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cutaneous cervical carotid artery access with stenting of the 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an elderly patient 被引量:1
1
作者 Matthew O'Steen Kathy Dougherty Neil E. Strickma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1-114,共4页
To describe the successfu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a nonagenarian with symptomat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using direct carotid artery access. An independent 98 year-old man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To describe the successfu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a nonagenarian with symptomat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using direct carotid artery access. An independent 98 year-old man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symptoms of progressive weakness with disorientation and dysphasia. Carotid Duplex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which revealed a totally occluded righ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high grade stenosis of the 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by velocities of 608/240 cm/sec. The patient refused surgical endarterectomy and thus he was referred for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Using the femoral artery approach and multiple catheter techniques, access to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could not be accomplished safely. The procedure was aborted and he was therefore brought back to the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the following day for direct carotid access.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was accomplished by using of a 6F sheath percutaneously in the left common carotid, cerebral protection device (CPD) and a Nitinol stent.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the following day without complications. At 14 months follow-up the patient is functional and independent without recurrence of symptoms.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via direct access can be accomplished in patients when the femoral artery approach is anatomically prohibitive. In this case of advanced age and the patient’s refusal for surgery, direct carotid access was his only o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FT Percutaneous cervical carotid artery access with stenting of the left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an elderly patient
下载PDF
All roads lead to Rome——Direct cervical carotid artery access in carotid artery intervention
2
作者 Hsien-Li Kao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15-116,共2页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 is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especially those with prohibitively high surgical risks.……
关键词 Direct cervical carotid artery access in carotid artery intervention All roads lead to Rome
下载PDF
Delayed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after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 case report
3
作者 Fei Jia Chuan-Chao Du Xiao-Guang Li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28期8602-8608,共7页
BACKGROUND Cerebral infarction is an extremely ra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of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particularly in the delayed setting.We present a case who had a sudden stroke on day 18 a... BACKGROUND Cerebral infarction is an extremely ra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of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particularly in the delayed setting.We present a case who had a sudden stroke on day 18 after surgery.By sharing our experience with this case,we hope to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about stroke after anterior cervical surgery.CASE SUMMARY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61-year-old man with more than 20 years of hypertension and 14 yea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ho had suffered a stroke 11 years ago.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for a multiple ACDF due to symptoms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nd had a sudden stroke on day 18 after surgery.Imaging findings showed a large-area infarct of his left cerebral hemisphere and thrombosis in his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With the consent of his family,the thrombus was removed and a vascular stent was implanted through an interventional operation.Forty days later,the patient was transferred to a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for further treatment.He had normal consciousness but slurred speech at the 1-year follow-up evaluation.The motor and sensory functions of his hemiplegic limbs partially recovered.CONCLUSION This case illustrated that a postoperative stroke related to anterior cervical surgery may be attributed to prolonged carotid retraction and might have a long silent period.Preventive measures include careful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examination for high-risk patients as well as gentle and intermittent retraction of carotid artery sheath during ope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Cerebral infarction carotid arter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Case report
