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apting node-place model to predict and monitor COVID-19 footprints and transmission risks
1
作者 Jiali Zhou Mingzhi Zhou +1 位作者 Jiangping Zhou Zhan Zhao 《Communications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2023年第1期249-258,共10页
The node-place model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classify and evaluate transit stations,which sheds light on individuals’travel behaviors and supports urban planning through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land use and transport... The node-place model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classify and evaluate transit stations,which sheds light on individuals’travel behaviors and supports urban planning through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This study adapts this model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nd how node,place,and mobility would be associated with the transmission risks and presences of the local COVID-19 cases in a city.Moreover,the unique metric drawn from detailed visit history of the infected,i.e.,the COVID-19 footprints,is proposed and exploited.This study then empirically uses the adapted model to examine the station-level factors affecting the local COVID-19 footprints.The model accounts for traditional measures of the node and place as well as actual human mobility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the node and place.It finds that stations with high node,place,and human mobility indices normally have more COVID-19 footprints in proximity.A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is fitted to see whether and to what degree different indices and indicators can predict the COVID-19 footprint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any of the place,node,and human mobility indicators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concentration of COVID-19 footprints.These are useful for policy-makers to predict and monitor hotspots for COVID-19 and other pandemics’trans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de-place model Land use Transport Human mobility COVID-19
原文传递
地铁站点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性分析
2
作者 李亨 况爱武 黄中祥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146-155,共10页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用地紧张等问题日趋严重。城市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交通供给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不协调。地铁站点周边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分析有利于促进城市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用地紧张等问题日趋严重。城市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交通供给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不协调。地铁站点周边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分析有利于促进城市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本文基于节点-场所模型(Node-Place Model,N-P Model),考虑使用节点价值与场所价值的比值对传统模型进行优化,同时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选取站点场所功能和节点功能多个评价指标,并结合熵权-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评价法构建站点协调度评价体系,最后获得站点排名情况、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水平。【结果】本文对长沙市轨道交通二号线部分站点进行协调性分析。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与传统的模型存在差异,且大部分站点地区协同程度较高,但协调性存在差异。本文对协调性差的站点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结论】轨道交通站点区域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分析能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有利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站点 土地利用 node-place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熵权-TOPSIS法
下载PDF
“节点-场所”模型发展脉络解析与国内外应用述评
3
