诊断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5(95%CI:0.857~0.974),高于US-FNAB、BRAF基因检测的0.806(95%CI:0.723~0.888)和0.699%(0.604~0.794)。结论 US-FNAB联合BRAF基因检测对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断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 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 诊断价值
下载PDF
428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转移淋巴结位置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蒋朝阳 张涛 +1 位作者 高辉 张伶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855-859,共5页
目的:分析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指导鼻咽癌颈部放疗靶区的勾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成都军区总医院428例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底至锁骨下缘的增强CT模拟扫描。淋巴结... 目的:分析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指导鼻咽癌颈部放疗靶区的勾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成都军区总医院428例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底至锁骨下缘的增强CT模拟扫描。淋巴结分区采用RTOG等推荐的分区指南(2013版),由两位医师共同阅片对颈部及Ⅴ区后缘的转移淋巴结进行分析,并选取1例N0期的鼻咽癌患者作为标准,参照Ⅴ区后缘正常解剖结构位置及比例,将428例患者中有Ⅴ区后缘转移淋巴结的中心点勾画于标准病例的定位CT图像上,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Ⅴ区后缘淋巴结转移与其余各区淋巴结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Ⅴ区后缘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及特点。结果:428例患者中381例(89.0%)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概率最高的前4位淋巴结区依次为Ⅱb(75.2%)、Ⅶa(60.3%)、Ⅱa(59.6%)、Ⅲ(42.0%);21例(4.9%)出现Ⅴ区后缘淋巴结转移,共统计Ⅴ区后缘转移淋巴结32枚,各枚淋巴结中心点在标准患者上距斜方肌前缘的垂直距离均值为16 mm。相关性分析提示Ⅴ区后缘淋巴结转移与同侧Ⅴa区相关(P=0.001)。结论:鼻咽癌颈部淋巴结按照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转移,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低;Ⅴ区后缘淋巴结转移与同侧Va区阳性相关;Va区淋巴结转移时,同侧V区后界的勾画应适当后移至斜方肌前缘后2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淋巴结转移 Ⅴ区后缘 放射治疗
下载PDF
406例鼻咽癌患者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蒋朝阳 张涛 +1 位作者 高辉 张伶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019-1023,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患者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预后情况,为颈部淋巴结分区及鼻咽癌N分期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成都军区总医院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406例,分析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患者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预后情况,为颈部淋巴结分区及鼻咽癌N分期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成都军区总医院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406例,分析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406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分别是75.0%、63.4%、87.2%和81.8%。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OS、PFS、LRFS、DMFS分别是51.5%、22.7%、90.0%和41.3%。N3期患者伴或不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3年OS、PFS、LRFS、DMFS分别是43.9%和84.7%(P=0.002)、12.9%和55.4%(P=0.006)、88.9%和80.3%(P=0.649)、33.0%和85.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是影响OS、PFS、DMFS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是影响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预后差,且该区淋巴结转移预示患者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建议将Ⅴ区后缘间隙作为头颈部肿瘤一个新的颈部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淋巴结转移 Ⅴ区后缘 预后 放射治疗
下载PDF
食管癌中CD_(44)V_5和nm23-H_1基因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寇炜 吴静 严祥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18-221,252,共5页
目的 :探讨CD4 4V5,nm2 3 H1 的基因产物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对 85例食管癌标本进行CD4 4V5和Nm2 3 H1 的基因产物测定 ,并对其中 50例患者术后随访 3年。结果 :①CD4 4V5在食管癌中的阳性... 目的 :探讨CD4 4V5,nm2 3 H1 的基因产物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对 85例食管癌标本进行CD4 4V5和Nm2 3 H1 的基因产物测定 ,并对其中 50例患者术后随访 3年。结果 :①CD4 4V5在食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1 .2 % ,Nm2 3 H1 在食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57.6 %。②在食管癌中CD4 4V5的过表达和Nm2 3 H1 的低表达与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及预后相关 (P<0 .0 5) ,而与食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均无相关性 (P >0 .0 5)。③在食管癌中 ,CD4 4V5和Nm2 3 H1 的表达呈负相关 (r=- 0 439,P <0 .0 1 ) ,且CD4 4V5的过表达伴有Nm2 3 H1 低表达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 (P <0 .0 1 )。结论 :CD4 4V5和Nm2 3 H1 在食管癌中的不同表达与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CD4 4V5、Nm2 3 H1 的不同表达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CD44V5 NM23-H1 基因表达 淋巴结转移 预后