下载PDF
无分叉颈动脉一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许珂 邢海英 +4 位作者 孙伟平 孙葳 孙永安 黄一宁 金海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无分叉颈动脉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颈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与胚胎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未见明显膨大和分叉结构,DSA显示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无分叉结构,可见“残端样”改变,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 无分叉颈动脉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颈动脉解剖变异,可能与胚胎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发育异常有关。颈部血管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未见明显膨大和分叉结构,DSA显示为颈动脉分叉水平无分叉结构,可见“残端样”改变,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不多。该研究报道1例无分叉颈动脉患者,中年男性,因头晕1个月就诊,既往有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住院后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左侧无分叉颈动脉伴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经支架置入术及降压控糖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结合该例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无分叉颈动脉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尤其是影像诊断医师对无分叉颈动脉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脑血管造影术 无分叉颈动脉 血管变异
下载PDF
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脑梗死并颈动脉狭窄价值分析
5
作者 郎召君 莫宗伟 李小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4期33-35,共3页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脑梗死并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疑似脑梗死并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颈部血管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脑梗死并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寿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疑似脑梗死并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颈部血管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同颈部血管超声颈动脉狭窄程度脑梗死患者中膜厚度。结果: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8.90%、99.15%、99.00%;随着梗死灶面积的增大,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随颈部血管超声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中膜厚度逐渐增厚(P<0.05)。不同颈部血管超声颈动脉狭窄程度脑梗死患者间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脑梗死并颈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能判断颈动脉狭窄病变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超声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在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杨凯吉 谢磊 +2 位作者 郑彦敏 尹晶晶 马树华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3月期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3月期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1例,年龄46~85(66±8)岁。所有患者均行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颈部血管超声(cervical vascular ultrasound,CVUS)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其中CTA检查后进行CTVE成像处理。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联合CTVE及CVUS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TA联合CTVE及CVUS诊断颈动脉狭窄的Kappa值分别为0.764和0.756,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CTA联合CTVE诊断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Kappa值分别为0.702(轻度狭窄)、0.648(中度狭窄)、0.905(重度狭窄)、0.959(闭塞)。结论:CTVE在颈动脉狭窄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尤其在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中,其优势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仿真内窥镜 CT血管造影 颈部血管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斑块放射组学及超声列线图预测无症状患者卒中风险 被引量:2
7
作者 程好堂 陈海兵 +4 位作者 陆惠良 张玉峰 田建 杨文杰 高晓龙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2-359,共8页
目的:开发和验证一种基于放射组学和超声特征的列线图,用于预测颈动脉狭窄导致卒中的风险。方法:回顾性纳入288例确定了有无卒中发生患者的资料,随机按7∶3比例分为训练组(n=201)和验证组(n=87)。收集患者临床数据、血管超声特征及CT血... 目的:开发和验证一种基于放射组学和超声特征的列线图,用于预测颈动脉狭窄导致卒中的风险。方法:回顾性纳入288例确定了有无卒中发生患者的资料,随机按7∶3比例分为训练组(n=201)和验证组(n=87)。收集患者临床数据、血管超声特征及CT血管成像(CTA)斑块特征,并从颈动脉CTA图像中提取狭窄斑块的放射组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分析与发生卒中相关的放射组学特征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接着,对临床危险因素、斑块特征和放射组学评分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别构建CTA斑块特征模型、超声斑块特征模型以及联合模型,并验证列线图的性能。结果:CTA斑块特征中斑块长度、厚度、溃疡、软斑块,超声斑块特征中斑块处狭窄程度、长度、厚度、狭窄处峰值流速、阻力指数是发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CTA斑块放射组学特征中,12个特征与患者发生卒中风险相关。基于超声、CTA和放射组学评分建立的列线图显示出良好的校准和分辨力(训练组和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6和0.837)。校准图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校准度和实用性。结论:基于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放射组学及超声列线图对颈动脉斑块狭窄患者发生卒中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CT血管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 放射组学