作者 王成芳 陈华馨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4,共10页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兼具“节点”和“场所”双重特征,通过回溯和系统梳理“节点-场所”模型提出及发展演变历程,深度剖析该模型应用拓展和发展脉络,将其分为“模型提出与完善、与TOD交叉融合、三维拓展”3个阶段,并对其应用和优化拓...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兼具“节点”和“场所”双重特征,通过回溯和系统梳理“节点-场所”模型提出及发展演变历程,深度剖析该模型应用拓展和发展脉络,将其分为“模型提出与完善、与TOD交叉融合、三维拓展”3个阶段,并对其应用和优化拓展方向进行讨论和反思。研究认为,源于欧洲城市再开发背景下提出的“节点-场所”模型具有定量分析优势和弹性评估框架,国内外学界从最初的单纯描述发展到站点分类和预测,逐步发展研究对城市再开发的推动作用,并与TOD理念进行互补和联动,但该模型在我国本土化应用实践中还需要继续加强国内城市站点地区持续性跟踪实证研究,应重视实地数据调研和网络数据校核,以期更好地促进轨道交通网络和站点全面融入到城市更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de-place(节点-场所)模型 再开发 发展演变 站点分类/评估 三维拓展
下载PDF
深圳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土地利用互动性研究
4
作者 李云 刘泓昆 +3 位作者 胡慧敏 巩科麟 张亚男 殷子渊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405,共11页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相互影响,两者协调发展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中国深圳市1999年与2015年的建筑普查、土地利用以及轨道交通车站刷卡数据,从开发强度、用地信息熵、车站类型及早晚高峰... 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相互影响,两者协调发展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中国深圳市1999年与2015年的建筑普查、土地利用以及轨道交通车站刷卡数据,从开发强度、用地信息熵、车站类型及早晚高峰客流量等多个指标精细化分析轨道交通车站运能与周边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引入“节点-场所”模型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轨道交通车站与土地利用间的发展协调程度,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将二者协调状态划分为从属状态、平衡状态及失衡状态.结果表明,随着轨道交通车站开发建设,深圳市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车站客流量与周边土地利用指标的相关性显著,全天客流量与容积率和商办建筑面积显著正相关,早高峰客流量与居住建筑面积和建筑密度显著正相关,而与容积率显著负相关,晚高峰客流量则与商办建筑面积和道路网密度显著正相关.深圳市轨道交通车站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水平偏低,站点类型以节点和场所价值低度均衡发展的从属状态为主,而协调状态则较少且集中分布在中心区圈层.未来应进一步对失衡节点地区采取针对性的开发策略,提升集聚效应与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轨道交通车站 土地利用 “节点-场所”模型 协调关系 客流量 深圳
下载PDF
地铁域地下空间综合可达性测度及优化路径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5
作者 栾勇鹏 郭腾飞 +2 位作者 董蕴豪 马晨骁 彭芳乐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31,共11页
为实现地铁域地下空间在功能利用和空间可达性维度的规划优化,以青岛市地铁域地下空间为研究区域,依托POI、OSM等开放多源数据构建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空间句法模型、CRITIC算法对地铁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可达性进行量化测度。基于节... 为实现地铁域地下空间在功能利用和空间可达性维度的规划优化,以青岛市地铁域地下空间为研究区域,依托POI、OSM等开放多源数据构建可达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空间句法模型、CRITIC算法对地铁域地下空间的综合可达性进行量化测度。基于节点-场所模型与可达性测度结果,有效识别了青岛市地铁域地下空间的失衡利用单元,并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强度、地面建筑开发强度、区位交通条件3个层面的单元类别分类制定了相应的规划优化原则及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域地下空间 综合可达性 空间句法 节点-场所模型 CRITIC算法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与交通协同性评价
6
作者 李明星 赵金宝 +2 位作者 刘文静 姜嘉伟 徐月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2-231,共10页
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纳入功能指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估站点地区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在青岛市的实证研究中,以扩展模型3项价... 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纳入功能指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估站点地区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在青岛市的实证研究中,以扩展模型3项价值得分为输入,采用层次K-Means聚类法将轨道交通站点划分为5类:从属型、场所滞后型、平衡发展型、节点滞后型和压力型。其中压力型和节点滞后型在各项指标上均表现出较高水平,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区,但节点滞后型的节点价值低于平均水平;平衡发展型站点的指标价值适中,而场所滞后型的场所价值相对较低,表明该类站点地区的土地开发滞后于轨道交通建设;从属型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片区,各项指标普遍较低。通过分析典型站点,得到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高度一致,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也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建设和土地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节点-场所模型 站点分类 土地利用 协同性评价
下载PDF
历史文化名城地铁站域更新策略——基于“节点—场所”拓展模型实证
7
作者 周珂慧 张哲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101,共8页