下载PDF
中药复方Ⅲ号抗癌淋巴道转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何玉梅 李佩文 黄秀凤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20-22,共3页
目的 :为中药复方 号抗癌转移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小鼠子宫颈癌 U14 (腹水型 )接种于昆明小鼠左后肢爪垫皮下造成淋巴道转移模型 ,用形态学方法观察了各站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 :中药复方 号可抑制 U14 转移 ,大、中、... 目的 :为中药复方 号抗癌转移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小鼠子宫颈癌 U14 (腹水型 )接种于昆明小鼠左后肢爪垫皮下造成淋巴道转移模型 ,用形态学方法观察了各站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 :中药复方 号可抑制 U14 转移 ,大、中、小各剂量组及环磷酰胺的淋巴结转移抑制率分别为 :79.1%、6 6 .6 %、6 8.8%、4 3.3%。结论 :中药复方 号可一定程度抑制癌淋巴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癌转移 淋巴结 鼠子宫颈癌14号 中药
下载PDF
成束蛋白1和角蛋白14表达与T1期胃癌伴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钰 恽丹玉 +1 位作者 姚小燕 夏婷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3期15-18,23,共5页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检查组织成束蛋白1(FSCN1)和角蛋白14(KRT14)表达与T1期胃癌伴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确诊为T1期胃癌患者120例,其中伴淋巴结转移50例为观察组,未发生淋巴结转移7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FSCN1和KR...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检查组织成束蛋白1(FSCN1)和角蛋白14(KRT14)表达与T1期胃癌伴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确诊为T1期胃癌患者120例,其中伴淋巴结转移50例为观察组,未发生淋巴结转移7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FSCN1和KRT14阳性表达率,Western-blot法检测组织FSCN1和KRT14相对表达量。结果观察组肿瘤组织FSCN1和KRT14阳性表达率和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FSCN1和KRT14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级别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FSCN1和KRT14表达与早期胃癌的发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镜 成束蛋白1 角蛋白14 胃癌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斌 冯江龙 +2 位作者 沈丹丹 邓超男 文静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928-932,共5页
目的:研究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325例病理诊断为PTC患者作为PTC组,同期5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取2组患者手术切除的病灶组织标本提取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组标本... 目的:研究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325例病理诊断为PTC患者作为PTC组,同期5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取2组患者手术切除的病灶组织标本提取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组标本BRAF^V600E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TC组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PTC组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被膜外侵犯、淋巴结转移及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预后相关。结论:BRAF^V600E基因突变与PTC甲状腺被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及桥本氏甲状腺炎相关,可作为PTC患者预后的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后 甲状腺乳头状癌 BRAF^V600E基因 淋巴结转移 被膜外侵犯 桥本甲状腺炎
下载PDF
14-3-3蛋白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媛 达林泰 《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465-470,共6页
14-3-3蛋白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高度保守的酸性蛋白家族,作为一种衔接蛋白参与细胞的多种调节过程,如细胞周期、代谢、细胞凋亡、疾病发生等。近年来研究发现14-3-3蛋白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联,可作为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靶... 14-3-3蛋白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高度保守的酸性蛋白家族,作为一种衔接蛋白参与细胞的多种调节过程,如细胞周期、代谢、细胞凋亡、疾病发生等。近年来研究发现14-3-3蛋白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联,可作为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简述14-3-3蛋白家族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3-3蛋白 口腔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转移 靶向治疗
下载PDF
单中心小样本量胃癌患者淋巴转移与异常表达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魏征 李正龙 +5 位作者 徐晨 关雪 张馨妍 杨宏业 李岩峰 曲宏岩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503-508,共6页