下载PDF
颈动脉钙化斑块影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孙雨蒙 杨萌 +2 位作者 胥海洋 汪振佳 于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177,共6页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重要原因,早发现和早治疗可显著降低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两...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重要原因,早发现和早治疗可显著降低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临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两种血运重建方式。不稳定斑块与IS的发生密切相关。斑块成分影响斑块稳定性。然而,钙化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尚未被完全阐明。且既往研究大多探讨钙化的单一影像特征(如大小、数量、位置、形状、成分等)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研究结果之间也存在争议。钙化作为CAS的相对禁忌证,与CAS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既往文献进行回顾,进一步梳理钙化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钙化与CAS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思路,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斑块 钙化斑块 斑块稳定性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钙化影像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磁共振成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显像 颈动脉血管超声 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颈部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陈蝶 陈红 +2 位作者 吴晶晶 郑恩海 关莹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4期52-55,共4页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CVUS)、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CVUS、CTA及MRA检查...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CVUS)、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CVUS、CTA及MR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观察对比CVUS、CTA及MR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检查中的准确率,采用Kappa检验,比较CVUS、CTA及MRA与DSA的一致性。结果: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结果显示:DSA诊断轻度21例,中度32例,重度33例,闭塞2例;MRA诊断轻度18例(漏诊3例),中度33例(错诊轻度3例、重度1例),重度35例(错诊中度3例、闭塞1例),闭塞2例(错诊重度1例),MRA与DSA的一致性良好(Kappa=0.846,P<0.001)。CVUS诊断轻度16例(错诊中度1例、重度4例),中度31例(错诊轻度5例、重度3例、闭塞1例),重度35例(错诊轻度4例、中度5例、闭塞1例),闭塞6例(错诊轻度1例、中度4例、重度1例),CVUS与DSA一致性一般(Kappa=0.497,P<0.001)。CTA诊断轻度17例(错诊重度2例),中度32例(错诊轻度4例、重度2例、闭塞1例),重度32例(错诊轻度2例、中度3例),闭塞7例(错诊中度4例、重度2例),CTA与DSA一致性较好(Kappa=0.667,P<0.001)。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CVUS、CTA及MRA检查均具有良好作用,其中MRA与DSA的一致性较好,具有更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颈部血管超声(CVUS) CT血管成像(CTA)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超声对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张雨 任辉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4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联合颈动脉超声(CAU)在颈性眩晕(CV)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4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CV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其他眩晕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TCD、CAU检查,比较不同检...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联合颈动脉超声(CAU)在颈性眩晕(CV)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4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CV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其他眩晕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TCD、CAU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TCD检查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2.50%、70.00%、69.05%、71.05%、70.00%,CAU检查分别为75.00%、72.50%、73.14%、74.36%、73.75%,联合检查分别为97.50%、95.00%、95.12%、97.44%、96.25%,联合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高于TCD、CAU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TCD与CAU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联合CAU检查用于诊断CV患者,诊断效能优于单一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经颅多普勒 颈动脉超声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伍振宇 《黑龙江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依据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将伴有颈动脉斑块的50例CSA患者纳入A组,将不伴颈动脉斑块者的50例CSA患者...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依据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将伴有颈动脉斑块的50例CSA患者纳入A组,将不伴颈动脉斑块者的50例CSA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多项临床特征资料;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随访期病情复发风险。结果:A组年龄大于B组,体重高于B组,发病时间长于B组,眩晕评分、头痛评分及猝倒次数均高于B组,发病间隔时间短于B组(P<0.05)。治疗后,A组症状缓解时间均长于B组(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00%,低于B组的96.00%(P<0.05);A组随访3个月内病情复发率为30.00%,高于B组的12.00%(P<0.05)。结论:高龄与高体重均属于颈动脉斑块CSA的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CSA发病时间相对更长,发病间隔更短,症状严重程度更高,预后结局较差,针对此类患者需及早明确其疾病类型,帮助后续相关治疗手段的制定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特征 预后 相关性