地铁站域更新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实施性高,是优化存量空间的重要手段。面向增量开发的TOD模式更为强调经济效益,较难完全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更新的多维价值导向,亟待探索更为适配的更新模式与策略。基于“节点—场所”的模型拓展,构建... 地铁站域更新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实施性高,是优化存量空间的重要手段。面向增量开发的TOD模式更为强调经济效益,较难完全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更新的多维价值导向,亟待探索更为适配的更新模式与策略。基于“节点—场所”的模型拓展,构建“耦合度—协调度—潜力值”三维更新框架,评估苏州1—5号线154个站点综合更新效能水平,并提出策略:站域分级,引导不同等级站域空间的综合更新方向;时序分段,筛选综合效能高值站域优先更新,制定“一站一策”导则;新老分区,历史城区内及历史要素密集区的站域需前置历史文化保护线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更新;规建分类,加强与城市更新规划、TOD专项规划等衔接,探索苏州在名城保护新阶段的城市更新新试点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站域空间 “节点-场所”模型 TOD 历史文化名城 苏州
下载PDF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轨交站点与土地空间一体化研究
8
作者 王晓健 王子瑄 孙小叶 《建筑技术开发》 2024年第4期90-92,共3页
工程结合邯郸市轨道交通1号线万达商场站片区建设现状,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理论,得出相应结果。根据建立的“节点–场所”模型,通过结果评价万达商场站点空间场所价值略高于节点价值,但整体上仍处于较为平衡的状态中。可见站点空间... 工程结合邯郸市轨道交通1号线万达商场站片区建设现状,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理论,得出相应结果。根据建立的“节点–场所”模型,通过结果评价万达商场站点空间场所价值略高于节点价值,但整体上仍处于较为平衡的状态中。可见站点空间利用相对领先于轨道交通建设,所以需要深度加强节点价值的研究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空间 一体化 “节点–场所”模型
下载PDF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应用难点质量控制措施
9
作者 王思磊 《建筑技术开发》 2024年第6期99-101,共3页
基于装配式建筑,全面梳理了预制构件的质量控制流程和标准,分析了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的连接节点的分类和特性以及影响连接节点性能的主要因素,并阐述了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连接节点的设计原则和施工注意事项。结构表明,预制构件的质量控... 基于装配式建筑,全面梳理了预制构件的质量控制流程和标准,分析了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的连接节点的分类和特性以及影响连接节点性能的主要因素,并阐述了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连接节点的设计原则和施工注意事项。结构表明,预制构件的质量控制需要实现全过程、分级、标准、规范、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的连接节点是保证装配式建筑结构整体性和抗震性的关键,其性能受连接形式、尺寸、位置、环境等因素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 预制构件 现浇构件 连接节点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建成环境协同发展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强 黄又丹 +1 位作者 郝婷婷 周雨晴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138,151,共8页
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建成环境的协同发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为例,建立节点-场所模型,评估2018、2019年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同发展程度,分析各站点协同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并根据... 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建成环境的协同发展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为例,建立节点-场所模型,评估2018、2019年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同发展程度,分析各站点协同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并根据协同水平变化趋势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建成环境协同水平在空间上呈“由中心古城区向周围地区逐渐降低”的带状分布格局,在时间上呈两极分化趋势;多数站点地区交通与建成环境呈协同发展状态,根据各站点协同水平变化趋势,可将站点归纳为动态平衡站点、节点波动动态平衡站点、动态平衡-节点失衡站点3种类型;站点可达性水平提升会使其节点价值与场所价值均有所增加,且节点价值增幅比场所价值增幅大。研究结果可为优化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规划、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周边建成环境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建成环境 节点-场所模型 协同发展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大城市枢纽型高铁站站区空间一体化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璐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大城市枢纽型高铁站站区是人员、信息、资金等要素快速流动的地区,兼具交通节点和城市场所双重功能。文章基于节点-场所模型,选取我国20座大城市的枢纽型高铁站作为研究对象,构建节点-场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测度,对以高铁站为中心... 大城市枢纽型高铁站站区是人员、信息、资金等要素快速流动的地区,兼具交通节点和城市场所双重功能。文章基于节点-场所模型,选取我国20座大城市的枢纽型高铁站作为研究对象,构建节点-场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测度,对以高铁站为中心、半径为1500m站区空间的一体化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枢纽型高铁站充分发挥潜能,带动站区空间、城市乃至城市群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纽型高铁站 站区 节点-场所模型 空间一体化 大城市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高铁站区节点和场所功能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德根 汤娟 +1 位作者 朱梅 徐银凤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17-1328,共12页