目的研究基因层面信息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14-3-3β蛋白是否参与胃癌淋巴转移。方法收集2022年1~6月间30例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o... 目的研究基因层面信息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14-3-3β蛋白是否参与胃癌淋巴转移。方法收集2022年1~6月间30例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依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os组)和淋巴结转移阴性组(Neg组)2组,每组各15例。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胃癌患者样本的转录本序列信息,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比较胃癌患者在有无淋巴转移时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一步分析其生物学意义。结果(1)Pos组和Neg组间共1878个基因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差异高表达基因683个,差异低表达基因1195个,差异显著性最明显的两个基因是USP24P1(P=7.6760e-03)和DEFA5(P=1.8585e-02);(2)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突触传递的调节、突触间信号传递、肌肉系统、含胶原蛋白的细胞外基质、突触膜、突触后膜、阳离子通道、丝氨酸型肽活性、丝氨酸水解酶活性等功能条目上;(3)Pos组活化的CD_(4)^(+)T细胞显著高于Neg组(P=0.0329),而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显著低于Neg组(P=0.0235);(4)YWHAB基因表达的14-3-3β蛋白在两组间数据统计分析显示,两组间未发现显著差异(P=0.68)。结论基因USP24P1、DEFA5及活化的CD_(4)^(+)T细胞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结转移 RNA-SEQ 14-3-3β蛋白
原文传递
食管鳞癌组织中14—3—3ε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谭锋维 赵亮 +2 位作者 邵康 陈照丽 赫捷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2305-2309,共5页
目的研究14-3-38在食管鳞癌及正常食管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72例食管鳞癌及其配对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的14—3—3ε表达水平。运用X^2检验分析肿瘤组织14-3—3ε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 目的研究14-3-38在食管鳞癌及正常食管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72例食管鳞癌及其配对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的14—3—3ε表达水平。运用X^2检验分析肿瘤组织14-3—3ε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肿瘤组织14-3-3ε与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14.3-3ε在食管鳞癌中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77.8%和27.8%;在正常食管黏膜中表达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43.1%和2.8%,其肿瘤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56例14-3-3ε阳性的肿瘤中,37例(66.1%)为细胞质表达,4(7.1%)例为核表达,15例(26.8%)为质核共表达;在31例14-3-3ε阳性的正常食管黏膜中,无细胞质表达,13例(41.9%)为细胞核表达,18例(58.1%)为质核共表达。该蛋白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定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与临床病理因素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肿瘤细胞14—3-3ε表达强阳性与淋巴结转移(P=0.028)和术后5年生存率相关(P=0.018)。生存曲线提示肿瘤14-3-3ε强阳性患者预后不良(Logrank,P=0.031)。14-3-3ε定位差异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及术后生存无显著相关性。结论14—3—3ε在食管癌中表达上调;该蛋白在肿瘤中多表达于细胞质,在正常食管黏膜中多表达于细胞核;14—3—3ε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不良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14-3—3蛋白类 淋巴结 预后
原文传递
14-3-3β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5
作者 王杰远 李秀娟 +1 位作者 张志强 张博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25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14-3-3β在人体食管鳞癌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芯片中78例食管鳞癌和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结果14-3-3β在食管鳞癌组织细胞核中中度阳性及强阳性占62.8%(49/78... 目的研究14-3-3β在人体食管鳞癌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芯片中78例食管鳞癌和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结果14-3-3β在食管鳞癌组织细胞核中中度阳性及强阳性占62.8%(49/78);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中度阳性及强阳性占17.9%(14/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3-3β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细胞质中中度阳性及强阳性占69.2%(54/78);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中度阳性及强阳性占29.5%(23/7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3-3β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有关,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14-3-3β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高表达(P〈0.01),与性别、年龄、TNM分期、肿瘤的大小和生存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14-3-3β在食管鳞癌中表达上调,该蛋白高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并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14-3-3β蛋白类 淋巴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