下载PDF
颈部血管超声在早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判断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刘丹 张良成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12期23-26,30,共5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颈部血管超声在早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2月—2022年5月选择在镇巴县人民医院诊治的早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超声特征。同时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与分析颈部血管超声在早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2月—2022年5月选择在镇巴县人民医院诊治的早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超声特征。同时所有患者都给予脑血管数字减影检查,记录侧支循环形成并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88例患者中,脑血管数字减影判断为侧支循环形成38例(形成组),占43.18%。形成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病程、性别、空腹血糖等与非形成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成组颈部血管超声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非形成组(P<0.05)。形成组入院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明显低于非形成组(P<0.05)。在88例患者中,颈部血管超声判断为侧支循环形成36例,Kappa=0.907(P<0.001)。颈部血管超声在早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2.11%(35/38)和98.00%(49/50)。结论早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多伴随有侧支循环形成,可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颈部血管超声在早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支循环 基底动脉 颈内动脉闭塞 颈部血管超声 敏感性 特异性
下载PDF
颈部血管超声在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判断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苏娟 贾春花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在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2年1月在汉中市南郑区人民医院诊治的7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颈内动脉造影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判断侧支循...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在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2年1月在汉中市南郑区人民医院诊治的7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颈内动脉造影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判断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并进行诊断价值分析。结果在72例患者中,颈内动脉造影判断为颈内动脉侧支循环形成42例,占比58.33%;侧支循环未形成30例,占比41.67%。两组的颈部血管狭窄程度超声判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颈部血管斑块性质超声判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超声判断为侧支循环形成为41例,颈部血管超声在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判断中的应用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7.62%和1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颈部血管超声在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判断中的曲线下面积为0.773。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在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判断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有效判定颈部血管狭窄程度与斑块特征,可作为预防和诊断脑卒中的重要临床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超声 颈内动脉闭塞 侧支循环 敏感性 特异性
下载PDF
脑颈一体化血管超声技术在脑卒中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王歆赫 朱贤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20期4-6,共3页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检查手段应用于脑卒中疾病的诊断。血管超声以无创、实时等特点,在诸多检查技术中的地位日益显现,本文重点就脑颈一体化血管超声技术在脑卒中疾病的诊断及预测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关键词 脑颈一体化血管超声技术 颈动脉血管超声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脑卒中
下载PDF
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少群 祁冀 +3 位作者 张磊 景亚军 陈奕力 李义凯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7-273,共7页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健康的雄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对兔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及颈椎旋转手法干预,模型对照组仅进行颈动脉粥样... 目的探讨颈椎旋转手法对兔粥样斑块期颈动脉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健康的雄性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对兔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及颈椎旋转手法干预,模型对照组仅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模,而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观测3组兔在不同干预后颈动脉各项拉伸力学性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比较,最大应变、最大载荷和生理性弹性模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最大应变比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分别小24.87%、52.09%;实验组最大载荷分别是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2.21、3.47倍;实验组生理性弹性模量分别是模型对照组、空白对照组的1.60、1.89倍。结论相对正常颈动脉而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会降低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而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兔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操作,会进一步降低颈动脉的拉伸力学性能。因此,临床上对于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最好避免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旋转手法 颈动脉 粥样斑块期 应力 应变 弹性模量