节点和场所功能耦合协调发展成为推动高铁站区有序建设、与城市良性互促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高铁站为例,构建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识别高铁站区节点和场所功能耦合发展类型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①长... 节点和场所功能耦合协调发展成为推动高铁站区有序建设、与城市良性互促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高铁站为例,构建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识别高铁站区节点和场所功能耦合发展类型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高铁站区节点功能和场所功能可分为磨合、拮抗和低水平耦合3种耦合协调发展阶段,且表现出节点滞后、场所滞后、节点与场所同步等3种相对发展度特征。②长江经济带高铁站区节点功能和场所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可划分为低耦合–节点滞后型、低耦合–场所滞后型、拮抗–节点滞后型、拮抗–场所滞后型、磨合–节点滞后型、磨合–同步发展型、磨合–场所滞后型7类,且呈低水平开发、不可持续、待优化提升3种状态;空间分布呈城市群群际分异显著,而群内城际为“中心趋同,边缘散乱”特征。通过本文研究为推进高铁站区合理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站区 节点–场所功能 耦合协调类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铁路遗产廊道再生价值评价研究--以京张铁路(北京段)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辛夷 夏海山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51,共12页
京张铁路是我国自主建设的首条干线铁路,其代表的铁路遗产廊道对区域社会发展和城市空间演变产生深远影响。目前针对铁路遗产价值类型学的定性研究较多,但从廊道视角展开的再生价值量化评价仍有待深入。将节点-场所理论结合铁路遗产的... 京张铁路是我国自主建设的首条干线铁路,其代表的铁路遗产廊道对区域社会发展和城市空间演变产生深远影响。目前针对铁路遗产价值类型学的定性研究较多,但从廊道视角展开的再生价值量化评价仍有待深入。将节点-场所理论结合铁路遗产的价值特征进行拓展,从节点、场所、联系3个维度构建铁路遗产廊道再生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三维耦合模型。基于网络开源数据选取22项代表性指标,综合评估京张铁路(北京段)现存的15个站点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其再生价值的耦合协调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微观上,研究站点可划分为高平衡、低平衡和不平衡3类,高平衡类站点的耦合协调水平显著优于低平衡、不平衡类站点,是遗产廊道构建的关键节点;宏观上,研究区段可划分为“品质提升”和“基础建设”两个发展区,围绕2个一级核心节点、1个中转联动节点构建“2+1”的遗产廊道点轴空间格局。建立的铁路遗产廊道再生价值结构性评价模型能够反映节点的综合开发潜力,揭示遗产要素内在关联规律及潜在价值,为铁路遗产的跨区域整体性、适应性再利用提供价值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遗产廊道 再生价值 节点-场所模型 耦合协调度 集聚特征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中奇 李鹏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4-839,共6页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基于POI数据,应用节点-场所模型对深圳市240座地铁站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程度进行分析.在从节点指数、场所指数两个维度对地铁站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进一步将地铁站进行了分类.通过节点-...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基于POI数据,应用节点-场所模型对深圳市240座地铁站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程度进行分析.在从节点指数、场所指数两个维度对地铁站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进一步将地铁站进行了分类.通过节点-场所分析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地铁站周边区域的未来发展潜力与需要改善的方向与程度,并且对地铁站的合理分类将有助于实现科学规划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土地利用 节点-场所模型
下载PDF
面向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的节点-场所模型研究综述
15
作者 贺鹏 陈珍 +1 位作者 黄靖茹 许奇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123,共7页
站点地区是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交互的主要区域,其综合开发是交通规划和城市研究的经典问题。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既是公共交通引导的社区建设模式,也是交通与城市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理念。Bertolin... 站点地区是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交互的主要区域,其综合开发是交通规划和城市研究的经典问题。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既是公共交通引导的社区建设模式,也是交通与城市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理念。Bertolini提出的节点-场所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公共交通站点地区的交通和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为TOD理论提供融合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建成环境的角度介绍TOD的基本概念以及轨道交通与土地一体化模型,然后系统地梳理节点-场所模型的经典形式及其改进模型,总结节点-场所模型常见的评估指标及车站影响范围参数,最后归纳节点-场所模型的经典应用场景,提出其局限性及发展方向。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评估交通和土地利用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促进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轨道交通 土地利用 TOD 节点-场所模型
下载PDF
西部城市站城一体化发展潜力研究
16
作者 莫非 李海军 张晓洋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37-43,共7页
站城一体化是由日本日建公司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旨在实现城市与车站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绿色和智慧城市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学者对站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站区开发研究,缺少精确细致的分类研究手段。选... 站城一体化是由日本日建公司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旨在实现城市与车站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绿色和智慧城市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学者对站城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站区开发研究,缺少精确细致的分类研究手段。选取代表城市和车站发展水平的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和旅客流量等,构建了城市—车站发展的站城引力模型与耦合协调发展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了节点—场所模型,用以判断车站与城市阶段发展是否相匹配,评估其平衡状态。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西部省会城市中,站城一体化的耦合协调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重庆、成都和西安三个城市处于失衡发展状态,而兰州、西宁等城市则处于低度发展状态,显示了在站城一体化模式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城一体化 引力模型 节点—场所模型 耦合协调发展
下载PDF
苏州历史城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协同发展策略——基于“节点—场所”模型实证
17
作者 周珂慧 席广亮 张振龙 《城市交通》 2023年第4期32-41,98,共11页
科学客观地认知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协同发展水平,是历史文化名城平衡站点开发与历史保护,实现历史城区存量更新的重要前提。选取苏州历史城区内已建、在建的8条轨道交通线、18个站域空间,基于“节点—场所”模型测度空间耦合关系。提出... 科学客观地认知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协同发展水平,是历史文化名城平衡站点开发与历史保护,实现历史城区存量更新的重要前提。选取苏州历史城区内已建、在建的8条轨道交通线、18个站域空间,基于“节点—场所”模型测度空间耦合关系。提出4类不同站域空间的协同发展策略:依赖型应激发活力,实现导向化更新;压力型应避免过度开发,完善精细化设计;平衡型应研判定位,提升交通与功能的互适性;失衡型分为两类,针对节点失衡型建议提升业态丰富度以挖掘文化潜力,针对场站失衡型加强交通接驳一体化与互联互通水平。建议历史城区开发模式从公共交通导向开发走向公共交通引领城市更新提质,严禁大拆大建或一味提升开发容量;分层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保护等专项要求,从站域连通、非机动交通组织、指标补偿等方面制定保障政策,推动历史城区可持续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站域空间 “节点—场所”模型 TOD TOR 苏州历史城区
下载PDF
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结构吊装及后浇混凝土整体连接施工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忠义 《科学技术创新》 2023年第24期165-168,共4页
本研究以某综合办公楼项目为例,探究了建筑模块吊装技术和后浇混凝土整体连接技术的运用。建筑模块完成工厂预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经质量检验符合施工要求后安排进场。由吊车将建筑模块吊升至施工平台并完成安装。建筑模块采用焊接方... 本研究以某综合办公楼项目为例,探究了建筑模块吊装技术和后浇混凝土整体连接技术的运用。建筑模块完成工厂预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经质量检验符合施工要求后安排进场。由吊车将建筑模块吊升至施工平台并完成安装。建筑模块采用焊接方式连接,使用超声波无损探伤检测,未发现焊接瑕疵。在后浇混凝土墙板和楼板的连接施工中,分别从混凝土质量验收、浇筑和养护等方面采取管理措施,保证混凝土强度达标,进一步提高了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建筑 后浇混凝土 模块吊装 现浇节点
下载PDF
“节点-场所”平衡策略下的站城融合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墨君 郭雪飞 《建筑技艺》 2023年第S02期109-113,共5页
基于新时代站城融合发展理念,对“节点-场所”理论进行重新解读,并将其应用于中国铁路客站,构建站城融合在现有社会背景及铁路枢纽建设中的平衡概念,结合国内外铁路客站实践案例,探讨有关中国特色国情发展下的站城融合策略与思考。
关键词 站城融合 节点-场所理论 精神场所 铁路客站
下载PDF
面向空间治理的轨道站点地区类型研究
20
作者 徐涛 彭枭 蔡科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8-34,共7页
城市TOD战略与站点地区建设衔接过程中,需要通过精细化的空间治理策略,协调不同站点地区发展不平衡、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等问题。文章提出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节点-场所-动力”方法,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节点特征、... 城市TOD战略与站点地区建设衔接过程中,需要通过精细化的空间治理策略,协调不同站点地区发展不平衡、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等问题。文章提出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节点-场所-动力”方法,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节点特征、场所环境TOD水平和房地产市场动力的平衡关系,构建站区分类框架。基于武汉市实证,发现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可分为填充提升型、内生优化型、渐进改造型、功能拓展型、远景发展型5类,归纳了各类站区发展特征。从空间规划引导约束、政府政策和公共投资供给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等角度,探讨各类站区差异化的空间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站点地区 TOD “节点-场所-动力”方法 空间治理 差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