下载PDF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青 金征宇 +10 位作者 黄一宁 徐蔚海 任祖渊 苏长保 王任直 刘巍 潘杰 崔丽英 高山 叶健 戴建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6-649,I002,共5页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0例发病在6h内的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并对其中2例辅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血管再通程度用TIMI分级评价。临床结果评价...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0例发病在6h内的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并对其中2例辅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血管再通程度用TIMI分级评价。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30d进行,根据ModifiedRankinScale(MRS)分类。结果溶栓前10例患者均为TIMI0~1,溶栓后8例部分/完全再通,其中7例结果良好(MRS0~3)。发生症状性脑出血2例(10%)。结论症状发作6h内的动脉溶栓可明显改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动脉内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重心动摇平衡检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0例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津存 王卫东 +3 位作者 万琪 王玮 夏峰 韩军良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31-633,共3页
目的 :探讨人体重心动摇平衡检查在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使用重心动摇平衡仪、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iDoppler,TCD)对服用西比灵治疗前、后的 60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 目的 :探讨人体重心动摇平衡检查在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使用重心动摇平衡仪、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iDoppler,TCD)对服用西比灵治疗前、后的 60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检查 ,并选择 5 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进行比较 .结果 :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前重心动摇类型主要表现出弥散型的特点 ,闭眼状态下更为明显 ;采用西比灵治疗后 ,患者重心动摇平衡检查各参数除重心中心移位外均有显著性变化 .其中重心动摇面积和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关系最为密切 .与颈部血管B超、TCD的结果改变相符 .结论 :在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过程中 ,重心动摇平衡检查可用于评价患者的病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重心动摇平衡仪 颈动脉/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
下载PDF
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丽娟 王丽 宋昱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11期1005-1007,共3页
目的探讨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6月就诊于我科并行颈部增强CT扫描的98例CT表现,均采用16排螺旋CT机进行CT增强扫描,由耳鼻喉科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对颈段颈内动脉的走行进行... 目的探讨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1年6月就诊于我科并行颈部增强CT扫描的98例CT表现,均采用16排螺旋CT机进行CT增强扫描,由耳鼻喉科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对颈段颈内动脉的走行进行总结。结果 94例颈段颈内动脉走行正常,颈内动脉表面均有咽部肌肉保护。4例颈段颈内动脉走行存在变异,其中3例颈内动脉在鼻咽平面走行表浅,1例颈内动脉在口咽平面走行迂曲。结论了解颈内动脉在颈段的走行及变异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咽部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段颈内动脉 变异 CT
下载PDF
颈深淋巴结转移癌与颈动脉粘连的CT诊断-应用多层螺旋CT再评价肿瘤包绕颈动脉弧度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晓峰 李松柏 +1 位作者 朱玉森 白雪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的技术优势 ,进一步研究颈淋巴结转移癌包绕颈动脉弧度作为常用指标在诊断肿瘤与动脉粘连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头颈部鳞癌合并颈动脉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 2 2例 ,颈动脉间隙转移淋巴结共 31枚 ,经多层CT三维增强扫...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的技术优势 ,进一步研究颈淋巴结转移癌包绕颈动脉弧度作为常用指标在诊断肿瘤与动脉粘连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头颈部鳞癌合并颈动脉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 2 2例 ,颈动脉间隙转移淋巴结共 31枚 ,经多层CT三维增强扫描 ,应用多平面成像 (MPR)方法显示淋巴结与血管 ,选择淋巴结与动脉相接最大且垂直于颈动脉走行的平面 ,测量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弧度 ,对照手术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包绕颈动脉弧度≥ 1 80°作为诊断淋巴结与颈动脉粘连的标准 ,敏感度 47.67%、特异度 1 0 0 %、准确度 74.1 9% ;以≥ 90°作为诊断粘连的标准 ,敏感度 80 % ,特异度 93 .75 % ,准确度 87.1 0 % ;以≥ 45°作为诊断粘连的标准 ,敏感度 1 0 0 % ,特异度 68.75 % ,准确度为 83 .87% ;以包绕弧度 <45°作为诊断颈动脉未粘连受侵的标准 ,敏感性 68.75 % ,特异性 1 0 0 % ,准确度 83 .87%。结论 :以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弧度90°以上作为诊断粘连标准较合适 ;包绕颈动脉弧度≥ 1 80°可以肯定粘连的存在 ;包绕颈动脉弧度 <45°时可以排除粘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深淋巴结转移癌 颈动脉粘连 CT 诊断 包绕弧度
下载PDF
颈部血管彩超和MRI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20
作者 段新平 张俊英 郭文博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6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和MRI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所有患者先接受彩超检查,后接受MRI检查。结果血管彩超共检出119例颈部血管斑,其中85%斑块多发生在...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和MRI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所有患者先接受彩超检查,后接受MRI检查。结果血管彩超共检出119例颈部血管斑,其中85%斑块多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25%发生与颈动脉起始端。腔隙性组6例,病变血管13支;中小面积组78例,病变血管31支;大面积组35例,病变血管12支。三组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比较有差异(Z=-15.614,P=0.000)。MRI共检查出148支颈动脉狭窄血管,其中腔隙性组18支,中小面积组86支,大面积组41支。腔隙性组病变血管9根,中小面积组89根,大面积组41根。三组动脉狭窄率比较有差异(P﹤0.05)。三组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比较有差异(Z=-11.194,P=0.000)。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和MRI均可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预估脑梗死病情。MRI能较好的判断斑块位置、大小、形态、性质,提高脑梗死颈动脉狭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血管彩超 MRI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